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體系研究

時間:2022-07-16 10:37:30

導語: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體系研究

摘要:面對新時代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戰(zhàn)和新要求,學校需要在系統思考的基礎上整體規(guī)劃構建德育工作體系。一是從社情、校情、學情等多層面反思學校德育工作現狀,找到突破口和有利契機;二是推動學校德育工作與辦學理念深度融合;三是結合《指南》要求和自身實際,對德育工作目標和內容細化統整;四是通過課程、文化、活動等途徑落實德育工作目標和內容,并突出特色;五是從組織建設、隊伍建設、硬件支持等多方面提供德育工作保障和支持。

關鍵詞:中小學德育;德育工作體系;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價值觀教育

近年來,伴隨“飯圈文化”“祖安文化”“佛系文化”“校園欺凌”等社會現象的出現或加劇,中小學生面臨的社會環(huán)境、網絡環(huán)境、校園環(huán)境都出現了一些新現象和新問題,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與此同時,從國家層面到教育部門也針對學校德育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這些新挑戰(zhàn)和新要求,中小學校如何在系統思考的基礎上整體規(guī)劃構建德育工作體系,推動德育工作取得實效?筆者結合實踐研究認為,學校需要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一、要從多層面分析反思學校德育工作現狀

構建學校德育工作體系既不能憑空而來,也不能局限于學校已經開展的德育工作,而要基于新時代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挑戰(zhàn)、新要求,從社情、校情、學情三個層面分析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的現狀,發(fā)現問題,分析原因,在此基礎上找到開展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和有利契機。一是關注社情。當今社會發(fā)展突飛猛進,互聯網、移動終端等信息技術高度發(fā)達,中小學生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接觸到的信息內容紛繁復雜,如“盲目追星”“網絡沉迷”“佛系”“內卷”“躺平”等社會現象和問題都嚴重影響著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對此,中小學校要在做好日常管理的同時,探索教育教學與“互聯網+”的新融合,尤其要關注青少年亞文化對學生價值觀的影響。二是分析校情。學校在規(guī)劃構建德育工作體系中,不僅要關注學校規(guī)模、教師狀況、課程體系建設、硬件設施等方面,更要深入反思學校是否將德育工作放在整體發(fā)展規(guī)劃的首位,已經開展的德育工作是否涵蓋了《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的各項內容要求,師資隊伍建設是否滿足新時期德育工作的新需要,等等。三是研究學情。學校要站在立德樹人的高度,系統梳理各年級學生的基本情況,研究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找到教育的突破點;同時提前研究學校周邊適齡入學兒童、小升初學生、中考后入學學生的情況,做好學生入校后思想道德教育的系列準備工作,等等。例如:天津市靜海區(qū)第七中學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副校長為副組長、思政課教師以及班主任等為成員的學校德育工作領導小組,把德育工作納入“一把手”工程,并做到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專題會議,研究學校德育工作,分析學生情況,明確學期工作思路。又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七十三中學通過“六會”(年級組長會、年級班主任工作例會、全校班主任培訓會、班級工作案例剖析會、班科任會診會、家長會)研判學生中出現的新情況與新問題,并且針對性地提出德育管理“三節(jié)”(節(jié)水、節(jié)電、節(jié)糧)、“三jing”(靜、凈、敬)、“三加強”(手機管控、吸煙監(jiān)控、預防學生欺凌)等舉措。

二、要推動學校德育工作與辦學理念深度融合

當前,中小學校在進行德育工作頂層設計時,往往是結合重點時段、配合重大活動、突出重點目標、體現重點內容,卻忽視了作為立德樹人關鍵環(huán)節(jié)的德育工作需要與學校辦學理念進行深度融合。古往今來,無論是高等院校還是中小學校,無論是百年老校還是新建學校,其辦學理念均承載著歷任校長、教師和學生對本校辦學的價值追求和育人理念,體現了對學校的辦學目標定位。辦學理念可以說是依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大方向而制定的學校發(fā)展的小方向,是基于學校特有的校情學情、基于學校的歷史和現實而作出的價值選擇,是立德樹人價值導向在學校工作實際中的具體運用和展現。[1]基于此,中小學校要站在德育視角剖析闡釋辦學理念,深挖育人目標,深耕育人資源,將辦學理念作為學校層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航向標。同時,在規(guī)劃構建德育工作體系時,要緊密圍繞辦學理念做新時代的內涵解讀,使其既能承載多年來學校特色化辦學的厚重歷史,又能結合新時期黨的育人方針做好新的表達,使辦學理念不變味兒,有新意、有深度、可實踐。例如:首都師范大學附屬順義實驗小學圍繞“順性揚長實施生長教育,喚醒內力奠基美好未來”的辦學理念,抓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啟蒙的關鍵期,以“立志向·長精神·育情懷”三個角度設計課程目標,建立“三類+N”項家國情懷課程群,對學生精神長相負責。又如:江蘇省蘇州市實驗小學校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為根本,以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為重點,對學?!罢\、仁、智、健”校訓進行再次解讀,并以此作為學生培養(yǎng)目標(見圖1)。

三、要對學校德育工作目標和內容進行細化統整

2017年8月,教育部印發(fā)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成為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的基本遵循以及教育行政部門進行德育工作督導評價的重要依據?!吨改稀犯鶕行W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能力和教育教學規(guī)律,設計了分層次的德育目標,既強調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又突出德育工作的有機銜接和逐級遞進。在內容方面,《指南》明確將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作為中小學德育的五項主要內容。[2]綜觀當前,一些中小學校在開展德育工作時,雖然依據辦學理念提出了整體育人目標,但在設計各學段、各年級的德育目標時邏輯不夠清晰,沒能按照整體目標進行分領域、分學段細化,體現不出學生心智發(fā)展和思想道德發(fā)展水平。同時在德育工作內容方面,對理想信念、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生態(tài)文明、心理健康等必須開展并要突出特色的重要內容,以及對防災減災、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垃圾分類、防疫防艾等重要專項工作,學校在統籌實施時缺乏系統有效的整合。針對這種情況,中小學校要基于《指南》提出的總體目標、分學段目標,圍繞自身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制定學校德育工作目標,并進一步細化出學段、年級甚至是班級目標,使德育工作目標明確、邏輯清晰、年級銜接、螺旋上升。同時,學校還要結合《指南》要求和自身特點,對德育工作內容進行有效統整和優(yōu)化,避免出現“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現象。尤其在當前為中小學校和師生減負呼聲日益高漲的背景下,這種整合尤為必要。例如: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學依據“培養(yǎng)有世界眼光和中國靈魂的健全人”的育人總目標,針對高一至高三年級學生身心發(fā)展的不同特點及面臨的主要問題,分別設置了三個分級目標,即“高一入軌教育、享受規(guī)則,高二勵志教育、砥礪身心,高三成人教育、憧憬成才”。同時,學校以養(yǎng)成教育為起點,在分級目標引領下設置不同的德育內容,統籌實施親情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生態(tài)文明教育等,讓學生從中體驗由易到難、步步攀升的過程。[3]

四、要在德育實施途徑方面體現多元和特色

學校德育工作實施途徑是否多元有新意、是否實踐重落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德育工作的成效。中小學校要按照《指南》要求,把德育工作目標和內容通過課程、文化、活動、實踐、管理等途徑落實到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中,并且突出可操作性和特色。在課程育人方面,學校要積極開發(fā)和利用好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要統籌好“德育學科”和“學科德育”,將德育內容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中,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例如: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第三小學將學科德育與日常教研無縫對接,把90分鐘的教研時間進行模塊化、常態(tài)化管理,并對學科德育進行了突出強調,其內容包括:10分鐘“學科德育”交流+10分鐘討論“課堂引導性標準”落實情況+60分鐘“梳理核心課程,重點分析和講解”+10分鐘“班級活動、師生關系”故事分享。在文化育人方面,學校要因地制宜地開展校園文化建設,通過優(yōu)化校園環(huán)境、凈化網絡環(huán)境、營造文化氛圍等,讓校園時時處處都能育人。如云南省保山市永昌小學結合云南特色生態(tài)文明教育,打造“和美德育年級文化”,六個年級分別用蘭花、荷花、梅花、翠竹、紅楓、青松六種植物來命名,以激勵學生在不同階段學習不同植物的品格與風骨。在實踐育人方面,學校要善于將德育工作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緊密結合,通過各類主題實踐、志愿服務、研學實踐等活動,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吉林省長春市第二中學秉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通過與社區(qū)對接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tài)化,打造出“心星”學生志愿者服務隊及“心燭”青年教師志愿者服務品牌。

五、要站在全局角度為德育工作提供保障和支持

中小學校德育工作能否開展得有成效、入人心,前文所述的目標、內容、途徑是核心和靈魂。而當前在一些中小學校,黨組織抓德育的工作制度還沒有很好地形成或落地,思政課教師專職化很難保障,班主任的專業(yè)素養(yǎng)還有待提高,文化墻、校園網等校園文化建設未能與新時期要求相契合,家校共育、社會協作的協同育人機制還沒有顯現成效,等等,這些現象和問題都說明學校需要站在全局角度,從組織建設、隊伍建設、硬件支持等多方面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支持。如在組織建設方面,要建立黨組織主導、校長負責、群團組織參與、家庭社會聯動的德育工作機制;在隊伍建設方面,要重視德育隊伍人員培養(yǎng)選拔,優(yōu)化德育隊伍結構,針對班主任、思政課教師、德育干部、少先隊輔導員等進行培訓,通過對全體教職員工開展德育培訓,營造全員、全方位育人氛圍。在硬件支持方面,要利用各種資源改善學校辦學條件,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同時將德育工作經費納入年度預算,提供德育工作必需的場所設施等。例如:北京市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學校設立三級家長委員會,同時根據不同年級的個性化需求,就小升初銜接、青春期溝通、初高三壓力緩解等話題為家長開展系列講座,營造和諧的家校共育生態(tài)環(huán)境。又如: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六中學建立了德育隊伍四級管理體系,主要包括:以學校黨支部書記和德育副校長為核心的德育領導體系,由政教處、班主任、科任教師、家長代表、青年教師聯合參與的管理體系,以學生會、班團干部為主的自律體系,由社區(qū)、駐地派出所、律師事務所、法院青少年法庭等相關人員組成的德育專項服務體系,從而構建起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參考文獻:

[1]唐漢衛(wèi).立德樹人的價值導向機制:基于辦學理念的視角[J].思想理論教育,2020(9):16-21.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2017-09-05)[2021-05-19].

[3]代保新,丁嵐,戚兵.從問題解決出發(fā):高中德育工作之系統設計與整校推進[J].中小學管理,2018(4):41-43.

作者:趙福江 龔杰克 李月 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