小班幼兒繪畫教育教學總結
時間:2022-09-16 03:33:00
導語:小班幼兒繪畫教育教學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小班幼兒繪畫教學現狀及措施》專題計劃中的要求,我們從自身的教學實踐出發(fā),現小結如下:
一、改革“臨摹式”,揚長避短,培養(yǎng)兒童實踐操作能力。
1、基本技能技巧的傳授內容和方法
我們否定傳統(tǒng)的“臨摹式”教學方法,并不是說兒童美術教育完全不要教技能技巧,其實,基本技能技巧的學習是兒童美術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關鍵在于處理好其中的關系。
(1)兒童美術教育技能技巧的學習內容
兒童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如何使用各種畫筆、如何涂色、調配色彩以及組織畫面等技能;同樣,為了塑造美觀的立體手工作品,兒童還必須學習如何處理空間方位關系以及塑泥、粘貼、折疊、撕等手工材料、工具的操作技能,在這種操作過程中,兒童的手、眼、腦的協(xié)調性得到鍛煉,兒童對多種美術材料和工具的使用也逐漸游刃有余,實踐操作能力大為提高。
(2)兒童美術教育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
引入“主題教育”理論:即根據兒童的發(fā)展情況把所涉及的內容設計成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周期性的若干單元,為了幫助兒童掌握必要的繪畫技能。每個單元都有相互緊密聯系的知識經驗,使教育過程成為一個系統(tǒng)的連續(xù)的過程,根據這一理論,將繪畫初步技能的訓練分為涂色練習、點、線、面等單元。例如對幼兒進行“線條”單元練習,學習內容包括橫線、豎線、斜線、鋸齒線、波浪線、螺旋線等。將繪畫與游戲和故事結合起來,安排了花傘外的小雨”添畫長短不同的直線)一塊格子布”練習交叉線)大河里的輪船”添畫波浪線)小兔的青草地”練習鋸齒線)小蝸牛的殼”練習螺旋線)等內容。通過單元練習,幼兒很快熟悉并基本掌握了線條”這項基本技能,又如“蠟筆涂色練習”可以根據兒童年齡以及手眼協(xié)調發(fā)展的程度,設定不同階層的教育目標,再根據教育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小班上學期主要是接觸蠟筆涂色,會用蠟筆有興趣地來回涂抹;小班下學期可分為遞進的三個階層:1)注意不使顏色涂到輪廓線外;2)用看見邊線就停或換色的方法不遮蓋線條;3)從小面積到大面積,較均勻地把握線條的長短和力度。
2、范例的正確使用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范例確曾出現限制兒童思維與想象、扼殺兒童創(chuàng)造力的現象,但這并不是說就應完全杜絕這種形式,只要注意在教學中恰當安排,就能克服弊端,發(fā)揮應有的積極意義。
(1)范例的適宜數量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范例只有一張,這大大束縛了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如果我們每次繪畫活動的范例數量不少于三張,而且這幾張范畫的難易程度盡量針對能力不同的兒童,那效果就大不相同了,兒童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傾向自由選擇,還可以起到拓展學生視野的積極作用。
(2)范例的恰當使用
我們根據我班幼兒的發(fā)展水平,對他們提出不同的要求:小班幼兒的想象力還不十分強,允許照范例畫但不強迫;但能力稍強的幼兒我們就鼓勵他們添畫,從而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
二、引導“涂鴉式”,趨利避害,培養(yǎng)發(fā)展兒童的創(chuàng)新精神。
1、發(fā)展兒童的觀察能力,注重兒童內在圖式的積累,提倡教師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
同樣也取決于貯存表象的質量。例如:孩子們都很喜歡汽車,兒童的繪畫表現力固然取決于貯存表象的數量。但有的孩子卻畫不出汽車的樣子。這是因為好多汽車的形象都在大腦里,卻想不出汽車的結構共性,所以不知從何下筆,這時老師就要幫助幼兒觀察和分析:汽車分駕駛艙和乘客艙或貨艙,汽車下面都有輪子,然后提問:駕駛艙是什么形狀的乘客艙或貨艙又是什么形狀的車輪是什么形狀的等等,只有通過這些提問,一步步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使觀察對象轉化為具體物象存于腦海中,幼兒作畫時才不會無從下筆。
特別是幼兒期,兒童時期。雖已初步具備認識、記憶、想象的能力,但審美意識畢竟淡薄,繪畫表現內容比較貧乏,這就需要教師加強啟發(fā)和引導,發(fā)展兒童的觀察能力,豐富其內在圖式,為美術活動中兒童積極、自主地創(chuàng)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師應通過多種渠道,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豐富兒童的日常生活經驗:可以常常帶領幼兒走出教室,通過參觀、郊游、散步等方式接觸公園、商店、街道以及節(jié)日活動等兒童可理解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平時還可以為兒童選一些適合他不同風格的圖書、影視,給他講解,引導他觀看,幫助他積累豐富的表象,為進一步想象與創(chuàng)作提供豐裕的源泉。
(2)調動兒童的審美情感,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自由地感受美,在美術活動中創(chuàng)造性地表現美。
以畫“吹泡泡”的題材為例:作畫前,我們安排幼兒玩吹泡泡、扇泡泡、捉泡泡的游戲,幼兒在盡情嬉戲中,體驗、觀察了吹、扇、捉等動作,欣賞到大小不同的泡泡在空氣中飄動變化的樣子,以及在陽光下色彩的變幻,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審美情感,其后的繪畫結果是:幼兒在操作材料上添畫了許多五彩繽紛又大大小小的泡泡,還畫得饒有興致。
(3)培養(yǎng)兒童的美術興趣,盡可能正面評價兒童的作品,讓兒童參與評價作品。
而不應過分強調兒童最終完成的藝術作品。評價的目的不是為了選小畫家,教師應把工作的重點放在兒童美術活動的過程中。而是進一步發(fā)現兒童的創(chuàng)作火花,鼓勵兒童的繪畫興趣。因此,教師應善意地接納一切孩子的畫,盡可能正面評價每一個孩子的作品。指導上可以用“談談你為什么這樣畫?來代替“不應這樣畫”應該那樣畫”每次美術活動結束后,總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這本身就是對他創(chuàng)作的一種肯定,且有利于他相互間的欣賞評價。每次作品展出后,孩子們總愛圍著作業(yè)欄自豪地介紹:這是畫";老師說我想象很豐富";或是自由地評論:這幅畫的顏色真漂亮!這群小雞好可愛"等等,這樣既增強了兒童的自信心,又使他對美術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總體而言,素質教育觀下的兒童美術教育乃至整個藝術教育,最終目的都是造就個性完善、人格健全的人。因此,我們在實施美術教育工程的時候,必須始終堅持以素質教育觀為指導,以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通過美術教育發(fā)展兒童的綜合能力,提高兒童整體素質。
- 上一篇:小三班拼圖看圖講述興趣小組計劃
- 下一篇:教師繼續(xù)教育個人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