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研究
時間:2022-09-07 09:37:04
導語: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德育的目標:要從無序走向有序
當前影響學校德育工作實效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我們的學校德育目標體系中還明顯存在著目標不明確、層次不清楚等問題,甚至與科學的德育層次目標體系恰恰相反的情況。其實,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在制定和實施德育目標的過程中,必須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不同年級、不同性質制定符合學生心理和認知特點的德育目標。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品質和行為規(guī)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標遞進層次。以初中階段為例:初一年級要以《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為主,以培養(yǎng)健康心理和良好心態(tài)為主線,以集體主義為核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品質;初二年級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以遵紀守法教育為重點,加強法制觀念教育。教育學生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初三年級要以“五愛”教育為主線,以理想教育為核心,加強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五愛”教育,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傊?,學校的德育應該建立起一個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斷發(fā)展但更具現(xiàn)實性的目標體系。
二、德育的內容:要從理想走向實際
德育缺乏實效性的又一個重要原因是德育內容脫離學生實際和社會實際。學生對脫離實際的內容不感興趣,致使德育成為“無效勞動“”低效勞動”、甚至是“負效勞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力圖使德育內容貼近學生、貼近時代。
1.要貼近學生年齡的實際
目前我們的教育內容還有“成人化”傾向,對學生的要求過高,過于抽象,脫離了學生的年齡特點。為了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我們必須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fā),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盡量小一點,實一些,要盡量使他們能看得見、摸得著,具體、形象、直觀,要求要明確而不含糊,具體而不抽象。如團結同學,助人為樂,不起綽號等等。
2.要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
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說一不二“。隔代親”的毛病在很多同學身上都有,我們要利用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重陽節(jié)、教師節(jié)等節(jié)日進行適時教育,講一句貼心的話,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務,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回報養(yǎng)育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老師。
3.要貼近社會生活的實際
當前,在金融危機、畢業(yè)生就業(yè)難的條件下,如何教育青少年樹立民族自尊、自強、自立的精神;在網(wǎng)絡充斥,人心浮躁的情況下,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的情況下,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等等,這就給我們廣大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把一些新觀念列入德育,如: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觀念;自主、自立、自強、自信的觀念;競爭的觀念;交流和合作的觀念;時間和效益的觀念等等。
三、德育的方法:要從教師說教走向學生參與
德育缺乏實效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教育方法太簡單,除了說服教育還是說服教育。事實上,所謂“說服”往往是教師居高臨下,變成“你說我服”。隨著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他們往往對這種“說教”表現(xiàn)出反感、厭倦,個別教師甚至對學生諷刺挖苦,從而造成師生之間的情緒對立,更不要談德育效果了。朱永新教授在《我的理想德育》一文中指出:“人的德性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性形成的第一規(guī)律。抽象的道德規(guī)律光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的確,德育要解決的是信與不信,行與不行的矛盾,這兩個矛盾除了必要的灌輸外,很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通過“說一說“”論一論”“看一看”“演一演”等形式,把講授與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就有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學校組織的義賣活動中,有一個班級為了招攬更多的學生到該班的攤位上購買,策劃小組成員批發(fā)了學生最喜愛的棒棒糖一罐(100根),沒想到,半小時之內全部賣完,出乎大家的預料。雖然每根棒糖只賺一毛錢,100根只賺了10元錢,但是同學們很高興。因為他們用自己的勞動賺了第一筆錢。他們深刻體會到金錢來得不易,再也不能大手大腳花錢了。學生只有親自參與才有深刻體會,有了體會才能深信不疑。
四、德育的途徑:要從重形式走向重實效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者相結合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的三結合教育存在側重形式而收效甚微的現(xiàn)象。目前的家校聯(lián)系,教師、家長更多的是關心學生的學業(yè)而忽視學生品德的養(yǎng)成,教師家訪也往往是教師向家長告狀,另外學校與社會的配合也多形式、少實效。要真正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立體式的德育教育網(wǎng)絡,學校要主動與家長、社區(qū)各方面密切合作,以使“三教”互為補充,形成教育合力。例如:學生學了愛勞動的內容,可以搞一個“家務勞動承包制”的活動,給予一定的報酬作為零花錢;社區(qū)也應在寒(暑)假舉辦有益于學生的活動:球類比賽,棋類比賽,歌詠比賽,手工制作等等活動,豐富學生的寒(暑)假生活??傊?,學校要在三結合教育中發(fā)揮組織和協(xié)調的作用。新的歷史條件對學校、德育工作來說既是挑戰(zhàn),但更是一種機遇。我們必須站在民族和未來的歷史高度,以江總書記的以德治國論為指導,不斷深化學校德育改革,構建一個符合時代特征和青少年特點的德育工作體系,切實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
作者:張健 單位:江蘇省太倉市陸渡中學
- 上一篇:中職學校德育工作中黨組織的作用
- 下一篇:“爭當優(yōu)秀少先隊員”班會主持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