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潛字元亮范文

時間:2023-03-16 08:44: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陶潛字元亮,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于陶淵明的故里,從宋代迄今有多種說法。陶淵明故里究竟何在,只有從國史、地方史志等史籍中才能尋找到真實準確的答案。

一、陶淵明故里究竟在哪?

陶淵明的故里何在是陶淵明研究者研究的課題之一。自東晉到南朝,眾多史學家都將陶淵明錄入國史為其立傳,從身世、籍貫到性情、嗜好、交往、履歷、詩文等,闡述得都比較詳明。

1.文淵閣《四庫全書》南朝沈約《宋書》卷九十三記載:“陶潛字淵明,或云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p>

這是最早記載陶淵明的文獻。柴??h當時歸江州潯陽郡管轄。陶淵明曾祖陶侃,晉大司馬。陶侃――十七子陶茂――三子陶敏――陶淵明,一脈相承?!端螘烦蓵钤?,作者沈約生于南朝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距陶淵明逝世僅十三年。沈約記陶淵明幾乎是當時人說當時事。

2.南朝梁蕭統(tǒng)《陶淵明傳》:“陶淵明,字元亮,或云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砸栽鏁x世宰輔,恥復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業(yè)漸隆,不肯復仕。元嘉四年(公元427年),將復徵命會卒。時年六十三,世號靖節(jié)先生?!?/p>

3.文淵閣《四庫全書》唐房玄齡《晉書》卷九十四記載:“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茂武昌太守?!?/p>

4.文淵閣《四庫全書》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一十一記載:“陶潛,柴桑人也……”

5.文淵閣《四庫全書》宋王存《元豐九域志》卷六江州潯陽郡條下有陶潛宅。

6.文淵閣《四庫全書》明李賢《明一統(tǒng)志》卷五十二九記載:“陶潛,侃曾孫。少好高尚,博學善屬文。宅邊有五柳,自號五柳先生?!?/p>

7.文淵閣《四庫全書》中《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二百四十四記載:“陶潛,字淵明,嵩圃明字元亮。柴桑人。侃曾孫。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嘗著《五柳先生傳》從自況?!?/p>

8.南朝宋顏延之《靖節(jié)帳口場芳竊兀骸敖帳夸毖秈趙明,南岳之幽居者也。……春秋六十有三,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月日卒于潯陽之柴桑?!?/p>

以上文獻均記載陶淵明故里在潯陽郡柴桑縣。

二、陶淵明故居在柴桑何處?

文獻已記載陶淵明故里在潯陽郡柴??h,那先生住在柴桑何處?下面的詩文、史志很能說明問題。

1.文淵閣《四庫全書》中《陶淵明集》卷二《移居》二首: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shù)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度。

領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折。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2.文淵閣《四庫全書》之《陶淵明集》中的《酬丁柴?!?、《答龐參軍并序》、《贈長沙公并序》、《和劉柴?!?、《酬劉柴?!?、《和郭主簿二首》、《于王撫軍座送客》、《與殷晉安別并序》,《贈羊長史并序》、《歲暮和張常侍》、《和胡西曹示顧賊曹》、《五月旦作和戴主簿》、《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都是陶淵明住在潯陽郡柴??h在跟州郡縣官吏的交往中所作。

3.文淵閣《四庫全書》中《江西通志》卷一百十記載:“陶侃母墓,在府西白鶴鄉(xiāng)。侃擇地葬母遇異人云,前有牛眠地可葬,言畢化鶴去。侃行里,許果見牛眠于此,因葬之。按舊志,侃母墓凡五。撫州、饒州、新淦、都昌、九江俱有。晉書本傳云,侃始居鄱陽后,遷潯陽。宜在德化白鶴鄉(xiāng)?!?/p>

4.文淵閣《四庫全書》之《晉書》卷九十六記載:“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人也。初侃父丹娉為妾,生侃。”

5.清同治十一年《德化縣志》卷二記載:“白鶴中鄉(xiāng),第四保,陶埠寨?!?/p>

6.明桑喬《廬山紀事》卷十二記載:“石門澗在文殊寺南……而北流播于陶家埠,匯入鶴向寨入于龍開河?!?/p>

7.民國吳宗慈《廬山志》卷十記載:“石門澗……北流徑落柁山前,過陶家埠匯入鶴向湖。自龍開河以達江?!?/p>

8.清同治十一年《德化縣志》卷四十九記載:“知府董榕。泛湖聯(lián)句……陶公問仙地,牛眠塢非遐。南近岳母墳,石馬森騮瑕。”

從上述詩文以及后人史志中的答案是:陶淵明居住在柴??h南面,也就是南村。南村離駱駝山很近,附近有陶家埠、陶家湖。陶淵明住在南村的時候,與東林寺附近的隱士以及潯陽郡柴??h過往文士有密切交往。從這一點可以知道,南村就在潯陽郡柴??h城南面。那里屬于白鶴鄉(xiāng),陶侃母墓湛氏也在附近湖邊。董榕一行泛湖聯(lián)句就說明他們還看見了陶母墓。而且南面離岳母墓很近。陶家埠就在鶴向湖與岳母墓之間,也就是陶淵明居住的南村。陶侃母湛氏是陶淵明的高祖母,陶氏家族后裔住在這里守墓也是很正常的。南村就是今天九江縣駱駝山至九江縣一中一帶。

三、結論

陶淵明故里在潯陽郡柴??h白鶴鄉(xiāng)南村,今九江市九江縣駱駝山至九江縣一中一帶。

篇2

其一:取字最常見的方法是名與字含義相同或相近,彼此能起解釋的作用。例如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的字義十分相近;班固,字孟堅,固和堅都有“堅定不可動搖”的意思;北宋散文家曾鞏,字子固,鞏和固意義相同。

其二:名與字所取文字的含義正好相反相對。比如唐宋家之一的韓愈字退之,愈的意思是“痊愈、越來越好”之意;北宋詞人晏殊,字同叔,“殊與同”就是意義相反;再如宋朝著名理學家朱熹,其名熹,字元晦,“熹”明亮之意,而“晦”則是昏暗的意思。黃損,字益之,徐退,字進之,“損”與“益”,“退”與“進”,都正好可組成反義詞,這類雖然不多,但細細品味也別有一番意思。

其三:由此及彼,于聯(lián)想中識雅趣。如關羽,字云長,由鳥兒的羽毛連想到天空的浮云。賈島,字浪仙,由島想到浪花的潔白自由。陸龍,字在田,錢謙,字受益,高明,字則誠,這一種又是根據(jù)某一成語而來:此類成語分別是:“見龍在田”,“謙受益”,“明則誠”。

還有一部分由于詞義的變遷,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看出他們的名和字之間的聯(lián)系了,但如果我們深入地去了解,還是可以找到其中的奧秘。例如:孟子,名軻,字子輿《說文?車部》中解釋:軻“接軸車”,輿“古代馬車車廂”,由此可見孟子的名和字的關系應屬于上面所說的第一中情況。再如:蘇軾,名軾。字子瞻。軾:車前供人憑倚的橫木?!蹲髠?僖公二十八年》中有“君馮(憑)軾而觀之”的句子,而“瞻”就有“向前看”的意思。從這里來看蘇軾的名和字的關系應屬第三中情況。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文人雅趣其多,因而取字的方法也十分有趣而多樣,不是簡單的概括所能完成的。但如果我們了解了古人名和字的關系,也可以幫我們解決一些問題。例如;北宋詞人“秦觀”中“觀”的讀音是讀guān,還是guàn時,我們不妨通過他的字去推斷。秦觀,字少游,從他的字我們可以斷定是讀guān。

一般來說,名是留著自稱的,對人稱自己的名,是一種謙虛與禮貌。比如,據(jù)《論語》記載,孔子為顯示自己“圣人”的謙讓有禮,在學生面前常自稱“丘”。一般地說,自稱名的場合,常是下級面對上級,臣子面對君王,晚輩面對長輩。同樣地,稱謂對方時,便以稱字而為禮貌。尤其是下級談及上級、臣子談及君王、晚輩談及長輩,絕不能直呼其名而得稱字。至于平輩之間,為表示對對方的尊敬,也以稱字的多。如西漢李陵《答蘇武書》:“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時?!弊忧渥允翘K武的字。我們再舉一個反面的例子。唐朝大詩人杜甫在成都時,曾作嚴武幕僚。一次醉酒后,杜甫竟當著嚴武的面說:“不謂嚴挺云乃有此兒!”因為失言,他竟直呼嚴武父親的大名。這下可把嚴武弄火了,他頓時暴跳如雷“杜審言之孫敢捋虎須乎?”杜審言是杜甫祖父的大名。嚴武“回罵”又升一級,可見當時稱謂要求之嚴格!

下面是一些古代人物的名,如果有興趣的話你不妨去查一下他們的字,再看一下他們名和字之間的關系。

孔丘 字( ) 司馬遷 字( )

劉向 字( ) 曹 操 字( )

陶潛 字( ) 葉紹鈞 字( )

李白 字( ) 白居易 字( )

杜牧 字( ) 柳宗元 字( )

蘇轍 字( ) 歐陽修 字( )

陸游 字( ) 王安石 字( )

袁枚 字( ) 辛棄疾 字( )

劉基 字( ) 文天祥 字( )

王維 字( ) 蒲松齡 字( )

另外,古人名與字連帶關系。考古人有姓有名,還有字。姓、名、字三者結合,構成了我國古代姓名的結構體系?!栋谆⑼ā吩唬骸奥劽粗渥郑勛旨粗涿??!泵c字的連帶關系構成有以下11種:

同義互訓 諸葛亮字孔明,屈原名平字原,亮與明,平與原,都是同義詞,可以互相注釋。

反義相對 韓愈字退之,黃損字益之,愈與退,損與益,都是反義詞。

聯(lián)義推想 關羽字云長,是由羽毛推想到云的.趙家駒字千里,由駒而及千里。

聯(lián)義指實 趙云字子龍,陸云字士龍,由云聯(lián)想而指出實物龍。

辨物統(tǒng)類 如范泰橫字宗山,周鼎字伯器,泰衡為山類,鼎為器類。

原名加辭 如杜牧字牧之。

干支五行 秦白丙字乙,純屬天干相配.楚公子午字子庚,天干地支相配。

形體離合 如宋玫字文玉,尤侗字同人。

形體增省 如秦檜字會之,顧媚字媚生。

成語貫穿 如魏哲字知人,出自“知人之哲”,錢謙益字受之,取自“謙受益”。

表白思慕 顧祖禹字景龍,雷淵字希顏,名直取仰慕者之名,字作注釋。

古人的“名”和“字”是同一人的不同代號,它們之間不僅在意義上有一定的聯(lián)系,而且在結構方面也有一定的聯(lián)系。其格式大體有以下六種。

一、并列式:即“名”和“字”是同一屬性的兩種形態(tài)或兩個方面如:周瑜字公瑾、譙玄字君黃,“瑜”“瑾”都是玉器,“玄”“黃”同屬顏色范疇。

二、連貫式:即用一個雙音詞的詞頭詞尾分別做一個人的“名”和“字”。如:朱云字游,李綱字伯紀,這兩人的“名”和“字”,如果連貫起來,分別為“云游”“綱紀”。

三、注釋式:即“名”“字”間有互注的功能。如:孫策字伯符,“策”是占卜用的蓍草,可解作符命;禰衡字正平,不偏不倚,平平穩(wěn)穩(wěn),就可稱之為“衡”。

四、對立式:即“名”與“字”的含義相悖逆,如:呂蒙字子明、朱嘉字仲晦、王績字無功,“蒙”與“晦”一正一反,“績”是業(yè)績、勛績之謂,然而有績卻無功,也自相矛盾。

五、縱橫式:即“名”與“字”分別為經(jīng)向和緯向。如:張敞字子高、文彥博字寬夫、崔浩字伯深,其中,“寬敞”對“崇高”、“博大”對“寬厚”、“浩渺”對“深遠”。

六、因果式:即“名”與“字”之間是因果關系。如:鮑照字明遠,之所以遠近明亮,是因為日月當空照耀;呂夷簡字坦夫,即有夷平坎坷的前提,道途當然會坦通無阻。

古人起名取字方式多種多樣,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扣合式:名與字扣合嚴密,共同表示一個深刻內容。例如屈原,其名平,字原,扣合而為“平原”。

并列式:名與字是等同事物或同一屬性的兩個方面。孟子,名軻,字子輿,“軻”與“輿”都同車有關系。東漢文學家王充,字仲任,“充”與“任”屬性相同。

注釋式:名與字有互相注釋的作用,使道理講得透切。東晉葛洪,字雅川,有“大川洪濤”之意,寓有履行常規(guī)慣例、遵循和師法先賢道德規(guī)范之意,表達了遠大的志向。

同用式:名與字用相同的字表示。明朝馮夢龍,字猶龍,同用一個“龍”字。

因果式:名與字互為因果,揭示出事物的規(guī)律。南宋辛棄疾,字幼安,從小根除病疾,自然得獲安康。元朝馬致遠,字千里,駿馬奔馳可致千里之意。

推導式:以其名而推導其字,反之亦然。如唐張九齡,字子壽,“九齡”正屬“童子之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