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風隨筆范文
時間:2023-04-11 00:13: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月風隨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不過這位音樂大師與歷史上許多天才音樂家一樣,一生都在與貧窮困苦搏斗,同社會歧視抗爭,正是艱難世事,激發(fā)了他勤奮刻苦的精神,磨礪了他百折不撓的斗志。
巴赫從小酷愛音樂,他孜孜不倦的向音樂大師們學習,雖然無法接受正規(guī)的音樂教育,但是他憑借著自己的勤奮,通過刻苦自學,在青年時期便能嫻熟地演奏小提琴、古鋼琴、管風琴等樂器。巴赫卓越的才華為他贏得了更多的學習機會,他赫一樣十指在琴鍵上飛快而自如地運動,也沒有哪位演奏家能像巴赫那樣以雙足的靈活交替來配合雙手的演奏—這是對管風琴音樂的特殊要求。所以,有人稱贊巴赫用雙腳彈奏出的樂曲就是許多高明樂師用雙手也彈不出來的。除了獨奏,有時巴赫還要邊彈邊唱,同時還要指揮三四十個音樂家,他時而額首,時而踱足,時而用手指示,整個樂隊整齊劃一,無論誰出現(xiàn)哪怕是微小的差錯,巴赫都能立即發(fā)覺。幾十位歌手樂手,便隨著巴赫的指揮和諧無誤地歌唱著、演奏著。他的指揮可謂精確美妙,爐火純青,有人盛贊巴赫駕馭音樂的超凡出眾的本領,說他“一人幾乎獨霸鍵盤樂器的領域”。當時人們崇拜巴赫的演奏與指揮的成就,然而,大家卻忽視了一個事實,仿佛巴赫僅僅是一個杰出的管風琴樂師,實際上巴赫創(chuàng)作的天才是更格bwvs4z和《d小調(diào)托卡塔與賦格》(bwv565)是最突出的杰作。你聽,那溪流般的,又有著絲綢質(zhì)地的聲音,那木管音色聽起來像天堂中的樹葉在風中簌簌作響,從前奏曲到賦格,在漣漪震蕩的主題中‘、族動搖,然而無言可說,這時你會被深深地打動了。這些樂曲中嚴謹?shù)膶ξ贿壿嫞婪糯肢E、氣勢澎湃的情感與樂觀明快的抒情性,必然將這類曲目同“神圣”、“崇高”、“永恒”、“痛苦”、“死亡”等聯(lián)系在一起,充分體現(xiàn)了巴赫創(chuàng)作的獨特風格及他發(fā)揮這件樂器表現(xiàn)力的才能和技巧。
巴赫的音樂常常讓我們聽入了迷,我們的心靈隨著音樂的一起一落漂浮著,有時候猶如一朵濃艷凄美的鮮花怒放,讓人不可思議,這組作品,又會把你帶人另一種境界,這是可以跟《賦格的藝術》以及《音樂的奉獻》放在一起的絕響,巴赫的bwv525—bwv530,這6首曲子,寫于他所謂的“成熟期”,被行家公認為是最杰出的管風琴作品,而且是絕無僅有的三重奏鳴曲。它們包含著非常可愛的慢樂章主題,快樂章中洋溢著強勁的生命力,我們可以感受巴赫已經(jīng)從紛繁和聲中超脫而出,轉(zhuǎn)而沉浸于簡單的和弦與協(xié)奏曲式的重復,簡直達到了化境。他讓我們?nèi)绨V如醉,心隨音樂的起伏,時而憂傷,時而悠然,其中妙不可言的小句子多如繁星,而樂曲在整體上還具有自如的旋律和優(yōu)美的織體,令人神往,堪稱絕響。我們不能不從內(nèi)心喊出:古典的巴赫!神圣的巴赫!
篇2
又名凸凹,本名魏平。詩人,小說家,編劇。著有《大師出沒的地方》、《手藝坊》等8部詩集和《花蕊中的古驛》、《紋道》、《首街》(合集)等多部隨筆集及批評札記集《字簍里的詞屑》。小說見諸《中篇小說選刊》、《北京文學》等刊。30集電視連續(xù)劇《滾滾血脈》編劇?,F(xiàn)居成都龍泉驛。
“馬道子”的路基呈魚脊形,中央用大鵝卵石砌成一條筆直的中心線,兩邊為錯落有致的鵝卵石鋪設。石面花紋、圖案各異,透出遠古歲月足跡磨礪的光澤……這條如今看上去沉寂無比的南絲道,正是蜀王開明氏后代南遷越南之道,孔明“七擒孟獲”平定南中之道,忽必烈率軍沿橫斷山南下強取云貴之道,中國遠征軍出滇入緬抗日之道……
平樂鎮(zhèn)的熊永齡老先生古道熱腸,愿意親自陪我們上山察勘古道,這讓我們大喜過望。
出場鎮(zhèn),過迎賓路,我們一行四人往東南方向的騎龍山走去,很快就到了紅墻醒目、有三重殿堂的“觀音院”。此院墻外墻內(nèi)各有一聯(lián),外聯(lián)為:“平萬世劫難,樂一方凈土。”內(nèi)聯(lián)為:“大慈大悲普渡眾生開法界,唯善唯樂修真自我靜禪心?!睆摹盎X爐”旁走過去不遠,熊老先生便指著右邊一叢茂密的竹木說,這就是火井縣城遺址,并說從挖掘出的24口古井來看,那時火井城區(qū)約有2400余名常住居民。他又指著正前方一大片田地中央的一叢茂密的竹木說,那就是漢代冶鐵遺址,還說它是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的產(chǎn)業(yè)之一。
經(jīng)過立在觀音院旁邊的“南方絲綢之路”標示牌,路邊指甲大小的胡豆花、細碎的豌豆花正開著,金黃色油菜花的天下,已被青色的菜籽莢平分了――這個季節(jié),水田中還在拋灑谷種、培育秧苗。大約是鄉(xiāng)村里的青壯男子和妙齡村姑出去打工了,一路上我們更多地看見了“留守族”――拄著手杖疾走如飛下山的老嫗,握著旱煙槍、背著紙錢和日用品一走一歇上山的老頭。每隔幾十米遠,就有一個一米見方的土地廟,它們有些像國道上的路標,卻帶有精神的向度。在那炷飄在古道上的香火中,更多地浮現(xiàn)出了鄉(xiāng)民們樂觀的臉和淳樸的心。
走向“馬道子”
要到平樂場鎮(zhèn)上的“馬道子”,必須爬過上山的石梯,這是歷史的設計。在今天看來,這個設計在我們一步一喘氣的時候,見到“馬道子”,竟有一種朝拜的感覺。
我們終于到了山脊,終于并入了“馬道子”!順著“馬道子”,我們向南邊的名山縣方向走去。行進之中,平樂大禹社區(qū)的閻大良、植玉惠、胡天國三位委員也加入了我們的行列。眼前的“馬道子”寬約丈二,左邊斜坡處長滿竹木,右邊坡體處為鵝卵石砌的護墻,起著??驳淖饔?。路基呈魚脊形,中央用大鵝卵石砌成一條筆直的中心線,兩邊為錯落有致的鵝卵石鋪設。石面花紋各異、圖案各異,或如山羊,或如猛虎,或如獵戶,或如牧女,無不透出遠古歲月足跡磨礪的光澤。
走在我們前面的是一位平樂本地77歲的香客李向南。她穿戴整齊、干凈,她說自己上山來是為了去“城隍廟”燒開水。跟著她,我們折入了古道右側(cè)的城隍廟。廟門上“結(jié)賬無差”幾個大字十分醒目??磥?,這里對一個人的陰陽、生死、善惡計量是十分準確的,比一把算盤、一桿秤還準。
熊老先生說,自古縣有縣城隍,州有州城隍,府有府城隍,鄉(xiāng)鎮(zhèn)是不設城隍廟的,因此平樂是個特例。據(jù)傳,平樂得名是因一陳姓舉子因失落上任文憑而獲,而陳舉子失落文憑的地方,就是現(xiàn)在城隍廟之所在。該廟有三重殿宇規(guī)模,紅墻青瓦。那天,我們進去時,正午太陽垂直落下,把廟宇上的翻瓦人曬得汗流浹背、紅光滿面。這個廟子是由李向南那樣的香客自發(fā)捐錢、自主管理的。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一日舉行的“城隍廟會”,是古道上最熱鬧的日子,邛崍人四聚而來,焚香祈福,老幼不斷。熊老先生是趿拖鞋、握茶杯上山走古道的,顯得很閑適,就像在自己家的客廳里轉(zhuǎn)悠一樣。
在山脊上蜿蜒的秦漢甬道
從城隍廟出來,我們一行七人繼續(xù)沿“馬道子”行走。同行的閻大良說,以前這古道上四十里設一驛站,官差打馬而來,策馬而去,換馬不換人。他告訴我們,這古道上現(xiàn)在還有馬幫在行走,那是平樂花楸山的馬幫,專跑沒有公路的地方。
路邊,我們看見了一位在茶園里不聲不響采茶的老嫗。這位90多歲的采茶老人,滿臉都是古道般的堅韌和滄桑。她的頭頂上方,一群又一群年輕的白鶴正從一片竹林中一次次飛起、折行,形成盤旋的白云。
漸走漸行中,我們來到了騎龍山山頂平臺上樹木稠密的“城隍崗”。此時“馬道子”的旁側(cè)墻垣已由一道變?yōu)榱藘傻括D―兩墻像夾道歡迎的人墻。兩側(cè)墻垣約四五尺高,用鵝卵石呈人字形嵌砌。它們把古道夾在中間,其狀與秦漢時代官方“甬道”規(guī)制完全一致。
墻垣原為防止敵人抄掠運輸物資而設。從筑路史的發(fā)展來看,墻垣又起著擋水、抵御塌方等養(yǎng)路功用,以及劃分中央集權(quán)用地與地方和民間用地的嚴肅界線。為方便進出,與支道相匯處,墻垣開有門道,如今的高速公路進出口設計大約也從中獲取了智慧、匠心和經(jīng)驗吧。
古道為什么沿山脊修筑,而不是像公路一樣順峽溝、河流而設呢?熊老先生對這個問題的解答是:“這條古道是馱運重要物資的商道,只有在山脊上行走,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才不會中伏擊。此外,山脊上修路,可減少過河建橋的成本?!?/p>
這條秦漢甬道的鵝卵石中心線,是專為日后維修路基而設計的堅固的基準,為此,它的基礎下得很深。歲月風雨中,任路面毀傷、墻垣位移,它都堅持著正確的方向。
我們看到古道的中心線,在某些地方會形成寬闊的“錯位處”,有學者說那是兩車相遇后的“會車處”。令筆者疑惑的是,那時,在這條道上運輸物資、往來奔走的,除騾隊、馬隊外,真的有車嗎?如有,是獨輪車還是四輪馬車?我真不敢想象需要什么樣的減震車輪,才能消減鵝卵石的堅硬和快速行駛時所產(chǎn)生的巨大顛簸。
在“馬道子”斷殘的地方,有呈梯級臺面挖下去的考古坑遺跡,從坑里的鵝卵石壘砌情況可以看出,古道雖堅固,但各朝各代都有修養(yǎng)的痕跡。熊老先生指著前方的樹林說,往前走還有一處冶鐵遺址,再往前走就是設在名山縣的“茶馬司”了。
白沫江與石頭河的鵝卵石
“馬道子”上的鵝卵石,取自騎龍山下的白沫江和石頭河,只要想一想古人當年背石上山的艱難,我們就沒有理由不下到河床上去看看它們。從我們落宿的長慶街“古埠客?!钡桨啄哟埠芙?。白沫江源自天臺山,在新津縣并入岷江。
盯著白沫江鵝卵石看,似乎沒看出什么,卻摸出了它們在山上與在山下的不同――這里的鵝卵石沒有人畜的腳板打磨出的光潔和絲綢擦拭過的紋理。
這條如今看上去沉寂無比的南絲道,正是蜀王開明氏后代蜀王子安陽王蜀泮南遷越南之道,蜀漢孔明“七擒孟獲”平定南中之道,元代忽必烈率軍沿橫斷山南下強取云貴之道,中國遠征軍出滇入緬抗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