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管弦樂隊建設及教學改革研究

時間:2022-12-23 09:45:14

導語:西洋管弦樂隊建設及教學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洋管弦樂隊建設及教學改革研究

【摘要】“以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是中共中央國務院對高等院校提出的新要求。應在高校中組建西洋管弦樂隊,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與知名度。在普通高校成立管弦樂隊,不僅可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而且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力與團隊合作能力。

【關鍵詞】管弦樂隊;改革;審美

西洋管弦樂是一種交響樂,其歷史悠久,早在16世紀時期,西洋管弦藝術就已經(jīng)在歐洲流行起來,但并未建立管弦樂隊。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西洋管弦藝術在我國蓬勃發(fā)展,高校中,學生們紛紛組建管弦樂隊或管弦樂團,還創(chuàng)作出一批優(yōu)秀的管弦作品。很多高校還特意開設了一系列藝術美育課程。筆者就高校中的西洋管弦樂教育提出自己的看法,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西洋管弦樂隊在我國的發(fā)展

以小提琴、大提琴為主的西洋弦樂器早在17世紀就伴隨著來華的傳教士進入中國,便開始了在中國的發(fā)展?!?742年則成立了中國最早的一支西洋管弦樂隊。但此時尚未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較大影響,直到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西方弦樂藝術才在列強槍炮的帶動下開始進行大規(guī)模的藝術輸出,從而形成了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第一次沖擊。1849年,中國民間第一支西洋管弦樂隊在上海徐匯公學由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創(chuàng)辦成立?!盵1]大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許多西方音樂家如弗蘭克爾、齊爾品等來中國進行音樂教學并擔任樂團指揮,創(chuàng)作出一批具有中國風味的作品,吸收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受到了當時中國觀眾的喜愛。在專業(yè)院校的管弦教育方面,中央音樂學院與上海音樂學院開設相關專業(yè),并開始招生,后培養(yǎng)出一批在我國管弦音樂發(fā)展過程中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的音樂家,所創(chuàng)作出的管弦作品在今后的時代發(fā)展中有著重要意義。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中外交流逐漸密切,音樂上的交流漸漸頻繁,音樂家們逐漸深入接受西方的音樂文化,并開始慢慢探索創(chuàng)作出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管弦作品,涌現(xiàn)出如《梁山伯與祝英臺》《采茶謠》等一系列優(yōu)秀的民族管弦樂作品。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進一步促進了西洋管弦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中國的管弦藝術家們也逐步在世界范圍內(nèi)產(chǎn)生更積極的社會影響,創(chuàng)作和出版了諸如《戲韻》《高山族組曲》等優(yōu)秀作品,也為西洋管弦藝術在中國的繁榮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建立西洋管弦樂隊的重要性

在高校的音樂教育中,西洋管弦樂教育活動的開展,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F(xiàn)代音樂快速發(fā)展,使音樂類型更為豐富和多樣化,而學生喜好的音樂類型有差異,能夠充分反映人類的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管弦樂隊能體現(xiàn)人的綜合素質和合作精神,對樹立學校的良好形象起著重要作用。高校除了要保持高質量的教學水準和一流的教學環(huán)境外,也要注重對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以吸引更多的優(yōu)秀學生。而管弦樂隊里充滿著團隊合作、積極進取的氛圍,這也是吸引學生參與其中的重要原因,同時也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高校組建管弦樂隊,積極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使學生勇于參加國際比賽與國際上的音樂交流,有利于提升學校的國際影響力,通過音樂進行交流與競技,從而推動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學校的知名度。擁有一支高素質的、代表著學校形象的管弦樂隊,也是廣大師生所希望的。

三、高校西洋管弦樂隊的建設及教學改革

目前,各綜合類院校學生學習西洋管弦樂藝術,主要是通過高校開設的音樂賞析課。據(jù)了解,在許多綜合類高校的西洋管弦音樂賞析課中,大多是通過播放西洋管弦樂作品進行教學,主要播放的是德國柏林愛樂樂團、美國費城交響樂團、法國巴黎管弦樂團、英國皇家愛樂樂團、以色列愛樂樂團等世界知名交響樂團演奏的西洋管弦作品。雖然學生可以在聆聽西洋管弦樂的過程中,認識到許多西方的管弦樂器,以及培養(yǎng)自身的審美意識,但僅僅依靠相關的西洋管弦樂賞析課,是達不到全方位提升學生西洋管弦樂綜合水平的目的的。鑒于此,提出以下幾個建議,希望以此促進高校西洋管弦樂藝術的發(fā)展,達到美育教學的目的,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藝術文化素質。

(一)組建管弦樂隊

學校是學生們學習成長的空間場域,一所擁有著豐厚文化內(nèi)涵的學校,能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影響一代又一代學生,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的文化熏陶,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中共中央國務院對高等院校提出了新要求,即“以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xié)調發(fā)展”,在新要求下,許多高校開始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鑒于此,在高校中組建一支以學生為主的管弦樂隊,不僅能落實國務院的新要求,也能讓其成為高校的特色品牌,還能發(fā)揮藝術育人的作用,同時可以豐富高校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充分展示學生的精神面貌,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供實踐平臺。為組建有水平的管弦樂隊,首先要招收有管弦樂學習經(jīng)驗的學生,其次再招收對管弦樂有極大興趣的學生,從而營造濃郁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們學習西洋管弦樂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管弦樂隊的最佳人數(shù)為35人左右,這源于西洋管弦樂隊主要有以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貝斯為主的弦樂組,以短笛、長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大管為主的木管組,以小號、圓號、長號、低音號為主的銅管組,以定音鼓、鑼、镲、鈴鼓為主的打擊樂組。因此以35人作為參數(shù)是組建管弦樂隊的重要基礎,同時也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和意識,以及使學生在不斷的排練學習中,養(yǎng)成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良好品質。

(二)增強音樂素養(yǎng)

對學生的音樂素質進行培養(yǎng),是藝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學習音樂的基礎。一個學習音樂的人,不具備音樂素養(yǎng)就等同于一個僅會機械地彈奏和歌唱的機器人,無法去理解音樂、感受音樂、表現(xiàn)音樂。因此,音樂素養(yǎng)對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完善學生的人格以及認識事物的能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應采用以聆聽教學、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為主的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音樂素養(yǎng)和音樂實踐能力。目前高校老師在實施聆聽教學時,其教學的曲目大多是西方經(jīng)典的管弦樂作品,如維瓦爾第的《四季》、巴赫的《勃蘭登堡協(xié)奏曲》、亨德爾的《焰火音樂》《水上音樂》以及莫扎特的《G大調弦樂小夜曲》等等。雖然西洋管弦樂是舶來品,但更應注重播放本民族的管弦樂作品,正如劉天華提出的西學中用、中西合璧的理念。聆聽教學應在海納百川的基礎上,著重強調民族的理念,縱觀西洋管弦樂在中國發(fā)展的歷史,我國音樂家探索創(chuàng)作出不少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管弦樂作品,例如黃自的《懷舊》,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意義上的第一部管弦樂作品,以及彭修文改編的《春江花月夜》、賀綠汀的《森吉德瑪》、施詠康的《黃鶴的故事》、呂其明的《紅旗頌》、王西麟的《云南音詩》、鮑元愷的《炎黃風情——中國民歌主題24首管弦樂曲》等等,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風格管弦樂作品都應進入聆聽教學的曲目清單中。高校學生聆聽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管弦樂作品,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了解管弦樂,有利于開拓視野,以及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正如道家所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要讓當今高校的學生更好地理解并學習音樂,就必須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的存在,沒有實踐的理論等于憑嘴空談,理論是指導學生實踐的工具。許多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并不重視音樂理論,理所當然地認為學習音樂只要會唱歌,照葫蘆畫瓢,但這樣的學習方式是不可取的。這也意味著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音樂理論教學。西洋管弦樂領域樂器頗多,每一樣樂器的技巧都不相同,只有掌握樂理基礎才能更好地學習西洋管弦樂。尤其面對高校中音樂方面零基礎的學生,更應當從最基礎的樂理知識進行教學。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應適當穿插音樂家的故事,不能只進行枯燥的理論知識講述,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為主。在實踐教學中,除了教授學生如何使用西洋管弦樂器,以及如何處理演奏時的技巧之外,應該搭建更多的平臺,為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以及檢驗教師的教學效果,如定期舉行小型的音樂會或音樂沙龍,這有助于提高樂隊成員的整體水平,以及能通過這樣的形式宣傳樂隊。教師可以通過把握學生面對觀眾時的表現(xiàn)能力,進一步調整自身的教學方法。學生們通過音樂實踐平臺,可以進一步增強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

四、總結

綜上所述,隨著素質教育不斷發(fā)展,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素質教育中日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西洋管弦樂是現(xiàn)代文明的精華,是現(xiàn)代音樂中表現(xiàn)力最豐富、適應性最強、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西洋管弦樂藝術在高校中的教學與發(fā)展,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本文在縱觀西洋管弦樂在我國的發(fā)展歷程的基礎上,探究西洋管弦樂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并為高校西洋管弦樂隊的建設及教學改革提出建議,希望能進一步推動西洋管弦樂在高校教育中的發(fā)展,從而提升當代大學生的素質水平。

參考文獻:

[1]李琦.西洋弦樂藝術在中國的發(fā)展及其民族化[J].藝術評鑒,2019,(08):3-4.

[2]張棟.高校管弦樂團的組建與訓練[J].音樂天地,2020,(05):48-51.

[3]張強.民族管弦樂團指揮的音樂素養(yǎng)分析[J].戲劇之家,2019,(34):42+63.

[4]鞏笑天.論高校弦樂室內(nèi)樂教學實踐與創(chuàng)新[J].北方音樂,2019,39(16):188-189.

[5]陶芳芝.普通高校開設室內(nèi)樂賞析課的教學實踐探析[J].學理論,2015,(15):204-205.

作者:范鵬偉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