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造型藝術教學研究
時間:2022-07-16 03:53:35
導語:德國造型藝術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術創(chuàng)作有著寬泛的命題,東西方對美術的理解不盡相同,即便在西方國家也是各抒己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鑒賞標準和不同的創(chuàng)作方式,尤在當下,存在著不同的流派和學術觀點。對于1991年東西德國合并后,不同意識形態(tài)雜糅的德國美術呈現出多家爭鳴的格局,有著本民族固有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方法。2016年的夏天,我隨學校工作室考察團到德國幾個城市的藝術院校進行學術交流和考察,其中印象深刻且具有典型性的莫過于德國柏林藝術大學和埃森造型藝術學院(杜塞爾多夫)。我們在與師生們的交流和觀摩中,對考察過的德國藝術院校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評價標準等均有了初步的了解。德意志民族素有嚴謹和理性的生活秉性。歷史中雖不乏偉大的藝術家,但不同時期眾多哲學家的輩出,似乎在告訴人們,這片土地上生活的文人邏輯思維似乎更優(yōu)于形象思維。然而,在諸藝術大學的實際觀摩和考察過程中,我們感覺到,師生們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十分善于利用形象(圖形)表達自己的藝術情感,發(fā)散思維活躍,經常采用各種形式表達自己的設計主張,更加注重學術理念的實踐探索。另外,對藝術發(fā)展史中不同時期的美術思潮也有著理性的思索和認知。
一、基礎教學形式多樣創(chuàng)意理念紛呈
柏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系和埃森造型藝術學院的本科教育十分注重基礎教學,但他們對于基礎的理解似乎與我們有一定的差異,即便是對表現技法的認定也較我們“隨性”。他們對于繪畫基礎的理解是寬泛的,寫實能力僅為繪畫基礎的一部分。他們更加偏愛造型的嚴謹性,但更多的從情感出發(fā),注重繪畫語言自身的邏輯關系,平面的造型表達方式不再是對客觀物體的二維再現,而是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隨性而嚴謹,追求主觀意識對外界事物的感悟,尋覓感性中的必然性,而非某個客觀物體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偶然性。例如素描課程,在面對人體寫生時,教授缺少了師傅般的手把手,很少動手給學生修改畫作。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理性寫生,或分析動態(tài),或了解結構,或解決線條與構圖的關系,或探索藝術的表現形式。學生可以使用不同材料進行繪畫,作品可以寫實,也可以夸張,還可以變形,甚至可以抽象地表達。習作練習有著明確的目的性,不追求單一習作的完整。藝術理念的思辨能力培養(yǎng)是這兩所藝術大學學生們理論學習的基礎,藝術科學課是他們的必修課程。據柏林藝術大學馬丁•艾德姆教授介紹,他們的美術史論多從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家談起,分析藝術家作品并提出問題是教授在課堂上的主要責任,他們會談達芬奇、丟勒、門采爾、康定斯基,更會談及杜尚和博伊斯。從教學形式上看,美術史的教學似乎脫離了以時間為主線的授課方式,但馬丁教授認為,將藝術發(fā)展的過程串聯起來是書本的任務,學生應在課外完成,而教師們應當從具體的作品入手,分析藝術家的作品并從中了解他的思想。的確,藝術家的作品和行為恰是其所處歷史時期的反應?!拔覀儗W生的要求是全面的,不僅要求他們有較強的造型能力,更要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作為支撐。他們的作品必須要有創(chuàng)意,這個創(chuàng)意不是信手拈來的,而是藝術理念的形象化。”馬丁教授如此說。
二、寬泛的課程設置拓寬學生們的視野
柏林藝術大學造型專業(yè)的學生從大三開始進入工作室學習。教授們以自己的專長設立工作室,學生則根據自己的需求報名。學生與老師實行雙向選擇,學生們可以在完成一個專業(yè)方向或課題后轉入其他工作室,教授則根據學生在本工作室的學習情況給出相應的學分。教授堅守自己的專業(yè)風格和特長,林林總總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理念為學生提供了多選的可能。在規(guī)定的必修課和選修課范圍內,學生修滿學分即可畢業(yè)。因此說,柏林藝術大學和埃森藝術學院的學生是“自由”的,沒有人安排課程,選修哪門課,什么時間選都要學生根據自身的需求和時間段自主決定。即便在必修課程里中,學生們也是“自由”的,他們會理性地分析自己的需求,在教授的幫助下解決問題。因此,學生們完成的作業(yè)不會類同。學生們在完成必修課之外,有著廣泛的選修課程,美術專業(yè)的學生不僅會涉及到平面造型、雕塑、空間裝置等課程,音樂、舞蹈欣賞、哲學、美學史論等多個門類也在他們的選修課之內。馬丁•艾德姆教授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應該具備多方面的知識,他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不是單一的,來自于不同學科和門類,是基于系統(tǒng)的哲學理念和藝術體系的有緣之水”。從師生的藝術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不拘泥于單一的藝術表現形式,既有對表現主義繪畫語言再探索的痕跡,也有對超現實主義的修正與批判,邏輯自洽完整,表現形式多樣。對此我不由地想起宗白華老先生在點評希臘藝術時的言語:“藝術的模仿不是徘徊于自然的外表,乃是深深透入真實的必然性。所以藝術最鄰近于哲學,他是達到真理表現真理的另一道路,他是真理披上了一件美麗的外衣。”①
三、創(chuàng)作與生活和藝術思潮聯系密切
在我們考察的幾所大學里,學生們的作品往往同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成為他們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尤其是裝置藝術更是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表現自己的藝術理念。例如柏林藝術大學的學生在展廳里搭起了小屋,隨意的榻榻米、綠色的植物與現代視聽設備構成了四維的裝置。作者說:“藝術作品由空間和時間構成,視聽將主觀和客觀相連接,主觀受客觀的影響,又反作用于客觀。在人的主觀意識影響下,榻榻米的柔軟既可以使人舒適,也可以使人無所適從;狹小的空間可以令人煩悶,也可以令人充滿安全感。藝術就在我們的生活中?!保▓D1)在埃森藝術學院,學生用塑料袋材料編織成海洋生物,以疏密對比的藝術造型技法和純凈的白色表達了自己對保護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夙愿。(圖2)學生的創(chuàng)作是不羈的,寬松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使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發(fā)揮到極致,創(chuàng)作成為自覺,看似信馬游韁的藝術創(chuàng)作卻總是基于哲學的思考?!懊馈迸c藝術分離,多年來藝術創(chuàng)作的“美術”定義受到了挑戰(zhàn),似乎失去了唯一性,若即若離,時隱時現。正如美國當代哲學家丹托所言:“前衛(wèi)藝術大刀闊斧在藝術與美之間劈出一條裂隙,這在以前根本是無法想象的,其實正如我們所見,即使在裂隙劈開很久之后,仍然是難以想象的,之所以如此,在于藝術與美之間的聯系始終被認為是一個屹立不搖的前提。”②
四、評判體系多元藝術創(chuàng)作離不開創(chuàng)新
回顧藝術發(fā)展史來看,藝術表現形式和內涵總是在傳承和變革中不斷裂變。以繪畫為例,從成熟的古典主義寫實繪畫到印象派、野獸派、抽象派到多變的現代繪畫,呈現出變化萬千的思潮和流派,我們已經很難再用既定的標準來評判不同的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也很難評說良莠。從我們在德國走過的幾所藝術院校來看,正如當今西方對藝術的評判一樣,繪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形式更加自由。無論學生還是教師的作品均有自己的藝術語言表達方式,顛覆了我們以結構準確和一點透視為基礎的繪畫認知評價體系,學生的作品似乎沒有了優(yōu)劣。如果說在基礎教學部分教師偏重于對學生們寫生和技法表現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似乎還有結構準確與否的“標準”,但在后期的藝術創(chuàng)作階段,教師不再給學生的作品打分,而是在聆聽學生對作品的詮釋之后提出自己的建議和修改意見。教授們更加關注學生們的藝術修養(yǎng)在作品中的表達,更加關注作品的表現技法與內涵的統(tǒng)一性,以及跨界知識面的廣度、深度交叉在造型藝術中的運用能力。藝術作品不再有統(tǒng)一的評分標準,教授們的教學也隨意的多,教學大綱僅作寬泛性的要求,教授可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喜好進行啟發(fā)式教學,教學的評價體系從量化打分轉為質的評定。結語德國的造型藝術教育從表面上看,似乎回歸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感性階段,各種條框規(guī)矩的束縛不見了蹤影,創(chuàng)作更加依賴激情,更加隨心所欲。藝術表現形式更加多樣。深入了解下去,我們會看到,德國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路正歸攏到世界大一統(tǒng)的模式之中。感性的藝術創(chuàng)作背后是更加理性的藝術學養(yǎng)對創(chuàng)作的支撐,是對創(chuàng)作者思想意識的表達和詮釋。柏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系的教學理念對我們以工作室為單位的項目教學有所啟迪,藝術和設計的教育離不開專業(yè)理論的支持,尤其對于系統(tǒng)訓練的院校學生來說,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產品的設計更加需要藝術素養(yǎng)的滋潤和理論體系做基礎,不僅停留在筆墨的技法之間,應形成學術的完整性。正如蘇州大學李超德教授在《當前“術學之爭"背景下美術學科的學術評價問題》一文中所說:“美術不僅僅是賞心悅目的生活課題,還是博大精深的學術課題。美術創(chuàng)作和美術作品,它是用非邏輯的感悟、非語言的傳授,用圖像表達畫家理想造型的最高境界。”③我們應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段在藝術和設計的各個領域中發(fā)揮個性,結合新時期藝術潮流的發(fā)展趨勢,運用新的藝術理念來分析當下的藝術現象,推動藝術創(chuàng)新,探索未知的藝術世界。
作者:李華麒 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 上一篇:新生代農民工繼續(xù)教育探析
- 下一篇:高校旅游管理英語教學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