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生態(tài)修復方案范文
時間:2024-01-11 17:42: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湖水生態(tài)修復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青年湖;富營養(yǎng)化;生態(tài)修復
遼寧省政府對遼寧友誼賓館青年湖水質改善工程非常重視,同時我國在污染湖泊的治理方面,工藝技術相對成熟,可確保湖水水質得到有效改善。為了更好地迎接2013年12屆全運會在遼寧召開,遼寧省政府與沈陽市政府加快了對市區(qū)環(huán)境的整治,為城市污染湖泊治理工程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
1.工程概況
青年湖歷史上隸屬于北陵公園,1971年,為了改善接待環(huán)境,確保政務接待的安全,省政府決定將北陵公園西側12萬平方米的青年湖區(qū)劃入友誼賓館范圍。1985年,省政府投資對青年湖進行了清淤改造;2002年,省政府對青年湖及周邊環(huán)境進行了綜合改造,按照與北陵公園建筑風格相協(xié)調的原則,修建了仿古圍墻,沿湖甬道。同時為了防滲在青年湖底鋪了一層無紡布。
遼寧友誼賓館青年湖平均水深5m,青年湖湖水來自其臨近的北運河河水。每年補水50萬m3。由于北運河河床高于青年湖湖面,故青年湖只能從北運河引水,無法向北運河排水,使整個青年湖形成死水。
2.水環(huán)境問題分析
在對友誼賓館青年湖基本情況進行了解之后,遼寧省環(huán)境科學院對遼寧省友誼賓館青年湖進行多次采樣調研。
首先,遼寧友誼賓館青年湖大部分點位總磷為0.5-1mg/L之間,個別點位總磷達到2mg/L。大部分點位總氮為2.3-3.5mg/L之間,個別點位總氮達到4.5mg/L。
其次,從監(jiān)測結果來看,青年湖大湖水質COD指標介于《地表水環(huán)境質量標準》III類水質和IV類水質之間??偟涂偭字笜藢儆诹覸類水質。
第三,青年湖屬于城市深水湖泊,監(jiān)測結果表明,不同深度水溫差異顯著。但總氮、總磷等指標無顯著差異,說明不同水層之間存在垂直水體交換。水質改善工程需處理的水量為全部湖水,總水量為48.25萬m3。
第四,青年湖水質透明度下降主要是由于湖水中磷、氮含量過高,導致湖水富營養(yǎng)化。從而使湖中藻類大量繁殖,湖水顏色變綠、變深,透明度下降。
3.工藝方案比選及可行性分析
3.1處理水量及設計規(guī)模確定
遼寧友誼賓館青年湖水面面積約10萬m2,分為小湖和大湖兩部分。其中小湖5000m2,平均水深1.5m。大湖面積9.5萬m2,平均水深5m。本工程項目處理總水量48.25萬t。
3.2場址選擇
由于考慮到友誼賓館青年湖周邊可用地比較緊張的情況,按照水質凈化與景觀建設相結合,盡量減少工程痕跡,以生態(tài)修復為核心的原則,采取原位生態(tài)修復,在湖面建造人工浮島,在小島、小湖和大湖西南角各安裝一套循環(huán)過濾系統(tǒng),并做相應隱藏處理,同時為了增加氮的去除效果,可串聯(lián)一個沸石過濾裝置,在水下安裝靜音水下風機。
3.3工藝方案比選
根據(jù)遼寧友誼賓館青年湖水質現(xiàn)狀及處理目標,共提出4套方案進行比選。一是通過建設凈化設施對來水進行凈化處理,二是采用抽取地下水補水,三是采用投加藥劑的方案,四是采用水質生態(tài)修復系統(tǒng)工程。
3.3.1北運河河水凈化后補給青年湖方案
源頭治理是一切污染治理的根本方法[1]。友誼賓館青年湖水質較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進水氮、磷含量過高。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提出抽取地下水對青年湖補水和北運河河水凈化后對青年湖補水兩套方案。
目前遼寧友誼賓館青年湖每年從北運河進水3次,第一次進水30萬m3,第二次、第三次進水,每次進水10萬m3。一般進水在5天內完成,每天進水6萬m3。由于友誼賓館場地條件限制,選用相對占地較小的石英砂濾池或者生物活性碳濾池。濾池濾料厚度為2m。濾速可以達到10m/d,處理6萬m3/d的水量,需要濾池有效面積6000m2。加上構筑物墻體、設備間、管道等占地,總占地面積達到近1萬m2。從衛(wèi)星照片上觀察適于建設進水過濾系統(tǒng)的青年湖東南角除去保護隱私的圍擋等,可用地總面積不足3000m2,不能滿足需要。
目前的進水方式是第一次進水在5月1日前完成,進水30萬m3。這主要是因為:一、經過一年的蒸發(fā),升華,青年湖景觀用水嚴重缺乏,急需補水。二、5月1日前后,大伙房水庫放水用于北運河沿線水田“泡地”,此時水質較好。如果采用全年進水,北運河水質較差時單靠濾池達不到處理目標。三、5月1日過后各種政務接待陸續(xù)開始,必須保證青年湖景觀的完整性,短時間,高水力負荷進水。所以將進水時間調整為每年5月至9月均勻進水以降低日進水負荷是不可行的。
由于友誼賓館可用于建設項目的場地有限和短時間、高水力負荷進水的特殊要求。采用北運河河水凈化后補給青年湖方案是不可行的。
3.3.2抽取地下水補水方案
友誼賓館綠化用水每天用水700m3。同時考慮到湖水蒸發(fā)等因素,每年補水50萬m3。由于湖水較深,冬季深層湖水并不結冰,補水為全年補水,平均每天補水1370 m3,每小時流量57 m3。采用上海藍升泵業(yè)200QJ50-78/6 19.5KW,流量60m3,揚程78m。單價 6048元。運行費用主要是水泵電費和自備井水費。合計年運行費用109.67萬元。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采用抽取地下水補水方案,投資成本和運行費用都比較低。但此方案在進行投資估算中假設了2個前提:1、不用經過地質勘查,可以確定抽取70m深地下水時青年湖水位不下降。2、根據(jù)遼寧省及沈陽市相關法規(guī),抽取地下水補充景觀用水是允許的。
通過進一步的調查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友誼賓館青年湖最深處水深達12m,湖水已經與淺層地下水相連接,很有可能抽取70m深地下水時會形成小循環(huán),無法通過抽取地下水補充青年湖水。另外在《遼寧省禁止提取地下水規(guī)定》中提出,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全省各地禁止提取地下水。
因此,抽取地下水補給青年湖景觀用水,不僅在技術可行性方面存在問題,在政策法規(guī)方面是堅決禁止的。
3.3.3投加藥劑方案
投加藥劑是治理重污染水體常用的方法。重污染水體由于厭氧反應產生氨、硫化氫等臭味氣體時,通過投加各種氧化劑可以快速緩解和降低臭氣濃度,取得較好的效果[2]。常用作殺藻劑的化學藥品有硫酸銅和西瑪三嗪。采用藥物,數(shù)天內對殺藻會起到效果,但長期使用會造成湖泊退化。
使用化學藥劑除藻,需要向水中引入新的化學成分,這些化學成本不僅對藻類有抑制性,對其他生物也存在毒性。如治理微囊藻水華的方法,多用硫酸銅等藥物清殺,但在生產實踐中發(fā)現(xiàn)有時候并不理想,往往在清殺之后,微囊藻水華照樣大量出現(xiàn)[3]。此外,現(xiàn)階段的清殺藥物對藻類并無選擇性,在殺死微囊藻水華的同時,也殺死了其他藻類,污染了水體。
遼寧友誼賓館青年湖湖底鋪設防滲膜,如果采用一般的氧化劑或絮凝劑投加方案,將對整個青年湖的生態(tài)鏈造成極大不良影響。所以本次藥劑投加方案選用了一種韓國GCM水處理劑,該水處理劑選用天然無機材料作為原料,通過酸化、煅燒、粉磨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處理效果較好。GCM天然復合無機水處理劑價格是64.9元/kg,GCM是1kg大約能處理40噸的水,所有總水量是95萬噸,所以大約需要是23.75噸。一次投加藥劑的藥劑投資為154.14萬元。一次投加藥劑后可維持較好水質時間為1個月。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雖然GCM天然復合無機水處理劑生態(tài)安全,處理效果好。但由于青年湖水量太大,GCM藥劑價格相對較高,導致單次加藥造價過高,缺乏一定的實用性。
3.3.4生態(tài)修復方案
生態(tài)修復方案是當前廣泛應用于城市湖泊治理的一種綜合性水質修復方案集成[4]。北京的陶然亭公園內的景觀湖,深圳荔枝湖等眾多景觀水體均采用生態(tài)修復方案。
近年北京陶然亭公園補水水源變?yōu)樵偕?,園區(qū)水域水質不斷惡化,水華頻繁發(fā)生。因此,急需通過水質改善工程提高水體水質,抑制水華發(fā)生,提升水體景觀價值。由于水體及水源的營養(yǎng)元素指標超標嚴重,采取綜合的減污措施加以去除;而水體靜止也是造成水華的主要原因,應增加水體的流動性。綜合考慮陶然亭湖水的實際情況,選擇循環(huán)過濾、軟性生物膜載體和水生植物等措施去除水體污染物質;通過循環(huán)過濾及推流曝氣等措施增加水體的流動性。
深圳荔枝湖湖面總面積10.91萬m2,蓄水量為10萬m3,平均水深1m。荔枝湖污染嚴重,水質達不到地表娛樂景觀水質標準要求,水體感官差,透明度低,湖水呈暗綠色,局部出現(xiàn)黑臭現(xiàn)象。采用水力自動化曝氣過濾、人工濕地凈化、臭氧滅藻湖水大循環(huán)的處理工藝。
遼寧友誼賓館青年湖與上述案例最大的區(qū)別是湖水深。上述案例的平均水深在1m-1.5m,而青年湖平均水深5m,最深處達到12m。這就使整個工程處理水量遠遠大于上述工程。所以遼寧友誼賓館青年湖水質改善項目采用了人工浮島、循環(huán)過濾系統(tǒng),水下風機曝氣以及生物操縱等工藝在內的綜合性生態(tài)修復方案。
生態(tài)修復方案安全、可靠運行成本和費用低。而且在改善水質的同時創(chuàng)造出與遼寧友誼賓館相協(xié)調的優(yōu)美生態(tài)環(huán)境。
4.結論
針對友誼賓館青年湖水體富營養(yǎng)化和無清潔補水的現(xiàn)狀,重點對青年湖內水質進行綜合治理,采用生態(tài)修復的方法,確保湖水水質在的改善提高后保持長期穩(wěn)定效果。
參考文獻:
[1]周懷東,彭文啟.水污染與水環(huán)境修復[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249-260.
[2]劉正文.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恢復與水質改善[J].中國水利,2006,(17):31-33.
篇2
漂浮濕地工程師采用水花生圈養(yǎng)技術,將撈取的水花生放入用鋼筋把泡沫浮球串成的圓形框架中,再用漁網(wǎng)水下包裹水花生,將水花生浮床放置在河道挺水植物外側,用鐵錨加以固定。
植物浮床技術與水花生圍養(yǎng)技術不同,它主要采用毛竹和漁網(wǎng)形成漂浮載體,以大面積圈養(yǎng)水花生,加強水質凈化。用毛竹做成長方形漂浮載體,撈取水花生,放入框架內,再用漁網(wǎng)水下包裹水花生。單體浮床連排后放入池塘,用鐵錨加以固定。
4.1.3疏通河道、破除與降低圩埂
為確保河道水體流通,對河底長期淤積的沉積物采用生態(tài)疏浚法進行清理,清理出來的淤泥和淤沙等用于培筑控水土埂;對于原有的分散的小池塘,通過破除與降低圩埂,將其連成一片,移除的土用于構建灘地。
4.1.4林地管理
根據(jù)林地的現(xiàn)場地形勘察資料,開挖溝渠,改變地勢不平的地貌,以方便澆灌和排水,避免發(fā)生旱災和澇災。開挖出的土用來修建林間小道,供林業(yè)管理和居民休閑娛樂。此外,將林地上的所有灌、藤、草等全部清除,并通過翻土、松土來改善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質,從而改善幼林成活生長的條件。
4.2恢復工程
4.2.1植物種植
河道兩側緩坡修筑結束后,河岸帶具備了水生和陸生植被恢復的基質條件,隨后根據(jù)等高線在新建邊坡和原有淺灘上種植各類植物。
根據(jù)當?shù)氐膶嶋H情況,在岸坡上栽種濕地植物、喬灌木,進行岸邊綠化,美化河岸景觀。增加堤岸的穩(wěn)定性,并可以降低流速、防止水土流失,增強抗洪、保護河堤能力。水線附近(新建土質緩坡上)、深水處適當引種植物,最終形成高低錯落有致的植物群落,對河道斜坡進行有效護持的同時,增強水體的凈化。
在低位、中位、高位灘地種植適合植物,最終形成高低錯落有致的植物群落,構建自然濕地系統(tǒng),增強景觀效果的同時,增強水體的凈化。
4.2.2水生動物放養(yǎng)
根據(jù)生態(tài)平衡的原理,在沙河水庫中適當放養(yǎng)食用不同浮游生物的魚類,改善水體中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完善水體中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與傳遞,平衡和調控水域生態(tài)系統(tǒng)。
4.3保障措施:
4.3.1加大濕地保護的宣傳力度
篇3
關鍵詞:斷頭河浜;工程示范;人工浮島;曝氣魚塘
中圖分類號:X7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1-2669-03
蘇南水網(wǎng)地區(qū)河流眾多,人們習慣將與農業(yè)生產和百姓日常生活相關的小河流或人工小水渠稱為河浜[1]。近年來,隨著國家“村村通”的實施和新農村建設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鄉(xiāng)村交通得到了長足發(fā)展,村內起交通運輸作用的河浜逐漸失去其原有的航運功能,與之相應而產生的“填浜筑路”的舉措使得多數(shù)河浜被填埋或攔腰截斷,成為斷頭河浜[2]。
蘇南太湖流域周邊村落多數(shù)依河浜兩岸分散而建,兩岸村民多將河浜作為生活用水的水塘[3]。村落污水收集管網(wǎng)和污水處理站的建設因當?shù)亟洕?、地域、產業(yè)格局的影響而受到限制[4],污水無法集中收集處理,使得河浜成為納污載體,直接消納來自兩岸居民就近排入的生活污水以及河浜內魚塘養(yǎng)殖廢水,致使河浜污染和淤積嚴重,污水最終匯入太湖,加劇了太湖水體的富營養(yǎng)化程度[5]。因此合理解決農村地區(qū)生活污水污染問題,以及恢復河浜原有生態(tài)功能,對于太湖流域水環(huán)境污染防治與水質提高意義重大[6]。
采用地埋式微動力A/O法+曝氣魚塘組合工藝對江蘇省常州市談家頭村生活污水進行治理,通過對村邊斷頭河浜內原有的魚塘進行底質改性和底棲動物控養(yǎng),在魚塘底部增設曝氣裝置,對水體進行曝氣增氧,并以斷頭河浜為依托構建人工浮島,從而在恢復斷頭河浜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同時,進一步消納、凈化經生化處理的周邊零星農戶所排放的生活污水,解決農村生活污水難以集中處理及河浜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雙重問題,消減了匯入太湖的水污染負荷,具有處理效果好、運行穩(wěn)定、能耗低、維修簡單等特點,幾乎不占用土地面積,生態(tài)環(huán)境效益顯著。
1 示范工程概況
工程位于江蘇省常州市談家頭村,村內生活污水經污水管渠收集后就近排入村邊水體——談家頭浜,經武南河進入武進港(當?shù)匾粭l連通太湖的運河叫武進港,并非港口),最后匯入太湖,污水未經任何處理,污染嚴重。河浜內魚塘依河而建,過量的飼料投放以及魚自身排泄物使河浜有機污染嚴重;河浜底部形成了一層由水生生物的尸體、糞便、殘餌沉積而成的黑色淤泥,淤泥內的有機質在厭氧、缺氧條件下形成大量的有害物質如甲烷、硫化氫、氨等[7],臭氣難聞,影響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不利于河浜內水生生物的生長;河浜底泥中的氮、磷存在著季節(jié)性釋放的問題,河水富營養(yǎng)化程度高,水體中藻類、浮萍瘋長[8]。工程治理流域涉及談家頭村民150戶,總人口500人,談家頭浜治理段長約60 m,平均寬約8 m,面積約480 m2,呈南北走向,流向為由北往南流。
1.1 水量設計
人均用水量標準按100 L/d計算,總用水量為500×100 L/d。生活污水量按用水量的80%計,則污水量為500×100 L/d×80%=40 m3/d,無其他污水。由于農村污水量及水質的不均勻性較大,擬建污水站在充分考慮這一因素后,核定設計污水量為40×1.2=48 m3/d,既可以24 h連續(xù)運行,又可間歇運行。
1.2 進、出水水質設計
根據(jù)沿湖地區(qū)生活污水相關資料,主要污染物排放參照GB 18918-2002一級B標準,設計進、出水水質如表1。
1.3 工藝流程與原理
根據(jù)水質分析結果、相關廢水處理技術總結和項目排放標準要求,結合實際,該工程采用地埋式微動力A/O法+曝氣魚塘的組合工藝方案。該方案污水處理工藝流程見圖1。
如圖1所示,談家頭村生活污水經污水管網(wǎng)及管渠收集進入暗井,經由暗井內置格柵對污水的雜質包括懸浮物、漂浮物及粒徑較大的顆粒物進行攔截,以保證后續(xù)工藝設備不受影響;出水自動流入調節(jié)池,在調節(jié)池內對污水的水質與水量進行調節(jié)和均和,削減高峰時期的水力負荷,同時調節(jié)污水的pH,粒徑較小的顆粒物此時期可發(fā)生沉降分離,從而達到污水初步處理的效果,確保進行生化處理前水質與水量的穩(wěn)定。
A/O集成式磚砌污水處理設施包括缺氧池、接觸好氧池、沉淀池、污泥消化池、風機房及清水池。調節(jié)池底部設置的水泵將污水提升至A/O集成式磚砌污水處理設施,歷經缺氧、好氧、沉淀、消化的過程,降低了污水中的氮磷含量,使污水中大部分的有機污染物得到降解,在凈化水質的同時達到污泥減量和穩(wěn)定的效果。
凈化后的尾水自清水池匯集后流入斷頭河浜(即曝氣魚塘),利用浜內構建的人工浮島對出水水質進行深度處理,在水體流經浜內曝氣魚塘的同時進一步降解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對魚塘進行底質改性和底棲動物控養(yǎng),使得河浜底泥中的有機污染物在微生物和底棲動物的作用下得到持續(xù)降解并無機化,富含氮磷元素的無機營養(yǎng)鹽以及底泥中所蘊含的有害氣體因此得到釋放,并借助由曝氣所產生的水流紊動而上浮,營養(yǎng)鹽經由河浜周邊及浮島內植物吸收,以此促進植物生長,有害氣體自水面溢出,保證了魚塘放養(yǎng)環(huán)境,增加的底棲動物擴展了河浜生態(tài)食物鏈,從而減少魚飼料的投放量,間接提高水體自凈的能力,最終達到村內污水水質凈化、河浜污染修復治理,以及提高生魚產量、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
2 主要構筑物設計
2.1 暗井
暗井設計長寬分別為2、1 m,高度為1.5 m,磚砌結構,內置格柵1臺,柵隙30 mm,池壁內鋪設SBS防水層。考慮到村內管網(wǎng)布置方式為雨污合流制,于距離井底1 m的井壁處設置泄洪管,泄洪管材質為PVC波紋管,內徑400 mm,以保證下雨時過量的雨水自泄洪管泄流。
2.2 調節(jié)池
調節(jié)池設計有效容積為16.2 m3,考慮到下雨時來自暗井溢流的污水,結合設定污水量,設置停留時間約5 h,設計長寬分別為3、2 m,有效水深2.7 m,磚砌結構,池壁鋪設SBS防水層。池體底部安置兩臺污水提升泵(1用1備),流量4.0 m3/h,揚程10 m,功率0.5 kW,用以提升污水至后續(xù)處理設備,水泵周邊安置鐵絲網(wǎng),確保水泵正常運轉。
2.3 A/O集成式磚砌污水處理設施
污水處理設施為地下式,設計總長為7.8 m、寬為2.1 m,埋深3 m,共包含6個池體,分別為缺氧池、接觸氧化池、沉淀池、污泥池、清水池、風機房,各池體均為磚砌結構,池壁鋪設SBS防水層。
缺氧池設計長2 m、寬1.5 m,有效水深2.7 m,有效容積為8.1 m3,停留時間約3 h。通過厭氧硝化及反硝化作用去除水中難降解的有機物。
接觸好氧池設計長4 m、寬2 m,有效水深2.7 m,有效容積為21.6 m3,停留時間約8 h。池內設置半軟性填料,池底曝氣對污水進行充氧,并使池體內污水處于流動狀態(tài),以保證污水與污水中的填料充分接觸,避免生物接觸氧化池中存在污水與填料接觸不均的缺陷。池內可以保持很高的微生物濃度,將從缺氧池中流出的有機污染物進一步通過生物氧化作用分解。
沉淀池設計長2 m、寬1 m,有效水深2.7 m,有效容積為5.4 m3,停留時間約2 h。上清液回流至調節(jié)池,由于污泥量較少,下層污泥定期提升至污泥池。
污泥池設計長1 m、寬0.8 m,有效水深2.7 m,有效容積為2.16 m3。系統(tǒng)產生的剩余污泥量較少,為了保證剩余污泥量的穩(wěn)定,防止磷的釋放,污泥池內進行微氧充氣攪拌。好氧消化后由當?shù)丨h(huán)衛(wèi)部門定期清理外運或者用于當?shù)剞r田堆肥。
清水池設計長0.76 m、寬0.8 m,有效水深2.7 m,有效容積為1.64 m3。經生化處理的尾水在清水池進行收集,后外排至曝氣魚塘。
風機房設計長1.4 m、寬1.3 m,埋深3 m。內置兩臺HC-30IS低噪音回轉式鼓風機,風量0.4 m3/min,功率0.5 kW,一用一備,每2 h自動切換一次,交替運行。
2.4 曝氣魚塘
工程主要包括人工浮島構建、魚塘底質改性和底棲動物控養(yǎng)。設計浮島總面積為127.75 m2,單個浮島呈半橢圓形,設計長半軸為3.5 m、短半軸為2.5 m。人工浮島分為景觀浮島和浮島濕地兩部分,景觀浮島植物選用圓幣草,以錨裝置固定;浮島濕地布置于景觀浮島外側,與浮島形成層次落差,達到立體效果,植物選用再力花、花葉蘆竹、菖蒲、千屈菜等,濕地浮體填料選用陶粒或高爐渣,同時代替植物種植土。魚塘底質改性按0.6 kg/m2的平均密度投放底質改良劑288 kg,投放形式為粉式、均勻撒播,主要成分為改性黏土絮凝劑及微生物制劑;底棲動物控養(yǎng)按0.2 kg/m2的密度放養(yǎng),投放泥鰍、螺、蚌、河蜆、水蛭等底棲動物96 kg,同時于曝氣魚塘內放養(yǎng)鰱、鳙等少量食藻魚類;魚塘底部增設充氧機一臺,視天氣和水壓情況間歇運行。
3 運行效果與技術經濟分析
3.1 運行效果
工程于2011年3月建成運行,表2為主管部門委托當?shù)丨h(huán)境監(jiān)測站抽檢的結果。由表2可以看出,出水水質指標COD、TP、TN、NH3-N均低于GB 18918-2002一級B排放要求。
3.2 技術經濟分析
工程建設投資包括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河塘清淤、河浜砌石護岸、村內道路硬化等工程,費用共計55.63萬元,工程各項運行費用如下。
1)電費(E1)。污水站用電負荷1.0 kW(近期每天實際運行時間按8 h計),電價按0.6元/kWh計,每天處理廢水電費E1=1.0×0.6×8÷48=0.10(元/m3)。
2)人工費(E2)。污水處理站共設1人(兼職),人均月工資按150元計,廢水每天處理人工費E2=150×1÷(48×30)=0.104(元/m3)。
3)浮島植物養(yǎng)護及日常維護管理費(E3)。主要用于植物的更換、修剪、收割,以每年0.5萬元計,則E3=5 000÷(48×365)=0.285(元/m3)。
每天處理廢水總成本ET=E1+E2+E3=0.489(元/m3)。
4 小結
采用地埋式微動力A/O法+曝氣魚塘組合工藝模式,利用現(xiàn)場地形條件對河浜內魚塘進行改建,同時依托河浜構建人工浮島,進而在恢復河浜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同時,亦作為經生化處理的農村生活污水的后續(xù)深度處理,從源頭消減了匯入太湖的污染負荷,保證了浜內魚塘放養(yǎng)環(huán)境,促進了當?shù)貪O業(yè)養(yǎng)殖的發(fā)展,實現(xiàn)該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水產養(yǎng)殖增收三位于一體。
該工程建設投資為55.63萬元,運行費用為每天0.489元/m3,出水水質COD、NH3-N、TN、TP等污染物指標均低于GB 18918-2002一級B的排放要求。工程各項處理設施均為地埋式,不占用沿河周邊的土地面積,滿足周邊地形地貌以及房屋布置格局的限制要求。該治理模式對于整個太湖流域周邊農村地區(qū)生活污水治理起到了推動和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文藝,王立巖,閆 剛,等. 一種水網(wǎng)地區(qū)村鎮(zhèn)污水處理與水環(huán)境生態(tài)修復方法[P].中國專利:101941777A,2011-01-12.
[2] 吳俊范. 城市空間擴展視野下的近代上海河浜資源利用與環(huán)境問題[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7,22(3):67-77.
[3] 劉明元,李曉霞,何業(yè)俊,等.村鎮(zhèn)污水原位生態(tài)修復示范工程及減排分析[J].中國給水排水,2012,28(4):49-52.
[4] 陳秋萍,蔣嵐嵐,劉 晉,等.太湖流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應用實例[J].中國給水排水,2010,26(6):30-32.
[5] 張文藝,羅 鑫,劉明元,等.常州市武進區(qū)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示范工程[J].中國給水排水,2012,28(12):75-78.
[6] 孫興旺,馬友華,王桂苓,等.中國重點流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現(xiàn)狀及其技術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18):38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