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與思政課協(xié)同創(chuàng)新研究
時間:2022-01-08 03:50:00
導語:學校德育與思政課協(xié)同創(chuàng)新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促進德育活動與思政課相互協(xié)同,要以思政課為核心,德育活動為拓展,雙管齊下,協(xié)同育人。要對標思政課育人要求規(guī)范德育活動實施方案,借助德育活動貫通德育場域,實現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協(xié)同育人,并將德育活動評價作為學校教育評價體系的組成部分,明確評價方式與具體指標。
[關鍵詞]道德角色;德育活動;協(xié)同創(chuàng)新
德育活動與思政課相互協(xié)同,是形塑學生道德角色的雙翼。德育活動滲透在理論武裝、學科教學、日常教育等多個育人體系之中,是連接家庭、學校、社會的重要活動載體,與思政課等德育課程同向發(fā)力,共同構成了學生道德角色形塑的重要力量。思政課等德育課程為學生提供了道德角色的“認同標準”,德育活動則通過實踐體驗為之提供正向反饋。因此,要采用系統(tǒng)分析的思維,從德育活動的目標內容、實施過程、效果評價等方面,探索德育活動與思政課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有效路徑。德育活動的定位與功能德育活動是承載道德角色形塑功能的各類活動,具體指學校面向學生及相關人員開展的,以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全面發(fā)展教育等為主要內容,有明確目的、系統(tǒng)規(guī)劃、科學組織的,區(qū)別于課程的活動載體。德育活動既可以作為思政課等德育課程的教育載體,也可以作為課程以外學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載體,是課程德育的“第二課堂”,涵蓋了包括主題教育活動、社團活動、儀式活動、社團活動、節(jié)慶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德育活動涉及面廣、綜合性強,貫穿了理論武裝、學科教學、日常教育等多個思政工作體系,是連接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重要紐帶。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彼颊n是德育課程的核心,德育活動則貫穿課程德育、學校德育、社會德育三個層面,既是思政課等德育課程的拓展,又與思政課互為補充、相互協(xié)同,是德育課程一體化的重要載體。從定位上看,德育活動是思政課及其他德育課程的延伸與拓展。不論是以課程作業(yè)形式布置的德育活動,還是學校組織的其他德育活動,都同思政課一樣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因此,德育活動的目標、內容與思政課具有一致性。從功能上看,德育活動與思政課及其他德育課程具有互補性。在內容形式上,德育活動更加注重德育的實踐性,與思政課注重理論性相比,既有所差異又相輔相成。教師通過形式豐富的德育活動,引導學生主動運用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進行思考,并用以解決現實問題,使課程德育在實踐活動中得到拓展。在評價方式上,德育活動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為學生評價的多元性提供了很好的補充。道德角色形塑:德育活動與思政課協(xié)同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框架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從社會化角度看,表現為學生道德角色的形塑與生成過程。以思政課為核心,德育活動為拓展,雙管齊下,協(xié)同育人,才能較好地塑造學生的道德角色。
1.德育活動為思政課營造的“認同標準”提供正向反饋
從社會化理論來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可以理解為對學生道德角色的全員全程全方位形塑,是“知行合一”的結果。當代的身份認同理論認為,個體通過社會對其身份的反饋,來鞏固或改變其道德角色認知,進而逐步形成特定的行為模式?!罢J同標準”產生個體的道德行為,社會環(huán)境的正向反饋能鞏固先前的認同標準,而負反饋則促使個體對認同標準進行修正。道德角色的形成,必然是個體認知外化為道德行為,并在外界反饋中鞏固或修正的結果。思政課為形塑學生道德角色提供了“認同標準”,而“認同標準”最終要導向道德角色形成,則需要道德行為在社會環(huán)境中獲得正向反饋。從道德角色形塑的角度來看,通過課程講授,為學生道德角色形塑提供了認知層面的基礎,而道德行為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養(yǎng)成,則需要其他條件將“認同標準”轉化為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德育活動憑借其體驗性、社會性的特點,將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同家庭、社會等場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經過科學和有針對性的設計,就能有效地將“認同標準”轉化為道德行為,與思政課共同形塑學生的道德角色。2.德育活動以“主知型”和“主行型”兩種形式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從道德角色構建的“知”與“行”兩個維度出發(fā),可采用以“知行合一”為核心的框架對育人效果進行整體性評估。在“知”的維度,是道德內化過程,在“行”的層面,則是道德外化過程。以“知”“行”兩個維度的互動,可將德育效果呈現四種類型:一是知行合一模式,即學生在認知和行為層面均達到預期,是德育效果的最優(yōu)體現。二是文化標簽模式,指學生僅在行為上通過“模仿”符合道德規(guī)范,但主觀上未必完全理解和認同相關的道德標準。三是道德資本模式,指學生經過思想政治教育認同了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但在行為上呈現多樣化表現。四是知行分離模式,指學生在認識層面尚未達到德育要求,行為層面亦未實現道德外化。不論是思政課等德育課程,還是德育活動,其效果目標都是促使學生達到“知行合一”。課程德育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可以看作促使學生由“知行分離”經由“文化標簽”或“道德資本”的路徑,達到“知行合一”的過程。受制于傳統(tǒng)課堂教學空間的限制,思政課等德育課程雖然能兼顧學生道德行為能力的培養(yǎng),但重點是以講授為主構建學生的道德認知,是學生形成角色認知的重要來源。而在道德行為培養(yǎng)方面,課程講授需要依靠德育活動等其他載體來補充。德育活動的實踐性、體驗性,恰恰為提升課程德育效果提供了幫助。從實現知行合一的兩條路徑來看,“主知型”的德育活動,通過生動的體驗進行文化宣傳,進一步強化了“知”的層面,由知促行,促進學生道德角色沿著“知行分離道德資本知行合一”的路徑轉變,是德育由內而外的過程?!爸餍行汀钡牡掠顒?,則要求學生親身實踐,著重強化“行”的層面,以行促知,促進學生道德角色沿著“知行分離文化標簽知行合一”的路徑發(fā)展,是德育由外而內的過程。協(xié)同策略:制定德育活動實施標準德育活動與思政課的有效協(xié)同,目的是使德育活動為思政課構建的道德角色“認同標準”提供積極反饋,從知與行兩條路徑,在家庭、學校、社會等三個領域中形塑學生的道德角色。為此,需要通過有效的頂層設計,改變學校德育活動相對松散的現狀,使學校德育活動的開展更加具有科學性、系統(tǒng)性。為此,應當匹配思政課科學化、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的課程要求,形成德育活動實施標準,促進德育活動科學化、規(guī)范化、體系化實施。1.對標思政課育人要求規(guī)范德育活動實施方案思政課教育教學活動的方向性、科學性、功能性,依賴于不同學段課程標準的整體性設計,也依賴于教材內容的一體化制定。德育活動是思政課向學校、家庭、社會的拓展,但由于缺乏類似課程的規(guī)范化實施要求,活動開展往往帶有一定的隨意性,活動主題與思政課配合度不高。以思政課對各學段的培養(yǎng)重點為指引,德育活動實施亦要實現分層分類,小學階段重在啟蒙道德情感,初中階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高中階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yǎng),大學階段重在增強使命擔當。落實到操作層面,則要從學校育人的整體導向和特色出發(fā),建立學校德育活動實施序列,每個活動的目標之間要按照學生的教育規(guī)律、認知規(guī)律,形成邏輯鏈,從整體上形成育人合力。
2.借助德育活動貫通德育場域
道德角色的有效形塑,難以單單依靠學校教育實現,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協(xié)同育人,是學生道德角色形塑的必由之路。其一,可以借助德育活動實現學校德育理念向家庭德育的反哺。在社會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學校德育、家庭德育和社會德育之間既密切相關,又存在差異和沖突。通過德育活動的有效實施,能幫助學生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反哺到家庭,不僅實現對學生道德角色的形塑,更有可能更新家庭的道德觀、教育觀等文化觀念。其二,可以依托德育活動實現對社會資源的精細化開發(fā)與深度整合。德育活動從校內走向校外,學校為了豐富活動載體,提升活動的吸引力,進一步整合了多方社會資源,深度發(fā)掘了社會資源的德育功能。調查發(fā)現,大多數學校都試圖結合所在區(qū)域的社會文化背景,有選擇地整合社會資源,開展德育活動。一種形式是引入社會人力資源,通過兼職教師、社團指導老師等制度形式,讓校外專家、民間技師“走進來”。另一種形式是通過對紀念館、百年老店、歷史文化建筑等各類社會場館的精細化分類,深度開發(fā)社會德育資源,讓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志愿者活動等方式“走出去”。
3.將德育活動評價作為學校教育評價體系的組成部分
在宏觀層面,德育活動評價要以適當方式納入學校評價體系。德育活動與思政課等德育課程相輔相成,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手段。教育主管部門和各級學校需要提高對德育活動評價的重視程度,可根據不同學校的工作基礎、資源優(yōu)勢、學生培養(yǎng)目標,建設德育活動育人體系,以適當方式將德育活動用適當的方式納入學校管理體系。要設置相對獨立的、具有實際效力的德育評估機制,體現德育活動在學校整體育人體系中的價值。如針對不同類型的德育活動建立分類評價標準,并將其評價結果納入升學指標、評優(yōu)指標、獎學金評價指標等具有實效的指標體系中。從德育活動管理人員的考核來看,要重視德育活動管理人員及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形成專門團隊,通過專業(yè)引領、合作互助等方式,合理設計、有序開展各類德育活動。同時,細化教師指導德育活動的績效目標和考核標準,將之作為教師教學工作量、工資分配、職稱晉升和崗位評聘的依據之一。此外,也要結合各學校教育實際進行制度設計,為德育活動的開展提供人力、物力、財力保障,對獲得顯著成績的德育活動相關個人予以表彰。在微觀層面,德育活動要明確評價方式與具體指標。德育活動在目標和內容上要對標思政課,采用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方式,對活動設計、活動實施、活動影響力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第一,德育活動作為思政課的延伸與拓展,要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注重考察學生的道德行為能力。德育活動的主要功能是在學生領會了課程傳授的角色“認同標準”后,考察他們對道德認知的踐行過程。學生在德育活動中實際的參與過程、行為表現應當成為德育活動評價的重點??梢猿浞诌\用信息化手段和人工智能技術,跟蹤記錄德育活動全過程,通過對學生“數字圖像”的分析與處理,提高德育活動評價的準確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第二,德育活動評價要體現科學性、規(guī)范性,可以采用量化指標和質性指標相結合的方式。量化指標應根據規(guī)范化的德育活動實施標準,將德育活動的目標達成、時間周期、活動人員、制度保障等進行編制。質性指標方面,可以兼顧不同地區(qū)、學校的特點,記錄學生參與活動的全過程和在不同環(huán)節(jié)的表現。通過量化與質性指標相結合,形成一個縱貫每一個學生成長過程的“德育檔案”,真實記錄并科學反映學生道德角色的形成過程,為進一步優(yōu)化學生道德教育的個性化方案提供基本的參考。
參考文獻:
[1]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3-19(1).
[2]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9(1).
[3]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fā)展道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9-11(1).
[4]翁鐵慧.大中小學課程德育一體化建設的整體架構與實踐路徑研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
[5]高國希.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建設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9(5).
[6]高德勝.德育如何實現“大中小一體化”[N].中國教育報,2019-4-10(9).
[7]辛治洋.從道德態(tài)度到道德能力———兼論道德教育實踐的改進路徑[J].教育發(fā)展研究,2020(4).
作者:張鳳池 單位:1.上海師范大學 2.上海德育課程教學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