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事訴訟和解體系--自治和解之確立

時間:2022-10-12 03:04:00

導語:論民事訴訟和解體系--自治和解之確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民事訴訟和解體系--自治和解之確立

摘要

本文旨在詳細論述和解體系的前提下,提出構建訴訟中自治和解制度的立法設想,本文分析確立了民事訴訟中自治和解的現(xiàn)實可行性和客觀必要,可以在法律上確認當事人之間和解協(xié)議的效力,確立自治和解可以給予當事人更加自立,寬松的環(huán)境使雙方當事人能夠確實根據自己的意愿,處分自己的合法權利,更加充分發(fā)揮出我國在解決民事糾紛領域中的優(yōu)勢。本文詳細闡述了我國和解制度的構建,通過對和解的協(xié)議條款,和解的形式以及自治和解協(xié)議的效力和自治和解的法律后果等詳細分析,明解其法律性質和表現(xiàn)形式,理清它與調解,撤訴的關系,在立法上確立與撤訴、調解并行不悖的自治和解,使之相輔為用,以完善我國的和解制度,補充現(xiàn)行民事案件的結案方式,充分發(fā)揮和解應有的功效。和解協(xié)議本質,是當事人通過意思,表示設立新的權利義務,變更或者終止原有法律關系以達到息訴的協(xié)議,在目前我國法律建設的進程中完善和解制度,補充現(xiàn)行民事案件的結案方式,對于解決人民法院面臨繁重審判任務的難題,節(jié)約訴訟成本,提高司法資源的分理利用和訴訟效益,樹立司法的權威,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便利、快捷的司法救濟途徑,有著重要的意義。

民事訴訟中的和解對于及時解決糾紛,減少訴累,有著重要意義。而我國民事訴訟法關于和解的規(guī)定僅有兩條,即審判階段的和解與執(zhí)行階段的和解,且較原則,過去籠統(tǒng)和抽象,難以適應訴訟實踐的客觀需要。本文旨在詳細論述和解體系的前提下,提出構建訴訟中自治和解制度的立法設想,對訴訟中自治和解的要件,條款及法律后果加以闡述,調解并行不悖的自治和解,使之相輔為用,以完善我國的和解制度,補充現(xiàn)行民事案件的結案方式,充分分發(fā)揮和解應有的功效。

一、確立民事訴訟中自治和解和現(xiàn)實可行性與客觀必要。

自治和解反映了合意的本質,符合私法自治的原則。

簡言之,自治和解即賦予雙方當事人自行達成的和解協(xié)議以法律效力,從而終結訴訟的結案方式。民事糾紛產生于私權領域,當事人具有合意解決爭議的權利,構建民事訴訟中的自治和解,進一步明確合意的主動性,決定權在當事人先例處分權的真正內涵,對保障當事人的權利,使其享有更為完善的結案方式選擇權也有著重要意義。同時,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與發(fā)展,民事糾紛日益增多,適時地建立自治和解還可以提高案件審結率,以減輕法院面臨的巨大壓力。

建立民事訴訟中的自治和解,可以在法律上確認當事人之間和解協(xié)議的效力。

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自治和解是平等、公平、自愿原則下進行的,符合法律規(guī)定。法官的主持或核準又能防止當事人規(guī)避法律,保證了和解協(xié)議自身的合法性,保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在法律上確認雙方當事人合意的效力。

建立民事訴訟中的自治和解,是深化審判方式改革,弱化庭前準備工作的需要。

當前,我國正在進行審判方式改革。其核心在于程序的變化。弱化庭前準備工作就是其中的一環(huán)。而目前,為了貫徹調解原則,庭前準備工作起了很大作用,它保證了調解可以在此階段找到契合點。實行改革必然會使現(xiàn)在的試行調解失去存在的基礎,而建立自治和解正可以適應改革的需要。

總之,研究和解問題,確立自治和解可以給予當事人以更加自主,寬松的環(huán)境,使雙方當事人能夠確實根據自己的意愿,處分自己的合法權利,法院的最終審查確認又保證和監(jiān)督了當事人的依法行使其處分權,使當事人能夠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協(xié)商解決爭議,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同時,也避免了法院調解中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兩者形成互補,更加充分地發(fā)揮出我國在解決民事糾紛領域中的優(yōu)勢。

二、我國和解制度之構建

1、概述

民事訴訟中的和解是指民事訴訟程序中,在法官的主持或核準下,由雙方當事人經過自愿協(xié)商、互相讓步,在法律允許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達成協(xié)議,并經法院確認記入筆錄或依協(xié)議作出裁判,以終結全部或部分訴訟的活動。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和解是當事人之間合意達成協(xié)議的行為,其有實際處分權的訴訟參加人是和解的主體;二是和解應在法官主持下進行;三是和解的目的是終結全部或部分訴訟,且和解協(xié)議必須經法定程序記入案卷或通過裁判發(fā)生終結訴訟的效力。

2、和解的性質

對和解的法律性質,學者之間分歧較大,主要有四種觀點:1、私法行為說。此說認為訴訟上的和解,是于訴訟標的所為之私法上和解契約,其所以發(fā)終結訴訟的效果,乃因關于訴訟的爭執(zhí)已終止,因欠缺訴訟的對象,故賦予與確定判決同一的效果,法律規(guī)定應將和解契約記載于筆錄。系對于和解加以公證而設之規(guī)定。2、訴訟行為說。此說認為訴訟上和解與私法上的和解完全不同的另一訴訟行為,私法上和解的內容,僅系訴訟法上和解的緣由。3、兩行為并存說。此說是講訴訟上和解為私法上和解契約與終結訴訟之合意的訴訟行為,兩者并存。4、一行為兩性質說。此說認為訴訟上和解雖為一個行為,但同時具有私法上行為與訴訟法上行為兩面的性質。

筆者同意第一種觀點,和解的本質是訴訟各方自愿妥協(xié),通過處分自己的權利而化解糾紛,終止訴訟的行為。因此,和解協(xié)議的本質,是當事人通過意思表示設立新的權利義務,變更或者終止原有法律關系以達息訟目的的協(xié)議。比如債務人征得債權人的同意,設立擔保以寬延到期債權人出于同情或者私人情分或者別的目的,免除債務人部分甚至事實行為,而是私法自治下的法律行為。不妨把和解協(xié)議看作在訴訟中擘劃的合同,則和解行為之本質就是法律行為,且一定是雙方法律行為。進一步說,和解的法律性質即訴訟過程中雙方或多方的法律行為。

3、和解的成立要件。

由于語文詞意模糊,和解成立要件即可理解為和解協(xié)議之成立要件,亦可理解為和解行為的成立要件。其內容與雙方法律行為的成立要件在本質上并無不同,既和解主體意思表示一致。和解主體指能夠引起推動,消滅和解程序的人即訴訟主體中的當事人。共同訴訟中,有獨立訴訟權利的每個當事人均需為和解單獨發(fā)表意見或者明確授權,否則和解對之不發(fā)生效力。如該訴有第三人,亦應在參加和解。但和解開始時,原被告協(xié)商不讓第三人承擔義務的除外,按照法律規(guī)定或者受和解主體委托在訴訟中參加和解的人稱為和解參與人,或者和解人,包括法定人,委托人和指定人。和解主體參與人統(tǒng)稱為和解參加人。

4、和解的生效要件。

和解即為雙方民事法律行為,其生效就需滿足合意法律行為的所有生效要件,但與其他民事合意行為相比,二者的差別還是顯而易見的。以締結合同為例,雙方互設條件上,極盡奸狡圓猾之能事,以期達到雙贏的結局中,如果可能,一方也會利用另一方專業(yè)知識的欠缺或信息的匱乏,達成一個顯失公平的契約。此間任何一方都不會以損失自己的利益為代價而求得一個協(xié)議。和解則不同,債權人鑒于債務人的困難和誠意,一方面為實現(xiàn)債權,一方面也體現(xiàn)扶危濟困的善意,對債務人的債務予以展期,免除以犧牲自己可能得到的部分甚至全部利益以換取和解協(xié)議,雙方即不需要高深的專業(yè)知識,除了債務人為表明自己的經濟困難而編造謊言,也無須絞盡腦汁算計對方。達成和解只需雙方的誠意,債權人的忍讓和債務人的努力。再以合同的內容為例,合同為信用之債乃為將來欲履行之行為而設立,盡管可以附有不作為的條件,但其本身的內容仍為積極行為。侵權之訴中,侵權人以后不再為妨礙,不再侵權受害人利益作為條件,與受害人達成和解協(xié)議,協(xié)議內容則為將來之消極行為。綜上觀之,和解的失效要件較一般合同有其獨特之處。

a、和解參加人資格與權利較一般民事行為主體嚴格。和解主體范圍較一般民事行為主體范圍狹窄。在權利能力規(guī)范方面,和解主體與一般民事行為主體并無二致。在行為能力方面,和解主體不僅要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還須有訴訟能力。因獲得訴訟行為能力的標準與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標準相同,故和解主體需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否則當由其法定人為之。

就和解法定人而言,訴訟中,無訴訟行為能力的當事人可以不出庭,而法定人必須出庭,故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機會單獨訂立和解協(xié)議,換句話說,和解各方的行為能力一定是沒有瑕疵的。因此無須設定法定人的事后追認權,亦無須設定相對方的催告權和撤銷權。

此外,對和解委托的授權要求比一般民事行為更為明確。一般民事行為的委托人對委托人的授權只須說明委托事項及范圍即可,委托人有一定的決定權。但作為和解參加人的訴訟人沒有和解決定權,任何減損委托書僅籠統(tǒng)載明人有和解的權利,則和解協(xié)議須由委托人親自簽名,以表示該協(xié)議已獲得其同意。

b、和解合意更多地體現(xiàn)了私法自治原則。和解無需遵守意思表示自愿、真實的原則。自愿的意思表示出于行為人自由意態(tài),而未受他人不正當干涉。法律行為制度上的不正當干涉主要包括脅迫強制和欺詐,訴訟和解在法官的見證下進行,合意內容限定在既定債權債務的妥協(xié),因而涉及脅迫,強制或欺詐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心理狀態(tài)有三類:雙方故意的不真實意思表示,既通謀行為;一方故意的不真實意思表示,或稱真意保留;一方面或雙方非故意的不真實意思表示,既錯誤或重大誤解。和解合意不真實有三種:一是同謀以損害第三人利益,二是債務人隱瞞財產以逃避債務,第三是因書寫等原因造成的錯誤,與其他民事合意行為一樣,這種情況很少見。重大誤解指行為人因自已的原因對事實的認識產生重大錯誤,致其行為的后果與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較大損失的行為,和解的內容是解決已有的民事糾紛,雙方當事人對糾紛涉及的標的,貨物數(shù)額,侵權行為等事實均已了如指掌,債權人只會因債務人的隱瞞而不是自己的原因作出非真實的意思表示,因此重大誤解不構成和解合意的不真實意思表示。法律行為制度對和解意思表示的規(guī)范較一般民事合意行為更為寬松,對其限制范圍更為狹小,趨向于賦予當事人盡可能多的自治權,更多地體現(xiàn)了私法自治原則。

c、妥協(xié)內容合法。和解的內容須為訴訟標的而設,是雙方當事人相互妥協(xié)。妥協(xié)的內涵是什么?我國臺灣地區(qū)“民事訴訟法”第384條規(guī)定,妥協(xié)為訴訟請求基礎上的讓步,讓步的程度并無限制,自愿負擔訴訟費用、給付延期、設立與訴訟標的相聯(lián)的新的法律關系等,均視為讓步。惟被告承認全部訴訟請求為“認諾”,原告放棄全部訴訟請求為“舍棄”,均不構成妥協(xié)。而筆者認為,如債務人與債權人于訴前就債務數(shù)額一直存有爭議,使債權人權利處于不正確狀態(tài),訴訟中,債務人對債權人的全部訴訟請求予以承認,亦非不是讓步。因此,凡是消滅訴訟標的而意思表示一致,即為妥協(xié)。

通常情況下,合同糾紛至法院后,法院應當對合同的基礎行為進行審查,以確認合同的效力。例如未指明標的物系何物的買賣合同,合同陳述內容合法,實乃交易,此合同仍為無效。當事人可以申請強制執(zhí)行的和解協(xié)議為依據對簿法院,因和解協(xié)議是上一次訴訟中的法官而前達成的協(xié)議,已經通過法院審查,故本次訴訟中,法院僅需對內容合法要件作形式上的審查即可,無須再審查合同的基礎行為和相關證據。因此,和解協(xié)議內容合法指和解協(xié)議本身所陳述的內容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和公序良俗,而不問基礎行為是什么。

d、和解為要式行為。和解乃訴訟中的表意行為,故需具備訴訟有關的形式要件。和解協(xié)議經法院審查符合實體法和訴訟法之規(guī)定,為法院承認或記錄入卷后開始生效。

和解原則上當為一審立案宣判前作出。當事人意思自治減損或改變國家權力介入的效力,因此和解協(xié)議不應具有改變、變更法院判決的效力。故當事人選擇保留原債權訴訟權條款或者任意和解條款之和解初審為之,此為例外。

5、和解協(xié)議條款。

條款(1)——就訴訟請求達成的實體權利義務條款。通??梢苑譃閮深悾旱谝活悶樵V訟標的的確認或者承認條款。當事人就訴訟標的內容自行達成一致,可視為對債權債務關系的重新確認,惟經過法院審查,方可獲得將來訴訟上的法律效力,此類條款亦可省略,視為訴訟標的未經法院審查,第二類為妥協(xié)條款。此條款為任何和解協(xié)議的必備條款,乃當事人為終結本次訴訟就訴訟標的讓步達成一致意見。

條款(2)——效力條款。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賦予和解協(xié)議何種效力的條款。效力條款有三種:第一種為強制執(zhí)行條款。如果和解協(xié)議義務人不履行義務,權利人有權直接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選擇此條款,其和解協(xié)議必須包括法院確認的訴訟標的承認條款。第二種為保留原債權訴訟權條款,協(xié)議規(guī)定的履行期間為訴訟保留期間,義務人于訴訟保留期間內未予給付,權利人既可就原債權債務關系重新起訴。但如果債務人未違反和解協(xié)議,則和解協(xié)議必須履行,權利人不能就原訴訟標的的再和起訴,第三種為任意和解條款。既當事人達成的和解協(xié)議沒有任何法律上的拘束力,權利人可以于任何時間地點反悔,并重新就原債務關系起訴。和解協(xié)議缺省效力條款的,視為選擇任意和解條款。

6、和解的形式。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當事人在訴訟中和解后,可以采取兩種方式結案,一是原告撤訴,一是當事人達成調解協(xié)議,由法院出具調解書。

許多情況下,無論是調解還是撤訴,均不能賦予當事人希望達到的法律效果。例如侵權人向受害人許諾不再重復侵權,受害人撤訴后,如果出現(xiàn)重復侵權,除了重復訴訟外,不能獲得法律救濟;又如丈夫向妻子保證今后不再賭博,否則聽任妻子離婚,但事后發(fā)現(xiàn)丈夫仍在賭博的妻子不能憑此獲得離婚判決;再如債權人撤訴并和債務人約定:如果債務人在某一期間內愿意為約定的給付,則免除其剩余債務,否則債務人將償還所有債務,但實際上債權人可以隨時撤回免除債務的許諾等等。實際上,當事人的和解協(xié)議沒有任何法律效力,唯一的效果是在下次訴訟中權作參考,這樣的事曾經發(fā)生過。即使訴訟中正當?shù)乃椒ㄗ灾涡袨槿狈葷?,亦增加了訟累。因此,應當允許和解和第三種形式——自治和解存在,既賦予當事人的自治的解協(xié)議以法律效力,由當事人共同提供自治和解協(xié)議文本,由法院加以確認并記入卷宗后,和解協(xié)議生效,訴訟即時終結。

和解的條款與形式是相關聯(lián)的和解撤訴包含口頭或者書面的條款(1)及任意和解條款,多以口頭形式或者暗含的形式出現(xiàn)。和解調解,既調解書,包含條款(1)的兩類條款(案件事實部分與調解協(xié)議),并暗含了強制執(zhí)行條款,自治和解包含條款(1)及條款(2)中的強制執(zhí)行條款或者保留原債權訴權條款,須為書面協(xié)議,并由法院確認入卷。

7、自治和解協(xié)議的效力和自治和解法律后果。

對和解撤訴與和解調解的程序、法律后果,民事訴訟法皆有較為完善的規(guī)定,本人不再論及。僅以減少訟累,擴展訴訟法自治為目的,將自治和解應有的法律之義闡釋如下:

a、自治和解協(xié)議的效力。效力系對意思表示內容的評價。自治和解協(xié)議符合各項生效要件既為有效。按照民事法律行為制度的原理及訴訟原則,當事人對有瑕疵之協(xié)議的請求救濟。與合同法上效力特定的法律行為不同,自治和解協(xié)議并非完全由當事人意思自治,須經審查,符合法律規(guī)定,方允許和解,否則,不允許。協(xié)議內容一經法院確認,既人公權上的確定力,不宜因當事人的沉默使之歸于無效。除選擇任意和解條款外當事人得按法律行為制度上的原因或者訴訟法上的原因,申請法院或仲裁機構予以撤銷或者確認無效。便不宜由法院加以變更,原因在于和解是在雙方互諒互讓的前提下,就已有法律關系達成的妥協(xié)。此外,自治和解協(xié)議是國家司法權干涉下的協(xié)議,其效力亦不宜由仲裁機構予以評判。

自治和解協(xié)議可撤銷的原因:一是和解時訴訟主體適格,但委托人或訴訟代表人為不利于委托人或者共同訴訟人利益的妥協(xié)時未征得其同意,該委托人或者共同訴訟人可以在除斥期間內申請法院予以撤銷。二是受到欺詐、脅迫強制的一方可以在除斥期間內申請法院予以撤銷。三是錯誤,如筆誤。任何和解方均可在除斥期間內申請法院予以撤銷。

自治和解協(xié)議無效的原因:一是和解時訴訟主體不適格,如和解主體與訴訟標的無權利義務關系,或者和解主體無訴訟行為能力而缺乏法定人的輔助。二是因欺詐、脅迫強制而損害國家,集體公共利益或者損害第三人利益。三是達成和解之訴訟程序瑕疵而導致和解主體利益受損。便如果僅有程序瑕疵,卻未影響當事人實際法律上的權利義務,應當允許當事人私法自治之效力。四是協(xié)議內容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強行性規(guī)定,五是協(xié)議與原訴標的無關。

和解協(xié)議被撤銷或確認無效后,原法律關系之訴訟時效自和解協(xié)議確認無效之日起重新計算。

b、自治和解在訴訟法上的法律后果。自治和解是訴訟過程中的私法行為,在訴訟法上,它將產生兩種后果。一種針對訴訟為之,任何形式的和解都會產生這一后果。一種針對將來訴訟為之,視和解的形式條款不同而不同。

對本次訴訟之法律后果:本次訴訟終結:本次訴訟為不可上訴之訴:當事人可以依照法定理由申請再審。自治和解協(xié)議當事人可以以法定理由在訴訟時效期間內訴之再審撤消或確認無效。此外,和解調解的當事人亦可以在調解協(xié)議違反自愿,合法原則時,于兩年申請再審。

對將來訴訟之法律后果:原則上,當事人不得就同一事實重新起訴,僅在兩種情況下例外:(1)一是采用任意和爭條款的雙方當事人可不受限制地行使訴權:一是采用保留原債權訴訟,義務人則不得就原事實,原訴訟標的再行訴訟,相互負有義務的雙方,訴權保留期間屆滿后,雙方均未履行的,任何一方可依據原事實再行起訴,相互負有義務的雙方,訴訟保留期間屆滿后,雙方均未履行的,任何一方可依據原事實再行起訴。此外,采用強制條款和解,除和解撤訴,調解維持婚姻關系或者撫養(yǎng)關系的情況外,當事人不得就相同事實重新起訴。

采用強制執(zhí)行效力條款的自治和解,主要出現(xiàn)與兩種情況,一是侵權人承諾不再重復侵權的侵權之訴;二是協(xié)議于一定期間內給付的合同之訴。此時,當事人可以在有效申請期間內申請法院強制執(zhí)行。前者申請期間自重復侵權發(fā)生之日起至重復侵權結束之日起止;后者自給付期間屆滿之日起計算,至法定申請期間屆滿時止。法院受理強制執(zhí)行申請,當事人就自治和解協(xié)議申請再審,再審立案后,應當中止執(zhí)行。采用保留原債僅條款的自治和解,保留期間屆滿后,開始計算訴訟時效,債僅人可以就原債權另行起訴。在重新起訴時即可作為原債權關系的證據,除非對方當事人提起反訴,該自治和解協(xié)議有法定撤銷或無效的理由。

綜上所述,在目前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中完善和解制度,補充現(xiàn)行民事案件的結案方式,在立法上確定與撤訴、調解并行不悖的自治和解進一步簡化訴訟程序,對于解決人民法院面臨繁重審判任務的難題,節(jié)約訴訟成本,提高司法資源的合理利用和訴訟效益,樹立司法的權威,為廣大民眾提供便利,快捷的司法救濟途徑,不失為一種具有重要意義的舉措。

參考文獻:

1、楊榮新主編《民事訴訟法學》

2、錢國耀主編《訴訟法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