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銀抗菌范文
時間:2023-04-05 06:40: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納米銀抗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A solution which was mixed by multi-amidine compound (RSD) and silver nitrate was used to deal with the cotton fabric. Content of nano-silver, whiteness of the finished cotton, anti-bacterial and wash-resisting property of the finished fabrics has been tested and analyzed, and the paper pointed that the finished fabrics showed highly antibacterial effect and washability.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健康環(huán)保意識的不斷加強,在注重美觀、舒適的同時,對服裝的衛(wèi)生保健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棉織物具有吸濕性強、透氣性好、穿著舒適等優(yōu)點,倍受人們青睞。但是棉是一種親水性的多孔纖維,能為細菌生長提供足夠的水,同時周圍環(huán)境也能為細菌生長提供氧氣,促使細菌的繁殖。因此,開發(fā)具有抗菌性能的棉紡織品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織物抗菌整理中,銀系抗菌劑具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在無機抗菌劑中占主導地位。與其它抗菌劑相比,它不會引起病原體產生抗體或產生突變,抑菌和抗菌效果明顯。納米銀顆??梢灾苯舆M入微生物體內,中斷DNA的復制,從而阻止微生物繁殖,滅殺各種致病細菌,如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而且所需濃度較低。
本研究根據(jù)原位還原法原理,采用汽蒸法,利用多胺基化合物(RSD)表面豐富的胺基和亞胺基具有的還原性,在棉織物表面在位生成納米銀顆粒的棉織物整理品,提高了棉織物的抗菌性能,避免納米銀溶液不穩(wěn)定、顆粒團聚的問題。
1實驗
1.1材料與儀器
織物:純棉漂白布(120 g/m2),中國華芳集團提供。
試劑:RSD(實驗室自制)、硝酸銀(AR級)、硝酸(AR級)、營養(yǎng)瓊脂和營養(yǎng)肉湯均為生化試劑(上海中科昆蟲生物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蘇州大學生命科學院)。
儀器:Ultrascan XE測色儀(美國HunterLab公司)、Vista MP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fā)射光譜儀(美國瓦里安公司)、LRH 250A生化培養(yǎng)箱(廣東省醫(yī)療器械廠)、 150 A生化培養(yǎng)箱(蘇州威爾實驗用品有限公司)、SHZ 82A數(shù)顯測速恒溫搖床(蘇州威爾實驗用品有限公司)。
1.2織物整理工藝流程
浸漬RSD與硝酸銀的混合整理液 30 min 汽蒸 40 min 水洗 自然晾干。
1.3測試方法
織物白度:用WD 5型全自動白度儀測定,將織物折疊成 4 層,選取不同位置測 4 次取平均值。
織物上的銀含量:將 50 mg納米銀整理織物用 10 mL濃硝酸(65%)溶解,再用水稀釋 10 倍。將得到的溶液用電感耦合等離子發(fā)射光譜儀測量其在Ag波段(328 nm)上的值,在此基礎上計算織物上的Ag含量。
抗菌效果耐洗性:參照FZ/T 73023 ― 2006《抗菌針織品》中附錄C的簡化程序,對待測整理織物進行 50 次標準洗滌。洗滌條件及步驟:用 2 g/L標準合成洗滌劑,浴比1∶30,水溫 40 ℃ ± 3 ℃,投入試樣,洗滌 5 min,然后在常溫下用自來水清洗 2 min,計為洗滌 1 次。
織物的抗菌性能:參照FZ/T 73023 ― 2006《抗菌針織品》中附錄D,以振蕩法測定織物的抗菌性能。所用菌種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試樣的抗菌性能以抗菌率表示,按式(1)計算:
式(1)中:A為未處理織物上的活菌數(shù);B為處理織物上的活菌數(shù)。
2結果與討論
2.1 納米銀棉織物整理品的納米銀表征
2.1.1汽蒸法處理棉織物的表面形態(tài)
用銀質量濃度約為 64.8 mg/L的硝酸銀溶液與RSD的混合整理液整理棉織物,用掃面電鏡觀察纖維表面的縱向表面形態(tài)(圖 1)。
從圖 1 可以看到納米銀抗菌棉織物的纖維表面確實均勻分布著納米銀顆粒,平均粒徑在 50 nm左右。
2.1.2納米銀棉織物整理品在不同波長處的K/S值
織物染色的K/S值反映織物表面顏色的深淺,可用來判斷染料的上染量和勻染性。這是因為不同染料在其對應的某一波長處具有一定的吸收值,吸收峰值的大小反應了布面顏色的深淺,利用其原理由于棉織物經汽蒸納米銀處理后布面顏色呈現(xiàn)亮黃色,通過測定棉織物的K/S值,得到不同波長處織物的K/S值譜圖。
采用質量濃度為 2 g/L的RSD,分別與 0.1、0.3、0.5、0.8、1.0、1.2、1.5 mL的 0.1 mol/L的AgNO3配置成整理液,將棉織物棉浸漬 30 min,汽蒸 30 min(圖 2)。
從圖 2 可以看出在波長為 400 ~ 420 nm 處,硝酸銀用量為 0.5、0.8、1.0、1.2、1.5 mL的曲線存在明顯的吸收峰,且用量越大峰值越大。這與納米銀溶液中納米銀的吸收峰一致。由此可知,整理后的棉織物表面存在納米銀。分析該圖可知,當RSD用量一定時,隨著硝酸銀溶液體積的增加,吸收峰越來越明顯。當硝酸銀用量較低時,沒有明顯的吸收峰,這是因為溶液中Ag+較少,吸附到織物表面的Ag+的量就更少,在汽蒸過程中被還原成納米銀的量也就比較少,所以在圖上就沒有明顯的吸收峰。隨著硝酸銀溶液體積的增加,溶液中的Ag+的量增加,吸附到織物表面的Ag+的量也增加,這些Ag+在汽蒸過程中被還原成納米銀固著在棉織物上,從而使棉織物表面具有明顯的吸收峰,且吸收峰值逐漸變大,吸收峰越來越尖銳。
2.1.3納米銀棉織物整理品的銀含量和白度
采用質量濃度為 2 g/L的RSD,分別與 0.1、0.3、0.5、0.8、1.0、1.2、1.5 mL的 0.1 mol/L AgNO3配置成整理液,將棉織物棉浸漬 30 min,汽蒸 30 min(表 1)。
從表 1 可知,隨著AgNO3用量的增加,棉織物表面的銀含量也不斷增加,這是因為吸附到織物表面的Ag+的量也增加,經汽蒸后,被還原成的納米銀也增加。但是由于AgNO3用量的增加,織物上的納米銀也隨之增加,當與空氣接觸時,納米銀容易氧化生成氧化銀,使織物表面表面顏色變暗。使納米銀棉整理品的白度不斷下降。當 0.1 mol/L的硝酸銀用量為 1.2 mL時白度已降到 58。
2.2棉織物整理品的抗菌性能
2.2.1織物上的銀含量與抑菌率的關系
通??咕幚砘|的抗菌效果與基質上抗菌劑的含量有關,銀也不例外,故可將織物表面的銀含量作為抗菌效果的一個指標。對不同硝酸銀用量處理后的織物進行抗菌性能測試,選取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中最具代表性的 2 個菌種 ―― 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為測試菌種。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由圖 2 可以看出棉織物的抗菌效率隨織物上的銀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增長速率逐漸趨于平緩。當織物上的銀含量為 87 mg/kg時,對兩種細菌的抗菌率均達到 98% 以上。說明經汽蒸法抗菌整理后的棉織物具有較好的抗菌性。
2.2.2納米銀棉織物整理效果的耐洗性
采用質量濃度為 2 g/L的RSD,與 1.0 mL的 0.1 mol/L AgNO3配置成整理液,將棉織物棉浸漬 30 min,汽蒸 30 min。測定不同洗滌次數(shù)的樣品的銀含量、白度和抗菌效率(表 2)。
由表 2 可知,經過不同洗滌次數(shù),織物表面的銀含量略有下降,白度略有上升。經 20 次洗滌后織物上銀含量的保留率可達到 93.64% 以上,經 50 次洗滌后織物上銀含量保留率可達到 81.68%,說明洗滌過程中納米銀略有脫落,但依然具有良好的耐洗性能??椢锛词瓜礈?50 次后,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依然可以達到 99.17% 和 99.28%,由此可知棉織物汽蒸法納米銀整理對于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好的抗菌耐洗性。這主要因為RSD表面的胺基與納米銀形成銀氨絡合物,滲透到棉纖維內部的無定形區(qū),在纖維內部形成納米銀顆粒,RSD表面豐富的胺基和亞胺基增強了織物與納米銀之間的絡合,使得納米銀不易脫落。
3結論
(1)采用汽蒸法,用RSD與硝酸銀溶液的混合整理液對棉織物進行整理。通過SEM圖和棉織物整理品在不同波長處的K/S值證明了整理后的棉織物表面存在納米銀顆粒,且達到了納米數(shù)量級。
(2)棉織物經RSD溶液和AgNO3混合整理液整理后,織物的白度下降,當織物上的銀含量為 133 mg/kg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的抑菌率分別達到 99.73% 和 99.61%,洗滌 50 次后,對兩種菌的抑菌率仍在 99% 以上,體現(xiàn)了較好的耐洗性。
參考文獻
[1] 何秀玲,郭臘梅. 抗菌織物的發(fā)展與應用現(xiàn)狀[J]. 廣西紡織科技,2003,32(3):30 33.
[2] 王煥敏. 純棉織物抗菌整理及工藝優(yōu)化[J]. 染整技術,2009,31 (6):21 23.
[3] M S Vaisbali,Mrane. Antibacterial Finishes for Textiles[J]. Intemationaldyer,2007(1):32 36.
[4] Jung-Eun Lee,Jin-Woong Kim. Polymer/Ag Composite Microspheres Produces by Water-in-oil-in-water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and Their Application for a Preservative[J]. Colloid Polymer Science,2004,282(3):295 299.
[5] 何鑫,張梅,王憶,等. 多形貌納米銀的研究進展[J]. 材料導報,2009,23(4):36 41.
篇2
銀是一種可殺滅細菌、真菌和霉菌的金屬。自進入20 世紀, 臨床應用銀化合物殺菌消毒、抗菌消炎逐漸廣泛。如濕潤燒傷膏用于治療燒、燙傷;應用含氟化二氨銀漱口水防治牙周炎、齲齒、口腔潰瘍; 應用一種羧酸銀與乙醇復配液,治療淚管炎、陰道感染、細菌性感冒等;納米銀抗菌凝膠是近幾年來研制的一種通過納米技術原理,將金屬銀制成直徑為25nm左右的銀微粒單位,與細菌體內去氧核糖核酸相結合,導致細菌微生物死亡,達到抗菌作用[1]的新藥。自2011年9月~2012 年12月我科分別采用外用斯麗凱納米銀抗菌凝膠和濕潤燒傷膏治療二度燒傷及燙傷,并進行對比觀察,報道如下。
本院共收治82例有Ⅱ度燒傷創(chuàng)面的患者,其中男45 例、女37例,年齡14~ 62歲,Ⅱ度燒傷總面積為3%~15%,均為72h內入院的火焰燒傷和熱液燙傷患者,所有燒傷患者均無糖尿病等代謝系統(tǒng)疾病。隨機將患者分為納米銀抗菌凝膠治療組41例和濕潤燒傷膏對照組4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方法:試驗組:納米銀抗菌凝膠(深圳市源興納米醫(yī)藥科技有限公司);對照組:1%濕潤燒傷膏霜劑(汕頭市美寶制藥有限公司)。
Ⅱ度燒傷患者:2組分別去除腐皮及污物后常規(guī)碘伏消毒液清洗創(chuàng)面, 將2組藥物分別均勻涂于創(chuàng)面表面,后用普通紗布包扎,隔日換藥1次。
1.3檢測項目:治療前、后各檢查1次, 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作為參考。
1.4觀察創(chuàng)面指標:①疼痛程度以視覺模擬評分法定量,疼痛越輕、分值越??;②疼痛持續(xù)時間以分鐘測量;③觀察滲出液以及腫脹情況。
1.5實驗統(tǒng)計數(shù)據(jù):①計算2組患者Ⅱ度創(chuàng)面愈合率,記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②創(chuàng)面分泌物實驗室細菌培養(yǎng):創(chuàng)面用藥前及用藥后3、10、20d各1次
1.6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10.0 統(tǒng)計軟件, 采用配對t檢驗、進行比較, 計量資料以X±s表示。P
2 結果
2.1 2組創(chuàng)面治療后對比:試驗組(創(chuàng)面疼痛測量分值均明顯小于對照組, 疼痛分鐘明顯短于對照組。2 組創(chuàng)面滲出液、創(chuàng)面腫脹均存在, 經治療后創(chuàng)面愈合, 滲出逐漸減少,腫脹逐漸減退。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和愈合率見表1。
2.2 實驗室分泌物細菌培養(yǎng):試驗組無一例出現(xiàn)細菌培養(yǎng)陽性結果。
2.3 創(chuàng)面愈合質量兩組患者創(chuàng)面治愈后均采用常規(guī)綜合康復治療,納米銀抗菌凝膠治療組創(chuàng)面愈合后色素沉著消退時間為7 ~ 60 d ,濕潤燒傷膏對照組為30 ~ 90 d; 納米銀抗菌凝膠治療組創(chuàng)面愈合后9例出現(xiàn)瘢痕增生,濕潤燒傷膏對照組為22例瘢痕增生; 納米銀抗菌凝膠治療組局部色素沉著較輕,消退快,瘢痕增生例數(shù)出現(xiàn)少,瘢痕增生較輕。
3 討論
創(chuàng)面的良好修復有賴于合理的創(chuàng)面處理和外用藥物的選擇, 而創(chuàng)面在愈合過程中卻往往是局部或全身感染的重要途徑之一。至今,局部抗菌藥物仍是預防創(chuàng)面發(fā)生侵襲性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有研究表明, 納米銀能加快創(chuàng)面上皮再生的速度, 從而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2] 。納米銀抗菌凝膠具有很強的吸收液體能力, 凝膠膨脹后形成濕潤環(huán)境, 易于肉芽形成, 對創(chuàng)面產生一定壓力, 有收斂作用[3] 。它具備以下特點:①起效快, 能在30 min 內迅速滅菌。②抗菌作用持久, 至少保持3 d 有效。③抗菌譜廣, 對革蘭陽性、陰性菌以及真菌等150 余種病原體有效, 包括耐藥假單胞菌, 耐甲氧西林金色葡萄球菌。濕潤燒傷膏是中成藥,其對淺度燒傷有明顯治療效果,但面積較大或病情較復雜的病人往往見效時間長,效果改善緩慢,且治療過程中有明顯異味伴隨,某些體質特殊病人對中藥制劑有著潛在的不良反應風險,用藥往往受到限制。在進行臨床對照的過程中, 未發(fā)現(xiàn)納米銀對患者造成的明顯不良反應, 偶有因換藥引起的發(fā)熱反應, 經對癥后短時間內逐漸恢復正常。通過統(tǒng)計抽取的樣本數(shù)82例研究結果表明, 試驗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創(chuàng)面愈合率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篇3
結論 Ag-nHA-nTiO2/PA66膜對MG63細胞生長無抑制作用。與e-PTFE相比,其具有更優(yōu)良的結構和生物學性能,適于用作引導骨再生膜材料。
[關鍵詞] 引導骨再生; 羥磷灰石; 銀; 成骨樣細胞MG63
[中圖分類號] R 783.1 [文獻標志碼] A [doi] 10.7518/hxkq.2013.02.004
引導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生物膜技術在口腔醫(yī)學領域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載銀納米羥磷灰石/二氧化鈦/聚酰胺66(Ag-nHA-nTiO2/
PA66)納米抗菌復合膜是將無機納米復合抗菌材料
載銀納米羥磷灰石/納米二氧化鈦(Ag-nHA-nTiO2)和聚酰胺66(PA66)復合,采用“常壓共溶法”制備而
成的。在Ag-nHA-nTiO2/PA66膜中的nTiO2和Ag+含量分別為0.48%和2.35%。前期實驗已證實其對口腔常見細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性[1]。但是,對于該膜的結構及生物相容性尚缺乏研究。因此,本實驗以膨體聚四氟乙烯(e-polytetra fluoroethylene,e-PTFE)膜為對照,通過光鏡和掃描電鏡(scanning electron mi-
croscope,SEM)對比觀察Ag-nHA-nTiO2/PA66抗菌
膜的結構,并在兩種膜上接種成骨樣細胞株MG63,觀察MG63在膜上的生物學活動變化,探討Ag-nHA-nTiO2/PA66膜作為GBR膜的生物相容性。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材料和儀器
e-PTFE膜(上海塑料研究所第一研究室),Ag-
nHA-nTiO2/PA66膜(四川大學納米生物材料中心),
SEM(JSM-5900,JEOL公司,日本),IX70倒置相差顯微鏡(OLYMPUS公司,日本)等。
1.2 膜材料結構觀察
將Ag-nHA-nTiO2/PA66膜和e-PTFE膜剪裁成
1 cm×1 cm方片,制作石蠟切片,厚5 μm,蘇木精-伊紅(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倒置顯微鏡觀
察膜橫截面的結構。取兩種膜材料裁成同樣大小,真空干燥,噴金,采用SEM觀察膜的表面情況。
1.3 膜上成骨樣細胞生長曲線的測定
將e-PTFE膜和Ag-nHA-nTiO2/PA66膜剪裁成直徑為14 mm的圓片各12張,消毒后PBS液清洗3次,置于24孔培養(yǎng)板內,另設空白對照組。按照細胞密度為每孔3×104個進行接種,標準環(huán)境下進行孵育(37 ℃,95%空氣,5%CO2),分別于1、3、5、7 d各取出3孔,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yl tetra-
zolium,MTT)法,在570 nm波長下測定每孔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每組每次取得3孔的數(shù)
值,計算各組平均值,采用雙因素方差法分析結果。
1.4 細胞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
性測定
將e-PTFE膜和Ag-nHA-nTiO2/PA66膜剪裁成直徑為34 mm的圓片各12張,消毒后PBS液清洗3次,置于6孔培養(yǎng)板內,另設空白對照組。培養(yǎng)板內按照細胞密度為每孔6×105個接種MG63,標準環(huán)境(37 ℃,95%空氣,5%CO2)下進行培養(yǎng),分別于1、3、5、7 d各取出3孔,收集細胞,在酶聯(lián)免疫檢測儀上測定各孔OD值,測定細胞內ALP活力。
1.5 細胞黏附和增殖情況
細胞培養(yǎng)同1.4。分別于1、5 d取出膜片各3個,3%戊二醛固定,梯度脫水,醋酸異戊酯浸泡20 min。臨界點干燥,噴金,SEM下進行觀察。
2 結果
2.1 膜材料結構觀察結果
2.1.1 倒置顯微鏡下觀察結果 HE染色后e-PTFE膜的橫截面結構比較均勻一致,正、反面都可見較長的裂隙,約30~50 μm,裂隙之間相互交通。正、反面都比較平滑,孔隙大小約為15 μm(圖1左)。Ag-
nHA-nTiO2/PA66膜的橫截面可見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孔隙相互連通。正面結構疏松,孔隙大小約50~300 μm,從正面到反面的橫截面中可見到300 μm的大孔隙;反面約有50 μm的孔隙,十分致密(圖1右)。
2.1.2 SEM下觀察結果 e-PTFE膜可見成行排列、直徑不一的長橢圓形裂隙,長約5~20 μm,寬約3 μm,正、反面結構基本一致(圖2)。Ag-nHA-nTiO2/PA66抗菌膜的正面疏松多孔,由大小不等的孔隙構成,孔隙大小從幾微米到上百微米不等,孔隙的形狀各異,大孔隙之間相互通連,其中又有許多小的孔隙,有的孔隙中可見到一些顆粒狀的沉積物。反面比較平滑,孔隙的大小為1~10 μm,孔隙形狀多為圓形,孔隙之間未見交通(圖3)。
Fig 3 Surfaces of Ag-nHA-nTiO2/PA66 membrane SEM × 2 000
2.2 MG63細胞在兩種膜上的生長情況
2.2.1 細胞增殖曲線的測定 分別在1、3、5、7 d測定兩種膜組和空白對照組的OD值,計算其相對時間點上的均值,繪制細胞增殖曲線(圖4)。統(tǒng)計學分
析表明,3組細胞增殖量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每組在時間點上的數(shù)據(jù)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2.2 細胞ALP活性的測定 將收集的細胞反復凍融2次后,測定3組不同時段的ALP活性。隨著時間的增加,每組ALP活性均有所增加。統(tǒng)計學分析表明,每組細胞ALP活性第3天與第5天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其余各時間點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圖5)。
2.3 細胞在膜上黏附和增殖的SEM觀察
2.3.1 細胞在e-PTFE膜上的黏附和增殖情況 膜上接種MG63細胞第1天,SEM下觀察到細胞零星的分散在膜上,細胞呈長梭形,偽足伸展長短不一,胞核清楚,胞漿豐富(圖6左)。膜上接種MG63細胞第5天,SEM下觀察到細胞呈片狀分布在膜上不同的區(qū)域,多個細胞相互交聯(lián),細胞生長良好,細胞偽足伸展不充分,未見細胞伸入到空隙中(圖6右)。
2.3.2 細胞在Ag-nHA-nTiO2/PA66膜上的黏附和增殖情況 膜上接種MG63細胞第1天,SEM下觀察到細胞黏附在孔隙的邊緣和中間,形態(tài)有長梭形,偽足伸展良好,細胞形態(tài)多樣,細胞伸出的偽足黏附在孔隙的表面和孔隙中(圖7左)。
接種MG63細胞第5天,SEM下觀察到細胞已經長在膜表面,呈片層狀,細胞有長條形、梭形,形態(tài)各異。有的細胞兩端跨越孔隙,有的黏附在孔隙的邊緣,細胞生長良好,細胞相互交通(圖7右)。
3 討論
1982年Nyman等[2]在牙周病的治療中提出引導性組織再生(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GTR)。其基
本原理是:不同組織細胞向創(chuàng)口內生長或遷移速度不同,局部植入人工生物引導膜,利用膜屏障建立一個能使生物再生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發(fā)揮的有利環(huán)境[2]。骨組織是以再生方式完成損傷修復的少數(shù)組織
之一,GTR概念同樣適用于骨再生過程即GBR。目前,GBR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口腔種植修復領域。
在GBR的操作以及后期使用中經常出現(xiàn)膜暴露、創(chuàng)口感染等問題,嚴重影響GBR成功率[3],開發(fā)具備
抗菌性能的GBR膜尤為重要。但是,很多材料在抗菌的同時也會對正常組織細胞造成抑制甚至造成正常細胞死亡。因此,在探討膜的抗菌性能時,更為重要的是確認膜的生物相容性。本實驗中使用的抗菌Ag+即是廣泛被用作抗菌作用的有效成分,筆者的前期研究也證實Ag-nHA-nTiO2/PA66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桿菌的抗菌率分別為50.10%和56.31%,而對牙齦卟啉單胞菌、變異鏈球菌和具核梭桿菌的抗菌率分別為91.84%、90.49%和90.64%[1]。這同其他研究結果類似,即Ag+具有一定的抗菌性能[4]。但是既往研究同時表明:當Ag+濃度較高時對真核細胞會產生毒性,從而抑制細胞活力[5]。Chung等[6]對Ag+的生物相容性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Ag+對細胞的活力有抑制作用。本實驗抗菌復合膜中起抗菌作用的主要成分也是Ag+。因此,本實驗對新開發(fā)的Ag-nHA-nTiO2/PA66復合膜進行了生物相容性方面的研究。結果顯示,對比e-PTFE膜,載Ag+復合膜上,MG63細胞伸展良好,細胞偽足深入空隙且互有交通。細胞增殖曲線顯示細胞增殖活性不受抑制。ALP檢測結果顯示細胞功能良好,成骨能力未受Ag+的影響。由此可見,抗菌復合膜Ag+濃度適宜,不會抑制細胞生長。說明Ag-nHA-nTiO2/PA66抗菌膜生物相容性良好。
體外細胞復合培養(yǎng)法簡便、敏感、重復性好,已經成為評價生物材料相容性的重要手段[7]。成骨細
胞是一種特殊的成纖維細胞,在骨改建中具有關鍵性作用,成為骨代謝研究中的重要部分。采用體外培養(yǎng)的人成骨細胞可評價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并且準確的反映材料對機體的影響。本研究選用的成骨樣細胞株MG63具有多次傳代后仍能保持穩(wěn)定細胞表型的特性;同時成骨樣細胞株與普通成骨細胞表型接近,在很多成骨相關的研究中都采納成骨樣細胞株作為研究對象[8]。本實驗選擇成骨樣細胞株MG63
作為研究對象,由SEM及ALP表達情況來看,細胞生物學形態(tài)及功能表達良好,說明實驗中MG63性狀和表達穩(wěn)定,實驗結果可靠。
引導膜的結構及其生物相容性在GBR生物膜技術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該膜既要允許營養(yǎng)通過,又要求能隔離周圍結締組織細胞長入。既往研究表明:理想的膜支架材料應有較高的孔隙率和孔隙貫通率,以及適于骨組織生長的力學支撐[9]。當孔徑在150 μm以上,則是骨組織長入的理想場所。本實驗中e-PTFE膜結構均一,最大孔徑在20 μm以內;Ag-nHA-nTiO2/PA66抗菌膜則存在正反面的結構,正面孔徑可達上百微米,而反面孔徑最大不超過10 μm。細胞學實驗可見:e-PTFE膜上細胞可黏附但無深入生長,而Ag-nHA-nTiO2/PA66抗菌膜上MG63細胞生長良好,且細胞偽足深入孔內。由此說明,相比較e-PTFE膜,Ag-nHA-nTiO2/PA66抗菌膜更具有優(yōu)勢,其雙層結構在為成骨細胞提供支架的同時,致密一面可以阻止軟組織長入,而疏松的一面則有利于新骨組織的生成。
本實驗通過觀察Ag-nHA-nTiO2/PA66膜的結構以及MG63細胞在其上的生長、表達情況,發(fā)現(xiàn)Ag-nHA-nTiO2/PA66膜對MG63細胞的生長無抑制作用,MG63細胞在其組織面上黏附效果好,能夠充分生長和增殖。綜上所述,Ag-nHA-nTiO2/PA66抗菌復合膜具有優(yōu)良的結構及生物相容性,具有作為GBR膜的可行性。當然Ag-nHA-nTiO2/PA66膜是否能成為優(yōu)良的GBR膜,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白石, 莫安春, 鮮蘇琴, 等. 納米抗菌復合膜的理化性能及對口
腔細菌抗菌性能的實驗研究[J]. 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 2008, 26(4):
358-361.
Bai Shi, Mo Anchun, Xian Suqin,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an-
tibacterial effect of Ag-nHA-nTiO2/polyamide 66 nanocomposite
membrane on oral bacteria[J]. West China J Stomatol, 2008, 26
(4):358-361.
[2] Nyman S, Lindhe J, Karring T, et al. New attachment following
surgical treatment of human periodontal disease[J]. J Clin Perio-
dontol, 1982, 9(4):290-296.
[3] Kidd KR, Patula VB, Williams SK. Accelerated endothelialization
of interpositional 1-mm vascular grafts[J]. J Surg Res, 2003, 113
(2):234-242.
[4] Alt V, Bechert T, Steinrücke P, et al. An in vitro assessment of
the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and cytotoxicity of nanoparticulate sil-
ver bone cement[J]. Biomaterials, 2004, 25(18):4383-4391.
[5] 楊佳利, 李俊杰, 林秋霞, 等. 納米銀溶膠的體外細胞毒性評價
及其機制研究[J]. 國際生物醫(yī)學工程雜志, 2011, 34(5):279-283.
Yang Jiali, Li Junjie, Lin Qiuxia, et al. In vitro cytotoxicity and
mechanism of silver colloid nanoparticles on mammalian cells[J].
Int J Biomed Eng, 2011, 34(5):279-283.
[6] Chung RJ, Hsieh MF, Huang CW, et al. Antimicrobial effects and
human gingival biocompatibility of hydroxyapatite sol-gel coatings
[J]. J Biomed Mater Res B Appl Biomater, 2006, 76(1):169-178.
[7] Parizek M, Douglas TE, Novotna K, et al. Nanofibrous poly(lactide-
co-glycolide) membranes loaded with diamond nanoparticles as pro-
mising substrates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J]. Int J Nanomedi-
cine, 2012, 7:1931-1951.
[8] Sohn SH, Jun HK, Kim CS, et al. Biological responses in osteo-
blast-like cell line according to thin layer hydroxyapatite coatings
on anodized titanium[J]. J Oral Rehabil, 2006, 33(12):898-911.
[9] Matsumoto G, Hoshino J, Kinoshita Y, et al. Evaluation of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with poly(lactic acid-co-glycolic acid-co-ε-
caprolactone) porous membrane in lateral bone defects of the ca-
nine mandible[J]. Int J Oral Maxillofac Implants, 2012, 27(3):
篇4
[關鍵詞]納米銀;聚氨酯;負壓封閉引流;創(chuàng)面修復
[中圖分類號]R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4)05-0353-03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vacuum-sealing drainage based on nano-silver/polyurethane wound repair materials in the treatment of wound
LI Yu-fei1,2,ZHAO Jian-ning3,ZHANG Wen-jun4
(1.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y, Guangzhou 510515,Guangzhou,China;2.The 455th Hospital of PLA, Shanghai 200052,China;3.Nanjing General Hospital of Nanjing Military Command,Nanjing 210002,China;4.Changzheng Hospital,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0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vacuum-sealing drainage based on nano-silver/polyurethane wound repair materials in the treatment of wound.Methods28 cases of patients were bone complex wounds,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ed group and control group,and 14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sing continuous vacuum-sealing drainage based on nano-silver/polyurethane wound repair materials.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wound healed well and had notable antibacterial effect,and wound healing time was shortened obviously in observed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nano silver; polyurethane;vacuum sealing drainage; wound repair含納米銀聚氨酯敷料的持續(xù)封閉負壓引流裝置(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指,以含納米銀粒子涂層的普通聚氨酯(PU)泡沫填充于創(chuàng)傷表面,再將醫(yī)用的生物半透膜覆蓋,封閉創(chuàng)面,并將分布于聚氨酯泡沫內的引流管同外接負壓源相連接,實現(xiàn)由點狀引流轉變?yōu)槊鏍钜?,從而使整個被覆蓋的創(chuàng)面處于全封閉的負壓引流狀態(tài)。該裝置能有效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降低感染率、縮短治療時間、減少治療痛苦。2011年8月~2013年2月收治骨傷復雜創(chuàng)面患者28例,應用含納米銀聚氨酯敷料的持續(xù)封閉負壓引流VSD裝置治療,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1一般資料
患者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齡15~67歲,平均年齡36歲。致傷原因,車禍傷21例,擠壓傷5例,運動傷2例。創(chuàng)面分布于上肢、下肢以及所包含關節(jié)。其創(chuàng)面體表面積范圍分布:4例小于1%,18例為1%~5%,6例大于5%。將所有28例患者,按統(tǒng)計學隨機數(shù)字法進行分組,分配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為14例。經分析,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創(chuàng)傷類型、創(chuàng)傷程度等方面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方法
2.1 治療方法:28例患者入院后均對創(chuàng)面行0.9%生理鹽水清洗,去除污物,并徹底清創(chuàng),創(chuàng)面常規(guī)用0.5%碘伏消毒。
2.1.1 觀察組:將特制的含納米銀聚氨酯VSD材料[1],修剪成與創(chuàng)面相一致的大小,將創(chuàng)面周圍皮膚清潔干燥,利用醫(yī)用半透膜覆蓋敷料至創(chuàng)面邊緣約2~3cm范圍,保持材料與創(chuàng)面充分接觸,不留死腔。將引流管接負壓瓶,持續(xù)負壓大小控制在400~600mmHg,以敷料收縮不留空氣,質地變硬,并伴有液體通暢引流為度。持續(xù)負壓引流約7~10天,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生長活躍,取出VSD材料,創(chuàng)面植皮。
2.1.2 對照組:將創(chuàng)面徹底清創(chuàng),覆蓋大小與創(chuàng)面一致的無菌凡士林紗布,加壓包扎,傷口隔日換藥,更換凡士林紗布,術后約7~10天,打開創(chuàng)面敷料,可見創(chuàng)面滲出較觀察組多,肉芽組織生長較好,創(chuàng)面植皮。
2.2 觀測指標:對兩組患者的骨傷復雜創(chuàng)面的創(chuàng)面恢復情況、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創(chuàng)面感染情況、愈合后創(chuàng)面色素改變及瘢痕形成等情況進行觀測統(tǒng)計。
2.3 統(tǒng)計分析:對觀測數(shù)據(jù)應用SPSS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進行t檢驗,細菌培養(yǎng)陰性率用χ2檢驗。
3結果
3.1 創(chuàng)面恢復情況
3.1.1 觀察組:14例患者在一次使用該VSD敷料后,可見創(chuàng)面肉芽組織新鮮,組織外觀呈鮮紅的“草莓樣”顆粒結構,新生毛細血管豐富,無明顯水腫、滲出。一期直接游離中厚皮片移植均取得成功。使用含納米銀聚氨酯敷料組,創(chuàng)面干潔,創(chuàng)周炎癥反應輕。創(chuàng)面換藥時,敷料剝離容易,疼痛感較輕,瘢痕增生不明顯,瘢痕形成較少,未見感染灶,植皮后隨訪3~6個月,創(chuàng)面色素改變輕。
3.1.2 對照組:14例患者在使用無菌凡士林紗布后,12例患者創(chuàng)面組織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滲出,2例患者創(chuàng)面腫脹較明顯,延遲愈合。創(chuàng)面換藥剝離敷料時,患者疼痛明顯,剝離困難。對患區(qū)植皮后隨訪3~6個月,受皮區(qū)均存在不同程度瘢痕增生,色素沉著明顯。
3.2 創(chuàng)面感染情況:7天后創(chuàng)面細菌培養(yǎng),觀察組創(chuàng)面細菌感染率:無細菌生長12例,細菌清除率為85.7%。對照組:創(chuàng)面無細菌生長3例,細菌清除率為21.4%。說明含納米銀聚氨酯敷料的持續(xù)封閉負壓引流裝置能有效抑菌,P
3.3 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見表1。治療組能夠使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提前,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4討論
在臨床治療中選擇好的外用藥,不僅能夠有效殺菌抑菌,還可較早促進創(chuàng)面組織生長,提供最佳愈合環(huán)境。同時,也須具備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吸收快、使用方便等特點[2-3]。納米銀醫(yī)用敷料,是應用納米技術以銀為原料精制而成的抗菌敷料[4-5]。目前,納米銀材料因其具有高表面積/體積比,以及獨特的化學物理特性已成為新式抗菌制劑[6]。據(jù)報道,納米銀離子具有很強的穿透力與抗菌活性[7],且當納米銀粒子進入細菌細胞內,可在群落中心形成一個低分子量區(qū)域,細菌向該區(qū)域聚集,使DNA免受銀離子損害,納米銀粒子能夠有效攻擊呼吸鏈、促進細胞分化,最終導致細胞的死亡。所有,納米銀粒子是通過向細菌細胞中釋放銀離子,而增強殺菌活性的[6,8]。另一方面,納米顆粒因其獨特的化學、光學和機械屬性,在21世紀發(fā)展迅速。納米顆粒顯示出了卓越的抗菌活性,因其對金屬微粒耐藥的微生物、抗生素及耐藥菌株所顯示出的抗菌能力,使其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睞[9]。
研究顯示,采用銀離子、金屬銀或者納米銀顆??捎糜谥委煙齻?、制成牙科材料、不銹鋼材料涂層、紡織面料、水處理及防曬乳液等,且對人體細胞毒性較低,具有高熱穩(wěn)定性以及低波動性[10]。應用含納米銀的敷料、藥膏或者凝膠,可減少慢性傷口的細菌感染[11-12]。報道稱含納米銀粒子的聚醋酸乙烯納米纖維作為創(chuàng)面敷料,已顯示出了卓越的抗菌性能[11]。
筆者應用的含納米銀聚氨酯敷料,與創(chuàng)面接觸后持續(xù)釋放納米銀粒子,通過有效抑制一系列硫基酶活性,從而達到抑菌、滅菌的作用,且納米銀抗菌譜廣,不易產生耐藥菌[13];另外通過持續(xù)負壓引流的設計方式,能夠確保聚氨酯敷料所覆蓋的創(chuàng)面積液流暢有效地排出,從而減少敷料更換次數(shù)、減輕換藥痛苦、預防傷口感染、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13-14];根據(jù)臨床對比研究,含納米銀聚氨酯敷料持續(xù)封閉負壓引流術應用安全,效果更好,尤對嚴重復雜創(chuàng)傷患者軟組織創(chuàng)面的早期治療,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治療方式,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第四五五醫(yī)院.一種含納米銀聚氨酯敷料的封閉式負壓引流裝置:中國,201320245170.7[P].2013-10-23.
[2]盛志勇,郭振榮.危重燒傷治療與康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09-112.
[3]黎鰲.燒傷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105-106.
[4]李宇飛,趙建寧,張文俊,等.新型抗感染納米銀創(chuàng)面修復材料研究進展[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3,22(6):698-700.
[5]王建軍,胡啟翔,劉鏘.金因肽聯(lián)合納米銀醫(yī)用敷料在Ⅱ度燒傷創(chuàng)面治療中的臨床觀察[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10.42(7):830-831.
[6]Morones JR,Elechiguerra JL,Camacho A,et al.The bactericidal effect of silver nanoparticles[J].Nanotechnology,2005,16:2346-2353.
[7]余旭明,朱志樣,魯延林.納米銀燒傷貼在燒傷植皮應用觀察[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2.9(4):945.
[8]Song HY,Ko KK,Oh LH,et al.Fabric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antimicrobial mechanisms[J]. Eur Cells Mater,2006,11:58.
[9]Gong P,Li H, He X,et al.Preparation and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Fe3O4@Ag nanoparticles[J]. Nanotechnology,2007,18:604-611.
[10]Duran N,Marcarto PD,De Souza GIH,et al.Antibacterial effect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produced by fungal process on textile fabrics and their effluent treatment[J].J Biomed Nanotechnol,2007,3:203-208.
[11]Ip M,Lui SL,Poon VKM,et al.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of silver dressings: an in vitro comparison[J].J Med Microbiob,2006;55:59-63.
[12]Leaper DL. Silver dressings: their role in wound management[J]. Int Wound J,2006,3(4):282-294.
[13]李宇飛,張文俊,章建林,等.新型抗感染創(chuàng)面修復材料:納米銀[J].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雜志,2012,8(6):353-355.
篇5
Factors of concentration of RSD, silver nitrate, steaming temperature and the dipping time were studied which affected the content of nanosilver and the whiteness of the finished silk, the optimum technology was showed in this article. The result of the inhibition zone and the antibacterial rate indicated that the silk fabric which was finished by the 5 times diluted optimum technology showed highly antibacterial effect.
在真絲綢的抗菌性能研究中,根據(jù)在位還原法原理,采用實驗室自制多氨基化合物(RSD)還原Ag+,直接在真絲綢表面生成納米銀,通過測試與分析得出了整理真絲綢具有優(yōu)良的抗菌性能。
1實驗部分
1.1材料和設備
織物:桑蠶絲電力紡(64 g/m2)。
藥品:多氨基化合物(簡稱RSD,實驗室自制),硝酸銀、硝酸均為分析純(AR級以上),營養(yǎng)瓊脂、營養(yǎng)肉湯均為生化試劑(上海中科昆蟲生物技術開發(fā)有限公司),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蘇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設備:KQ 250 DE型數(shù)控超聲波清洗器,Ultrascan XE測色儀(美國HunterLab公司),WD 5型全自動白度儀(北京市興光測色儀器公司),Vista MPX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fā)射光譜儀(美國瓦里安公司),LRH 250A生化培養(yǎng)箱(廣東省醫(yī)療器械廠),150 A生化培養(yǎng)箱、SHZ 82 A數(shù)顯測速恒溫搖床(蘇州威爾實驗用品有限 公司)。
1.2整理工藝
真絲綢浸入不同濃度的AgNO3與RSD的混合整理液中,采用二浸二軋工藝,汽蒸不同時間,水洗后直接晾干。
1.3測試方法
(1)織物白度
用WD 5型全自動白度儀測定織物白度。
(2)織物的吸收曲線
采用Ultrascan XE測色儀測量整理真絲綢表面不同波長處吸收值,10°視野,D 65 光源,試樣折疊 4 層。
(3)織物上銀含量
將 50 mg納米銀整理織物用 10 mL濃硝酸(65%)溶解,再用水稀釋 10 倍。將得到的溶液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fā)射光譜儀測量其在銀的波段(328 nm)上的值,在此基礎上計算織物上銀的含量。
(4)抗菌效果耐洗性
參照FZ/T 73023 ― 2006《抗菌針織品》中附錄C的簡化洗滌條件及程序,對待測整理真絲綢進行 50 次標準洗滌。
洗滌條件及步驟:用 2 g/L標準合成洗滌劑,浴比 1∶30,水溫 40 ℃ ± 3 ℃,投入試樣,洗滌 5 min,然后,在常溫下用自來水清洗 2 min,計為洗滌 1 次。
(5)織物抗菌性能
① 抑菌圈測試
參照FZ/T 73023 ― 2006《抗菌針織品》中附錄E,以暈圈法測定織物的抗菌圈寬度。
② 抑菌率測試
參照FZ/T 73023 ― 2006《抗菌針織品》中附錄D,以振蕩法測定織物的抗菌性能。所用菌種為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試樣的抗菌性能以抑菌率表示,按式(1)計算:
式(1)中:A為未整理織物上的活菌數(shù),B為整理織物上的活菌數(shù)。
2 結果與討論
由于銀體系對織物進行抗菌處理時,很容易發(fā)生氧化,生成氧化銀,使布面顏色發(fā)黑,所以將織物白度作為另一個評判指標,其中真絲空白樣的白度為 90.79。
2.1不同工藝條件對真絲綢的影響
2.1.1RSD濃度對真絲綢的影響
取 0.085 g/L的AgNO3,分別與 100 mL濃度為 0.5、1、2、3、4 g/L的RSD溶液混合整理真絲綢,汽蒸時間為 30 min,浸漬時間為 5 min,得出試樣依次記為a、b、c、d和e(圖 1、表 1)。
從圖 1 看出在波長 400 ~ 420 nm處,a、b、c、d和e存在明顯的吸收峰,峰值隨著RSD濃度的變化先增大后減小,但變化幅度不是很明顯。由表 1 可知,隨著RSD濃度的增加,真絲綢的白度不斷下降。前者是因為RSD濃度較小時,結合到布面上的Ag+被全部還原成納米銀,但濃度過高時,由于布面的RSD量較多,其表面大量的氨基、亞胺基與Ag+絡合成銀氨絡合物,作用力相對較大,汽蒸后部分被還原成納米銀,因此在吸收曲線上表現(xiàn)為增大后減小。后者是由于未被還原的Ag+被氧化成黑色的氧化銀,以及納米銀本身呈現(xiàn)亮黃色,故織物的白度下降。
結合圖 1 和表 1,根據(jù)銀含量和白度對抗菌效果的影響,當RSD濃度為 2 g/L時,真絲綢表面納米銀的吸收峰值最高,且此時白度相對下降較小。因此,RSD濃度取 2 g/L為較優(yōu)條件。
2.1.2AgNO3濃度對真絲綢的影響
取RSD濃度為 2 g/L,分別與 0.017、0.051、0.085、0.136、0.17、0.255 g/L的AgNO3混合整理真絲綢,浸漬時間為 5 min,汽蒸時間為 30 min,得出試樣依次記為a、b、c、d、e和f(圖 2、表 2)。
圖 2 為汽蒸納米銀整理真絲綢在不同波長處的吸收值。從圖 2 看出在波長 400 ~ 420 nm處,b、c、d、e和f存在明顯的吸收峰(即為納米銀的吸收峰),且峰值隨AgNO3濃度增加而逐漸增大,變化幅度比較明顯。由表 2 可知,隨著AgNO3體積的增加,真絲綢的白度不斷下降。結合圖 2 和表 2,根據(jù)銀含量和白度對抗菌效果的影響,當AgNO3的濃度為 0.085 g/L時,真絲綢表面出現(xiàn)明顯的吸收峰,且白度變化較小。因此,AgNO3濃度取 0.085 g/L時為較優(yōu)條件。
2.1.3汽蒸時間對真絲綢的影響
取 100 mL的 2 g/L的RSD與0.085 g/L的AgNO3混合整理真絲綢,浸漬時間為 5 min,分別汽蒸 0、5、10、20、30、60 min,得到試樣依次記為a、b、c、d、e和f(圖 3、表 3)。
圖 3 為汽蒸不同時間的真絲綢在不同波長處的吸收值。從圖 3 看出在波長 400 ~ 420 nm處,b、c、d、e和f存在明顯的吸收峰(即為納米銀的吸收峰),且峰值逐漸變大,變化幅度較明顯。由表 3 可知,隨著汽蒸時間的變長,真絲綢的白度下降非常明顯,這是因為納米銀呈現(xiàn)亮黃色的緣故。根據(jù)汽蒸時間對產量,銀含量對白度以及抗菌效果的的影響,由圖 3 和表 3 知,汽蒸 30 min時,吸收峰值較高且白度變化相對較好。因此,汽蒸時間取 30 min為較優(yōu)工藝。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1.4浸漬時間對真絲綢的影響
取 100 mL的 2 g/L的RSD與 0.085 g/L的AgNO3混合整理真絲綢,分別浸漬 0、5、10、30、60 min,然后汽蒸 30 min,得到試樣依次記為a、b、c、d和e(圖 4、表 4)。
圖 4 為不同浸漬時間的真絲綢在不同波長處的吸收值。從圖 4 看出在波長 400 ~ 420 nm處,b、c、d和e存在明顯的吸收峰,且峰值逐漸變大,變化幅度明顯。從表 4 可知,隨著浸漬時間的延長,真絲綢的白度下降非常明顯,這是因為納米銀呈亮黃色,以及Ag+氧化成黑色氧化銀。根據(jù)圖 4 和表 4 知,浸漬時間在 5 ~ 30 min之間時,吸收峰值變化不明顯,而在 5 min時,織物白度較好。因此,綜合考慮,浸漬時間取 5 min為較優(yōu)工藝。
綜上所述,汽蒸納米銀整理真絲綢的較優(yōu)工藝為:RSD濃度為 2 g/L,AgNO3濃度為 0.085 g/L,浸漬時間為5 min,汽蒸時間為 30 min。
2.2整理真絲綢的抗菌性能
2.2.1整理真絲綢的抑菌圈(圖 5)
從圖 5(I)和(II)看出,空白樣品(平皿最中間樣品,未經任何整理的真絲綢)的周圍沒有抑菌圈出現(xiàn),而整理的真絲綢周圍出現(xiàn)明顯的抑菌圈,其中較優(yōu)工藝整理織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平均直徑為 8.05 mm,大腸桿菌的抑菌圈平均直徑為 8.85 mm;稀釋 5 倍后整理織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平均直徑為 7.9 mm,大腸桿菌的抑菌圈平均直徑為 8.3mm,說明汽蒸納米銀整理的真絲綢具有良好的抑菌效果。
2.2.2整理真絲綢的抑菌率
選用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兩個菌種即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為測試菌種,對采用較優(yōu)工藝和較優(yōu)工藝稀釋 5 倍后整理的真絲綢進行抑菌率的測試(表 5)。
由表 5 可看出,經較優(yōu)工藝整理后真絲綢的銀含量達到 495.712 mg/kg,白度下降比較明顯,但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達到 99.99%,經稀釋 5 倍的整理液處理得到的織物上的銀含量為 126.48 mg/kg,白度影響較小,且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具有優(yōu)良的抑菌效果,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為 99.685%,大腸桿菌抑菌率為 99.986%。說明即使采用低濃度處理,整理后織物的抑菌效果仍然很好,且織物的白度下降不明顯。
3結論
(1)在位還原納米銀整理真絲綢的較優(yōu)工藝為:RSD濃度為 2 g/L,AgNO3濃度為 0.085 g/L,浸漬時間為5 min,汽蒸時間為 30 min。
(2)采用稀釋 5 倍后整理的真絲綢具有優(yōu)良的抗菌性能,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為 99.685%,大腸桿菌抑菌率為 99.986%,且白度變化較小。
參考文獻
[1] 何娟,蘇雪筠. 載銀無機抗菌劑以及應用[J]. 廣州大學學報,2004,3(3):215 218.
[2] 陳宇岳. 絲綢及纖維技術的研究進展及未來發(fā)展趨勢[J]. 蘇南科技開發(fā),2004(2):9 12.
[3] 俞行,劉艾平. 紡織專用功能納米材料以及應用[J]. 紡織科學研究,2004(3):1 9.
[4] 劉艷,張峰,張廣宇,等. 真絲綢的汽蒸法納米銀抗菌整理[J]. 絲綢,2009(8):29 31.
[5] VirenderK.Sharma,RiaA.Yngard, YekaterinaLin. Silver Nanoparticles:Green Synthesis and their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J]. 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09,145(1 2):83 96.
[6] XiaoliangShi,ShengWang,
篇6
此案起因于2011年12月,美國環(huán)保署批準HeiQ Materials公司在隨后 4 年內可以銷售納米銀并用于紡織面料,且要求該公司提供對人體健康與水生生物的資料數(shù)據(jù)。雖然美國環(huán)保署確認納米銀紡織品對幼兒并沒有風險,但法院發(fā)現(xiàn)其不顧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有引發(fā)潛在危險的事實,仍舊批準了這個申請。
近十幾年來,納米科技在全世界受到了廣泛重視,被認為是提升國家未來核心競爭力和搶占未來制高點的重要領域之一。我國已成為納米科技研發(fā)的大國。根據(jù)相關調查,2009年,我國在納米研究方面的論文和專利數(shù)量已躍居世界第一。
隨著納米科技的快速發(fā)展,納米材料已經開始應用于大眾生活的多個方面,顯示出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紡織行業(yè)也有大量與之相關的基礎和應用研究。由于納米結構具有的特殊效應,納米技術的安全性評估已成為全球性問題。
科學技術從來都是把“雙刃劍”。納米技術的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在研究中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安全性研究是納米科學內涵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作為一個新興投資領域,美國參眾兩院早在2003年就起草了一系列議案,要求政府提供資金就民用納米技術對社會、經濟以及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展開研究,并在為納米技術研究投資之前加以審核。由此,世界范圍內開始開展對納米材料安全性評價的研究。由于納米技術涉及多個學科,包括電子、生物、物理、化學等,其生物安全性評估研究僅憑單個學科幾乎無法完成,需要多學科交叉共同完成。
在我國,納米技術被紡織行業(yè)等傳統(tǒng)產業(yè)視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機會。無疑,這是一個重要的發(fā)展方向,但與此同時也成為一些商家進行產品推銷的“法寶”。一批以“納米技術”為宣傳噱頭的紡織服裝產品不僅有混淆視聽、欺騙消費者之嫌,其以“納米”命名還招致了一些專業(yè)人士對其安全性的擔憂。
篇7
包皮環(huán)切是泌尿外科常見的門診手術。從世界范圍來看,每 7個男性中就有 1個接受過包皮環(huán)切手術[1]。在美國,這一比例可以達到 80%[2]。包皮環(huán)切手術過程比較簡單,但是疼痛是術后常見的問題,它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影響,并且口服止痛藥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止痛效果。筆者總結多年的臨床經驗,通過改進手術方法、采用新型敷料、選擇合適用藥這三種方法可以有效緩解包皮環(huán)切術的疼痛。
1 改進手術方式。采用根部阻滯麻醉,在包皮的背腹側邊緣各夾一把止血鉗,夾在內外葉分界線的外葉側.. 0.3~0.5cm處,提取兩鉗,以一中彎止血鉗自腹側向背側輕輕壓挫一下,見有壓痕為度,腹側包皮盡量多留,背側距冠狀溝.. 0.5~1cm;以彎組織剪沿壓痕自腹側向背側一刀剪下過長的包皮,且迅速推下,止血后即行縫合。以3-0細絲線自腹側包皮系帶處開始縫合,第一針常規(guī)皮膚縫合,第二針進入內側后即行連續(xù)皮內縫合,至背側時穿出皮膚一針,留.. 2~3cm的折返線,距出針點.. 1~2mm處再進入內側,捻緊雙股的折返線后,繼續(xù)行皮內縫合,直到腹側縫合起始點處穿出皮膚,與第一針線頭打結。改進包皮環(huán)切術較傳統(tǒng)的手術方法節(jié)省時間,患者痛苦減輕。皮內縫合法拆線方便,只要將背腹側的皮膚外縫線剪斷,左右兩邊分別抽出即可,也減輕了患者的痛苦。綜上,改進式包皮環(huán)切術有手術速度快、痛感輕、出血少、傷口齊、刺激小、水腫輕、瘢痕少,且拆線方便、疼痛輕的優(yōu)點。
2 采用新型敷料。用無菌鹽水將納米銀醫(yī)用抗菌敷料潤濕后覆蓋傷口,術后三天內每天換一次敷料,術后第 3天拆除納米銀敷料,換用普通無菌紗布覆蓋傷口。銀自古以來就被用于治療感染、消毒、凈化水。它對可能會污染傷口或人體體腔的各種細菌、真菌都具有殺滅作用。銀可通過如下機制殺菌:損傷 DNA、活性氧自由基的氧化損傷、脫氫酶失活、菌體內容物泄漏和中斷細胞信號轉導[3]。銀還具有促進傷口愈合、抗炎止痛的作用。銀的止痛作用,可能與銀的抗炎特性,減少致痛物質和炎性介質的釋放,緩解炎癥反應;及阻斷離子通道,影響疼痛的傳導有關。在我們的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應用納米銀敷料的患者,術后第 1、2、3、5天的疼痛感明顯輕于應用普通凡士林紗布的患者。
3 選擇合適用藥。用5%的聚維酮碘溶液消毒創(chuàng)面后,將復方多卡因乳膏涂于創(chuàng)面,用藥時均勻涂抹,安藥物說明書適量用藥。外敷納米銀醫(yī)用抗菌敷料,術后1周內1次/d,同時口服抗生素、乙雌酚等藥物,并施以??谱o理,如注意休息、衣褲寬松、保持切口清潔。由于該手術現(xiàn)均為門診手術無需住院,且手術部位特殊,較敏感,易受外力、情緒等因素的影響,夜間休息時易,局部充血腫脹,導致疼痛加劇,出血增多,甚至切口崩裂,影響愈合[4]。以往常規(guī)的切口換藥,僅注重清潔、消毒、保持干燥,疼痛劇烈者予以使用鎮(zhèn)痛藥,保證患者休息,患者易于成癮,不利于其康復。復方利多卡因乳膏系外用藥,由復方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兩種酰胺類局部物混合而成,具有很強的滲透性,作用于皮膚下層痛覺感受器和神經末梢,通過阻滯神經沖動產生和傳導所需的離子流而穩(wěn)定神經細胞,從而產生局部麻醉作用,減輕疼痛。
術后鎮(zhèn)痛不僅能減輕患者術后的痛苦,而且能提高患者自身防止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的能力。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證明:上述三種方法對于緩解包皮環(huán)切術后疼痛非常有效。
參考資料:
[1] Robson,WLM,Leung AKC.The circumcision question. Post-gra d Med,1992,91( 6): 237-244.
[2] Kikiros CS,Beasley SW,Woodward AA. The response of phimosis to local steroid application. Pediatr Surg Int,1993,8: 329332.
篇8
【關鍵詞】食品包裝 納米材料 食品貯藏
引言
納米科學是20世紀末興起的最重要的科技領域之一,因其在國計民生等諸多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甚至革命性的影響,得到了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投入。美國自1991年開始將納米技術列為“政府關鍵技術”;我國將納米科學研究列入“863計劃”、“國家基金重大研究計劃”等重點研究計劃。伴隨納米科學理論日益成熟,納米材料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納米材料因其特殊的結構,產生了小尺寸效應、量子效應、表面效應(界面效應),具備卓越的光、電、熱、磁、放射、吸收等特殊功能,在機械、電子、化工、包裝、國防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1 納米及納米材料
1.1 納米
納米(nanometer)是一個長度單位,1 nm=10-9m,通常界定1-100nm的體系為納米體系。由于這個尺度空間略大于分子的尺寸上限,恰好能體現(xiàn)分子間相互作用,因此,具有這一尺度物質粒子的許多性質均與常規(guī)物質相異,在這個領域中物質的性質有時既不能用經典力學、電磁學等加以解釋,也不能用量子力學等理論來理解,需要一個全新的理論和視角。研究上述領域的客觀規(guī)律的科學被稱之為納米科學。
1. 2 納米材料
納米材料根據(jù)構成材料物質屬性的不同,可以分成金屬納米材料、半導體納米材料、納米陶瓷材料、有機納米材料等,當上述納米結構單元與其他材料復合時則構成納米復合材料。納米復合材料中包括無機一有機物復合、無機―無機復合、金屬―陶瓷復合、聚合物―聚合物復合等多種形式。
1. 3 納米包裝材料
食品包裝材料多由聚合物制成,如聚氯乙烯(PVC)、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PET)、聚丙烯(PP)、聚乙烯(PE)和聚酞胺(尼龍,PA)等,其制成包裝材料透氣性難以滿足各式果蔬的呼吸強度,尤其當果蔬的呼吸強度很高時,大部分膜不能使包裝內氧氣和二氧化碳配比達到最佳。進入20世紀90年代,納米材料及技術的應用發(fā)展,給聚合物包裝材料的發(fā)展帶來的巨大革新,納米包裝材料應運而生。
納米包裝材料主要是指應用納米技術,通過對包裝產品進行納米合成、納米添加、納米改性,使其具有某一特性或功能的一類包裝材料的總和。在食品包裝領域,研究最多的納米包裝材料是聚合物基納米復合材料PNMC(Polymeric Nano-Metered Composites),常用的聚合物有PA、 PP、 PE、PVC、 PET、 LCP等,常用的納米材料有金屬、無機物聚合物等無機系和有機系成分,通過扦層復合等技術將高分子聚合物和納米材料復合。
2 納米包裝材料在食品貯藏中的應用
復合納米包裝材料的優(yōu)良性質使其在食品包裝領域廣受歡迎,納米抗菌性包裝材料、納米保鮮包裝材料、納米高阻隔性包裝材料等已在食品包裝中有了一定的應用,其中在食品保鮮領域中的應用研究已較深入。
采用納米復合技術制成的新型包裝材料聚酞錢-6塑料(NPA6)與傳統(tǒng)的尼龍塑料相比,有更多的優(yōu)越性。其氧氣和二氧化碳的透過率降低了一半,水的透過率也下降了30%左右。用它來包裝食品,如香腸、火腿、泡菜等,食物的變質程度更小,保質期更長。添加0.1 %~0.5%的納米Ti02制成的包裝材料可以防止紫外線引起的肉類食品的自動氧化變質,保護維生素和芳香化合物不受破壞,使食品保持新鮮。陳麗等人將納米Ti02粒子和其它11種功能材料加入到PVC中研制出的保鮮膜,可使富士蘋果的保存期延長到208天,同時對蔬菜也有較好的保鮮效果。
納米銀粉應用于食品包裝中既有抗菌又有保鮮的作用,對細菌和霉菌等抗菌效果好、抗菌時間長,添加到食品包裝材料中可保持長期的抗菌效果,且不會因揮發(fā)、溶出或光照引起顏色改變或食品污染;同時,納米銀粉具有對乙烯氧化的催化作用,在保鮮包裝材料中加入納米銀粉,可將果蔬食品釋放出的乙烯加速氧化,減少乙烯含量,達到果蔬保鮮的效果。
結語
用于食品包裝中的納米包裝材料優(yōu)于一般材料,其具有抗菌、低透氧率、低透濕率和阻隔二氧化碳等優(yōu)點,且具有韌性強、耐磨性等機械加工性能,耐熱性、透明度高、抗磁防爆等理化性能。因此納米包裝在食品包裝領域中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興華,饒景萍.果品蔬菜貯運[M].西安,陜西科學出版社,1998.
篇9
聚乙烯(PE)作為通用樹脂中產量最大、應用范圍最廣的品種,在包裝領域中被廣泛用作與內裝物直接接觸的材料。納米粒子對PE材料抗菌性的優(yōu)化研究,不僅對更好地維護產品質量,延長被包裝物的貨架期有著關鍵的作用,也為新型PE材料的開發(fā)與應用開拓了良好的前景。國內外學者在該領域的相關研究包括金屬型PE/納米抗菌包裝材料[1],光催化型PE/納米抗菌包裝材料以及PE/納米抗菌包裝材料安全性的研究[2-3]。然而,研究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旨在進一步深入分析探討PE/無機納米抗菌包裝材料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辦法。
2無機納米抗菌劑種類及其作用機理
2.1金屬離子抗菌劑
金屬離子抗菌劑主要包括納米銀,銅,鋅粉和納米多孔材料(如沸石、硅膠、活性炭、磷灰石、麥飯石等)載銀,銅,鋅抗菌劑。其殺菌機理為:帶正電的金屬離子與帶負電的細菌細胞膜依靠庫侖引力牢固結合,金屬離子穿透細胞膜進入細胞內與菌體酶蛋白的巰基結合破壞細菌合成酶的活性,使細胞喪失分裂增殖能力而死亡,達到殺菌目的。
2.2光催化抗菌劑
光催化抗菌劑主要包括納米TiO2,ZnO,CaO等。其殺菌機理為: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光催化抗菌劑的電子會發(fā)生躍遷,形成高活性的電子-空穴對,空穴和電子與抗菌劑表面吸附的H2O和O2發(fā)生反應,形成活性羥基、超氧離子、過羥基和雙氧水,這四種物質都可與生物大分子及核酸大分子反應,對生物細胞結構引起廣泛的損傷性破壞。
3PE/無機納米抗菌包裝材料的研究進展
3.1金屬型PE/納米抗菌包裝材料
金屬型PE/無機納米抗菌包裝材料的研究熱點是載銀抗菌包裝材料。日本開發(fā)的銀沸石納米抗菌母料和瑞士CIBA公司推出的CibaIrgaguardB5000銀系納米抗菌劑,經試驗研究表明將其添加至PE制品中可起到良好的抗菌效果。國內李喜宏等將含銀納米材料與PE共混,經吹塑制成保鮮薄膜,該薄膜具有廣譜抗菌,長效抗菌的特點。
3.2光催化型PE/納米抗菌包裝材料
光催化型PE/納米抗菌包裝材料的研究熱點主要為納米TiO2和納米ZnO抗菌材料。Maneerat等研究發(fā)現(xiàn)涂布納米TiO2的PE膜能減緩果蔬貯存過程中的褐變及青霉菌引起的腐爛。付國柱研究表明加入納米TiO2的PE薄膜,具有抗菌廣譜、長效、安全穩(wěn)定等性能,且銳鈦型TiO2的抗菌性能明顯優(yōu)于金紅石型TiO2。劉慧玲等用溶膠-凝膠法制備納米LDPE/納米TiO2薄膜,測得當抗菌粉體的添加量為3.0%時,薄膜抗菌率達到99.99%。項素云等研究表明納米ZnO可賦予PE材料優(yōu)越的抗菌性能,并且在不同光照條件下對材料的抗菌性能進行測定,證明了納米ZnO的抗菌機理是離子溶出機理和光照氧化機理的共同作用的結果。
3.3PE/無機納米抗菌包裝材料的安全性
當前關于納米抗菌材料健康危險度評價的信息很缺乏,僅美國環(huán)保局于2003年正式提出納米顆?;蚣{米材料對人類健康和環(huán)境存在潛在影響。國內周玲對PE/Ag2O納米包裝的使用安全性進行了評價,結果顯示復合包裝袋上負載的納米銀較穩(wěn)定,具有較好的使用安全性。黃延敏[4]對PE/納米材料遷移試驗的研究結果表明,現(xiàn)行的通用擴散系數(shù)模型不適用于納米材料的安全評價,需要完善現(xiàn)有的理論模型來適應納米材料的研究。
4PE/無機納米抗菌包裝材料研究存在的問題與解決辦法
PE/無機納米抗菌包裝材料的研究已成為塑料包裝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也是PE材料改性研究的一個重要發(fā)展方向。由于起步時間,研究條件等限制,我國此方面的發(fā)展水平與國際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結合目前的研究情況,我國PE/無機納米抗菌包裝材料的研究應針對以下幾個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4.1納米抗菌劑穩(wěn)定性與分散性的問題
納米抗菌劑自身的強催化活性導致其容易發(fā)生化學反應,如銀離子易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而變色,這不僅會降低材料的抗菌性,還將導致PE材料外觀產生變化。同時納米抗菌劑極高的表面能導致生產時易出現(xiàn)團聚體,影響材料的各項性能,也制約了PE/無機納米抗菌包裝材料的產業(yè)化。因此,應對納米抗菌劑的理化性質更深入的研究,并不斷對制備方法進行優(yōu)化改進,以研制出適合工業(yè)化生產的高穩(wěn)定性PE/無機納米抗菌包裝材料。
4.2材料安全性的問題
國內關于納米抗菌包裝材料安全性評價的研究較少,尚未建立成熟的分析方法和相對完善的評價標準??咕鷦┻w移特性的定量研究還不多見。國內關于抗菌包裝安全性方面的相關法規(guī)和標準也比較缺乏。因此加快相關分析方法體系的建立,督促標準的頒發(fā)和法規(guī)的制定對納米抗菌包裝材料的研發(fā)意義重大。
4.3抗菌功能的多樣化的問題
目前PE/無機納米抗菌包裝材料的抗菌方式較為單一,研究集多種抗菌方式于一身的功能型抗菌材料,可充分發(fā)揮各種抗菌方式的優(yōu)點,進一步提高和完善抗菌材料的性能。
4.4材料低成本多功能化的問題
納米抗菌劑賦予PE材料良好的殺菌功能,同時也將對材料的其他包裝功能造成影響。如改善力學性能,但降低材料透明度和熱封強度,而對印刷適性的影響研究目前還處于相對空白狀態(tài)。同時納米抗菌劑較高的成本也制約了其更大范圍的應用。探索各項性能最優(yōu)平衡點及成本與技術最佳結合點是PE/納米抗菌包裝材料未來重要的研究方向。
5結語
篇10
【摘要】 目的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制定的慢性前列腺炎癥狀評分(CPSI)評價大黃澤蘭栓的臨床療效。方法116例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大黃澤蘭栓組(治療組)60例,納米銀抗菌凝膠組(對照組)56例,在治療前、治療4周后觀察NIH-CPSI評分,進行療效對比分析。結果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90.0%和82.1%,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4周后,其CPSI總分、各亞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均明顯下降,差異極顯著(P
【關鍵詞】 慢性前列腺炎 大黃澤蘭栓
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常見的疾病,臨床上分Ⅰ型為急性細菌性前列腺炎;Ⅱ型為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Ⅲ型為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綜合征,其中Ⅲa型為慢性炎癥性盆腔疼痛綜合征,Ⅲb型為慢性非炎癥性盆腔疼痛綜合征;Ⅳ型為無癥狀性炎癥性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CP)病機復雜病程纏綿,易反復發(fā)作。筆者在臨床中發(fā)現(xiàn), 在慢性前列腺炎治療中用大黃澤蘭栓(經驗方)經直腸給藥療效明顯?,F(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
所有116例慢性前列腺炎病人均為200706~200804期間,在廣西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男科門診就診、具有完整病史、診療記錄和實驗結果符合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前列腺炎癥狀問卷(NIH-CPSI)[1]所涉及的前列腺炎樣癥狀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病例排除以下情況:①急性前列腺炎患者和前列腺膿腫不能行前列腺按摩者; ②有心腦血管疾病及肝腎功能異常者;③前列腺液中培養(yǎng)出支原體或衣原體及淋球菌或尿液兩杯法培養(yǎng)排除慢性前列腺炎者;④神經官能癥患者;⑤NIH-CPSI癥狀總分在10分或10分以下者。所有病例采用NIH-CPSI量化癥狀。
116例患者隨機分為大黃澤蘭栓組(治療組)60例和納米銀抗菌凝膠(邦列安)組(對照組)56例。治療組年齡18~52歲,平均(29.2±5.5)歲。病程3個月~8年,平均(3.3±1.9)年;對照組年齡20~50歲,平均28.9±5.7歲。病程3個月~9年,平均(3.4±1.8)年。兩組年齡、病程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1),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治療組予大黃澤蘭栓(經驗方,主要藥物組成:大黃10 g,澤蘭10 g,黃柏10 g,白花蛇舌草10 g,丹參10 g,紅花6 g,蘇木4 g,王不留行10 g,乳香4 g,沒藥4 g,三棱8 g,水蛭6 g,皂角刺8 g),采用單味中藥配方顆粒(免煎中藥,由江蘇省江陰市天江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混勻制成栓劑,10 g為1枚, 1次/d,晚間入睡前納入內3~5 cm,連續(xù)用藥4周,對照組給予納米銀抗菌凝膠(邦列安)局部治療,給藥方法同治療組。治療前及治療后分別對治療組和對照組臨床有關癥狀進行觀察并記錄。
2.2 療效標準《前列安栓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療效和安全性》[2]中療效標準。NIHCPSI評分減少90%以上為臨床治愈;NIHCPSI評分減少60%~89%為顯效;NIHCPSI評分減少30%~59%為有效;癥狀和體征未見明顯變化,評分減少小于30%或無變化或加重為無效。
2.3 統(tǒng)計方法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
3 結果
116例患者,用藥期間除受試者有便意外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fā)生,順利完成臨床試驗。治療結果見表1~2。大黃澤蘭栓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納米銀抗菌凝膠對照組,但其差異不顯著 (P>0.05); 大黃澤蘭栓治療組總顯效率(即痊愈率與顯效率之和)高于納米銀抗菌凝膠對照組,差異極顯著(P0.1);兩組治療4周后,其CPSI總分、各亞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均明顯下降,差異極顯著(P
4 討論
慢性前列腺炎(CP)是青壯年男性極其常見的疾病,由于各種因素導致腺體長期充血,腺小管阻塞和腺體功能低下而出現(xiàn)尿急尿頻、尿痛,尿道滴白,會疼痛,性功能減退等癥狀,同時又是難治病,臨床表現(xiàn)較復雜,多遷延難愈,容易復發(fā),在西醫(yī)方面病因尚未完全明確,多認為與感染,免疫異常,尿液返流,性生活無規(guī)律等相關。由于前列腺自身組織結構的特點,在用藥上要求嚴格,多數(shù)藥物很難在前列腺里達到有效濃度,所以療程長,病人難以堅持用藥,療效多不滿意,嚴重影響著病人的生活質量。Shafik等研究發(fā)現(xiàn),直腸下段的痔靜脈叢與泌尿生殖靜脈叢之間有2~6條小的痔生殖靜脈相交通,這些交通支將直腸回流的靜脈血液單向輸送到前列腺周圍的泌尿生殖靜脈叢[3]。從解剖角度看,前列腺周圍淋巴網主要在前列腺的后方,部分淋巴網與直腸有著豐富的交通[4]。采用直腸給藥能使藥物通過靜脈系統(tǒng)淋巴系統(tǒng)較集中地分布于前列腺附近部位,藥物直達病灶,使前列腺內能達到有效藥物濃度并持續(xù)較長時間,因而比傳統(tǒng)口服給藥療法效果更好,療程更短,使用更方便,對胃腸肝腎的影響更小,更能使患者接受,大黃澤蘭栓即是一種直腸給藥的中藥栓劑。
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屬于“精濁”“淋證”及“腹痛”等范圍。在中醫(yī)方面整體與局部辨證相結合,治療慢性前列腺炎有明顯的優(yōu)勢及特色,大黃澤蘭栓中以大黃、澤蘭活血祛淤利濕,除癰腫瘡膿共為君藥;用黃柏、白花蛇舌草清熱利濕解毒,相當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抑制細菌生長,阻斷炎癥介質形成等,減緩尿頻、尿急、尿痛、尿道滴白癥狀;丹參、紅花、蘇木、王不留行、乳香、沒藥活血祛淤止痛,改善患者的前列腺局部血液流變學特征,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環(huán),使纖維化組織軟化,減少前列腺充血,促進炎性病灶的吸收,炎癥逐漸消退,使各種癥狀消除,尤其是患者會陰和腰骶部脹痛癥狀可明顯減輕或消除;水蛭、三棱、皂角刺破氣破血祛頑痰,促進淤濁痰濕排出,疏通前列腺腺小管,使炎性分泌物得以排泄以促進前列腺炎癥的改善,腺體功能的逐漸恢復,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觀察證實,大黃澤蘭栓在改善癥狀和客觀指標等方面均具有較好臨床效果。
另外,對于本病的治療,除堅持用藥外,還應要求患者避免會的長時間受壓,如避免長時間騎車,久坐,禁酒,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安排合理的性生活,多飲水,不憋尿,克服不良生活習慣等。這些對于疾病的治愈和防止復發(fā),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Litwin SM,Mc Naughton-Collins M,F(xiàn)owlerFJ,et al,The NIH chronic prostatitis symptom Index (NIH-CPSI):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new outcomes measure[J].J Urol,1999,162:369.
[2] 賈金銘,薛慈民,張蜀武,等.前列安栓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療效和安全性[J].中華男科,2001,7(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