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技術信息化教學設計研究

時間:2022-01-07 02:57:48

導語:績效技術信息化教學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績效技術信息化教學設計研究

摘要:針對信息化教育中教育教學的投入遠遠高于輸出的教學實際,引入績效技術的思想,分析績效技術與教學系統(tǒng)設計在教育技術學中的定位及兩者內(nèi)在的關系,對基于績效技術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模型進行研究,并指出模型使用中的注意事項。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設計;績效技術;模型研究

1HPT與ISD的概念界定

一般來說“績效技術是教育技術的一個子領域”是教育技術學中的普遍觀點,AECT2004年對教育技術進行了新的描述(EducationalTechnologyisthestudyandethicalpracticeoffacilitatinglearningandimprovingperformancebycreating,using,andmanag-ingappropriatetechnologicalprocessesandresources),基于此描述不難看出,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一個重要研究范疇,而績效技術則是教育技術的一個重要的應用范疇。從圖中也可看出,HPT如同混合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實際應用領域一樣,作為教育技術學科中的重要的應用范疇,又反作用于教育技術,即促進了教育技術學的理論與實踐的進一步發(fā)展,使教育技術學科的發(fā)展方向向著改善績效,提高績效的目標前進。

2績效技術

績效技術重點聚焦在相當人力、財力、物力資源下的最大收益,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關注系統(tǒng)內(nèi)要素的結構??冃Ъ夹g是一個系統(tǒng)化的技術體系,包括績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預選擇、干預的實施與管理以及總結評價,這五部分實施的先后順序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但在具體的情境下又有不同。(2)強調(diào)整體性??冃Ъ夹g要綜合考慮影響企業(yè)及學校教育中的各個因素,只有努力將各個因素都一一完善,才將其作為最理想化的績效結果。這其中,既有靜態(tài)條件下的屬性特征,也有相應的動態(tài)屬性。(3)具有內(nèi)在的自我校正機制??冃Ъ夹g中評價思想的引入貫穿整個績效改進的總過程,通過一定的評價體系,達到組織內(nèi)部及時的錯誤糾正。(4)廣泛的適用性。由于績效技術采用系統(tǒng)化的方法,在績效改進的過程中遵循循序漸進和錯誤及時糾正的科學思想,造成了其績效模型的簡單化和可推廣性。(5)動態(tài)、開放性。由于績效技術的思想核心是解決現(xiàn)實問題,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是績效技術的總目標,因此在設計時會不斷調(diào)整最初的方案,以求更快更好的達到績效目標。(6)目的性??冃Ъ夹g思想是一個具有目標導向的技術思想。(7)重視與績效相關的要素分析??冃Ъ夹g旨在對影響系統(tǒng)內(nèi)部的各要素進行一一考察與解決,力求解決影響績效的所有制約因素,已達到最大績效。

3績效技術與信息化教學設計的關系

西華師范大學周浩在《教學設計和績效技術并用于企業(yè)培訓的思考》一文中從理論依據(jù)、研究方法、應用領域、對象、目標、方案特征、關注焦點、工作流程]等八個方面來對教學設計和績效技術進行比較,其中雖然績效技術起源于教學設計,但兩者在許多方面是不同的。前面已經(jīng)指出: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一個重要研究范疇,而績效技術則是教育技術的一個重要的應用范疇,可見教學設計與績效技術在教育技術學中占有同樣的地位。在教學或者企業(yè)培訓中,都存在教學問題和非教學問題,例如環(huán)境、動機等問題。

4信息化教學設計模型

4.1模型構建。在借鑒教學設計理論與績效模型的基礎上,筆者就現(xiàn)下對基于績效技術的教學設計模型進行比較分析,認為陳蓉的《績效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一文中對教育績效的改進模型是比較符合當前的教育教學活動的。該教育績效的改進模型圍繞人、過程和資源三個方面來探討教育教學績效涉及的主要方面,因此是比較細致與完善的教學模型,這一模型具有兩大特點:(1)把人作為研究的重點,探討各因素對人產(chǎn)生的影響。而這個人,不僅有學生也有教師,這更符合建構主義的思想,使對學生學習其指導作用的教師也是影響教學實施的關鍵因素。(2)把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盡可能全面地考慮在內(nèi),其中除了能用教學手段解決的因素外,還包括了非教學因素,使對影響教學效果的各個因素都能一一考慮,開闊了教學設計的視野。所以說,這是教學設計與績效技術思想融合后的一個模型。而在實際的教學中,考慮人及資源的影響,再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選相應的方法能夠更明確、更有效的達到教學目標。4.2模型分析。該模型是將影響教與學效果的因素,及其實施過程采用枚舉法的方法一一列舉,力求對各個因素及過程都能考慮在內(nèi),在該模型對實施細節(jié)的具體描述中,實質(zhì)上筆者認為它離不開ISPI于1992年的HPT模型的五個階段:績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預選擇與設計、干預實施與變革、評價。通過對文獻的閱讀,筆者認為在分析該模型時,不妨參照徐點在《基于績效技術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與應用研究》一文中提出的基于績效技術的信息化教學系統(tǒng)設計模型來對這五個階段進行分析(以數(shù)學中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一節(jié)的講解為例):(1)整體分析在該節(jié)課的講解開始前,我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利用學到的知識證明兩個三角形的差距。而學生只是掌握了三角形的邊、角定義,對三形的理解還停留在邊角的相等等基礎知識上。(2)原因分析原因分析是縮短績效差距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上述模型中,績效技術思想的應用使得教學設計者能從多角度考慮問題,即從人、過程和資源三個方面中的教學問題和非教學問題進行分析,為決策干預作準備。在課堂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繁多的判定定理摸不著頭腦,聽課興趣不高,采用“背”的形式來記住本節(jié)課的知識。我首先從“人”的角度對學生的學習反應進行分析,首先是我的教學方式不對,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制;其次是學生作為初一的群體,動手操作能力強也更能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我再從“資源方面”進行思考,發(fā)現(xiàn)我并沒有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優(yōu)勢,三角形的全等是可以通過動畫演示的方式展現(xiàn)的。(3)干預設計針對教學目標,結合影響教學效果的原因,設計采用小組協(xié)作式、拋錨式等教學方式實施教學,并對教學流程及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寫入設計方案,設計思想要始終把優(yōu)化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標作為指導思想。(4)干預實施與變革實施干預方案成功的關鍵是對變革過程的管理。變革中要達到內(nèi)部整體的統(tǒng)一,就要對組織內(nèi)部進行有效地管理。根據(jù)設計方案實施教學,并通過不斷與學生的交互解決教學中的即時問題,通過評價學生的表現(xiàn)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者也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給老師提供反饋。(5)評價評價應該作用在整個過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包括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它們分別是在教學開始前、中、后對教學進行評價,以判斷各個流程中是否達到期望水平,并及時調(diào)整。根據(jù)評價對象的不同,選擇其中一個或多個方面對最終的結果進行評價。在課上評價學生個人或團體的學習行為,形成對學生的大致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反思教師本人的教學方式,不斷調(diào)整;在課程內(nèi)容講解完成時通過練習評價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判斷是否達到或超過教學的期望目標。

5結束語

在研究績效技術的權威機構—國際績效改進協(xié)會ISPI(theInternationalSocietyforPerformanceImprove-ment)出版的《績效技術導論》(IntroductiontoPerfor-manceTechnology,1986)一書中,對下面這一績效技術定義給予了肯定和認可:人類績效技術是對影響人類行為和成就的工作程序進行優(yōu)化地選擇、分析、設計、開發(fā)、實施、以及評價的過程。績效技術思想與信息化教學設計的有機融合,優(yōu)勢互補,給教師提供了一個可量化、靈活性強的教學方式;教師在結果導向的教學結構中,能更加高效地完成他們的教學任務。而基于績效的信息化教學設計模型的研究也將不斷完善與深入,從而更好地指導教學。

參考文獻:

[1]周松.信息化教學設計中績效技術的運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21):49-50.

[2]陳蓉.績效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4.

[3]周浩,楊麗娜,張世祿.教學設計和績效技術并用于企業(yè)培訓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8(12):8-12.

[4]徐點,孫龍.基于績效技術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與應用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4(04):13-15.

作者:李 明 張艷華 單位:1.河南職業(yè)技術學院 2.新崗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