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運動學問題分析
時間:2022-05-07 03:04:36
導語:初中物理運動學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初中物理中運動學問題一般以勻速直線運動為模型,研究路程、時間和速度三個物理量之間的關系。而在解決聲學類運動學問題時,由于時間的復雜性,造成學生解題上的思維困難。本文從2020年一道中考試題人手.提出了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并指出應注意培養(yǎng)思維的可視化和提髙思維模式的定勢與遷移能力,以期對物理教學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聲音運動學;時間序數(shù)軸;物理思維
1源起
2020年蘇州市中考物理試卷壓軸題是一道頗具時代氣息的題目。它以智能手機搭載的物理實驗軟件為載體,研究了一個傳統(tǒng)的物理問題:測量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例1Phyphox是一款功能強大的物理實驗手機軟件,其中的AcousticStopwatch功能能夠自動記錄下所接收到的兩次響聲之間的時間間隔:當手機接收到第一次響聲時便自動計時,當再次接收到響聲時計時自動停止(類似于使用秒表時的啟動和停止),由于對聲音的響應非常靈敏,計時可精確到0?001s〇甲、乙兩人使用手機在空曠安靜的廣場上測M聲音的傳播速度.他們分別站于間距測量值為;的A、B兩處,打開手機軟件做好計時準備。甲先在手機邊擊掌一次,乙聽到擊掌聲之后,也在手機邊擊掌—次.査看甲、乙兩手機均有效記錄下了兩次掌聲的時間間隔,分別為岣、圪。(1)若已知空氣中的聲速為340m/s,0.001s內(nèi)聲音的傳播距離為m;(2)本實驗中兩手機所記錄的時間大小關系是^?乙(選填”或“<”);(3)測得空氣中聲音的傳播速度辦=(用s、f甲、f乙表7TC)。評析:試題緊扣課程基本理念,就科學探究的考査而言,試題設置了新的問題情境(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讓學生在解決陌生的問題過程中,展示并發(fā)展探究能力,學習新知識,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科學方法的考査而言,需要學生具有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具體、形象基礎上抽象出一般或一類解題方法,讓思維變成一種“圖式”,即需要學生具備較高的思維品質(zhì)。思考:若以知識的考査點而言,本題無非就是涉及了速度問題的一般解法,但因兩部手機和兩段時間的介人使問題的解決稍顯閑難,讀備實驗的基本過程成為解題的第一步。從解決物理問題的視角來看,學生需要掌握解題的一般方法,形成科學的思維模式。物理問題的表述方式主要有文字、公式和圖像三種形式,很多時候是以純粹的文字形式描述了較為復雜的物理問題過程。筆者認為,首先應該教會學生將文字信息轉(zhuǎn)化為圖俅信息,基于圖像的信息融合將問題可視化和簡化。然后根據(jù)閣像中的信息尋找對應的物理滑關系,并建立對?應的公式進行分析求解.具體過程見圖2。但是,對于聲學類運動學問題套用上述方法并不完全可行,因為有“時間”這個物理量的參與,且初中生的物理思維基本上還處在具體運算階段和前運算階段,其對空間位置關系的想象力還不足,思維能力有待提高?;诖?,筆者提出了利用“時間序數(shù)軸”解決聲學類運動學問題的一般方法,用以拋磚引玉。
2運用“時間序數(shù)軸”解題的案例分析
2.1案例運用
鳴號聲,持續(xù)時間為。若列車的速度為功,空氣中的聲速為%,則站臺上的人聽到鳴號聲持續(xù)的時間為。以例1為例,題中涉及了運動學中的聲速、時間、路程等問題,且問題的復雜性在于題中有多個時間點(時刻)和時間段,特別是如何理解兩次掌聲的時間間隔。考后學生的反饋普遍是讀不懂題意、不理解如何有效地表達峋、毛,更遑論正確求解!顯然問題的死結在“時間”上。基于此,可以將題中的各個時間點在數(shù)軸上進行有序標注。而在運動學問題中,B寸間的取值均為正值,故只需從原點向右標注具體值即可。我們先來找一找題目中的幾個時間點(時刻):①甲擊掌時刻、②乙聽到甲掌聲時刻、③乙擊掌時刻。那么,甲聽到乙掌聲時刻在哪里?顯然有必要將這一隱含的時刻挖掘出來,并以此構建“時間序數(shù)軸”來分析,如圖3所示。設甲擊掌時刻為時間“原點”(同時也是甲自動計時點),記為&,乙聽到甲掌聲時刻為A(同時也是乙自動計時點),則有以=A—i。。乙聽到擊掌聲之后,乙擊掌時刻設為(同時也是乙停止計時點),也;乙=6—h。設甲聽到乙掌聲的時刻為^,因為聲音從A處傳到B處和從B處傳到A處的路程相等,故f3—〇=£l-f。==Ai。通過“數(shù)軸”分析知,甲手機兩次計時的時間差為峋= ̄,且化>k。根據(jù)“數(shù)軸”上的時間段關系和速度公式建立方程組:
2.2案例拓展
含“時”的運動學問題一般涉及聲源和接收聲音的物體(下面簡稱物體)的運動,下面根據(jù)聲源或物體是否運動分別舉例分析。(1)聲源運動,物體靜止例2(2006年大同杯)即將進站的列車發(fā)出一首先根據(jù)文本畫出問題的運動草圖,如圖4所示。圖中1、2位置分別表示列車開始鳴號和鳴號結束的位置,列車距離站臺的距離分別為&和52。根據(jù)草圖構建“時間序數(shù)軸”如圖5所示。本題涉及四個時間點,分別是列車開始鳴號時刻i。,人剛聽到鳴號時刻^,列車鳴號結束時刻t2,人聽到鳴號結束時刻 ̄,則人聽到鳴號聲持續(xù)的時間為6b根據(jù)圖中的數(shù)量關系構建關系式:(2)聲源靜止,物體運動例3(2018年德陽)為監(jiān)督司機遵守限速規(guī)定,交管部門在公路上設置了固定測速儀。如圖6所示,汽車向放置在路中的測速儀勻速駛來,測速儀向汽車發(fā)出兩次短促的(超聲波)信號,第一次發(fā)出信號到測速儀接收到信號用時〇.5s,第二次發(fā)出信號到測速儀接收到信號用時〇.3s,若兩次發(fā)出信號的間隔是〇.9s,汽車在兩次接收到信號間隔過程中行駛的距離是m,汽車的速度是m/s。(超聲波速度是340m/s)借鑒例1的方法,我們構建“時間序數(shù)軸”鋪展問題中的時間關系,如圖7所示。根據(jù)題意,可將測速儀第一次發(fā)出信號的時間定為《=〇,經(jīng)過〇.5S收到回聲,則汽車第一次收到信號的時刻為〇.25s,可求得汽車第一次收到信號時距離測速儀的距離為340m/sXO.25s=85m。測速儀第二次發(fā)出信號的時間為f=〇.9s,經(jīng)過0.3s收到回聲,則汽車第二次收到信號的時刻為0.9s+0.15s=1.05s,可求得汽車第二次收到信號時距離測速儀的距離為340m/sX0.15s=51m。由此可得汽車在兩次接收到信號間隔過程中行駛的距離是85m—51m=34m。當然,更為復雜的情形是聲源與物體同時在做勻速運動,所解方法與上述問題類似,現(xiàn)舉一例,過程不再贅述。
2.3方法歸納
解決含“時”的運動學問題時,其基本的解題策略和方法可以歸納為以下三步:首先,以草圖或示意圖構建問題情境,通過“圖式”體現(xiàn)路程關系;其次,構建時間序數(shù)軸,標注題中涉及的各個時間點,并找出相關時間點間的數(shù)量關系>再次,利用速度公式對前述路程、時間和速度值列出關系式并求解。需注意的是,在時間軸上必須厘淸某一個時刻和某一段時間的區(qū)別,并按照先后順序?qū)⒏鱾€時刻進行合理的標注。
3教學啟示
回到例1試題,為什么學生的反饋普遍是讀不懂題意、不理解如何有效地表達細、屹?表面上是解題方法的缺失,本質(zhì)上是物理思維能力特別是解題思維的品質(zhì)決定的。從物理思維來分析,應該注意培養(yǎng)思維的可視化和提髙思維模式的定勢與遷移能力。我們一般首先需要借助形象思維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向和策略,故可以通過畫受力分析圖、電路圖、光路圖以及構建“時間序數(shù)軸”等方法,將抽象的物理現(xiàn)象或情景可視化,化抽象為形象,然后再通過物理規(guī)律來解決問題。如上述試題中的幾個案例展示了運用“時間序數(shù)軸”解決含“時”運動學問題的具體操作過程,解題的過程蘊含了物理思維形象與抽象的統(tǒng)一性。特別是利用算式、圖像將物理現(xiàn)象和過程可視化,可以有效降低思維難度,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進行這方面的針對性訓練和熏陶,通過思維可視化較好地提升思維品質(zhì)。從本質(zhì)上講,物理思維模式屬于一種定勢思維。在教學中,首先應該注意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和思維模式,特別是教給學生解決一類問題的方法,構建解決物理問題的一般范式,讓學生潛移默化地體驗到物理思想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诖?,在解決新問題時,借助于所學過的知識對新的情境進行描述和思考,通過思維的遷移,尋求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同時,又必須努力克服定勢思維的束縛和偏見。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這兩方面的思維訓練,從而真正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劉炳昇,李容.義務教育教科書?物理(八年級上冊>[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2]喬際平,邪紅軍.物理教育心理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嘯.用“逐幀法”解決初中運動學問題的案例分析[J].物理教師,2015(7),39—40.
[4]劉灌林書楊.思維可視化與深度學習的融合探究[〗].中國信息技術教胄,2019(21):5—8.
作者:李冬裕 單位:蘇州大學附屬尹山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