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屋建筑文化探索及保護研究
時間:2022-04-12 02:43:29
導語:石屋建筑文化探索及保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建筑最初的作用是給人們提供居住的地方,自從人們進入文明社會后,建筑就承擔起繼承發(fā)揚當代文化的責任。而地方性建筑由于具有其獨特的地域性特征和歷史發(fā)展脈絡,是非常珍貴的研究資料。大陳島是個以石為基的海島小鎮(zhèn),是目前所存不多的具有石構建筑的地方,具有鮮明的地域建筑風貌。但是石屋建筑正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正逐步淡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現(xiàn)代化房屋。該島的石屋建筑風貌正遭受巨大的沖擊。因此對大陳島石屋建筑文化探索及保護研究刻不容緩。本文介紹了大陳島建筑文化的生成以及文化的保護與繼承,旨在引起人們對其的重視和能對臺州建筑文化起添磚加瓦的作用,可為石屋建筑的化探索及保護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大陳島;石屋;建筑文化
大陳島,由“上大陳島”和“下大陳島”組成,二島僅相隔2.5公里水道,總面積11.89平方公里。行政上隸屬于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qū)大陳鎮(zhèn),是國家一級漁港和省海釣基地,其島周海域是浙江省第二漁場,素有“東海明珠”之美稱。石頭是大陳島“石屋”的“魂”。石頭建筑研究是認識這一傳統(tǒng)地域建筑的重要出發(fā)點,本文對大陳島石屋建筑文化的形成以及如何保護將以概述。
1大陳島建筑文化的促成
1.1地理文化
臺州位于低緯度的亞熱帶沿海地區(qū),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受海洋水體調節(jié)和西北高山對寒流的阻滯,境內夏少酷熱,冬無邪寒,熱量豐富,雨水充沛,氣候溫和濕潤,夏季時有臺風。大陳島森林覆蓋率達56%,年平均氣溫16.7℃,具有典型的冬暖夏涼的亞熱帶氣候環(huán)境。由于潮汐、洋流、風流和海洋生物的長期作用,形成了號稱“東海第一大盆景”的甲午巖、碧水細沙的帽羽沙、烏沙頭海濱浴場和風景如畫的屏風山、浪通門、高梨、下嶼龍洞等眾多海上奇觀。
1.2生活文化
大陳島為浙江省第二大漁場,捕魚文化淵遠流長,其深水網箱養(yǎng)殖示范區(qū)被列為“浙江省優(yōu)質高效水產養(yǎng)殖示范基地”及省無公害基地,被國家農業(yè)部列為“大黃魚養(yǎng)殖優(yōu)勢產業(yè)帶建設重點區(qū)”,其浪通門養(yǎng)殖基地是浙江省目前以大黃魚、鱸魚、真鯛等海珍品養(yǎng)殖為主的最大的深水網箱養(yǎng)殖基地。島上漁村大多依山傍海,散布于山岙和海灣,常以數(shù)十戶為一自然村落,舊皆壘石為居,村民多賴海洋捕撈為業(yè),亦就近墾種。較可觀的漁村有下大陳島的大小浦、浪通門和下咀頭,上大陳島莊周廟、大岙里等處。
1.3政治文化
大陳島最主要的文化當是大陳島的墾荒精神。從當年的青年志愿墾荒隊傳承下來的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以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組成了現(xiàn)在的大陳島的墾荒精神。2006年8月29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專程到大陳島考察,并看望了島上的老墾荒隊員,作出“大陳島開發(fā)建設大有可為”的重要指示。此后,大陳島開發(fā)建設發(fā)生了新的變化。
2大陳島建筑的特點
2.1村落空間肌理
大陳島海岸帶之上的地形為典型的侵蝕丘陵,地形坡度多介于10--40,地形陡峭不平,村落格局路網順應地形也呈現(xiàn)相對錯落的狀態(tài),建筑用地和耕地格局分明,村落與自然的邊界清晰明朗。各戶家宅排列緊湊有序,在整體上呈現(xiàn)畫面層次感,這與大陳島可用土地資源稀少有關。
2.2建筑材料
大陳島的傳統(tǒng)民居建筑最主要的建筑材料是作為承重墻體的山石砌塊、作為木樓板體系的原木材及作為屋頂覆蓋材料青瓦。墻體砌塊是直接從山上采集搬運,再由專門的師傅壘砌起來,木材由當?shù)貥淠炯庸こ傻哪玖杭澳緲前?,青瓦則是由本島土燒制而成,都是取自當?shù)氐奶烊徊牧?,可循環(huán)利用。
2.3結構特征
大陳島傳統(tǒng)民居建筑的結構形制是由山石承重墻和輕質木粱樓板組合的結構體系,350mm到400mm厚的山石墻體厚重穩(wěn)固,奠定了建筑空間在水平向的格局,木梁樓板則可在室內根據(jù)具體使用要求選定樓層高度,在山石墻體確定的高度上鉆孔15cm插進木梁,木梁橫截面直徑在10mm左右,木梁間距40到50cm,木粱在墻體內部分經由熏烤上漆做簡易防蟲蛀,外墻勒腳部分石塊之間大多沒有粘結劑,勒腳以上石塊之間用海邊隨處可取的貝殼燒成礪灰粘結而成,達到防水防潮防透風的目的。相對于混凝土的剛性結構體系,這是一種彈性動態(tài)的結構體系,在大陳島常年多臺風的氣候環(huán)境下表現(xiàn)出良好的抗風抗震性能,在混凝土建造體系進駐大陳島之前一直保持著很高的生命力,成為全島最普遍的建造結構體系,也證明了這一結構體系的優(yōu)越性,體現(xiàn)了本土的地域智慧。浙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多,雨季較長,所以屋頂形式大多采用雙坡屋頂,利于排水。屋頂?shù)男∏嗤咂险R、均勻地壓著石塊,既可以有效防止臺風刮跑瓦片又不至于壓碎瓦片。用于建造房子的外墻表面都未經處理,保留了最為原始的石頭的肌理和質地,使房子與環(huán)境整體統(tǒng)一,與自然混為一體。同時開窗受石材結構限制,面積比較小,同時也符合沿海地區(qū)多臺風天氣的避災需求。由于當?shù)厥娜〔姆奖?,村民用的灶臺、洗衣臺甚至以前的床都是用石塊作為原料建造,但建筑內部缺少衛(wèi)生設施等,難以滿足現(xiàn)代化居住的需求。如圖1、2所示。
2.4功能空間特征
大陳島傳統(tǒng)石建筑的空問格局由于材料徹筑上的限制相對簡單方正,以開間為基本單元組織,每個開間在4m左右,進深由8m到10m。最初的建筑原型為單層結構,后發(fā)展由原木木梁搭木板樓板做樓層隔斷達兩層,層高在3m到4m間。建筑主體內部功能主要由起居、臥室、會客等,其由室內磚墻筒易分割。大多數(shù)傳統(tǒng)民居都有自己的輔助用房,以一層坡屋頂建筑為主。主要用于儲物,廚房等用途。間數(shù)由各家需求決定。傳統(tǒng)建筑的輔助用房都有門無窗,只在檐口疊通部分開小孔。
3大陳島建筑文化的保護與繼承
3.1面臨的問題
3.1.1自然災害
大陳島屬中亞熱帶季風區(qū),四季分明。受海洋水體調節(jié)和西北高山對寒流的阻滯,境內夏少酷熱,冬無嚴寒,熱量豐富,雨水充沛,氣候溫和濕潤。氣候平均氣溫低于10℃為冬季,高于22℃為夏季,介于10℃與22℃之間為春秋季。夏季臺風頻發(fā)每次臺風過后,重則房屋倒塌、輕則不同程度損壞,前些年更是連續(xù)遭受“云娜”、“麥莎”、“卡努”等幾個超強臺風的正面襲擊,全島滿目瘡痍,石屋這種原始結構則更是難以幸免。
3.1.2人文因素
在當?shù)睾芏嗳诵睦?,石屋是落后、貧窮的象征。為了把石屋“藏”起來,不少村民動起了改建石屋的念頭,當?shù)卮迕褓I來水泥,將石頭房的內外墻全都粉刷了個遍,石屋看上去成了鋼筋水泥房。后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條件的改善,許許多多的村民從早先的石屋搬出,在鎮(zhèn)里買了房子。原先的石屋就一直荒廢著,除了出海回來的村民偶爾就近去小住,平時那里基本不再有家的感覺。十幾年間,因為無人居住,石屋也就無人打理。長久以來的風吹日曬,石屋已經破敗不堪,幾近潦倒。還有一些村民建好新房就將石屋拆個干凈,別人所說的保護石屋,就頗有點“外面的人想進來,里面的人想出去”的意味。
3.2保護的原則與方式
3.2.1保護原則
大陳島石屋記載著我市漁民沿海而居的發(fā)展軌跡和歷史風貌,是珍貴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旅游物化資源,也是全市人民共有的寶貴財富。由于規(guī)劃滯后、監(jiān)管乏力、毀損嚴重,石屋搶救性保護刻不容緩,開發(fā)利用時不我待。全市上下應充分認識當前我市石塘石屋保護利用的緊迫性,深刻理解加強大陳島石屋保護利用對保護文化遺產、推動旅游發(fā)展、加快漁區(qū)轉產轉業(yè)以及促進我市產業(yè)提升的潛在價值和重要意義。市政府要建立相應機構,切實加強對石屋保護利用工作的領導、協(xié)調和監(jiān)管,及早謀劃保護利用的思路、原則、重點及政策,實質性啟動石屋保護利用工作。明確大陳島石屋保護利用的主體及各相關單位的責任,理順市、鎮(zhèn)、村三級關系,形成各級分工有責、齊抓共管的長效工作機制。加強宣傳引導,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大陳島石屋保護利用氛圍。
3.2.2保護方式
保護方式:(1)鼓勵投資開發(fā)。在強化政府在石屋保護中的主體責任的同時,以項目為載體,積極開辟石屋保護的多元化籌資渠道。通過市場化運作,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社會各界以多種投資方式參與石塘石屋保護和有效開發(fā),使石屋保護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采取換、收并舉,變管控有限保護為疏導有效保護,切實解決居民住房問題。對于應拆未拆石屋,收歸村集體所有,由村集體統(tǒng)一管理和保護,使石屋的保護有效地落到實處。(2)轉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加快石屋的旅游資源開發(fā),變被動保護為主動保護。對石屋建筑群以及箬山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保護規(guī)劃區(qū)重點進行包裝開發(fā)。還原石塘漁區(qū)原生態(tài)生活風貌,結合石塘豐富的人文景觀資源,開辟環(huán)島游線路。(3)政策與商業(yè)良性互動。要加強對非文保單位的石屋的保護,才能保護石塘的整體風貌。許多石屋雖然不能列為文保單位,但仍有一定歷史價值,應出臺歷史建筑的保護政策,給予一定的配套保護資金。最重要的是,要讓當?shù)厝罕姀谋Wo工作中受益。通過開發(fā)利用,如發(fā)展民宿旅游,讓石屋發(fā)揮其潛在價值,讓群眾得實惠。這樣,政策體制和商業(yè)機制良性互動,才能讓石屋保護走上正軌。
作者:毛征巧 俞 靜 彭琪津 王 潔 郭浩然 單位:臺州學院
參考文獻
[1]邱健,胡振宇.沿海傳統(tǒng)建筑的抗臺風策略———以浙江省溫嶺市石塘鎮(zhèn)石屋為例[J].小城鎮(zhèn)建設,2008(3):98-100.
[2]張淑凝.溫嶺石塘石屋調查[J].東方博物,2010(3):67-73.
[3]高嵬,林嬋,梁怡.浙東沿海石屋建筑研究--以溫嶺石塘為例[J].新美術,2014(5):46.
[4]管欣,汪興毅,李丹.古村落保護整治規(guī)劃中的有機更新———以休寧縣石屋坑村保護整治規(guī)劃為例[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3(3):137-140.
[5]張亮.鄉(xiāng)村旅游開發(fā)中的廣西潿洲島鄉(xiāng)土建筑改造研究與實踐[D].浙江大學,2015.
- 上一篇:班主任職業(yè)道德探討
- 下一篇:高層建筑文化特質及設計創(chuàng)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