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騎突出刀槍鳴范文
時間:2023-03-24 18:00: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鐵騎突出刀槍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wù)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guān)于《琵琶行》中描寫音樂的文字:“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被羲闪窒壬缡钦f:“先用‘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一句寫校弦試音,接著就贊嘆‘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突出了一個‘情’字?!蚁已谝致暵曀肌韵铝?總寫‘初為《霓裳》后《六幺》’的彈奏過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輕攏慢捻抹復挑’描寫彈奏的神態(tài),更用‘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樂曲所抒發(fā)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語言的音韻摹寫音樂的時候,兼用各種生動的比喻以加強其形象性?!?《白居易〈琵琶行〉鑒賞》)
依據(jù)馬志偉《十三轍新韻書》(商務(wù)印書館2007年?北京)中的說法,“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中的“雨”和“語”,用的是“衣期轍”中的字。根據(jù)發(fā)音的響亮程度,“衣期轍”屬第三級(細微級),可見此時琵琶樂聲較為低沉柔和,這就為后面樂聲的跌宕起伏作好了鋪墊?!班朽星星绣e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中的“彈”和“盤”,用的是“言前轍”中的字。根據(jù)發(fā)音的響亮程度,“言前轍”屬一級(洪亮級),此時琵琶樂聲驟然高亢起來?!伴g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中的“滑”,用的是“麻沙轍”中的字?!奥樯侈H”的韻腳字聲音響亮,此時琵琶曲延續(xù)了前面高亢的樂聲;而“難”依然是“言前轍”中的字,聲音仍舊洪亮。“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中的“絕”和“歇”,用的是“乜斜轍”中的字。“乜斜轍”聲音不太響亮,此時琵琶樂聲轉(zhuǎn)入沉郁?!皠e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兩句是解釋?!般y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中的“迸”和“鳴”,用的是“中東轍”中的字。從音色上看,“中東轍”帶有鼻音,聲音響亮?!扒K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中的“畫”,用的是“麻沙轍”中的字,延承了前面響亮的聲音;而“帛”用的是“梭波轍”中的字。“梭波轍”的韻腳字聲音不甚高昂,此時的琵琶樂聲在最強音中戛然而止。
白居易摹寫琵琶樂聲的文字,不只利用音韻表現(xiàn)樂聲的高低強弱,還利用四聲展示樂聲的長短緩急。關(guān)于“四聲”(平上去入),清代語言學家顧炎武在《音論》中說:“平音最長,上去次之,入則詘然而止,無余音矣。”清代音韻學家江永則在《音學辨微》中道:“平聲長空,如擊鐘鼓,上去入短實,如擊土木石?!绷碛星宕乓魧W家張成孫在《說文韻補》中言:“平聲長言,上聲短言,去聲重言,入聲急言?!薄按笙亦朽腥缂庇?小弦切切如私語”中的“雨”和“語”是仄聲中的上聲,是為“短”;“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中的“彈”和“盤”是平聲中的陽平,是為“長”;“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中的“滑”是仄聲中的入聲,是為“短急”;“難”是平聲中的陽平,是為“長”;“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中的“絕”和“歇”,是仄聲中的入聲,是為“短急”;之后陷入“無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中的“迸”是仄聲中的去聲,是為“短重”;“鳴”是平聲中的陽平,是為“長”;“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中的“畫”是仄聲中的去聲,是為“短重”;“帛”是仄聲中的入聲,是為“短急”。琵琶曲的聲調(diào)從短到長,經(jīng)過短急長緩的交錯進行,漸至短促無聲,忽又從無聲、短重到長聲,再到短重,終落至短急然后終止無余音。利用音韻和四聲顯現(xiàn)音樂的節(jié)奏,同時也傳遞出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對此當代音樂家傅雷有一個很精彩的評論:“白居易對音節(jié)與情緒的關(guān)系悟得很深。凡是轉(zhuǎn)到傷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聲韻?!杜眯小分小笙亦朽小∠仪星小欢?好比staccato(斷續(xù)),像琵琶的聲音極切;而‘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幾句,等于一個長的pause(中止),‘銀瓶……水漿迸’兩句,又是突然的attack(起奏),聲勢雄壯?!?/p>
詩人描摹琵琶樂聲的這段文字,既用音韻和四聲模擬出琵琶彈奏的曲調(diào),又用博喻將只能意會的樂聲言傳出來,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臨其境,如融其情。“‘大弦嘈嘈如急雨’――深沉繁密,撼人心魄;‘小弦切切如私語’――輕柔幽細,纏綿悱惻;‘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悅耳,圓潤動聽;‘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宛轉(zhuǎn)流滑,生機盎然;‘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緩慢,悲抑哽咽;‘凝絕不通聲暫歇’――暫時休止,余韻無窮;‘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樂聲驟起,高亢激越;‘四弦一聲如裂帛’――強烈干脆,戛然而止。”(見陳才智編著《中國古典詩詞精品賞讀?白居易》)從傾訴(“如急雨”“如私語”),到歡愉(“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再到愁苦(“幽咽泉流冰下難”),又到憂傷(“冰泉冷澀”“聲暫歇”),忽又豪邁(“水漿迸”“刀槍鳴”),最終決絕(“如裂帛”)。如此聲情并茂的音樂情景描繪,怎不令人神傷嗟嘆。
值得指出的是,白居易選用琵琶這樣的樂器以及《霓裳》這樣的曲子,來表達人物內(nèi)心的哀傷,顯示出詩人具有極高的音樂造詣與專業(yè)素養(yǎng),因為《霓裳》的主音是“商”聲:“商聲主西方之音,……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歐陽修《秋聲賦》),而琵琶這一彈撥樂器,從它問世之日起,往往就和悲傷的事件相聯(lián)系。
二
人們常把白居易的《琵琶行》與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以及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并列,因為這三首詩的寫作時期相差不遠,三者描寫音樂的聲音又都很形象。 韓愈《聽穎師彈琴》:“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其中描繪琴音的幾句:“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中的“語”和“汝”,用的是“衣期轍”中的字。起音柔和低沉?!皠澣蛔冘幇?勇士赴敵場。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中的“昂”“場”“揚”“凰”“強”,用的都是“江陽轍”中的字。根據(jù)發(fā)音的響亮程度,“江陽轍”屬一級(洪亮級)甲等,整個琴調(diào)都是激昂高亢的。盡管在具體的描述中,韓愈也刻畫出了琴音的跌宕起伏,但音韻始終是以“江陽轍”為主。另外《聽穎師彈琴》中的聲調(diào)大多是平聲,以顯鏗鏘的聲勢。之所以這樣寫,當然和琴曲本身有關(guān),不過就樂聲的豐富和變化而言,《琵琶行》中的樂聲描繪顯然要勝過《聽穎師彈琴》。
兩首詩描摹樂聲時,都用了大量的比喻,有些比喻異曲同工。比如起音時,《琵琶行》中的“如私語”和《聽穎師彈琴》中“兒女語”如出一轍:輕柔幽細,纏綿悱惻?!杜眯小分械摹般y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和《聽穎師彈琴》中“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同寫聲音的強烈,一個用兵器的猛烈碰撞顯示樂聲的突然拔高,一個用勇士上戰(zhàn)場的義無反顧表現(xiàn)樂聲的倏地增強。描寫各有千秋,難分伯仲。
總的說來,白居易的《琵琶行》與韓愈的《聽穎師彈琴》在音樂描寫上,都善于用形象說話,而白居易在摹寫樂聲的復雜多變時,則顯示其超人一等的功力。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p>
前四句,先寫箜篌,次寫箜篌之聲,再寫彈奏的人。五、六兩句“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是正面摹寫樂聲,前一句是以聲寫聲,著重表現(xiàn)樂聲的起伏多變;后一句則是以形寫聲,刻意渲染樂聲的優(yōu)美動聽?!敖小焙汀靶Α?用的是“遙迢轍”。從發(fā)音的響亮程度講,“遙迢轍”屬二級(柔和級),由此可見樂聲的委婉動人。從第七句起到篇終,都是寫音響效果。
篇2
“叮叮?!?,“叮叮叮”接連不斷的鬧鈴把我從夢鄉(xiāng)中喚醒,雖然今天是星期天,但是我仍然從床上一骨碌爬起來,到外婆家去上琵琶課。
到了外婆家,外婆對我說;“今天,你就在我們家的客廳里演奏一曲‘十面埋伏’吧?!庇谑俏译p手抱著琵琶走進了客廳。當我看見4雙眼睛齊刷刷地看著我時,心想:今天我可要好好地展示展示自己的才藝。我將頭微微下垂,想象著劉邦與項羽九里山大戰(zhàn)時的情景。忽然,我猛地一抬頭,隨著手指在琴弦滑動,從琵琶中傳來了陣陣馬嘯,真可謂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接著是馬蹄聲、擊鼓聲、號角聲洪亮而不雜亂,激動人心而又富有節(jié)奏感,生動的再現(xiàn)了當時戰(zhàn)斗前的準備和雄兵百萬的宏偉氣勢。我彈得入了迷,沉醉在激情四射的旋律里。我閉上眼睛,看見了那支宛如長龍的軍隊,每個士兵都全副武裝,走在最前面的那個人一看就知道是久經(jīng)沙場、肩負重任的西楚霸王。漸漸的,漸漸的,樂曲進入了,“乒乒乓乓”兵器的敲擊聲拉開了戰(zhàn)爭的序幕。馬撕聲、吶喊聲都從琴弦上飛瀉出來了!萬馬奔騰、喊聲震天的場景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此時的戰(zhàn)場真可謂是“黃塵散漫風蕭索”啊。從“雞鳴山小戰(zhàn)”到“九里山大戰(zhàn)”戰(zhàn)斗越來越激烈,也越來越激動人心。忽然,從不遠處傳來了張良的簫聲,四面楚歌是那么的凄涼,楚軍的軍心在思念家鄉(xiāng)的父老,他們厭倦了戰(zhàn)場,就連虞姬為了不拖累項羽也只能自刎而亡……當我彈到最后一段“追擊”時,都忘記自己是在演奏古典樂曲了,仿佛騎在一匹形體健壯的戰(zhàn)馬身上在疆場上追擊敵兵呢。
一曲結(jié)束后,從“臺下”傳來了熱烈的掌聲,看著外婆欣慰的眼神,我曉得這次演出成功了。我知道這種演出“小”得微不足道,但結(jié)果卻是我學琵琶這六年來開得最鮮艷的一朵花,我將再接再厲,再創(chuàng)新的“輝煌”!
篇3
思緒翻飛,我的眼前似乎閃過無數(shù)畫面,那都是土地的情思。
從紛紛戰(zhàn)國到大唐盛世,從百年元朝到恥辱清末,足下的土地負載了太多的悲喜哀樂。當我手觸黃土的瞬間,一種使命,一種責任,一種感慨不禁紛至沓來。
土地,生我養(yǎng)我的土地,奉獻得太多,太多了,卻永無停止。而我們的索取卻也永無止境。龍的國度,黃土淡淡是他的本色,渲染了黃河,點染了黃海,浸透了每一個中國人。
黃土,深厚。上下五千年的光輝與燦爛筑就了不朽的國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是其氣度,“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是其不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其堅毅。“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其關(guān)切……滄海桑田,世世變遷,但黃土之上矗立的終究是不屈不倒不偏不倚的脊梁。
黃土,寬廣。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望無際的黃土擁有最博大的胸懷。“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貴之盛”,環(huán)視蒼穹,笑看是是非非,赤壁往舟,蘇軾“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東籬賞菊,元縝“此生為何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寬廣之心,亦于贊人之中。這樣的人,這樣的民族,滲透黃土之色,飽覽世間風云。
篇4
“琵琶的前世今生”穿越千年的音樂之旅
國樂之王――“琵琶”,昔日,昭君抱之出塞,胡人攜其來唐;既有千呼萬喚的繞指柔情,也有醉臥沙場的鐵骨錚錚。神話傳說中,還是東方持國天王的隨身法器;誰承想,琵琶與歐洲的魯特琴、西班牙古典吉他有著同一個祖先――擁有愈五千年歷史的阿拉伯烏德琴,時光荏苒、歲月變遷,中國原生的“秦琵琶”和經(jīng)波斯、印度傳入的曲項琵琶傳承演變成了如今獨樹一幟的彈撥樂器之王。
那么,唐代盛極一時的五弦琵琶為什么絕響中土,獨留孤品在日本隔海遙望?……琵琶的前世今生映照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且聽當代五弦琵琶的代表人物――方錦龍先生與您同游中外,縱橫古今一一領(lǐng)略這弦內(nèi)弦外之音!
活動期間,方錦龍大師連續(xù)舉行了三場主題分別為《千年的響聲》、《古琴與吉他》和《絲路琵琶行》的演奏會。
演奏會中,方錦龍大師懷抱一張絕世五弦琵琶,按弦攏捻,撥若風雨,生動而傳神的再現(xiàn)了上下五千年、縱橫古今的弦內(nèi)弦外之音!既有舞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的雄壯慷慨、氣魄宏大,如十面埋伏;又有文曲“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的格調(diào)細膩、優(yōu)雅抒情的,如月兒高、春江花月夜等
在大師的天姿國樂下,現(xiàn)場鴉雀無聲,所有人都屏息靜氣,凝神體會。一曲終了,琴聲停止,余音綿綿散去之后,眾人方如夢方醒,爆發(fā)雷鳴般的掌聲。
水墨七仙,山水茶會
李玉涵 罐子茶書館首席茶道老師,臺灣tea雜志顧問,國家級高級茶藝師,高級評茶員,事茶多年。茶道大師親情助陣,雅集迭起。
臻品奇楠,香飄國墅
活動期間,來自北京無雙閣的主人為現(xiàn)場來賓展示了一場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香道盛宴。
君子五德,國玉文化展
篇5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篇6
1.記住生僻難寫字
有些名句中,有生僻字或筆畫繁多的字。這些字往往成為名句默寫的絆腳石,考生需要在平時就多記多寫。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軾《赤壁賦》)
“壑”字的寫法比較復雜,需要寫清筆畫,有的考生往往遺漏“?!崩锩娴囊粰M,造成錯誤。“嫠”字不常用,也不常見,容易寫錯。
2.區(qū)分同音異義字
默寫出錯,很多緣于同音,而辨清其形區(qū)別其義,有利于加深理解、記憶,是突破這一默寫瓶頸的良方。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初嫁”,剛剛出嫁。因此,不能寫成“出嫁”。
3.區(qū)別形近字
默寫出錯,也有不少緣于形近,但只是近,畢竟有異,因此須在“近”處發(fā)現(xiàn)不同,再聯(lián)系其意思,這一問題就不難解決。
銀瓶乍破水漿進,鐵騎突出刀槍鳴。(白居易《琵琶行》)
“漿”,汁液;“槳”,劃船的用具?!八疂{”只能寫“漿”,不能寫成“槳”。
4.辨清音近義近字
有的同音、近音字,意思相近或相同,但字形不同。考生默寫時,還得依照原樣書寫,不得以同音、近音的近義字替代。不過,在平時復習時,考生可以將這些字進行對比,以加強記憶。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勸學》)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荀子?裱А罰
這兩句中的“致千里”和“至千里”意思相同,但“致”和“至”不同??忌梢月?lián)系語境,用對比的方法進行記憶。
5.留意古今通假字
古詩文中,有不少通假字。考生在默寫時,要按照古人的寫法寫。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蘇軾《赤壁賦》)
“禁”在默寫時不能寫成“盡”。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李白《行路難》)
按照教材的解釋,“一尊還酹江月”中的“尊”通“樽”,但在默寫的時候,考生不能寫成“樽”?!坝癖P珍羞直萬錢”中的“直”,考生也容易誤寫成“值”。
6.注意詞序、句序
考生在默寫時,還要注意詞序和句序的問題。有些詞語或句子依照現(xiàn)代漢語的用法,似乎這樣說可以,那樣說也不錯,但是考生必須尊重古人用字造句的習慣,依照原文默寫。
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杜牧《阿房宮賦》)
“西東”只能寫成“西東”,不能寫成“東西”。
7.不要遺漏或更換虛詞
文言文中有大量的虛詞,由于虛詞在意義方面表現(xiàn)不出來,一些考生在默寫背誦不熟練或者只記住大致意思的語句時,往往出現(xiàn)遺漏或更換虛詞的情況。
篇7
1. 龍馬精神:喻指健旺的精神,一直延用至今。據(jù)《周禮》記載:“馬,八尺以上為龍,……六尺以上為馬。”看來只有那些身高體修者才有資格稱為龍馬。公元前3500年前的紅山文化(內(nèi)蒙古赤峰地區(qū))中有一種玉龍(如圖一),其帶鬃毛的頭可能就是以馬為藍本。
2. 天馬行空:最初的意思是馬的奔馳如同騰空飛行。“天馬”之名,可能源自《史記?大宛列傳》:“(漢武帝)得大宛汗血馬,名曰‘天馬’”。陜西茂陵出土的鎏金銅馬(如圖二),是珍貴的汗血寶馬的形象,學者郭物在《中國古代戰(zhàn)車戰(zhàn)馬》中推測:“中國的家馬是商代晚期突然出現(xiàn)的,其來源可能與歐亞草原西部文化交流有關(guān)?!?/p>
漢代人還以想象力在天馬的身上插上翅膀,更加凸顯天馬行空的速度和神姿,名之為“翼馬”。1969年在甘肅武威出土的東漢銅奔馬,有研究者認為應(yīng)當取名“飛燕騮”, 因古代多有以燕喻良馬之詩文,如梁朝簡文帝詩云“紫燕躍武,赤兔越空”,二句中紫燕、赤兔都是指良馬。
3.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意為一句話說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馬拉的車也難追上。形容話說出之后,無法再收回。為什么要駟馬去追?自然是四匹馬拉的車牽引力大?!对娊?jīng)》有云“駟
孔阜,六轡在手”,意為毛色似鐵的四匹好馬,由六條韁繩拉著。秦始皇陵出土的銅車馬復原圖(圖三),就是四匹馬拉著一輛車。據(jù)《漢書》記載,秦朝時已為駟馬奔跑修建了寬闊美麗的高速公路?!败囃?,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
古代四匹馬拉一輛車稱為“一乘”,周朝制度,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乘,故千乘之國即諸侯國。賈誼在《過秦論》中議論“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就是說秦統(tǒng)一了全國,并以兵車數(shù)目說明其軍事力量強大。
4. 南轅北轍:轅向南,轍向北,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結(jié)果離目標越來越遠。這里的“轅”是車杠,后端和車軸相連;“轍”是車輪在路上留下的痕跡。以“秦皇陵二號銅馬車”為例來看車的主要結(jié)構(gòu)(圖四):
古代駕車的馬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驂、服之分。中間駕轅的馬叫服,兩旁的馬叫驂?!妒酚洝分杏涊d鴻門宴上樊噲闖進項羽軍帳時,項羽喝問是誰,張良回答“此沛公之驂乘樊噲者也”,這是以驂馬喻樊噲擔任警衛(wèi)職。
5. 服牛乘馬:意即役使牛馬駕車。魏晉時期,達官貴人出行時皆乘牛車,至唐、宋時,貴族婦女也常坐牛車出門。陸游《老學庵筆記》曾記:“成都諸名族婦女,出入皆乘犢牛?!眻D五為北朝時高級牛車。
6. 虛左以待:泛指留出位置恭候他人。古時以左為尊,一般空左位等候賓客?!妒酚?魏公子列傳》中盛贊信陵君禮賢下士,有這樣的記述:“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p>
二、 古詩文說“車馬”
1. 鐵馬:指披鐵甲的戰(zhàn)馬。鐵甲是對馬的一種防護,除了鐵質(zhì)的外,還有皮質(zhì)的馬甲。古詩文多寫到“鐵馬”,如:
(1)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白居易《琵琶行》)
(3)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楊炯《從軍行》)
(4)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圖六為《武經(jīng)總要》中馬披鐵甲的結(jié)構(gòu)復原圖。史載金兵在進攻中原時,人披鎧,馬披具裝,號為“鐵浮圖”。評書《岳飛傳》及其他史籍中就有岳飛等南宋軍民大敗金兀術(shù)“鐵浮圖”的故事。
2. 五花馬: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社會上很講究馬的裝飾,常對馬的鬃毛精心修剪,留出一垛或三五垛鬃毛,分別叫一花馬或三花馬、五花馬。李白《將進酒》中有名句:“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痹娋渲械摹拔寤R”,當為良驥。唐代另一位邊塞詩人岑參在《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中描寫五花戰(zhàn)馬在寒風中奔馳,那蒸騰的汗水,立刻在馬毛上凝結(jié)成冰,“馬毛帶血汗蒸汽,五花連錢旋作冰?!眻D七為昭陵六駿之青騅,馬鬃呈三花馬狀。
3. 車軾:古代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如圖八:
這根扶手的橫木,好像作用不是很大,可是少了它也不行。古人有用來比喻為人要安守本分,不要鋒芒畢露。北宋文學家蘇洵在給兒子蘇軾取名時特以“軾”字來警戒:“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保ā睹诱f》)
4. 車右:指古代車戰(zhàn)時,站在御者右邊的武士。
古人乘車尚左,但兵車情況不同,主帥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擔任警衛(wèi)的就站在車右。車右一般選力士,作戰(zhàn)時保護主帥,行車遇到障礙時則下車助推?!蹲髠鳌吩谟浭鳊R晉“鞍之戰(zhàn)”中,晉國主帥克的車夫和車右都有異常勇敢的表現(xiàn)。
邴夏御齊侯,逢丑父為右。晉解張御克,鄭丘緩為右。齊侯曰:“余姑翦滅此而朝食?!辈唤轳R而馳之??藗谑?,流血及屨,未絕鼓音,曰:“余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病。吾子忍之!”緩曰:“自始合,茍有險,余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
篇8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
鈿頭銀篦擊節(jié)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zhuǎn)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點擊查看:琵琶行原文翻譯及賞析
2、琵琶行課文對照翻譯。
秋夜我到潯陽江頭送一位歸客,冷風吹著楓葉和蘆花秋聲瑟瑟。
我和客人下馬在船上餞別設(shè)宴,舉起酒杯要飲卻無助興的音樂。
酒喝得不痛快更傷心將要分別,臨別時夜茫茫江水倒映著明月。
忽聽得江面上傳來琵琶清脆聲;我忘卻了回歸客人也不想動身。
尋著聲源探問彈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許久卻遲遲沒有動靜。
我們移船靠近邀請她出來相見;叫下人添酒回燈重新擺起酒宴。
千呼萬喚她才緩緩地走出來,懷里還抱著琵琶半遮著臉面。
轉(zhuǎn)緊琴軸撥動琴弦試彈了幾聲;尚未成曲調(diào)那形態(tài)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聲音隱含著沉思;似乎在訴說著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著頭隨手連續(xù)地彈個不停;用琴聲把心中無限的往事說盡。
輕輕地攏,慢慢地捻,一會兒抹,一會兒挑。初彈《霓裳羽衣曲》接著再彈《六幺》。
大弦渾宏悠長嘈嘈如暴風驟雨;小弦和緩幽細切切如有人私語。
嘈嘈聲切切聲互為交錯地彈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盤。
琵琶聲一會兒像花底下宛轉(zhuǎn)流暢的鳥鳴聲,一會兒又像水在冰下流動受阻艱澀低沉、嗚咽斷續(xù)的聲音。
好像水泉冷澀琵琶聲開始凝結(jié),凝結(jié)而不通暢聲音漸漸地中斷。
像另有一種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時悶悶無聲卻比有聲更動人。
突然間好像銀瓶撞破水漿四濺;又好像鐵甲騎兵廝殺刀槍齊鳴。
一曲終了她對準琴弦中心劃撥;四弦一聲轟鳴好像撕裂了布帛。
東船西舫人們都靜悄悄地聆聽;只見江心之中映著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著收起撥片插在琴弦中;整頓衣裳依然顯出莊重的顏容。
她說我原是京城負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長安城東南的蝦蟆陵。
彈奏琵琶技藝十三歲就已學成;教坊樂團第一隊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彈罷都令藝術(shù)大師們嘆服;每次妝成都被同行歌妓們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爭先恐后來獻彩;彈完一曲收來的紅綃不知其數(shù)。
鈿頭銀篦打節(jié)拍常常斷裂粉碎;紅色羅裙被酒漬染污也不后悔。
年復一年都在歡笑打鬧中度過;秋去春來美好的時光白白消磨。
兄弟從軍姊妹死家道已經(jīng)破??;暮去朝來我也漸漸地年老色衰。
門前車馬減少光顧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給商人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輕易別離;上個月他去浮梁做茶葉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與我作伴繞艙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闌常夢少年時作樂狂歡;夢中哭醒涕淚縱橫污損了粉顏。
我聽琵琶的悲泣早已搖頭嘆息;又聽到她這番訴說更叫我悲凄。
我們倆同是天涯淪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問是否曾經(jīng)相識!
自從去年我離開繁華長安京城;被貶居住在潯陽江畔常常臥病。
潯陽這地方荒涼偏僻沒有音樂;一年到頭聽不到管弦的樂器聲。
住在湓江這個低洼潮濕的地方;第宅周圍黃蘆和苦竹繚繞叢生。
在這里早晚能聽到的是什么呢?盡是杜鵑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鳴。
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樣好光景;也無可奈何常常取酒獨酌獨飲。
難道這里就沒有山歌和村笛嗎?只是那音調(diào)嘶啞粗澀實在難聽。
今晚我聽你彈奏琵琶訴說衷情,就像聽到仙樂眼也亮來耳也明。
請你不要推辭坐下來再彈一曲;我要為你創(chuàng)作一首新詩《琵琶行》。
被我的話所感動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轉(zhuǎn)緊琴弦撥出急聲。
凄凄切切不再像剛才那種聲音;在座的人重聽都掩面哭泣不停。
篇9
一、適時點撥,發(fā)揮主導作用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強調(diào)個性化、多元化解讀,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但這絕不意味著忽視或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缺席或作用的弱化必使課文閱讀教學衍變成“放羊式”閱讀。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學生為本,精心設(shè)計活動。善于結(jié)合課文和學生特點,既生動有趣又高效藝術(shù)地將文本學習轉(zhuǎn)化為一個個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fā)展、提高,是實施新課程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在活動中,要立足文本,讓學生有思想的收獲、精神的享受。當然,設(shè)計教學活動還包括營造激勵性的教學環(huán)境。
2.生本對話,促進動態(tài)生成?!皩υ挕伞毙烷喿x教學觀認為,閱讀教學主要要素——教師、學生、文本之間有多重對話:師本、生本、師生、生生。生本對話的深層次推進離不開教師的藝術(shù)介入,生生對話的有效展開更離不開教師的藝術(shù)引導。另外,在學生忽視、曲解或難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師要適時點撥,發(fā)揮主導作用。我們要反思哪些方面讓學生有所提高、采用何種教學形式最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3.因勢利導,指導語文學法。從某種意義上說,進行閱讀策略的指導、引導學生研究學法比教師研究教法更重要。學法指導主要是引導學生研究如何學的問題,探討科學的學習規(guī)律和方法,具體引導學生探索出適合自己的聽課的方法、討論的方法、各種具體閱讀的方法等。學法指導旨在使教與學形成合力,更好地促進學生發(fā)展。如我們學習寫景散文時,可引導學生掌握概括景物特點的方法、分析賞析意境的方法等。當學生愛學語文、會學語文、學有實效時,語文教學也就達到了“無為而治”的境界,也就實現(xiàn)了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
4.善留空白,擴展深化課堂。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還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出課堂。要把課堂變成思維的碰撞場所,把每節(jié)課上成問題課,即把課堂作為酵母,激發(fā)學生在教師指導、學生嘗試、學生合作、學生探究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這樣,課堂教學自然就延展到課外了。
二、自主探究,提高閱讀能力
高中語文新課程注重學生語文應(yīng)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明確要求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必然應(yīng)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與鑒賞作品的能力與水平上。
首先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探究性閱讀教學認為文本的生成與存在離不開讀者的解讀創(chuàng)造,必須通過讀者的復雜活動來實現(xiàn)??梢姡x者是閱讀活動中的主體,能否進行探究性閱讀教學,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學生。因此,探究性閱讀教學的關(guān)鍵是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珍視其個人見解。
其次要把握文本的客體地位。學生對作品的探究性閱讀,就是對作品具體化的過程。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寫琵琶高亢激烈的聲響——“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這聲響是在聲息樂止之后突然爆發(fā)的,如同銀瓶乍破般清脆的聲音,如水漿的沖擊聲,如鐵騎刀槍之鏗鏘高亢聲,這樣的“大音”,白居易自然無法讓讀者聽到,但他用文字描繪出視覺形象,來勾引起人的聽覺聯(lián)想,無形化作有形,描繪出一系列鮮明的通感性意象,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即使遠隔千年,依然令人悚然驚心。因此,在探究性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傳神之筆、關(guān)鍵字句,含英咀華,浮想聯(lián)翩,在與文本的交流、激蕩中將其內(nèi)化到自己的腦海里,把語言符號轉(zhuǎn)化為鮮活的意象,通過移情體驗,以自己的生命喚醒、復活凝固于文本中的生命,在復活的意象中使文本情蘊獲得新的呈現(xiàn)。
三、培養(yǎng)文化意識,構(gòu)造精神家園
篇10
關(guān)鍵詞:月亮; 審美; 意境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5-018-001
自古以來,吟誦月亮的詩詞歌賦不計其數(shù)。在中國文人的審美意識里,月亮是如此神奇的美學大師。在太陽下坦露無遺的屋廬竹樹、瓦石僧舍,一經(jīng)月光的沐浴霎時變得澄空碧凈幽華可愛。“天上月色能移世界”的審美感情,留給我們的是一些意味深長的思索:月色怎樣移動這個現(xiàn)實世界,撲朔迷離的月光又怎樣創(chuàng)造出美的境界?
一、月亮作為一種象征形式,喚起了人們蒼茫浩渺的宇宙意識
它喚起了具有廣大空間的人生喟嘆,觸動著悠遠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現(xiàn)總伴隨著闊大蒼涼的宇宙空間,浩渺悲壯的天空意識和雄渾高古的審美境界。
詩人們在抒發(fā)無邊的思古幽情和深沉的現(xiàn)實感慨時,月亮便精靈般地出現(xiàn)在詩的意象里。例如:
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保ā冻鋈罚?/p>
我們還注意到詩人們?yōu)橹憩F(xiàn)月光世界的深沉歷史之感,往往刻意表現(xiàn)“古月”“關(guān)山月”“松月”之類。例如:
李白:“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保ā栋丫茊栐隆罚?/p>
杜甫:“三年笛里關(guān)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洗兵馬》)
二、月亮創(chuàng)造了心靈虛靜和空間澄靜的審美意境
月亮以其寧靜安謐的神韻和玲瓏晶瑩的光彩,創(chuàng)造出靜與凈的審美意境,引發(fā)出詩人的妙悟宇宙萬籟的空靈情懷。
王維《竹里館》詩云:“獨坐幽簧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痹鹿庖r托著寧靜自適的精神境界,寂寞心事中籠罩著一片飄逸卓群的寂寂梵音,月在藝術(shù)觀照中的虛靜,主要目的還在于表現(xiàn)心的虛靜。劉禹錫的《八月十五日夜桃園玩月》“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幾乎可以說是說破了月的虛靜的底蘊,茫茫塵世中“見月”的目的還是為了“心閑”,這樣,在紛紜亂世中奔波不已的人們,在月的世界里澡雪精神,陶冶美的情懷就不足為奇了。
靜靜的月光洗著大地,洗著宇宙,也洗著人們的肝膽精神。人們喜歡用冰輪、玉盤、清輝等來指稱月亮,例如:
張孝祥:“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念奴嬌》)
三、月亮創(chuàng)造了溫馨綽約、淡泊朦朧的審美物象,體現(xiàn)著婉約和諧的美學風格
中國古代詩人之所以那么喜歡月亮,很大程度是因為月亮是美的代稱,美的化身。
月亮在中國審美的深層結(jié)構(gòu)中始終流露出神秘的永恒的女性微笑,因此古典詩詞里常常以美人似月、佳人月下作為基本抒情意象。如:
敦煌曲子詞:“此時模樣,算來是秋天月?!保ā秳e仙子》)
中國古典審美傳統(tǒng)不是無限制地接受審美對象,而常常保持與審美對象的一定距離,所謂“隔簾花葉有輝光”。例如:
歐陽修:“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保ā渡樽印罚?/p>
四、月亮以其內(nèi)涵豐富的意象,建立了一種不落言筌,不涉理路的審美象征形式
言不盡意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重要命題。每當人們對宇宙人生的喟嘆,審美的愉悅的感情彌漫天宇無從表達時,就常常借助月亮意象去傳達、感悟。我們信手可以舉出這樣的例子。白居易《琵琶行》中有這樣的詩句:“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在激昂的樂曲戛然而止之后,突然推出一輪江中白月,詩人憐人不幸和自我傷悲,彈奏者慷慨情懷與欣賞者的心有戚戚,如煙之往事與現(xiàn)實之感慨都籠罩在一輪無言凄然的秋月中了。
五、月亮創(chuàng)造了一種懷念故鄉(xiāng)、思念父母、友人的審美情思
謝莊:“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賦》)
我們還注意到,古典詩詞中,詩人思念戀人、愛人,常常也寄托于明月的傳遞。例如:
晏幾道:“記得小萍初見,兩重心字羅衣。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保ā杜R江仙》)
六、月亮創(chuàng)造了一種孤獨與寂寞的審美心態(tài),反映著失意者尋求慰藉與解脫的心理
李商隱《無題》詩中有“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的詩句,“夜吟應(yīng)覺月光寒”并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亮構(gòu)成了孤獨與失意者的苦苦心象,因此失意者站在月光下,總是把月寫成寒月、孤月、冷月、殘月。例如:
唐人徐凝詩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