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識范文

時間:2023-10-12 17:17: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學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學生如何提高法治意識

篇1

大學生法制教育是指對高等院校的非法學專業(yè)的大學生進行的法律基本知識的教育。而大學生法制教育與普通公民的法制教育相比,大學生更側重于理論教育,對于普通公民進行的法制教育主要是法律條文的教育,而對于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則不能簡單的進行法律條文教育,隨著其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豐富,大學生不會像中小學生一樣簡單的服從家長和學校,而是對許多社會現(xiàn)象進行獨立的思考,他們不僅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再是對法律單一的認識和接受,而是更多的探討和論證,法律為什么會這樣規(guī)定?會給我?guī)硎裁?這些都成為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特點。當然對于非法學專業(yè)學生而言,不可能學習所有的法律知識,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基本法律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對于大學生如果想更多的了解某一門法律課程,則可以通過其自學能力得以解決,所以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重心應該是提高法律意識和樹立法律信仰。

二、現(xiàn)代學校的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地位

我們認為,現(xiàn)代學校法制教育對建立法治國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養(yǎng)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是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根本環(huán)節(jié),是大學生法制教育的主陣地,通過學校的系統(tǒng)的學習,使學生樹立基本的法律意識。首先,現(xiàn)代學校法制教育是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律信仰的基本途徑。所謂法律信仰,就是人們對法律的無限信服和崇拜,并以之為行為的最高準則。“一個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仰生成相當重要,它是一個國家法治化的關鍵性要素”。正因為如此,伯爾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才會廣為流傳,成為所有崇尚法治的一條真理。

法律信仰是人們對法律的一種認同和依歸,其實質是追求法律至上,只有法律信仰才可能守法。中國幾千年的專制傳統(tǒng),卻沒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遺產,從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tǒng)文化演繹下來的中國現(xiàn)代文化,不可避免的存在重人治輕法治的封建殘余,如果再不強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無從談起,法律信仰更是空中樓閣?,F(xiàn)代教育的系統(tǒng)性、規(guī)模性和科學性有組織性等顯著特點,使現(xiàn)代學校法制教育在培育受教育者的法治信仰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通過學校的法制教育,向社會輸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的社會成員,就能使整個社會逐漸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環(huán)境,為最實現(xiàn)法治國家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現(xiàn)代學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知法、守法,減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徑。青少年犯罪是我國當前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從數(shù)量上看,青少年刑事犯罪逐年上升。

總結青少年犯罪的特點:共同犯罪、結伙作案多,帶有“黑幫”性質的團伙犯罪亦有增加趨勢;突發(fā)性犯罪多,作案動機、目的比較單純,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嚴重犯罪多,作案手段比較野蠻和兇殘,往往不計后果。這些很多都是因為青少年自身素質不高、抵御能力較差而導致的嚴重后果。一些青少年沒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游手好閑、好逸惡勞、無事生非加上法制觀念極其缺乏等,其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和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而學校利用其自身的優(yōu)勢,根據(jù)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有的放矢的施加法制教育,使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增強其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能夠有效地遏制青少年犯罪。

三、大學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法制教育的欠缺使大學生缺乏正確的認知

現(xiàn)在很多高校重視科學教育而忽視人文教育,重視專業(yè)知識教育而忽視道德和法制教育。我國從1987年就在高校開設《法律基礎》課程,而后又于1998年設置“兩課”,以及后來的05年課改后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程”(后面簡稱《基礎》),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大多都流于形式。尤其05年課改以后,道德與法律結合,壓縮了原有的課程內容,并且很多老師原來要么是學德育的要么是學法律的,其上課也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將該課程上成單一的德育課或者法律課程,沒有起到應有地效果。另外一些高校內部本身存在不少問題。有些班主任或輔導員責任心不強,缺乏對學生必要地關心和了解,以至于學生不良行為的發(fā)展,甚至淪喪到違法犯罪。另外由于學校管理不嚴,規(guī)章制度不落實,對大學生遲到曠課,考試作弊和打架斗毆等違規(guī)違紀行為未能及時的處理和有效控制,這無疑助長了學生的僥幸心理和反叛心理,使一些不正之風愈演愈烈。

(二)社會不良現(xiàn)象對大學生法制教育的沖擊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不良現(xiàn)象對大學生思想造成了不小的沖擊,金錢與權力凌駕于法制之上;權錢交易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而遵紀守法、熱心助人的人沒有得到褒獎甚至還受到誣賴誤解;還有一些以低俗下流掙人眼球,甚至還以次成為名人,這一切都讓大學生迷惘、彷徨,導致一些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道德認知產生錯覺,甚至導致其不能明辨是非。另外社會上對一些現(xiàn)象的誤讀,也使大學生無所適從,很多學生對違法犯罪認識片面,就像藥家鑫一樣,認為交通事故中撞人不如撞死,怕受害人難纏進而犯罪。相信權力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拿錢買命,無法無天。有這些思想的人還不在少數(shù),這些都是輿論媒體的片面報道對大學生所產生的一些誤導,而這些誤導有些卻引導著大學生行為。最后網(wǎng)絡深深影響著當代大學生,其中一些低俗、下流、污穢不堪的東西沖擊著大學生地視野,這些極具刺激和誘惑力的東西很容易讓大學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毀掉自己,近來大學生犯罪其中很多都和網(wǎng)絡有關。

(三)家庭教育的欠缺使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

家庭是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是傳播道德規(guī)范的重要場所。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部分家長要么過分溺愛孩子,要么對孩子過于嚴厲。過分溺愛的孩子會使孩子過分自我、缺乏磨礪、缺乏同情心和責任心。而過于嚴厲會使孩子形成冷酷自卑的心理。部分家長自身素質低下,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了不良影響。

四、新時期大學生法制教育構建

(一)充分有效地利用《基礎》課程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基礎》不是原來兩門課程內容的羅列,也不是兩種知識簡單的相加,而是要構建大學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有機結合的一門新課程。該課程將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放到首要位置,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領悟法制精神和道德精神以及兩種精神的實質,幫助大學生提高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等綜合素質。為此,該課程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能只熟悉自己所教的學科,還要通過學習,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教師應當提高對知識進行整合的能力。教師要能夠寓法制教育于道德教育中,使學生認識到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法律以道德自覺為目標,而道德的最底線就是法律。教師要建立“整體教育觀”,將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內容有效地融合,而不是割裂兩部分的內容。一方面讓學生懂得自覺地學法、守法、護法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從而從根本上增強法制觀念,提高學法、守法、護法的自覺性。另一方面,讓學生懂得把基本道德義務納入法律規(guī)范,有助于人們道德情操的養(yǎng)成。因為如果只靠個人的良心和社會輿論來保障道德要求的實施,顯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必須利用法律強制手段加強法律的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才會使道德義務的約束力從“軟約束”變?yōu)椤坝布s束”。這樣既可以增強人們對法律的信任和敬畏,又可以增強人們對道德的認同,從而保證道德教育的成果。

(二)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

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目的是讓他們在了解和懂得法律知識的基礎上,增強法律意識,使他們對法律具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宿感,從而自覺地遵守和維護法律,這也是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公民及大學生社會化的必要途徑。也是幫助大學生盡快適應和融入社會,更快地實現(xiàn)自我的一種方式。道德教育的理想結果是培養(yǎng)一個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如果一個人具備了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他的內心道德標準就會要求他遵守法律的規(guī)范,因為能夠遵守法律的規(guī)范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法制教育的理想結果則是培養(yǎng)一個知法、守法的人,而法律的基本原則都是來源于道德,對法律規(guī)范的深入理解和內化就是對道德規(guī)范的遵循。因此,我們法制教育的成果除了培養(yǎng)良好的法制觀念外,還可以進一步升華為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素質,道德教育的成果除了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素質外,還可以促進良好法制觀念的形成,將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統(tǒng)一起來,有利于法律規(guī)則和道德規(guī)范相輔相成地調整大學生的行為,也有利于指引和保障大學生的健康。

(三)課堂教學與社會化教育相融合

法制教育不能離開社會這個大環(huán)境,而教育者必須學會利用社會這個大課堂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法制教育。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主流媒體,把握一切有利機會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改變傳統(tǒng)“課堂說教”式教學,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為什么要遵守紀律及如何遵守這些規(guī)范。如何在社會上保障自己的權利不受侵害,如何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權利。當然主流媒體也要積極地引導,褒揚楷模,批判錯誤。對社會道德模范大力褒揚廣泛宣傳,而對于少數(shù)的不法分子進行大力的批判,以警示社會公眾。這對于正處于身心重要發(fā)展階段的大學生,給他們現(xiàn)實有力的道德和法制教育。

篇2

關鍵詞:“診所式”教育 教學改革 法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8-108-02

一、法律實踐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改革:首先,更新人才培養(yǎng)觀念;其次,注重課程體系的構建;再次,堅持能力導向的教學理念;最后,注重實踐型教學模式,使培養(yǎng)對象符合社會需求,以上幾個方面以“建立實踐性教學模式”為最難。法律實踐教學具有單純的理論教學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重視法律實踐教學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需要,是培養(yǎng)適應經濟全球化要求的高素質專業(yè)人才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需要。

美國在20世紀20年代首創(chuàng)了“診所式”教育這一模式,這是一種把理論知識與法律實踐結合起來教學的教育方法。與法學院的其他教育相比較,診所法律教育確有其特殊的一面。因學生要在辦公地點接待當事人,有點像看病的診所,故命名為“診所式”教育。這一新穎的教學模式的特點在于:一方面,將接受“法律診所”教學歸入教學大綱范圍,學生可選修這門課程,并獲得一定的學分;另一方面,學生需要在診所老師的指導下親自接觸真實的案件,跟進整個案件的全過程,并提供與其能力相對應的法律服務。診所法律教育往往與法律援助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診所法律教育中的大部分案件來自于法律援助案件,因為診所法律教育可以提供無償或廉價的法律服務;同時,大學的“法律診所”已成為學生提供法律援助的重要平臺。

目前我國高校的法律實踐教學主要包括:課堂案例分析、模擬法庭、畢業(yè)實習等。其中,課堂案例分析和模擬法庭并沒有真正帶領學生走入社會,只是一種模擬化的社會實踐,教學效果十分有限;畢業(yè)實習只能在大四進行,本科教育已臨近尾聲,學生在這個階段才進行實踐訓練很不及時。對此,我們可以借鑒美國法學院的“診所式”教育模式,在校大學生從一入學開始便可通過“診所式”教學參與法律援助,使得辦案實習常態(tài)化,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和綜合技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鞏固學生的理論功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大學生法律援助是針對社會弱勢群體的一種法律救濟,是法律專業(yè)人才服務社會的一種方式,因此,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公德意識、完善社會弱者扶助體系、推動社會和諧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二、美國“診所式”教育模式與我國現(xiàn)有法學實踐教學模式的比較評價

目前,我國法學實踐教學模式主要有:課堂案例分析、模擬法庭教學模式等。

1.課堂案例分析。課堂案例分析是指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向學生提供一些與課程有關的典型案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所學法學理論知識對該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并發(fā)表不同意見。其目的是鍛煉學生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一模式的缺陷在于:僅僅能使學生對法律知識有感性上的認識,只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缺乏切實的可操作性。

2.模擬法庭教學模式。模擬法庭模式是我國目前法律實踐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注重法學理論知識與法律實踐的緊密結合,培養(yǎng)學生法學專業(yè)綜合能力素質,加強職業(yè)技能訓練,對學生審判程序的訓練作用是不可低估的。{1}模擬法庭的缺陷在于:缺乏真實案件的突發(fā)性和鮮活性,難以引起學生真正積極和主動的思考。

與我國現(xiàn)有法學實踐教學模式相比,美國“診所式”教育模式的優(yōu)勢是十分明顯的。首先,“診所式”教育模式所運用的是真實的案例教學。在有真實委托人的實踐教學中,學生們可以在真實而且有壓力的環(huán)境中,在指導教師的輔導下,接待當事人,分析研究案情,收集證據(jù)以及判斷適用的法律,擬定法律文書等。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深入地參與辦理案件的全部過程和各個環(huán)節(jié),訓練解決各種問題的技巧,并可以深刻了解和嘗試法律實務中不同的社會角色,獲得普通教學方法中無法獲得的經驗。其次,“診所式”教育模式使得學生由配角變?yōu)橹鹘?在法律學習中處于主導地位。在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幫助和服務時,學生已經不再是被動式的學習,指導教師的工作主要是引導學生思考理論與實踐問題,而不是僅僅單純地告訴學生答案是什么。再次,“診所式”教育模式要求學生“像律師一樣思考”,從當事人的立場出發(fā),對案件事實和其所涉及的法律問題作全盤的思考,通過了解案件所處的特定社會背景,結合具體的事實與證據(jù)進行分析,為當事人選擇最佳的解決途徑。{2}最后,在“診所式”教育中,分數(shù)已經不是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的評價標準,教學結果的評價更注重學生為當事人案件時的綜合表現(xiàn),以及他們從經歷中思考、學習的能力等。

三、“診所式”教育在法律實踐教學改革中的應用

1.在我國的“診所式”教育當中,應當把職業(yè)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診所式”教育之所以被引入法律實踐教學當中,是因為法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離不開理論和實踐的互動。學生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書本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在課堂和院校當中學習,而應該到實踐當中去,通過辦案和接觸社會來學習。法律診所教育的另一個目標則是培養(yǎng)有公益心、有愛心、有奉獻精神的實踐性法律人才。中國未來的法治建設是以一大批優(yōu)秀的實踐性法律人才為依托的,因此,引入美國的“診所式”教育,絕不是一個單純的模仿,而更重要的是在模仿中有所創(chuàng)新,但置于首位的是教育學生如何具備一個法律人的職業(yè)道德。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學生必須學會在法律實踐中樹立法律的權威。一個成功的法律人應該學會動態(tài)管理自己的任務,能夠高效地處理各種業(yè)務,而這種能力培養(yǎng)在傳統(tǒng)教學內容里是缺位的。法律的權威是法律得以貫徹實施的重要保障。對于法官來講,法官的威信和法官所代表的法律的權威應該讓當事人肅然起敬,使他們對法律有敬畏感,從而能夠自動地執(zhí)行法律和判決。因此,法律人應該把法律的權威內化為一種職業(yè)本能,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須體現(xiàn)出法律的崇高和尊嚴。

2.通過引入美國“診所式”教育,規(guī)范化、體系化地開展法律實踐教學?,F(xiàn)在,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已經得到了大多數(shù)法學院(系)的共識,但是如何把理論和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如何來具體地開展實踐教學,使之規(guī)范化、體系化,還是一個需要認真探索的問題。

(1)資金募集問題。開展實踐性教學的各個高?,F(xiàn)在都面臨著經費、實踐單位的接受能力、學生的重視程度等一系列問題的制約。美國法學院“診所式”法學教育之所以得以存在并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擁有充足、多樣的資金籌集渠道。筆者認為,鑒于目前我國社會融資渠道有限,可以充分利用國家財政、學校資金、社會基金三個渠道,建立三者相結合的資金籌集渠道。

(2)與課堂教學的銜接問題。盡管現(xiàn)在許多學校都開展了法律實踐教學,但到目前為止,我們對實踐教學還沒有形成共識性規(guī)則。美國“診所式”法學教育的成功經驗表明,“法律診所”要與教學環(huán)節(jié)相配合才是最有效的,因此,我國的法律院系應當積極探索與“法律診所”項目配套的課程設置。對此,應當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引用的案例并將其程序化,引入到診所教學中來。診所法律教育與法學課堂教學銜接不當?shù)脑蛑饕谟?在法學理論教學過程中引入的案例難以走下講堂,成為我們在法律診所模擬演練的對象;而診所法律教育中所接觸及模擬的實例也很難有針對性地成為我們法學理論教學的案例。{3}

(三)將“診所式”教育與法律援助相整合

我國的大學法學教育長期注重理論,實踐性不足,對于美國的“診所式”法律教學模式缺乏深入的研究,國內某些大學雖然已經開設了一些高校法律援助機構,但并沒有把學生參與法律援助和法學教學有效地結合起來,尤其在教學管理體系的設計上還缺乏相應的配套機制。例如,學生參與法律援助并未與課程學分與學位的取得聯(lián)系起來,學生參與法律援助只能是依賴興趣或公益心;同時,教師指導學生參與法律援助,與教學工作量以及相關的績效考核毫無關聯(lián),這表明在我國還沒有真正建立起與法律援助相關聯(lián)的法律教學模式。診所法律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學習如何從經驗中進行學習的過程,即學生最有效的學習是通過自己親自他人進行法律活動,從而參加到他們自己的教育過程中來完成的。法律援助就可以為他們提供案源,解決了診所法律教育案源不足的缺陷。{4}因此,筆者認為,我國應當通過建立與法學教學課程相配套的“法律診所”,并以此為平臺向社會提供大學生法律援助,改革現(xiàn)有的實踐教學模式,拓展教學平臺,從而達到提高法律院系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目的。

[基金項目:本文是廣東工業(yè)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診所式”教學與法律援助相結合的培養(yǎng)應用型法律人才實踐教學模式研究》(2010202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項婷婷.“法律診所式教育”本土化的思考――兼談對我國現(xiàn)行法學實踐教學模式的檢討[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6):126-127

{2}王彥輝.“法律診所教育”對我國法學教育模式的啟示[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4):38-40

{3}湯軼群.淺析診所法律教育與法學課堂教學的對接[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8(8):105-108

{4}劉哲明.試析診所法律教育與法律援助的整合[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9):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