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影評范文
時間:2023-04-11 03:48:5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工智能影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股評英語;隱喻;認知
[中圖分類號] H3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6639(2012)03—0067—04
隱喻作為一種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在傳統(tǒng)理論中被認為是一種修辭格,是一種語言常規(guī)的違反和偏離[1]。然而,20世紀30年代以來,人們開始從認知心理學、哲學、語用學、符號學、現(xiàn)象學、闡釋學等多角度對隱喻進行多層次的研究,著述不斷。特別是1980年由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共同發(fā)表了認知語言學的重要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提出了現(xiàn)代隱喻觀,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而且還是我們感知這個世界和概念化經驗的重要手段和方式,至此,學者們對隱喻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一、隱喻的認知功能
Lakoff和Johnson提出隱喻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認知手段。他們把隱喻定義為“人類用某一領域的經驗來理解和體驗另一領域經驗的認識活動”。隱喻的形成,即隱喻化(metaphorization),是兩個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或認知域(cognitive domain)之間的結構映射(mapping),即從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投射[2]。這種映射不是隨意產生的,而是根植于人們的生活經驗,以相似性(Resemblance)為推理依據,通過一種概念去詮釋另一概念的認知過程。映射反映的是認知空間之間的關系。他們認為,隱喻是從一個比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個不太熟悉、較難理解的目標域。在源域與目標域之間存在著一系列本體的或認知上的對應關系,其心理基礎是抽象的意象圖式(image schemas)。1997年,F(xiàn)auconnier發(fā)展了兩人的“映射論”,提出了“跨域映射”概念,即:隱喻在內在結構上是一種跨域映射(cross—domain mapping)。跨域映射是人類生成、傳遞和處理意義等認知功能的核心[3]。通過跨域映射,人們用自己熟悉的認知域來認識不熟悉的認知域,以達到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人們往往參照自己熟知的、有形的、具體的概念來認識、思維、經歷,以對待無形的、難以定義的概念, 形成了一個不同概念之間相互關聯(lián)的認知方式。概念隱喻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為一個系統(tǒng)的、一致的整體, 即概念隱喻體系, 在人們認識客觀世界中起著主要的和決定性的作用。
由Lakoff等人所作的一些研究表明,人類認知系統(tǒng)中最為抽象的概念, 如時間、狀態(tài)、數量、變化、因果、目的、方式、范疇以及情感等等, 通常都是通過隱喻來認識和理解的。比如,古往今來人們在理解和闡述經濟概念以及經濟活動時,一直在借助著隱喻。最著名的莫過于1776年,亞當·斯密首次使用invisible hand(看不見的手)來解釋他對自由市場體制的觀點,類似的例子在英語中不勝枚舉[4]。
二、股評英語中隱喻的類型
股市作為全球經濟的晴雨表,在經濟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作為經濟報道的股評,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應該是科學而嚴謹的,不能有夸張的及不準確的語言存在。然而事實上,筆者通過對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美國《新聞周刊》(Newsweek)、《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等權威性英語報刊股評文章的研究發(fā)現(xiàn),股評英語中存在著大量的隱喻,大約20多個詞就會出現(xiàn)一個隱喻表達??偨Y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概念隱喻:
1.市場情況的變化是物理運動
股票市場經常是起伏震蕩,漲漲跌跌,猶如人們熟知的物理運動。物理運動又可細分為地面運動、水中運動、空中運動,英語中有大量描述各種運動狀態(tài)的詞,它們常被用作隱喻描述股市的漲跌。按Lakoff等人的觀點,“good is up, bad is down”,股票市場好的狀態(tài)用向上、向前的動作表示,而不好的狀態(tài)則用向下、向后的動作來映射[5]。
表示股市上漲的:advance(前行),be up(上揚), boost(推進), bounce(回升),climb(登頂),head for(上行),leap(攀升),lift(摸高), pick up(加速上行), rebound(反彈),rise(上行), run(狂奔/沖高),soar(飆升),surge(狂飆)。
表示股票下跌的:be/move down(下跌), decline(回落),drop(下挫), dip(跌), dive(跳水), fall(下跌), free fall(自由落體), jump(跌), plunge(狂跌), recede(回落),slide/slip(下滑),stumbling(跌跌絆絆),tumble(暴跌)。
表示停滯或震蕩的:shudder to a halt(突然止步), stagger(躊躇不前), stuck(舉步維艱),swing(震蕩)。
表示趨勢變化的:reverse(反轉),turnaround(逆轉) 。
例如:(1)The NASDAQ rose 0.5 per cent to 3,107.06.
篇2
--------------------------------------------------------------------------------
一 本體論語義學的動因、方法與基本范疇
本體論語義學的倡導者尼倫伯格(S. Nirenburg)和拉斯金(V. Raskin)說:“本體論語義學是一種關于自然語言意義的理論,一種關于自然語言加工的方案,它把經構造而成的世界模型或本體論作為提取和表述自然語言文本意義的基本框架,作為從文本中推出知識的前提。這種方案也想根據自然語言的意義形成自然語言的文本?!盵1] 這就是說,本體語義學有著雙重動機。一是應用或工程學層面的動機,二是基礎理論層面的動機,而前者就其現(xiàn)實的需要來說更為迫切。尼倫伯格等人認識到:已有的機器智能的最大問題是只能完成句法加工或符號轉換,由此所決定,它即使快捷、方便、“多才多藝”,也無法改變其工具角色。因為它離人類智能還差關鍵的一點,那就是它沒有意向性。所謂有意向性,就是有對外在事態(tài)的關于性(aboutness)或指向性,就是有對它物的知道和意識,有對自身的超越性,而不致停留于純符號的形式轉換。從語義學的角度來看,有意向性就是有語義性。所謂有語義性,就是人類智能所涉及到的符號有意義、指稱和真值條件等特征。很顯然,意向性、語義性和意義等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正因為如此,當今的意向性理論、意義理論、語義學有合流的趨勢。但是,迄今為止的機器都沒有表現(xiàn)出上述屬性。美國著名哲學家、認知科學家塞爾(John R.Searle)一針見血地指出:已有計算機所實現(xiàn)的所謂智能“本身所做的”只是“形式符號處理”,它們“沒有任何意向性;它們是全然無意義的?!谜Z言學的行話來說,它們只是句法,而沒有意義。那種看來似乎是計算機所具有的意向性,只不過存在于為計算機編程和使用計算機的那些人心里,和那些送進輸入和解釋輸出的人的心里?!盵2]如果從意義的角度理解信息,甚至不能說計算機有加工信息的功能。他說,“計算機所做的事不是‘信息加工’,而是處理形式符號。程序編制者和計算機輸出解釋者使用符號來替代現(xiàn)實中的物體,這個事實完全是在計算機范圍之外的事?!盵3]尼倫伯格等人不僅認識到了這一點,而且進一步強調:“意義是未來的高端自然語言加工的關鍵因素,”“有根據說,沒有這種利用文本意義的能力,人們就不可能在自然語言加工中取得真正的突破,……而過去在這個領域中的大多數工作都未注意到意義?!盵4]他們提出本體論語義學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改變這一狀況,就是要從技術的層面研究計算機如何利用和處理文本意義,如何讓機器智能也有意向性。
要完成上述任務,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就是研究人類智能及其運作機理,研究人類意向性的根據和條件,尤其是揭示人類自然語言的加工機制,闡釋其根本原則和方法,構建人類語義加工的基本模型。要模擬這樣的智能,及其意義接受、理解、完成、輸出機制,就必須進到說者與聽者或語言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相互交流的語境,探討怎樣將我們關于語言描述的觀念系統(tǒng)化,將計算程序處理意義的觀念系統(tǒng)化,怎樣形成更符合實際的、更有應用價值的系統(tǒng)的表征理論。由這一任務所決定,本體論語義學提出了自己的方法論原則。既然它要完成的是應用方面的任務,它當然會設法形成這樣的假設,即重構人類加工語言的能力及其所需的知識與過程,也就是要弄清人類的自然語言加工是如何可能的。為此,它有這樣的理論預設,即承諾弱人智能觀,而非強人工智能觀。后者認為,計算機程序不僅應在功能上模擬人腦,而且還應從結構上、物理執(zhí)行的過程與細節(jié)上去模擬。而前者則主張,在模擬人腦的語義能力時只需從功能上加以模擬就行了。判斷模擬是否成功,主要看機器處理語義的能力是否與人類的語義能力在功能上等值。其次,本體論語義學的方法論獨特之處還在于強調:要讓機器對自然語言的加工有語義性,必須以本體論為基礎。因為人類之所以能理解和產生意義,根本條件就是人類有一種本體論的圖式。正是借助這種本體論圖式,任何一個符號語詞一旦進入人類視域,都會被歸類進入特定的意義域,獲得特定的語義值。不過,這里所說的本體論有其獨特的含義。
尼倫伯格等人注意到:“本體論”一詞具有歧義性。盡管“本體論”用法五花八門,但可歸結為兩大類,一是純哲學的用法,二是具體科學和工程學中的用法。尼倫伯格贊成瓜里羅(N. Guarino)對“本體論”的觀點,把前一用法稱作“大寫的本體論”,把后一用法稱作“小寫的本體論”。小寫的本體論又有形式本體論和工程學本體論兩種形式。瓜里羅指出:所謂“形式本體論……是關于先驗劃分的理論,如在世界的實在(物理對象、事件、區(qū)域、物質的量……)之中,在用來模擬世界的元層次范疇(概念、屬性、質、狀態(tài)、作用、部分……)之間作出劃分”。[5]工程學的本體論與哲學中的本體論有很大的區(qū)別。它既不關心形而上學的“是”的意義,又沒有關于實在的本體論分類。它關心的是信息系統(tǒng)中的整合因素,同時還涉及到有關概念分析之結果的本體論判定,因此它是名副其實的工程學本體論。[6]本體論語義學中的“本體論”既不同于形式本體論,又不同于哲學本體論,但從它們那里吸取了有用的東西。尼倫伯格等人說:他們的“本體論建構試圖從形式本體論和哲學本體論中得到幫助”[7]在借鑒的基礎上,他們對“本體論”提出了新的理解,建立了一種極有個性的本體論。“在本體論語義學中的每種語言的詞匯都用相同的本體論來說明意義,因為它一定包含了那個本體論中的所有意義?!盵8]尼倫伯格等人認為,“一個人要承認表征和處理意義的可能性,就必須找到這樣的具體的意義因素,它們是外部世界實在的替代。而本體論語義學中的本體論就是能直接指示外部世界的最合適的東西。它實際上是世界的模型,是據此而建構的”[9]總之,本體語義學所說的本體論不過是語言加工系統(tǒng)中的一種概念框架,其作用是對輸入的語詞做本體論定位,為其有語義性創(chuàng)造條件。
二 本體論語義學關于語義加工系統(tǒng)的構想
要回答機器的語義加工何以可能,完成機器對人類自然語言加工的模擬,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是:人的自然語言加工何以可能?根據本體論語義學家的研究,所以可能的條件不外是:人類有將它與語言關聯(lián)起來的能力,有別的技能,有情感和意志之類的非理性方面,因為人們賦予語詞的意義常帶有情感色彩。另外,就是活動的目的、計劃及程序,最后就是各種知識資源。
本體論語義學認為,人類之所以能理解和產生意義,最重要的條件就是人類有一種本體論圖式。正是借助它,任何語言一進到心靈之中就有了自己的歸屬,被安放進所屬的類別之中,如聽到了“紅”一詞,人們馬上有這樣的歸類:它指的是屬性,與“綠”“藍”等屬一類,為物體所具有,因而不是物體,等等而是基本概念與范疇。尼倫伯格等人說:“本體論語義學試圖探討的是人們在內省式和反思式地看待概念時對這些概念的運用。人們常常談論屬性。虛構的實在(獨角獸或赫爾墨斯)和抽象的實質,把它們當作存在的。不過對于我們來說,決定把它們放在本體論之中不是根源于這樣的事實,即這些實在是用自然的語言指稱的,而是因為我們相信:由于人們在他們的宇宙中有這些概念因而語言才指稱它們?!盵10]因此,在語義機模型中,我們首先要建立的就是這種本體論圖式。根據他們的看法,“本體論提供的是描述一種語言的詞匯單元的意義所需的原語言,以及說明編碼在自然語言表征中的意義所需的原語言。而要提供這些東西,本體論必須包含有對概念的定義,這些概念可理解為世界上的事物和事件類別的反映。從結構上說,本體論是一系列的構架,或一系列被命令的屬性-價值對子?!盵11]它為要表征的詞項的意義作本體論的定位,即說明它屬于哪一類存在,其特點、性質、邊界條件是什么。例如當有一詞“pay”輸入進來,首先就要經過本體論這一環(huán)節(jié),換言之,該詞首先要被表征為一個本體論概念,要被放進本體論的概念體系之中,一當這樣做了,它的屬性、值便被規(guī)定了。有了本體論概念框架,在這種靜態(tài)知識資源上就可以不斷生成各種含有意義表征的動態(tài)知識資源。動態(tài)的知識資源是在應用所提出的任務、要求的基礎上所產生的知識。
有了關于人類加工自然語言所需條件比較清楚和量化的認識,就有可能通過建立相應的網絡讓計算機也獲得這樣的條件,進而讓機器表現(xiàn)出對意義的敏感,最終具有語義加工能力。本體論語義學相信:這不是沒有可能的,至少有巨大的開發(fā)前景。對此,本體語義學進行大膽地嘗試,并建構出典型的語義加工模型。其具體操作就是:先讓加工器具備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知識知源,然后讓其有相應的加工能力。在實踐的基礎上,尼倫伯格等人通過分析公認的自然語言加工Stratified模型,詳細說明了機器進行語義加工的基本原理與過程。
在尼倫伯格等人看來,智能主體要理解文本意義離不開至少六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的加工。第一步是文本分析,即要對輸入的文本產生一個表征了文本的意義的正式表達式。由這任務所決定,它必須有分析器和生成器。從文本分析過程來說,文本要輸入到系統(tǒng)之中,首先要經過“前加工”將文本加以重新標記,并區(qū)別分析不同語言、不同體裁和風格的不同文本,以便讓文本能為系統(tǒng)所分析。第二步是對標記過的文本動用生態(tài)學、形態(tài)學、語法學、詞匯學的靜態(tài)知識資源作形態(tài)學分析,形成關于文本單詞的引用形式分辨。例如碰到“書”這個詞的輸入,形態(tài)學分析會這樣來分析:“book,名詞,復數”,“book,動詞,現(xiàn)在時,第三人稱,單數”等。第三步就會把它們送給詞匯學分析器,并激活這一分析器的入口。這個入口包含有許多類型的知識和信息,如關于句法的信息,關于詞匯語義學的信息,其作用是檢查、凈化形態(tài)學分析的結果。例如英文文本中可能夾雜有法、德、意等語言的單詞,還有一些模棱兩可的單詞,更麻煩的是,有些詞在詞匯分析器中沒有出現(xiàn)過,因此無法予以檢查。在這些情況下,就要予以查檢、甄別,如對不熟悉的詞,它有一些處理的步驟和辦法。第四步是句法分析。第五步是決定基本的語義從屬關系,例如建立未來的意義表征的命題結構,確定哪些因素將成為這些命題的主題,并決定該命題的屬性位置。
在此基礎上,本體論語義學提出了語義加工機的完整構想。尼倫伯格認為,機器要完成文本意義表征,必須有加工器和靜態(tài)知識資源。首先第一步,借助靜態(tài)知識資源(生態(tài)學、句法、形態(tài)學、詞匯學、詞源和本體論及事實材料)對輸入文本作出分析,然后又借助這些知識資源產生文本意義表征。分析模塊和語義生成器都離不開靜態(tài)知識資源。知識資源是如何得到的呢?要靠學習?!氨倔w論語義學必須涉及到學習:它們越起作用,它們儲存的關于世界的知識就越多,它們可望達到的結果就越好?!盵12]除了靜態(tài)知識之外,計算機要完成語義表征,還必須有動態(tài)的知識,它們是關于意義表征的程序方面的知識以及推理類型的知識。另外,加工器還要有這樣的動態(tài)能力,即把所儲存的知識動態(tài)地提取出來,運用于知識表征。尼倫伯格等人說“在本體論語義學中,這些目的是通過把文本意義表征、詞匯和本體論關聯(lián)起來而實現(xiàn)的?!盵13]“我們關于表征文本意義的方案動用了兩種手段,一是本體論概念的例示,二是與本體論無關的參數的例示。前者提供了與任何可能的文本意義表征例示相一致的、抽象的、非索引的命題。這些例示是這樣得到的,即提供了基本的本體論陳述,它們有具體的情境的、包含有參數的值,如方面、方式、共指等。”[14]在這里,本體論的概念之所以抽象但又必要,主要是因為它提供了對存在和語詞的分類,如對于要表征的意義,它首先要借助這種本體論范疇確定它是屬于物體、屬性、方面、方式、過程、活動、數量中的哪一種。簡言之,對于任一詞的意義或所指,首先要借助本體論概念確定它應包含在哪一類存在范疇之中。在此基礎上,再用非本體論參數分析它的具體的、情境方面的值。
三 特點與問題
本體論語義學與其他人工智能理論、自然語言加工系統(tǒng)相比有自己的一些鮮明特點。其一,它強調對意義的處理無需通過句法分析,至少主要不是通過句法分析。在它看來,機器對意義的接受、表征、加工、生成和輸出,或者說,讓機器的句法加工具有語義性或意向性,靠的主要不是原先的關鍵詞匹配,句法轉換,而依賴的是對人類智能的全方位模擬。其二,本體論語義學認識到了人類心理狀態(tài)具有意向性、自然語言具有語義性依賴于復雜的因素,并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形成了研究意義的一種綜合性方案。在具體的工程學實踐中,它關注到了意義處理中的多方面因素,即不僅僅注意到了知識性因素,而且還重視潛藏在人類智能中的非知識因素,并通過特定的方式將它們“內化”到他們所建構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之中。第三,本體語義學非常重視本體論圖式在人類心理狀態(tài)意向性、自然語言語義性中的作用,并在將這一認識成果向工程技術領域轉化,進而讓自然語言加工系統(tǒng)獲得這一語義生成的重要樞紐、機制方面做了大膽探索,取得了富有啟發(fā)意義的初步成果。第四,本體論語義學的確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廣闊的應用前景,最重要的應用價值是它能產生文本意義表征。因為它的語義處理系統(tǒng)可以借助靜態(tài)知識資源對輸入文本作出分析,借助加工器的動態(tài)能力將所儲存的知識動態(tài)地提取出來,并運用于知識表征, 然后借助這些知識資源產生文本意義表征,并由特定輸出設備完成在意義交流層次的人機對話。
可以說,本體論語義學面對當前人工智能發(fā)展的瓶頸問題,基于工程學實踐和哲學反思,不僅在構建現(xiàn)實的語義機方面做出了極富價值的探索,也為揭示人類自然語言處理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可資借鑒和進一步反思的研究成果。因此本體論語義學對于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選擇之一。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本體語義學就是完備的、無懈可擊的人工智能理論,非但如此,它盡管是為了回應塞爾中文屋論證和其他關于人工智能責難而提出的一種方案,但仍會受到這樣的責難:它的自然語言系統(tǒng)所處理的意義、所生成的意義,好像仍離不開設計操作人員的解釋,如果是這樣,那么它充其量只有派生的意向性、語義性。其次,最大的問題是:這種理論建立的系統(tǒng)仍沒有主動性、自覺性、意識性、目的性,而這些性質恰恰是人類固有的意向性的特征。因此要讓機器成為像人類那樣的有意向性的自主系統(tǒng)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注 釋
[1][4][6][7][8][9][10][11][12][13][14] S. Nuremburg and V. Raskin, Ontological Semantics,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2004, xiii, xiii, pp.138-139, p.154, p.111, p.88, p.135,p191, p160, p160,p174.
篇3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唤】到逃?;認知水平;肺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261—02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 是一種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疾病。目前許多醫(yī)務人員和患者本人都重視COPD 急性加重期的病情控制,卻忽視臨床緩解期的健康教育手段如功能鍛煉[1-2],使病情遷延不愈,反復發(fā)作,本文采用問卷方式對150例COPD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進行干預前后認知水平調查和肺功能檢測,以探究健康教育對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患者疾病認知水平及肺功能的影響,為開展健康教育如呼吸功能鍛煉和健康教育提供依據,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3-4]。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COPD 患者150 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COPD 診斷標準[5],男114例,女36例;年齡63~87 歲,平均76. 6 歲;病程10 ~27 年,平均12. 3 年;離退休人員62 例,高級知識分子48例,農民40例;患者病情均為臨床緩解期;排除長期臥床、腦血管疾病后遺癥、語言溝通障礙及嚴重心功能不全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干預組83例、對照組67例,兩組之間的年齡、男女之比、知識水平、病情嚴重程度等均無明顯差異性(p>0.05)。
1.2 方法:
1.2.1 調查表: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調查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認知水平,依據COPD緩解期治療原則自編調查問卷,并經專家審定。調查問卷內容:一般狀況(如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目前病況等);COPD疾病基本知識及功能鍛煉等認知情況,共20題,總分40分,每題回答正確計2分、部分正確計1分、不正確計0分。
1.2.2調查方法:由經過專業(yè)培訓的護理人員向患者發(fā)放問卷150份,患者自己填寫,回收問卷109份,回收率100%,回收有效率100%。
1.2.3 肺功能檢測: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分別進行一次肺功能檢測,主要檢測指標為FVC、FEV1.0、以及6 min行走距離測試。
1.2.4 健康教育的手段:對照組予一般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予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下列健康教育。
1.2.4.1舉辦COPD 健康教育講座進行宣教:向患者及家屬講授COPD 的概念、病因、機制等;患者的心理、飲食、生活方式、呼吸運動與COPD 的關系;調整良好的心態(tài)方法。1~2次/ 周。講座后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的掌握與實施情況,指導并糾正缺陷。
1.2.4.2呼吸功能鍛煉:①縮唇腹式呼吸:縮唇呼吸,以鼻吸氣,縮唇呼氣,呼氣時將口唇縮成吹口哨狀,以不感費力為適度,吸氣為2 s ,呼吸以逐漸延長至10 s 或更長;腹式呼吸,吸氣時放松腹肌,膈肌收縮,腹壁隆起,呼氣時反之。②呼吸操:包括深呼吸與擴胸、彎腰、下蹲和四肢活動等相結合的各種體操運動[5] 。呼吸操與縮唇、腹式呼吸相結合,先從臥位開始鍛煉,熟悉掌握后按順序轉移到坐位和立位,每次10~15 min,2次/ d,持之以恒形成習慣。
1.2.4.3全身運動的耐力鍛煉:根據個人情況選擇步行、踏車、登梯、游泳、打太極等運動。從低運動量開始,循序漸進、因人而異、適可而止,以免造成運動損傷。開始每次堅持5~10 min ,每日3 次或4 次,逐漸延長至每次20~30 min,每日2次。鍛煉時控制心率,最高心率指標為170 減去年齡[6] 。
1.2.4.4長期家庭氧療:告知氧療最終目的是延緩疾病發(fā)展,而不僅是改善癥狀。對認為吸氧越多越好或氣促癥狀好轉就減少吸氧時間者予以糾正。選擇雙鼻頭吸管,使用加溫濕化裝置,依耐受情況逐步延長吸氧時間,指導患者在1. 5~2. 5 L/ min的范圍內調整氧流量,每日15 h[7],使靜息狀態(tài)下PaO2≥60mmHg(1 mmHg = 0. 133 kPa) 或SaO2升至90 %。
1.2.4.5營養(yǎng)支持:告知患者及家屬營養(yǎng)支持的重要性,囑其保證充分的蛋白質、維生素(瘦肉、魚、蛋、新鮮蔬菜等) 的攝入量,進食易吸收的食物,不能盲目忌口。宜少食多餐,細嚼慢咽,以減輕疲勞及空氣吸入。并結合中醫(yī)食療方法及一些偏方,進行營養(yǎng)支持。
1.2.4.6情志護理:針對COPD 患者活動范圍小、長期患病,易出現(xiàn)心理壓抑、焦慮、煩躁的現(xiàn)象,經常患者交談,給予適當心理輔導,并且不定期地通過電話答疑方式給患者解答疑難及鼓勵。與家屬保持長期聯(lián)系,通過家人配合進行經常性的心理輔助。
1.2.5統(tǒng)計學方法:所得數據 表示,應用SPSS軟件進行Spearman統(tǒng)計分析及t檢驗,顯著性水平為p< 0. 05 。
2 結果
2.1干預前患者對疾病認知水平的得分:干預前,干預組和對照組患者的COPD疾病基本知識及功能鍛煉認知情況20項問題(總分40分)總得分分別為(11.9l±6.66)分、(11.17±5.98)分,其中疾病基本知識(總分30分)得分分別為(8.56±6.78)分、(8.67±6.23)分,功能鍛煉認知情況(總分1O分)平均得分為(3.70±2.52)分、(3.45±3.02)分。兩組之間疾病認知水平的得分無明顯差異性(p>0.05),詳見表1。
2.2干預后患者對疾病認知水平的情況:干預后,干預組和對照組患者的COPD疾病基本知識及功能鍛煉認知情況20項問題(總分40分)總得分分別為(22.19±8.55)分、(15.32±7.98)分,其中疾病基本知識(總分30分)得分分別為(16.43±7.08)分、(11.51±6.59)分,功能鍛煉認知情況(總分1O分)平均得分為(6.03±4.61)分、(4.13±6.79)分。兩組之間疾病認知水平的得分以及得分變化具有明顯差異性(p
3 討論
COPD是呼吸系統(tǒng)常見病、多發(fā)病,患者由于呼吸困難,往往引起運動受限,進而產生肌肉萎縮,體質量減輕;由于活動減少,從而與社會脫離,產生孤獨感與壓抑感,不能進行適合他們年齡和經濟地位的社會交往,這些改變相互關聯(lián),形成一種復雜的惡性循環(huán)[8] ,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隨著傳統(tǒng)生物醫(yī)學模式向生物- 心理- 社會醫(y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日益認識到,對疾病治療方法的選擇和治療效果的評價也由過去單純的生存率、復發(fā)率等生物學指標逐漸轉向生理、心理、社會功能等多方面的綜合性指標[9]。
本組研究在對COPD 緩解期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相關一系列健康教育,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的認知水平(對疾病基本知識及功能鍛煉認知)的主觀指標有改善,對COPD疾病基本知識及功能鍛煉認知得分提高:①通過COPD 健康教育情志護理使患者樹立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消除急躁、憂慮和悲觀等不良情緒。臨床實踐證明,通過心理行為干預,不僅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而且通過對疾病認知水平的改變,可減輕負性情緒對軀體癥狀的影響[10] ; ②COPD呼吸肌常處于疲勞狀態(tài),呼吸操鍛煉可增強膈肌、腹肌、下胸部肌肉的活動,減少呼吸肌疲勞的發(fā)生,從而改善肺的通氣功能;腹式縮唇呼吸能有效提高氣道內壓力,防止呼氣時氣道過早塌陷而改善換氣功能;③全身運動可以增加患者四肢肌肉力量,改善因慢性疾病引起的骨骼肌功能障礙,減輕患者對體力活動的恐懼和焦慮,增強鍛煉信心,提高運動耐力; ④長期氧療能糾正低氧血癥,緩解肺功能惡化,降低肺動脈壓,延緩肺心病進展,改善COPD 患者的預后,提高生存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⑤COPD 患者由于營養(yǎng)物質攝入不足,消化吸收不良和分解代謝增強等原因,常常發(fā)生營養(yǎng)不良,合理的營養(yǎng)指導利于患者預后。但健康教育對肺功能的影響,文獻報道結果不一致,李艷麗[11]研究能改善肺功能,但衛(wèi)淑靜等[12]的健康教育結果則顯示肺功能指標在均值上有所提高,但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 ,而運動耐力較干預前明顯提升(p
參考文獻:
[1] 王偉東.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緩解期的肺功能康復[J] .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04 ,10 (5) :293-294.
[2] 繆鴻石. 康復醫(yī)學理論與實踐[M]. 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 1916-1918
[3] 張建華. 呼吸康復訓練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 ] . 中華護理雜志, 2004 ,39 (7) :504-504.
[4] 周玲君.呼吸訓練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現(xiàn)狀與展望[J].護理研究, 2005, 19(3A): 478-479
[5] 王茂斌,王浩彥,朱亞玲. 心肺病康復治療圖解[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3: 94.
[6] 周玲君. 呼吸訓練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現(xiàn)狀與展望[J]. 護理研究, 2005, 19 (3A): 478- 479.
[7] 肖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長期氧療現(xiàn)狀調查[J]. 護理研究, 2004, 18 (4B): 680.
[8] 趙鳴武. 加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復治療研究[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05, 25 (2): 98-99.
[9] 劉明,高睿,王金俠. 腎移植患者社會支持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 護理學雜志, 2000, 15 (5): 259.
[10] 王黎. 老年支氣管哮喘患者心理障礙分析及心理行為干預[J]. 齊魯護理雜志, 2001, 7 (5): 381.
篇4
[關鍵詞] 心房機械功能; 組織多普勒; 正常成人
[中圖分類號] R445.1; R331.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7256(2011)02-0152-04
doi:10.3969/j.issn.1671-7256.2011.02.009
Atrial mechanical function assessed by Doppler tissue imaging
in healthy individuals
WU Hong-ning, LI Bin-bin, CAO Yi, WANG Yan
(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Nanjing Chest Hospital, Nanjing 2100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feasibility of tissue Doppler imaging to evaluate regional atrial mechanical function in healthy individuals. Methods: In 128 healthy volunteers, apical 4-chamber views were acquired with echocardiographic system. The basal and mid levels of left atrial lateral wall, inter-atrial septum and right atrial wall were studied using Doppler tissue imaging.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the ventricular myocardial systolic velocity, early diastolic velocity, late diastolic velocity, displacement, the onset time and the peak time of systolic velocity of the atrial. Results: Most parameters showed a strong dependence on wall segment position and age(P
[Key words] atrial mechanical function; tissue Doppler imaging; healthy individuals
應用組織多普勒成像(TDI)技術對左心室心肌功能的評價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目前對心房功能的研究較左心室相對較少。筆者通過對不同年齡組的正常人心房機械功能的研究,試圖發(fā)現(xiàn)其規(guī)律性,以便對臨床診斷、治療及預后判斷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健康志愿者128例中,男61,女67;年齡18~76歲,平均(45±15)歲。18~29歲24例(占18.8%),30~39歲25例(占19.5%),40~49歲23例(占18%),50~59歲32例(占25%),≥60歲24例(占18.8%)。血壓、心電圖、超聲心動圖、X胸片等檢查未見異常。
1.2 儀器
Vivid7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M3S心臟探頭,探頭頻率1.7~3.4 MHz。
1.3 檢查方法
受檢者取左側臥位,平靜呼吸,常規(guī)超聲多切面觀察各房室腔及室壁的運動情況后,取標準心尖四腔切面,將系統(tǒng)切換至TDI條件,采集3個心動周期的動態(tài)圖像,存于儀器內置的Echo Pac工作站中,檢查完畢后測量分析。采集幀頻>100幀•s-1,心電圖同步顯示。將取樣點分別置于左心房側壁、房間隔及右心房壁的基底段及中段,分別將程序切換至TDI的定量組織速度成像(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 QTVI)、組織追蹤(tissue tracking, TT)狀態(tài),測量各取樣點的收縮期峰值速度(
VS)、舒張早期峰值速度(VE)、舒張晚期峰值速度(VA)、收縮期向心尖方向的組織位移(DS)。測量上述各房壁的P波到心房收縮起始時間及達峰時間。連續(xù)測量3個心動周期,取其平均值。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非配對t檢驗或方差分析。參數間的相關性分析采用一元直線相關分析。P
2 結 果
2.1 心房心肌的峰值速度
不同房壁及同一房壁的不同節(jié)段間的峰值速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房間隔,基底段>中段。見表1。各房壁基底段VS、VE與年齡呈負相關(分別為r=-0.38、r=-0.72,P
2.2 心房心肌收縮的起始時間及達峰時間
不同房壁起始時間,右心房壁
2.3 組織位移
不同房壁及同一房壁的不同節(jié)段間的DS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房間隔,基底段>中段(P
3 討 論
左心房具有助力泵功能、管道功能和存儲器功能。生理狀況下,左心房起著調節(jié)左心室充盈和維持正常心搏量的功能。左心室舒張功能障礙時,左心房功能特別是收縮功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心房功能的準確評價日益受到重視。傳統(tǒng)的超聲心動圖,可應用肺靜脈血流、心房充盈分數、心房容積變化率、房室瓣環(huán)多普勒血流曲線等參數來評價心房功能,但它們易受心室血流動力學、圖象質量、心房功能時相等因素的影響[1-2]。心導管檢查因其有創(chuàng)性,在臨床的應用受到很大限制。TDI技術是一項直接從心肌中提取來自運動心肌的低頻高振幅的多普勒頻移信號,可定量分析心肌組織運動的方向、速度和時間指標的無創(chuàng)技術。在此基礎上研發(fā)的一些評價心肌功能的技術指標,如QTVI、Ds、應變(strain, SRI)及應變率(strain rate, SR)可更加直觀、精確、定量、全面評價心肌運動的特征[3-4]。心肌除了自身的舒縮運動外,還受到心臟整體運動的影響,包括心臟的旋轉和位移,其中心臟的位移對心肌運動的影響較大。Ds是通過TDI技術來獲取心肌各節(jié)段運動的全部信息,提取其中的速度信息并積分即可獲得心肌各節(jié)段的多普勒軸向收縮期運動位移的信息,結合心電圖,可以反映不同心肌節(jié)段在某一時相的位移情況,也可反映同一心肌節(jié)段在不同時相的位移變化。
本研究顯示,心房舒張早期峰值速度VS及收縮期峰值速度VA:右心房>房間隔>左心房側壁,基底段>中段;位移幅度:右心房>左心房側壁>房間隔,基底段>中段。心房舒張晚期峰值速度VE:左心房側壁>房間隔>右心房,基底段>中段。說明正常心房收縮舒張速度及位移幅度是從近房室瓣環(huán)的心房心肌向心房頂部遞減的;右心房的收縮、舒張運動大于左心房,可能與右心房內存在的兩束粗大肌束參與了收縮運動有關,也可能與右心壓較左心壓低有關。這種收縮舒張運動的特性保證了心房心肌收縮舒張的協(xié)調性,有助于將舒張晚期心房內殘存的血液有效地排入心室[5]。
心房收縮起始時間由先到后依次為右心房側壁、房間隔和左心房側壁,與正常生理狀態(tài)心房電激動順序及以往的研究報道一致[5]。心房收縮達峰時間以左心房側壁最遲,可能與舒張后期左室內壓較右心室高、左心房肌纖維較右心房細小及左心房收縮力較右心房弱有關?;锥魏椭卸涡姆考〉氖湛s起始及達峰時間無顯著差異性,說明心房收縮具有整體協(xié)調一致性,其機械運動順序不像電傳導過程有明顯的時間差異。
心房功能的改變與心室功能的變化密切相關[6]。左心室收縮功能是影響左心房被動充盈的重要因素,左心室舒張功能減退早期表現(xiàn)為心室肌主動弛緩障礙,左心室舒張末壓升高,左心房代償性收縮增強。本研究顯示,心房的VA與年齡呈正相關,VS、VE及Ds與年齡呈負相關性,說明健康人群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房的舒縮功能的改變與心室的舒縮功能改變是一致的。上述指標對檢測心肌舒縮功能較常規(guī)超聲心動圖更為敏感、方便,對常規(guī)超聲心動圖的診斷是一個良好的補充。
總之,隨著組織多普勒在臨床的廣泛應用,這項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可實時、準確、反復、定量地分析心房心肌局部與整體收縮與舒張功能,從而為心臟病的臨床診斷、心功能的恢復提供更豐富的信息。
[參考文獻]
[1] WANG T, WANG M, FUNG J W, et al. Atrial strain rate echocardiography can predict success or failure of cardioversion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a combined transthoracic tissue Doppler and transoesophageal imaging study[J]. Int J Cardiol, 2006,114(2):202-209.
[2] YU C M, FUNG J W, ZHANG Q, et al. Tissue Doppler echocardiographic evidence of atrial mechanical dysfunction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Int J Cardiol, 2004,105(2):178-185.
[3] 吳紅寧,李濱濱.應用定量組織速度圖、組織位移、應變及應變率評價正常人左心室局部心肌功能[J].心臟雜志,2007,19(2):222-225.
[4] 李春梅,尹立雪,左明良,等.組織多普勒成像及血流頻譜多普勒評價正常人心房收縮功能[J].上海醫(yī)學,2007,30(4):241-244.
[5] QUINTANA M, LINDELL P, SAHA S K, et al. Assessment of atrial regional and global electromechanical function by tissue velocity echocardiography: a feasibility study on healthy individuals[J]. Cardiovasc Ultrasound, 2005,3:4.
篇5
【關鍵詞】 超聲心動描記術 多普勒 蒽環(huán)類 藥物療法 心室功能,左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issue Doppler imaging (TDI) in assessing the damage of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caused by cardiotoxic anthracycline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cy.MethodsFifty patients with malignancy were pided into two groups: those treated with anthracycline as group Ⅰ; others treated with other chemotherapeutics as group Ⅱ. Echocardiography and TDI were performed both before chemotherapy and six months later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TDI showed that the peak motion velocity of mitral annulus during early diastolic period (Em) decreased (t=3.01, 2.23;P
[KEY WORDS]echocardiography, Doppler; anthracyclines; drug therapy; ventricular function, left
蒽環(huán)類藥物(ATC)是一類對造血系統(tǒng)和實體腫瘤具有高效作用的抗癌藥物,但心臟毒性卻限制了它的臨床應用。國外有學者認為其心臟毒性對很多癌癥病人預后的危害要比癌癥復發(fā)更大[1]。目前用來評估ATC心臟毒性的手段有許多種,但對于其引起的亞臨床型心臟毒性的早期檢測尚無一致見解。組織多普勒技術是近年興起的無創(chuàng)性定量評估局部心肌功能的新手段,較常規(guī)超聲心動圖更客觀準確[2]。但在評價ATC致心臟損害方面的報道很少。本研究通過對50例腫瘤病人行化療前和化療后6個月常規(guī)超聲心動圖參數及組織多普勒參數的測定,探討該技術在評價ATC致左心功能早期損害方面的臨床應用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我院腫瘤科2005年8月~2006年6月住院的化療病人68例,化療前經臨床和相關輔助檢查排除冠心病、高血壓、心肌病、瓣膜病、肺心病及心肌炎和糖尿病等疾病篩選出病人50例。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15例,乳癌12例,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10例,肺癌8例,胸腺瘤5例,均經手術或穿刺病理檢查證實。上述病人依據是否應用ATC化療分為兩組:ATC化療組(Ⅰ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齡26~75歲,平均(56.5±2.8)歲;非ATC化療組(Ⅱ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齡23~78歲,平均(55.8±3.1)歲。兩組間年齡、身高、體質量和心率均無顯著性差異。Ⅰ組病人均采用以表阿霉素(EPI)為主的化療方案。自首次使用EPI至檢測,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7年(平均412 d)。EPI累積劑量20~486 mg/m2,平均206.18 mg/m2。
1.2 方法
所有病人在化療前、化療結束后6個月接受超聲心動圖檢查。采用Philips Sonos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2~4 MHz,該機配有TDI聯(lián)機分析軟件及光盤存儲功能。
1.2.1 常規(guī)超聲心動圖參數測定 受檢者左側臥位,平靜呼吸,經胸超聲檢查依據標準進行。先應用傳統(tǒng)二維、M型超聲分析估測心腔大小、室壁厚度、室壁運動,使用Teichholtz法測定左心室射血分數(EF)和短軸縮短率(FS);應用脈沖多普勒在心尖四腔心切面將取樣容積放置在二尖瓣瓣尖水平獲取二尖瓣血流頻譜,并測定舒張早期左心室充盈峰速度(E)、心房收縮期左心室充盈峰速度(A)及E峰減速時間(DT);多普勒取樣容積放置在左心室流入道與左心室流出道之間來分析左心室等容舒張時間(IVRT),即由主動脈瓣關閉到二尖瓣開放的間期進行估測。
1.2.2 組織多普勒參數測定 受檢者左側臥位,平靜呼吸,連接心電圖Ⅱ導聯(lián)同步監(jiān)測。取標準心尖四腔心切面,在TDI模式下,將取樣容積分別置于二尖瓣前葉、后葉瓣環(huán),記錄組織多普勒頻譜曲線,分別測量二尖瓣瓣環(huán)收縮期運動速度峰值(Sm)、舒張早期運動速度峰值(Em)、心房收縮期運動速度峰值(Am),并計算二尖瓣瓣環(huán)前后葉瓣環(huán)上述參數的均值及舒張早期與晚期峰值運動速度之比(Em/Am)。各參數均取3個心動周期的平均值。
1.2.3 統(tǒng)計分析 使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變量比較采用成組資料t檢驗,化療前后變量比較采用配對資料t檢驗。
2 結
果
2.1 化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13例病人化療后出現(xiàn)一項或多項常規(guī)左心室舒張功能指標異常(E/A0.05)。見表1。
2.2 組織多普勒指標比較
化療后Ⅰ、Ⅱ組Em均較化療前明顯減低(t=3.01、2.23,P
3 討
論
ATC的早期心臟毒性作用表現(xiàn)為心肌細胞水腫、變性,是可逆性改變,進一步則可發(fā)展為不可逆性心肌病變,出現(xiàn)心肌細胞溶解、心肌細胞膠原沉積或纖維化,此即ATC的遲發(fā)性心臟毒性[3,4]。嚴重的可發(fā)展至擴張型心肌病甚至出現(xiàn)心力衰竭,且一旦發(fā)生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因此,早期監(jiān)測ATC心臟毒性,對于及時采取預防或治療措施顯得尤為重要。
在眾多檢測手段中,超聲心動圖作為一種重要的非侵入性技術仍是最常用方法,它不僅可以直觀地顯示心臟的形態(tài)結構、運動和血流情況,而且可以測定心臟的收縮與舒張功能。雖然ATC引起心肌損害可致心肌收縮力降低,但由于左心室收縮力儲備較大,心臟毒性發(fā)生的早期并無臨床表現(xiàn),只有當心肌嚴重受損或心臟整體功能受損時,才會出現(xiàn)左心室收縮功能指標EF、FS等的異常改變或心臟形態(tài)結構的改變[5]。因此,常規(guī)超聲心動圖左心室收縮功能指標并不適合早期監(jiān)測心肌功能的損害。
組織多普勒技術是近年興起的無創(chuàng)性心肌運動檢測方法,它通過多普勒濾波系統(tǒng)去除高速、低振幅的血流頻移信號,提取低速、高振幅的心肌頻移信號,可用來定量評估局部心肌功能,較常規(guī)超聲心動圖更客觀準確[2]。
在本研究中,我們應用TDI技術監(jiān)測了50例腫瘤病人化療前后二尖瓣瓣環(huán)組織多普勒參數,結果顯示化療后Ⅰ組Sm值顯著減小,Ⅱ組Sm值化療前后無顯著性差異,表明Ⅰ組左心室收縮功能已潛在性受累。但常規(guī)超聲心動圖檢查顯示50例腫瘤病人的EF、FS等主要反映左心室短軸收縮功能的指標,化療前后并無明顯變化??紤]其可能原因如下。①左心室壁心肌纖維主要由縱行纖維和環(huán)行纖維組成,二尖瓣環(huán)取樣的TDI頻譜反映的是左心室心肌纖維在縱向運動方面的變化特征,而常規(guī)EF、FS反映的是左心室短軸收縮功能的變化。心肌纖維由心外膜至心內膜的排列方式為先縱行,再旋轉成環(huán)行,然后再旋轉成縱行。而左心室縱行心肌纖維主要分布在左心室游離壁心內膜下、心外膜下和肌內,與中層環(huán)行心肌纖維相比,更容易受到心肌組織病理變化的影響,所以左心室長軸收縮功能受損往往出現(xiàn)在短軸收縮功能受損之前。②ATC的心肌毒性引起心肌細胞廣泛空泡變性和水腫、肌原纖維溶解、灶性心肌壞死和間質纖維化進而影響心肌收縮功能致Sm值減小。因此,我們認為TDI的收縮期運動峰值參數可在無臨床癥狀且心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敏感地定量評價ATC化療病人左心室心肌的收縮功能。TDI參數的異常,從理論上講反映了ATC化療后亞臨床期或潛在的早期心肌損害。
本文結果還顯示,化療后Ⅰ組、Ⅱ組Em均顯著減低,Am均顯著升高,Em/Am亦均顯著減小。而常規(guī)超聲心動圖檢查僅有13例(26%)病人化療后出現(xiàn)一項或多項左心室舒張功能指標異常(E/A
此外,本研究還顯示,化療后Ⅰ組TDI各項參數與Ⅱ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蒽環(huán)類藥物的心臟毒性作用大于非蒽環(huán)類藥物,結果與國外的有關報道相一致[7]。分析其原因可能為:①心肌細胞線粒體內有一種其他體細胞所不具有的酶——NADPH脫氫酶,它在ATC作用下產生自由基,而自由基引起脂質過氧化作用,損傷細胞膜,導致細胞壞死。因心肌細胞內線粒體豐富,心肌組織中抗脂質過氧化酶系水平偏低,與其他組織細胞相比對抗自由基的能力較低且心肌細胞清除自由基能力較低,故心肌細胞對ATC的損傷尤其敏感。②ATC與心肌的親和力明顯高于身體其他組織,使得心肌更易受到ATC的損害。
由于DTI技術是應用多普勒原理,會受呼吸運動、儀器增益的調節(jié)、心臟在心動周期的整體運動、多普勒超聲束與心肌運動方向間夾角等諸因素的影響,故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我們在研究中要求受檢者均平靜呼吸,盡量減小呼吸運動對結果的影響;儀器增益調節(jié)保持增益適宜,減小噪聲;取心尖四腔切面以減小心肌運動受心臟整體運動的影響;調整探頭盡量使多普勒超聲束方向與心肌運動方向平行以盡可能減少其影響因素[8,9]。
綜上所述,組織多普勒顯像技術作為無創(chuàng)性、量化檢測心肌運動的方法,可以早期發(fā)現(xiàn)蒽環(huán)類藥物所致的心臟收縮舒張功能變化,在早期檢測蒽環(huán)類藥物的心臟毒性方面極有發(fā)展?jié)摿?,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TAMIRISA P K, HOLLAND M R, MILLER J G, et al. Ultrasonic tissue characterization: review of an approach to assess hypertrophic myocardium[J]. Echocardiography, 2001,18:593597. [2]NIKITIN N P, WITTE K K. Application of tissue Doppler imaging in cardiology[J]. Cardiology, 2004,101(4):170184.
[3]SHAN K, LINCOFF A M, YONG J B. Anthracyclineinduced cardiotoxicity[J]. Ann Intern Med, 1996,125(1):4758.
[4] BU′LOCK F A, MOTT M G, OAKHILL A, et al.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filling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progressive anthracyclineinduced myocardial damage: a prospective study[J]. Pediatr Cardiol, 1999,20(4):252263.
[5] 姜志榮,呂慧霞,劉培京,等. 超聲心動圖評價蒽環(huán)類藥對乳腺癌病人心臟毒性[J].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2005,21(8):12091212.
[6] OKI T, TABATA T, YAMADA H, et al.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ulsed Doppler tissue imaging for assessing abnormal left ventricular relaxation[J]. Am J Cardiol, 1997, 79(7):921928.
[7]YEH E T, TONG A T, LENIHAN D J, et al.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 of cancer therapy: diagnosis,pathogenesis,and management[J]. Circulation, 2004,109(25):31223131.
篇6
收獲和改進:
攝影方面:淺層面搞清楚canon60d的參數。光圈控制進光量,快門速度控制打開的時間長度,越往左調,進光越多,進光時間越長,越光。光圈主要關于景深,大景深,前景越清晰,與后景對比越大。被攝物速度越快,快門速度就該調得越快。慢些能攝取景物越慢的運動軌跡。感光度調高,能適應更少光亮時候的拍攝,但產生越多顆粒感。閃光燈曝光補償就是增加多少正面閃光燈補光。想拍白一點就加光。物體從靜到微動到大動作的對焦模式依次為:單次自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伺服自動。測光模式則根據所需拍攝的發(fā)光體的所占面積調動,從小到大依次為點測光-局部測光-中央重點平均測光-評價測光。
拍攝時注意拍轉場:承上、啟下。
習慣問題:放什么的地方就放什么,寫下拿走放回的時間。每天用機后請清潔一次機。拍攝的時候備電池、內存卡、擦紙。
影響相片效果的因素:天氣,鏡頭干凈程度,畫面內干凈度、有重點或重點突出
剪輯方面:軟件方面的問題找淘寶。累積法積累技術。即沒有滿分,不扣分,加分法累積技術。
習慣問題:不要改變現(xiàn)狀。如相機已按其規(guī)律給視頻排序了,不要自己再排一次。同樣功夫不做第二次。如不要有兩種分類。技術并不可怕。難度在于征服欲。
編劇方面:畫面語言比文字語言直觀。對話、動作反映人物性格,加減循環(huán)的情緒和正反循環(huán)的矛盾指向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
導演方面,更加不知導演是干嘛的……可以說它是粘合劑。也可以說它是空氣。反推法?沒有導演會怎樣?沒有導演,就沒有電影。沒有整體,只剩個體。所以個體需要什么使它融為一體?
影評方面,學習電影技術如同掌握一個破案工具。可惜知道得越多,就越心痛。坐在電影院里,太多兇手不是不堪一窺,而是自欺欺人。如果他們還不知道自己在做這家子事,就更令人心痛了。
吃飯方面:啊大個口就是吃。吃的品種雜了吐了一次。
睡覺方面:攤開就是睡。睡前看書是一罐安眠藥。慢慢真的變了安眠藥,以致紙質書閱讀量奇低。開始看故事書。姣那些。文藝、歷史那些。
過失和迷思:
因為害怕計劃后的不實行而不制定計劃。所以把計劃釀成了習慣,賴下去。效果還不錯。
有件事挺荒誕的。就是我陷入了一種不愿把事情做出來的困局。意識影響存在,有時先于存在。我有了一個完整、有細節(jié)的劇本思路,卻有著不愿把它呈現(xiàn)紙上的自卑。顯然,這有些無謂。權當一種現(xiàn)象描寫出來。日后想起,以前是這樣這樣的,多傻啊。
這個寒假,和家人、和人在一起的時間長了許多。隨著家里小朋友們的匆匆長大,我這個長了大半又未長熟的東東成了他們催熟劑下的犧牲品。有時是歲月催人老,有時是人嫌歲月早。搞得我產生我明天就畢業(yè)結婚的錯覺。驀然,我大二還沒讀完呢。清醒的時候看了看鐘,凌晨3點,還有幾個小時睡覺。
補作業(yè)去。
篇7
顯然,《阿童木》并沒有延續(xù)同樣改編自動畫片的好萊塢大片《變形金剛》的票房神話。同樣是一種懷舊,《阿童木》為什么會遭遇市場滑鐵盧呢?這部享譽全球的經典動畫片,并集合了中、美、日動畫藝術家傾力打造的精品,為什么仍然無法討好任何一國的觀眾呢?這是不是意味著這部“中國制造”無法滿足世界觀眾的口味呢?
懷舊的落差:無法歸來的“阿童木”
《阿童木》的前身《鐵臂阿童木》是日本著名的漫畫大師手治蟲的作品,于1952年至1968年于“光文社”的《少年》漫畫雜志連載。1963年,它被首次動畫化并以連續(xù)劇集的方式在日本播出,取得全國平均30%的收視率佳績,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日本動畫產業(yè)的開端之作。黑白但并不粗糙的畫面、正義善良的機器少年的設定、對高科技社會的反思,構成了《阿童木》這部動畫片的情節(jié)基調。之后,在1980年和2003年,NTV和富士電視臺重新繪制了彩色的第二版、第三版 “阿童木”,繼續(xù)在世界范圍內播出。阿童木的形象也隨著動畫片的播映而深入人心,如2007年9月美國類人機器人研制專家、先鋒藝術家戴維?漢森耗時5年制作的智能機器人“澤諾”(Zeno)其原型就是阿童木。另外,《鐵臂阿童木》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后引進的第一部海外動畫片,于1980年在央視一套試播,同樣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盡管今天《鐵臂阿童木》在以各種形式涌入中國的日本動漫產品中漸漸邊緣化了,但是它一直沒有從人們視線中徹底離開。這一方面歸因于動畫片《阿童木》的深入人心,但是另一方面也不容忽視,即“阿童木”作為一個有商業(yè)價值的符號在文化產業(yè)中占據重要的位置。最為直接的例子是,“阿童木”最初進入中國實際上是裹挾著巨大的商業(yè)訴求的――它不僅僅是天真可愛的少年,更是卡西歐公司的形象大使。而日本動畫片《鐵臂阿童木》則是卡西歐公司當年免費贈送給中國的,條件是要和卡西歐的廣告捆綁播出??梢哉f,那個代表著尖端科技并且所向無敵的阿童木,與專事生產電子儀器的卡西歐的組合,在某種程度上正觸動了1980年代中國對于高科技和工業(yè)社會的想象。事實上,《阿童木》持續(xù)不斷的影響力,也同樣得益于相關產業(yè)鏈條的完善。在“鐵臂阿童木協(xié)會”的運作以及如萬代公司、明治糖果公司的參與下,“阿童木”作為一個商業(yè)符碼不僅制作成了相關的音像制品、玩具,更是印制在了文具、衣物甚至糖果上,與其動畫片一起構成了文化消費品的重要組成部分。[2]最為我們所熟知的例子是,廣州班尼路公司近幾年得到授權推出了“鐵臂阿童木”的服裝品牌,以休閑風格、不算昂貴的價格吸引了為數不少的年輕消費者,并掀起一股不大不小的“阿童木熱”。
如此長久不衰的魅力與源源不斷的商業(yè)潛力,似乎為借懷舊大潮將阿童木故事重新搬上銀幕提供了充足的理由。而2009年10月的這次“阿童木歸來”,卻顯然未能與制作者的預期合拍。這或許與它的曖昧身份不無關聯(lián)――電影《阿童木》是在日本版權方的授權下,由香港意馬公司提供資金、美國制作團隊提供創(chuàng)意來合作完成的。這種“合拍片”的方式,一方面顯然為影片的制作提供了更為開闊的思路和創(chuàng)新的可能,但在另一方面,投資方對“中國元素”的強調、北美市場的票房預期,卻也為其多文化元素的雜糅以及面目不清的文化認同埋下了伏筆,從而賦予了“阿童木”一種“懷舊”難以負載的意義。
事實上,電影《阿童木》在表象上對原著做了不少修改,如衣服、相貌等等,這些都造成了懷舊的裂隙,許多影評也認為這種新的阿童木形象讓他們無法有效地喚起兒時的童真記憶。更重要的是,筆者認為,懷舊這張牌能否生效,并不完全以尊重原著與否為其惟一的標準,正如《變形金剛》也做了不少修改。相反,重現(xiàn)原著也并不一定能導致較高的票房收益。對于原著《阿童木》來說,本就是一系列幾乎不相關的短篇故事的組合。在這幾十年不斷出現(xiàn)的、也頗為成功的改寫中,“真正的阿童木”早已難被定義清楚。[3]因此,對于成功的懷舊而言或許更為關鍵的一點在于,影片是否借用那些深入人心并可以觸感記憶的文本表象,最終講述了一個符合觀眾“情感結構”的故事。按照英國文化理論家雷蒙?威廉姆斯的說法,情感結構是一代人與時代碰撞形成的獨特記憶與感受,“新的一代人將會以其自身的方式對他們繼承的獨特世界做出反應,吸收許多可追溯的連續(xù)性,在生產可被單獨描述的組織的許多內容,可是卻以某些不同的方式感覺他們的全部生活,將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反應塑造成一種新的情感結構”[4]。當然,在這種講述中,原著的文本表象是一定不能缺席的,而故事自身在新環(huán)境下形成的邏輯線索也同樣重要。
“機器超人”的身份困境
無論具體講述如何,阿童木故事首先是有著一個堅硬的機器內核的。機器人題材,無疑是科幻小說及影視中最重要也最令人著迷的題材之一。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其科幻小說《羅薩姆的機器人萬能公司》中,根據Robota(捷克文,原意為“勞役、苦工”)和Robotnik(波蘭文,原意為“工人”),創(chuàng)造出了機器人(Robot)這個詞。機器人的行為準則,即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也由美國科幻大師阿西莫夫的小說確定下來,成為描述人與自己的機械造物之間關系的核心紐帶,并被此后關于機器人的故事反復地使用。在日本動漫中,自手治蟲的《鐵臂阿童木》始,人形機器人或智能機器人的元素便一直被不斷地借用、演繹,誕生了一系列形態(tài)各異的經典動畫片,如《機動戰(zhàn)士高達》、《機器貓》、《人形電腦天使心》等等。
在現(xiàn)實中,這種“人造人”的夢想也從未被放棄過。從1956年由洛克菲勒基金會提供贊助的“達特茅斯會議”后“人工智能”學科的開創(chuàng),到2008年歐盟決定斥資4億歐元推進機器人的研發(fā),機器人正一步步從夢想向現(xiàn)實躍進。而動畫片《鐵臂阿童木》的創(chuàng)制、熱播,恰好也與美國AMF公司生產出第一臺真正的商業(yè)化工業(yè)機器人“VERSTRAN”,并銷往各地、引起世界性研究機器人熱潮的時間(1962年)緊緊相連。在這樣的現(xiàn)實中,阿童木自豪的“十萬馬力,七大神力”的高科技頌歌也變得尤為鼓舞人心。
然而,時隔幾十年后,被《終結者》、《人工智能》、《黑客帝國》等影片喂養(yǎng)起來的觀眾,是否還能為那個代表高科技、堅定站在人類立場上的“愛科學的好少年”所打動,是十分令人懷疑的。這也是新版《阿童木》在“懷舊”主題下不得不去面對、處理的問題。在影片中,我們看到,阿童木所代表的高科技特征被極大地壓縮、簡化了,而主題更多地偏向了“有人性的機器人”與“無人性的人”之間的對立。事實上,延續(xù)著《浮士德》中對“人造人”的向往,“有人性的機器人”既承擔著人類的夢想,也常?;頌槿祟惖膲趑|(如科幻小說的鼻祖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這種已成慣例的講述本身,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機器人從來都只是“人”自我崇拜的造物。問題的根源在于,作為被構想出的新主-奴關系中的服從者,機器人太過于強大,“人”得以區(qū)別于機器人的地方只有“人性”這樣難以捉摸的“本質”。而當這最后的“人性”底線也變得能夠超越和取代時,主人的主體性與存在意義便受到了徹底的質疑。
究竟“善”與“惡”何者能夠對真正的“人性”有代表權的問題或許仍可討論,但無可置疑的是,關于“機器人人性”的探求仍舊構成了許多科幻故事的基本敘事結構。斯皮爾伯格的電影《人工智能》(A.I.)或許就是其中最為成功的例子之一。那個擁有著最為純粹的人類之愛的機器人孩子,在對認同與關愛的尋求中,最終超越了一切自私而狹隘的人類,獲得了肯定與救贖。這個故事無疑感動了大量的觀眾,也很大程度上成為了新版《阿童木》的基本情節(jié)模式?!栋⑼尽分斜贿z棄的經歷、屠殺機器人的機器人角斗場等場景,幾乎都與《人工智能》有著某種相似性。然而不同于后者那個帶有浪漫色彩的溫情結局,阿童木卻是以暴力反抗“沒有人性的人”并對世界完成“超人”式的拯救后,在茶水博士“這個機器人比我們人類更有人性”的宣稱中獲得了自己“人性”的確認。這種善與惡沖突的直觀性呈現(xiàn),不僅是對好萊塢電影中最后幾分鐘打斗戲的直接模仿和對北美市場的有意迎合,同樣也給與了阿童木自身獲得救贖的可能。
不得不說,這樣一種“人工智能”+“超人”式的拼貼方式,雖然在情節(jié)設置上或許比較討巧,但是也同樣給敘述留下了太多的裂隙與矛盾。我們看到,阿童木的覺醒,被設置在了史東總督與紅核機器人的合體成為無法遏制的力量那一時刻。在意識到自己具備著對抗災難的惟一能力時,阿童木終于明白了自己所應該占據的位置并舍身與紅核同歸于盡,“這就是我存在的意義,這就是命運”。雖然可以說,這是對原著中已經相當內在化的“超人模式”的一種借用,然而具體到這部影片的邏輯脈絡,尤其是對于機器人尋得“人性”的基本敘事結構中,這一結尾的意義便發(fā)生了偏移,同時“人性”也變得曖昧不明了。在此處,獲得人性的途徑,似乎不再是那種有些浪漫和形而上的“愛”,反而更多地是與社會功能的實現(xiàn)聯(lián)系在一起?;蛘呖梢哉f,正是在對社會責任與位置的體認中,“有人類之心的機器人”這樣的判定才得以完成。電影的最后一幕也加強了這種判定:面對新的威脅,已然被承認擁有人性的阿童木不再猶豫,以“這是我的使命”來確認了自己的位置。
重寫“大都會”故事
在影片《阿童木》的開始處,當一個女人聲音甜美而露骨地講述先進、文明的“大都會”如何擺脫了骯臟、落后、污染嚴重的地面,以及“大都會”中人類與機器人鮮明的等級差異時,那個堪稱電影史上經典的“大都會”形象清楚地顯影出來了。當然,人類社會分為地上/地下互相對立的兩極這種設想,早在威爾斯的科幻小說《時間機器》中就已經提出并進行了描繪。[5]但是更為深入人心、有著經典地位的,是1927年上映的那部由弗里茨?朗執(zhí)導并耗資500萬馬克拍攝的德國黑白默片《大都會》。它曾被稱為科幻電影的豐碑,其對未來社會的想象,對人形機器人的構想,甚至于一些細枝末節(jié),都成為后世電影,特別是科幻電影爭相效仿的對象。
回到《阿童木》上,恐怕與它最具親緣關系的,還是2001年上映的日本動畫電影《大都會》。這部跨世紀向弗里茨?朗致敬的影片,實際上也是由手治蟲的同名系列漫畫,經另一位動畫大師大友克洋之手改編而來。其中,地上大都會與地下工人區(qū)的設定,幾乎沿用了1927年《大都會》同樣的背景,只不過在此基礎上植入了另外的情節(jié)元素,如機器人與人類的關系等,這些也被新版《阿童木》所借用。值得注意的是,正如1927年《大都會》中地上與地下直接對應著資產者與工人的世界一樣,作為一個重要文化符碼的“大都會”在不同時期的文本中的編碼也必然有所不同。而這種變奏的具體情況,也形成了我們進入文本的有效途徑。
在《阿童木》中,“大都會”被設定為一座憑借著高科技而從地面飛升起來,并且越來越完善的“空中伊甸園”。與它相對的是污染嚴重而科技落后的地面世界,也是它傾倒垃圾和廢料,甚至放逐罪人的所在。兩個世界鮮明的特征,令人不得不產生一種對“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對應關系的想象。我們看到,在阿童木飛下大都會之前,地面世界一直是一個被遺忘的非人之地,正如影片中大都會自述的,“至于現(xiàn)在地面上是個什么樣的情況,我們已經不太清楚了,不過大都會的生活是越來越好”。這種天堂與地獄兩極世界的設定在2008年皮克斯公司的動畫巨作《機器人總動員》(Wall-E)中同樣存在,在這個溫情的環(huán)保動畫片中,第一世界是生活在宇宙盡頭的人類飛船,這個自動化、無污染的飛船是理想的全自動化的世界,甚至其間的人類已經失去了行動能力(退化或進化為只能躺著、無法直立行走的肥仔),只生活在表象籠罩的世界中(如同電影院里的觀眾),而那個被拋棄的地球則是一個垃圾堆滿的深度污染的地獄,只有一個機器人在清理垃圾,最終使得人類返回地球的信號是地球上長出一束脆弱的小草。相較而言,《阿童木》中意味著先進、發(fā)達的“大都會”與陷于貧窮、落后的地面(如大片的垃圾場、哈馬簡陋的住所、觀看機器角斗士的瘋狂人群等)之間從分離到融合的過程,則更為直接地影射著“金融危機”下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的想象性和解。而充當這種和解的大使就是遭到放逐的阿童木,借阿童木的眼睛,貧困的地球得以呈現(xiàn),盡管有些模糊不清和單調。其中被著力強調的一點是,他們顯然都視“大都會”為一個值得嫉妒和仇恨的所在,這不僅體現(xiàn)在歌娜的蔑視與嘲笑中,也被角斗場上哈馬的挑釁與觀眾的瘋狂反復渲染。有趣的是,當大都會受到損害時,恰是阿童木這個被放逐者托住了它并使它免于墜毀的宿命,而它最終平穩(wěn)地降落到地面上并度過了自身的危機時,地面上的人似乎也不無歡樂地加入到了慶祝的行列中。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拯救與和解產生了某種變奏。與以往不同,“大都會”的災難并非來源于他人的反抗或者自我的覺醒,而是自身邏輯發(fā)展的結果:史東總督的野心促使他開啟了危險的、難于控制的紅核機器人,也促成了“大都會”自身的崩壞。紅核作為人類追求優(yōu)質能源藍核的副產品,不僅具有難以掌控的巨大力量,而且它更大的殺傷力在于那種能夠吸收一切并將其轉化為破壞力的特性。面對紅核危機,擁有“十萬馬力,七大神力”的阿童木也不得不借助自身之外的力量――藍核來完成它的拯救使命。在危機的降臨與解決過程中,大都會終于從高科技的夢境中跌落,回歸地面并獲得了拯救。然而,如果說危機來自于某個難以辨明的、對一切都不知饜足地吸收的力量的話,那么,救贖力量也同樣來自于某一外在的、未知的東西,而并非大都會在自身發(fā)展中能夠提供的。
此外,所謂的“中國元素”的強行植入,也在某種程度上將大都會獲救的主題引向了它自身力量之外。在投資方要求下而特地加入的“中國元素”,如歌娜的身份、垃圾筒狗、機器士兵臉上出現(xiàn)的字等等,無疑是試圖在無關大局的情況下拋給中國觀眾的誘餌。[6],這種過于露骨的表白既令人反感,同時也無意中為阿童木的故事添上了一層曖昧的色彩。另外,主人公阿童木雖然未被派定一個明確的國籍,但是它黑發(fā)黃膚的明顯面部特征,以及它和中國女孩歌娜之間的認同關系,可以把它看成是中國人的自指,把尋找自己身份的阿童木解讀為一種中國崛起的寓言。
注釋:
[1]五明:《10.19-10.25內地票房:懷舊風起,〈風聲〉再蟬聯(lián)》,搜狐娛樂yule.省略/20091029/n267838086.shtml
[2]馬蕾蕾、曾國屏:《對科普文化產品經典之作〈鐵臂阿童木〉的回顧和思考》,《科普研究》,2009年6月。
[3]這種改寫除了前面提到的幾次重繪之外,亦有如浦澤直樹根據《鐵臂阿童木》中一個短篇改編的漫畫《Pluto》等。
[4]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人民出版社:南京,2007年版,第244頁。
[5]威爾斯:《時間機器》,太白文藝出版社,2008年。雖然“時間機器”的設定是這部作品的科技內核,但是它對未來世界的想象也同樣引人注意。頗具人文關懷的作者威爾斯,構想了一個兩極化的未來世界,即優(yōu)雅美貌但又蒼白孱弱的地面人與粗魯野蠻的地下人構成的世界。這種對現(xiàn)實資產者與無產者對立的大膽想象,也成為后來不斷被借用的資源。
篇8
【關鍵詞】情景喜?。换ヂ?lián)網;段子;困境
中圖分類號:J97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2-0086-02
情景喜劇可以說是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貼近、對時代文化風貌呼應敏銳的一種電視劇類型。近幾年綜藝節(jié)目、真人秀等娛樂節(jié)目火爆熒屏,網紅、網絡段子、網劇的盛行為情景喜劇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一定的沖擊與挑戰(zhàn)。
貝克曾經指出了情景喜劇的九大特征,即24-30分鐘,有完整的敘事(系列劇而不是連續(xù)?。?;有固定的人物,熟悉的場景,通常在室內進行;劇情經常圍繞中心人物,一個或一對主角,其他人為配角;配角通常是刻板的人物;通常以家庭或工作地點為背景,或者在家與工作地點之間穿梭;家庭或象征性家庭作為通常題材或主題;每集具有循環(huán)型;場景與人物在結束時返回初始狀態(tài);故事線索同步發(fā)展。①
情景喜劇在我國起步較晚。1992年《我愛我家》的誕生才使我國有了第一部正真意義上的情景喜劇。相比之下,1949年美國就有了第一部情景喜劇《戈德堡一家》,并大受歡迎。也就是說,中國的情景喜劇比西方國家晚了近半個世紀。而中國的情景喜劇又是在借鑒西方情景喜劇的模式下發(fā)展起來的,這幾年雖然有《武林外傳》《愛情公寓》等劇受到觀眾的喜愛,但作為舶來品,對于西方情景喜劇模式的基本模式尚未有所突破。
另外,中國情景喜劇長期處于模仿階段,致使節(jié)目同質化嚴重。細數中國的情景喜劇,圍繞著“家”這個框架下的情景喜劇近乎占到中國情景喜劇的三分之二,使觀眾對情景喜劇產生了審美疲勞。
情景喜劇的創(chuàng)作比一般的劇本寫作難度要高。“依照常規(guī),每一集情景喜劇需要35個左右的笑料,也就是說差不多每半分鐘就要讓觀眾大笑一次”,②情景喜劇每一集都講述的是一個完整故事,在故事中又需要自然地穿插著各種貼合實際的笑料。米克?鮑斯曾經指出“情景喜劇依賴于語言和視覺幽默的結合”。這對編劇來說本身具有一定難度。編劇在講好一個個故事的同時,又要具有一定的幽默智慧。姜昆曾指出“情景喜劇關鍵還是看劇本”,這就指出了編劇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各種原因限制,中國情景喜劇還沒有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編劇隊伍?!b于編劇目前并沒有納入大學專業(yè)院校的重點培養(yǎng)計劃,得不到教育體系有效支持,只有進行師徒般傳授培養(yǎng)模式。”③編劇隊伍的缺失,也導致中國的情景喜劇“難為無米之炊”。
上述情景喜劇發(fā)展的受限因素已有不少文獻進行過論述,如張新剛和李強在2009年的《對中國情景喜劇發(fā)展現(xiàn)狀的思考》中指出了情景喜劇劇本粗糙、電視劇形態(tài)模糊和幽默智慧缺失等問題。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曾飽含自信與期待地指出“中國情景喜劇的‘春天’不再遙遠。主流文化的青睞,國際投資的招手,都會讓中國情景喜劇的創(chuàng)作高峰更快的來臨”。
然而時隔7年,我們的確看到中國的情景喜劇出現(xiàn)了新的面貌,《家有兒女》《武林外傳》的出現(xiàn)也確實給情景喜劇帶來了些許“春天”之感,但是“中國情景喜劇的創(chuàng)作高峰”似乎尚未來臨。據粗略統(tǒng)計,2015年在電視上播出的電視劇當中,古裝劇所占比重居多;家庭倫理劇次之;奇幻武俠劇、言情劇以及歷史、軍旅劇在電視熒屏中也均占有一席之地。在這些電視劇當中并未見到情景喜劇的蹤影。截止2016年上半年,也沒有情景喜劇播出。似乎我們對情景喜劇的記憶還停留在2014年的《愛情公寓4》。盡管觀眾對《愛情公寓5》和《武林外傳》續(xù)集的呼聲較高,但是除了《武林外傳》的姊妹篇《龍門鏢局》于2013年上映之外,目前尚未見到可以再次引發(fā)收視狂潮的情景喜劇,似乎情景喜劇的創(chuàng)作陷入了停滯不前的困境。特別是在當今全民娛樂的互聯(lián)網時代,更給情景喜劇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
首先,網絡自制喜劇的興起給情景喜劇帶來了挑戰(zhàn)。2012年搜狐視頻推出了自制喜劇《潘磕惺俊罰受到了廣大網友喜愛。該劇與傳統(tǒng)的喜劇不同,它劇集短小,每一集15分鐘左右,而這十幾分鐘又被碎片化為十幾個小段子,沒有連貫的劇情和完整的故事,以夸張、無厘頭的方式表現(xiàn)了各種生存狀態(tài)的男士在不同場合下遇到的尷尬。這樣的網絡自制喜劇每一集大多都是幾個毫無聯(lián)系的情節(jié)組合在一起,每次涉及的人物3-5人,即不需要像情景喜劇那樣完整地構思一個故事,也不需要演員對一個角色從一而終的塑造和把握,甚至連故事展開的場景也大多是街角一隅,餐廳一角等。相對于情景喜劇,網絡自制喜劇無論是在主創(chuàng)人員的創(chuàng)作程度還是在制片人的制作成本方面都要少很多,但實際給觀眾帶來的“笑果”和商業(yè)價值并不比情景喜劇相差多少。以《潘磕惺俊肺例,該劇自開播以來的網絡點擊量就達到26億次,而第四季又有眾多著名品牌的贊助。這些網絡自制喜劇消解了部分情景喜劇的受眾與商業(yè)投資,客觀上為情景喜劇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挑戰(zhàn)。
其次,情景喜劇的劇情設置需要把握一定的時效性。無論是從1992年《我愛我家》中對下崗潮的探討,還是如今《愛情公寓》中對人工智能和氣候變暖問題的涉及,這些當下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均反映到情景喜劇當中。然而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發(fā)展,人們手里的智能手機能迅速捕捉到社會熱點,網友們迅速將事實事件化,事件故事化,用戲謔地調侃使一個事件快速在大眾之間流傳開來成為津津樂道的話題。等到情景喜劇的編劇和導演再將該事件搬上熒屏,人們對該事件的關注程度早已消退,此時的喜劇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互聯(lián)網社會的今天,情景喜劇的情節(jié)設計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除了情節(jié)設置的時效性以外,情景喜劇的人物語言也要風趣幽默。而網絡段子的火熱也給情景喜劇在語言設計上帶來了挑戰(zhàn)。段子手們常常是普通群眾,與老百姓一樣有著同樣的經歷和目光,而他們又能以奇妙的構思和風趣的語言精準地諷刺或自嘲著發(fā)生在日常生活中既無奈又可笑的事兒,在人們的生活中傳播開來。同樣的笑點不能重復利用,若情景喜劇將網絡段子搬上熒屏,已經熟知套路的觀眾很難再被打動,反而起到不好的效果。
情景喜劇在面臨自身發(fā)展不足和互聯(lián)網的信息發(fā)展迅猛的雙重挑戰(zhàn)下,應找準自己的發(fā)展優(yōu)勢。與新興的碎片化的網劇相比,情景喜劇完整的故事和個性鮮明的人物正是其優(yōu)勢所在。編劇臧里在《編好情景喜劇這個筐》中曾提到“有人說‘情景喜劇是個筐,什么都都可以裝?!@沒錯,但重要的是先把筐編好,人物設計要推向極致,人物之間的色彩要拉開,人物關系要復雜,這樣才能拍出更多的集數,不至于拍死”?;ヂ?lián)網所帶來的信息碎片化、網絡自制劇的段子化的確給情景喜劇帶來了挑戰(zhàn),但同樣也為情景喜劇留下了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情景喜劇需在故事敘事和人物塑造上下好功夫,使故事情節(jié)更吸引人,人物個性更打動人。
注釋:
①張智華.電視劇類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8.
②苗棣.美國電視劇[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87.
③張斌.中國情景喜劇的困境與出路[J].電視研究,2007,(3):59.
參考文獻:
[1]張智華.電視劇類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8.
[2]張新剛.對情景喜劇發(fā)展現(xiàn)狀的思考[J].電影評介,2009(16):17.
[3]苗棣.美國電視劇[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87.
[4]張斌.中國情景喜劇的困境與出路[J].電視研究,2007,(3):59.
[5]臧里.編好情景喜劇這個筐[N].北京廣播電視報,2003.
作者簡介:
篇9
關鍵詞:高中英語;聽力教學;策略
一、當前高中英語聽力教學的現(xiàn)狀
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在語言學習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然而,聽力教學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還存在許多誤區(qū),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集中聽力訓練代替日常聽力教學
現(xiàn)行的教科書中聽力材料所附帶的題型多是回答問題、完成表格、聽短文填詞、歸納段意等,這些題型對于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確實大有幫助,但是和高考考查聽力的主要題型――多項選擇題大相徑庭,加之,這些聽力語料的語速較快,且有的語料篇章長,信息量大,許多教師就認為在課堂上聽這些材料是浪費時間,而且收效也不明顯,不如把這些時間花在精講課文、語法知識和單元測試上。于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學校就采用統(tǒng)一時間來播放高考聽力模擬試題,最后讓學生自己核對答案和看模擬試題后的聽力原文,教科書中的聽力材料完全被擯棄了。長此以往,教師的“不教”也就導致了學生的不重視,他們認為,提高聽力只能“無師自通”,到了高三年級多聽一聽模擬題就行了。
(二)以“盲”聽代替“巧”聽
學生聽力水平難以提高的原因之一是教師在學生聽的過程中未能輔以必要的聽力策略指導,許多學生總是盲目地逐詞逐句聽,或者是邊聽邊譯,結果是邊聽邊忘,最后不知所云。當問及在聽力過程中采取什么聽力技巧和策略時,92%的學生反映他們缺乏聽力技巧,不善于通過聽來獲取信息,9%的學生對于聽力策略聞所未聞,更談不上應用了。因此,教師任由學生在茫茫的“聽海”中漫無目的地“盲”聽,每次的聽力訓練教師只是充當“播音”和“警察”的角色,學生越發(fā)對聽力缺乏興趣,越是難以提高聽力水平。
二、提高高中生英語聽力的舉措
(一)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聽力材料
現(xiàn)行教科書的聽力材料篇目由以往的兩篇增至三篇,且語速較快,有的篇幅較長。但是這些聽力文章是編者精心設計的,融單元主題與寓意于其中,和整個單元水乳相融,如果因為考試題型與高考不一致就將其舍棄是教師懶于鉆研教材的表現(xiàn)?!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實驗)》(教育部,2003)指出: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實際,靈活地和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舍或調整。所以,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二次開發(fā)”,通過替換、補充、調整和舍取部分教學內容,使教材更加符合各校及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為我所用。例如:教授人教版模塊七Unit 2 Robot 中P15 Using Language Ex.1的正誤題可改編為選擇題:
What’s the company’s greatest mistake? ( B )
A. They made their robots look handsome.
B. They made the robot look so much like a real man.
C. Their robots have no emotion.
D. Their robots may hurt human.
再如:選修八的Unit 3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Workbook中 P62的聽力題,筆者就將練習3中的回答問題改為短文填詞,降低難度,具體如下:
Ruth:Well,I’ve _______ mobiles that are computers and can videotape _______. Do you think _______ a good idea?
Zhang: Mum. Yes,they’re useful. I can use the Internet even when I’m _______.
Ruth: So you suggest one like that then?
Zhang: Not _______. It seems there’ll be some new mobile phones _______ on the market next year. They’re going to be _______ more powerful.
Ruth: What are they going to be?
Zhang: Oh,_______ what they’re planning! These new phones will be able to _______ your life. They’re called 3G phones because they’re _______ generation of mobile phones. They “think” for you.
高中三年,教師不能一開始就陷入高考聽力模擬的怪圈,而要循序漸進,充分利用教材的聽力材料,把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中。筆者是這樣實施聽力教學的:
■
(二)利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聽力興趣
1.與教材同步的電影欣賞
人教版編制的教科書穿插有不少名著改編的電影腳本,教師在授課的同時,結合教材的內容在課上利用多媒體播放給學生觀看,和教材相關的電影有:《百萬英鎊》《憨豆先生的假期》《人工智能》《窈窕淑女》《傲慢與偏見》,這些電影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生在課上看過后往往意猶未盡,課后還拷貝回去再看幾遍。利用學生的這種興趣,筆者就通過班級QQ群郵箱把電影發(fā)給學生,并要求學生模仿電影里和教材相關片段臺詞的語音語調,在班級作配音或是表演,選拔表演突出的同學到全校的英語晚會上亮相。學生在觀看及模仿的同時,既訓練了學生的語音,同時也提高了聽力。
2.利用選修課的影視歌欣賞
英美電影鑒賞課或者英語歌曲鑒賞課是學生出席率最高的兩門選修課,我校教研組建立了英美電影庫和英語歌曲庫,兩個資料庫的電影歌曲都有中英文字幕,定期下載更新,并按照學生的喜愛程度列出了排行榜,供教師作備課資料。名列排行榜前茅的影片有:《暮光之城》《里約大冒險》《歌舞青春》《機器人總動員?WALLE》《變相怪杰》《冰河世紀》,這些影片都曾被學生搬上舞臺。英語歌曲庫里的歌曲則多達幾千首。在電影鑒賞課上,學生并不是單純地觀賞影片的情節(jié)就了事了,教師布置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要做筆記,記錄下精彩的臺詞,課后寫影評或者是配音。在歌曲鑒賞課上,教師要介紹歌曲和歌手的背景知識,選取語速適中、旋律優(yōu)美的歌曲設計填詞題,如:
Never Say Never 永不言敗
See I never thought that I could walk through fire
I never thought that I could take the burn
I never had the strength to take it higher
Until I reached the point of no return
And there’s just no turning back
When your hearts under attack
Gonna give everything I have
It’s my destiny
I will never say never?。↖ will fight)
I will fight till forever?。╩ake it right)
Whenever you knock me down
I will not stay on the ground
Pick it up
Pick it up up up
And never say never
I never thought I could feel this power
……
3.提供聽力網站
為了把學生的興趣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就要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聽力材料,我們向學生推薦了幾個比較適合中學生的聽力網站:
省略
省略
鼓勵學生到“普特聽力快車”在線收聽“總統(tǒng)每日演講”、VOA慢速英語,精選萬花筒的視頻如Mobile Etiquette(手機禮儀)、Disney Shanghai Breaks Ground(上海迪斯尼破土動工)、Grocery Checklist(蔬菜清單)、Keep the radiation out (如何把輻射擋在屋外)等時代特點鮮明、語流自然的視頻,并與其他聽寫愛好者比較自己的聽寫成果,學生在聽寫的過程中,大幅度地提高了英語聽力水平。
(三)輔以必要的聽力策略指導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教育部,2003)提出“聽力技能教學的目的包括培養(yǎng)聽的策略”。因此,對高中生進行系統(tǒng)的聽力策略訓練,對于提高他們的聽力水平、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教師在平時的聽力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有效的信息處理方法,掌握聽力的各項微技能,包括預測內容、把握主旨、捕捉細節(jié)、推斷結論、速記等。
聽力理解信息處理方法分為自上而下認識法(Top-down)和自下而上認識法(Bottom-up),前者是指利用已有知識來分析和處理所接收的信息,后者是指利用資料中已有的信息(單詞、句子等)來逐步構建新的信息(Goh,2007)。在聽力過程中往往要求學生交替使用這兩種信息處理方法。
例如,NSEFC Book 1 Unit5 Nelson Mandela ― a modern hero 要求學生完成的listening tasks 有: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write down the main idea.
(2)Listen again and compare the life and work of white and black people at that time. Fill in the chart below.
在Task 1 中,學生要根據首遍所聽內容歸納出全文的主旨大意,因此,此處需要運用自下而上的信息處理方法,要訓練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捕捉關鍵詞,一般以實詞為主,并通過關鍵詞和推斷來構建文章的大意。這項任務需要用到的微技能是把握主旨和推斷結論。在材料的開頭學生能夠捕捉到這些關鍵詞:
joined… ANC…because…fought…rights…South Africa… three reasons
由此可以初步推斷:The main idea is three reasons why Elias joined the ANC Youth League.
段末又再次總結:reasons… why … joined…league證實以上推斷。
聽主旨是學生需要掌握的一個重要技能,鼓勵學生盡量聽一次就獲得必要的信息,訓練學生根據所聽的材料,借助背景、語法知識勾勒出所聽文章的情景,進而推斷出文章的大意,而不是細究每一個單詞的意義。
在Task 2中要求學生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來填補語篇的空白,學生在處理信息時,既要依賴文本信息,又要借助自身已有的語言圖式和內容圖式,因而,在聽的過程中要綜合運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方法。這項任務需要用到的微技能是捕捉細節(jié)和速記(note-taking)。教師要訓練學生養(yǎng)成邊聽錄音邊做記錄的習慣,并教給學生一些具體的記錄技巧,要求學生盡量把當前任務所需的相關重要信息,如表示時間、日期、年齡、價格和距離等的數字,或地名、人名和所屬關系等關鍵信息詞快速記錄下來,以提高信息存儲的質量與速度。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應使用快捷的符號做筆記,如:人名Tom用T表示,地名London用Ldn表示;數字用阿拉伯數字寫出; less than或 more than twelve years old可用<或> 12y表示;用縮寫或漢字代替長單詞,比如用cpt或“計”代替computer,intn代替international。這些速記的技能要在平時進行反復訓練,才能熟練地用自己慣用的符號來代替文中的信息。
(四)精泛聽并舉
學生在課堂上的聽力時間畢竟有限,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運用課堂所學的聽力策略及技巧,我們把教科書的MP3格式的聽力錄音、同步聽力及高考模擬題的錄音都上傳至QQ群郵箱或者是群共享供學生下載,課下回放課堂上未聽清的語段,對于難度較大的聽力部分要求學生進行逐字逐句地聽寫,既訓練他們拼寫單詞及遣詞造句的能力,又訓練他們聽的精確度及寫的速度。
為了讓學生適應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聲音材料,我們除鼓勵學生看原聲電影、聽英語歌曲外,還在班級建立圖書角,提供各種有聲雜志或書籍給學生,如《瘋狂英語》《忘憂草》《總統(tǒng)演說集》等。
三、結束語
總之,聽力教學是中學英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應該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學生英語聽力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徑在于“樂”聽和“巧”聽?!皹贰甭?,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適合的聽力材料,激發(fā)學生的“聽”趣,使學生在聽海中盡情遨游而不知疲憊;“巧”聽,就是教師在聽力教學中要教會學生掌握適當的聽力策略和技巧,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聽力習慣,課內外結合,訓練與娛樂結合,精泛聽并舉,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提高聽力水平。
[參 考 文 獻]
[1]Goh,C.C.M.Teaching Liste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M]. 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2007.
[2]O’Malley,J.M.&Chamot,A.V.Learner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