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中藥范文

時間:2023-03-25 07:18: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抗癌中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抗癌中藥

篇1

西黃丸最開始被稱作犀黃丸,這是因為其主要成分為牛黃(犀黃)。具體來說,西黃丸包括牛黃、麝香、乳香(醋制)、沒藥(醋制)4種成分,皆為名貴中藥,僅從成分看,其強大藥力便已初見端倪(編者注:麝為保護動物,不許獵殺,現(xiàn)在的西黃丸,方中的麝香用的是代用品,而非真正的麝香)。

中醫(yī)認為,牛黃味苦、甘,性涼,歸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息風止痙、清心涼肝、開竅醒神等功效,用于驚癇抽搐、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癥;麝香味辛,性溫,歸心、脾經,具有通經活絡、活血散結等功效。牛黃得麝香之助,散結之力更勝一籌,兩者的組合也更有利于通絡消腫。佐以活血化淤藥乳香、沒藥,更加強托里排毒、消腫止痛、去邪扶正作用。諸藥合用,共同發(fā)揮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活血化淤、消腫止痛、扶正固本、益氣補血等功效。

編者注:托里排毒為中醫(yī)術語,指利用補益的東西將體內毒素向外排出的方法。

西黃丸的抗癌范圍極其廣泛,包括乳腺癌、宮頸癌、膀胱癌、肝癌、肺癌、食道癌、胃癌、甲狀腺癌、淋巴癌、直腸癌、白血?。ㄑ┑龋⒛苡糜诜?、化療的輔助治療,緩解由放療、化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惡心、嘔吐、頭暈乏力、口腔炎等癥狀。除抗癌外,它對全身化膿性疾病及乳腺增生、乳腺纖維瘤、淋巴結炎、骨髓炎、淋巴結核、菌血癥、敗血癥等亦有良效。

西黃丸抗癌的秘訣在于T淋巴細胞。現(xiàn)代藥學研究證明,西黃丸進入人體后,可促使人體產生大量T淋巴細胞(注:T淋巴細胞為人體免疫細胞),T淋巴細胞可吞噬癌細胞、抑制癌細胞擴散、刺激骨髓再生、促進血液生成,可抑制腫瘤細胞及DNA復制和蛋白質合成、對抗腫瘤細胞侵襲、防止腫瘤擴散和轉移、預防腫瘤復發(fā),還可升高外周血白細胞、提高免疫力、增強抗病力,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西黃丸作為抗癌中藥,能在抗癌西藥的沖擊下謀得一席之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有其自身優(yōu)勢的,這主要表現(xiàn)為:

(1)作用廣泛。西黃丸不僅對多種癌癥具有治療作用,對癌癥治療中產生的不良反應、術后功能障礙,放化療后遺癥,化療對消化道和造血系統(tǒng)影響等,均有緩解作用。

篇2

關鍵詞:癌癥;中藥藥性組合;抗腫瘤藥;藥物篩選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8.009

中圖分類號:R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8-0023-04Discovery of Anti-cancer Function of Old Drugs Based on Chinese Herbal Nature Combination CHEN Shan, WANG Yu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nti-cancer function of old dru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of Chinese herbal nature combination, and provide method and a new thinking style for the new function discovery from old drug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Methods Using lung cancer with qi and yin deficiency as the example, 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s of TCM anti-lung cancer treatment were analyzed and Chinese herbal nature combination patterns (CHNCP) for cancer treatment were extracted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 and Chinese herbal nature combination. The chemical medicines were re-screened with the cancer CHNCP and the candidates were identified. Results 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 of TCM anti-lung cancer treatment is invigorating qi and nourishing yin. Fifteen chemical medicines were identified as the anti-cancer candidates, including 2 anti-cancer drugs being used in clinics and 4 drugs having the anti-cancer activity. Conclusion The method for finding the anti-cancer function of old drugs based on the Chinese herbal nature combination is feasiable, which provide new clues for application of old drugs.

Key words:cancer;Chinese herbal nature combination;antineoplastic drugs;drug screening

癌癥(惡性腫瘤)是導致人類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抗癌新藥的研發(fā)面臨研發(fā)周期長、成本大、風險高、成功率低的風險。面對新藥研發(fā)存在的困難,一些學者提出了“老藥新用”的觀點,基于藥物作用于多個靶點的事實,探索已有藥物的新適應癥[1]。此方法不但可以為一些疾病提供新的治療方案,而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973946,81173568)通訊作者:王耘,E-mail:且其研發(fā)過程可以免除已有的藥代動力學和毒理學評價,因此可以縮短藥物研發(fā)時間,降低研發(fā)成本。

“老藥新用”早期研究方法主要通過藥物對基因表達的影響來發(fā)現(xiàn)老藥新用途,后來產生了以細胞模型建立的生物信息學高通量篩選技術、以共享分子特性數(shù)據(jù)庫建立的基因活性定位技術、體內動物疾病模型以及化學信息配對技術等方法[2]。但這些方法多從化學結構及生物活性角度出發(fā),未能有效地將臨床用藥經驗應用到新用途發(fā)現(xiàn)的過程中,缺乏理論指導。管疾病分冊,2003,7(4):199-205.[5] 王階,陳可冀.血瘀證診斷標準的研究[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3:7.[6]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83-385.[7] 方永奇,魏剛,李小兵.痰證宏觀辨證的計量化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1995,22(11):490-491.[8] 顧衡強,陳美華,林求誠.老年高血壓頸動脈硬化血栓前狀態(tài)與中醫(yī)證型關系的研究[J].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6(12):4-6.[9] 黃繼良,孫文才,張文麗,等.高血壓病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與血清脂聯(lián)素水平相關性研究[J].四川醫(yī)學,2005,26(9):968-969.(收稿日期:2013-03-01,編輯:陳靜)

篇3

放化療后痛苦不堪

放化療,是目前臨床中治療癌癥的重要手段,但是這兩種治療在殺傷癌細胞的同時也會對正常細胞和免疫細胞造成巨大傷害,這些副作用會讓患者痛苦不堪。臨床中,經過放化療后,患者往往會出現(xiàn)一系列功能紊亂與失調的全身反應,比如精神不振、嗜睡、食欲下降、身體衰弱、疲乏、惡心嘔吐、食后脹滿、頭發(fā)脫落等表現(xiàn);放化療還會損害患者的免疫系統(tǒng),導致免疫功能缺陷或下降;引起骨髓抑制,導致患者白細胞和血小板下降,甚者紅細胞、血色素也會下降;放化療后還會出現(xiàn)皮膚、黏膜的損傷、潰爛;放化療對身體的重要臟器和組織也會造成傷害,比如造成心臟、腎臟、肺臟、肝臟、膀胱以及神經系統(tǒng)的損害,引發(fā)一系列相應的疾病和不適癥狀,讓患者十分痛苦。

中藥開啟抗癌新思路

用放化療的方法治療癌癥的同時,也給患者帶來了新的痛苦,那有沒有既可以抗癌,又可以減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的方法和藥物呢?答案是肯定的,近年來,國內、國際許多學者都把目光轉向了我國傳統(tǒng)的中醫(yī)中藥,經研究發(fā)現(xiàn),中醫(yī)中藥對癌癥的治療為世界醫(yī)學界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比如在中醫(yī)絡病理論指導下研制的養(yǎng)正消積膠囊,該藥以“健脾補腎、散結通絡、解毒抗癌”為治療大法,配伍健脾益腎、通絡散結、化瘀解毒的藥物,具有扶正祛邪,提高機體自適應、自調節(jié)、自修復的能力,可抑制腫瘤生長,增強患者體力和免疫力,提高患者食欲,改善患者癥狀,配合放化療可起到增效減毒的作用,配合手術治療可以提高手術成功率、預防復發(fā)轉移,能顯著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延長患者生命,讓患者能與腫瘤和平共處,荷瘤生存。養(yǎng)正消積膠囊的這些功效、作用已經得到了國內外大量臨床實踐的證實。

切斷腫瘤轉移通路

養(yǎng)正消積膠囊配伍了化瘀解毒、散結通絡的藥物,具有顯著的抑制腫瘤的作用。由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等6家醫(yī)院完成的臨床研究表明,養(yǎng)正消積膠囊能夠減緩腫瘤生長速度,對肉瘤、實體瘤、肺癌、肝癌等惡性腫瘤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英國卡迪夫大學醫(yī)學院癌癥與遺傳研究所開展了養(yǎng)正消積膠囊抗癌機制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該藥具有明確且顯著的抗血管生成和抗癌活性,可通過區(qū)分細胞生長速度來識別癌癥細胞,并對癌細胞進行抑制,對正常細胞則沒有毒性危害;而且進一步研究還發(fā)現(xiàn),該藥可顯著干預PI3K/AKT通路,從而抑制癌細胞的黏附和遷移,這就切斷了腫瘤轉移的通路,為臨床抗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該研究的論文刊登在國際權威學術雜志《抗癌研究》(Anticancer Research)上,在國際上引起廣泛關注。

增強患者免疫機能

癌癥患者免疫力都很低下,尤其是放化療以后患者的免疫力更差,養(yǎng)正消積膠囊中使用了扶正健脾益腎藥,實驗證實,能夠促進脾淋巴細胞增殖,激活NK細胞活性,調整免疫系統(tǒng)功能,增強癌癥患者的免疫機能。

增強放化療療效

癌癥患者一般都需要根據(jù)病情進行放化療,以殺死腫瘤細胞。養(yǎng)正消積膠囊如果配合放化療同時服用,可以增強放化療療效。實驗證實,養(yǎng)正消積膠囊合并環(huán)磷酰胺、甲氨蝶呤等化療藥物時,對惡性腫瘤的治療效果有顯著提高。

減輕放化療毒副作用

患者在放化療后往往會出現(xiàn)貧血、白細胞減少和嘔吐腹瀉、食欲不振等癥狀,養(yǎng)正消積膠囊能夠減輕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減輕放化療對免疫功能、造血系統(tǒng)及肝臟的損害。實驗證實,該藥可保護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升高因使用放化療藥物而降低的白細胞,減輕或消除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

篇4

孤獨還是引發(fā)癌癥的罪魁禍首。最新研究證明,孤獨、寂寞的生活方式,可使癌癥的發(fā)病率增加2―3倍。美國、芬蘭和瑞典三國的研究人員聯(lián)合對4000名男女進行了為期12年的調查研究,研究對象當時的健康狀況良好。研究人員依照他們的生活情況(包括家庭生活、婚姻狀況、交友情況和社交活動等),把他們分為“社會活動活躍”和“與社群疏離”兩組。12年的觀察發(fā)現(xiàn),“與社群疏離”的男性患癌癥等嚴重疾病或在這段時期內死亡的人數(shù)較“社會活動活躍”組高2―3倍;“與社群疏離”的女性患癌癥等嚴重疾病和在這段時期內死亡的人數(shù)較“社會活動活躍”組高1.5~2倍;而且與社會疏離程度越高,患病機會越多,死亡率也越高。

給一群患癌老鼠組成一個“大家庭”,并獲得充足的空間、食物和玩具,讓它們過上豐富多彩的生活,那么它們所生的腫瘤很快會進入自然康復過程。相反,住在擁擠而單獨房間里的老鼠卻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這是近日出版的美國《細胞》雜志上發(fā)表的研究結果。遺傳學家馬太教授所進行的實驗表明:如果一只老鼠盡可能地和更多的同類接觸,那么它們的腫瘤會明顯縮小。這意味著應該鼓勵病人和朋友、家人多見面、多交流,可采取群體抗癌方式。包括通過電話、電子郵件等溝通方式都有可能加速他們的康復過程。

與此同時,我國著名心身醫(yī)學專家、中華醫(yī)學會心身醫(yī)學會會長、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何裕民教授在群體抗癌的流行病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他所領導的課題組研究發(fā)現(xiàn),積極參加癌癥康復樂園民生健康家園之類非正規(guī)團體活動的腫瘤患者,其總體治療效果、康復情況和轉移復發(fā)率等,均要較未參加這類非正規(guī)團體的患者明顯要好得多。根據(jù)南通、深圳及上海等地區(qū)所做的大樣本流行學調查結果顯示,近3萬名參與抗癌非正規(guī)團體活動的腫瘤患者,5年生存率高達70%以上。

在長期的腫瘤臨床實踐中,何裕民教授注意到一個鮮明的事實:同樣生了腫瘤,夫妻恩愛,每次就診夫婦隨診的,以及老年患者中,子女孝順,每次陪同就診的,治療效果明顯較佳,康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否則,療效會受影響。因此,對腫瘤患者如何提供有效的社會支持,也是影響療效的一大問題。

在這里,何裕民教授強調的是患者自身的調整,也就是患者的“參號勝”。他表示,社會支持是種雙方的互動,首先是患者要有這類參與意愿,并解除了自我封閉,才可能有真正涉及社會的支持??赡芎笠灰蛩馗鼮橹匾?,因為腫瘤患者心理活動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易自我防范。而要對患者做出調整,我們就要把患者教育開導工作放在現(xiàn)代腫瘤治療康復的G14P模式背景下考慮。

篇5

術后應堅持上肢功能鍛煉

本刊記者: 我們接到幾位讀者來信,信中表明術后恢復的不錯,但會有一個困擾,就是手臂活動受限,這是因為什么呢?

何裕民:一般乳腺癌患者接受的外科治療大多數(shù)為切除的根治術,或次根治術,對患者上肢運動影響較大,腋窩淋巴結清掃的患者還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上肢水腫。在手術后,手臂活動受到限制,大部分原因是由于肩膀與胳膊肘關節(jié)缺乏運動,部分是手術損失以后疤痕粘連。

本刊記者: 您有沒有什么好方法教教乳腺癌患者如何鍛煉上肢功能?

何裕民:這里有幾個鍛煉上肢功能的方法,患者可根據(jù)自身情況進行鍛煉。

?D 握球運動:此運動對防止或減輕手臂暫時性的腫脹尤其有效。床上練習,適合早期合并上肢水腫。仰臥躺在床上,患側單手抓住一個橡皮球,然后垂直舉起手臂,放下手臂,松開橡皮球,再重復這個動作多次。如在伸直手臂時感到不舒適,可用幾個枕頭支撐手臂。

?D 摸高動作:此運動用以增加肩膊的伸展性。動作采用摸墻方式。由站立姿勢開始,面向墻壁,腳趾離墻一尺距離,兩手肘屈曲,手掌齊肩地貼向墻,然后雙手順墻由低向高處摸,雙手盡量地舉過頭頂,平衡地舉起放在墻上,直至傷口拉緊感為止。每次在摸到最高處的位置畫上記號,以便檢查進度。

?D 背部伸展運動:增加手臂靈活性,以便自己能戴胸罩。模仿扣上胸罩動作,伸開雙臂,把手肘之下的手臂部分垂下,然后慢慢伸到背后,直至乳罩部分。

?D 梳頭的練習:早期可在醫(yī)院里練習,在家里要天天練習。把手肘靠在梳妝臺上,保持頭部挺直。開始時只梳理一邊,逐漸增加至整個頭部。不要過度用力,但要持續(xù)。

進行上肢功能的康復鍛煉,對患者術后康復及找回生活自信很有幫助。對待乳腺癌,在戰(zhàn)略上藐視“它”,戰(zhàn)術上要重視“它”,才是正確之舉。

將心理的“魔”驅走是康復關鍵

本刊記者: 乳腺癌雖然發(fā)病率不低,但通過合理的整合治療,很多患者可以控制住病情發(fā)展,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身體可以控制,但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往往較脆弱。

篇6

【關鍵詞】健康教育;艾滋病干預;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R1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829-01

健康教育是一門研究、傳播保健知識和技術、消除危害因索、預防疾病及促進健康的科學[1]。隨著我國衛(wèi)生事業(yè)的發(fā)展和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2]。艾滋病是全世界高度重視的死亡率極高的一種嚴重傳染病,且沒有特效治療藥和有效的疫苗預防,我國的艾滋病發(fā)展自1985年發(fā)現(xiàn)首例至今已進入快速增長期[3]。因此預防艾滋病刻不容緩。新時代的大學生是思想活躍、行為主動、意識前衛(wèi)的群體,是艾滋病的易感人群,同時也是艾滋病防治的主力軍[4]。因此健康教育干預已成為大學生預防艾滋病的重要方法。現(xiàn)對我院450名大學生進行干預前的問卷調查,然后利用課堂教學、多媒體、板報、講座、視頻、宣傳畫等多種教育手段宣傳艾滋病對健康的危害,再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健康教育,使大學生對艾滋病的危害有進一步認識,大幅度提高了我院大學生對艾滋病的知曉率。

1 資料與方法

整群抽取鐵嶺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12級護理系學生450人,年齡均在18-23歲。采用入學第一學期(第1次問卷調查)和入學第二學期末(第2次問卷調查)兩次問卷調查形式了解大學生對艾滋病知識的了解情況。

健康教育方式:2012年9~10月,首先對450名大學生進行艾滋病干預前的問卷調查,了解大學生入學時對艾滋病知識的了解狀況;然后通過課堂教學、多媒體、板報、講座、視頻、宣傳畫等多種教育手段宣傳艾滋病有關知識;讓同學熟知艾滋病對健康的影響及嚴重危害,熟知艾滋病傳播途徑、治療和預防措施等;經過一年的健康教育于2013年6~7月進行第2次問卷調查。最后對干預前、干預后2次問卷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

問卷調查表主要參考中國CDC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預防中心統(tǒng)一設計的青年學生問卷調查內容,同時根據(jù)本次研究的特點進行適當?shù)男薷木幹?。此次調查表包括人口學特征、艾滋病相關知識(危害、感染途徑、治療及預防等),對待艾滋病感染者的態(tài)度及相關行為,以前獲得艾滋病知識的途徑等。為保證學生回答的真實性,問卷匿名填寫,完成后,當場收回。調查教師對問卷進行審核,剔除無效答卷。干預前發(fā)放問卷450份,有效回收448份,干預后發(fā)放問卷450份,有效回收448份。

分析資料時,用EXCEL建立數(shù)據(jù)庫,采用SPSS11.5進行統(tǒng)計分析。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 < 0.01或P < 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率 健康教育干預前,大學生對艾滋病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在常見的三大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性傳播和母嬰傳播)上回答的正確率較高,而對其他專業(yè)性知識及相關問題知曉率相對較低。健康教育干預后,大學生艾滋病相關知識知曉率普遍提高,且干預前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態(tài)度及相關行為 健康教育干預前與干預后,表示同情艾滋病感染者幷愿意給予幫助的,由干預前的41.3%上升到73.5%,前后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175.3 P

3 討論

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活動有利于大學生增加艾滋病防范意識,改變或抵制不良行為生活方式等危險因素,增強艾滋病的干預能力。通過對我院護理系450名大學生健康教育干預前后結果分析看:①“貌似健康人也可能是HIV感染者”,由干預前的24.0%上升到84.2%;②“共用注射器吸毒會被感染”,由干預前的19.6%上升到75.5%;③“用不潔的器械剃須/紋身/打耳眼是否會感染艾滋病”,由干預前的35.6%上升到90.2%;④“正確使用安全套可以預防艾滋病”,由干預前的 23.6%上升到93.5%。以上前后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健康教育干預前,大部分學生對艾滋病抱有恐懼的心理,不敢正視艾滋病病人,甚至排擠和歧視;健康教育干預后,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對艾滋病感染者態(tài)度發(fā)生了改變,表示同情、理解和愿意給予幫助。但仍有部分同學采取了回避的態(tài)度,還有許多學生認為艾滋與“我”無關。由此可看,健康教育在改變大學生對艾滋病患者的態(tài)度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仍存有恐懼和歧視心里,提示我們在進行艾滋病知識宣傳的同時,要說明艾滋病患者是無辜的,應關心、理解艾滋病患者,這將有利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開展[5]。所以在大學期間開展各式各樣的健康教育對預防艾滋病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施榕.社區(qū)預防與保健【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 11.

[2] 胡偉民.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計劃【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0.

篇7

【關鍵詞】肝癌患者;健康教育;心理護理

The importance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are for the liver cancer patients

Yin HuiMing

【Abstract】Holistic nursing care is a kind of “people-oriented” new nursing mode. The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psychological care for the patie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olistic nursing care. Its purpose is to let patients know about the pathology knowledge and the health rehabilitation knowledge of the diseases, voluntary and consciously adopt the health behavior and the way in life. In the process of nursing liver cancer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mental state, adopt the corresponding 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care, to improve the patient`s physiological reaction, to eliminate anxiety, tension, fear etc psychological barriers in different degree during receiving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 therapy anticancer period. It is the essential link of the liver cancer patients to meet the expected recovery goal.

【key words】liver cancer patients, health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care

【中圖分類號】R4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7-0021-02

肝癌(Liver Cancer)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僅次于胃癌及食管癌。肝癌患者得知自己得了癌癥,加上診治過程的不良反應及難以忍受的癌性疼痛,就會產生強烈的恐懼、焦慮、悲觀失望等情緒,導致不良的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間的惡性循環(huán)[1]。健康教育是針對到醫(yī)院接受醫(yī)療保健服務的患者及家屬所實施的健康教育活動[2]。心理護理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可以使患者了解有關疾病的病理知識和康復保健知識,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樹立健康觀念和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自愿自覺的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為患者創(chuàng)造有利于治療和康復的最佳身心狀態(tài),促進疾病的康復,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1 肝癌患者的心理特點

1.1懷疑心理病人一旦得知自己得了癌癥,坐立不安,多方求證,心情緊張,猜疑不定。因此,應言行謹慎,要探明病人詢問的目的,科學而委婉地回答病人所提的問題,不可直言,減輕病人的受打擊程度,以避免患者受刺激太大。

1.2恐懼焦慮肝癌患者恐慌焦慮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颊叽_定自己得了癌癥,精神和心理受到強烈刺激,住院后治療費用和治療效果是最主要的應激源,其次為家庭因素及疾病相關知識缺乏的影響。肝癌患者多療程的化療及輔助支持治療費用給患者帶來較重的經濟負擔,特別付費方式是自費的患者。加上化療毒副反應的影響及癌癥治療效果差,尤其是病情加重時或肝癌晚期患者,療效更差,患者擔心預后,感到對家庭的責任未盡(如子女未成年,父母年邁),或怕拖累家人,又因對腫瘤的片面認識和對癌癥的恐懼,患者往往會產生恐慌、焦慮情緒,表現(xiàn)為緊張、急躁、煩悶、哭泣, 吃不下、睡不著、愛發(fā)脾氣等。

1.3 憂郁悲觀由于疾病和腫瘤治療嚴重的毒副反應,如乏力、惡心、嘔吐、骨髓抑制、疼痛等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當療效不顯著或沒達到預期效果,患者產生無能為力感,隨病情發(fā)展,憂郁悲觀情緒日益加重,常見長吁短嘆,少言寡語,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自卑感重,情緒壓抑、苦悶、埋怨命運對自己不公平,對生活產生懷疑、失去信心。

1.4 孤獨憂傷患者由于住院,離開了家庭和工作單位,接觸的都是陌生人,醫(yī)生只每天查房時和患者說幾句,護士忙于打針送藥,交談時間也比較少,各種信息來源缺乏,而家屬無法經常陪伴,對親人的依戀需要不能滿足,患者很易產生孤獨失落感和感到憂傷。

2健康教育

2.1飲食指導:①高蛋白質、高熱量食物能提高肝臟的代謝功能,促進肝細胞的修復、再生和肝臟功能的恢復,從而使病情得到改善,是肝病病人飲食營養(yǎng)治療的基本原則。一般每日以8400~10500千焦(2000~2500千卡)比較適宜,蛋白質應占總熱能的15%,特別應保證一定數(shù)量優(yōu)質蛋白。富含蛋白的食物,主要有魚類、蛋類、奶類、動物的瘦肉以及各種豆制品等。晚期有肝昏迷傾向的病人則應注意控制高蛋白飲食,以防出現(xiàn)肝性腦病。②碳水化合物,一般可占總熱能的60%~70%。過去采用的高糖飲食也要糾正,因為高糖飲食會影響病人食欲,加重胃腸脹氣,使體內脂肪儲存增加,易致肥胖和脂肪肝,反而使病情惡化,故弊大于利。③保證維生素供給,維生素B1、維生素B2、尼克酸等B族維生素以及維生素C,對于改善癥狀有重要作用。除了選擇富含這些維生素的食物外,也可口服多種維生素制劑。④大量研究表明,酒精對肝臟有直接的損傷作用,所以要絕對禁酒,不飲含酒精的飲料、營養(yǎng)品及藥物。 ⑤其他:食管靜脈曲張病人應給溫涼流質、半流質及易消化的軟食。避免進食生硬、粗纖維、煎榨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細嚼慢咽;對于化療期間的患者,由于化療藥物會導致胃腸道不適,應鼓勵患者進高熱量、適量優(yōu)質蛋白、豐富維生素飲食,如牛奶、雞蛋、新鮮蔬菜等;維生素C和A可防止致癌物亞硝銨的形成,維生素E具有保護細胞膜免受自由基的破壞,保護細胞的完整性,防止細胞的突變。

2.2適當?shù)男菹⒑瓦m度的活動 專家認為,靜養(yǎng)比藥物治療效果更好,更能提高肝臟自身免疫力。祖國醫(yī)學認為肝為陰臟,主動喜靜。因肝藏血卻又賴以養(yǎng),動則血行,靜則血止,古人有“人臥血歸于肝”之說。因此,活動負荷過大或終日無所事事都是錯誤的,正確的做法是適當運動,勞逸結合。

2.3積極治療預防其他并發(fā)癥 由于癌癥病人一般體質較弱,往往伴有其他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腸炎等,要積極治療預防。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服,以免受涼;不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避免接觸感冒人群,預防上呼吸道感染。注意飲食衛(wèi)生,不吃生冷、霉變的食物。

3心理護理

調暢情感,保持樂觀,要使患者精神飽滿,生活安排得豐富多彩,這樣就有可能爭得與癌癥斗爭的勝利,如果精神上高度緊張,情感上過于脆弱,情緒易于波動等都會引起食寢不安、身體抗癌能力下降,導致病情惡化。因此,讓肝癌病人及其家屬明白保持心情愉快,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是相當重要的。

3.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及時給予心理輔導溝通是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通過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有些患者沉默寡言,但沉默≠平靜+安全,應及時疏導以調動患者內在應對危機的幫助,堅定他們與癌癥斗爭的意志,主動參與并配合治療。平時護理工作中應重視心理社會因素對肝癌患者的影響,根據(jù)個體差異,進行肝癌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減輕患者焦慮恐懼情緒。另外護士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術理論水平,及時準確完成各項治療和護理任務,加強自身修養(yǎng),注意語言溫柔親切,外表端莊,樂觀,充滿信心,給人一種安全感與信任感,以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愿意主動訴說心理話,從而及時給予疏導,幫助患者控制混亂的思維和情感,重建心理平衡,保持對良好結果的希望。

3.2 處理疼痛,減輕患者痛苦癌性疼痛對癌癥患者來說是最常見且最痛苦的一種癥狀,與癌癥患者抑郁情緒的形成密切相關,疼痛達到一定程度通常伴有某種生理變化與情緒反應,多為痛苦、焦慮,這種情緒反應正是抑郁的構成部分[3]。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易使患者喪失生活的勇氣。護士應觀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熟悉常見止痛藥的劑量、作用和副作用,配合醫(yī)生選擇有效的藥物、合理的給藥途徑、個體化的正確劑量和規(guī)律的間隔給藥時間,并經常對疼痛進行重新評估,以改變用藥劑量和間隔時間,以取得最好的療效及最少的副作用,減輕患者疼痛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3.3 減輕患者孤獨寂寞和憂傷患者剛進病房時,護士應熱情接待,主動向其介紹住院環(huán)境,進行入院宣教,向其介紹同病室的病友,使他們盡快熟悉環(huán)境,結識病友。住院后協(xié)調同房患者間的關系,使病友間相互幫助,解除患者的孤獨感,增強安全感。動員家屬和親友在病情允許時經常來探望,安慰、鼓勵患者,多給予關心和照顧,讓他們感到自己被重視,生活在溫暖和希望中。提供舒適、安靜、整潔、溫暖的病室,室內配置空調,以便隨時調節(jié)室內的溫濕度,保證空氣的新鮮流通,病情許可室內還可放鮮花、植物,使室內生氣勃勃,讓患者感到像家一樣舒適。病房內配置彩電、收音機等,悅目的畫面,悠揚的音樂,可吸引患者的注意力,減輕憂傷和內心的寂寞,愉悅其情緒。

3.4 鞏固家庭和社會支持系統(tǒng)患者和家屬在影響其身體健康變化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肝癌家屬身心負擔沉重,多數(shù)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情緒壓抑,在與患者的接觸過程中很容易影響患者,因此我們也應給予家屬更多關懷和心理安慰,減輕其焦慮心理。家人的反應、支持和理解能給患者在癌癥的持久戰(zhàn)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指導親屬給患者精神鼓勵,經濟支持和精心的生活照料。安排樂觀的患者用親身經歷去鼓勵、影響患者。通過人際互動,引發(fā)特殊的集體反應機制,可使患者反饋調整并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緒和行為。

3.5 做好基礎護理和對癥護理工作幫臥床患者勤翻身、多拍背,做力所能及的活動,以防褥瘡、肺炎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予以飲食護理,既要滿足患者的熱量、病情需要,又要迎合患者的飲食習慣和愛好,使患者始終保持最佳心理狀態(tài)。化療栓塞治療引起的惡心、嘔吐、乏力、疼痛、骨髓抑制等嚴重的毒副作用使患者自理能力下降,感到沮喪、絕望。按醫(yī)囑予止嘔、鎮(zhèn)痛等對癥治療,同時向患者解釋這些是疾病治療必然經歷的階段,使其有所心理準備。當治療不可能再積極進行時,要盡量滿足家人及患者對舒適的需求,并作好臨終護理。

4結論

肝癌患者的心理行為問題復雜而多變,否認、焦慮、抑郁、喪失信心、敵意、失眠、行為退縮等均可出現(xiàn),且受多種因素包括病種、病情、個人經歷、個性特點、家人態(tài)度、醫(yī)療護理措施等的影響。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是肝癌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醫(yī)護人員應深入仔細地了解每一個肝癌患者的具體心理行為問題,并相應地給予及時而準確的心理幫助。加強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配合治療,使肝癌患者達到心理和生理功能的部分補償,減輕或消除癥狀,是保證治療康復計劃順利執(zhí)行、達到預期效果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

參考文獻

[1]鐮田ミツ子,陳淑英.新編護理學[M].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7:483

[2] 李曼瓊,羅艷華.臨床護理健康教育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35-215

篇8

[主題詞] 中風/針灸療法;偏癱/針灸療法;針藥并用;氧吸入療法

Clinical Study on DrugOxydren Ne edling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Dysfunction of Extremities due to Apoplexy

Kang Guoxi1, Su Zhuangyua n1,Xu Ping2 (1. Xiuwu County Hospital of TCM, Henan 454350;2. Henan Provincial Puyang County Peoples Hospital)

[Abstract] Purpos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drugoxydren needling method for treeatment of dysfunction of limbs due to apoplexy. MethodsOne hundred and fifty cases of dysfunction of extremities due to apoplex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drugoxydren acupuncture group, acupunctureoxydren acupuncture group and ac upuncture group and treated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8% in the drugoxydren group, 84% in the acupunctureoxydren group and 66%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P

[Key words]  Apoplexy/acupmox ther;Hemiplegia/acupmox ther; Acupuncture; Medication Combined;Oxydren inhatation Treatment

筆者自1991年4月~1999年4月,運用藥氧針刺法、針氧及單純針刺法治療中風肢體功能障礙150例,療效滿意,現(xiàn)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全部病例均來自我院內科住院病人或內科門診病人,其中住院者127例,門診23例。所有患者均經頭顱CT檢查或MRI檢查確診為腦出血或腦梗塞,伴有肢體功能障礙。選擇對象,包括中經絡或中臟腑度過急性期,神志恢復正常的患者。有嚴重心肺肝腎功能衰竭,全身極度衰竭及其他非針灸適應癥患者和蛛網膜下腔出血者不作為觀察對象。就診時依隨機分組表法將150例患者分成藥氧針刺組、針氧組、針刺組3個組,進行對照觀察。

藥氧針刺組50例,男38例,女12例;年齡在44~80歲之間,平均62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半年,3個月以內者41例,3~6個月者9例。第1次發(fā)病者39例,第2次發(fā)病者11例;左側肢體癱瘓25例,右側25例;腦梗塞45例,腦出血5例。

針氧組50例,男37例,女13例;年齡在45~81歲之間,平均63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半年,3個月內39例,3~6個月11例。第1次發(fā)病41例,第2次發(fā)病9例;左側肢體癱瘓24例,右側癱瘓26例;腦梗塞46例,腦出血4例。

針刺組50例,男39例,女11例;年齡在43~79歲之間,平均61歲;病程短者1天,長者半年,3個月內者38例,3~6個月者12例。第1次發(fā)病38例,第2次發(fā)病12例;左側肢體癱瘓23例,右側肢體癱瘓27例;腦梗塞45例,腦出血5例。

3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病位、病理性質、大腦損傷、出血性與缺血性中風人數(shù)均具有可比性, P>0.05。

2 治療方法

21 藥氧針刺組

(1)藥氧吸入:選擇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活絡、益腎健腦之川芎、桃仁、紅花、三七、當歸、首烏、丹參等中藥組方,經加工制成藥液。取藥液20 ml加入超聲霧化吸入器中,將純氧接入霧化器風門處,使氧氣能夠完全和藥 霧充分混合,令患者口含霧化器的口嘴,將藥霧吸入肺內,氧流量為3 L/min。霧化吸入 藥氧的同時施以針刺治療。

(2)針刺法:采取頭針與體針治療每日交替使用的方法。頭針取偏癱對側運動區(qū)上1/5,中2/5與下2/5及足運感區(qū)。頭皮局部消毒后,沿頭皮斜向捻轉進針,針刺在肌層,固定不提插,捻轉得氣后,兩 對針分別連接G68052A針灸治療儀,選擇連續(xù)波,頻率為300次/分,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時間為30分鐘。體針取偏癱側肩、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環(huán)跳、足三里、三陰交、太溪、太沖,施以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30分鐘。

針刺藥氧吸入同步進行,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22 針氧組

針刺的選穴與針法同藥氧針刺組,在針刺的同時吸入純氧,氧流量為3 L/min,時間30分/次,每日1次,10日為一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23 針刺組

所選穴位與針法同上兩組,不吸氧,每日1次,每次留針30分鐘,10日為一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jù)1986年泰安會議中華全國中醫(yī)學會中風病療效評定標準[1]進行評定。

臨床治愈:積分達18分,能獨立行走,生活能自理,患肢功能有效但力差;顯效:積分達12分,肌力提高2級以上,生活基本能自理,患肢功能活動不全;有效:積分增加超過4分,肌力提高1級以上,患肢能做部分功能活動,生活尚需人輔助;無效:積分增加不足4分,患肢肌力無好轉,功能活動無改善,生活需人照料。

32 治療結果 見表1。

由表1可見,藥氧針刺組總有效率最高98%,針氧組為84%,而針刺組只有66%,以藥氧針刺組療效最好,經Ridit分析三者統(tǒng)計值分別為1=0.3606,2=0.516,3 =0.6219;χ2=20.736,χ20.05=5.992,χ20.01=9.212;3組之間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

4 討論

祖國醫(yī)學認為中風病是由于氣血逆亂,產生風火痰瘀,導致腦脈閉阻或血流腦脈 之外。臨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癥。瘀血阻滯脈絡是中風偏癱之病理關鍵。故治療中風偏癱以活血化瘀為眾多現(xiàn)代醫(yī)家所習用?!糐P〗

藥氧療法是在祖國醫(yī)學“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fā)”“心主血脈”“百脈朝肺”及氣血理論指導下創(chuàng)立的。該療法是傳統(tǒng)中醫(yī)辨證論治規(guī)律、藥物配伍理論與現(xiàn)代超聲霧化技術和氧療技術相結合形成的新的醫(yī)療方法和技術。我們根據(jù)中醫(yī)對中風偏癱病因病機的認識及中風偏癱治療經驗,選擇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活絡、益腎健腦之川芎、桃仁、紅花、三七、當歸、首烏、丹參等多味中藥經加工制成水劑,入超聲霧化器中,超聲霧化并通入適量的氧氣,形成藥氧,從口吸入,彌散于整個呼吸道和肺臟中,吸收面廣,藥物迅速完全地吸入并直接進入血液循環(huán),達到活血祛瘀、通經活絡、益腎健腦之用。本法與口服比較有用量少,藥物利用率高,副作用少等優(yōu)點?,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上述藥物具有擴張腦血管、改善腦微循環(huán)、抗氧自由基、保護腦細胞等作用。

吸入適量的氧氣作用機理可能是:①迅速改善缺血缺氧狀態(tài)。②氧氣吸入肺中,擴張毛細血管,加強肺對藥物有效成分吸收功能,提高藥效。③氧氣直接吸入,可改善腦組織缺氧缺血狀態(tài),提高腦組織對藥有效成分的吸收,增強協(xié)調作用,提高療效。

針刺治療中風的機理[2]:①促進腦血管側枝循環(huán)的建立,促進腦血栓或凝血塊軟化,改善腦血液循環(huán),從而促進癱瘓肢體功能的恢復。②改善腦供血,減輕腦組織損害,有利于癱瘓肢體的功能恢復。③針刺可促進血漿纖溶系統(tǒng)活性增強,從而有利于腦出血部位血塊溶解吸收,對于腦出血偏癱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是有益的。④針刺有改善血液粘稠、凝聚 狀態(tài)作用,而有利于偏癱肢體功能的恢復。

筆者在治療中風肢體功能障礙時,采取針刺與藥氧三位一體的治療方法,針刺不僅能疏通經絡,暢調氣血,同時對藥氧起到引經定位,直達病所的作用,三者殊途同歸,相互協(xié)調,相互為用,提高療效,有疊加作用,共奏活血祛瘀、通經活絡、調暢氣血、益腎健腦之功。其綜合機理可能是激活腦細胞,加強腦血液循環(huán),增加供血供氧量,改善腦組織能量代謝,促進腦神經功能修復與再生,從而達到改善中風肢體功能障礙的目的。

5 參考文獻

1 中華全國中醫(yī)內科學會.全國中風診斷及療效標準.山東中醫(yī)雜志,1986;(6):46

篇9

關鍵詞:肺結核;AIDS;中醫(yī)藥治療;IRIS相關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R51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07)02―0006-04

HIV與結核病雙重感染是一個互相促進病變發(fā)展、惡化、迅速導致死亡的并發(fā)病。據(jù)估計,目前世界上感染HIV的大約1/3混合感染有結核[1]。由于我國結核病發(fā)病率較高,而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導致抵抗力降低,因此結核病是我國艾滋病患者中最常見的機會性感染之一,占20%~50%。隨著HIV感染流行趨勢的日益嚴重,HIV與結核病的雙重感染已成為目前臨床診治的重點和難點,如何治療HIV感染合并結核病已成為廣大醫(yī)務人員面臨的主要問題。

云南省HIV感染者合并肺結核較多,筆者于2005年9月~2006年9月,對我省昆明、紅河、大理三個地區(qū)582名HIV感染者服用中藥固定制劑“康愛保生膠囊”進行治療,其中合并肺結核者97例,約占16.67%,對其中治療滿3個月的72例患者進行統(tǒng)計,現(xiàn)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72例均為2005年9月~2006年9月接受治療的患者,其中男53例,女19例;年齡分布在22~57歲之間,其中21~30歲20例(約占27.78%),31~40歲37例(約占51.39%),41~50歲8例(約占11.11%),50歲以上7例(約占9。72%);漢族58例,少數(shù)民族15例;感染途徑為吸毒34例(約占47.22%),性接觸28例(約占38.89%),不明15例(約占20.83%);無癥狀期6例,發(fā)病期66例。

對72例患者進行中醫(yī)辨證分型,無癥狀期6例中,氣陰兩虛型3例(占50%),肝郁氣滯型2例(占33.33%),痰熱內擾型1例(占16.67%);發(fā)病期66例中,氣陰兩虛脾腎不足型21例(占31.82%),熱毒內蘊痰熱壅肺型13例(占19.69%),脾腎虧虛濕邪阻滯型13例(占19.69%),氣虛血瘀邪毒壅滯型12例(占18.18%),肝脾腎俱虛型7例(占10.6%)。

1.2診斷標準 (1)HIV診斷標準: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檢測血清HIV抗體呈陽性,并經有關部門確定的艾滋病確認實驗室蛋白印跡法確認;流式細胞儀測定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主要是CD4T淋巴細胞;(2)肺結核診斷標準:痰涂片結核抗酸桿菌陽性或痰培養(yǎng)結核桿菌陽性,胸部X線攝片顯示滲出模糊影;(3)臨床癥狀和體征:HIV與肺結核雙重感染時,常有長期發(fā)熱、盜汗、咳嗽、腹瀉、皮疹、全身淋巴結腫大、神經精神等復雜多樣的癥狀和體征,兩類疾病的癥狀和體征互相重疊。

1.3人選標準 (1)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AIDS患者:①合并MTB感染,②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不足250/ul,③已開始正規(guī)抗結核治療,④為避免IRIS的發(fā)生尚未施行HAART;(2)在HAART施行過程中發(fā)生肺結核,為先完成肺結核的治療而停止HAART治療的患者;(3)并發(fā)肺結核而在HAART過程中已出現(xiàn)IRIS,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而停止HAART治療的患者。

1.4排除標準 不愿意接受治療的患者;未同時合并肺結核及HIV感染的患者;CD4T淋巴細胞記數(shù)≥250/ul者;同時接受正規(guī)抗結核與抗病毒治療的患者;受試者依從性差,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合作者。

2治療方法

所有入選患者在進行正規(guī)抗結核治療同時給予口服由云南省中醫(yī)中藥研究所研制、經云南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批準的中藥院內制劑“康愛保生膠囊”(批件號:滇2005L-ZJ001),1次6粒,1日4次,連服3個月為1療程。所有患者治療1療程后觀察療效。

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3.1.1 AIDS的療效評價

3.1.1.1癥狀與體征 根據(jù)癥狀體征積分法,療效等級分為有效、穩(wěn)定、無效三個等級。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改善較明顯,總積分下降≥1/3;穩(wěn)定:臨床癥狀體征改善不明顯,總積分下降

3.1.1.2免疫指標 有效:CD4逐漸上升,治療后CD4升高≥30%或50/ul;穩(wěn)定:CD4無變化或逐漸上升,治療后CD4升高或下降

3.1.2 IRIS發(fā)生率的評價 抗結核治療與“康愛保生膠囊”合用,患者如出現(xiàn)持續(xù)發(fā)熱,體溫高于38.6℃,不斷加重的咳嗽或氣短,淋巴結腫大加重,出現(xiàn)皮損和腹水,影像學表現(xiàn)肺葉實變及胸膜滲出等,可考慮為出現(xiàn)IRIS。

由于在抗結核過程中開始HAART后,超過30%的患者會出現(xiàn)IRIS。故在抗結核過程中使用“康愛保生膠囊”后,如超過80%的患者未出現(xiàn)上述臨床癥狀體征惡化表現(xiàn),臨床狀況得到明顯或逐步改善,則該方案的安全性得到驗證。

3.1.3肺結核的療效評價 治療期間的痰菌陰轉率為療效考核標準(沿用1999年全國結核病防治工作手冊修訂本)。陰性:查痰未找到結核分枝桿菌;陽性:查痰找到結核分枝桿菌;陰轉:連續(xù)2個月痰菌陰性,且不再復陽(每個月查3次、以其中2次結果為準)。復陽:原痰菌持續(xù)陰性者連續(xù)2個月細菌學陽性。

3.2治療結果 見表1~表4。

3.3 IRIS發(fā)生率的評價 經治療后患者臨床狀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大多數(shù)患者體重增加、體力得到明顯恢復,發(fā)熱患者體溫得到控制。72例患者在服藥過程中均未發(fā)生IRIS,亦未出現(xiàn)明顯的毒副反應,未發(fā)現(xiàn)有臨床癥狀、體征惡化,肝腎功能損害及血常規(guī)、X線的改變。提示中醫(yī)藥與抗結核治療合用方案對改善合并肺結核的AIDS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免疫功能有積極的作用,同時該治療方案的安全性也得到驗證。

4體會

HIV與結核病雙重感染的治療是相當復雜的,并非簡單地將抗結核藥物與抗病毒藥物相加而成,這樣的簡單相加增加了患者出現(xiàn)免疫重建炎性綜合征(IRIS)的危險性,可能威脅患者生命。因此,HIV與結核病雙重感染者何時開始抗逆轉錄病毒的治療?選用何種方案?是至關重要的。有研究表明,所有進展為MTB相關性IRIS的患者均在抗結核治療后2

個月內開始接受HAART[2]。以往研究證明MTB感染本身即可引起患者機體的免疫抑制,因而在合并肺結核的HIV感染者中同時應用抗結核和抗病毒治療可引起強烈的免疫反應。Narita等[3]。對合并MTB和HIV感染的患者進行研究后發(fā)現(xiàn),在抗結核過程中開始HAART后,大約35%的患者出現(xiàn)臨床狀況惡化,其表現(xiàn)主要包括:持續(xù)發(fā)熱,體溫高于38.6℃,不斷加重的咳嗽或氣短,淋巴結腫大加重,出現(xiàn)皮損和腹水。研究人員總結這類患者的影像學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45%的患者有病情進展,如淋巴結腫大加重,肺葉實變及胸膜滲出等。

免疫重建炎性綜合征(immune reconstitutioninflammatory syndrome或immune restora―tioninflammatory syndrome,即IRIS)又叫免疫重建綜合征(immune reconstitution syndrome,IRS)或免疫重建性疾病(immune restoration disease,IRD),是指HIV感染患者在開始HAART治療以后,在人體免疫系統(tǒng)功能逐漸得到恢復重建的過程中,即CD4T淋巴細胞計數(shù)不斷上升、HIV病毒載量不斷下降,病原特異性免疫應答開始得到恢復之時,臨床表現(xiàn)卻不可思議地出現(xiàn)了惡化的現(xiàn)象,往往是已存在的機會性感染惡化、亞臨床感染重新被激活或者是引發(fā)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對于IRIS尚無明確的定義,但Hirsch(2004)指出它具下列特征:(1)原發(fā)生于HAART開始之后的形似與療效恰呈矛盾的機會性感染;(2)發(fā)病于治療始點后數(shù)周~數(shù)月之間(多在8周以內);(3)治療前的CD4數(shù)值多在50/ul以下;(4)發(fā)病時的CD4數(shù)值也未必高;(5)發(fā)病時的HIV復制水平多低至一21g以上[4]。

由于IRIS的表現(xiàn)多種多樣,臨床診斷困難,目前國內相關研究較少,F(xiàn)rench等[5]認為其機制可能是抗病毒治療使AIDS患者產生了針對體內亞臨床感染或應用HAART前已經治療過的致病原的過度免疫反應,從而導致患者臨床狀況惡化。焦洋等[6]亦認為臨床上IRIS多見于治療開始后的3~6個月。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并非免疫重建的失敗,相反,可能是由于患者免疫功能重建后對應用HAART前體內已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產生了增強的免疫反應,體內試驗及體外試驗均表明,針對特異性病原的免疫反應隨著HAART的應用而逐漸增強。此外,抗病毒治療還恢復了輔T淋巴細胞Th[1]和Th[2]細胞之間的平衡,促進IL-2及IFN x的生成。因此,無論是免疫系統(tǒng)重新獲得針對特異性致病原的反應能力,還是被調定為一個促炎癥反應的狀態(tài),均為IRIS的產生打下了基礎。Boer等[7]通過對17名IRIS患者的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后提出CD4細胞高速增長也是IRIS發(fā)生的危險因素。以上資料顯示,IRIS的組織炎癥可能是由于宿主免疫重建的過程中,受免疫遺傳物質影響的免疫系統(tǒng),針對機會性感染病原體的免疫應答調節(jié)失控造成的[8]。

IRIS通常發(fā)生在HAART治療后2~12周,其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是發(fā)熱和病原體特異性癥狀和低CD4細胞計數(shù)。IRIS的表現(xiàn)呈多樣性,與特異病原直接引起的機會性感染相比,IRIS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常不典型,診斷非常困難。目前對IRIS的診斷已取得基本共識,包括:見于接受H AART的HIV/AIDS患者;治療使其CD4T淋巴細胞數(shù)增加且血漿病毒載量降低;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感染或炎性反應(包括自身免疫),且這些癥狀表現(xiàn)不能用獲得性感染或先前已發(fā)現(xiàn)或未能發(fā)現(xiàn)的機會性感染來解釋;排除了抗病毒藥物的毒性反應。其中結核分枝桿菌(MTB)相關性IRIS是較為常見的IRIS之一。

國外學者采用在抗結核過程中推遲HAART的方法來避免IRIS的發(fā)生。對MTB相關性IRIS患者的觀察發(fā)現(xiàn),他們均在開始抗結核治療2個月內開始應用HAART,因此提示如果患者的臨床狀況許可,可以推遲開始HAART的時間[2]。美國衛(wèi)生部指南(DHHS指南2005)也載明,除非抗結核治療時CD4不足50/ul,須推遲4~8周以上后再開始HAART。在抗結核治療早期強化期間需投4種藥物,HAART則應避開這一副作用最易發(fā)生的最初8周期間,爾后再開始應用[4]。同時詳細記敘了用藥方案,即抗結核治療的療程長,故應依據(jù)外周血中CD4數(shù)值采取相應措施。如在CD4200/ul以上時發(fā)生結核,則不適應“一旦發(fā)生AIDS,不論CD4數(shù)值多少即應開始HAART”這一標準,而須推遲到結核療程結束之后再行用藥。倘CD4數(shù)值在50/ul~200/ul期間,可考慮于抗結核治療之后8周開始HAART。但若結核過重,尚未充分改善,則應再過一段時間。此時可選用同利福平并用的益發(fā)韋連(EFV)或以利福布汀替換利福平,爾后開始HAART。若CD4不足50/ul時,作為特殊情況同時始用HAART也未必不可。不過,也要考慮到在采取預防其他機會性感染發(fā)病的對策基礎上,推遲8周左右再作HAART。若在HAART施行中發(fā)生結核,可并用兩種治療,但須想到藥物的相互作用而變更藥物種類和調整劑量。

然而HIV/AIDS的發(fā)生背景是高度免疫不全,延遲對該病的治療也會增加發(fā)生各種機會性感染的風險。為了保障患者在抗結核治療過程中堅持針對艾滋病的治療,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必要對HIV與結核病雙重感染者的治療提出新的思路。

在合并肺結核和HIV感染的患者中同時應用抗結核和抗病毒治療易導致臨床狀況惡化,而中醫(yī)藥的安全性及其增強免疫作用為HIV/AIDS患者在抗結核過程中提供了治療機會,為保障患者堅持針對艾滋病的治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提出新的治療思路。

篇10

【關鍵詞】 益氣健脾抗癌法;胃癌脾虛本質;抗腫瘤作用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114

相關研究顯示[1], 我國已經成為胃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臨床中針對胃癌的防治一直都在進行, 主要有手術、化療等。由于西醫(yī)治療方式對患者的副作用明顯, 加上臨床效果一般, 臨床中越來越越多的研究考慮采用中醫(yī)中藥治療。中醫(yī)對脾虛證的研究有相當豐富的經驗。本文采用益氣健脾抗癌法進行分析, 現(xiàn)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42例胃癌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臨床中關于胃癌的臨床診斷標準[2];②患者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不配合治療者;②存在其他嚴重臟器疾病者[3]。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各21例。治療組男13例, 女9例, 年齡19~63歲, 平均年齡(47.13±6.27)歲。對照組男15例, 女6例, 年齡27~65歲, 平均年齡(42.73± 6.3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使用益氣健脾法:太子參20 g、白術20 g、甘草20 g、半夏20 g、陳皮20 g、砂仁20 g、木香20 g、茯苓20 g。煎出藥液200 ml, 濃縮至100 ml, 3次/d, 14 d為1個療程。

1. 2. 2 治療組 在對照組益氣健脾藥方的基礎上加強抗癌中藥配方:太子參20 g、白術20 g、甘草20 g、半夏20 g、陳皮20 g、砂仁20 g、木香20 g、茯苓20 g、土茯苓30 g、山慈菇30 g、浙貝母30 g、白花蛇舌草30 g。3次/d, 14 d為1個療程。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胃排空、腸推進、PKC表達、抑瘤率。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兩組胃內殘留率、小腸推進率、PKC表達和抑瘤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中醫(yī)認為, 正氣的虛弱是導致腫瘤疾病發(fā)生的原因。脾主運化、升清, 是氣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脾氣不足是正虛的表現(xiàn)。補脾具有防病治病、養(yǎng)生保健等功能, 脾虛則氣血生化乏源, 無以充養(yǎng)臟腑, 衛(wèi)標失養(yǎng), 導致機體防御功能下降。臨床中胃癌的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 化療或放療為輔, 腫瘤加上治療導致脾主運化和升清功能下降, 因此在中醫(yī)治療中以益氣健脾抗癌法進行治療。胃癌患者脾虛證與消化道的病理改變、消化功能下降、胃腸道黏膜保護性作用減弱等密切相關[3, 4]。因脾虛伴有不同程度的胃腸動力障礙, 通過胃排空和腸道推進性反映患者的胃腸功能。有相關研究證實, 針對晚期腫瘤使用健脾益氣中藥能夠恢復脾升胃降的正常升降運動, 改善臨床癥狀[5]。通過健脾益氣中藥調節(jié)患者脾、肝中PKC活性, 肝腎阻止細胞膜和細胞漿中PKC活性變化與脾陽虛的病理變化相關, 也與中醫(yī)中五行理論協(xié)調, 通過溫補脾陽中藥能夠有效調節(jié)脾陽虛證患者肝、腎組織中PKC活性。臨床中對抗腫瘤藥物的研發(fā)十分重視, 各種對新藥的研究持續(xù)進行, 雖然抗腫瘤藥物的研究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 但是無法避免的毒副反應影響其療效。因此對毒副作用小、更加天然的抗腫瘤藥物是研究重點。中醫(yī)的治療就是通過中藥激活和增強人體免疫細胞, 增強集體抗病能力, 從患者氣血陰陽不足的角度采用益氣養(yǎng)血、滋陰助陽。在本次研究中使用甘草、茯苓、白術等都具有增強免疫作用的中藥。另外微血管生成是實體瘤生長、浸潤和轉移的一個中藥因素, 通過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阻止腫瘤新生血管的形成, 能夠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的中藥包含柴胡、川芎等。部分中藥能夠作用于腫瘤的的不同生長階段, 通過細胞毒作用損傷腫瘤細胞發(fā)揮效果。從中藥中提取的長春花堿、秋水仙堿、紫杉醇等都具有顯著的抗腫瘤作用。這些中藥活性成分通過抑制脫氧核糖核酸(DNA)、蛋白質的合成, 有效抑制有絲分裂和微管蛋白聚合等細胞毒途徑發(fā)揮出抗腫瘤效果。

綜上所述, 使用益氣健脾抗癌法能夠改善患者的脾運化功能, 比起單純使用益氣健脾中藥對腫瘤的抑制效果更加明顯, 具有良好的抗癌作用,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余文燕, 孫玨, 許建華, 等.健脾法治療消化道腫瘤臨床運用概況.遼寧中醫(yī)雜志, 2013, 40(5):1050-1052.

[2] 陳靜, 趙愛光, 曹妮達, 等.胃癌前疾病、癌前病變、胃癌與脾虛證的研究進展.中華中醫(yī)藥學刊, 2013, 23(7):1654-1657.

[3] 王雪姣, 殷東風, 唐廣義.益氣健脾抗癌中藥對胃癌裸鼠肝腎臟蛋白激酶C影響的實驗研究.上海中醫(yī)藥雜志, 2013, 51(10): 74-77.

[4] 李遙 林安安, 朱方石.益氣健脾化積方對胃癌化療增效的理論機制探討.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6, 25(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