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清明節(jié)的散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13:46: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清明節(jié)的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清明的到來我們總是有種莫名的傷感,今天是4月4號按常理這是祭奠已故親人的時候,但是多少人因為現(xiàn)實而打破了原先的規(guī)律,不得不踏上一條漫長的歸途,他們只等在火車上望著遠處那一抹充滿著希望的菜花和陰霾的天空寄托那份無盡的慷慨。
今天我不是一大早就醒來,因為我醒來無法面對這個晦暗的時節(jié),我以為早上天空會下一場蒙蒙細雨,我以為這是一個會很安靜的時候,素不知天空放晴了,灼熱的太陽可以照射到每一個細小的角落,盡管我在房間也能看到那片發(fā)光的天空。
曾經(jīng)在我記憶中每年的清明都會下一場小雨,已表示對過去的人過去的事做祭奠;唯獨今年不同,連老天也沒有變臉難道是清明來的太早,忘記了提示。我原本打算去學校期刊閱覽室看書,結果門前貼上了一條公告4月4不開放,我就開啟了電腦打開中國散文網(wǎng)閱讀了很多關于清明的文章。或許今天他們?nèi)盅b待發(fā)已經(jīng)去了墓地,或許她們總會以某種方式去祭奠,或許她們已經(jīng)為這個清明做完了;我敲打著鍵盤一邊思考一邊聯(lián)想,我不由的生起對曾經(jīng)逝去的年華一種感懷。
我清楚的記得有個人給我發(fā)的一條信息是“清明時節(jié)為你逝去的青春祭奠吧!”我罵了他有病,青春還沒有走完有什么好祭奠的;當我停下腳步仔細揣測的時候,答案是我們的青春就在不知不覺中離我們遠去,只是我們自己不知道我們已經(jīng)錯過了多少末班車;很多人在清明都會去掃墓以表示自己的真誠,也有文人用樸實的語言去紀念他們,我覺得我紀念的不單單是對我逝去的親人那份愛,更多的是一直默默陪伴在我們身邊的熟悉面孔他們已經(jīng)漸行漸遠了,曾經(jīng)的那一抹年華伴著我們成長,從最初的懵懂小孩到現(xiàn)在成熟的青年;從最初只學會走路到現(xiàn)在特立獨行;從最初冠冕堂皇到現(xiàn)在躊躇滿志;從最初的簡單約定到現(xiàn)在的時刻警惕;從最初的只言片語到現(xiàn)在的矢志不渝;太多的最初讓我們誰能忘記一路走來受的傷;那種傷在無形中隱形了,那種傷在時間的磨合下修復了,每當想起的時候我們最該感謝的還是那一抹年華;曾經(jīng)傷感落淚的年華,曾經(jīng)年少輕狂的年華,曾經(jīng)櫛風沐雨的年華,曾經(jīng)愛憎分明的年華,曾經(jīng)轟轟烈烈的年華,曾經(jīng)憧憬未來的年華,如今我們看著額頭上那一條條細紋的時候那些年華現(xiàn)在還在嗎?
此時此刻我能想到很多的歌曲來祭奠那一抹逝去的年華,只是我不知道用歌詞能填充心里多少空白,最近我總在捉摸一些問題:為什么人的感情不會是一層不變?為什么我們要經(jīng)歷一個從頭到老的過程?為什么生死都是在一瞬間?為什么天地之間要有界線?為什么有些人有些事一旦失去了就再也回不來?曾經(jīng)每年的清明我可以在家跟著爺爺一起去墳地上;曾經(jīng)清明我能看到一大片滿地黃花堆積著許下心愿;曾經(jīng)清明我能跟很多同學朋友去不同的墓地;曾經(jīng)的清明我們總是會約在同一個時間用文字導出心靈的對白;曾經(jīng)的清明我們會緬懷過去矚望未來;只是那些曾經(jīng)在無形中被時間扼殺,被我們摧毀了,現(xiàn)在那些日記我翻遍所有的書柜都找不到了,現(xiàn)在那些人我翻開同學錄聯(lián)系多少人都打聽不到了,現(xiàn)在那些感觸和經(jīng)歷再也回不到從前了;現(xiàn)在我也只能硬著頭皮沿著小徑一路前行,我知道接下來的路還有很長很長,關于曾經(jīng)的那份依戀也好追憶也罷也許在這個清明的到來之前我可以做到淡忘或者深深的埋藏。( : )
篇2
“金張掖,銀武威,皋蘭坐罷坐天水?!边@是晚清至民國期間流傳于甘肅的一句常言。據(jù)考證,古代張掖、武威、蘭州和天水是甘肅最富庶的幾個地方,這里水豐糧足,人口眾多,經(jīng)濟發(fā)達,商貿(mào)活躍,加上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和順暢的交通條件,凡是考取功名到甘肅任職的人,都想著能到這些地方去做官,既可干事又能獲取最大的榮譽和利益,這也正是封建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官本位意識體現(xiàn)。張掖位列其首,足見張掖往日之繁華。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段歷史生一段情。
民俗是由民族的歷史、生活環(huán)境和民族心理等多種因素決定的。張掖大地,散布著數(shù)十個少數(shù)民族,擁有近百處人文景觀,其厚重的歷史文化與獨特的民俗風情曾經(jīng)吸引了無數(shù)游客。走進張掖,走近張掖如火如荼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掀開張掖民俗文化的神秘面紗,便成為人們了解張掖的又一扇窗口。
幽遠的宗教文化與繁雜的婚嫁文化
歷史上,張掖是一個多宗教、多教派的地區(qū),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道教與佛教在東漢后期的河西一帶已有傳播,兩宋時期,伊斯蘭教隨絲綢之路傳入河西地區(qū),元代時張掖就建有天主教堂,19世紀后半期基督教也傳入西北諸地。
張掖大佛寺是河西走廊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歷史悠久、佛教經(jīng)卷、文化比較豐富的佛寺之一。大殿檐下的額枋上雕有龍、獅、虎、鹿、象等走獸,形象生動、逼真。大殿正門兩側嵌有磚雕兩副,左為“祗園演法”,右為“西方圣境”。雕刻精細,富麗渾厚,是磚雕藝術中的優(yōu)秀之作。
據(jù)民間統(tǒng)計,在目前張掖的信教群眾中,除了儒、道兩教在民眾中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外,佛教徒最多,其次便是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作為保存張掖宗教歷史文獻的載體之一,碑刻發(fā)揮著重大作用。張掖的宗教碑刻數(shù)量眾多、種類豐富,前人留下的有關于張掖宗教的碑刻歷史,為研究張掖官方宗教(儒、釋、道)和民間宗教的產(chǎn)生發(fā)展傳播狀況,以及不同宗教之間的融合狀況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在張掖地區(qū),除了肅南縣的馬蹄寺、金塔寺、文殊寺、紅灣寺,民樂縣的圣天寺、圓通寺和山丹縣的大佛寺等較大的寺院外,僅甘州區(qū)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的大佛寺和西來寺、木塔寺、東山寺等,可見古代張掖佛教的興盛。另外,除了正統(tǒng)的儒家文化與佛教文化外,張掖各地出現(xiàn)的大小道觀、清真寺、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也順應了各教教徒不同的心愿。
張掖文化歷經(jīng)千百年來的流變整合與融通積淀,浸潤了深深的地域烙印。因此,張掖文化就是長期以來以儒家文化與佛教文化相融合為核心,以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文化為輔助而形成的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一種多元文化。就婚俗文化來說,既帶有儒家文化的主流,又帶有宗教的色彩,讓人難以忘懷。
如催妝,結婚頭天晚上,男方家相關人物去女方家催促女方提早收拾好行裝,以便第二天來迎娶。實際上,這是男方家來辦理諸如財禮等各方面的手續(xù),以免第二天遭閉門羹。辦完手續(xù),雙方開始痛飲,這天,男方家非得有一個海量的人物才不至于被女方家全部灌倒。
再如嫁娶,古時候張掖的婚姻,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終身。從看相到訂婚,一般要經(jīng)過納彩、問名、納吉、納征、清期、新迎等六禮程序?;槎Y不僅繁雜,而且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封建色彩。
訂親后,擇定成婚吉日,男方用娶親車(或轎子)迎新娘到家。娶親車到男方家門口時,鰥寡孤獨、孕婦、屬相相克者一律回避。娶親車到門口后由年齡較大的婦女端涼水一碗,燃火把一束,在車前向后潑水,用火把燎繞新娘腳后,新郎、新娘從鋪著紅氈的路上走向洞房前的廳堂拜堂,拜天地、拜父母,參灶。進洞房前要扶油瓶、捏門鎖、跳馬鞍,同時道士將五谷雜糧、紅棗核桃、銅錢撒向新郎、新娘,并念喜慶之詞:祝新人進門享受大福大貴。
入洞房后,飲交杯茶。以兩個茶杯系以紅繩,新婚夫婦交杯共飲團圓茶,象征歡樂好合,百年偕老。然后由婆家的嬸嬸或嫂嫂為新娘開臉,用棉線將新娘臉上的汗毛絞盡。晚上鬧新房,親友即景說些韻腳相同、比興手法的吉利話,如:“兩根筷子一樣長,小兩口生活賽蜜糖;大大盤子圓又圓,養(yǎng)個兒子中狀元?!蓖瑫r,有些地方還進行折花、捉迷藏等活動。
筵客之前,將女方陪嫁的物品擺在男方院中,讓雙親、鄉(xiāng)親觀賞評論,名曰“擺針線”。男女雙方各有一名長輩婦女致謙遜言詞致謝。民國以來,婚俗有所改變。坐轎、跨馬鞍、紅紗遮面、拜天地等舊的形式逐漸廢止。
裕固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戴頭是裕固族婦女婚前必經(jīng)的儀式。所謂戴頭是將一副用銀牌、玉石、珊瑚、瑪瑙、海貝等飾物編制的頭面,系在準備出嫁的姑娘的發(fā)辮上。戴頭面之后,姑娘就到另立的一頂帳篷里,由舅舅、客人和代表姑娘唱歌的人,對唱歌曲。 送親、迎親儀式復雜,婚禮十分隆重,富裕人家結婚宴客常要連續(xù)數(shù)日,一般牧民也要宴客兩三天。
女方送親的客人要由男方招待一天,臨走時需送客人肉份子。特別要給重要的客人、女方家長送一份上等禮品:羊背子、羊胸叉。新娘和送親的客人騎著馬,一路上邊走邊唱歌。男方在途中鋪一氈毯,備一只羊的肉(也有簡化為一只羊胸叉肉的),喝一些酒,表示迎親,稱為“打尖”。新娘進入大帳房后,先獻哈達給設于房內(nèi)正上方的佛龕,新郎、新娘磕頭,新娘取一碗酥油奶茶敬婆婆。
儀式完畢后,新娘返回小帳房,揭去頭帕,新娘的父親和戶族中的人向男方的親家和鄰居致意請求對女兒多加關照。隨后將陪嫁的物品擺到大帳房中供客人鑒賞,接著就是盛大的宴請。
大同小異的年節(jié)文化
春節(jié)是張掖人民最隆重的節(jié)日,張掖地區(qū)的春節(jié)從臘八節(jié)開始,直到正月二十結束,時間跨度長,家家戶戶忙。除了當?shù)厣贁?shù)民族特殊的年節(jié)習俗外,張掖的漢族風俗基本上與全國其他地方大同小異。
臘八粥:從周朝開始,人們把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視為釋迦牟尼成道日,佛教徒常在這一天舉行誦經(jīng),并效法佛祖成道之前“牧女獻乳糜”的故事,取香谷及果實等造粥供佛,名為“臘八粥”,以后便在民間沿襲成俗。
臘八粥多用各種豆類、米類熬制,還有用各種不同形狀面食煮成的臘八飯。如:貓耳朵、刺兒子、蛆牙子等都用白面做成。張掖民間還有背冰的習俗,是把冰塊放在糞堆、糧倉、房屋、牛羊圈,樹枝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牛羊滿圈,五谷豐登。
掃塵:掃塵是春節(jié)前迎接新年的一次徹底大掃除,要趕在送灶那天做完,因為要讓灶王爺沒有可挑的毛病。
祭灶:又稱“送灶”(“辭灶”)和“接灶”。傳說“灶王爺”是一家之主,一年中全家的是非善惡,他都看在眼里,灶王爺?shù)搅四甑滓蛴窕蚀蟮蹐蟾?,所以祭灶時家家都要備一副香燭和一碟糖果點心,祈求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臘月二十三晚上稱為“送灶”,臘月三十晚上稱為“接灶”。
年夜飯:除夕這一天,要“除舊布新”,庭院內(nèi)外要整潔一新,貼春聯(lián)、門神、窗花等,太陽一落山,先要祭祖,給祖先燒紙錢,俗稱“燒紙”。然后,迎接灶王爺回家。做完這些才可以吃年夜飯(也叫“年飯”)。年夜飯,一般有冷盤、熱炒、點心,全家人在一起包餃子,張掖人吃餃子取“更歲交子”的意思?!按竽耆砸活D,正月初一穿一身。除夕要大吃,初一要全穿新。
守歲:年夜飯后,全家聚在一起,就開始辭年了。進入新的一年,堂屋里燈火通明,香爐里點上萬壽香,合家依次三跪九叩首,禮畢,長輩們得給小輩紅包,謂之“壓歲錢”,之后更換新衣、新褲、新帽、新鞋、新襪。
“除夕餃子初一盤”,這其中的“盤”是“盤菜”,就是豬肉、大白菜、菠菜、粉皮、粉條、面筋炒在一起的菜。從前人們家里不太寬裕,過年也是一定要炒這樣一盤菜的。“初二餛飩元寶湯,初三菜盒子團團轉?!?/p>
破五:初五破五,又稱“掃窮”(大掃除)。
元宵節(jié):元宵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大節(jié),頗為重要。元宵節(jié)因為其逛燈的風俗也叫“燈節(jié)”、“燈夕”,道教傳承中也叫“上元節(jié)”。當日要吃湯圓,還要聚集起來搞社火秧歌、舞龍耍獅、踩高蹺等活動。
張掖今天的元宵節(jié)不同以往,各縣城內(nèi)最紅火,家家戶戶吃元霄,掛彩燈,歡聲笑語,游人如織。元霄之夜,燈光閃爍,霓虹燈大放異彩,動感燈、寶塔燈、孔雀燈、卡通燈、廣告燈等聲、光、電現(xiàn)代技術融合于各式燈展中,體現(xiàn)出濃濃的現(xiàn)代氣息。有些商賈,還把燈節(jié)與廣告宣傳融為一體,以自己的企業(yè)文化為主題,舉辦猜燈迷、演節(jié)目活動,進行廣告宣傳。
吃煎餅:正月二十家家戶戶吃煎餅,紀念女媧補天。淀粉加水成糊,再加入雞蛋拌勻,有些人家再放些蔥花等,有些人家放些韭菜末,鍋底抹油,一張張攤上去,就攤成了補天的煎餅。春節(jié)基本上結束,剩下的日子要節(jié)儉來過,所以煎餅要攤得很薄,呈半透明狀,沾著蒜醋汁享用。
二月二:又稱“龍?zhí)ь^”,各家各戶油炸面泡子,祭獻龍王,期盼風調雨順,來年有個豐收年。
三月三:天氣漸暖,萬物復蘇。舊時不論官紳學士還是庶民百姓,都出城踏青游春放風箏,對新的一年寄予厚望。
清明節(jié):家家戶戶上墳祭奠祖先,相關組織共同祭掃烈士陵園。張掖人習慣在清明節(jié)前上墳掃墓,而民樂、山丹人則必須是清明節(jié)這一天掃墓。
驚蟄:張掖農(nóng)諺“早上驚了蟄,后晌拿犁蹩”,意為驚蟄這天,土地開化,可以開犁。農(nóng)村人這天要吃油炸雞蛋、面蛋子,還要給牲口灌一些加大黃或拌糜子的清油,保障牲畜健壯無疾病。
端陽節(jié):五月初五,家家門口插柳枝以“避邪”,吃棕子以紀念屈原,農(nóng)村也叫吃“粘糕”,有盛在盤中吃的,有用油餅卷上粘糕拿在手上吃的。小孩還要在手腕、腳腕拴狗繩,佩帶荷包。這些習俗都含有去病除邪之意。
六月六:夏祭日,家家戶戶將衣服、被褥翻出來,在強光下晾曬,驅蟲滅菌。有腰腿疼的病人還要在沙灘上用熱沙烘烤,解除疾病。山丹、民樂還有六月六趕廟會的習俗。
七月七:牛郎會織女,婦女們在院子里擺瓜果祭品,以求心靈手巧、做得一手好針線活、姑娘配佳婿、媳婦生兒子。
中秋節(jié):八月十五月兒圓,是民間祭月的節(jié)日。農(nóng)村家家戶戶和面蒸出臉盆大的千層餅供養(yǎng),還要在鐵鍋上烙出月餅,刻繪上月亮、玉兔、桂樹等圖案,涂上顏色,使之美觀誘人,同時,還為兒童們烤制出各種動物形狀的面餅。十五晚上,家家在院子里擺上各式月餅、各種水果,把西瓜切成提籃狀瓜牙奉上,開始拜月,之后邊欣賞蒼穹中的月亮,邊給兒孫們講月亮的故事,以慶賀豐收和團圓。
重陽節(jié):又稱九九重陽日,民間有登高飲葡萄酒、婦女帶茱萸的習俗,目的在于豐收之后,登高對天表示敬意,離天愈近,祭之愈誠?,F(xiàn)時,九九重陽日成為老人的節(jié)日,祝愿老人身體健康、延年益壽。
十月初一:也叫“十月一”、“冬祭節(jié)”。每年農(nóng)歷十月初一,家家蒸上麻腐包子,晚上在門前燒紙錢,意為給祖先送寒衣。
冬至:農(nóng)歷十一月初四日,家家吃餛飩,互相祝賀“冬至大似年”。
另外,社火與唱戲也是張掖春節(jié)民俗的重要內(nèi)容。
張掖的社火有秧羔子、舞獅子、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鐵芯子、地蹦子,還有八仙子、霸王鞭、倒羊角等。秧羔子是張掖社火的核心和主體,每個社火隊必有秧羔子。秧羔子是一種以打擊樂伴奏的跑跳集體舞,領舞者為指揮,此角色一般由善于言辭又靈活多變者扮演,在舞蹈進行的間歇時,由他插一段類似戲劇噱頭的“雜話”,俗稱“賣膏藥”,因此,又叫他“膏藥匠”。
民樂縣倒羊角、膏藥燈與秧羔子大同小異,基本一樣,實質上是秧羔子的不同流派。太平鼓是社火隊一大支柱,鼓槌上彩綢飄舞,舞者身姿整齊劃一,鼓聲震天,場面宏大,深受群眾喜愛。
臨澤縣吊錢、門神與對聯(lián)是春節(jié)時門戶上必不可少的年俗,吊錢上的圖案以吉祥語或圖案組成。用象征、諧音、寓意等手法表現(xiàn)了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審美情趣。
張掖的唱戲主要集中在一些較大的村社,主要有甘州小調、張掖皮影、寶卷吟唱、黃河燈陣、秦腔和隴劇等,其形式多樣,異彩紛呈。除春節(jié)演出外,其他一些重要節(jié)日或喜慶活動也會閃亮登臺。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有10多個民族。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是宗教節(jié)日的正月大會,寺院里要舉辦酥油花展,僧人們頭戴牛頭馬面的面具跳“昌術”(護法)舞,邊跳邊吟唱經(jīng)文,場面十分隆重。年夜飯主要有抓肉、油果、馓子、奶茶等食品。這些都與漢族春節(jié)習俗有很大的區(qū)別,民族色彩濃厚。
豐富多元的文化載體
文化需要傳承和記錄,這就應運而生了多種多樣的文化載體。
張掖在漢代時期的文化活動主要在官府官僚間進行,現(xiàn)存的文學作品較少,主要有細君公主的詩歌《悲愁歌》及東漢光武帝劉秀的《賜竇融璽書》、《報竇融詔》、《又報竇融求代詔》,河西五郡大將軍安豐候竇融的《上光武帝書》、《讓隗囂書》、《請伐隗囂書》等散文。兩晉以后,佛教文化開始興盛。唐末五代的俗講到西夏發(fā)展為寶卷。自明代開始,張掖出現(xiàn)了一些較有成就的畫家,其中著名的有賈式古、張心齋、周家惠和周家志兄弟、馮琳等。隋朝皇帝楊廣派尚書左丞裴矩駐張掖專掌西域諸國的互市貿(mào)易。近代,張掖在文學、美術、新聞等方面得到長足發(fā)展。林則徐、李鑾宣、裴景福、羅家倫的詩歌膾炙人口。吳可讀、閻汶、左宗棠、龍錫慶、曹設的散文不僅記錄了歷史重大事件,而且也有駭世醒俗之言。民國中后期,歐風東漸,西洋畫、水彩畫、油畫、木刻等也傳到張掖,山丹畫家王孝,研習油畫及水粉畫。張掖執(zhí)教畫家陸其清,擅長油畫,其作品有《夜行圖》、《行乞圖》、《成吉思汗》。清末民初,《申報》、《大公報》、《民國日報》等報相繼進入張掖。
整個古代時期的文化載體顯得非常單調,除了流傳至今的佛教經(jīng)卷、紙質資料外,主要是散落于民間的言傳口授及相關物件。
解放后,張掖延續(xù)下來的諸如社火、戲曲、音樂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到繼承。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以張掖市文聯(lián)的成立及《甘泉》、《焉支山》、《祁連風》、《棗林》、《黑河水》、《牧笛》、《大湖灣》等內(nèi)部文學刊物的創(chuàng)辦為標志,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文學新人;七一秦腔劇團推出的以《西域情》為代表的劇作,將戲曲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特別是2004年,市委、市政府設立“金張掖文藝獎”,并進行首屆評獎活動以來,張掖的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更加活躍,水平正在逐步提升。在社會科學研究方面,以2004年市委、市政府設立“張掖市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為標志,社會科學研究工作生機盎然,研究領域不斷拓展,一批具有重要價值的研究成果相繼問世。這些文化載體的繁榮,對挖掘張掖歷史文化內(nèi)涵,擴大對外宣傳,讓外界了解張掖,開發(fā)旅游資源,促進社會進步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張掖市委黨校蔣興國在高度推介和贊揚《品讀張掖文化》一書時,從某一側面為我們展示了張掖文化的傳承與多彩。他認為張掖文化是張掖世居民族的血脈,是張掖人民的精神家園。張掖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環(huán)境、風土人情和悠久歷史孕育了張掖獨特的文化根基。
《品讀張掖文化》是由任積泉、王國華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精心編撰而成的一部洋洋大觀,全書圖文并茂,共計34萬字。全面深入地介紹了張掖文化的起源、形成和發(fā)展、繁榮的進程,以及張掖文化的精髓、張掖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全書以豐富的資料、完整的內(nèi)容、鮮明的特色,集科學性、學術性、資料性、通俗性和工具性于一體,是一本全面了解張掖文化的優(yōu)秀讀本。
張掖近年來通過挖潛、扶持、資助、引導、示范帶動和政策推動,發(fā)展了玉石、刺繡、烙畫、根雕、民族服飾、文物復制、圖書出版、音像制作等一批文化產(chǎn)業(yè),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賦予了新的內(nèi)涵。
除此之外,《河西寶卷》精品故事集(張掖卷)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由張掖市文化部門組織本土專家編纂而成,卷中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宗教軼聞、民間傳說等,題材取自各朝的歷史文化作品,如《三國演義》、《西廂記》、《三言》、《二拍》、《包公案》等,內(nèi)容豐富,寓意深刻,情節(jié)跌宕起伏,語言樸素自然,曲調韻律鮮明,凝聚了河西地區(qū)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具有很高的民俗文化研究價值。
由張志純、何成才、安培蘭主編,由原市長田寶忠作序,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張掖民間傳說故事》一書收編了73位作者搜集整理的218篇民間傳說故事,約44.5萬字。該書對搶救民間文化遺產(chǎn)、弘揚繼承張掖民間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該書也是研究歷史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教育學以及語言學的珍貴資料。
還有《張掖史話》系列叢書及各縣區(qū)文化方面的各種單行本,加上影視與電子網(wǎng)絡的傳播,讓我進一步感受到張掖文化的厚重與悠遠。此時此刻,面對散落于民間的各種文化,我被豐富多元的文化載體所吸引,更被傳承、挖掘、記錄、整理過這些即將流失的文化的人們所感動,他們或多或少、或苦或樂地堅守某一領域或某一項目,默默耕耘,為人們了解張掖、熟知張掖留下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篇3
關鍵詞:英語世界化;英語教育;非母語英語國家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2008)03—0245—03
一、英語世界化發(fā)展與英語文化內(nèi)涵的多元性
英語是英國人的本族語言,400年前使用的地域僅限于英倫三島。在16世紀末英語開始向外輸出時,使用它的人口只有500萬。然而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英語的發(fā)展呈現(xiàn)了世界化的發(fā)展趨勢。今天使用英語的地區(qū)和國家已遍及全球。至1996年止,日常接觸英語的人超過20億人,占世界人口的1/3以上。世界上有18個國家屬于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有32個國家以英語為官方語言,把英語作為外語使用的人散見于上述兩種國家之外的幾乎一切國家??梢哉f,英語已經(jīng)逐漸成為一種國際上通用的交流媒介,成為一種全球性的語言,并在科學技術及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國際間的聯(lián)系和交往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伴隨著英語世界化發(fā)展,英語不僅在母語使用者之間使用,也在母語使用者和非母語使用者之間、非母語使用者和非母語使用者之間使用。英語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廣泛使用,必然帶來英語的本土化問題,即具有區(qū)域特色的各種英語變體的出現(xiàn)。如在英語世界里,不僅有英國英語、美國英語、加拿大英語、澳大利亞英語等母語英語,而且還有加勒比海英語、南非英語、印度英語、新加坡英語、尼日利亞英語、歐盟英語、日本英語、中國英語①等英語變體。這種英語在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變體已經(jīng)為人們所接受。這說明了英語作為一種全球性的語言不僅承載母語英語國家的文化,而且其在非母語英語國家的變體也不可避免地帶有非母語國家的文化特征。
目前,英語世界化發(fā)展使人們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人們不僅認識到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而且認識到文化離不開語言跟一定的文化離不開某一種具體的語言是不同的概念。實際上,英語作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作為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對外交流的主要工具,它反映各國政府的立場觀點和各國人民的生活,承載的不只是英國或者美國的文化,還有外來的、非英美的文化。正如Larry E. Smith所說的那樣,英語是不同國家的人們用來向外國人解釋和討論他們的文化的語言。
因此,英語的世界化發(fā)展使英語具有了國際性,作為國際語言,英語的文化內(nèi)涵是多元的,既包含西方文化的,也包含東方文化的要素。今天英語文化(English culture)一詞包含內(nèi)容甚廣,它可以指英國文化和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文化,也就是人們習慣上所說的英語文化,包括美國文化、加拿大文化、澳大利亞文化、新西蘭文化,還包括加勒比海地區(qū)部分國家的文化,不僅如此,它還可以指那些依靠英語與他國交流的形形非母語英語國家的文化類型。
二、非母語英語國家英語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問題
英語世界化發(fā)展,使得非母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育顯得十分重要,其英語教育中文化教育的問題也隨之凸顯。非
母語英語國家英語教育的現(xiàn)實情況是,許多非母語英語國家英語教育中的跨文化教育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變成了英美文化教育。英美文化被視為權威文化、中心文化,所以在英語文化教育中,英美文化課程諸如英美概況、英美文學(包括英美散文、小說、詩歌)、英美社會等占據(jù)了主導地位。英美文化代表了整個西文文化,乃至整個世界文化。整個世界語境縮小為英美語境。語言使用是否得體,行為是否恰當,都是由英美文化決定。由英美文化所控制的、以文化交流面目出現(xiàn)的西方文化,通過電影、電視節(jié)目、VCD、DVD、軟件、書籍等各種各樣的商業(yè)方式進入非母語英語國家,帶來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滲透到這些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中,潛移默化地改變?nèi)藗兊膬r值觀、道德觀、審美觀以及行為方式。以節(jié)日文化為例,西方的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情人節(jié)、愚人節(jié)等每每成為重點慶祝的節(jié)日,而自己的民族節(jié)日意識日漸淡漠,以至于許多非母語英語使用者對英美國家的文化了解較多,而對自己的文化知之甚少。許多懷揣各種英語證書的英語學習者對本國文化不甚了解,更不知道本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英語教育中本國文化教育含量幾乎近于零。與此同時,在非母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育中,學習者所學習的大多是由英美作者所寫的反映英美文化的語言材料,而帶有非母語英語國家特點的英語很少在英語教育中出現(xiàn),所以導致了英語學習者無法用英語表述具有本國文化特色的內(nèi)容。如許多中國學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龍門石窟”、“十三陵”等旅游景點和“端午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更不清楚“儒家文化”、“仁”、“義”、“道”的英語表達,在英語角活動中除了相互問候、談論天氣和英語學習之外就無話可講。更有甚者,一些反映中國文化特點的英語表達法,如“the other half of the sky”(半邊天)、“three obediences and four virtues”(三從四德)等被認為是“Chinglish”(中國式英語)而受到貶低。以上這些問題在非母語英語國家的英語教育中都是值得警醒和深思的。
三、在英語教育中弘揚非母語英語國家的文化
不同的民族、國家、地區(qū)擁有不同的文化,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地理、歷史、政治等背景,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世界文化因此具有了多樣性。保護文化的多樣性要求我們在時下英美文化的強勢之下,尤其要關注非母語英語國家的文化。我們必須承認非母語英語國家的文化中也有其優(yōu)越的方面。如中國儒家思想中的“仁”所體現(xiàn)的人道主義思想也是全人類共同的基本倫理的一部分,儒家思想中以“仁、義、禮”為基礎的“和諧共處”恰恰是全球化中不可缺少的思想基礎。因此,在英語世界化時代里,英語屬于使用它的各個民族,屬于全人類所共有,每個民族的文化必然在英語的世界化進程中留下烙印。如上所述,英語文化不但包括英國本國的文化,也包括那些非母語英語變體國家的文化,我們必須在英語教育中主動而自覺地弘揚非母語英語國家的文化。在英語教育中弘揚非母語英語國家文化的途徑是:
1.提高教師的跨文化素質
教師在文化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此,英語教師不僅要了解英美等母語英語國家的文化,還應懂得非母語英語國家的優(yōu)秀文化。就中國而言,英語教師絕大部分都只是靠個人學習和經(jīng)驗積累習得一些跨文化知識。因此,要多為教師提供學習進修機會,使其更多地了解有關母語英語國家和非母語英語國家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歷史、宗教、藝術、地理、風土人情等內(nèi)容,擴大知識面,為教師具備豐富的文化底蘊創(chuàng)造條件。
2.改進教材選編
在英語教育中,教材的內(nèi)容至關重要 由于語言教學和文化教育是同步交融的,因此在選編教材時,我們要注意扭轉英語教學中非母語英語國家的文化含量幾乎近于零的現(xiàn)狀。首先應選擇那些富含語言精華的文學作品和介紹各國風俗文化的語言材料作為輸入的內(nèi)容,這些文化輸入既要包括母語英語國家的文化,也要包括非母語英語國家的文化。
3.改革測試評估
就中國而言,一般的英語考試項目往往是詞匯、語法、閱讀理解、完形填空、寫作、翻譯、簡答等,而文化項目往往被忽略,就連影響較大的四、六級考試也沒有文化項目。測試不是學習的目的,但它是一個指揮棒,測試的內(nèi)容包含什么,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就會注重什么。因此,為了促使教師和學生對“文化”的重視,我們應在測試中增加檢測文化知識的試題(這些項目既包括英美等國家的文化,也包括非母語英語國家的文化),并在評分標準和相關外語教學評估中加入相應的評價條目。
4.充分利用網(wǎng)絡
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給人們提供了文化學習的機會。因此可以用開辦英語文化網(wǎng)站的形式介紹、宣傳世界各國的先進文化。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教師可以制作文化課網(wǎng)絡課件,將原本單調的書面表達轉化為生動形象、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演示課件,使用網(wǎng)絡資源進行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可以把一些有關外國歷史、政治、經(jīng)濟、日常生活等的畫面展示給學生,以便他們更加直觀地了解外國文化;教師也可以開展網(wǎng)絡討論,讓學生在網(wǎng)上探討如何學習西方文化,同時弘揚本民族文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程度,推介適當?shù)母鲊幕x物。
5.豐富課后學習與課外活動
在實踐中習得文化是文化學習的重要途徑。因此可以讓學生收聽國內(nèi)國外電臺的英語節(jié)目,或放映各國優(yōu)秀的英語電影VCD或DVD電影,以方便學生了解本國文化中的英語表達法和他國人民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可以組織學生和外籍教師一起旅游,讓學生為外籍教師充當導游,用英語向外教介紹當?shù)氐拿麆俟袍E、風土人情和名山大川;還可以定期和不定期地邀請專家在校園里舉行一些高品位、廣視野的文化專題講座,介紹和評述世界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趨勢及有關國家、民族文化的個性特色,從而增強校園的文化氛圍,培養(yǎng)和熏陶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這些課外實踐活動形式多樣,生動有趣,可為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性地習得文化知識的機會。
6.加強國際上的校際交流
隨著教育市場的開放,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到國外學習。這些留學生都攜帶著本國文化,無疑給所在國帶來了直接接觸外國文化的機會。因此可以通過他們了解其他國家不同的文化、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同時也可以向他們介紹本國的風土民情、歷史遺產(chǎn)、風景名勝等。加強國際上校與校之間的交流,增加留學生數(shù)量也是弘揚非母語英語國家優(yōu)秀文化的一個途徑。
注釋
①學術界有不少學者用“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指以中國文化為內(nèi)容、英語語言為載體、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英語以區(qū)別于被賦予貶義的“中國式英語”(即Chinglish,指因為漢語特點的干擾而產(chǎn)生的不符合英語語言特點的英語表達)。
參考文獻
[1]McArthur.The English Languag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Smith.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Auxiliary Language[J].Regional English Language Center,1976,(2).
[3]胡文仲等.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呂慶夏,徐芳.關于英語教學中話語主體身份“失語”的思考[J].中美英語教學,2005,(2).
[5]萬莉.文化自覺:一種嶄新的教學精神——從英語普及到跨文化教育[J].中美英語教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