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最基本特征范文
時間:2023-12-13 17:51: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最基本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十九世紀以前,生物學基本上屬于觀察生物生命活動表面現(xiàn)象的描述性科學,只是著重于研究生物的形態(tài)和分類。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以后,由于顯微鏡的應用,生物學才進入到細胞水平,同時達爾文也建立了進化論學說。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由于現(xiàn)代物理學和化學等新成就的促進,生物學在微觀方面達到了分子水平;宏觀方面發(fā)展了生態(tài)學。生物學與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互相滲透,出現(xiàn)了生物力學、電子仿生學等各種新的研究內容。從此,生物學不僅與農、醫(yī),而且與各個理工學科都建立了密切聯(lián)系。所以,高考理工科一定要考生物學。由于1981年,生物學剛剛開始列入高考內容,因此作為過渡辦法,只考高中生物學的內容。下面就對高中生物學的復習方法提幾點參考意見:
一、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的科學。生命的基本特征是新陳代謝、生長發(fā)育、生殖、遺傳和變異。而生命的物質基礎是原生質,結構基礎是細胞。所以,課本首先講述這方面的知識,然后在這一知識基礎上講述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的基本特征是課本的中心內容。新陳代謝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一切生命活動都是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的,新陳代謝一旦停止,生命即告終結。生物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進行生長發(fā)育、生殖后代,并表現(xiàn)出遺傳和變異的特征來。因而-,課本也就按照新陳代謝、生殖與發(fā)育、生長發(fā)育的調節(jié)和控制,以及遺傳和變異的順序來安排、內容。在掌握了關于生命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探討生命的起源問題。最后,是在前面知識基礎上講述生物科學研究的現(xiàn)代成就和展望,以擴大眼界。全課本的體系如此,各細節(jié)內容亦有其內在聯(lián)系。在復習時,就要處處注意其內在聯(lián)系,這樣所記住的知識就不再是孤立的條文了。
二、在全面復習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和難點深入理解、重點復習。就全課本來講,生命的基本特征一章是中心內容,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一章又是學習生命的基本特征一章的基礎知識,這兩章是復習的重點。在生命的基本特征一章中,新陳代謝、遺傳和變異這兩節(jié)則又是這一章的重點和難點。在生殖與發(fā)育一章中,有關減數(shù)分裂的內容是學習遺傳部分的基礎,也是重點內容。
三、在重點復習時,一些內容可不必再按照課本安排分散復習,可以集中起來復習。例如細胞的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是分別在不同的章節(jié)講述的。在復習時,則可把減數(shù)分裂的內容提前到有絲分裂內容后復習。又如關于核酸的內容,在第一章中僅簡略地指出核苷酸是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核酸分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兩大類,核酸對生物的生長、遺傳和變異等生命現(xiàn)象都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而具體的內容主要在遺傳和變異一節(jié)中講述。現(xiàn)在進行復習,不受知識基礎的限制,可以把分散在各有關章節(jié)的這方面內容集中于第一章復習。這樣,對于這一部分內容可以完整地、系統(tǒng)地掌握住。
四、在復習時,一要經(jīng)常地運用比較方法,把有關的內容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異同。例如,在復習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的內容時'要進行比較,有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在哪些方面有共同處,它們之間的本質區(qū)別是什么。又如在復習異化作用時,比較呼吸(需氧呼吸)和發(fā)酵(缺氧呼吸)的異同。這樣,可以抓住本質,區(qū)別清楚,避免混淆而發(fā)生錯誤。
五、要注意理論聯(lián)系實際。例如復習到有關激素的內容時,要聯(lián)系到激素在生產(chǎn)上和醫(yī)藥事業(yè)上的應用。特別是在遺傳和變異一章中,要注意遺傳原理在育種工作中的實際應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可以加深對理論的理解。
篇2
高中生物課內容比較抽象,有些內容很難學。如何讓這樣的高中生物課變得生動有趣,是高中生物教師必須鉆研的問題。經(jīng)過幾年的摸索,我總結出一些方法,現(xiàn)介紹如下。
1 巧用比喻化疑難
細胞膜的結構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質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蓋、鑲嵌或貫穿于其中。糖類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糧食和口袋里的現(xiàn)金。高溫和低溫對酶的影響比喻成人死了和睡著了。
2 妙用詩詞添興趣
例如,物質出入細胞膜有兩種方式:自由擴散可形象地表述為“飛流直下三千尺”,“飛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從高濃度到低濃度,且不需要載體;主動運輸可形象地表述為“逆水行舟用力撐”,“逆水”表示從低濃度到高濃度,“行舟”表示需要載體,“用力撐”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講到生物的保護色時,引用楊萬里的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3 口訣諧音助記憶
如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記成“攜一兩本淡色書來”。植物必需的七種微量元素記成“銅棚新爐貼饃饃”(銅硼鋅氯鐵鉬猛)。有絲分裂時期特點記成“間期復制、前期三體、中期排隊、后期分家”。原核生物記成一(衣原體)支(支原體)細(細菌)線(放線菌)藍(藍藻)子。
4 展開聯(lián)想的翅膀
如:光反應式ADP+PiATP若能科學利用意義更大。如果我們能制造模擬綠葉的綠色衣服穿在我們身上,通過特殊的導管把綠葉光合作用制造的ATP運到我們的體內,那么,我們一個月只需要吃幾頓飯就足以維持我們身體生長的需要,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就讓綠色衣服來盡情制造,非洲難民再也不必為糧食太少而發(fā)愁,人類從此再也沒有糧食危機了。
5 綜合復習用比較
課本中有2個“基本”、 3個“基礎”、4種能源極易混淆,如何區(qū)分它們呢?把它們找出來,排在一起,加以比較,學生一目了然。2個基本:新陳代謝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3個基礎: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構成細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細胞分裂是生物體生長發(fā)育繁殖的基礎;4種能源:主要能源-糖類,儲備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終能源-光能。
6 趣聞軼事引主題
例如,在介紹“遺傳”時,我先給學生講了一個小故事:美國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絕了許多風流瀟灑的公子哥們的追求,卻寫信向長相普通,不修邊幅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求愛。她寫道:“如果我們結婚,我相信我們的后代一定會像您那樣的聰明,像我一樣的漂亮?!闭垎?“如果他們結了婚,她能夢想成真,遂其心愿嗎?”
同學們議論紛紛,雖答不全,但對此都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趁此時機,我再由淺入深,層層分析基因組合的特點和結果,同學們聽來饒有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7 理論知識實際化
講無氧呼吸時,我從長跑、做泡菜等方面發(fā)揮:長跑后為什么總感到腰酸背痛呢?因為長跑時氧氣供應不足,我們的體細胞會進行少量無氧呼吸產(chǎn)生乳酸,組織里乳酸積累過多會使人腰酸背疼;在無氧條件下,乳酸菌可進行乳酸發(fā)酵產(chǎn)生乳酸。適當?shù)乃嵛墩俏覀兯矚g的,這就是泡菜比新鮮蔬菜保存時間長不易腐敗、味美可口的原因。
8 重點知識實驗化
有識之士都認為:有標本就不用掛圖,有實物就不用標本,有動手實驗就不用實物。讓學生多動手、多做實驗其意義遠比讓學生弄清實驗原理本身要好得多。親自動手實驗能大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能通過實驗操作發(fā)現(xiàn)新問題。若教師認為原理很簡單,沒有必要做實驗,則錯過了教育學生的極好機會。長期下去,學生自然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9 教育學生幽默化
篇3
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傳授知識的層面上,而應該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高能力,為以后的發(fā)展夯實基礎。
一、確立生物學科的基本觀點
生物科學中,有許多樸實而又博大的基本觀點。這些基本觀點不僅對學好生物學科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而且對學生的求本文由收集整理知、生活、做人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指導價值。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每項生物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明確、認同、確立這些基本觀點。
(一)唯物的觀點
一切生命和生命現(xiàn)象都有其物質基礎:生命起源的物質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經(jīng)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進化過程演變而成的。生命的物質性——c、h、o、n、s、p等元素組成了核酸、蛋白質等化合物,這些化合物構成了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生命現(xiàn)象的物質性——生物的新陳代謝、生長、應激性、生殖發(fā)育、遺傳變異等一切生命現(xiàn)象、生理過程均可給以物質基礎上的解釋。
(二)辯證統(tǒng)一的觀點
自然界、生命、生命現(xiàn)象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辯證統(tǒng)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tǒng)一性——生物有明顯區(qū)別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組成,且與非生物界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細胞和生物體自身結構的統(tǒng)一性——這些自身結構各有其結構和功能的特點,但同時又相互聯(lián)系,組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統(tǒng)一性——這是生命科學最基本的觀點之一。如:葉綠體、線粒體的結構分別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統(tǒng)一;脊椎動物前肢的結構與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統(tǒng)一;魚的形態(tài)結構適于水中生活;家鴿的形態(tài)結構適翔生活,等等。生命活動的辯證統(tǒng)一——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遺傳與變異,生長與衰老等,正是在這一系列的矛盾、對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動才有 了其完美的、和諧的統(tǒng)一。生物之間及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進行著生存斗爭,而生存著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環(huán)境,正是這種既斗爭又統(tǒng)一的各種復雜關系,構成了生態(tài)系統(tǒng),建立了動態(tài)平衡。
(三)動態(tài)、變化、發(fā)展的觀點
組成生物的物質、生物體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斷的運動、變化、發(fā)展的。生物的組成物質是動態(tài)變化的——生物體的新陳代謝使生物體每時每刻進行著新舊更換。細胞和生物個體是動態(tài)、變化的——他們都有一個發(fā)生、成長、衰老、死亡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細胞和生物個體的結構與生理、生物和環(huán)境的關系等也是動態(tài)、變化、發(fā)展的。
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
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創(chuàng)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組已有知識、經(jīng)驗,從而產(chǎn)生新穎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成果的思維。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獨特性與求異性、流暢性與變通性、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統(tǒng)一,邏輯性與非邏輯性的統(tǒng)一。結合這些特征及生物學科教學的特點,我們可以構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一)落實主導、主體思想,實現(xiàn)課堂教學民主
課堂教學民主是師生共創(chuàng)的,符合“主導、主體”思想,是存在于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間的平等、互助、參與、進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創(chuàng)設出一種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氣氛,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膽
地思考、質疑和創(chuàng)新。根據(jù)課堂教學民主化思想,生物學科教學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其兩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間接式教學,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教師的直接指導可以在前,起開路帶頭作用;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起輔助學習作用;也可以在后,發(fā)揮點撥、解惑、答疑作用;教師也可以應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結論式、不作詳細指導的間接指導:教師可以講,可以不講,可以多講,也可以少講。這樣,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空間去主動思考、質疑:這個生物學概念是否準確、完整,有無例外?這個生物學實驗的設計是否科學、有什么干擾因素?該觀察結果、生命活動或生理現(xiàn)象如何從本質上作出規(guī)律性的解釋?等等。
(二)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法
從心理學角度,可以抽引出許多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方法,具有普遍 性意義的有:發(fā)散思維法、集中思維法、逆向思維法、側向思維法、治弱思維法、統(tǒng)攝思維法、組合思維法、辯證思維法等。生物教學中,這些思維方法的培養(yǎng)途徑很多,其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探究、分析、歸納、綜合、推斷等過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徑。我們可以在新課導入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側向思維等;可以在解決教材的重、難點問題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集中思維、逆向思維、辯證思維等;可以在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教學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治弱思維、集中思維、側向思維等;可以在學習生命現(xiàn)象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概念內涵進一步豐富及外延進一步拓寬的過程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統(tǒng)攝思維、集中思維、辯證思維等。
篇4
讓學生的思維徹底活躍起來:1998年洪水泛濫是由人類濫砍濫伐,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嚴重破壞引起。近年來,荒山數(shù)量不斷增加,稀有物種不斷減少,這是大自然向人類發(fā)出的警告。“非典”“禽流感”已經(jīng)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恐慌。聽說過“多利羊”嗎?等等。
二、變換多種教學方法迎合學生的口味
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太過死板,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抵觸心理,對生物課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1.比喻方法將概念具象化。
細胞膜、蛋白質、ATP等都是一些抽象的物質結構,教師單純地講解概念,學生理解與記憶都會存在困難。而將它們分別比喻成花生米、花生糕、汽車的燃油,細胞膜如花生米一樣以不同的深度覆蓋、鑲嵌或貫穿于其中,蛋白質的結構如花生糕一般,ATP像燃油一樣為人體提供能量。
2.口訣諧音助記憶。
物質出入細胞膜一是可以通過主動運輸:口訣為“逆水行舟用力撐”,“逆水”表示濃度由低到高,“行舟”表示需要載體,“用力撐”表示需要能量;二是通過自由擴散,口訣為“飛流直下三千尺”,“飛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不需要載體,且濃度由高到低。八種必需氨基酸的記憶口訣可以為“攜一兩本淡色書來”。有絲分裂過稱為“間期復制、前期三體、中期排隊、后期分家”。植物必需的七種微量元素“銅硼鋅氯鐵鉬猛”記成“銅棚新爐貼饃饃”。
3.比較法教學。
生物教材中的概念非常多,且許多概念之間存在類似之處,極易混淆。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新陳代謝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生物界;主要能源-糖類,直接能源-ATP,儲備能源-脂肪,最終能源-光能。這種具有相同之處的知識點,我把它們找出來,排在一起,進行對比性記憶,學生就會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教學效果會變得非常顯著。
4.用聯(lián)想法發(fā)散學生思維。
如:愛因斯坦生活的年代,有一位漂亮的舞蹈女明星,不喜歡風流瀟灑的公子哥卻對愛因斯坦情有獨鐘,以至于后來寫信告訴他,希望以后和他結婚,這樣他們的孩子將來既長相漂亮又有高智商。然后話鋒一轉,將問題留給學生,“如果這位女明星可以達到心愿,他們的后代真的會像她所說的那樣嗎?”再比如,將綠色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模擬光合作用,通過特殊的導管把綠葉光合作用制造的ATP運到我們的體內,以維持我們身體生長的需要。這都會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聯(lián)想之后教師再順勢給出專業(yè)的講解,讓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5.重點知識實驗化。有時實驗課的效果遠超出教師的估計,學生多動手、多做實驗,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實踐能力,更重要的是發(fā)動了學生的大腦。教師認為原理很簡單,但學生由于知識水平有限,可能就會發(fā)現(xiàn)許多問題。親自動手實驗能大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弄清實驗原理本身,這是教育學生的極好機會。所以教師要意識到實驗法教學的重要性,上好每一堂實驗課。
三、優(yōu)雅風趣的課堂更能吸引學生
相比一臉嚴肅的教師形象,學生更喜歡自己的老師像朋友一樣,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更能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讓學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菰铩⒊橄蟮睦碚摻虒W,學生不喜歡好好聽課,教師有時也會變得異常煩躁,但教師只要合理使用幽默的教學語言,做到“雅俗結合”,用風趣的語言去激發(fā)學生的興奮點,就可以將繁雜化為簡潔,將繁重沉悶化為輕松活躍,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高中生很多都有抽煙的習慣,而很多學生只是去模仿,去不知道抽煙的危害,怎么去教育學生呢?在介紹細胞癌變時,我以相反的態(tài)度告知學生:“抽煙有兩大好處:一是煙草的營養(yǎng)豐富。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差不多有4000余種物質。二是抽煙可成為醫(yī)學專家。身邊生病的人可以找你交流經(jīng)驗,實踐出真知嘛!甚至哪天得癌癥了,更是可以告訴別人自身的親身體驗”。這樣,將急切之意化為蘊藉之語,幽默方式有時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四、讓課堂延伸豐富發(fā)展學生
篇5
關鍵詞 生物學教學 人教版教材 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文件編號:1003-7586(2011)07-0034-03
“從生物圈到細胞”是人教版必修一第1章第1節(jié)的內容,由“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和“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兩部分組成。本節(jié)是學生升入高中后第一節(jié)生物課,教學效果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高中三年生物學習,又因教材內容涉及較多的初中知識。因此,本節(jié)教學除完成知識上的教學目標之外,還具有熟悉學生,了解學生,激發(fā)學習興趣的目的。
1 分析學情、培養(yǎng)興趣
1.1設計調查問卷
精心設計調查內容,了解學生學業(yè)情況,設計的內容既要簡潔明了又能達到學情分析的目的。如初中你看過哪些與生物學有關的書籍?初中生物學你學過嗎?你在初中做過生物實驗嗎?你參加過生物學競賽嗎?是什么層次?獲過什么獎勵?根據(jù)你對生物學科的了解,你對生物學科有什么看法?你心目中的生物老師具有什么特點?……調查后將問卷收回,認真統(tǒng)計分析,掌握所任班級學生的第一手資料,做到上課時有的放矢,結合實際情況組織教學。
1.2培養(yǎng)學習興趣
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方面,總有一種“親其師,信其道”的現(xiàn)象。華東師范大學熊川武博士曾對師生關系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做過專門的研究分析,最后向廣大一線教師大聲疾呼:“要想讓學生喜歡你的課,首先要讓學生喜歡你本人?!倍_學第一課無疑是眾多途徑中比較關鍵的,也是容易產(chǎn)生長遠影響的一個契機。教師可以利用新生入學時,幫助學生找班級、找宿舍時,或利用軍訓期間去傾聽和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學習風格及學習需求。同時幫助學生制定學期、學年發(fā)展計劃,為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提供依據(jù)。
2 教材內容的處理
每一種教材不可能對每個地區(qū)、每所學校、每一個學生的情況都適應,因此教學時應因校、因生對教材進行適當?shù)奶幚怼?/p>
2.1補充和拓展
在新課引入后,首先要補充“生物與非生物的區(qū)別”,因為學生在初中學習的這個知識點已經(jīng)忘記了,補充的目的是重溫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陳代謝、應激性、生長發(fā)育與繁殖、衰老死亡、遺傳變異、細胞結構(除病毒外)、適應并改變環(huán)境。這樣做能夠引導學生回答并引出本課重點知識。其次是在學習“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時拓展以下知識:草履蟲是單細胞生物還是多細胞生物?它具有生物的哪些基本特征?人的生殖發(fā)育順序:卵巢開始-卵細胞成熟-釋放-受精-受精卵-卵裂-胚泡-三胚層-著床于子宮-胚胎(附胚胎的形態(tài)特點)-胎兒(細胞的凋亡起到的作用)-出生。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受精卵之前為生殖,之后為發(fā)育,在此過程中離不開細胞的融合、分裂、分化、凋亡。另外根據(jù)學生學習情況還可以通過圖片、視頻、故事等方式拓展艾滋病的發(fā)病原因、發(fā)病機制等知識,同時與SARS病毒進行比較,目的是引導學生比較病毒和細胞差異,并探究病毒增殖過程與細胞的關系,得出病毒增殖過程不能離開細胞。
2,2刪改
教材中“問題探討”素材滯后于科技的發(fā)展,不利于“驅動”學生的問題意識,因此要靈活應用時事熱點、最新科技進展和科研成果作素材。教師可以引用香港流感事件:2008年3月初,香港部分學校出現(xiàn)流感疫情,
并發(fā)生3宗因流感病癥兒童死亡個案。為防止流感蔓延,港府曾一度宣布全港小學及幼稚園放假兩周。這個案例比教科書“問題探討”中素材更加鮮活。這樣充分利用與學生生活距離較近的素材,拉近課本知識與學生的距離,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果需要深入探討SARS,應提前引導學生上網(wǎng)收集SARS的相關資料,課堂上引導學生去分析、去討論。只有這樣,討論才有深度。這里要避免只重搜集,而不重處理、利用,材料搜集到了,只是在課堂上展示一下,讀一讀,而沒有加工、分析。因此課堂教學要達到有效、高效,必須進行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
3 利用表格、概念圖等教學方法改變學生的認知方式
學生對第一節(jié)生物課都會有某種新鮮感,部分學生還可能有某種程度的焦慮。因此,教師能否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保持學生的希望和新鮮感,克服學生的不安和焦慮,幫助樹立信心,就成了第一堂課能否成功的關鍵。因此教學時結合多媒體演示,引導學生觀察、閱讀,通過質疑討論、反饋矯正等多種方法相結合,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其中采取表格歸納、概念圖等教學方法比較適合本節(jié)教學目標的達成。
3.1表格歸納法
教學要達到有效,必須用一種易于學生感知的方法。本節(jié)知識零散,學生普遍感到不容易記。教師不仿采取表格歸納教學法,因為表格歸納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易于學生接受。例如,教學“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設計表格,明確告訴學生設計的表格要利于識記、理解,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例子,也可以自己列舉熟悉的例子。這樣做的目的是先行讓學生從觀察、體驗中認識到實例或特質,并能總結出規(guī)律(表1)。還可以讓學生列表比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層次;病毒與細胞的區(qū)別;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的生命活動區(qū)別等。
3.2概念圖法
俗話說:“一圖勝千言”,人們往往會從圖形、圖像中得到較為清晰的信息。在概念較多且相互之間有密切聯(lián)系,又極易混淆的知識內容的學習上,用概念圖教學是一種很好的教學策略。概念圖是通過人腦的“加工整理”,把隱形的思維可視化、零散的知識系統(tǒng)化。通過學生的繪圖能夠反映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如果學生對知識有不完全以及錯誤的理解,或者有創(chuàng)新的科學思維,就會反映在學生畫的概念圖中。教師在教學“生命系統(tǒng)結構層次”時,可采取先讓學生通過表格歸納法比較概念之間的區(qū)別。當學生已經(jīng)獲得并建立了概念后,再讓學生(按照小組合作方式進行)按其內在關聯(lián)進行組織呈現(xiàn)和意義建構??梢宰寣W生根據(jù)教材P14的圖示先行嘗試畫概念圖,然后師生共同總結的概念圖(如圖1,這僅是其中一種畫法)。這樣能改變學生的認知方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羅列條款式展示教學內容的方法,學生不容易產(chǎn)生疲勞,還能直觀地發(fā)現(xiàn)知識內容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在第一次接觸知識時便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概念體系,從而幫助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概念間的聯(lián)系并形成系統(tǒng)論觀點。
4 以生活案例滲透系統(tǒng)論的觀點
案例教學是把實踐引入課堂的有效工具,利于滲透生物學觀點。由于學生僅具有初中生物基礎(調查發(fā)現(xiàn)還有的學生初中未學過),因此在第一節(jié)生物教學中采取案例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備課時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以及接
受能力編寫教案。
本節(jié)系統(tǒng)論觀點表現(xiàn)在兩方面:其一,細胞是生命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其二,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結構與功能的關系。與系統(tǒng)論觀點相應的案例資源豐富多樣,有書面、音頻、視頻等形式,教師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環(huán)境(課前的學情調查分析)選擇相應的案例資源。
在滲透系統(tǒng)論第一方面時要圍繞“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為主線來構建,通過舉例說明細胞形態(tài)的生物(單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人的生命活動:生殖、發(fā)育、縮手反射等)、非細胞形態(tài)的生物(艾滋病病毒感染淋巴細胞)等眾多的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比如由受精卵經(jīng)過細胞的分裂、生長、分化發(fā)育成新個體,組成新個體的每個細胞仍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具有各自的生命現(xiàn)象,但各細胞之間又是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生物體一系列復雜的生命活動。例如,生長、發(fā)育、繁殖、遺傳和變異、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等生命現(xiàn)象中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至于比細胞更微小的層次,如細胞器、細胞中的各種分子、原子等,雖然也可以看作系統(tǒng),但是不能表現(xiàn)出完整的生命活動,這樣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從具體事例上升到普遍意義。教學時教師還可以通過舉反例來證明生物體正常的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例如,胰島細胞受損容易導致胰島素依賴型糖尿??;脊髓中的運動神經(jīng)元受損容易導致相應的肢體癱瘓;大腦皮層上的聽覺神經(jīng)元受損可導致聽覺發(fā)生障礙,等等。
篇6
[關鍵詞]高中 生物 教學
一、上好第一課,緊緊抓住學生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好高中第一節(jié)生物課,可以為以后的教和學奠定基礎。所以第一節(jié)課教學應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認識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意義,了解生物學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意識作為主要內容。
二、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及時留住學生
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只會讓學生厭倦,最終失去聽眾。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
1、用生動的比喻講述生物知識
采用生動地比喻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如講述光合作用時,把綠葉比作“綠色加工廠”,它的“車間”是葉肉細胞,“機器”是葉綠體,“動力”是光能,“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產(chǎn)物”是氧氣和有機物。這樣就使復雜的過程和現(xiàn)象變得形象直觀,便于記憶,容易掌握。
2、借順口溜或詩歌突破重難點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有時知識點的難度較大,涉及范圍又較廣,學生記起來、理解起來都很困難,并且要想把所有知識點都講特透徹,又會耗費很多時間。而我們的高中生物教學,必須要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所以,老師就必須要精講、巧講。例如,在講《性別決定和伴性遺傳》一節(jié)的遺傳病的判斷方法時,遺傳病的類型較多,判定方法也較多,可以給學生們總結出常染色體上隱性遺傳病的判斷方法是“無中生有為隱性,生女患病為常隱”、“父正女病”等判定口訣,這樣可以使學生較快較準地分析判斷出遺傳病的類型。再比如有絲分裂各時期特點可以記為:前期是“仁膜消失現(xiàn)兩體”、中期是“形固數(shù)晰赤道齊”、后期是“點裂數(shù)增均兩極”、末期是“兩消兩現(xiàn)新璧現(xiàn)”。這樣既突破了重難點,又讓學生記起來朗朗上口,也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3、課堂搶答,以賽促趣
中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強,將“競爭機制”引入生物教學中,對激發(fā)學生興趣有極強的催化效果。對此,我嘗試了“課堂搶答積分制”,以學生的自然分組為單位,課堂提問或復習以每組輪流回答或搶答的形式展開,答對的為該組記分,并當堂公布每組得分結果。課堂搶答,激發(fā)了學生顯示自我、爭勝好強的意識,人人積極思索,舉手搶答,課堂氣氛顯得異?;钴S,學生的激情也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而且有利于鞏固知識。
4、用比較法綜合復習
課本中有兩個“基本”、 三個“基礎”、四種能源極易混淆,如何區(qū)分它們呢?我把它們找出來,排在一起,加以比較,學生一目了然。兩個基本是: 新陳代謝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三個基礎是: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構成細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細胞分裂是生物體生長發(fā)育繁殖的基礎;四種能源是:主要能源-糖類,儲備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終能源-光能。
5、重點知識實驗化
生物是一門實驗科學。研究生物學的方法主要是科學實驗,高中生物實驗是學生獲得生物知識的重要途徑,又是培養(yǎng)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有識之士都認為:有標本就不用掛圖,有實物就不用標本,有動手實驗就不用實物。讓學生多動手、多做實驗其意義遠比讓學生弄清實驗原理本身要好得多。親自動手實驗能大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能通過實驗操作發(fā)現(xiàn)新問題。若教師認為原理很簡單,沒有必要做實驗,則錯過了教育學生的極好機會。長期下去,學生自然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十分注重演示實驗。對于分組實驗,講清目的、方法、步驟,安排好課前預習,設想實驗可能發(fā)生的種種現(xiàn)象。通過實驗過程的觀察和實驗結果的分析,從中感受成功的樂趣和認真鉆研的良好風尚。
三、使用幽默的教學語言感染、吸引學生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使自己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如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所說:“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我了解到有少數(shù)男生常懷著好奇心偷偷地去學抽煙,怎么去教育學生呢?在介紹細胞癌變時,我一本正經(jīng)地對同學們說:“抽煙有兩大好處:一是煙草的營養(yǎng)豐富。燃燒的煙草中含有4000余種物質,其中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煙可成為醫(yī)學專家。實踐出真知嘛!抽煙可親身體會氣管炎和肺氣腫,還可以與癌癥交朋友,因為煙草所含物質中,至少已有43種被確認為致癌物了!”這樣,將急切之意化為蘊藉之語。試想,如果只是聲色俱厲地訓斥或和顏悅色地去開導,有幽默的教育效果好嗎!
四、創(chuàng)設真實情景,在形象中感受樂趣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聯(lián)系的。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對象,教學內容,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和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真實的學習情景,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教與學中感受學習生物的樂趣。生物學是直觀性很強的一門學科,直觀教具有實物、標本,模型和掛圖等。直觀手段包括投影、錄像、電影、多媒體等。此外,可以帶學生到科學館、博物館、生物園去參觀。把這些直觀手段和豐富的信息資源運用于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中,能強烈地吸引學生注意力,使他們處于一種快樂的學習情緒之中,為他們在學習活動中充分發(fā)揮智能潛力提供最佳的情緒背景。
五、精心安排實驗,在實踐中體驗樂趣
篇7
關鍵詞:高中生物課 生動有趣 教學方法 教學語言
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只會讓學生厭倦,最終失去學習興趣。而高中生物課內容比較抽象,有些內容很難,加上學生的初中生物知識又極度欠缺,這給教學帶來很大難度。如何讓這樣的高中生物課變得生動有趣,是高中生物教師必須不斷探索的問題。以下是我的幾點粗淺的體會:
首先,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就能使之愛(A―I)上它。
A、妙用詩詞激發(fā)求知興趣。例如,物質出入細胞膜有兩種方式:自由擴散,可形象地表述為“飛流直下三千尺”,“飛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從高濃度到低濃度,且不需要載體;主動運輸,可形象地表述為“逆水行舟用力撐”,“逆水”表示從低濃度到高濃度,“行舟”表示需要載體,“用力撐”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講到生物的保護色時,引用楊萬里的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p>
B、采用科幻打開聯(lián)想翅膀。如:光反應式ADP+PiATP若能科學利用意義更大。如果我們能制造模擬綠葉的綠色衣服穿在我們身上,通過特殊的導管把綠葉光合作用制造的ATP運到我們的體內,那么,我們一個月只需要吃幾頓飯就足以維持身體生長的需要,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就讓綠色衣服來盡情制造吧!非洲難民再也不必為糧食太少而發(fā)愁,人類從此再也沒有糧食危機了!
C、引用趣聞軼事引領主題。例如,在介紹“遺傳”時,我先給學生講了一個小故事:美國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絕了許多風流瀟灑的公子哥們的追求,卻寫信向長相普通、不修邊幅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求愛。她寫道:“如果我們結婚,我相信我們的后代一定會像您那樣的聰明,像我一樣的漂亮?!闭垎枺骸叭绻麄兘Y了婚,她能夢想成真,遂其心愿嗎?”學生們議論紛紛,雖答不全,但對此都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趁此時機,我再由淺入深,層層分析基因組合的特點和結果,學生們聽來饒有興趣,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D、巧用比喻化簡疑難問題。細胞膜的結構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質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蓋、鑲嵌或貫穿于其中。糖類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糧食和口袋里的現(xiàn)金,高溫和低溫對酶的影響比喻成“人死了”和“睡著了”。
E、重點知識實驗化。有識之士都認為:有標本就不用掛圖,有實物就不用標本,有動手實驗就不用實物。讓學生多動手、多做實驗其意義遠比讓學生弄清實驗原理本身要好得多。親自動手實驗能大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能通過實驗操作發(fā)現(xiàn)新問題。若教師認為原理很簡單,沒有必要做實驗,則錯過了教育學生的極好機會。長期下去,學生自然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F、難點知識“數(shù)字”化。核酸中的五碳糖、堿基、核苷酸種類記為“258”,DNA控制蛋白質合成過程中的氨基酸、mRNA上的堿基、基因上的堿基記為“136”等。
G、理論知識實際化。講無氧呼吸時,我從長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發(fā)揮:①長跑后我們總感到腰酸背痛,為什么呢?因為長跑時氧氣供應不足,我們的體細胞會進行少量無氧呼吸產(chǎn)生乳酸,組織里乳酸積累過多會使人腰酸背疼。②在無氧條件下,乳酸菌可進行乳酸發(fā)酵產(chǎn)生乳酸。適當?shù)乃嵛墩俏覀兯矚g的,這就是泡菜比新鮮蔬菜保存時間長不易腐敗、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時為什么要密封?因為酵母菌在無氧條件下會進行無氧呼吸,產(chǎn)生酒精和CO ,制酒時若密封不嚴,酒曲就會進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產(chǎn)量;如果酒曲不純,混有乳酸菌,則制酒的同時產(chǎn)生乳酸,降低酒精質量。
H、比較綜合搞復習。課本中有2個“基本”、3個“基礎”、4種能源極易混淆,如何區(qū)分它們呢?我把它們找出來,排在一起,加以比較,學生一目了然。2個基本是:新陳代謝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3個基礎是: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構成細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細胞分裂是生物體生長發(fā)育繁殖的基礎;4種能源是:主要能源――糖類,儲備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終能源――光能。
I、口訣諧音助記憶。如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記成“攜一兩本淡色書來”,植物必需的七種微量元素記成“銅棚新爐貼饃饃”(銅硼鋅氯鐵鉬錳),有絲分裂時期特點記成“間期復制、前期三體、中期排隊、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體)支(支原體)細(細菌)線(放線菌)藍(藍藻)子。
其次,使用幽默的教學語言感染學生。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使自己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如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所說:“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痹S多教師感到概念和理論的教學枯燥、抽象。其實,只要具有幽默感,做到“雅俗結合”,用風趣的語言、材料和與眾不同的思維,就能將繁重沉悶化為輕松活躍,將繁雜化為簡潔,將單薄變?yōu)樨S富。我了解到有少數(shù)男生常懷著好奇心偷偷地去學抽煙,怎么去教育學生呢?在介紹細胞癌變時,我一本正經(jīng)地對學生們說:“抽煙有兩大好處:一是煙草的營養(yǎng)豐富。燃燒的煙草中含有4000余種物質,其中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煙可成為醫(yī)學專家。實踐出真知嘛!抽煙可親身體會氣管炎和肺氣腫,還可以與癌癥交朋友,因為煙草所含物質中,至少已有43種被確認為致癌物了!”這樣,將急切之意化為蘊藉之語。試想,如果只是聲色俱厲地訓斥或和顏悅色地去開導,有幽默的教育效果好嗎?
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只要我們熱愛學生,樂于奉獻,在平時的工作中勤于鉆研,高中生物課一定會生動有趣,學生想說不愛它也難了!
篇8
論文關鍵詞:原型范疇理論,基本范疇,英漢構詞
原型范疇理論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Eleanor Rosch建立的。這一理論后來被廣泛地應用于語言學的各個領域,如詞匯的分析和學習方面。因此,當代對原型范疇理論的關注越來越多。
一、原型范疇理論的形成
傳統(tǒng)的范疇理論是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以唯理主義為理論依據(jù),以二元劃分為根據(jù),認為范疇是由必要和充分的條件聯(lián)合定義的,范疇有明顯的界限,范疇所有的成員具有同等的地位。這一理論在Ludwig Wittgenstein提出新觀點之前的2000多年里一直占統(tǒng)治地位。隨著語言研究和語言教學的不斷發(fā)展,傳統(tǒng)的范疇理論受到新的語言學理論的挑戰(zhàn)。20世紀50年代,Ludwig Wittgenstein通過對game的研究,論述了范疇邊界的不確定性、中心與邊緣的區(qū)別以及隸屬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論(Family Resemblance)。近幾十年來,家族相似性在西方語言學界得到廣泛重視,在許多語言學著作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Rosch及其合作者在20世紀70年代又發(fā)展了家族相似性理論, 建立了“原型(prototype)理論”,即同一概念范疇中的成員不需要有共享的必要條件基本范疇,但需要有一個能反映本范疇基本特征的典型成員作為原型,與該原型接近的稱為典型成員,缺少原型特征的稱為非典型成員。例如:在“鳥”的范疇內,“知更鳥”常被視為典型成員,而“企鵝”、“鴕鳥”等則為非典型成員。原型范疇理論最有價值的貢獻就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內部結構上,提出了范疇具有“核心”和“邊緣”即“典型”和“非典型”這個事實上。范疇的典型成員通常具有認知上的“突顯性”。它們最容易被儲存和提取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它們也最接近人們的期待和預料。因此,在我們開始習得一門語言時,一個范疇的典型成員是最容易﹑最早被習得的。
二、原型范疇理論的特點
1)原型范疇顯示出范疇成員的隸屬存在等級性,在一個范疇中,不是每個成員的資格都是相等的。Rosch(1978:36)談到,通過原型范疇理論,我們普遍認為范疇成員中最明顯的例子是根據(jù)人們對范疇成員的有效判斷來定義的……我們能夠判斷一個例子的典型與否,并且在沒有界限的情況下,根據(jù)典型例子來處理問題。
2)原型典型范疇存在著一種家族相似結構,或者更普遍的認為,它們的語義結構采取的是成束的并且是意義相重疊的形式。Ludwig Wittgenstein認為:建立語義范疇的基礎是相似性而不是共同性。“Spiel”(游戲)的語義范疇中的每一個成員之間總有相似之處,但兩個成員之間的相似之處不一定為第三個成員所擁有;而且,隨著列出并被比較的成員的增多,各個成員之間共同擁有的相似之處亦愈來愈少,直到最后找不到這個語義范疇的所有成員所共同擁有的一個相似之處,這樣的相似性就像一個家族成員之間的特征相似關系。
3)原型理論范疇的界限是模糊的。Rosch(1981)認為,對范疇研究的新趨勢表明范疇的界限未必是確定的。
4)沒有任何標準化(必要的和充分的)屬性可以定義原型范疇。Coleman and Kay(1981)指出:我們認為許多詞并不把一些必要的和充分的條件作為它們的含義,而一個物或一件事應該滿足了這些條件才具備成為這個詞所標明的范疇中成員的資格,更確切地說,是我們稱為原型的心理學研究上的物體或過程[2]。
人類對世界的認識,范疇化過程的進行,大腦對信息的有效分類和組織,人類對語言的習得,以及語言自身詞匯的構成和發(fā)展等等都離不開原型理論和“基本層次范疇”的應用?;緦哟蔚男纬墒侨伺c客觀外界直接互動的結果, 必須依賴于人類最基本的感知能力,如:完形感知、意象、動覺功能等。基本層次范疇形成了基本層次詞和原型意義,它們可用來指范疇中的原型樣本?;緦哟卧~出現(xiàn)較早,較為常用,是生活中的基本詞語,也是兒童習得時掌握得最早的詞語基本范疇,形式簡短,多呈中性。有研究證明在4-5歲兒童掌握的詞匯中有80 %屬基本層次詞。因此,基本范疇層次是人們認識事物、理解世界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出發(fā)點,是進行范疇化的最有力工具。
三、原型范疇理論與英漢構詞
原型范疇理論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學習一門語言及其詞匯表達都離不開原型范疇理論的應用,它在英漢語構詞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Berlin在1978年將生物中用語言表達的類別大致簡化分為三個層次:
①最高的生命層(life-form level),如英語單詞tree、grass、fish、bird、animal等;②最重要的中間層是類層,如英語中表示“tree”的種類層有pine、oak、edar、maple等;③最低層通常為具體層,英語中表示個層次的詞語常由“修飾語+種類層次詞”構成的合詞。如表示同種類“oak”的具體詞有tan oak、blue oak等。
本文擬將最高的生命層視為一個“范疇”(范疇語),中間的種類層為基本層次(基本層次語),最低的具體層相當于一個范疇的非中心成分。這樣,“tree”和“樹”可視為表示一個范疇的術語。該范疇中的基本層次可為“pine”和“松樹”,它們都大致具有上述基本層次范疇的特征,是范疇中的原型樣本,是語言中的基本詞匯,形式簡短。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象似性現(xiàn)象:較為簡單的詞匯形式對應于更為突顯的事物。表達下位層次的詞語常用復合詞,如英語中的Pon-derosa pine、Northern Ponderosa pine。
由于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要包含一定的主觀因素,因此不同民族之間也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認知差異,因而對范疇的劃分、基本層次的認識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之處,會隨時間、地域、民族而發(fā)生變化 (Ungerer&Schmid,1996 :43–45) 。英漢兩語言的基本詞匯大致相同,但也有差異,許多學者對范疇語或基本層次語的空缺都有較為詳盡的論述,此處略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這些空缺可能是由于兩民族對范疇或基本層次范疇的認知方式、概括層次、社會背景、構詞功能的差異所致,如rice可指“水稻”、“大米”或“米飯”;“星”可指“star”或“planet”等。也可能是由于語言中構詞方式的差異而影響到了對范疇的認識。下文主要簡述英漢兩語言運用范疇理論的構詞方式。
漢語構詞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修飾語+中心概念”,可稱為“定中構詞法”,這里的“中心概念”,就相當于上述的“范疇語”或“基本層次語”,漢語可直接運用它來構詞,這是一種十分常見而又經(jīng)濟的手段,同時也使得漢語中的詞具有直接表明其生物或事物范疇屬性的功能。根據(jù)Berlin的三層次分類法,漢語的定中構詞法可出現(xiàn)在從范疇層到基本層上,或從基本層到具體層上,如:“樹-桃樹-蟠桃樹”等;也可從最高的范疇層直接到最低的具體層上基本范疇,如“菩提樹”則是直接用范疇語構成的具體詞,因此這種構詞法可出現(xiàn)在幾個層次上。
漢民族對“定中構詞法”中的“定”有很多識別類型,諸如:形狀、顏色、產(chǎn)地、功能、材料、性質、主要特征、方式、目的等等,這與Berlin所說的具體詞中修飾語的類別相似。這種定中構詞法,采用了邏輯定義中的“屬加種差”的形式,用“屬”來體現(xiàn)范疇或基本層次概念,用下義物的某一特征來表示“種差”,這種構詞法可充分揭示出詞語的內部邏輯。這又是一種象似性現(xiàn)象,語言中采用這種“定中法”所構成的詞,反映出了現(xiàn)實中的子母分類結構。Berlin主要從動植物角度來分類,其實從構詞角度來說,他所說的最高層也可包括無生命的范疇。因此,漢語構詞時更注重生物、事物、行為、現(xiàn)象等在意念上的范疇屬性,其象似性程度要高于英語,如漢語名詞中表示范疇的字:樹、花、草、木、雞、魚、牛、羊, 以及館、室、場、所、酒、筆等等,都可在其前加上各種表示“種差”的字詞來構成大量漢語詞。若將漢語中的這些詞語都列出來,再找出英語的對等詞,就會發(fā)現(xiàn)兩語言運用范疇語進行構詞的方式相差甚遠。
英漢兩語言這種定中構詞法的差異不僅存在于名詞之中,動詞中也有類似的現(xiàn)象,如:“哭”與“笑”這一“國際語言”,表示各種喜怒哀樂的復雜心情,在中國人眼里,不管怎么“哭”,都是一類的動作,或者如何“笑”,也同屬一種行為,它們可劃歸在一個范疇之中,若要表示不同的哭法或笑法,在其前只須加上表示區(qū)別特征的“種差”即可;而英語中在“哭”和“笑”這兩個范疇中,不同的哭笑,要用不同的具體詞來表達,一般是一詞一“哭”或一詞一“笑”:
哭cry慟哭 wail
大哭bawl放聲大哭 burst into tears
嚎哭 howl ,yowl低聲哭 mewl
號哭 howl ,yowl抽噎地哭 pule, sniffle
歡笑laugh微笑 smile, beam
暗笑snicker憨笑 simper
恥笑flout偷笑 smirk
感情豐富而又淋漓盡致的各種哭與笑,在漢語中往往都離不開表示“哭”和“笑”的范疇語,而英語中則有很多具體的“哭、笑”單詞基本范疇,它們在構詞功能上存在較大差異,似乎:“笑”不全等于laugh,“哭”不全等于cry。
英語構詞時有一個獨特的方式,注重詞的詞類范疇屬性,如表示某概念的詞具有名詞、動詞還是形容詞等性質,多用后綴表示詞性,在構詞中更多地使用了“詞類范疇法”,但漢語缺乏這類表示詞性范疇的標記。
從上面的英漢構詞方式可見,漢語更注重詞語的意念范疇,構詞時多用定中構詞法,用范疇語或基本層次語來作義類標記,突出表示其“義類范疇”,這就使得漢語中的詞具有明顯的義類范疇標記,但缺乏像英語那樣表示詞性范疇的詞綴形式。英語的定中構詞現(xiàn)象雖不及漢語范圍廣、頻率高,但更注重突出詞的詞性范疇,廣泛使用后綴表示詞性,這是英漢兩語言構詞的主要區(qū)別之一,也是由于對不同范疇概念在構詞功能上的認識差異所致。
參考文獻
[1]王寅.英漢語言區(qū)別特征研究[M].北京: 新華出版社, 1994,66~88.
[2]解靜莉.原型范疇理論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英語教學研究,2006(3),8~9.
[3]鄭銀芳.談認知語言學中的原型范疇理論[J].中國成人教育, 2007,10.
[4]王寅.認知語言學探索[M].重慶出版社, 2005.
[5]汪榕培.英語詞匯學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6]趙艷芳編著.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59~61.
[7]Berlin, B.&Kay, P.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Evolution[M]. Berkeley: University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8]Rosch, E. & Mervis, C.B. Family resemblances: Studiesinthe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 Cognitive Psychology , 1975.
[9]Lakoff, G. Women , Fire ,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Mind[M].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篇9
【關鍵詞】學習興趣;幽默;詩情化
活躍的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教師一直研究的課題。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只會讓學生厭倦。那么怎樣才能讓高中生物課生動起來?我談幾點體會:
1. 導語詩情化 有時運用小詩導入新課,既可導出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又能在新課一開始就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牽引住學生的思維。例如,在講授“生物與環(huán)境”時,可運用古代詩人描述生境的優(yōu)美詩句來導入新課,“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薄皟蓚€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2. 課堂語言風趣化 教師風趣幽默的課堂語言,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使自己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如教育家斯維特洛夫所說:“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許多教師感到概念和理論的教學枯燥、抽象。其實,只要具有幽默感,做到“雅俗結合”,用風趣的語言、材料和與眾不同的思維,就能將繁重沉悶化為輕松活躍,將繁雜化為簡潔,將單薄變?yōu)樨S富。我了解到有少數(shù)男生常懷著好奇心偷偷地去學抽煙,怎么去教育學生呢?在介紹細胞癌變時,我一本正經(jīng)地對同學們說:“抽煙有兩大好處:一是煙草的營養(yǎng)豐富。燃燒的煙草中含有4000余種物質,其中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抽煙可成為醫(yī)學專家。實踐出真知嘛!抽煙可親身體會氣管炎和肺氣腫,還可以與癌癥交朋友,因為煙草所含物質中,至少已有43種被確認為致癌物了!”這樣,將急切之意化為蘊藉之語。試想,如果只是聲色俱厲地訓斥或和顏悅色地去開導,有幽默的教育效果好嗎!
3. 巧用比喻化疑難 細胞膜的結構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質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蓋、鑲嵌或貫穿于其中。糖類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糧食和口袋里的現(xiàn)金。高溫和低溫對酶的影響比喻成人死了和睡著了。
4. 妙用詩詞添興趣 例如,物質出入細胞膜有兩種方式:自由擴散,可形象地表述為“飛流直下三千尺”,“飛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從高濃度到低濃度,且不需要載體;主動運輸:可形象地表述為“逆水行舟用力撐”,“逆水”表示從低濃度到高濃度,“行舟”表示需要載體,“用力撐”表示需要能量。又如,在講授“家蠶的一生發(fā)育變化”時,可運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名句,向學生提出疑問:難道是“春蠶到死絲方盡”嗎?事實上是“春蠶絲盡沒有死”。
5. 口訣諧音助記憶 如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記成“攜一兩本淡色書來”。植物必需的七種微量元素記成“銅棚新爐貼饃饃”(銅硼鋅氯鐵鉬猛)。有絲分裂時期特點記成“間期復制、前期三體、中期排隊、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體)支(支原體)細(細菌)線(放線菌)藍(藍藻)子。
6. 用科幻法展開聯(lián)想的翅膀 如:光反應式ADP+PiATP若能科學利用意義更大。如果我們能制造模擬綠葉的綠色衣服穿在我們身上,通過特殊的導管把綠葉光合作用制造的ATP運到我們的體內,那么,我們一個月只需要吃幾頓飯就足以維持我們身體生長的需要,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就讓綠色衣服來盡情制造吧!非洲難民再也不必為糧食太少而發(fā)愁,人類從此再也沒有糧食危機了!
7. 用比較法綜合復習 課本中有2個“基本”、 3個“基礎”、4種能源極易混淆,如何區(qū)分它們呢?我把它們找出來,排在一起,加以比較,學生一目了然。2個基本是: 新陳代謝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3個基礎是: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構成細胞的元素和化合物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細胞分裂是生物體生長發(fā)育繁殖的基礎;4種能源是:主要能源-糖類,儲備能源-脂肪,直接能源-ATP,最終能源-光能。
8. 用趣聞軼事引領主題 例如,在介紹“遺傳”時,我先給學生講了一個小故事:美國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絕了許多風流瀟灑的公子哥們的追求,卻寫信向長相普通,不修邊幅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求愛。她寫道:“如果我們結婚,我相信我們的后代一定會像您那樣的聰明,像我一樣的漂亮。”請問:“如果他們結了婚,她能夢想成真,遂其心愿嗎?”同學們議論紛紛,雖答不全,但對此都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趁此時機,我再由淺入深,層層分析基因組合的特點和結果,同學們聽來饒有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9. 理論知識實際化 講無氧呼吸時,我從長跑、做泡菜、制酒等方面發(fā)揮:①長跑后我們總感到腰酸背痛,為什么呢?因為長跑時氧氣供應不足,我們的體細胞會進行少量無氧呼吸產(chǎn)生乳酸,組織里乳酸積累過多會使人腰酸背疼。②在無氧條件下,乳酸菌可進行乳酸發(fā)酵產(chǎn)生乳酸。適當?shù)乃嵛墩俏覀兯矚g的,這就是泡菜比新鮮蔬菜保存時間長不易腐敗、味美可口的原因。③制酒時為什么要密封?因為酵母菌在無氧條件下會進行無氧呼吸產(chǎn)生酒精和CO2,制酒時若密封不嚴,酒曲就會進行有氧呼吸降低酒精產(chǎn)量;如果酒曲不純,混有乳酸菌,則制酒的同時產(chǎn)生乳酸,降低酒精質量。
篇10
摘要:21 世紀以來,我國建筑行業(yè)得到快速地發(fā)展,人們對建筑的藝術形態(tài)要求也日益上升。仿生學作為一名獨立的學科逐漸成熟,仿生學在土木建筑領域也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本文分析了生態(tài)仿生建筑設計中技術因素和人文因素,并詳細闡述了聲討仿生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關鍵詞:生態(tài)仿生;建筑設計;薄殼結構;形態(tài)仿生;材料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 A
一、生態(tài)仿生建筑的概念
生態(tài)仿生建筑以生物界某些生物體的功能組織和形象構成規(guī)律為對象,探尋自然界中科學合理的建造規(guī)律,并通過對這些研究成果的運用來豐富和完善建筑的處理手法,促進建筑形體結構以及建筑功能布局等的高效設計和合理形成的建筑形式。
生態(tài)仿生建筑學暗示人們必須遵循和注重自然規(guī)律,重視生態(tài)環(huán)境、經(jīng)濟效益與新奇形式的有機結合,仿生創(chuàng)新需要學習和發(fā)揮新科技的特點,要做到這一點,建筑師必須善于應用類推方法,從自然界中觀察吸收一切有用的因素作為創(chuàng)作靈感,同時結合生物科學與現(xiàn)代建筑技術為建筑創(chuàng)新服務。[1]
二、生態(tài)仿生建筑設計中技術因素和人文因素
(一)技術因素――可持續(xù)發(fā)展建筑
建筑用能是能源消耗的“最大戶”,在建筑設計中注重環(huán)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點,已經(jīng)成為未來設計中越來越重要的話題。從可持續(xù)發(fā)展建筑的基本特征“綠色,節(jié)能,自潔、自凈”中,可以看到對自然界的研究可能起到的重大啟發(fā)。
首先,“綠色”指建筑本身從原材料、工藝手段、工業(yè)產(chǎn)品、設備選型到自然能源的利用,直至運營、使用時排出廢物的二次利用,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對環(huán)境不構成威脅?!叭≈谧匀?,返回到自然”正是大自然維持其平衡的基本原則,每個生命都經(jīng)歷著出生、生長、死亡到分解、再循環(huán)的過程,并生生不息。
其次,“節(jié)能”是可持續(xù)發(fā)展建筑的最基本特征。包括建筑運營的低能耗和建造建筑(包括建筑材料)過程的低能耗。生物體在維持生命力又適應環(huán)境時的高效低能耗,以及對自然能源的利用(尤其是太陽能的利用)很值得人們在節(jié)能研究方面借鑒。
最后,“自潔、自凈”的特性實際上就是遵循自然界中的生物特性而來,即強調建筑運營、使用全過程的無廢、無污,要求建筑系統(tǒng)本身具有污水處理系統(tǒng)和再生系統(tǒng),要求城市在結構上具有分層消化和繼承的內在機理。[2]
(二)人文因素――回歸自然的愿望
人類祖先在大自然森林山水中長大,有愛自然美的天性。現(xiàn)代社會崛起的都市,快節(jié)奏的生活,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疏遠了。城市環(huán)境人工化的現(xiàn)象日益加重。城市居民越來越渴望自然環(huán)境,人的天性在強烈地呼喚自然。
生態(tài)仿生建筑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生物體態(tài)特征的曲線自由體,在人們已經(jīng)逐漸厭倦了現(xiàn)代主義帶來的機械式建筑外表之后,不能不說這確實是繁榮建筑設計的新思路。在休#奧爾德西-威廉斯的《當代仿生建筑》一書中把這種追求自由形體的仿生設計命名為“非主觀性仿生”。更有研究學者認為從更深的層面來講,建筑師之所以受仿生設計這一領域的吸引就是因為人們本身都是相同生物體系的一部分。把建筑設計成更加親近大自然的需求不僅僅是浪漫美觀上的需求,而且是真正生理上的要求。
三、生態(tài)仿生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一)結構仿生設計在建筑中的應用
1、薄殼結構在建筑中的應用
生物界有著各種蛋殼、貝殼、烏龜殼、海螺殼,它們都是一種曲度均勻、質地輕巧的“薄殼結構”。這種“薄殼結構”的厚度雖然很薄,但非常耐壓。薄殼結構就是指曲面薄壁的結構,按其曲面生成的形式可分為筒殼、圓頂薄殼、雙曲扁殼和雙曲拋物面殼等,在建筑領域中大多采用鋼筋和混凝土作材料。殼體能充分利用材料強度,同時又能將承重與圍護兩種功能融合為一。在實際的工程中還可以利用對空間曲面的切削與組合,形成造型新穎奇特且能適應各種平面的建筑。薄殼結構的特點是可以把受到的壓力均勻地通過曲面分散到物體的各個部分,減少受到的壓力。
2、空心結構在建筑中的應用
空心的麥稈能承受比它重得多的麥穗而不折斷,這是因為在橫斷面積相同的情況下,實心稈和空心稈的承壓能力是一樣的,但長長的空心桿在受壓后并不會因斷面壓力過高而發(fā)生突然斷裂的情況,而是在受壓后莖稈先彎曲,最后因彎力過大而折斷。而橫斷面積相同的空心稈外徑要比實心稈大,因此空心稈承瘦壓力之后其抵抗彎曲變形的能力要比實心稈大得多。麥稈的功能給建筑師以設計靈感,他們利用麥稈原理,把一些高大的柱體和稈件都設計成空心的,這樣便大大的提高了它們的承壓能力,起到了“重半功倍”的作用。另外所有稈莖類植物幾乎都是下粗上細的輪廓,這樣的造型既減輕了自重又加強了穩(wěn)定性。
加拿大多倫多電視塔高553米,用400號溫凝土澆筑成下粗上細,底翼寬約30.5米,可謂龐然大物,但它的平均細長比( 平均直徑和高度之比) 約為1/10,而莖植物( 麥稈、甘蔗、竹等)的細長比可達1/100~1/200,可見人類的建筑遠未達到大自然的神功。
3、懸索結構在建筑中的應用
蜘蛛是懸索結構的天才創(chuàng)建者,蛛絲直徑不到幾微米,但編織的蜘蛛網(wǎng)的直徑可達到十余米,這是因為其強度是同等鋼材的數(shù)倍。有些蜘絲由幾股構成,形成絲索,長度可達十余米,蜘蛛網(wǎng)教會人們設計出最經(jīng)濟的懸索結構和帳蓬結構,為人類以最少的材料創(chuàng)造最大的空間提供了模式。
日本明石海峽大橋,是目前世界上跨徑最大的橋梁,這座建成于1998年的懸索大橋全長3911米,其主橋跨度達到了1991米。明石海峽大橋首次采用1800MP級超強鋼絲,是支持這一大跨徑橋梁能夠實現(xiàn)的主要因素之一。大橋兩條主要鋼纜,長約4000米,由290根細鋼纜組成,重約5萬噸,其直徑僅為1.12米。
(二)建筑中的形態(tài)仿生設計的應用
1、美國肯尼迪機場TWA候機大廳
美國紐約約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國際機場是紐約市的主要國際機場,也是全世界最大機場之一。機場1942年開建,TWA機場候機大廳于1962年開放使用,是美國20世紀建筑大師埃羅沙利寧代表作之一,大師以浪漫優(yōu)美的曲線造出一只展翅欲飛的混凝土大鳥,這種仿生形態(tài)與飛行功能相吻合,寓意與形象珠聯(lián)璧合,成為一代杰作,在當時來說將這種龐大而復雜的拱形結構塑造出來著實不易。TWA機場候機大廳被評為美國125年來六大最佳建筑之一,后因空間大廳已無法容納日益增多的人流而停止使用,現(xiàn)如今經(jīng)過對“大鳥”的修復,已經(jīng)重新復活了這座經(jīng)典建筑的往日輝煌。
2、中國古典建筑的仿生設計應用
在中國建筑史上,小小的庭園再現(xiàn)大自然的山水情趣,層層的屋檐裝飾著飛禽走獸,大門口的雄獅,石欄桿的云龍,直至近代虎皮墻、魚鱗不板,都是東方世界造型仿生的生動例證?!霸从谧匀唬哂谧匀弧贝笞匀坏拿朗菬o窮的,是高雅的,形態(tài)仿生給造型藝術帶來了新的活力、新的天地。
(三)建筑設計中的功能仿生設計的應用
黑川紀章與磯崎新、安藤忠雄并稱日本建筑界三杰,其創(chuàng)作生涯可分為“新陳代謝”和“共生思想”兩個時代。
城市和建筑不是靜止的,而是像生物新陳代謝那樣處于動態(tài)過程中。黑川紀章這基礎之上提出了“變形”和“點式刺激法”的概念。1972年黑川紀章設計的中銀艙體大樓引起世界轟動,這一蜂窩鳥巢式的建筑幾乎成了他的商標。黑川紀章采用的新陳代謝方法分為兩個部分:先建造永久性的結構,然后插入居住艙體,后者可以隨時更換。這一不對稱的中分式樓體,傳達了黑川紀章對新陳代謝建筑的前衛(wèi)理解。
黑川紀章從70年代中期以后開始提倡“共生”思想,異質文化的共生、人類與技術的調和、部分與整體的統(tǒng)一,內與外的交融、歷史與現(xiàn)代的共存、自然與建筑的連續(xù),這一思想是即將到來的生命時代的基本理想。1989年,黑川紀章在一次博覽會的“住宅環(huán)境展”中提交的一份設計方案。他將銀行、書店和事務所組成了海岸住宅區(qū)的一部分。[3]在一個以玻璃錐體為中心的中央,其周圍分散著不同的弧形、直線形和不規(guī)則的實體,建筑的屋頂形狀也各不不同。黑川紀章試圖能通過不同的元素之間的關聯(lián)與分離來喚起一種多義的、含糊的意義。
(四)建筑材料仿生
隨著建筑行業(yè)的發(fā)展,對建筑材料的要求也日益突出。建筑材料仿生主要是仿照生物軀體的組織結構( 如生物的皮毛,化學成分) ,生物物質形態(tài)( 如動物巢穴) ,從而研究出新型的建筑材料,從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助于建筑節(jié)能。例如人們利用蜂巢,蟻穴結構形態(tài)創(chuàng)造出加氣混凝土,泡沫混凝土,泡沫橡膠,泡沫玻璃等。將加氣混凝土,泡沫混凝土制作成混凝土砌塊作為隔墻的填充物,不僅減輕了隔墻的自重,而且有良好的保溫功能和隔聲功能。如果將這種類型的混凝土運用于梁板結構中,不僅僅減輕了結構的自重,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混凝土的用量,并節(jié)約了經(jīng)濟。
在自然界中纖維素是構成植物細胞的必要化學成分,纖維素具有質量輕,強度高,塑性韌性好等物理特性。由于纖維素的這些物理特性,可以制成多種纖維素高分子材料,并將其運用于實踐。在美國研制了一種玻璃纖維瓦,核心是由有機纖維玻璃薄墊物構成,有較好的耐用性及耐火性,在日本利用長纖維狀分子添加劑添加到普通混凝土中,利用纖維分子的粘度特性包住混凝土,形成改良混凝土,從而使混凝土不易分散,便于施工。
參考文獻
[1]周曉儒,徐宏.仿生設計在建筑藝術中的運用[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