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義文學特征范文

時間:2023-11-16 17:52: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文主義文學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人文主義文學特征

篇1

論文摘要: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臘,成為一種思想體系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歷經千百年,至今對現代教育有著深遠影響。近些年來,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新課程改革。對學生主體性的認識不斷加深,進而也要求教師自身全面、健康發(fā)展,本文試圖從人文主義的角度闡述新時代對教師素質的影響及要求。

一、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

(一)人文主義的歷史界定

人文主義(Humanism)是幾百年來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潮,也是一個廣泛使用但含義十分模糊的概念。人文主義并不是一個直接產生的詞,他的產生要比“人文學”和“人文主義者”晚得多。教師所教的有關古典文化的教學科目在文藝復興時代被稱為“人文學”,而教授“人文學”的老師就被稱為“人文主義者”。“人文學”在15世紀所指的科目是語法、修辭、歷史、文學、道德哲學等。但“人文主義者” 比教授“人文學”的老師的范圍要廣一些。正如克利斯特勒所說的:“文主義這個詞就來自于人文主義者和人文學科這兩詞,并且,這兩個詞是在文藝復興時期實際上被使用的詞。從這個時期的資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文主義者就是講授人文學科的人,而人文學科這個詞則代表了一組學科,它由語法、修辭學、詩學、歷史和道德哲學組成。從這一定義中可以明顯地看到,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就是上述意義的人文學科的偉大興起與發(fā)展;人文主義對其它文化領域,諸如文學、藝術、科學、宗教可能產生的任何影響必定都是間接性的?!睂θ宋膶W科的重視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漸漸走出中世紀的神學觀念,開始形成一種新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人文主義實質上是一種新的時代精神。

(二)人文主義的特征

吳式穎,任鐘印主編的《外國教育思想通史》中總結了人文主義的四個主要特征。

第一,肯定和贊揚人的價值和尊嚴。這是人文主義的核心特征。人文主義者認為人是有能力的,人能夠發(fā)展自身,從而獲取各種優(yōu)秀品質,不斷向完美接近。人文主義對人的贊頌與中世紀都會對人的貶抑形成鮮明的對照。

第二,倡導樂觀向上的人生觀,重視人的能力而非血緣、門第、財富等因素。人文主義反對消極悲觀、無為的宿命論,認為人有能力決定個人的命運,人的能力發(fā)展得越充分,就越有能力戰(zhàn)勝命運的肆虐。人文主義對人的看法更加樂觀和自信,認為個人的能力及其發(fā)展是獲得成功、榮譽和較高社會地位的主要依靠。

第三,宣揚人的思想解放和個性自由。中世紀神學宣揚人對都會的教義教規(guī)的絕對信仰和盲目服從,而人文主義與這種權威主義做法相對立,要求把人從都會的教義、教規(guī)和其他教條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第四,重視教育對人的發(fā)展的作用。人文主義者主張通過教育來培養(yǎng)具有多造詣的全面發(fā)展的通才。人文主義者主張通過傳授古典學問,讓學生接受廣泛的人文學科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頭腦發(fā)達、能寫善辯、風度優(yōu)雅、體魄強健的經世致用之才,以適應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的需要,使人的各種潛力得到充分的全面的發(fā)展。

(三)人文主義學者對教師專業(yè)素質結構的詮析

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北歐人文主義倡導者伊拉斯謨認為好教師應當年長、有高尚的品德、有淵博的知識、有豐富的教育經驗、懂得教育藝術。與伊拉謨斯有許多共同之處的基督教人文主義者維夫斯認為教師要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必須具備三方面的素質:具有很好地進行教育的學問;具有教學技巧和才能;具有純潔的品格。教師應懂得教學技巧,應具有關于教育教學的“實際的智慧”。另一位英國的人文主義教育家馬爾卡斯特要求教師有良好的素質,建議對老師進行嚴格的職前培訓。他認為教師不僅應掌握知識,還應具有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素養(yǎng),懂得教育和教育的方法。法國的哲學家蒙田認為教師的素質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老師要了解兒童,尊重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自然秩序;第二,教師不僅要有學問,而且要有判斷力和道德;第三,教師有高于父母的權威;第四,老師要學會因材施教;第五,教師要有好的性情。16世紀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加爾文強調教師要有工作熱心和敬業(yè)精神,教育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而是以熱情感動學生,使之發(fā)生情感變化。

不難看出人文主義學者和教育家所提倡的教師專業(yè)素質包括了廣博的文化知識、高尚的品德、豐富的教育經驗、教育教學知識、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工作熱情、工作精神等,具備這些專業(yè)素質的教師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教師,只有這樣的教師培養(yǎng)出的學生才有可能是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學生。在文藝復興時期對教師應該具備的專業(yè)素質雖然沒有明文的規(guī)定。也沒有系統(tǒng)的科學論證,但一些學者和教育家對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已經做了深刻的論證,由于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所限沒有對當時的教育產生大面積的影響,但對后世對教師專業(yè)素質結構的研究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是我國教育方針的基本思想,這與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這也對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現代教師專業(yè)素質的內涵

(一)教師專業(yè)素質的定義

現代科學證明,素質是一個人通過環(huán)境影響、教育和內因作用逐步形成,并不斷發(fā)展的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特質,這種特質通過氣質、言行、修養(yǎng)、品格和風度等表現出來。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就是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表現出來的穩(wěn)定特質。林崇德、申繼亮教授將教師專業(yè)素質定義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fā)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心理品質的總和。

(二)教師專業(yè)素質結構的分析

葉瀾教授認為,新型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有:專業(yè)精神、教育觀念、專業(yè)知識、專業(yè)能力和教育智慧。李瑾瑜教授認為,應當包含專業(yè)知能、專業(yè)道德(倫理)和專業(yè)精神三個方面。朱寧波教授認為,理想的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主要由三個方面構成:專業(yè)理想、專業(yè)知能、教育智慧。中國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組織編寫的《教師專業(yè)化的理論與實踐》提出教師專業(yè)素質包括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專業(yè)態(tài)度。筆者認為,從文藝復興時期到現代,無論是哪一位學者對教師專業(yè)素質結構的論述,它都包含專業(yè)知識、專業(yè)道德這兩個基本方面內容,這兩個方面也是一個教師可以立足教育領域的根本所在,它們也決定一個教師是否是一個合格教師的至關重要的方面,也決定著這個教師能否在教育領域里繼續(xù)成長。當然教師專業(yè)素質還包括專業(yè)精神、教育觀念、教育智慧等許多方面,本文將著重介紹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對教師專業(yè)素質中專業(yè)知識與專業(yè)道德的影響。

專業(yè)知識是一個專業(yè)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專業(yè)人員區(qū)別于另一個專業(yè)及其他人員的本質特征。舒爾曼認為“一個專業(yè)既是一種高度復雜和熟練的工作,又是一種根植于知識的專業(yè)行為”。在舒爾曼看來,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性表現在教師有能力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的形式,也就是說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要特別重視理解和推理、轉化和反思的功能與作用。葉瀾教授將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分為三個層面。第—個層面是,教師專業(yè)知識結構最基礎層面的是有關當代科學和人文兩方面的基本知識。以及工具性學科的扎實基礎和熟練運用的技能、技巧;教師專業(yè)知識結構的第二個層面是具備1-2門學科的專門性知識與技能;第三個層面是主要由幫助教師認識教育對象、教育教學活動和開展教育研究的專門知識構成。

專業(yè)道德即指教師職業(yè)道德,一般認為師德是指教師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是調節(jié)教師與他人、與集體及社會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是一定社會對教師職業(yè)行為的基本要求與概括。在人格上,教師的師德相對于其他職業(yè)道德具有更深廣的影響。師德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心靈,影響著學生的人格和品質,師德的影響不但廣泛地作用于在校學生,而且通過學生和家長對社會產生影響。高尚的師德會影響一代人乃至幾代人、幾十代人。因此,在道德水準上,對教師要求更高、更全面。

三、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對教師專業(yè)素質的影響

不同社會背景,不同歷史時期,對教師的專業(yè)素質要求也不同。在我國古代,道德倫理的人文知識,是每個教師必須具備的素質;而在歐洲古羅馬時期,教師則首先要擁有辯論術;進入中世紀,宗教學說成為最重要的教師專業(yè)素質之一。

(一)人文主義思想對教師專業(yè)知識的影響

人文主義學者在對教師專業(yè)素質的論述中分別提到過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教育的學問”、“掌握知識”、“有學問”,雖然他們的“知識”、“學問”的內涵有所不同,但它們都不同程度上包括了基本的科學文化知識、教學法知識、有關學生身心健康的知識等。

葉瀾教授對教師專業(yè)知識的三個分層中,最基礎的層次中就指出教師要掌握當代科學和人文兩方面的基本知識,以及工具性學科的扎實基礎和熟練運用的技能、技巧。其中科學和人文兩方面的基本知識就是指,教師不能只片面地掌握人文知識或科學知識,而是要全面掌握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人文主義者主張通過教育來培養(yǎng)具有多造詣的全面發(fā)展的通才,那么教師首先要具備這樣的才能,素質教育與人文教育同樣倡導的是即要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又不能失去人文精神。單純地掌握科學知識或人文知識。并不能得到人們預期的全面發(fā)展的人,人文主義教育教育不僅重視人文學科的教學。主張通過人文科學的教育向學生提供關于人的精神領域心靈世界的有用知識。而且重視自然學科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科學技術知識與技能,具有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注重科學技術素質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心智潛力的自由運用和個性的和諧發(fā)展。與科學進步相伴的是文明的進步,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要使學生發(fā)展成為一個“整體的人”。所以,這就需要老師不僅要掌握人文知識還應該掌握科學知識,在傳授知識的時候更要既要弘揚科學精神,又不能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傳播和養(yǎng)成。

另外,教師還要掌握能幫助教師認識教育對象、教育教學活動和開展教育研究的專門知識,這些知識包括了教育心理學知識,教育學知識,蒙田在對教師專業(yè)素質的論述中第一點就提出了“老師要了解兒童,尊重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自然秩序”,可見教育心理學知識在文藝復興時期就被重視。有了這些輔知識教師才能更好地將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才能培養(yǎng)出身心和諧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二)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對教師專業(yè)道德的影響

道德教育在古代社會中居于首要地位??鬃右笞拥埽骸爸居诘?,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以道德修養(yǎng)為主,學習文化知識及技藝只是“有余力”時的事情,道德修養(yǎng)可以說是貫穿于人的一生,而且貫穿整個中國教育史,所以對現代教師來說熱愛祖國、獻身教育、熱愛學生、誨人不倦、精心育人、鉆研業(yè)務、團結協作、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一直以來對教師專業(yè)道德基本要求。教師的師德相對于其他職業(yè)道德具有更深廣的影響。維夫斯說“一個教師應該既是個好人,又是學問的愛好者”,可見一個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更應該具備高尚的品德。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就明確指出: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加強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國防教育,加強思想品質和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倡導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與實踐。這恰好與人文主義的教育觀相一致。從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教育指導思想也可以看出,要求教育培養(yǎng)身心全面發(fā)展的人才。人文教育思想主張培養(yǎng)和諧的人、全面發(fā)展的人,這與我國主體教育思想是一致的。所以,教師要具有優(yōu)良的品德、崇高的理想,在講授科學文化的同時,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化到教學實踐中去,為學生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一切有利條件陶冶學生的情操,真正做到言傳身教。

篇2

一、人文主義、科學主義高等教育哲學觀的歷史淵源

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是一個曲折的發(fā)展過程。同樣,教育中的這兩種哲學觀作為教育實踐在人們認知上的反映,也經歷了一段曲折的歷程。在遠古時期,由于受生存和發(fā)展條件的限制,人類對自然的認知還處于原始意義上的一體化時期,尚未將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從普羅泰戈拉開始到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以關心人事為主的“人的哲學”被推向極致,并一度取代以自然為對象的哲學,科學與人文顯現出分野的端倪,人文教育比較突出。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和蘇格拉底的“知識即德性”真實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認知狀況??梢哉f,正是“由他們開創(chuàng)了哲學在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上的分野”①。中世紀的大學教育一直深受亞里士多德充滿人文主義色彩的自由教育觀的影響,以文科為基礎,學習傳統(tǒng)的“七藝”。亞氏把教育分為文雅教育和職業(yè)教育兩大類,他本人重視心靈的培育,輕視與肉體訓練有關的活動。這一態(tài)度極大影響了后來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分化和對立。這一時期,自然科學尚處于發(fā)展初期,學科界限未明,作為中世紀教育“基礎知識”的“七藝”隱含著人文與自然知識的早期分類??梢哉f,具有高度整合特征的“人文主義”高等教育哲學從中世紀到19世紀初一直在大學里占據著主導地位。

文藝復興的“抑神揚人”運動不僅矯正和恢復了被中世紀歪曲、了的古典文化,也激發(fā)了人們對自然界的濃厚興趣。樂觀、積極的現實主義精神鼓舞著人們去重新認識自然和人類自身,自然科學知識急劇增加,學科不斷分化,近代自然科學從此有了一個堅實可靠的出發(fā)點。文藝復興以后,隨著對理性的弘揚和自然科學的發(fā)展(主要在大學系統(tǒng)之外),整體哲學觀面臨被解構的命運,科學主義作為一種哲學流派應運而生,并對高等教育領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從哲學史的角度來看,康德在休謨和盧梭的影響下開始把科學與人文的關系作為自己必須面對的問題。從二元論立場出發(fā),他認為,作為自然界和理性世界的成員,人受兩種法則———自然法則和理性法則的支配??档抡J為,我們有必要限制知識,以便為道德和自由留下地盤,并再三強調,追求道德和自由的理想是區(qū)別人與物的關鍵??梢哉f,康德的主客二分法正是以后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哲學思潮長期對立的理論根源。由于近代科學巨大的經濟功能,它在大學系統(tǒng)之外得到了蓬勃發(fā)展,與工業(yè)發(fā)展和經濟生活的聯系越來越緊密。而大學教育(特別是傳統(tǒng)大學教育)卻由于其巨大歷史慣性對科學采取的漠視和抵制導致了科學教育發(fā)展遲緩,引發(fā)了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高等教育哲學觀之間的激烈沖突。在英國引發(fā)的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教育的論戰(zhàn)一直持續(xù)到19世紀中葉,直至科學真正列入大學教育課程并逐漸占據主導地位。19世紀中葉以后,科學主義教育逐漸取代人文主義教育,并成為在高等教育領域占支配地位的教育哲學。

20世紀以后,科學技術的二重性使人們逐漸意識到,單靠科學和理性不僅不足以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有可能使人類迷失自我,帶來災難;科學主義教育并不能為科學技術提供價值范導,也無助于緩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內心的矛盾和沖突,甚至會加劇這些矛盾和沖突,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因此,在近現代科學主義高等教育哲學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和職業(yè)主義大行其道之時,同時出現了回歸古典人文主義的思潮。如現代的自由教育———通識教育的興起,要素主義、永恒主義和存在主義教育思潮的出現等。1959年,英國學者查•帕•斯諾提出的“兩種文化”的觀點在西方知識界和高等教育界引起強烈反響。在他看來,兩種文化的分裂與對峙都是由于狂熱推崇專業(yè)化教育(即科學教育)引起的。他還指出了實現文化整合的方向:“重新考慮我們的教育”,即通過兩種教育的整合來消解兩種文化的沖突。與此同時,科技史家喬治•薩頓提出了以科學主義統(tǒng)合人文主義的文化整合觀和教育整合觀,而愛因斯坦和阿什比則是持以人文主義統(tǒng)合科學主義觀點的主要代表。20世紀末,這樣一股謀求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科學主義教育與人文主義教育協調發(fā)展的文化整合思潮最終匯聚而成,使得這兩種高等教育哲學由沖突期開始進入了整合期。

二、人文主義、科學主義高等教育哲學的實踐

如上所述,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兩種哲學都曾在西方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起過主導作用。早在12世紀,中世紀的歐洲就催生出了巴黎大學、博洛尼亞大學和薩萊諾大學,并很快衍生出了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以后這種近代大學模式還傳播到了德國和美國。從這一時期到19世紀初,可以看作是西方大學發(fā)展的第一個階段———混沌期。這一時期,大學是培養(yǎng)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精英和通才型的社會職業(yè)人員的機構?!白杂山逃钡哪康脑谟诎l(fā)展人的理性、訓練人的心智、塑造人高尚的精神品格?!捌咚嚒弊鳛榇髮W最基本的學科是一個高度整合的知識體系,尚不具有專門化的特征。可見,高度整合的“人文主義”教育哲學在當時西方大學的發(fā)展中占據主導地位。從19世紀初德國大學改革運動到20世紀末,是西方大學發(fā)展的第二個階段。這一時期,學術自由精神,即研究自由、教學自由和學習自由精神成為了大學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理念。大學教育,按鮑爾生的話說,“目的不再是百科全書式的信息,而是真正的科學文化,學生不是被看作僅僅作為國家官員為將來服務做準備,而是被看作年輕人,通過不受限制地學習科學,訓練他們獨立思考的理智和道德的自由?!雹趶拇?大學真正沖破了神學的樊籬,成為高深學問之場所,通過知識創(chuàng)新,加快了知識分化發(fā)展的進程,也加速了科學與人文之間的分離。洪堡把理性作為人精神統(tǒng)一性基礎的“完人”理想在高等教育實踐中最終走向了知識的分裂和人精神的殘缺。由此可見,這是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哲學在西方大學的教育實踐中的第二個發(fā)展階段———沖突期。到了20世紀末,西方高等教育在知識整體趨于分化、局部呈現融合的氛圍下進入了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哲學的第三個發(fā)展階段———整合期。如果說19世紀以來由于自以物理學為典范的近代科學持續(xù)地向傳統(tǒng)人文學科領域擴展,激起了人文主義的反抗的話,那么從20世紀上半葉開始,特別是60年代以后,自然科學近現代觀的深刻轉變則使人文主義重新獲得了重要地位。在高等教育領域,這種趨勢大致表現為:始于20世紀70年代世界各國大學的普通教育或綜合素質教育改革潮流;大學內部各種橫斷、交叉、邊緣和綜合學科的紛紛涌現;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逐漸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研究取向。今天,現代大學內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傳統(tǒng)三大知識領域劃界的情況依然存在,但其界限卻已日益模糊。如何在相對開放的學術氛圍中,淡化學科、專業(yè)間的界限,使不同學科在彼此敞開的狀態(tài)下不斷擴展、自主生長,已經成為高等教育在21世紀的重大變革主題。

三、當代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所面臨的挑戰(zhàn)及對策

當前,高等教育哲學的沖突仍在持續(xù),科學主義哲學無疑在大學的發(fā)展中居于獨斷地位,人文主義哲學則處于被邊緣化的危險之中。但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在大學中,人文主義哲學為恢復知識與人的精神整體性的努力從來未曾停歇,這是大學發(fā)展的內在邏輯使然??梢哉f,現今在高等教育以及社會發(fā)展中的許多問題都與這兩種哲學觀的矛盾沖突有著直接的關聯。而緩解此類問題則必須深化二者在高等教育實踐中的整合與協調。

(一)科學主義高等教育哲學的彰顯特征

1•現代大學過分關注社會不斷膨脹的物質需要。在外部技術功利主義的強勢推動之下,大學內部科學與技術的聯姻空前緊密,專業(yè)化的狹隘傾向愈發(fā)明顯,傳統(tǒng)科學的精神旁落。與此同時,在內部消費主義和職業(yè)至上論的雙重擠壓之下,大學人才培養(yǎng)的傳統(tǒng)理念逐步被消解。在人文主義大師白璧德看來,科學自然主義的教育觀和情感自然主義的教育觀對高等教育同樣都是危險的。他在界定了“人文主義”和“人道主義”之后,對美國本科教育中的選修制提出了這樣的批評:“很多本科生都在利用選修制度,他們不是根據自己的特殊興趣去努力學習,而是以最小的阻力為標準懶散地完成大學的學業(yè)?!雹鬯赋?“真正的人文主義者在同情與選擇之間保持著一種正當的平衡。”④正如這位大師一百年前所言:“我們所需要的不是針對服務與力量的訓練,而是就智慧與性格所進行的訓練”。⑤

2•現代大學嚴格的專業(yè)規(guī)訓制度偏離了大學教育的本義。與其他教育機構不同,作為學者的社團,大學是一個各種思想和文化自由交流、碰撞的場所。正是在這種頻繁的思想文化交流中,大學培養(yǎng)人的活動才得以展開。而自從近代科學被納入專業(yè)化發(fā)展軌道之后,大學教育逐漸開始遵循專業(yè)化規(guī)訓的邏輯———實施專業(yè)教育、培養(yǎng)專門人才。大學的專業(yè)化規(guī)訓無疑促進了知識的創(chuàng)新和知識總量的增長,但它卻與大學教育的本義相悖逆。專業(yè)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學科范圍越來越狹窄、越來越封閉,科學和人文的教學內容日漸疏離。在專業(yè)規(guī)訓制度下,學生們被動接受相對狹隘的知識和技能培訓,視野狹窄、思想蒼白、精神單薄。在一個知識領域無限擴展、學科間聯系日益頻繁的新世紀,這種傳統(tǒng)的專業(yè)化規(guī)訓制度使得人們不禁對高等教育的有效性乃至存在的合法性產生了質疑,如世界各國都在談論的“大學的危機”———質量危機、道德危機、大師危機等。

(二)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高等教育哲學的整合之路

如果說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高等教育哲學在歷史實踐中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以及高等教育自身的發(fā)展,二者的整合同樣也是必然的。

1•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它們互動互補,不可分割。貝爾納曾指出:“沒有任何文化能夠永久脫離當代主要的實用思想而不退化為學究式的空談。不過,也別設想不對科學本身結構進行重大改革就可以使科學和文化融合起來?!雹薜拇_,一方面,自然科學的自由探索和技術科學的創(chuàng)新為人文學科奠定了豐富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人文學科對科學技術的文化思考為其成為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積極力量引導著方向。就每一個人類個體而言,無論是出于對謀生技能的關注,還是出于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科學與人文的共同滋養(yǎng)可謂前提。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學已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象牙塔”,而是個體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動力站?,F代大學不僅要培養(yǎng)工程技術專家、管理專家和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更要注重具有自我發(fā)展能力的、并能為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盡一份力的個體的培育。

篇3

一、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內涵和發(fā)展

在古希臘,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身心平衡發(fā)展而健全的人。古羅馬繼續(xù)并發(fā)揚了古希臘的文明,在教育上著重于利用文化來陶冶一個健康的人的理念。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喜好原則”、“親身經歷”、“適應個性”和“社會競爭”等教學理念和方法對后世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彼得拉克、維多里諾及荷蘭的伊拉斯謨等教育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倡自由教育,倡導博雅教育,尊重學生個性,關心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充分體現了教育的人文關懷。

近代人文教育思想伴隨著自然科學的重大發(fā)展而發(fā)展,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理性的人。20世紀下半葉盛行于美國的“人本化教育”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基礎,主張教育應培養(yǎng)整體的、自我實現的和創(chuàng)造型的人。人本化教育家主張“課程人本化”,“強調學校應該創(chuàng)造自由的心理氣氛”,提出“學校為學生而設,教師為學生而教”的學生中心理論。

在“人本化教育”逐漸走向極端并受到社會輿論質疑的時候,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提出了“科學人道主義”的概念摘要:“科學人道主義”是人道主義的,因為它的目的是關心人及其福利;它又是科學的,因為它的人道主義內容要通過科學對人和世界的知識領域繼續(xù)不斷地做出新貢獻而加以規(guī)定和實現[1]。

在歷史的各個階段人文主義思想帶有顯著的時代特征,但“以人為本”的核心沒有變。目前,中國提倡素質教育,正是人本主義的體現。

二、人文主義語言教學法

1、人文主義和語言教學結合的基礎——認知和情感的需求

語言教學和人文主義思想的結合不是偶然的。正如亨特所言,“人文主義跟英語教學的關系由來已久”[2]。16世紀聞名的英國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家阿卡姆就在語言教學中溶入了人文思想。他認為,教育中的人文主義就是用文學去鑄成人的心智[3]。在阿卡姆看來,拉丁文學中的一些經典著作凝聚了人類思想精華,而且語言風格美麗典雅,是鑄造兒童心靈的最好的材料。

當代科學探究更為二者的結合提供了科學依據。認知是情感發(fā)生的前提,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心理學界較為一致的肯定。實證探究表明,諸如記憶、思維等人類認知加工過程都受到各種情感不同程度的影響。根據約翰·舒曼,情感和認知是可區(qū)分但不可分割的[2]。神經生物學家安東尼·戴馬西也斷言摘要:“我們的情感生活是理智機器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保?]所以,語言學習作為一種認知活動,極易受情感因素的影響。語言教師要把學生當作有智力和情感需求的完整的人來對待,既要擴展學生語言知識,也要加強情商的培養(yǎng)。

人文主義心理學強調人際關系和個人情感因素對語言能力和語言習得的影響,認為在語言學習中,最重要的是學習環(huán)境和氣氛,學習者只有在放松和協調的狀態(tài)下才能最有效地學習和把握語言知識。這從心理學的角度進一步驗證了語言活動中認知和情感緊密結合的必要性。

正是基于對認知結構的科學和心理的探究,現代語言學家積極推動人文思想和語言教學的結合,產生了不少人文主義教學流派。

2、人文主義語言教學流派

人文主義教學思想認為,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全身心的參和來提高外語教學水平。羅杰斯在1969年就于《學習的自由》一書中概括出人文主義教育的基本要素摘要:人類具有天然的學習潛能,但是真正有意義的學習只發(fā)生在所學內容具有個人相關性和學習者主動參和之勢[4]。

較明確的人文主義外語教學法出現在二十世紀60-70年代。60年代,結構主義語言學家接受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論,開創(chuàng)了聽說法。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fā)展,人們熟悉到外語教學中學生本身因素起著很大功能,強調外語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最典型的教學流派是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羅的“沉默法”,美國的教育家?guī)焯m的“集體語言學習法”,保加利亞人羅扎諾夫的“暗示法”等。雖然他們所提倡的教學形式和課堂活動全然不同,但共同點是將學生看成既有聰明又有情感的完整個體,重視學生自我意識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充分體現了人文主義的思想,常被統(tǒng)稱為“人文主義流派”。從80年代起,教育從傳授知識轉向培養(yǎng)學生能力,90年代則以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在這一背景下,人文主義心理學、人文主義外語教學法便又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關注。根據教授觀點的差異,人文主義教學流派又可以分為浪漫人文主義和實用人文主義。

浪漫人文主義認為,教師的主要任務是鼓勵學生發(fā)展自我。課堂教學應主要關注學生情感,經歷和觀點。學生要學的東西就在他們自身,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即是所有的教學活動的目標,無論是語法練習,考試和翻譯,都是基于學生的經驗。但當教學過于關注學生個人經驗,學生接觸到的語域和語體相當有限,所以這一教學觀點有一定的局限性。

斯戴威克是實用人文主義的代表。他認為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學習態(tài)度,調整自己教學方法。教師應讓學生發(fā)展和展示創(chuàng)新和合作能力,學會表現的自我和批判的自我的協調。在斯戴威克最近的著作中強調了教師對學生需要的關注。另一方面,斯戴威克還認為,過分強調人文方法會帶來負面影響。在關注學生自我發(fā)展的目標的前提下,教師決不能放棄自己的職責,即對教學內容的更新和教學技巧的把握。除了情感因素外,學生最重要的還應發(fā)展語言能力、記憶、動機和認知能力。

現代外語教學實踐中,人文思想已經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除以上所述的人文流派外,許多教學流派也反映了人文思想,如認知教學法,交際法,任務型教學法等。這些教學法具體操作各不相同,但都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從一定程度上暗合了斯戴威克的實用人文主義思想,是人文教育思想更理性化的表現。

三、人文主義語言教育對國內外語教學的啟示

多年以來我過大學英語一直以大班為主,課堂教學多數以教師為中心。教學以考試為目標,尤其是全國性的

四、六級考試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風向標。這造成了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標準過于理性化,教學過程重知識傳授,輕學生需求,尤其是個體發(fā)展的需求。這和人文思想和素質教育的目標相距甚遠。外語教學中提倡人文教學勢在必行。

加強課堂教學的人文性有助于打破英語教學的瓶頸,真正走上素質教育的道路。加強人文性,要注重摘要:

(1)正確理解人文教學法的含義。人性化不等于自由化。以學生為中心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師的指導功能必不可少,課程目標不能取消。人性化和語言教學不是格格不入的。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是在個體主觀意志的調動下積極地語言習得。

(2)明確外語教育的目的。教師應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鼓勵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在語言教學中融入人文觀,指導學生意識到個體發(fā)展的需求,既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又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3)恰當組織課堂教學。教師要勇于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學會提問,變被動為主動。課堂形式要多樣化,促使學生動手又動腦,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智商和情商。要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得到表現自己、表達思想和情感的機會。幫助學生形成探索創(chuàng)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參考文獻摘要:

[1EdgarFaureetalLearningtoBe[CParis摘要:Unes

co,1972.26。

[2范琳,試論人文主義外語教學法.[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1)摘要:58-62。

篇4

關鍵詞:生態(tài)批評;人文主義;后現代;精神圈:主體間性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4-0047-05

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文壇曾經有過相當轟動的一幕,就是王曉明等學者掀起的關于“人文精神”大討論,這種局面比起文學界曾經的顯赫固然算不了什么,但在文學日益邊緣化的當下,那種盛況之后再也難得一見。但面對此情此景,我們似乎還想追問,曾經被諸多作家學者牽腸掛肚的“人文精神”今天怎么樣了,它比起當初“大討論”時是發(fā)展壯大了還是日暮途窮了?圍繞這個問題,我對當下的文學寫作和文學批評的現狀作了研究整理,我認為,生態(tài)主義批評是當下“人文精神”存在的主要狀態(tài)之

一、生態(tài)批評的現狀

文學的生態(tài)主義批評實質是思想批評,它最關鍵、最重要的本質特征是其生態(tài)整體論思想。它的崛起應該是近幾十年的事情,至于確切從什么時候開始圈內似乎并沒有達成一致,王諾認為“生態(tài)文學研究或稱生態(tài)批評從20世紀70年端,并迅速地在90年代成為文學研究的顯學?!濒敇性壬J為生態(tài)文藝學是“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的一門學科,是“繼女性批評、后殖民批評之后的一種新的理論思潮與批評方法,是日益嚴峻的生態(tài)困境、日益高漲的生態(tài)運動在文學藝術領域的反映”。

可以肯定的是,生態(tài)批評(eeoeritieism)這個術語自2002年被引進我國之后,短短的幾年里,已經引起學界高度的重視。曾繁仁、魯樞元、王寧等知名學者發(fā)表著述對其進行探討,《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藝報》、《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重要刊物都刊發(fā)或轉載了相關的專題論文。王諾對生態(tài)批評給出的定義是:“生態(tài)批評是在生態(tài)主義、特別是生態(tài)整體主義思想指導下探討文學與自然之關系的文學批評。它要揭示文學作品所反映出來的生態(tài)危機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時也要探索文學的生態(tài)審美及其藝術表現?!边@點上當下生態(tài)學批評界也基本上是認同的。王諾等還認為其具有跨學科性和現實功能,跨學科性主要體現在方法論的科學取向:即結合科學研究的新發(fā)現,尤其是從生態(tài)學的發(fā)現出發(fā),以生態(tài)學的生物多樣性、復雜性以及萬事萬物共生、共棲、相互關聯的整體主義原則為基礎,批判性地研究人類中心主義思維定勢下人與自然關系的張力,批判性地研究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中對自然的信念、審美、以及倫理關系的樣態(tài)和走向:現實功能則體現在對西方現代文明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反思,即借助生態(tài)環(huán)境科學的認識,以文學文本為對象,反思工業(yè)文明發(fā)展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破壞,從而重新審視人類本體、人類生存本體、以及本體意義上人類進化與自然關系中的自我實現的智慧,反思人類在自然中位置、人類在自然中的行為意義,反思人類文化與自然的關系,從而作用于人類對自然的情感、態(tài)度、想象與觀念。

曾繁仁指出,生態(tài)批評的核心特征和主要價值決定了它的主要任務――探尋和揭示導致生態(tài)危機的思想文化根源。結合西方的生態(tài)思想和我國古代生態(tài)智慧,生態(tài)批評應當深入探討以下最基本的思想問題:生態(tài)整體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和諧共享與征服占有、整體合一與二元對立、生態(tài)發(fā)展觀與唯發(fā)展主義、人格完善動力與欲望滿足動力、簡單生活觀與消費文化、生態(tài)正義與社會正義、綠色科技與科技至上等。

每一種話語的發(fā)生都有其深厚的社會背景,生態(tài)批評引起普遍的關注是因為生態(tài)危機確實已經成為當下不容回避的、最大的人類危機。如果一切都以人當下的利益而出發(fā),最后不只是影響環(huán)境與生態(tài),也會影響人自身未來的發(fā)展甚至生存。因為人總是把當下看得高于一切,尤其在一個人類不再相信上帝的世俗社會,也不再有理想和夢想,所有的努力只是為了當下的生活舒適,對于之外他者無暇旁顧。很難想象,如此下去,人類在破壞了環(huán)境、破壞了生物生長的環(huán)境之后,還能在人類間和平共處。那些提倡肆無忌憚的與狂歡,毫無節(jié)制、紀律與倫理的個人中心主義,如果作為反叛曾經的壓制而作一時的矯枉過正尚可以理解,如果長期如此,沒有人知道人類前途路在何方。我不認為人對于宗教、對于神的虔敬一定束縛人的快樂。大自然的力量是人類無論如何都不能抗衡的,對于大自然的尊重,是人類生存所必須的。人類只能在遵守自然的游戲規(guī)則的前提下才能幸福生活,當下有悖于這種“生態(tài)整體觀”思想和行為亟待轉變。

二、生態(tài)批評的后現代性

庫伯認為生態(tài)批評在原初意義上已經被置入后現代主義話語譜系中,并且是作為其構成因素生長起來的:第一,它以后現代主義話語譜系的基本理念解構現代性中的人類主體特權(人類中心主義),為生態(tài)主義的文學批評奠基;第二,它運用后現代主義的去中心化方法,在歷時l生的建構過程中不斷消解自身殘存的中心主義、整體主義、本質主義,使理論創(chuàng)造走向圓融和自覺;第三,它為后現代主義文學批評增加了生態(tài)學維度,對后現代主義文學批評從單純解構走向建構有推動之功。庫伯等人強調生態(tài)批評與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歸屬關系,說明其已發(fā)現了這個線索并試圖用它來強化生態(tài)批評的解構力度。在上述這些意義上,生態(tài)批評全面走向了生態(tài)美學的論域。

現代社會打著“為人”的旗號消解了神話,用知識代替想象,用理性主宰世界,拋棄了有機論、目的論,通過對世界的還原以及機械的數學、物理解釋,宣判了自然之死――自然失去了目的、價值、意義,制造了世界的祛魅。于是“自然失去了所有使人類精神可以感受到親情的任何特性和可遵循的任何規(guī)范。人類生命變得異化和自主了”,從而造成了人與自然的對抗,引發(fā)了生態(tài)危機。事實上,不止是生態(tài)危機,當各種建立在感性的基礎上的人類情感也在隨著知識理性和科學理性消失,靠感性維系的一切傳統(tǒng)道德情感,仁義理智信,都行將崩潰。當下這種過于理性的社會給人帶來物質的充實和發(fā)展的同時,卻給人的“精神圈”以及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破壞。

生態(tài)批評的后現代性主要在于它倡導的“生態(tài)整體論”解構了“人類中心主義”,特別是“中心”這個詞匯,因為歷史上一切罪惡與戰(zhàn)爭都是圍繞著這個“中心”展開的,因為有了這個中心,似乎周圍的非中心都是次要的了,都要為中心服務了,或者可以為中心作出犧牲了。出于這個理由,希特勒大量的屠殺猶太人,美國人歷史上也長期把黑人邊緣化,強國更可以以此來要求弱國服從自己的利益需求、男性也可以奴役女性等等。這種中心主義,固然倡導一種主體性的釋放,而這種個人主體性的張揚勢必遮蔽他者的主體性,也是偏頗的。

生態(tài)批評的后現代性甚至不僅僅消解“人類中心主義”,“在去中心化活動中,生態(tài)批評不斷擴展主體理念適用的場域,在將有生命個體理解為主體之后又嘗試著恢復靈性主體概念,承認萬事萬物都是中心和目的,以便最終消解生命(生態(tài))中心主義?!边@種精神符合人文主義精神。人道主義與人本主義可能更接近于人類中心主義,但人文主義不是,盡管它的目的也是人,但它的眼光投得更遠,為人類的終極幸福而不是眼前的利益,所以它會發(fā)現并批判一個看似健康發(fā)展社會的弊端。我們習慣于在理性指導下所作的一些不符合長遠利益的事業(yè),特別是科技理性極端化后,這種理性便出現了偏頗,成了“偽理性”。此時“理性”本身也是一種遮蔽,特別是經過啟蒙階段,工業(yè)革命階段,“理性”成就了實證主義偉大的成功后,人們開始對“科技理性”迷信,狂熱。由于實證主義在拒斥形而上學的同時,也拒斥了對世界統(tǒng)一性原理及其發(fā)展原理的考察,形成“管中窺豹,只見一斑”的局面,“理性”此時已經迷失,失去了自我矯正的能力,人們只看到當下的物質利益,而忽視了這種產出的過程對生態(tài)造成的破壞,以及這種破壞最終可能會危及所有人的生存。以人為本,不只是為這一代人,而應該為了子孫萬代。人文主義就是保持自己的這種“人文理性”,重新矯正被扭曲和遮蔽了的“理性”和人文精神,在新的時代下,不惜采用解構的策略實現其真實理性的復歸。

生態(tài)哲學的后現代性還在于它主張運用系統(tǒng)綜合的思維方式,倡導多元對話的價值觀念,倡導均衡協調的實踐理念。在生態(tài)世界觀的指導下,社會發(fā)展將不再矛盾重重、危機重重,而是可持續(xù)的,是充滿和諧與詩意的。正是生態(tài)學和生態(tài)學思維,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認識世界和思考問題的方法,從而使生態(tài)學成為“顛覆性科學”。1969年,保羅?謝帕德和丹尼爾?麥金利出版了一本書名為《顛覆性的科學》的著名論文集,認為生態(tài)學涉及人類的最終極的義務,最先將“生態(tài)學”與“人類道德”聯系起來,提出了生態(tài)倫理學問題。接著,學者們主張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認為科學同樣需要人文關懷,必須用人文精神制約科學技術的力量及其應用,從而把生態(tài)學與政治、經濟、文化等一系列科學聯系起來,誕生了生態(tài)哲學、生態(tài)社會學、生態(tài)政治學、生態(tài)文化學、生態(tài)經濟學、生態(tài)批評、生態(tài)文藝學、生態(tài)美學,等等。

但自從生態(tài)主義批評進入中國后,在引起普遍關注的同時也一直受到一些人的詬病,其中有相關利益集團。也有部分學者,他們認為倡導生態(tài)主義就會影響社會的發(fā)展,認為生態(tài)主義或生命主義試圖顛倒“以人為本”的普世價值觀,使之成為以“動物為本”或以環(huán)境為本,是反人類的,并因此對生態(tài)主義大加撻伐。他們認為只有人類才有可能調節(jié)生態(tài)的平衡,必須堅持“人類中心主義”地位。換成動物為中心,就更不可能了。其實上他們是誤解了生態(tài)主義。

三、生態(tài)批評也是一種人文批評

生態(tài)批評也是一種人文批評,是人文精神在新的時代和歷史條件下對人類生存環(huán)境作出判斷和回應。王諾認為“生態(tài)美學”是一門有著狹義和廣義之分的“符合生態(tài)規(guī)律的當代存在論美學”:“狹義的理解是指建立一種人與自然的親和和諧的生態(tài)審美關系;而廣義的理解是指建立一種人與自然、社會、他人、自身的生態(tài)審美關系,走向人的詩意的棲居”。王寧認為,“作為一種文學批評方法,生態(tài)批評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文學批評界長期以來占統(tǒng)治地位的以人(社會、作者和讀者)為本和以文本(作品)為本的既定批評定勢,使得以(文學中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指向和(文學文本的)自然生態(tài)閱讀占據了批評家的批評想象和理論話語。”

二人的觀點表面看是要解構“以人為本”的傳統(tǒng)價值觀,而本質上都是在圍繞著“人”展開,意在為人類保留一份“詩意的棲居”地,在一個商品泛濫、銅臭彌天的時代給人保留一份精神的憩園。只是生態(tài)批評認為,既然文學是一種人學,那么文學作品就應該以描寫人為主,不僅要描寫單個人的過去,更要著眼于整個人類的未來。當下建構一種有利于人類社會健康發(fā)展的生態(tài)文明體系,就是人類最大的理想。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擺正人與自然的位置,平等地善待自然,與自然為鄰,與自然為友,在發(fā)展人類自身的同時,充分尊重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一切以自然的需要為主,而不是把人類的主觀愿望強加于自然,這樣便可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使得一種可持續(xù)的發(fā)展目標得以實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取得雙贏:既造福于人類,同時盡最大可能維護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從而確保我們的子孫后代能夠繼續(xù)繁衍下去。

這點上于文杰表述得更明確,它認為,“生態(tài)人文主義是一種獨特的人文主義。其獨特性有四:其一,歷史淵源深厚:其二,文化內蘊豐富;其三,涉獵范圍廣闊;其四,影響意義深遠?!彼坏J識到生態(tài)主義就是一種人文主義。還認識到人文主義寬泛性和機變性,“在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人文主義不只是一種文化傳統(tǒng),也不只是一種社會思想,還不只是一種文化思潮或歷史運動,它更是一種具體的社會實踐與人文關懷。”認為生態(tài)主義理應包含在人文主義之中,這是符合當下人文主義在后現代時期的現狀的。

他的論述為人文主義發(fā)展到生態(tài)主義階段基本上勾勒出了一條輪廓:“人文主義經過古典時期的奠基和近代早期的復興之后,從宗教文明的背景中走出,部分獲得了自由”,但這里面也存在一定的隱憂,其中就有“生命欲望的過度張揚”。如布羅代爾所說,“人文主義是朝向逐步解放人的戰(zhàn)斗歷程。不斷關心著它可以變更和改善人類命運:同時他也認為人文主義夸大了人性,削弱了上帝的作用”。對上帝的排斥和放逐,使這種和世俗醞釀了現代文明的危機。再加上技術意識的異化,直接影響世界文明的正常發(fā)展。民族意識的膨脹,也為極端民族主義的形式帶來了隱患。在近代社會里,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感成為人文主義的組成部分,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由于工業(yè)技術文明的萌芽、海洋爭霸的角逐,和商業(yè)貿易的崛興,在民族國家不斷形成的背景下,民族意識不斷膨脹,工業(yè)文明為背景的科技理性又以更強大的力量,限制人的來自文化傳統(tǒng)中的信仰道德與理想等,人文主義品質面臨更為嚴重的危機。

在18世紀50年代以后,人們已經開始反思工業(yè)文明的弊端。由此開始人文精神的理性和批判性再次發(fā)揮功效,“應該說,富有理想色彩的人文主義,不僅是社會發(fā)展進程中安全、穩(wěn)定、和諧的重要因素,同時對于現代社會諸多弊端的消除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這些理想不僅有益于調整現代社會的發(fā)展方向,同時重視人的信仰與德性不僅是人類文明的核心問題和重要依據,而且是人類政治與經濟的靈魂,同時也是世界文明由發(fā)展走向幸福的最終目標?!鄙鷳B(tài)主義就是人類反思工業(yè)文明弊端并為療救這種弊端而提出的新的學說體系。

翟永和則從另一個角度肯定了生態(tài)主義就是人文主義而不是反人文的:“一切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行為,從根本上來說都具有廣義的‘殺人’性質。因為它破壞了人的生存所需要的潔凈空氣、天然的水源、安全的食品、寧靜舒適的環(huán)

境,促使扼殺生命的“現代病”的蔓延滋生,反常地和“殺人不見血”地結束了許多無辜的生命?!?/p>

現代西方“生態(tài)中心論”倫理學創(chuàng)始人利奧波德認為,我們不應該把自然環(huán)境僅僅看作是供人類享用的資源。而應當把它看作是價值的中心。生物共同體具有最根本的價值,這應當成為人生倫理和道德情感的指導,以便把社會良知從人類擴大到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和大地。這點上或許令“人類中心論”者不滿,但根據系統(tǒng)價值觀的觀點,人類作為生態(tài)價值系統(tǒng)內要素之一,與自然價值共同構成統(tǒng)一的價值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內部,人類價值與自然價值這兩大要素之間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雙向互動關系。人類若想使自己居于其中生態(tài)體系統(tǒng)穩(wěn)定和諧,便不得不考慮自然的價值。但“生態(tài)哲學的實踐向度并不在于追求‘至善至美’的純粹理想王國,而是在反思和祛除工業(yè)文明的環(huán)境災難中,探尋和推進后工業(yè)時代生態(tài)文明的多種可能性路徑,在全面清掃工業(yè)文明的環(huán)境災難的基地上,呼喚徹底轉換經濟增長方式,發(fā)展生態(tài)產業(yè)、綠色產業(yè)、動植物救助產業(yè)等,因地制宜地推進后工業(yè)時代綠色環(huán)保產業(yè)和農耕文明的復興?!?/p>

生態(tài)意識是后現代文化的核心理念,它主要包含如下內容:其一,熱愛自然、關愛生命的環(huán)境意識。其二,從生態(tài)危機的貧瘠土壤中滋生出憂患意識和人類良知。其三,摒棄生成物質化和生活物欲化傾向。其四,呼喚人的全面需要與適度消費,追求人真正的幸福?!皳P棄工業(yè)文明,建設生態(tài)文明,需要從根本上調整產業(yè)結構、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尊重人的真實而合理的需求選擇,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和生態(tài)友好型社會,這就不僅需要制度和法律的保障,同時需要人文精神來豐富人的生活內涵,提升人的生存境界?!笨梢哉f這些內容都是人文精神的本質所在,科學精神必須與人文精神相結合,才能真正成為推動社會文明進步的內在動力。

我們反對絕對的人類中心主義,提倡相對的、善意的、溫情的“人類中心主義”,這樣的“中心主義”兼顧人類利益和生態(tài)整體利益,強調兩者的并存共榮、協調發(fā)展。我們國家提出的“科學發(fā)展觀”、“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節(jié)能減排”等生態(tài)理念,所體現的正是相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要義,也理應成為生態(tài)批評的理論基礎和立足點。這就是人文主義在生態(tài)方面的表現,一方面祛魅“人類中心主義”,另一方出發(fā)點仍然是人。這種生態(tài)整體論世界觀包含了對人的基本權利的充分尊重,同時又將這種尊重擴大到生命環(huán)鏈中的其他物種。

正是出于“為人”的目的,生態(tài)學者往往在一些問題上徘徊俳惻。生態(tài)主義者一方面作出生態(tài)平衡方面的努力和呼喚,可是面對著人類的欲望,托馬斯一方面站在宗教與道德的立場上抨擊了人類屠戮動物和掠殺植物的罪行;另一方面又慨嘆“人類優(yōu)于動物界、植物界,這畢竟構成了人類歷史的前提條件。”他從人類優(yōu)越性的神學基礎人手,對圣經故事中的人類中心主義進行了質疑。但是,又有誰能夠抵擋得住許多人類中心主義論者的理論沖擊與誘惑呢,尤其是弗朗西斯?培根的沉思:“如果我們注意終極因由,人類可以被看作世界中心,因為如果把人類從這個世界抽取出去,余下的就會亂套,漫無目的?!笔堑?,你可以憐憫和同情一切動物與植物,可是你能指望他們和它們來主宰這個世界的和平與和諧嗎?!他還提出了令他困惑的,也擊中了人類與自然世界之間難以和諧共處要害的四個悖論:“要城鎮(zhèn)還是要鄉(xiāng)村?”“要耕耘還是要荒野?”“要征服還是要保護?”“要殺生還是要慈悲?”

四、人與自然如何共處

關于人為什么要與自然和諧共處及如何相處的問題,當下的人文學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學說,除了西方引進的諸如“生態(tài)整體主義”理論,國內學者楊春時提出了“主體間性”理論,他認為“人類近現代史是主體性凱旋而歌的歷史,然而主體性的勝利也造成了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割裂和對立,這種局面反過來影響了人類自身?!?/p>

人和自然的關系其實也是自我和他者的關系,對于如何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自我和他者的關系,“只有把現實存在的主體與客體的對立轉化為自我主體與世界主體之間的平等交往,建立一個主體間的生活世界,才能達到本真的存在。這就是說,現實主體必須放棄片面的主體性地位,改變對世界的主人態(tài)度,把異化的、現實的人變成自由的、全面發(fā)展的人;同時,將現實的、異己的客體世界也當做有生命的、與自我主體平等的主體世界。兩個主體通過交往、對話、理解、同情融合為一體,成為自由的、超越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在主體間性美學體系中,主客二元對立的格局被打破,主體不再局限于有感知、有情感、有理智的人,而是擴充到萬事萬物;世界不是作為無生命的、缺乏能動性的客體存在著,更不是作為人類認識、改造的對象存在著,而是作為人之外的另一個主體存在著,這樣,世界主體才能夠與人平等對話、和諧共處?!?/p>

海德格爾的“詩意的棲居”與這種主體間性理論相似,也是一種生命主義或生態(tài)主義。但這里的主體間性不只是人與自然,與其它生命之間,也包括闡釋者與文本之間,前者具有主體性,但后者亦有限定性,都不能隨意的展示所指,由此實現尊重“主體間性”前提下人與自然的和諧。

魯樞元則提出“精神圈”概念。他認為應當有一種“低物質能量運轉的高層次的生活”,這就是“詩意的生存”。從消費的角度說,即以藝術消費取代一部分冗余的商品消費,“以精神資源的開發(fā)替代對自然資源的濫用,以審美的偷悅取代物質揮霍的享樂,以調整人類自身內在的平衡減緩對地球日益嚴重的壓迫”。同時,對于生活在信息時代虛擬世界中的人們來說,“文學藝術是‘精神繁榮’中最容易顯示成效的一個方面,高揚‘文學藝術’的精神價值,也許是我們規(guī)避‘計算機統(tǒng)治’、‘數字化風險’從而‘化險為夷’的智慧的選擇”。

在人文精神生態(tài)主義階段后人類應該如何生活,魯樞元等于說在這方面給出了答案:即人類在減少向自然的索取之后,如何扭轉當下這種能源消耗性生活,就是轉向審美的愉悅,精神的繁榮。魯樞元認為社會生態(tài)學對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劃分有意無意忽略了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人的心靈性的、精神性的存在。因此指出,在巖石圈、大氣圈、技術圈、智能圈之外,還應該有一個以人的信念、信仰、理想、想像、反思、感悟、追求、憧憬為內涵的圈,這就是“精神圈”。與其他圈層相比,精神圈對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更大,更深遠。也可以說,對自然、生物、生命的關懷,其實上是人“精神圈”健康發(fā)展的需要。人需要大自然、草原、海洋,及其生物對人類精神詩意的喚起,而不是豎立在視野內的煙囪、廠房對人的壓抑。

在《生態(tài)文藝學》中,把文藝生態(tài)放在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考察它的序位,定位于精神生態(tài),因而指出:“人類的文學藝術活動是與人類的整體存在狀況密切相關的,它既是一種幻化高蹈的精神現象,又是一種有聲有色、緊貼自然的生命現象,……但若要對它做出較為貼切的解說,或許需要新的學問,需要一種與自然、與生命、與人的存在更為貼近的學問,一門更有利于從整體上、系統(tǒng)上解說的學問?!?/p>

篇5

關鍵詞:人文主義思想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啟示

1 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

人文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論,14世紀發(fā)源于意大利,然后流傳到其它國家。人文主義這個稱謂來源于“人文學科”,是由世俗學校設置的,以人和自然為研究對象,同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和經院哲學針鋒相對的世俗文化。人文主義者的活動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是當時反封建的主力軍。

人文主義的主要內容是:

(1)用人性反對神權。

人文主義者認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質,有無窮的智力,可以創(chuàng)造一切,以此與神權相對立。“人性論”是人文主義者的理論綱領。 

(2)用個性解放反對禁欲主義。

人文主義者提出“個性解放”,肯定現實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個人的幸福,從而打上了資產階級的烙印。 

(3)用理性反對蒙昧主義。

人文主義者鼓吹理性,重視人的聰明才智。他們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識是快樂的源泉”。 

(4)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

這是人文主義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現代性的人文主義是在19世紀作為術語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問世的。人文主義作為對唯科學主義的反撥,強調“人”的主體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個性、不可預料性、非工具性等。現代人文精神可以說是一種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棄了幾千年來封建社會對個人價值的漠視,把人看作宇宙間 最高價值來尊重,肯定每個人存在于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價值和意義。強調人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價值的體現,不是烏托幫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規(guī)律之外,還是精神性的存在。但這種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須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臺上,是每個人都應遵循的規(guī)則。

2 人文主義思想與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應順應人文主義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人文主義特征,營造鮮活的人文教育氛圍,直接體現人文主義理念與特征的全面、協調、可持續(xù)性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具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得以實現: 

(1)改變教學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人文主義心理學強調學習者的主體因素和心理環(huán)境,尊重學生的個人感情和個人需要,提倡包括認知和情感在內的教育。

人文主義教育思想認為: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發(fā)展的過程,是形成個性化知識結構、認知結構和思維品質的過程,要求教師尊重學生個性,造就學生的人文素質。以人文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的教育哲學主張學習者與教育者分享控制權;主張以協商的形式進行學習;主張共同承擔;主張學習內容要符合學習者自身的需要。在具體的實踐中,人文主義教學大綱強調學習者要為他們自己的學習負責,比如自我決策、自我選擇并實施學習活動、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愛等。在這種學習模式中,教師的作用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而且還是學習者的指導者和顧問。人文主義心理學所倡導的教學思想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論和以自由為基礎的學習原則。它強調每一個學習者皆有學習潛力、學習天賦;學習應當是在沒有壓力的條件下自由學習等等。人文主義教學大綱的遠期目標是培養(yǎng)符合人文主義心理學標準的人才;其近期目標則是培養(yǎng)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主性學習就是指學習者能夠管理自己的學習行為,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式,監(jiān)控學習計劃的實施以及學習技能的運用和發(fā)展,自我檢查評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擴招的形勢下,由于學生的水平各異、學習能力各異、學習策略各異、學習動機各異以及普遍的師資匱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語言學習中心”或“英語自主學習中心”,甚至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自主學習英語,從而最大程度地實行個性化學習。校園網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教室時空限制,構建了一個無限開放的教學空間,學生可以在校園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開展學習,需要學多久就學多久。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選擇不同程度的學習材料,設定學習目標,決定學習進度,不斷作出調整,并最終實現自己設定的學習目標。

(2)改變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國180所院校試點實施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這次英語教學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來以閱讀理解為主轉變?yōu)橐月犝f為主,把教學中心轉移到全面提高英語的綜合實用能力上來。此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更加注重培養(yǎng)語言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的轉變。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加上課堂教學,來推進英語教學改革。改革內容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把現有的大綱朝著大學英語教學要求方向改變;二是改革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三是改革評估方法。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特別是網絡技術,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fā)展。“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具備以下優(yōu)點:①大班授課與小班操練相結合;②課堂教學與開放式自主學習相結合;③光盤多媒體教學與網絡教學相結合;④第一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活動相結合。這些優(yōu)點與人文主義思想的內涵有著天然的聯系。 

(3)改革評估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的變化必然要求評估方式發(fā)生相應的變化。眾所周知,語言測試的目的是根據被試的考試分數來衡量其語言能力,因此在語言測試中要充分考慮試卷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實性(authenticity)、交互性(interactions)、影響(impact)和可實踐性(practicality),利用測試的反撥作用來促進教與學的理念的變化,保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順利實施。良好的語言測試應該建立在語言學、語言教學法、學習論和心理測量學等理論基礎之上,它是教學工作的輔助手段,并只能服務于教學工作。

篇6

[論文摘要]希臘古典人文主義是在對人性的探究與思索中逐漸形成的,其內在的本質是對人的靈魂的塑造和對理性精神的培養(yǎng),倡導一種在善之普遍性原則指導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義思想不僅深刻影響了西方文化傳統(tǒng)。它對精神迷失、“無家可歸”的現代人尤其具有啟示意義。

一提起人文主義,人們總會想到文藝復興,認為人文主義是始于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文化思潮,甚至認為兩者具有同一性,“這是每一本大學和中學教科書以及導游書中不斷重復的陳詞濫調。”就連一些哲學百科書在解釋此條目時也寫道:人文主義是于14世紀后半期發(fā)端于意大利,隨即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成為近代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類似的表述無論是普通讀本還是在嚴肅的學術出版物里俯拾皆是,不勝枚舉。這種攔腰一截的方法不僅忽略了這一術語的歷史性,更是在內涵和精神氣質上使人文主義一詞大為遜色。人文主義其實是起源于古代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tǒng)。它的主旨是對人的本性的認識、分析和探究,對人給予理性的教化和培養(yǎng),對人們如何更好地生活給予精神指導。對古代希臘人來說,人是城邦的動物。城邦個體公民的福祉取決于城邦的興衰,城邦的興衰取決于道德的興衰,道德的興衰取決于城邦公民靈魂之善惡。因此,希臘人文主義者全部激情的焦點在于對靈魂的塑造、對心靈的關切以及培養(yǎng)人的理性的高貴,以實現理性基礎上的個人與自身、個人與城邦、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狀態(tài)。古典人文主義的初衷是解決雅典城邦危機,但在這一過程中,在對人性的深刻認識基礎上,它確立了人之為人的普遍性原則,創(chuàng)立了一種理性精神的美。這種普遍性原則使希臘人文精神不僅屬于希臘民族,而且成為了世界性的文化遺產,對后世的影響深遠而持續(xù)。

希臘人文主義是在對人性的探究與思索中逐漸形成的,其對人性的基本理解是身與心、靈與肉、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其對人的基本理想和總的追求是塑造身心俱美的人,既是世俗的,又是神圣的:是“具有軀體的精神”和“精神化了的感官性”的和諧統(tǒng)一。這項宏偉事業(yè)的起點是荷馬,終點是希臘古典時代輝煌的“三哲”。

盲詩人荷馬無疑是希臘人文主義之父。令詩人永垂不朽的兩部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在古代希臘被看成是智慧的寶庫,“所有城邦都把它當作學校教育的基礎”。荷馬生活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9至8世紀,上承希臘米諾斯一邁錫尼古風時代的愛琴文明,下啟希臘黃金時代的雅典文明。荷馬是當時許多游弋在希臘各地的行吟詩人之一,之所以至今依然不朽,在于他把各種各樣的傳說、神話,通過自己富有詩意的想象用文字記錄了下來。別林斯基寫道:“荷馬的藝術才能是座熔爐,通過它,民間故事、詩歌和詩的片斷的粗礦石煉成了純金?!焙神R生活在人類的早期,人類文明的生長時期,也是希臘個性形成階段,崇尚的是自然主義,精神生命呈現出“青春的新鮮、歡欣的狀況”。荷馬筆下的希臘人生命純樸、熱烈、奔放而自由,在自然的天性中盡情享受生命的愉悅。史詩中那些奧林匹斯山上的諸神“整日宴飲。直到日落時分”,“宴會上還有阿波羅持有的漂亮的七弦琴和用美妙歌聲相和的文藝女神們。”荷馬對軀體的健美、相貌的俊俏、歡宴的場景、感官的享樂真是不惜筆墨不加掩飾,史詩充分展示了人的自然本性的無拘無束。荷馬不愧為是人性美的謳歌者、頌揚者和倡導者。

荷馬的人文主義集中體現在神人關系上。荷馬的諸神既有神的特性,又與人同形同性,有人間的喜怒哀樂,有時很難區(qū)分到底是奧林匹斯山上的神還是希臘凡間的人。也許這正是詩人的理想,要按照神的樣子塑造人:既有人性的豐滿與熱烈,又具有神的力量與克制。在荷馬這里,神愈近人,人更像神;神與人同樂,人與神共歡。但撥開人神共舞的場面上的熱鬧,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本能與理智的較量。荷馬史詩中所包含的人文主義元素是希臘人不竭的泉源,“希臘世界生息在荷馬這個元素里,就像人類生息在空氣里一樣?!钡神R的人文主義更關心的是人的自然本性,在這一時期,人類理性剛剛走出襁褓,只顯露出微弱之光,非得借助神力才能喚醒。作為深刻影響歐洲文明傳統(tǒng)的希臘古典人文主義,不是僅由希臘的神話、詩歌、悲劇來完成的,榮譽的花冠更應屬于希臘古典時代的哲學。

希臘歷史進入古典時代的標志是希波戰(zhàn)爭的勝利。任何戰(zhàn)爭的勝利本身都是值得歡慶的。希波戰(zhàn)爭的勝利對于希臘的偉大意義除了在于其結果決定希臘人是做奴隸還是做主人的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其影響——成功抵制了東方專制政體向西方推進,“使亞細亞的原則失掉了一切力量”,從而“挽救了文化和精神的權力”。此后希臘,特別是雅典,進入了最輝煌的時期。植根于西方文明的希臘人文主義的理性智慧誕生在雅典城邦民主政制的鼎盛時期,完成于雅典城邦由強盛轉為危機時期。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是古典人文主義的發(fā)明者、完成者、完善者。

眾所周知,希臘文化一轉而至于哲學便開出了異常絢麗的花朵。荷馬以來的希臘文化到了蘇格拉底時生了轉向。荷馬為希臘人發(fā)明了一個神的世系,要在神性中發(fā)現人的理性,這種理性往往表現為“神異奇跡”。任何文明的起源首先是宗教,希臘也不例外。荷馬史詩中的神成百上千,希羅多德的《歷史》中處處是求神問卦、請求神諭的記載。處在文明早期的希臘人對鬼神顯靈之類的事情是很在行的,“只有蘇格拉底不受它們的吸引,因為他深知科學和藝術不是神異事跡的產物,而智慧也決不是在秘密之中。真實的科學寧肯說是在公開的意識里?!碧K格拉底把視線從神界轉向了人事。“蘇格拉底之所以受到特別的尊敬。正如西塞羅所說,是因為他把哲學從天上帶到了地上。人文主義者不斷反復要求的就是,哲學要成為人生的學校,致力于解決人類的共同問題?!庇捎趯W⒂谌耸拢瑢θ耸碌年P心,蘇格拉底不但實現了由神界向人界的轉向,更進一步地完成了對人的本身的轉向,即關注點由人的外在的感性對象轉為內在性的靈魂。希臘人生命力的勃勃生機決定了他們從來就不是禁欲主義者,希臘的古風流韻即使是蘇格拉底也不能免俗。他對俊美的面容、矯健的軀體也會投以驚羨的目光,但他認為惟有高貴的靈魂才會使人盡善盡美。蘇格拉底確立了一個原則,靈魂的善對于人來說是更為根本的問題。

什么是善?蘇格拉底認為美德即善。什么是美德?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即美德。為幫助雅典人獲得關于美德的知識,獲得精神的啟蒙與教養(yǎng),蘇格拉底確立了一種方法:詰問。他不知疲倦地行走于街市,向所遇到的任何人——無論是貴族還是鞋匠——不斷地詢問、討論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正義,什么是不義;什么是虔敬,什么是不虔敬;什么是謹慎,什么是魯莽。他認為,“對這類問題有知識的人是有價值的。善良的,而對此一無所知的人則可以恰當地被稱為奴隸”。詰問方法的深刻意義在于。它不僅僅使人做有道德的事情,還要使人知道什么是道德,為什么這樣做就是道德的。比如說,中國孔子之學教人以倫常,君臣關系位于五倫之首。這爐火純青的君臣理論如果到了蘇格拉底的手里,他就會向他的討論對象詰問:為什么要忠君尊王?因為人有君臣之倫。再問:如果君臣之倫為人之本性,是否世界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必有君臣之倫?顯然不是。人類社會莫不有父子夫妻,莫不有長幼朋友,這才是人類天賦的關系。蘇格拉底就是在這種詰問中讓對方反思其行為的依據。孔子是教人做什么。蘇格拉底是教人為什么要這樣做。黑格爾高度贊揚蘇格拉底“是道德的發(fā)明者”,“蘇格拉底以前的雅典人是倫理的人,而不是道德的人;他們曾經做了對他們的情況說是合理的事,卻未曾反思到、不認識他們是優(yōu)秀的人。道德將反思與倫理相結合,它要去認識這是善的,那是不善的。倫理是樸素的,與反思相結合的倫理才是道德?!眰惱硎秋L俗、習慣、訓誡、神諭或上帝的箴言。在倫理的狀態(tài)下。個體行為也許是道德的,但卻意識不到。倫理是直覺,而道德是個體意識的自覺,是理性的指引。在理性狀態(tài)下,個體知道什么是善惡美丑。如果理性意識到行為的惡則會放棄,避免惡的可能性變?yōu)楝F實。蘇格拉底在樂此不疲的追問中,促進了被問者自我意識的形成,增長了理性思維的水平。

蘇格拉底為了雅典人能過上有德行的幸福生活(靈魂的善才是幸福)耗盡了一生的激情和智慧。就在對他執(zhí)行死刑的時候,他還在教誨人們不要只專注于盡力獲取金錢、名聲和榮譽而不注意思考真理、理智和靈魂的完善。他勸諭人們不要“把實際利益看得高于精神和道德的良好狀態(tài)”。蘇格拉底是道地的人文主義者,他用他的思想和行為鑄就了西方理性的典范、人格的楷模——“一個恬靜的、虔誠的道德形象”。希臘精神在蘇格拉底這里發(fā)生的轉向同時也是世界精神的轉折點。此后,理性精神像基因一般深深植根于西方文化和精神的傳統(tǒng)里,盡管時代不同會給出不同的解釋。但不管未來時現到的問題是什么,“在原則上、基本的特征上都已包含在古代的學問里了?!?/p>

柏拉圖沿著蘇格拉底的方向繼續(xù)前行。他是蘇格拉底學說和思想的忠實記錄人和繼承人,并在繼承中發(fā)展和超越了他的老師。蘇格拉底在討論城邦與人的關系時,重點認為城邦個體公民自身、個人靈魂的善和理性節(jié)制是城邦正義的基礎。柏拉圖的關注點首先在城邦本身,以城邦政治和倫理哲學為中心。哲學思想是時代精神的反映。城邦國家是古典人文主義產生的基礎。在古代希臘,城邦共同體是公民身份的基礎,失去城邦身份,甚至不能稱之為人。個人不能單獨生活,不能單靠個體力量達到自足,因此城邦共同體的公共秩序和共同精神就具有特別的重要性。城邦的正義對于個人的正義具有優(yōu)先性。個人的正義是從城邦正義中教化養(yǎng)成而來的,即對個人的道德教化依賴于城邦制度本身的正義性。個人品質的好壞,個人德行的善惡,靈魂的高貴與卑賤端賴于城邦制度本身的優(yōu)劣。這其實就是我們常常提起的一種現象:在一個好的制度里,壞人能變成好人;在一個壞的制度里,好人也會變成壞人。

什么是城邦的正義?在回答問題之前,柏拉圖提出國家應具有三個美德:一是智慧,具有治理國家的才智,屬于少數統(tǒng)治者;二是勇敢,屬于有力量保衛(wèi)國家的軍人;三是節(jié)制,是對感望的控制,這一美德不像以上兩種只限于一部分人,而是一切人應具有的美德。正義看起來似乎是第四個美德。但是它并不是以上三者之外的另一個美德,而是統(tǒng)攝節(jié)制、勇敢、智慧的力量?!盁o論何處,只要你發(fā)現了其他的美德,你必然會碰見正義本身也已經在那里。”這就是說,正義并不是單獨存在的關于外在的、單個的、具體的行為,而是自身內在的本質規(guī)定性。柏拉圖認為,“真正的正義不是關于外在的具體行為,而是關于內在的、正義本身的本質規(guī)定性。真正的善也不是一個一個善的行為,而是善的普遍原則,善的相?!薄爸挥泄蚕?、理念、善是本質性的東西。”由于正義不是具體的行為,而是關于內在的普遍性的規(guī)定,當一個具體的正義行為結束后,正義本身的內在規(guī)定性依然存在,正義或善又是永恒的。因此,正義的總體特征是普遍的、單一的、永恒的。發(fā)現正義或善的普遍原則,即相,是柏拉圖對蘇格拉底的超越。蘇格拉底在永不停息的追問中,討論什么是真正的正義或善,探究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但蘇格拉底并沒有給出答案,柏拉圖完成了老師未竟的事業(yè)。

確立正義或善之普遍性原則也就是確立了城邦正義或善的普遍性標準,同時也為城邦確立了道德和價值方向。但是,怎樣實現城邦的正義?節(jié)制、勇敢、智慧的品質從何而來?柏拉圖認為:“除了來自個人而外城邦是無從得到這些品質的。”個人的這些品質又從何而來?這進一步的追問直逼人文主義的核心內容之一:人的教化。教化就是在善之普遍性指導下,對人施以教育,培養(yǎng)與陶冶人之為人的性情,使其具有城邦所需的道德品質。教化是人文思想的重要內容,而對人的理性的培養(yǎng)和靈魂的塑造又是教化的核心。人文主義者認為這是一種使人完美不可缺少的更加內在更加深刻的精神修養(yǎng)。要塑造靈魂就要先認識靈魂。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是人們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稱之為靈魂的理性部分;另一個是人們用以感覺到愛、餓、渴等等物欲之騷動的,可以稱之為心靈的無理性部分或欲望部分,亦即種種滿足和快樂的伙伴?!膘`魂中的這兩種品質既有較好的部分,也有較壞的部分,由此決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隸”。當較壞部分受較好部分控制的時候就是“自己的主人”。而當一個人的欲望在力量上超過了他的理智,就是“自己的奴隸”。柏拉圖認為欲望是最大的外在敵人,一方面它占每個人靈魂最大部分,另一方面它最貪婪。真實的存在,即正義或善的“相”寄寓在靈魂的理性部分。是永恒的,最接近于上帝。教育的目的是訓練培養(yǎng)人的靈魂的理智部分,使人具有理性力量去控制、支配人的感望,以防止感官的混亂影響靈魂的清澈。這正是柏拉圖哲學的特點。他“把哲學的方向指向理智的、超感性的世界,并且把意識提高到精神的領域里”。在柏拉圖看來,肉體及感性存在是暫時的、變動不居的、有死的,而靈魂是永恒的。但靈魂的永恒性不是自動產生的,只有當靈魂擺脫了外在欲望的誘惑,處于澄明、寧靜的境界,靈魂的理性部分才能區(qū)分判斷什么是正義與不義。才能認識把握真正的善和真理。靈魂通過精神而達到不朽。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是古典人文思想的發(fā)明者、原創(chuàng)者。柏拉圖之后的西方哲學家對他產生了后裔般的依賴,連最反對他的亞里士多德也不例外?;钴S于英國和美國的哲學家懷特海曾說過:“兩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學不過是柏拉圖的一系列腳注。”如此評價,未免不包含哲學家個人的特殊偏好,但是誰也不會否認柏拉圖的精神哲學所具有的開創(chuàng)性意義以及對后世的深遠影響。正因為這樣,本文不打算把來自遙遠馬其頓的亞里士多德當作繼續(xù)討論的對象,盡管他是“古代世界最博學的人”,但這里重點是從原創(chuàng)意義上討論古典人文主義的基本精神。

古典人文主義的精神原則是理性,倫理原則是理性指引下的節(jié)制與適度,目的是社會的正義或善,終極意義是人的更幸福美好生活。在此我們能感受到古典人文主義最形而上的關注也就是為了形而下的目的。這意味著古典人文主義既指向哲學,也指向生活;它既是一種哲學精神,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那些古代先賢不是隱居山林僻野的修道士,他們不做無聊的玄思與冥想。他們的思想是現實的、活生生的。黑格爾評價蘇格拉底說“他的生活和他的哲學是一回事;他的哲學活動決不是脫離現實而退避到自由的純粹的思想領域中去的。”而柏拉圖“歸根到底是一個雅典人,這意味著他身上所有其他人類興趣都要服從他對于政治的興趣”。他們對靈魂和精神的迷戀,對普遍原則和一般概念的鐘情,并不是為了滿足于精神世界的概念游戲,而是要解決人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人文主義者強調對靈魂的診療和精神的教化并不是否認更不是棄絕感官的生活,也不是貶低生活本身的幸??鞓?,只是認為有節(jié)制的、適度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生活。“有節(jié)制不在于把享樂減到最少,不在于有目的地保持頭腦清醒和壓抑欲望,而是一種意識的力量,這種意識能在過度的肉體享受中保持清醒?!蔽覀儾荒芤钥斩刺搨蔚牡赖陆虠l來設想希臘人。希臘人旺盛的生命力使他們從來不提倡更不崇尚禁欲主義。完美的人是感性的美與靈魂的善的結合,完美的生活是在禁欲和之間保持節(jié)制的適度。伯里克利在陣亡將士墓前著名的演說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希臘精神的中庸、節(jié)制與適度。他說:“我們愛‘美’,而不流于奢華和揮霍;我們喜歡哲學思想,而不趨于文弱和無為(因為一般人在‘思想’方面用心以后,每每遠離‘實踐,——離開公共的和普遍的活動)。我們勇敢活潑,然而這種勇氣,沒有使我們輕舉妄動;其他國家的人民就不同了,尚武必致輕文;我們深知怎樣去區(qū)別什么是舒服,什么是困難,然而我們從不逃避危險。”這是一種由教化而產生形成的道德的美、精神的美,實乃人文之美!

古典人文主義既熱愛生活,更崇尚理性。身與心、靈與肉、理智與情感在這里處在理性支配下的和諧狀態(tài),是世俗性與神圣性的和諧統(tǒng)一。古典精神所包含的這兩個方面對后世產生了持續(xù)的影響。希臘文明誕生之后,西方人一直在希臘人的影子中思考。

希臘化時代的羅馬全面吸收希臘文化的各個方面,從政體制度到藝術作品。似乎要把整個希臘搬過去。但是羅馬人不得希臘文化的精神要領。他們有技術,卻沒有科學精神;他們引進藝術品,但缺乏藝術精神。在希臘的神話、史詩、悲劇、雕塑等文學藝術中對美的描繪與謳歌是永不衰竭的主題,但希臘哲學的理性智慧告訴人們這些美雖然是必需的,惟有靈魂的善才是最高的美。在羅馬,由于沒有一個精神世界的普遍原則,希臘的美在這里剝去了神圣的一面,走向了它的反面——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當羅馬足夠強大之后,整個帝國陷入了庸俗的物欲與之中。靈魂被感官享樂所腐蝕。道德自然是無暇顧及了?!熬V紀逐漸廢弛,道德可以說先是傾斜。繼而愈加下滑。”財富沒有精神的指引,必然帶來更大的貪婪。“泛濫的逸樂帶來了因奢靡、而毀滅自身與毀滅一切的欲望?!绷_馬在窮奢極欲中耗盡了旺盛的精力,導致的第一個結果是帝國自身的滅亡,第二個結果是基督教禁欲主義的報復。對此海涅似乎有些幸災樂禍,他寫道:在這羅馬人的世界里,肉身已變得如此肆無忌憚,看來需要基督教的戒律,來使它就范。吃了一頓特利馬爾奇翁的盛宴之后,是需要一次基督教似的饑餓療法的。

基督教的本質精神是靈魂與肉體的二元對立。作為一種起源于東方的文化,基督教得以從精神上征服西方人,與它對希臘哲學的妥協密切相關。從希臘哲學中尋找思想根基與理論支撐,從而實現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鏈接,完成了基督教的西方化。柏拉圖的靈肉二元論為基督教提供了有力的信仰依據。教父哲學家奧古斯丁的柏拉圖主義統(tǒng)治基督教800年,如果說基督教是披著宗教外衣的柏拉圖主義并不為過。但基督教把柏拉圖靈魂哲學推向了極端,把靈肉對立無限夸大到靈肉撕裂的程度。認為肉體欲望是一切邪惡的淵藪,靈魂被拯救的唯一出路是棄絕塵世的一切欲念。肉體越是被壓抑越是受盡磨難就越接近上帝,靈魂就越能得救。希臘哲學的理性智慧表現為靈肉二元對立中的和諧統(tǒng)一,基督教則把它絕對對立化,把謙卑、壓抑、棄絕世俗欲望當作人類最高品質,實質上與希臘精神格格不入。

文藝復興把人從上帝的世界中解放了出來,重新確立了人的世俗地位,充分肯定人的世俗欲望和感性追求,明確提出要“回歸古代”、“回歸人性”?!澳菚r候人們覺得自己好像一下子就擺脫了上千年來的壓迫;特別是藝術家們,似乎覺得基督教的惡魔已從胸膛上滾走,就重又自由呼吸了;他們熱忱地投向希臘歡快的大海。”古代希臘文化中所包含的感性化原則通過文學藝術作品又得以重現。在雕塑與繪畫中張揚人體的力量與俊美,在文學作品中用粗俗不堪的語言描寫之歡,以對抗基督教對肉體的扭曲、丑化與詛咒。文藝復興對消解神權、確立人權、重建人的價值與尊嚴以及對思想束縛的解放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文藝復興的主題是人,并打著回歸古代希臘的旗號,后來人們認為文藝復興就是一場人文主義運動。但本文認為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與古典人文主義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其一。表現領域不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與文學藝術是同一回事,主要表現在文學、詩歌、雕塑、繪畫等領域,而古典人文主義是希臘哲學的產物。其二,內涵與精神特質不同。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是針對上帝的絕對權威提出的,其核心是從神權到人權,從神性到人性。它是一個解神圣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必然凸顯人的世俗性訴求。人不再為上帝而活著,活著也不再是為死后的世界做準備,應該盡情享受和追求此生的塵世的快樂。因此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特質是世俗的、感性的,至少不是那么節(jié)制。與此相反,希臘古典人文主義推崇理性生活,教化的目的是把人從紛繁復雜亂象叢生的感性世界提升到心靈的世界,以達到理性的高度,其精神氣質是理性的節(jié)制、中庸與寧靜。

正因為激發(fā)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是古代文學藝術在視覺上的美感,而不是哲學的真理,使這場運動顯得有些輕浮和不節(jié)制,沒有真正重建理性的權威,歐洲人決定再一次向古代希臘世界尋找模范和靈感,這就是啟蒙運動。什么是啟蒙?康德回答說:啟蒙就是理性的蘇醒。從啟蒙運動的中心法國到它的輝煌的頂峰康德,理性一直致力于解決人類的道德和社會問題。從精神特質上看,啟蒙人文主義最接近希臘古典精神。然而近代啟蒙理性在近代科學的加盟下,把希臘的理性精神推向了絕對的權威,導致了理性主義的專制。從此,源于希臘的古典理性發(fā)生了根本轉折,從人文理性與價值理性轉向了科技理性與工具理性??萍疾粩鄶D占人文空間,從前的人文主義者為塑造全面的人而主張的通才教育在近代開始分科化、專門化,這一價值觀念的轉向持續(xù)影響到今天,而且愈演愈烈。當科學開始物化,運用于生產。變?yōu)榧夹g,而技術又與商業(yè)“合謀”,這個世界真是天翻地覆了??萍贾髁x必然導致兩大后果。一是人與自然的異化。在科技理性支配下,人自以為變得無所不能,對自然肆意掠奪,必然導致自然的報復。今天。天災人禍此起彼伏,氣候變暖、生態(tài)惡化、環(huán)境污染以及核威脅,足以讓人生活在對未來可能造成的驚天浩劫的驚恐、憂慮與不安之中。二是人與自身的異化。由于科技與商業(yè)共謀,科技不斷生產財富,商業(yè)不斷制造消費和制造新的欲望,人們對身外之物的不斷占有和永無止境的追求必然導致心靈空疏、人性阻塞、精神無家可歸。財富越來越多的現代人,幸福的感覺卻越來越少。這讓人們不得不去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樣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美好的生活,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

篇7

關鍵詞:文藝復興;宗教音樂;人文主義;宗教改革

文藝復興最早產生于14至15世紀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當時在佛羅倫薩、羅馬和其他幾個城市里,人民要求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開展反對教會神學和封建文化的斗爭。他們呼喚古典文化的復興,注重對人的關心和尊重,用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思想觀念對抗神學思想和經院哲學,以推動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由此而形成了文藝復興運動。其實文藝復興并不是要真正恢復古代文化,而是新興的資產階級利用古代文化作為反對封建、反對教會的思想武器,從而建立以人文主義為中心的思想體系,由此可見,人文主義思潮是這個時代突出的思想主題。下面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和人文主義之間的關系:1 宗教與人文主義的關系

費爾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質》中說過:人認為上帝的,其實就是他自己的精神、靈魂、心,其實就是他的上帝;上帝是人之公開的內心,是人之坦白的自我。從這可以看出,基督教認為宗教的一切都是和人有著密切關系的。文藝復興時期,宗教音樂仍然是西方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它受到了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變得越來越世俗化,但是世俗的音樂并不能代替宗教音樂。

文藝復興時期雖然很注重人文主義,雖然從古希臘羅馬精神獲得了很多的啟發(fā),但是他們并沒有否定基督教信仰,而是從感性的角度來理解和認識基督教,從中增添了更溫和親切的人情味。雖然人文主義抨擊了教會,但并沒有完全反對宗教,它只不過更加注重強調了人的尊嚴,大多數人文主義者也沒有拋棄他們心中的。基督宗教與人文主義在本質上有一定的相通性,人文主義者用優(yōu)雅的古典方式,表達了蘊藏在心底的人性要求,在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公眾輿論方面做出積極的貢獻,通過他們的作品,不僅看不出教會舊習,還能反映出古典精神與新時代完美結合。

2 宗教音樂與人文主義精神

2.1 佛蘭德樂派音樂

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界出現了佛蘭德樂派、羅馬樂派、威尼斯樂派三大樂派,其中佛蘭德樂派是文藝復興時期復調音樂高度發(fā)展的一個樂派。佛蘭德樂派分布很廣,幾乎占據了歐洲各地重要的音樂職位,他們既服務于西班牙、德國、奧地利等地,也有法國、意大利宮廷;從時間跨度上,佛蘭德樂派的作曲家從15世紀中期到16世紀末,期間經歷了幾代人。隨著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以奧克岡、若斯坎等作曲家為代表的佛蘭德樂派,不再僅僅專注于復雜的對位技法,他們拋棄了復雜的哥特式的對位音樂,在簡單、明確的旋律和鮮明的節(jié)奏模式中,找到了能夠充分表達以情感為基調的音樂風格,佛蘭德樂派的音樂具有清晰、簡樸和真誠等藝術感染力。復調音樂的技法也更精致、更講究:旋律平滑婉轉,靈活多變、更富有藝術性;音樂旋律不再受一些固定因素的影響,開始占據突出地位,旋律上方自由進行;節(jié)奏有了可計量的節(jié)奏,但在宗教聲樂作品中不強調律動感,只是在世俗音樂中拍點鮮明,律動感強,作品中各聲部可以通過不同的節(jié)奏型表現作品的完整;音樂織體追求和聲的豐富飽滿,復調音樂中越來越多的采用模仿手法,使得各聲部協調統(tǒng)一。除此以外,在經文歌、彌撒曲等宗教音樂體裁中,聲部逐漸從三個擴展到四個,三度、六度也作為協和音程被廣泛接受。

2.2 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

人文主義對音樂的影響比對其他藝術來的慢,因為音樂是諸藝術中最抽象的,本身無法精確表達自然世界與人類的思維。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樂種和中古時代一樣是聲樂,從中世紀以來宗教音樂是以歌詞為載體的,只有通過為音樂填詞,作曲家才能明確表達樂思。由于受到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歌詞內容更加多樣化,歌詞的意義和內容也更加戲劇性,有抒情的、也有虔誠的,除了歌詞外,這個時期的宗教音樂表現力也大大加強了,作曲家們通過深刻動人、富有表情的音樂感染聽眾,讓我們體會到不同的情感力量,感受著音樂的內涵與魅力。

除了宗教音樂以外,這個時期的音樂另一突出的特點就是世俗化音樂。雖然宗教音樂依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世俗音樂的素材已經開始融入到了宗教音樂的創(chuàng)作領域中。在音樂作品中,聲樂仍然占有最重要地位,復調宗教作品由小型的合唱組演唱,世俗音樂由獨唱或獨唱小組和小型樂器組表演,同時已有很多音樂是專為樂器創(chuàng)作的。盡管文字描繪、情緒表現和遍布模仿成為宗教與世俗音樂的共同重要特征,兩者間沒有風格上的重要差異,但是演出形態(tài)則有重要差別,宗教音樂是合唱音樂,世俗音樂則常獨唱,主要是因為世俗音樂更會反應情感與字句,獨唱比較容易表達,世俗音樂也比較會加花裝飾。世俗音樂作品中不僅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還能體現出作曲家對愛情及美好生活的向往。雖然這個時期的音樂有所傾向,但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仍然緊密相連,宗教音樂依然是這個時期音樂形式中的領導者。盡管受到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與以前時代相比較,文藝復興時期更注重情感的表達。

3 宗教改革思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在西方,宗教在個人主義的形成中有著重要的作用,16世紀開始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各個國家都產生了具有自己民族特點的宗教音樂。在宗教音樂發(fā)展的同時,16世紀以后又出現了許多世俗音樂體裁,映射出人文主義精神的影響。宗教改革時期,一方面馬丁!路德不但沒有宗教傳統(tǒng),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的內涵。另一方面,天主教會為了應對宗教改革運動也做出了一系列反宗教改革措施。

3.1 宗教改革與人文主義思想

1517年,德國維騰堡大學神學教授馬?。÷返略谑┝_斯教堂張貼了反對教會的95條論綱檄文,在當時產生很大影響,并引發(fā)了德國宗教改革運動。這場宗教改革不僅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也影響到了音樂領域。馬??!路德的宗教音樂改革的基本目標是使宗教禮拜儀式為更多地信眾所接受,他大膽地采取了相對開明的方式,希望能夠使廣大的會中參與到教會儀式活動中來。馬?。÷返碌淖诮谈母锼枷牒诵挠^點是“因信稱義”,按照基督救贖的理論上就是理解為:憑著信仰可以在上帝面前成義人的意思;按照基督教可以解釋成:人生來就帶有“罪性”,這是一種原罪,是人對上帝的背離。而馬??!路德的“因信稱義”著重強調的就是一個“信”,雖然帶有強烈的個人主義思想,但也表達出了普通百姓的信仰心聲。路德在宗教改革學說中的個人主義因素,主要是從“平等”和“自由”兩個方面體現。所謂平等,他認為每個信教徒在上都應該是平等的。一方面,信教徒應該是自由的眾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管轄;另一方面,基督徒又是全然順從的眾人之仆,受每個人管轄。所謂自由,就是思想和信仰的自由。他一方面否定官方控制人心的邏輯推理式的理性,另一方面有提倡獨立判斷思考的個人理性。

馬丁?路德是個酷愛音樂的人,也是宗教改革的第一位圣詩作者,他采用比較通俗的言語作詩,使圣詩大眾化。他認為音樂是對上帝的贊美,它不僅具有打敗邪惡的堅強力量,還是醫(yī)治抑郁的良藥。他從未想把音樂擯棄于教堂之外,相反他更希望能夠盡力的提高音樂的水準。路德重視個人的信仰經歷,在音樂還注重創(chuàng)作民眾化的宗教歌曲。雖然路德成立了新教,雖然在教會禮儀中擯棄了羅馬教會的因素,讓每個會眾在贊美上帝的時候詠唱德語歌詞、旋律優(yōu)美的教會歌曲,但是仍然保持了天主教的音樂儀式。路德為了使信教徒親自在贊美詩中贊頌上帝,他把新創(chuàng)作的新禮拜歌曲稱為“眾贊歌”,它的歌詞通常都是采用分節(jié)體的德文詩歌,配上容易演唱的單聲部旋律。路德的教會音樂理念不僅帶著強烈的個人感性色彩,同時也反映了他作為一名神學家、傳教士和教師的態(tài)度。自從宗教改革以后,對信奉信教的教徒來說,他們從旁觀者變成了參與者,他們不僅可以參與讀經和唱詩,還可以用自己的言語來和上帝交流,上帝成為世上所有人的天父,更有其普世性。宗教改革不僅改良了教會,在宗教音樂作品中還展現出了人類生活的精神世界,充分體現出人文主義精神的內涵。

3.2 反宗教改革與人文主義思想

1545~1563年間,面臨著歐洲不斷滋長的宗教改革情緒與嚴峻形勢,天主教會為應對宗教改革運動也做出了一些列的改革,被稱為反宗教改革,主要討論如何應對宗教改革運動的具體措施和辦法。在初期的會議改革時期,教會音樂家們的意見有很大的分歧,很多人認為教會音樂已經喪失了原有的純潔性,如:曲調過于世俗性、器樂過于喧鬧、音樂結構過于復雜……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對宗教歌詞的理解。守舊派的音樂家們認為應該保存古代圣樂的遺產,堅守堡壘,把一切和音樂改革有關的因素都看做是危機,他們反對一切世俗的、非宗教的因素,反對在宗教儀式中除了管風琴以外的其他樂器。另一些音樂愛好者們則反對對多聲部音樂的否定,他們認為音樂再回歸到單聲部音樂是不現實的。代表天主教會的羅馬樂派和威尼斯樂派,從不同的觀點和立場出發(fā),不僅豐富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音樂內涵,從中也體現出了人文主義精神。

4 結語

文藝復興時期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有挫折、有過度、更有發(fā)展,它是一個受人文主義精神影響的新時期,在這個時期人的價值、個性、和尊嚴都得到了肯定,并且從顯示的世俗生活中逐漸體現出來。這一時期的宗教音樂從總體上講是人文主義與宗教定式的交融,音樂形式規(guī)范自由,情感表現上既有感性的“情”,又有理性的“悟”,宗教音樂不僅面對宗教與宮廷,也開始面對市民階層。這時期的作曲家們也更注重抒發(fā)自己的真實情感為主,用音樂打動人心,完美地體現出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思潮。

參考文獻:

[1]沈金華.淺談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特點[J].自貢市高等??茖W校學報,2001(1).

[2]王道靜.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對宗教音樂的影響[J].甘肅教育,2007(12).

[3]程志敏.論文藝復興的現時代意義[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10).

[4]蔡玉良.西方音樂文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5]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6]張洪島.歐洲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篇8

關鍵詞:高中歷史;人文教育;課堂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教育是人的教育,要充滿人性與人文,而非理智知識與認識的堆積。”因此,人文色彩是不可以從歷史教學中抽出的。正因為有這樣的理論,所以歷史教學中更需要人文教育。歷史這門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學科之一,其任務不僅要求學生傳承歷史知識,還要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促進學生成才。

一、定位人文目標,積極推進人文教育

“重智輕情”是歷史教學的現狀,也是導致學生厭學情緒與教學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這種現象其實就是沒有真正認識到人文精神在歷史教學中的價值與教育訴求,也是在追求升學率條件下表現出來的急功近利思想的具體體現。但是,人文主義教育是歷史課堂教學中情感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文精神的載體。因此,教師教學設計中應該圍繞歷史教學的三維目標,突出歷史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更加關注教學的情感目標。對目標進行重新定位,讓情感目標更有其目的性。例如,在設計“”這一教學內容時,通過多媒體視頻或歷史圖片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罪惡,把侵略者殘暴的一面展示出來,進而激起學生產生一種民族的責任感。

二、融人文于課堂,增強人文教育有效性

人文教育重在中學階段,而歷史學科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但是,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只重視進行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與歷史線索的學習,完全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的需要。這樣造成的后果是: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僅停留在知識的表面層面,沒有上升到道德層面、思想情感層面上來。所以,教師融人文教育于課堂,把歷史知識傳授與人文教育充分地結合起來,從而增強人文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在學習司母戊鼎、火藥、指南針、趙州橋、歷代大運河的開鑿與開通這些內容時,不僅給學生介紹歷史事實,還講述這是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在潛移默化地進行人文教育的同時,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生也更加珍惜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成果,這對學生來說是一次人文主義教育。

三、以學生為根本,落實人文素質教育

歷史是一門人文學科。不可能像其他學科那樣可以掌握一種技能作為以后生活中謀生手段,而是要學會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做一個有素養(yǎng)的人。高中歷史課本中很多內容通過借鑒前人生存與生活方式的得失來啟迪人們怎樣進行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因此,教師應該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充分體現生本化教育理念,落實人文素質教育。例如,在學習了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后,感悟其境界的高遠;在學習了墨子“兼愛”與“非攻”思想后,充分感受其和諧的理念。通過這樣的滲透,學生就會對當今社會的環(huán)境問題、道德問題等有了重新的認識。這種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和諧與人文精神,從而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四、創(chuàng)設人文情境,實現知識到人文遷移

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實施與貫徹,讓人文化教學理念走進了高中歷史課堂。人文教育并不是只是把認知之外的價值觀作為我們歷史課堂的教育目標,還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把意志、品格、興趣、愛好等心理品質等方面的內容貫穿到教學中,從而實現歷史知識到人文意識的遷移。課堂教學模式在不斷地改革,時時都在接受挑戰(zhàn)。因此,在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人文教育情境,把豐滿的歷史人物形象呈現給學生。這樣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愛國主義永遠是歷史教育教學的主旋律。例如,我們把屈原的憂國憂民之情通過具體事件呈現出來,把岳飛的“精忠報國”思想展示給學生。這都是對歷史知識進行人文教育的遷移。

五、構建對話課堂,建立平衡師生關系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人文教育應該遵循“理解――體驗――情動――內化”這一原則。對照我們的教學實際情況,就是要把情感價值觀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所以,高中歷史課堂中開展人文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進行師生之間的對話。我國古代有“親其師,信其道”的名言??沙掷m(xù)性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互動、和諧民主的基礎之上的。通過構建對話課堂,才能致力于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這才真正符合新課改理念的訴求。要真正實現師生之間關系的平衡,那就要對師生所處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

六、加強社會實踐,全面普及人文精神

歷史學科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但歷史學科所具有的過去性與不可再現性特征常常讓學生有一種紙上談兵的感覺,因此,還需要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來體會歷史學科的人文精神。例如,可以把歷史教學與時事結合起來。這樣,就把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歷史事件進行了有機結合,從而使人文教育得到了普及。

總之,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因此,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尋找新課改實施中應試教育給人文主義教育帶來的沖突,努力構建有利于開展人文教育的課堂新模式,從而讓人文教育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色彩更濃,促進學生成才。

參考文獻:

[1]譚建良.探究歷史教育中的人格塑造[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3(6).

[2]裴岸.從歷史教育看人文教育與素質教育[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2(10).

篇9

關鍵詞: 和諧文化 莎士比亞 和諧社會

1.和諧文化的研究現狀與價值

1.1和諧文化的研究現狀

對于“和諧”含義的理解,古今中外的學術界研究者頗多。“和諧”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的《尚書?堯典》:“律和聲,八音克諧?!边@里指出 “和諧”是詩樂舞三位一體的本質特征和審美特征??鬃釉凇墩撜Z?八佾》 “關雎樂而不,哀而不傷”中提出中和之美。還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蔽馁|之間相互協調方可獲得和諧之美。在西方,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美就是和諧”的原則,并認為既要達到數與數協和的形式要素,又包含從對立求統(tǒng)一的要素。由此看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注重整體的境界和內涵,西方的和諧則更注重形式,強調和諧的對立統(tǒng)一。雖然中西方對和諧的定義不同,但對和諧就是美的觀點達成了共識。

1.2 和諧文化的價值

和諧文化以“和諧”作為價值觀念,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思想文化。它作為一種文化體系,對于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培育和諧理念、建設和諧文化已成為文化發(fā)展的大趨勢。深化對和諧文化的認識,不僅是當代文化的重要課題,而且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其意義深遠而重大。

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在西方文學寶庫中熠熠發(fā)光,研究和諧文化在其作品中的體現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中“和諧”的含義,以便取長補短,更好地為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2.和諧文化在莎士比亞作品中的體現

2.1 莎士比亞的和諧文化思想來源

(1)基督教信仰中的天意觀

莎氏悲劇中的很多人物信仰基督教里的天意觀,在莎氏四大悲劇中,這種無法預測和控制的天意觀就存在于主人公的觀念里。例如,哈姆雷特常常表達出基督教信仰中的天意觀,從英國逃回丹麥后, 在感慨自己僥幸生還時,他對霍拉旭說: “無論我們怎樣辛苦圖謀,我們的結果卻早已有一種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 “啊,就在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預先注定?!?/p>

(2)莎士比亞的女性觀

如果將女性因素納入批評的視野,就會發(fā)現,在莎士比亞的劇作中, 女性的存在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世界的安全感和秩序感。莎翁塑造的女性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美麗、善良卻被剝奪了話語權的女性; 另一類是美麗卻陰險、道德敗壞的女性。在他建構的一個個充滿毀滅、破碎和死亡的世界里,女望的膨脹和跨越規(guī)范的野心往往是造成悲劇與不和諧的源頭。在他的悲劇中,貌美如花卻有著自私邪惡本質的女人往往成了殺人的禍根、災難的元兇。由此可見,莎士比亞劇作中的女性常常是神秘而強大、具有破壞性和毀滅性的女人。

(3) 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價值觀

作為人文主義作家,莎士比亞在悲劇中,對美好的、理想的人性有著充分的展示。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借主人公哈姆雷特之口贊美人類:“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雅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無疑,這代表了莎士比亞對人性美好一面的肯定。

2.2和諧文化在莎士比亞作品中的具體體現

(1)莎士比亞文化作品中的語言優(yōu)美、音韻和諧

莎士比亞的眾多戲劇作品語言優(yōu)美動人、音韻和諧;他用詩一般的文字把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表現出來;劇中人物的對話,語言簡練,音韻優(yōu)美。例如羅密歐在聽到朱麗葉死了的消息時,說自己是一個“不顧死活的人” “一個瘋子”等,形象地反映出他的悲痛絕望的心境。又如羅密歐與帕里斯沖突時,兩人的話語節(jié)奏短促,生動地刻畫了兩人激動的心情和當時緊張的局面。在哀悼朱麗葉時,帕里斯和羅密歐的句子舒緩,則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他們當時悲痛的心情。

(2) 莎士比亞詩歌的音韻、旋律的和諧

詩歌是具有音樂性的語言,有著自己的旋律和節(jié)奏。莎士比亞文化作品中的音韻、旋律和諧還體現在他的十四行詩中。十四行詩英國式(Shakespearean sonnet)由莎士比亞創(chuàng)立,格律是抑揚格五音步,層次上分前四行,中四行,后四行和結尾兩行。他的十四行詩節(jié)奏感強,重音節(jié)輕音有規(guī)律搭配起來,如音符的流動般,節(jié)押韻格式為ABAB,CDCD,EFEF,GG。

1 Sonnet 18

Shall I│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a)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b)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b)

Sometimes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c)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s │declines, (c)

By chance,│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d)

But thy │r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e)

……

此詩的發(fā)展變化:從把人比作夏天開始,以人勝自然終結。前四行說明人比夏天更美更溫和;中四行對其進行了烘托擴展,并感慨駐顏無術;第三組則新意突起,前言,在充分的鋪墊之后,末兩行作結結束全詩,點明主題。此詩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美麗的事物可以依靠文學的力量而永遠不朽。

(3)莎士比亞作品中的修辭手法的運用強調對立與和諧的統(tǒng)一

西方的“和諧”不僅表現在形式和諧,而且強調對立的和諧統(tǒng)一。莎士比亞在戲劇中運用自如地使用對比、比喻、穿插等多種寫作手法,而且根據不同的主題需要使用了多個詩一般的意象。劇中巧用對比,有友誼與仇恨、仁慈與殘忍、寬容與兇殘、復仇與報應的尖銳對立,借此抒發(fā)了作者渴求友誼、愛情、仁愛等的人文主義理想。在《威尼斯商人》中,劇中巧用夸張,借款不能按時歸還以割肉作賠償,打官司時法官慎重審理等一系列形同兒戲的情節(jié),作者卻寫得得心應手。

除上述外,莎士比亞的戲劇語言精辟深刻,很多劇中人物說的話成了公認的連珠妙語和警世格言,如哈姆雷特的“上帝為女人造了一張臉,他們又給自己另外造了一張?!苯璐肆芾毂M致地抒發(fā)了作者對于世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對不忠的愛情的諷刺。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失樂園》;撒旦;革命;人性;抗爭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3-0090-01

《失樂園》是彌爾頓一生中最偉大的詩作,它借用圣經故事用史詩的形式表現了人類最初的演變和人類歷史上反復出現的變革斗爭。這是一部燃燒著無限激情希望與生命力的偉大作品,美的力量不處不滲透其中!

一、藝術形式的可觀賞性

《失樂園》藝術結構上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史詩傳統(tǒng),詩歌的用典設喻,內外古今,無所不包。原著簡練的英語和古典拉丁語相結合,成就了一種“莊嚴和崇高的文體”。

二、如夢如幻的理想天國

“他們在青草地上,叢林蔭下,一道清澈的泉水旁邊坐下來...他們并坐,斜倚在花團錦簇的柔軟的堤上,順手采摘枝頭鮮果”……這時的世間全然沒有丑惡,人只有純潔無暇的生活,渾然天成的真性情,與自然融為一體,無限和諧向往的神思狀態(tài)。

三、氣勢如虹的革命意志

這樣勢如破竹,猶如洪水猛獸的反抗沖擊力作者集中覬覦在撒旦身上。

他有勇有謀,桀驁不馴,在戰(zhàn)敗被打入地獄之后,依然有著不屈不撓的勇氣,“可是,那威力,那強有力的勝利者的狂暴,都不能叫我懊喪,或者叫我改變初衷,雖然外表的光彩改變了,但堅定的心志和岸然的驕進決不改變,由于真價值的受損,激勵了我,決心和強權決一勝負。”并收拾殘兵敗將,決心復仇,和全能的上帝做著殊死的抗爭,不如說是一場必輸無疑的戰(zhàn)役。

四、有血有肉的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者提出關心人、尊重人、以“人”為本的世界觀,反對中世紀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對抗神的權威。人文主義者反對封建迫害,提倡仁慈博愛,并積極高昂地肯定人、熱情洋溢地贊美人,體現了無限人文氣息。最美的,最真的,在于回歸本真,找到人性的自我意識。

上帝與撒旦的抗爭就如同“理性”與“”的抗爭,即服從與人性的爭執(zhí),作者不反對人應當合理得釋放人所具有的人性。亞當總是英勇、智慧和剛毅的化身。這些品質和生氣勃勃的人的魄力結合在一起,這種魄力使他的談吐舉止充滿了崇高精神。夏娃優(yōu)美卓絕的形象,彌爾頓對其抽象品質(貞潔、美麗、善良、溫柔)備加贊揚,也勾勒出她的活潑富有特性的外貌。

終于,人類之源踏上了忠于自我的自由之途。從此,亞當和夏娃不再是甸園那美麗囚牢中的戴枷者。他們開始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權力,開始用自己勞作的雙手開辟屬于自己的天地。人類在進步,社會在發(fā)展,天上樂園的失去正意味著地上樂園的開始。

五、沖破樊籠的自由追求

人,是本質力量的體現,是自由自覺的產物。自從有了上帝,有了決定終結一切的神秘力量后,我們都成了戴上枷鎖的奴隸,成了受主宰者。失去了自由,施加了壓迫,就失去了人性最美好的東西。我們反抗著爭取自由就是在爭取人生的真善美。

在人類失去地上樂園中,我們開始反問上帝,為什么要禁止,為什么扼要禁止我們聰明,如果我們不知善與惡,沒有心靈的歸依,那所謂的“自由”有何用。

彌爾頓醞釀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積蓄了一生豐富閱歷與政治、宗教斗爭經驗的創(chuàng)造,充分展示了英勇的反叛者的氣息,他骨子里的人文主義精神又讓他最終把關愛人類作為他精神的樂園。此間,作者描述英雄們的宏偉的戰(zhàn)斗場面,還歌頌了他的同時代人的英勇無畏的精神,表達了人性的自由和對真善美的追求。這樣的歷程是不止境的,歷史的車輪正是在矛盾中前行,我們追求自我,我們不安于現狀,我們體驗著變幻莫測的未知,正如《失樂園》的結尾,彌爾頓十分清晰地勾勒出人類歷史光輝壯麗的前景,描摹出未來世界的理想之美:“世界擺在眼前,選擇去哪兒安身是好,神意是他們的向

導。他們手挽手。以躑躅緩慢的步履穿過伊甸園走向孤寂的征途……”

參考文獻:

[1]陸佩弦編.彌爾頓詩歌全集詳注(上冊).商務印書館,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