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人的非財產損害賠償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06 02:30:00
導語:法人的非財產損害賠償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法人作為一種重要的民事主體,同自然人一樣也享有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本文介紹了學者們關于法人是否存在非財產損害的爭論;闡述了應當賦予法人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理由;對法人的非財產損害作了類型化的整理,并希望能對司法實踐中確立法人的非財產損害賠償制度有所裨益。
[關鍵詞]非財產損害;精神損害;法人人格權;類型化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出臺的《關于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第5條規(guī)定:“法人或其他組織以人格權利遭受侵害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這一規(guī)定明確否認了法人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最高人民法院作出這一規(guī)定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法人和其他組織作為民事主體僅在社會功能上與自然人相同,但其不具有精神感受力,無精神痛苦之可言,因此,其人格權利遭受侵害時,不具備精神損害后果這一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所以法人人格遭受損害,賠禮道歉即足以恢復其名譽,無須給予金錢賠償。[1](P103)但筆者認為,最高人民法院的這一規(guī)定是否合理值得商榷。因為精神損害的內涵不僅包括精神痛苦還包括精神利益的喪失,在法人的商號權、商譽權、信用權和商業(yè)秘密權遭受侵害時,雖然由于其不具有象自然人那樣的生理構造因而不會產生精神痛苦,但在侵權行為的損害作用下會造成其精神利益的喪失。而法人的精神利益在遭受侵害后對其所產生的嚴重后果是單純的賠禮道歉所無法彌補的,此時,賦予法人對喪失的精神利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筆者不惴淺漏,就該問題發(fā)表幾點意見。
一、關于法人是否存在非財產損害
損害賠償法上所謂的損害可分為財產上損害與非財產上損害,也有人稱為物質損害與精神損害。財產上損害是指于賠償權利人財產上所發(fā)生的損害,凡一切財產上不利的變動均屬之,它不但包括財產的積極減少,亦包括財產的消極不增加在內。與此相對,非財產上損害是指賠償權利人財產外所受的損害。關于其二者的表述方式,“財產上損害之用辭比較一致,非財產上損害之用辭,頗為多樣。[2](P292)例如,德國民法使用的是”非財產上的損害“,日本民法使用的是”財產以外的損害“,瑞士民法典在對人格權受侵害的訴權作規(guī)定時使用了”撫慰金“這一術語,法國民法則籠統(tǒng)的使用”損害“這一概念。[1]與此相對,我國則使用了精神損害這一術語。曾世雄先生認為,對非財產損害賠償?shù)奶接憫匀繕嫾転橹?,過分強調個別辭義對于全部構架之剖析未必有益,所以不必過于拘泥于辭句,以免因辭害義。[2](P293)筆者對曾先生的看法深表贊同,究其實質而言,非財產損害與精神損害都是相對于財產損害而言的,二者雖然用詞不同但其內涵與外延卻基本相同,所以區(qū)別非財產損害賠償與精神損害賠償并無任何實益。但”精神損害“這個詞容易產生哲學上”精神“與”物質“二元對立的觀念,進而認為與精神損害相對應的就是”物質損害“,所以為了防止誤解,在本文中筆者采用”非財產損害“這一概念進行論述。
目前世界各國基本上都承認了自然人的非財產損害賠償,但對法人是否存在著非財產損害賠償還存在著較大的分歧。有學者認為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伙的名譽權與自然人名譽權的不同之處在于:對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伙來說,名譽權既是一項人格權,又是一項無形財產權。對法人、個體工商戶、個人合伙的名譽權的侵害,只造成了財產損失,不存在精神損害及其損害賠償?shù)膯栴}。[3](P353)還有的學者認為,法人誠然存在一些人格方面的利益,但這樣的利益并不需要適用精神損害賠償?shù)姆绞郊右跃葷?,而可以適用商譽權等方式進行救濟。[4](P141)筆者認為,上述學者否認法人的非財產損害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并沒有準確的界定非財產損害的內涵。關于非財產損害的內涵,理論上存在著廣義和狹義兩種學說。廣義說認為非財產損害包括精神痛苦與精神利益的損失。精神痛苦主要指自然人因身體遭受侵害后產生的諸如憤怒、恐懼、焦慮、沮喪、憂郁、絕望等不良情緒的概括。精神痛苦有兩個來源:一是侵害自然人人體的生理損害。當侵權行為侵害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時,給權利主體造成生理上的損害,使其在精神上產生痛苦;二是侵害自然人心理的心理損害。當侵權行為傷害自然人的民事權利時,進一步侵害了受害人的情緒、感情、思維、意識等活動,導致了主體的上述精神活動的障礙,使人產生憤怒、恐懼、焦慮、沮喪、悲傷、抑郁、絕望等不良情緒,造成精神痛苦。精神利益的損失則是指自然人、法人的人格利益、身份利益和其他非財產利益受到侵害,因而導致其人格利益、身份利益和非財產利益的損害。首先,這種損害不局限于自然人,法人也可能會遭受此種損害;其次,由于自然人和法人在自然性質上的差異,所以二者享有的人身權種類不同,損害的范圍也不盡相同。例如,一些為自然人所專屬的人身權利,如人身自由權、肖像權、貞操權、配偶權、親權等,在遭受侵害時可以請求非財產損害賠償,而法人并不具有上述權利,所以不會發(fā)生因上述權利受侵害而產生的非財產損害。但法人享有名譽權、名稱權、信用權等人身權利,在這些權利受到侵害的時候也可以請求非財產損害賠償。狹義說認為非財產損害就是自然人因為人身權受到侵害而使其產生憤怒、絕望、恐懼、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在學術上統(tǒng)稱為精神痛苦。
綜上所述,狹義說認為法人是沒有精神痛苦的,因而不存在非財產損害賠償?shù)膯栴}。廣義說認為法人雖無精神痛苦,但因為存在著精神利益的損失,所以也存在著非財產損害。[5](P223)實際上,狹義說是用生物學的觀點來理解法律上的非財產損害的概念,錯把生物學上的非財產損害與法律上的非財產損害混為一談。[6](P645)相比之下,廣義說對非財產損害的內涵的界定更為準確和科學,并且從理論上和實務上都擴大了非財產損害的賠償范圍,允許法人請求非財產損害賠償,這更加符合現(xiàn)代侵權行為法的發(fā)展趨勢,因此應當為我們所接受。
二、賦予法人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五點理由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法人無論在社會生活還是經濟生活中都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所以是否承認法人的非財產損害賠償,無論是在保護法人的合法權益還是維護市場交易秩序方面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以下的論述中,筆者試圖從法人的本質、法人遭受侵權后損害的表現(xiàn)形式、非財產損害賠償?shù)陌l(fā)展趨勢、對法人權利的保護方式及平衡法人的責任等角度來探討應當賦予法人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理由。
(一)從法人的本質看其非財產損害賠償。
法人究竟為何能成為民事主體,其本質究竟為何呢?直到20世紀以前,這一問題一直是民法學界熱烈爭論的重大問題,學說存在分歧,大致有三種:1.法人擬制說。2.法人否認說。3.法人實在說。[7](P148)
以上三種學說是對法人本質進行的理論上的探討,既然是理論上的探討,就不能簡單的判斷誰對誰錯,而只能在分析比較的基礎上確認何種學說更加合理、更有說服力。在以上三種學說中,學者們普遍贊同法人實在說,尤其以組織體說更具有說服力,進而取代擬制說之地位成為現(xiàn)今之通說。[8](P120)由前所述,由于法人是具有獨立人格的組織體,所以其享有了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并且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是通過其組織機構的媒介而獲得的。簡言之,法人之具有權利能力者,因其組織體“適于”享受權利負擔義務之故也。[9](P125)“適于”或“不適于”應依某一標準而決定,此一標準,即經設計出之權利能力制度。從這個意義上講,民法上是先設計權利能力制度,然后檢視自然人之全部或一部是否適于賦予權利能力,并以同一尺寸檢視組織體全部或一部是否適于賦予權利能力,“適于”者賦予權利能力,“不適于”者不賦予。由此可見,法人的權利能力與自然人的權利能力一樣,都是一種法律制度上的設計,不應當以法人不具有自然人的某種權利為由,將法人的權利能力加以限制。所以盡管法人的權利能力的范圍與自然人有所不同,但從取得權利能力的本質來看,并無兩樣,與自然人一樣,法人也享有財產權利和廣泛的非財產權利。既然對于自然人非財產權利的侵害,自然人可基于權利能力請求非財產損害賠償,則理所當然的,對于法人非財產權利的侵害,其也可以基于權利能力同樣請求加害人承擔非財產損害賠償責任。
(二)從法人遭受侵權后損害的表現(xiàn)形式看其非財產損害賠償。
作為一個組織體的法人雖然不存在象自然人那樣的精神痛苦,但由于法人如同自然人一樣,也具有特定的精神利益。所以在法人的商號權、商譽權、商業(yè)信用權和商業(yè)秘密權遭受侵害后,其損害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由于法人的商事人格權中的財產要素遭受侵害而造成的財產損害,二是由于法人的商事人格權中的精神要素遭受侵害而造成的精神利益的損害。對于前者,可以分為直接財產損害和間接財產損害。所謂直接財產損害是指因侵權人的行為造成法人現(xiàn)有財產的減少,例如,法人為了與侵權人進行訴訟所支出的律師費用以及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參加訴訟的差旅費等。所謂間接財產損害是指因侵權人的行為使企業(yè)法人處于增值狀態(tài)中的財產遭受的損害,例如,甲企業(yè)散布謠言詆毀乙企業(yè)的商譽,從而造成乙企業(yè)所生產的產品的銷售額銳減。此時,乙企業(yè)所遭受的銷售額的損失就是其間接財產損失。一般來說,對于這部分間接損害的計算有三種基本方法:一是以受害人在權利受到侵害期間的財產利益損失為標準;二是以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而獲得財產利益數(shù)額為標準;三是參照通過一定的方式對信用進行評估所得來的價值,通常的計算方法叫殘值法,即通過用綜合評估所確定的企業(yè)資產重置價值與單項資產評估加總方式所確定的企業(yè)重置價值的比較來取得被侵害的該項無形財產的價值,來確定應當賠償?shù)臄?shù)額。[10]
對于后者,主要是由于法人人格權中的精神要素受到侵害后所產生的損害。例如,法人的商業(yè)信譽遭受侵害,對內直接影響到其工作人員的工作情緒和原有的滿足感,削弱法人機關的決策、應變能力;對外則使法人整體形象丑化,使其與他人建立起的社會關系遭到破壞,以至于失去進一步發(fā)展自己的良機。此外,現(xiàn)代企業(yè)經營強調的是一種企業(yè)文化和企業(yè)精神的營造。在遭到他人對企業(yè)的商事人格權的侵害后,企業(yè)的法人機關和工作人員的一切辛勤的努力全部付之東流,而這部分損失是財產損害賠償所不能包容的。此時,如果不賦予法人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來保護其合法權益,對其來說是明顯不公平的。
(三)從非財產損害賠償?shù)陌l(fā)展趨勢看法人的非財產損害賠償。
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金錢賠償非財產損害,非但不會減損人格價值和產生其他負面作用,反而可以提高對精神利益保護的被尊敬性。正如學者所說的,“何況民法已廣泛承認撫慰金請求權,未嘗聞人格價值因此受有影響?!盵11](P52)
與此同時,非財產損害賠償制度之所以為世人所矚目,不僅因為其是法律實務和法學研究的重要課題,而且因為其還是人權保護的重要內容。從人權視角下審視非財產損害賠償制度的諸多問題,維護權利主體的人身權和其他合法精神利益,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人權,是一個法制國家立于不敗之地的憲政基礎,也是人權司法保障始終不渝所追求的永恒的價值目標?;谝陨戏N種原因,非財產損害賠償制度得到蓬勃的發(fā)展,其適用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目前,不少國家已經承認了法人的非財產損害賠償,如1977年修改后的《匈牙利民法典》作出了保護法人人格權的新規(guī)定,如保護法人的經營秘密和業(yè)務秘密而不準他人未經許可予以公布或有其他濫用之情事。理論界提出:如果侵害行為使一個法人在經濟往來上遭受不利影響,侵權行為人還應該對非財產權上的損害負責賠償。實際上這種非財產權方面的損害可能比財產權方面的損害更為嚴重。[12](P128)在日本,1964年最高裁判所作出了一個判決,對于一個因報紙的誹謗報道使其名譽、信用遭到侵害的財團法人請求刊登道歉廣告和“賠償無形損害”的案件,最高裁判所肯定了對因侵害法人名譽所造成的無形損害的賠償。該判決指出:“民法第710條只是規(guī)定了對財產以外的損害也要予以賠償,而并未限定該賠償?shù)膬热?,不能理解為它僅僅意味著通過支付撫慰金,而使精神上的苦痛得到緩解,應該把它讀作意味著所有的無形損害。因此不得不說,把無形的損害解釋為精神上的損害,再把它加以延長得出法人沒有精神,所以就不會有無形損害的見解是極其荒謬的。侵害法人的名譽權時并不是絕對不會發(fā)生可以金錢評價的無形損害的情況,這種損害讓加害人以金錢給予賠償在社會觀念上是極為妥當?shù)摹13](P244)
在當今社會中,非財產損害賠償強調的是一種保護的手段和責任的承擔,并最終達到社會價值的平衡。所以非財產損害賠償發(fā)展的趨勢就是不斷淡化客觀評判標準,并且對受害人痛苦的認定已經逐漸被拋棄。例如,在自然人遭受人身權侵害成為植物人后,就一直失去了知覺,此時其已經感受不到人身權遭受侵害后所帶來的精神痛苦,但不能因此就否認其享有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再如,自然人因侵權人的加害行為遭受嚴重的精神創(chuàng)傷導致精神病,此時其往往不知肉體痛苦和精神痛苦為何物,但其遭受的卻是一種“精神重傷”,此時也應當賦予其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又如,當受害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時,當其肖像權、名譽權等合法權益受到他人侵害時,他們可能感受不到任何的精神痛苦,但加害人對這些合法權益的侵害也可以成為受害人提起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基礎。
由此可見,法人等組織體雖然沒有象自然人那樣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并且也無法感受到精神痛苦,但在其信用權、商譽權、商業(yè)秘密權等合法權益遭受侵害時,其也可以請求非財產損害賠償。這樣一方面對侵害法人人格權的侵權行為起到了調節(jié)作用,強化了侵權人的責任,加強了對法人全方位利益的保護,另一方面,通過賠償對遭受侵害的法人進行了一定的撫慰。
(四)從對法人權利的保護方式看其非財產損害賠償。
有學者認為法人人格權一般與物質利益有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認為對法人人格的侵犯往往會給法人造成財產上的損失;同時法人的某些人格權如名稱權是可以出售或轉讓的。[14]還有學者認為“法人的名譽中不含有精神因素,不可能受到精神損害,因此對法人名譽的訴訟不構成侵害名譽權之訴,對企業(yè)法人則僅構成商譽侵權。[15]因此他們認為法人人格權的物質利益占主導地位,所以對法人人格權的保護可以用財產損害賠償?shù)姆绞絹砭S護。在沒有財產損失的情況下,采用如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等非財產責任的方式就可以維護其合法權益,因此沒有必要借助非財產損害賠償來實現(xiàn)其救濟。
筆者認為,法人的人格權雖然與財產權的聯(lián)系非常緊密,但我們決不能將法人人格權與財產權混為一談,進而將法人的人格權受侵害的事實簡單的歸結為財產權受到侵害。一方面,應當指出財產損害賠償和非財產損害賠償都是一種財產責任,只不過這二者針對的客體不同。財產損害賠償是針對受害人財產上損失的賠償,而非財產損害賠償則是針對受害人非財產上損失的賠償。如果按照某些學者主張的“在法人沒有遭受財產損失的情況下,單采用非財產責任如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非財產責任方式”,在其中除了停止侵害是對正在進行中的侵權行為適用的,其余幾種責任形式都是在損害事實發(fā)生后的保護措施,這種事后救濟方式根本無法實現(xiàn)對受害人的充分保護,更談不上對加害人的懲戒以及抑制加害行為的作用。基于這種考慮,日本的后藤孝典先生認為侵權行為法必須把對加害行為的抑制作為最高的指導理念,損害賠償應該作為達到加害制裁這一目的的手段加以運用。對企業(yè)的加害行為,只要刑法、行政法規(guī)都不具有現(xiàn)實的抑制效果,就應當依靠侵權行為法抑制加害行為。[16](P48)由此可見,單純的采用非財產責任形式很難達到對加害人的懲戒作用,并且也無法起到抑制侵權行為發(fā)生的作用。
另一方面,有些學者認為法人的人格權與財產權聯(lián)系緊密,因此對侵害法人的商號、商譽、商業(yè)秘密以及商業(yè)信用的情況下,如果造成了財產損失,通過財產損害賠償?shù)姆绞骄涂梢詫崿F(xiàn)對法人的救濟,而不必采取非財產損害賠償?shù)姆绞?。筆者認為,法人的商事人格權雖然與財產權聯(lián)系非常緊密,但我們決不能將商事人格權與財產權混為一談,進而將法人的商事人格權受侵害的事實簡單的歸結為財產權受侵害。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我國法人有多種形式,除了企業(yè)法人外還有機關法人、事業(yè)單位法人、社會團體法人等非企業(yè)法人。非企業(yè)法人并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承擔著各種社會管理職能和社會公益事業(yè)的服務職能,如學校、幼兒園、醫(yī)院、養(yǎng)老院等非企業(yè)法人。上述主體的人格權往往不帶有商品化色彩,多與財產無關,在其人格權遭受侵害時,帶來的不僅僅是財產損失,更主要的是信譽和威信的降低以及正常業(yè)務活動的阻礙,從而影響其社會管理職能的正常行使。例如,誣告某基金會將基金挪作章程規(guī)定目的以外之用,使他人的捐助減少;或冒用部隊醫(yī)院專家門診的名義給病人看病,導致人們對該部隊醫(yī)院的評價下降。在上述情況下,對法人的人格權受侵害所產生的非財產損害賠償也應當給予賠償。[17]轉(2)就企業(yè)法人來說,其人格權并不必然都能帶來財產上的利益,只有經營較好的企業(yè),其名稱和信譽等人格權才會在市場上有較高的交換價值,而對經營較差的企業(yè)的商事人格權的侵害可能不會給其帶來財產上的損害。但是現(xiàn)代企業(yè)經營強調的是一種企業(yè)文化的建設,如果侵害了企業(yè)辛辛苦苦所建立的文化氛圍,雖然并不直接對企業(yè)造成財產上的損害,但也妨害了企業(yè)正常的經營秩序,打破了企業(yè)的經營計劃,此時,也應當允許企業(yè)行使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
(3)法人的人格權受侵害后,可能會引起法人財產上的損害,但其中大部分是潛在的,并且在訴訟上是很難證明的。如果按照財產損害賠償來處理就必須要求法人舉出證據(jù)證明其究竟是否遭受了財產上的損害,以及遭受了多少財產上的損害,這無形中增加了法人的舉證難度,不利于實現(xiàn)對其合法權益的保護。如果賦予法人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則此時法人不必舉證證明其究竟是否遭受了財產上的損害,只要加害人侵犯了法人的商號權、商譽權、商業(yè)信用權和商業(yè)秘密權等人格權,就要承擔非財產損害賠償責任,至于具體賠償數(shù)額,就由法官根據(jù)加害人的過錯程度、加害的手段和方式等情節(jié)加以具體判斷。
(4)加害人對法人的人身權的侵害往往會給法人帶來持久的、潛在的、巨大的影響,所以在法人權利受到侵害后到給法人造成實際財產損失之間還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如果否認了法人的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則在法人的財產損害顯現(xiàn)出來之前,其無法尋求財產方面的救濟去彌補加害人造成的損害,而只能請求加害人承擔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消除影響等非財產責任方式,并且只能等到法人財產方面的損害顯現(xiàn)出來后,才能請求財產損害賠償。而此時,法人可能因為其權利受到侵害、信譽降低而被市場淘汰,此時賠償對其又有何意義呢?大家不會忘記幾年前紅遍大江南北的三株口服液因為在一審中被誤定為對健康有害,結果導致一個具有幾億元資產的企業(yè)眨眼間灰飛煙滅。[18]]因此在法人的人身權遭受侵害時就應當賦予其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使其在遭受重大損失之前得到救濟,這樣對保護法人的合法權益更加有利。
(五)從平衡法人責任的角度看其非財產損害賠償。
在侵權行為法的特殊侵權行為中存在著法人侵權責任這一獨立的侵權行為類型,而法人侵權責任有四個構成要件,即(1)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他工作人員須有執(zhí)行職務的行為,且該行為違反法律。(2)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他工作人員的行為造成了客觀的損害后果。(3)法定代表人及其他工作人員的行為須與損害事實有因果關系。(4)法人及其工作人員主觀上須有過錯。[19](P256)其中,法人侵權責任構成要件中的主觀過錯,是指法人本身的過錯。過錯是一種主觀的心理狀態(tài),是一種行為活動,也是一種輿論和道德譴責。從生物學的角度考慮,法人是一個社會組織,不是生物學上的人,因而其本身不可能具有主觀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活動也就談不上過錯。法律上之所以確定法人過錯是基于以下考慮:雖然法人在心理上不存在過錯,但法人代表具有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活動,因而法人代表也就具有了存在過錯的可能性。法律上遂將法人代表在執(zhí)行職務過程中的過錯視為法人的過錯,在法律作出這種規(guī)定后,使法人代表所導致的過錯轉移給了法人。通過這種規(guī)定,既保護了受害人的合法權益,使其得到了損害賠償,又促使法人代表謹慎行為,并且強化了法人的社會責任,調節(jié)了處于強勢地位的法人與處于弱勢地位的自然人之間的關系,最終達到了社會平衡。
但我們應當清醒的認識到,如果僅僅加重民事主體的責任而不擴大其權利范圍是不利于其存在和發(fā)展的,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法人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來自其他法人及自然人侵權行為的挑戰(zhàn),是否賦予法人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成為保障法人健康發(fā)展的前提之一。如上所述,學者們一方面肯定法人的侵權責任,認為在法人的侵權責任中,法人代表的過錯就是法人的過錯,法人應當為此承擔侵權責任;另一方面,又從法人是組織體不存在類似于自然人的精神痛苦為由,否認了法人的非財產損害,這實際上是前后矛盾的。因此,日本學者長谷部茂吉認為,在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的關系上,“將法人代表就其具有的代表資格而感受到的痛苦來作為法人的精神痛苦這一考慮方法是可行的。[20](P116)此外,我國臺灣學者曾世雄先生也認為,對于法人的人格權受侵害之結果,如其內部之自然人有痛苦之感受,以法人內部自然人為法人之機關或機關中之配置,其痛苦之感受即為法人之感受。惟如此認定,方能保持組織體說之前后一致。否則法人內部自然人之痛苦,認為系其個人之感受,其結果因性質上屬于反射損害,該自然人所感受之痛苦無獲得賠償之可能,則法人人格權盡管受到侵害,其內部自然人盡管痛苦萬分,現(xiàn)行法律制度下,只能等閑視之,無救濟之可能。如此結論,應非妥適。[2]337
三、法人非財產損害的類型化-從法人非財產損害客體的角度來探討
Larenz教授曾言:“當抽象-—般的概念及其邏輯體系不足以掌握某種生活現(xiàn)象或意義脈絡的多樣表現(xiàn)形態(tài)時,大家首先會想到的輔助思考形式是”類型“。[21](P330)
對法人的非財產損害賠償也應當進行類型化的處理,這樣可以使人們在類型中發(fā)現(xiàn)一些共同點,這些共同點也許可以抽象成為一些有用的概念(workingconcept),為學者們繼續(xù)分析法人的非財產損害賠償提供有用的工具。非財產損害作為與財產損害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其損害的客體應該是與財產權相對應的人身權。具體來說,人身權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人格權和身份權。人格權是指以與權利人之人格不得分離之利益為標的之權利。[22](P23)身份權是指基于親屬法上相對關系之身份而享有之權利,例如,家長對于其親屬之家長權,父母對于其子女之親權等。[22]21對于人格權而言,自然人和法人均得享有,但對于身份權而言,僅能由自然人享有,法人不能享有該項權利。因此在下文中,筆者所論述的法人非財產損害的客體僅指其人格權而言。
(一)侵害法人一般人格權的非財產損害。我國臺灣學者王澤鑒先生認為:“所謂人格權,指一般人格權而言,即關于人的價值與尊嚴的權利,性質上是一種母權,衍生出了個別人格權。”[23](P103)由此可見,一般人格權處于一種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與具體人格權相比,具有主體的普遍性、權利客體的高度概括性、權利內容的廣泛性和權利性質的基本性。最初設立一般人格權的《瑞士民法典》第28條,性質上即為一種一般條款,發(fā)揮著一般條款的制度功能。[24](P316)而法人的一般人格權是法人作為民事權利主體所享有的人格不受侵犯的權利,是以與法人的財產利益相對應的法人人格利益為基礎,與法人人格權密不可分的權利。法人的一般人格權起到保證法人作為民事主體在民商事交往中享有的法人人格獨立及法人人格平等的作用,因此是首先需要保護的客體。在當今社會中,法律對人格權的保護呈現(xiàn)出不斷擴張的趨勢,具體體現(xiàn)為:(1)人格權越來越受立法者的保護。(2)人格權的范圍不斷擴大。(3)法律對人格權的保護越來越周密。[25](P354)這種變遷從法律對一般人格權內涵的不斷擴張體現(xiàn)出來,例如德國以前僅就具體人格權進行保護,后來通過司法判例解釋目的性擴張了對一般人格權的保護,并且通過判例不斷擴大了非財產損害的范圍。[26](P97)
從嚴格意義上說,法人的一般人格權是一個內涵和外延都不確定的法律概念,但是采用這一概念的優(yōu)點就是使法院能夠靈活的根據(jù)社會經濟發(fā)展及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的變遷而適用法律。通過這樣一個不確定的概念,以其自身的模糊形式負載法律的靈活、簡短和安全,從而充分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并且通過對法人一般人格權的擴張解釋也為尚未被法律所確認的法人的具體人格權的救濟提供了法律依據(jù)。
(二)侵害法人具體人格權的非財產損害。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發(fā)展,法人的商號權、商譽權、信用權、商業(yè)秘密權等對法人的生產經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在這些權利受到侵害時,法人可以請求非財產損害賠償。
(1)侵害法人商號權的非財產損害。商號是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為了表明不同于他人的特征而在營業(yè)中使用的專屬名稱,即商號主體在商事交易中為法律行為時,用以署名、或讓其人使用,與他人進行商事交往的名稱。[27]商號維系和反映商事主體的商業(yè)信譽,其本身有著重要的經濟價值,是商事主體的一項重要無形財產。同時,商號是商事主體在營業(yè)上用于區(qū)別其他商事主體的特定名稱,是其主體資格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因而它具有重要的識別價值,使商事主體特定化和人格化。商號權與商事主體的人身是不可分離的,它總是特定的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聯(lián)系在一起,離開了特定的商品生產者或經營者,就無所謂商號權。所以,商號權與商標權和專利權相比更具人格性。在商號的創(chuàng)制過程中,商事主體通常要花費相當長時間和巨大的精力去刻意創(chuàng)造一個能反映其營業(yè)特點和文化理念的商號。所以,在商事主體的商號權受到他人侵害后,其所遭受的不僅僅是一種財產上的損害,更重要的是對商號中所包含的商事主體的人格利益的侵害。此時,賦予商事主體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則是理所當然的。
(2)侵害法人商譽權的非財產損害。同自然人享有名譽權一樣,法人也擁有自己的名譽權,只不過法人的名譽權更多的體現(xiàn)為社會對法人從事經營活動的商品信譽和商業(yè)信譽的反映和評價,因此有學者主張對法人應當采用商譽權保護制度,并采取對法人商譽的誹謗訴訟制度以及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有關制度加以保護。[28](P526)筆者認為,對于法人商譽權的保護除了采用上述學者主張的措施外,還應當賦予法人以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因為商譽權作為法人在市場經濟中享有的商品信譽和商業(yè)信譽,其形成往往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也凝結了法人及其全體工作人員的大量心血。這時,法人的商譽權不僅僅是一種具有財產內容的權利,而且也是一種具有人身性質的權利,是法人一項重要的人格權,此時如果有人侵害了法人的商譽權,使其多年來苦心經營的良好商業(yè)信譽毀于一旦時,很難說此時法人遭受的僅僅是一種財產上的損害,所以賦予法人以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就顯得尤為重要。
(3)侵害法人信用權的非財產損害。法人的信用權是法人就其具有的經濟能力在社會上獲得相應信賴與評價所享有的維護的權利,其主要體現(xiàn)在社會上的其他主體對法人的生產經營、產品質量、償付債務等方面的良好行為所產生的信賴感,是法人在市場經濟中開展經營活動的一項重要資本。就我國現(xiàn)行立法來看,沒有明確規(guī)定法人的信用權,而是參照《民法通則》第120條關于保護名譽權的規(guī)定來處理的。但總體上說,信用主要是針對主體的經濟能力的社會評價,其內涵比較狹小,而名譽則體現(xiàn)了對主體人格的綜合評價,其內涵比較寬泛。人無信不立,但對于自然人而言,沒有信用可能并不會影響到其主體人格的存在,但對于專門從事生產經營等商業(yè)活動的法人來說,如果失去他人的信任導致信用下降,就可能失去從事商業(yè)活動的法律人格。例如,在實行自然人破產制度的情況下,一個經商的自然人破產后,往往會失去作為商事主體的資格,但還保留作為一般民事主體的資格,比方說其在婚姻家庭領域的主體資格以及一般的物權關系和債權關系領域的主體資格。[29]而與此相對,法人在破產以后就失去了其全部人格,由此可見對法人信用權給予非財產損害賠償保護的重要性。
(4)侵害法人商業(yè)秘密權的非財產損害。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將商業(yè)秘密定義為:“不為公眾所知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并經權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鄙虡I(yè)秘密作為法人的一項重要權利,在《民法通則》中卻沒有任何規(guī)定,而僅僅依靠《反不正當競爭法》這一經濟法律規(guī)范進行調整,我們知道經濟法與民法的立法目的和功能是不同的,經濟法側重于發(fā)揮國家對本國經濟運行的調整作用,而民法則側重于對民事主體私權利的保護。相比較而言,民法對私權的保護更為周全、完備。所以為了充分實現(xiàn)對法人權利的保護作用,應當在民法中作出對法人商業(yè)秘密權進行保護的規(guī)定。此外,商業(yè)秘密的保護與對自然人隱私的保護也有所不同。對自然人隱私的保護,是基于對個人生活安寧的維護,是個人的私生活不受他人非法干擾。而對法人商業(yè)秘密的保護,是為了保護法人的正常的商業(yè)活動不受他人干擾。保有商業(yè)秘密的自由,對從事商業(yè)活動的法人而言,不僅可以防止因泄密導致可得經濟利益的損失,更為重要的是還與商事主體資格的存在生死攸關。如果說對自然人隱私的侵害結果,大多是影響到自然人的生活質量,不會危及到其人格的存續(xù);則對于法人商業(yè)秘密的侵害,除了影響其正常的商業(yè)活動外,還有可能威脅到法人人格的存續(xù),并進而對其人格利益造成重大的減損。這種情況下,如果否認法人的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顯然是不公平的。
四、結語
隨著社會生活的發(fā)展,法人的非財產權利的重要性也越來越明顯的顯現(xiàn)出來,如法人對自己言論自由的維護,法人對通過一定政治行為表達自己政治意愿并要求該權利不受侵犯,[30]以及法人的商號權、商譽權、信用權和商業(yè)秘密權等等。對于這些權利的保護僅靠財產損害的賠償是不夠的,所以賦予法人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就顯得尤為重要。盡管目前世界各國的判例和立法對法人是否享有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還未達成共識,但筆者相信,隨著法人的社會作用、法人的財產權和人格權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同后,賦予法人以非財產損害賠償請求權將是大勢所趨。
注釋:
[1]梁書文,楊立新,楊洪逵,審理名譽權案件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曾世雄,損害賠償法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參考文獻:
[1][2]參見《德國民法典》第847條,《日本民法典》第710條,《瑞士民法典》第28條,《法國民法典》第1382條。
[3]余能斌,馬駿駒,現(xiàn)代民法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
[4]張新寶,名譽權的法律保護[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5]王利明,楊立新,姚輝,人格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6]王利明,人格權法新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7]王澤鑒,民法總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8]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9]鄭玉波,民法總則[M].我國臺灣:三民書局1979。
[10]江平,程合紅,論信用-從古羅馬法到現(xiàn)代社會[J],東吳法學,2000,(1):29。
[11]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7)[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12][匈牙利]格奧爾格,匈牙利民法典的修改,載法學教材編輯部,外國民法資料選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
[13]幾代通著,德本申一補訂:侵權行為法,有斐閣,1994.278,轉引自于敏,我國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與精神損害賠償[A],梁慧星,民商法論從[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4]余延滿,我國民法通則并未建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J],法學評論,1992,(3):27。
[15]程合紅,商事人格權[J],政法論壇,2000,(5):18。
[16]于敏,日本侵權行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7]張谷,陳安義,法人人格權受侵害可否請求非財產損害賠償[J].政治與法律,1992,(2):2。
[19]王利明,楊立新,侵權行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20][日]長谷部茂吉,法人具有撫慰金賠償請求權嗎。第185號,第45頁,轉引自關今華,精神損害賠償數(shù)額的確定與計算[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21]Larenz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M],我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
[22]史尚寬,民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3]王澤鑒,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24]潘漢典等譯[德]茨威格特,比較法總論[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25]梁慧星,為權利而斗爭[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
[26]王澤鑒,民法學說予判例研究(8)[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27]張麗霞,論商號和商號權[J],法律科學,1996,(4):13。
[28]張新寶,康長慶,民法通則實施以來人民法院審理侵害名譽權案件的情況、問題和若干對策,[A]梁慧星,民商法論叢[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9]程合紅,商事人格權芻議[J],中國法學,2000,(5):4。
[30]王全弟,龔佳,論對法人的非財產損害賠償[J],法學,2002,(3)58。
- 上一篇:信訪局科學發(fā)展觀精彩演講稿
- 下一篇:合同成立與生效區(qū)分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