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在高校資助育人的應用
時間:2022-12-31 11:01:33
導語:積極心理學在高校資助育人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積極心理學注重探索個人內在的積極力量,提升個人的積極情緒體驗。本文通過尋找積極心理學與資助育人工作兩者之間的契合點,分析了將積極心理學融入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此基礎上探索了積極心理學理念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具體實施路徑,以期能進一步增強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資助育人;貧困學生
將積極心理學應用于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既能為應對新時期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面臨的困境和挑戰(zhàn)提供新的對策和建議,也能為高校優(yōu)化資助育人內容,創(chuàng)新資助育人方式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將積極心理學有效融入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不僅可以提高貧困學生的幸福指數(shù)和自我效能感,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心理韌性,有效促進他們積極人格的培養(yǎng)和塑造。
一、積極心理學相關理論概述
傳統(tǒng)心理學重在研究已經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并試圖尋找應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方法,而積極心理學提倡以一種積極的眼光去詮釋心理問題,把科學研究的關鍵放在了培養(yǎng)人的固有積極力量上,主張通過提高人的積極情緒體驗、激發(fā)個人內在積極能量,發(fā)展?jié)撛诘拿赖潞蛢?yōu)勢,構建積極的社會關系,從而幫助個人生活的更加幸福。積極心理學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人格品質和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tǒng)。
(一)積極情緒理論
早在1869年,科學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威廉·馮特就提出了情緒的維度概念。他認為,人類的任何情緒都是由愉悅度、喚醒度和緊張度三個不同維度組合而成。也就是說,如果設定一個情緒三維空間,人們就可以根據每種情緒在三個維度上面的獨特表現(xiàn)來為其鎖定一個專屬坐標,而積極情緒顯然屬于愉悅度的坐標軸。所謂的積極情緒是指愉悅的、引起我們接近和喜愛行為的情緒。那么積極情緒具體包括哪些種類呢?美國著名的積極情緒專家弗雷德里克森認為,積極情緒主要包含10種最常見的情緒,分別是:喜悅、逗趣、寧靜、振奮、敬佩、興趣、自豪、感恩、希望、愛意。同時,弗雷德里克森提出了擴展—建構理論,他認為積極的情緒能夠使個體的認知和行為系統(tǒng)更為開放、靈活,它能引導人們以開放的心態(tài)和思維去學習新鮮的知識,構建積極的心理資源,促使人們不斷成長。
(二)積極的人格品質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喬治·范倫特通過70多年的心理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在其生命的各個階段表現(xiàn)出樂觀、開朗、幽默、滿足等心理品質的人,會生活得更為幸福長壽。范倫特將這些富有正能量的心理特質稱為“成熟的防御機制”,在積極心理學理論中統(tǒng)稱為“性格優(yōu)勢”。性格優(yōu)勢是積極心理學的重點研究領域之一。美國心理學家皮特森和塞利格曼提出了優(yōu)勢的價值實踐分類體系,該體系提出了人類本性中所具有的六大美德,即智慧、勇氣、正義、仁愛、節(jié)制、升華和這些美德分別對應的個體性格中所具有的24種性格優(yōu)勢,分別是:創(chuàng)造力、好奇心、開放性思維、好學、洞察力、勇敢、毅力、正直、活力、社會責任感、公平、領導力、愛、仁慈、社交智慧、寬恕、謙虛、謹慎、自我管理、美的領悟、感恩、樂觀、幽默和信仰。同時,塞利格曼強調這些優(yōu)勢是可以后天培養(yǎng)的。當人們將這些美德和優(yōu)勢運用到學習和工作中,將獲得更多的心理體驗,從而產生積極向上的精神。
(三)積極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
1.積極關系理論。塞利格曼的PERMA幸福理論指出,個人是否幸福主要由五個元素組成,其中字母R代表的就是積極關系,它會給幸福帶來正面的影響。積極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認為積極心理學主要講的是“他人”。許多經歷過沮喪、挫折的人可以更快的從困境中走出來,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故而積極關系是指在社會交往過程中以利他精神為原則,以同理心、共情能力和親社會行為等要素構成的,意在提升人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穩(wěn)固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一種理論。研究表明,在心理學層面,積極關系分別在幸福感、心理韌性和預防暴力三個方面影響人們。從內因上看,社交能力、共情能力、親社會行為、自我效能感都是幸福感和心理韌性的保護因素,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個體積極關系的建立。從外因上看,積極關系本身就是重要的外在保護因子,與個人幸福體驗的產生和心理韌性的建立有著密切的關系。那么如何建立積極關系呢?研究認為,建立積極關系的鑰匙在于:同理心、非語言和語言溝通、善意與助人,其中同理心是構建正常人際關系的先決條件。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運用積極關系理論,有助于貧困學生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提升他們的主觀幸福感。2.積極組織理論。積極組織系統(tǒng)是指能夠促進個體獲得更多積極力量與美德,并且能夠使個體獲得幸福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它是積極心理學的三大研究內容之一,主要包括積極社會組織系統(tǒng)、積極社區(qū)組織系統(tǒng)和積極家庭組織系統(tǒng)。而本文中所說的積極組織理論主要是指積極社區(qū)組織系統(tǒng)里面能夠對貧困學生心理產生直接影響的積極校園環(huán)境系統(tǒng),包括積極的教師和積極的學校。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基層教師的努力和付出,他們的工作態(tài)度能直接影響資助育人工作的成效。因此,高校在注重貧困學生教育的同時也應該關心教師的心理狀態(tài),將教師的積極品質視為最重要的財富,積極培育教師的“心理資本”,讓他們能以自信、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去迎接工作,并在全校形成一種積極的幸福氛圍。通過教師的積極態(tài)度和學校的積極氛圍去潛移默化地影響貧困學生,讓他們在這種積極的環(huán)境中能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各種困難。
二、積極心理學應用于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為適應新形勢下國家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應詳細分析積極心理學和高校資助育人之間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并進一步探討將積極心理學理論融入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終為優(yōu)化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內容、改進工作方法、真正實現(xiàn)育人目的提供新的思路。
(一)積極心理學應用于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1.有助于提升貧困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通常高校將貧困學生視為“弱勢群體”,主要針對他們進行經濟幫扶,注重資助金“量”的完成而忽視了貧困學生本身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研究表明,貧困學生更易產生自卑、焦慮、孤獨等負面情緒,進而對人生感到失望。為了扭轉貧困學生的消極情緒,提升他們的積極情緒體驗,就需要運用積極心理學理論開展資助育人工作,在工作中矯正貧困學生的消極心態(tài)并不斷提升他們的心理體驗,使其能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應對各種困境,減少問題學生的出現(xiàn)。2.有助于培養(yǎng)貧困學生的積極人格品質。美國心理學家皮特森和賽利格曼提出了優(yōu)勢的價值實踐分類體系,該體系認為人類本性中具有六大美德和24種性格優(yōu)勢。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將這些美德和優(yōu)勢運用到學習和工作中去,個體將獲得更多的心理體驗并產生積極向上的精神。當前過于注重矯正貧困學生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而沒有重視對他們積極人格品質的培養(yǎng)。高校在對貧困學生展開資助的同時也應對其進行積極教育,培育他們的誠信、感恩、責任意識,讓他們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點和價值,在自己受助的同時也產生助人的意識,從而實現(xiàn)受助、自助和助人的良性循環(huán)。3.有助于給貧困學生營造積極的教育環(huán)境。積極組織系統(tǒng)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三大領域之一,它注重分析人類的生活環(huán)境,并且認為積極的生活環(huán)境可以影響人類的情緒體驗。同理,積極的教育環(huán)境也必然能給貧困學生帶來快樂的情緒體驗。如果高校在平時的教育和管理中致力于教師和學生積極心理的培育,且通過多種舉措去營造一個老師關愛學生、學生感恩教師的和諧校園環(huán)境,那必然能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感。尤其是貧困學生,他們只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有更多的親社會行為。
(二)積極心理學應用于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可行性
1.具有共同的人文關懷。當前高校貧困學生的心態(tài)整體是積極向上的,但仍然存在部分貧困學生因為經濟、人際、學業(yè)、就業(yè)等問題而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因此,國家和高校在提供經濟幫扶的同時也需要給予貧困學生人文關懷,注重貧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誠信、感恩、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而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是人的積極心理品質,重視個人內在優(yōu)勢和潛能的挖掘,將積極心理學運用于貧困學生教育,有助于培育貧困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這同樣體現(xiàn)了人文關懷中理解人、重視人、尊重人的精神實質。因此積極心理學和資助育人工作都體現(xiàn)了人文關懷性,都關注學生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境界。2.對資助育人工作的有力補充。面對貧困學生求學問題,我國基本上形成了獎、助、貸、勤、減、免等一整套趨于完善的經濟幫扶體系,盡力保證每一個學生不因貧困而失學。資助育人工作中經濟資助是外顯的,可以明確被檢查和考核,而育人工作卻是隱形的,不易被衡量和評價。因此,傳統(tǒng)的資助育人工作存在重物質幫扶、輕精神支持的現(xiàn)象,貧困學生易出現(xiàn)多種問題。積極心理學倡導面向所有的貧困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增進貧困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讓他們能以樂觀的心態(tài)來感受生活的樂趣、面對學業(yè)的壓力、感恩老師和同學的關懷。如果貧困學生能常常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即便他們遭遇消極事件,也能以更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梢?積極心理學的引入是對傳統(tǒng)資助育人工作的一種有力補充,能使育人工作更富成效。3.具有共同的目標追求。實現(xiàn)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除了要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較高的專業(yè)技能以外,還需要健康的身心素質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質。積極心理學主要是激發(fā)人的內在優(yōu)勢和潛能,通過提升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促使他們能以樂觀的心態(tài)來面對困境,以更積極的態(tài)度來規(guī)劃人生,最終實現(xiàn)自身的全面發(fā)展。這也是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所追求的最終目標。兩者都意在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對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目標要求。
三、積極心理學應用于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具體路徑
(一)提升積極情緒體驗
1.建立“一生一策”幫扶機制?!耙簧徊摺奔礊槊恳晃回毨W生設立一個幫扶檔案,配備專門的幫扶教師,個性化地開展貧困學生幫扶活動,做到在生活上關心照顧,在思想上答疑解惑,在學習上幫助指導,促進其健康成長。通過“一生一策”對貧困學生進行思想、心理、學業(yè)、經濟、就業(yè)等全方位的幫扶,并借助家庭和社會的力量,共同協(xié)作開展教育,使貧困學生能夠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關愛下逐步建立自信,增強自身的積極情緒體驗,以及對未來的美好期望。2.開展多元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能夠在學生思想、意志、認知、情感等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并能轉移和減輕學生內心的焦慮和自卑等消極情緒,提高對生活和學習的滿意度。高校作為培養(yǎng)學生成長成才的主陣地,應結合貧困學生的特點積極組織開展各項校園文化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使他們能盡快融入大學生活,進一步緩和學生的不良情緒,增強他們的幸福感。
(二)塑造積極的人格
1.開展心理育人。通過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并學會運用積極心理學方法去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減輕消極情緒對自己的影響,提升自己的積極情緒體驗。此外,學校也可以開設積極心理學培訓課程,對教師進行積極心理學培訓,鼓勵教師尤其是輔導員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熟練運用積極心理學理論,深度挖掘學生內在的正能量,努力培育學生的積極品質。針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作為心理咨詢教師要善于實施積極的心理干預策略,化解學生的不良情緒,讓學生重塑自信。2.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和奉獻意識。傳統(tǒng)的資助育人工作存在重資助輕育人的現(xiàn)象,導致學生產生“等、靠、要”的依賴心理,把國家和學校給予的經濟資助視為理所當然,缺乏感恩之心。為此,高校在開展經濟資助的同時,也要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通過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以及開展其他積極教育活動,培養(yǎng)貧困學生的感恩意識,鼓勵他們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主動幫助他人。通過助人不僅培養(yǎng)了他們的奉獻意識,也有助于其塑造積極的人格品質。
(三)營造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
1.營造積極的校風?;突ブ?、與人為善的校風對貧困學生消除自卑心理、養(yǎng)成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學校而言,需要強化全校教職工的關愛意識,時刻關注貧困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態(tài),通過教師的細心關懷去感動學生,使他們敞開心扉,縮短師生距離。同時,教師也要竭力幫助那些學業(yè)困難的貧困學生,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升自信心,消除學業(yè)焦慮。2.培育良好的班風和學風。一方面,輔導員和班主任要隨時關注學生動態(tài),對于某些學生,如少數(shù)民族學生、貧困學生、殘疾學生等需要給予特別的關愛和幫助,全面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和身心健康狀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幫扶,讓他們能深切地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懷,增強師生之間的信任感。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學生干部的力量,積極開展先進班集體建設,培育良好互助的班風和學風,通過積極向上的團體氛圍來潛移默化地影響貧困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促使他們積極樂觀地生活和學習。
四、結語
積極心理學所倡導的積極教育有別于傳統(tǒng)教育,其旨在通過積極正面的引導和鼓勵,增強貧困學生的幸福感,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增加貧困學生內心的正能量,促使他們在受助的同時也愿意幫助他人,形成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環(huán),增強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劉翔平.積極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57.
[2]王錸.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路徑探索[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8:19.
[3]曾光,趙昱鯤.幸福的科學積極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8:109.
[4]陳笑弟.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德育應用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16-17.
[5]葛楠.積極心理學視閾下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路徑[J].高教論壇,2018(9):24.
[6]劉結.基于大數(shù)據概念的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精準資助研究[J].烏魯木齊職業(yè)大學學報,2018(1):89-92.
[7]朱莉,王群,宋偉.高校大學生精準資助育人體系的構建——以山東農業(yè)大學“三三模式”為例[J].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91-94.
[8]李躦雯.新時期高職院?!敖鹱炙睂W習幫扶體系的構建[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5):46-47.
[9]陶恩前.高校學困生形成原因及幫扶路徑[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12(4):87-89.
[10]趙遠遠.創(chuàng)建高校“困難學生”幫扶體系研究[J].理論觀察,2013(4):135-137.
作者:許力文
- 上一篇:市政工程施工技術安全探討
- 下一篇:新媒體時代學術期刊傳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