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英語言中時態(tài)比較
時間:2022-04-22 08:48:00
導語:漢英語言中時態(tài)比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漢英兩種語言分屬不同的語系,自然有許多不同之處。而我們在學習外語(如英語)時,首先注意到的是詞匯,卻不夠重視時態(tài)的重要性,因為在漢語中時態(tài)并沒有一個像英語中那樣明顯的概念,很多話在沒有語境或上下文的情況下無法判斷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時間上的范疇很難判斷。那么漢語是怎樣表示時間關系的呢?與英語又有哪些異同之處?
一、時態(tài)的表示方法
王力先生[1]曾指出,時間的表現,大多數族語是有的,然而各族語對于時間的看法卻不相同。大致說來,人們對于事情和時間的關系,第一,著重在事情是何時發(fā)生的,不深究其所經過時間的遠近,或長短;第二,著重在事情所經過時間的長短,及是否開始或完成,而不甚追究其在何時發(fā)生。這一觀點較為全面地概括了語言在時間表達上的特點,即使是一些稍有例外的語言,也在某種程度上表達了時間概念。那么,英語和漢語這兩種系統(tǒng)性較強的語言在時態(tài)上具體又是怎樣表示的呢?Clifford[2]45指出,英語有著相當完善的時態(tài)標志系統(tǒng),并且提出一個時態(tài)標志的公式:({-d})({will})({have+-N})({be+-ing})V,按先后順序分別表示{過去時}{將來時}{完成體}{進行體}和動詞,其中只有動詞成份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在括號中的選項均為可選擇選項,但只能按照所給出的順序選擇一次。我們由此可以看出,英語是一種形態(tài)結構(Morphologicalstructure)突出的語言,每一句話幾乎都可以看出它所表示的時間關系,而形態(tài)結構的變化又恰好與時間表達形成一種一致關系。
傳統(tǒng)語法中通常認為有16種時態(tài)關系,由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和完成體、進行體等交叉形成,通過時態(tài)標志表示出來,但凡學過英語的人都能從中看出句子的時間關系,如“Shewasgoingtomyroomstoseemyaun.t”;即使是較復雜的句子結構也是一樣,比如“Ihadthoughtmuchandoften;ofmyDora′sshadowingouttomewhatmighthavehappenedintheseyearsthatweredestinednottotryus…”。而漢語在時態(tài)表達上則是一種相對比較“含蓄”的語言,這也體現了漢語隱性與英語顯性的對比關系。英語中有明顯的時態(tài)標志,但漢語中卻沒有相對應的部分,起作用的是表示時間的狀語,如“下個月中旬,我出差到江南去?!逼渲械臅r間狀語明確地表示了句子的將來時態(tài)。另外虛詞也是漢語中表示時態(tài)的重要手段之一,如著、了、過等。而Halliday從系統(tǒng)功能語法角度提出英語有36種時態(tài)的說法。何偉提出,在功能主義時態(tài)觀中有兩個原則,三分制原則和遞歸原則,即以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作為三種基本時態(tài),并指出“時態(tài)具備遞歸性,時態(tài)在系統(tǒng)內可作重復選擇”[3]419,但Halliday[4]又從功能角度提出了“限制規(guī)則”(Stoprules),從而得出了36種時態(tài)的說法。同時,關于時態(tài)的表示方法,Halli-day還提出時態(tài)標記(Tensemarker)和時間因素(Timeelement)等概念。
二、詞匯與時態(tài)
虛詞是漢語中表達時態(tài)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在漢語時態(tài)研究中比較受關注的問題,很多學者曾對此進行論述。在此僅以幾個比較重要的虛詞“過,著,了”等幾個典型例子進行說明。“過”通常表示已經完成了的動作或事件,與英語中的過去時或完成體有很多相似之處,且常與“已經”“曾經”等配合使用,但并非必須。如:(1)中國人民是勤勞、智慧、勇敢的人民,對人類文明曾經作出過卓越的貢獻。(2)我已經囑咐過她了。(3)我想起來了,我們報紙還(0)就此發(fā)表過答讀者問呢。對于那些起輔助作用詞的使用上,并無特別規(guī)律可言,如例(3),我們還也可以加上“曾”或“曾經”。“著”則主要表示正在進行或持續(xù)的動作和事件,從過去持續(xù)到現在,可能是一種狀態(tài)或活動,與英語中的進行體比較接近。如:(4)黃耀祖架起一只腳來,悠悠地晃蕩著。(5)車站有一截矮矮的磚墻,帖著花花綠綠的標語。另外還有一些與之相近的如“正……”“在……”“正在……”等。同時我們也發(fā)現例(4)和例(5)也稍有不同,例(4)完全是一種動作正在進行和持續(xù),例(5)則在表明一種狀態(tài),那么狀態(tài)可以和英語中的進行體比較嗎?我們也可以看一下英語進行體的例子來比較一下。(6)Thecar′sbeenstandinginthegarageforweeks.在這句話中用到了現在完成進行體,如果用漢語表達的話,可以是“這輛車這幾周一直在車庫停著。”表明車的一種狀態(tài)。
對于“了”的論述比較多,它所表示的含義也較廣泛,主要有三種含義:1)與動作連用,表示動作的完成,與英語中的完成體相似;2)表示將要進行的動作或將要發(fā)生的事件,相當于英語中的將來時;3)與時態(tài)關系不大,表示一句話的結束。如:(7)風已經停了。(8)這場戰(zhàn)爭打了八年,還不該結束嗎?(9)時間到了,我得走了。另外上文中提及的時間狀語也是詞匯所涵蓋的問題。印歐語系中的語言(如英語)主要通過動詞的形態(tài)變化來表示時和態(tài),二者密不可分;現代漢語則完全不同,兩者并非一定要結合在一起表達,時可以由語法成分表示,也就是漢語中“著”“了”“過”等成分;態(tài)或體可以由句中的實詞充當,此外還有時間副詞,如“我已經吃了飯”中的“已經”;“我剛吃過飯了”里的“剛”,其實按其性質和作用,應視為“時態(tài)副詞”。這些也都可以在英語中找到對應的詞匯或表達,如“已經”和“havealready”,“剛”和“justnow”等。在實際應用中,很多沒有明顯虛詞標志的漢語句子都是依靠這些“時態(tài)副詞”或時間狀語來體現的。還有一些動作也體現了時態(tài)關系,也就是實詞充當時態(tài)標記的例子,如:(10)“沒聽說你還有個親戚啊?啥親戚?”
例(10)可譯作“Ihaven′theardthatyougotanoth-errelative;whoistha?t”表示聽到別人說起的意思,屬完成體。究其原因,“聽說”雖被看作一個詞,但事實上已經發(fā)生了兩個動作,表達A聽B說某事,因而在英語中譯成haveheard或hadheard更為合適。既然漢語中詞匯意義與時態(tài)相關,那么在英語這一以形態(tài)結構(Morphologicalstructure)著稱的語言中,詞匯是否具有時態(tài)意義呢?答案也是肯定的。盡管英語以它的形態(tài)結構變化著稱,其時態(tài)變化也的確與此相關,但某些詞或詞組是可以表達一定的時態(tài)意義的,如In,Abou,tOn等介詞可以表示一種進行著的狀態(tài)、職業(yè)等;再如Certain,Sure等也可表示對即將發(fā)生事情的預測或導入。比如說,“Theboyisintears”“thearmyisonthemarch”“wearecertaintobevictorious”;分別可譯作“那小男孩正哭呢”“軍隊正在行軍”“我們定將取得勝利”。但在動詞中這樣的例子極少,英語中的詞匯由于其語言的特點,所能在動詞本身中體現的時間意義都被時態(tài)標志給蓋住了。如英語中的Learn一詞,用漢語說“我學會了”,英語中就要說Ihavelearnedi.t也就是說,在英語中沒有哪個動詞是單獨出現而沒有任何時態(tài)表示的。
三、情態(tài)動詞與時態(tài)情態(tài)動詞
在漢英語言對比研究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其在時態(tài)系統(tǒng)中同樣不可忽視,尤其是英語。在傳統(tǒng)的英語語法分析及教學中,往往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情態(tài)動詞的程度、區(qū)別等,而對其時態(tài)意義相對比較忽視。湯普森對于這一點曾論述“情態(tài)動詞的時態(tài)通常被認為是無時態(tài)(Neutralized),盡管它包含了過去的含義”[5]87。在對情態(tài)動詞的處理上,我們通常也是這樣認為的,即使是Will和Would這樣對應明顯的詞匯,也更多地去區(qū)分其情態(tài),而非時態(tài),其實情態(tài)動詞在大多情況下都表達了一種過去的時態(tài)。漢語中的情態(tài)系統(tǒng)(Modality/Modalsystem)雖相對不太明顯,卻仍然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相對應的情態(tài)動詞有“會/要,敢,將”等。如:·(11)他發(fā)現蘇小姐有不少小孩子脾氣,她會頑皮,會嬌癡,這是他一向沒想到的。
(12)我想你還是在上海或南京找個事,北平形勢兇險,你去不得。例(11)較明顯地給出了所謂情態(tài)動詞或稱之表示情態(tài)的成分,就其時間而言可將之稱為現在時,但其中的確包含過去的意味,“蘇小姐”一定曾在過去“頑皮”過,“嬌癡”過,而后“他”才產生了這樣的認識。這與英語中“may”“can”的意味很相似。可以譯作:Inmanyways,shehadaverychildishtemperamen,thedis-covered.Forinstance,shecouldbemischievousandshecouldplaydumb,traitshehadneverexpectedofher.而例(12)則有比較明顯的將來意味,相當于你不能去,不要去?;诒逼叫蝿輧措U,這一“現在”的情況,可譯作:IthinkyoushouldtrytofindajobinShanghaiorNanking.ThesituationinPekingisverycritica,lsoyoumustn′tgothere.類似的用法還有很多,就不在此一一列舉,但在情態(tài)動詞的時態(tài)上,過去時間的表達更多地是從意義角度加以分析,從形態(tài)上說,我們不能將之完全等同。對于英語中的例子也是這樣,因為從傳統(tǒng)語法分析上,我們仍無法辨認出時態(tài)上標志性的區(qū)別,但在意義上,這種時間表達的意味相當明顯。
如:(13)Thepolicearedoingalltheycantofindher.從時態(tài)上看,非常明顯,例(13)是現在時進行體;而從意義上看,這句話仍然是基于過去對thepolice能力的了解所做出的判斷,認為這已經是“alltheycan”。而另外一方面,有時在使用情態(tài)動詞時,我們也用到時間副詞,這時情態(tài)動詞的時態(tài)意味就更明顯了,如:(14)I′mafraidMrHardingcan′tseeyounow-he′sbusy.對于例(14),除了I′m中am的縮寫,我們也會說這個句子是個現在時,因為有時間副詞now,這也成了這句話的時態(tài)標志(Tensemarker)之一。另外還有很多研究者就時間的尺度提出了很多不同的看法。如李鐵根[6]曾提出客觀存在的時間及相對的時間概念,他稱之為“絕對時”和“相對時”。其中“絕對時”指借助時間狀語或時態(tài)助詞“著、了、過”等表示時態(tài),而“相對時”則是有一個參照時間,如“我到他家里的時候,他正和孩子一起看電視”,其中“我到他家里的時候”就作為一個參照時間。而謝應光也在他的文章中論述了Klein提出的“情景時間”和“話題時間”的概念。“如果把話語描寫的內容叫做情景,這種情景存在或持續(xù)的時間就可以被稱為情景時間”;“話題時間指一個時間段,對某一場合做出的陳述被限制在這個時間段內”。這些都是在時態(tài)關系系統(tǒng)中相對于客觀時間而存在的概念。
- 上一篇:二胡演奏張與弛
- 下一篇:交通局效能亮劍指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