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義分析論文
時間:2022-09-15 08:46:00
導語:女性主義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女性主義婦女另類媒介新社會運動
[摘要]:
各種批判研究的探索已證實了資本主義傳播體制的缺陷和霸權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建構本質,“媒介與社會性別研究”不僅要揭示傳播產(chǎn)業(yè)與傳播制度的種種性別不平等的迷思,更要致力于改變這種不平等的傳播情境,具有自反性(reflexivity)的行動主義者創(chuàng)辦婦女另類媒介(womenalternativemedia)的舉措就是一種突破傳播產(chǎn)業(yè)資本密集、經(jīng)營壟斷與科技數(shù)字鴻溝的結構性壓制,為社會公正而抗爭的媒介實踐策略。本文將論述婦女另類媒介的產(chǎn)生語境與主要特征,以及與女性主義運動的關聯(lián)。從不同種類的婦女另類媒介研究可見其廣闊范圍和多樣性,也會突出婦女另類媒介顯著的共性——婦女經(jīng)營和控制的、非盈利和反商業(yè)的傾向,對專業(yè)主義和行業(yè)權威結構的排斥。雖然婦女們創(chuàng)辦的另類媒介不會顯著地改變主流媒體機構的性質與決策,但她們批評和挑戰(zhàn)了主流媒介的權威性,既創(chuàng)造了婦女發(fā)聲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又共享了婦女之間的生活經(jīng)驗、智力情感,以及被傾聽的尊重。從批判傳播理論的拓展而言,提煉婦女另類媒介的參與價值,并在當下中國積累激進學術言論也是認識主流傳播產(chǎn)業(yè)局限性且豐富批判傳播理論的面向之一。
另類媒體/反主流媒體/替代性媒介,英文都以AlternativeMedia統(tǒng)稱,具有先鋒政治的性質,以彌合主流媒體所遺留的鴻溝為己任[1],創(chuàng)辦者往往是那些被主流媒體拒之門外的弱勢社會團體,另類媒介的生命力與各種社會運動息息相關,約翰•唐寧(JohnDowning)指出另類媒介屬于小規(guī)模、集體運作的媒介項目,強調自我管理,表達了“想象的政治(prefigurativepolitics)”(Downing,2001:71)。另類媒介也經(jīng)常以社群(community)、激進(radical)、進步的(progressive),有時亦以地下的(underground)媒介/報紙,或是替代性媒介相互使用;臺灣則以“小眾”媒介或地下媒體指稱另類媒介,如綠色小組、地下電臺、民主電視臺等[2]。美國學者大衛(wèi)•阿姆斯壯(DavidArmstrong)的《戰(zhàn)斗的號角:美國另類媒介》(ATrumpettoArms:AlternativeMediainAmerica,1981)論著對美國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的另類媒介研究堪稱本領域研究的早期典范。作者認為鑒于美國的資訊工業(yè)已逐漸成為意識產(chǎn)業(yè),灌輸并管理大眾的思想與情感,塑造大眾的行為歸納起來,另類媒介創(chuàng)辦者力圖改變現(xiàn)狀,重塑大眾心智(reform-minded)。美國另類媒介作為社會行動者改變標榜客觀、中立的傳統(tǒng)新聞觀念的產(chǎn)物,歡迎社區(qū)民眾的參與,采取多元化的方式籌集資金,如廣告政黨捐助特定利益團體捐贈等,但仍只有少數(shù)能自給自足。另類媒介的行動者倡導解放性的(emancipatory)媒介,要求去中心化(decentralized),由使用者來運作,每一個訊息接收者都可被視為潛在的傳輸者,在這種媒介民主(mediademocracy)中,傳播過程遠比媒介產(chǎn)品的消費更重要。在美國社會變遷的運動中,另類媒介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推進草根政治的議程彌補民主化社會的某些缺失。英國學者克里斯•阿頓(ChrisAtton)通過對一系列另類媒介的案例分析,歸納出另類媒介的共性:大量普通的、非專業(yè)的人士作為管理者、編輯和設計者,負責組織與生產(chǎn);鼓勵自我管理并強調集體組織,以使更多的愿意貢獻的人員參與進來;為達到讓更多人參與的平等目標,另類媒介激進地重新定義生產(chǎn)一個出版物所必需的組織和寫作技能;“業(yè)余”、非專業(yè)的作者(“本土報道者”)可以通過把自己預設為行動主義者并發(fā)展報道技巧,以顛覆媒介中的等級秩序,其不僅表現(xiàn)了對“壓迫關系”的激進態(tài)度,同時也體現(xiàn)出生產(chǎn)的激進形式;另類媒介能夠“為失語者發(fā)出聲音”,也就是說,它給那些發(fā)現(xiàn)自己在主流媒介中失去話語權的人以進入媒介的機會(不管這些人是在地方團體或是利益共同體的一部分,比如說抗議運動);另類媒介的實踐表明,一些主流的生產(chǎn)手段可以被調整和重新發(fā)展,成為更具包容性和更為民主化的媒介計劃一部分(Atton,2002&2003)。
婦女另類媒介涵蓋了上述學者對另類媒介的描述,但要充分理解婦女另類媒介的愿景,還得從主流媒介批判和突破傳統(tǒng)社會性別約束的另類媒介實踐,以及由此衍生的知識構成開始,雖然婦女們創(chuàng)辦的另類媒介不會顯著地改變主流媒體機構的性質與決策,但她們批評和挑戰(zhàn)了主流媒介的權威性,既創(chuàng)造了婦女發(fā)聲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又共享了婦女之間的生活經(jīng)驗、智力情感,以及被傾聽的尊重。從傳播理論的拓展而言,提煉婦女另類媒介的參與價值,并在當下中國積累激進學術言論,也是認識主流傳播產(chǎn)業(yè)局限性且豐富批判傳播理論的面向之一。
一、婦女另類媒介產(chǎn)生的語境
詹姆斯•漢米爾頓(JamesHamilton)的研究發(fā)現(xiàn)另類媒介的擁護者和參與者希望能夠大力推進商業(yè)傳媒機制和社會體制的改革,但要達成這一目標,必須采用類似主流媒體的大規(guī)模、資本密集型與技術型的媒體形式,而主流媒體的排斥性正是因為媒體集團化經(jīng)營需要越來越高的資本投入和專業(yè)技術運用,僅僅以增長的發(fā)行量、市場占有率和專業(yè)水平作為成功的衡量標準,這些因素迫使大多數(shù)人不能有效地參與到實際的媒介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中。主流媒體的“大眾”僅僅是消費層面的,從參與的角度而言,實際上是很“小眾”的,盡管其對國家財政貢獻不薄,但主流媒體承受的結構性壓力是以高度的專業(yè)化和資本壁壘為特點,從而制造了限制大眾參與的“高墻”(Hamilton,2000)。而且全球媒介在公共民主空間方面呈現(xiàn)出的持續(xù)的萎縮現(xiàn)象,隨著公共支出的大幅縮水、大規(guī)模的私有化以及其他的新自由主義模式的大行其道,無視并扭曲了社會運動和政治運動的目標。同樣,隨著越來越多的決策要考慮國內或國際情況,全球化涉及的大型跨國傳媒集團的兼并會讓媒介產(chǎn)品和媒介內容去地方化與去個人化(Thompson&Gómez&Toro,2005)。
后學思潮已經(jīng)揭開啟蒙運動以來的科學與理性的真實面具,科學既不是客觀的,也不是中立的,女性主義者指出主流科學的客觀主義邏輯視角就是父權制的視角,女性主義運動已動搖了長期以來被自然化的男性宰制主導的社會實踐和社會信仰,并針對特權的捍衛(wèi)者進行了無情批判。但父權制主觀性的等級在信息社會的科技發(fā)展中并沒有得到關注和解決(Friesen,1992;Rakow,1988;vanZoonen,1992),社會性別等級經(jīng)受變革的韌性特別強,歷經(jīng)政治與經(jīng)濟改革及革命、學術及技術上的轉變都不受影響(Wiesner—Hanks,2001)。而且隨著全球社會的媒介化,大眾傳播與科技、社會權力共謀,依然再現(xiàn)并生產(chǎn)社會性別的不平等,伴隨每一項新技術的發(fā)展和使用,圍繞著社會性別如何獲得和分享這些技術的種種問題受到了廣泛關注,大眾傳播科技的日新月異也促成研究者關注信息傳播科技更新中的“社會性別化的數(shù)字鴻溝”(gendereddigitaldivide)問題或“數(shù)字排斥”(digitalexclusion)問題(表現(xiàn)婦女和男性在獲得和使用信息傳播科技中所存在的不平等情況和偏見)。到目前為止,信息傳播科技主要是在以男性為主導的環(huán)境中設計和制造的,并且通常情況下男性決策者制定信息通訊技術政策,這些都造成了這一差距,伴隨數(shù)字資本主義的全球滲透,這一差距與階級、種族、國家、地區(qū)發(fā)展的不平衡處于共生關系之中,成為異常棘手的不平等問題之一。信息傳播科技,尤其是網(wǎng)絡,因其可能為全球化的權力關系帶來經(jīng)濟增長、社會發(fā)展和政治參與而加速發(fā)展,傳播科技社會性別化的“數(shù)字鴻溝”已經(jīng)復雜化,其頑固性與持久性也將伴隨資本主義大眾傳播科技的資本化、理性化和全球擴張進一步深化[3]。
上述媒介市場的資本運作與信息傳播技術發(fā)展對民眾(婦女占大多數(shù))的排斥,我們可以理解為政治與經(jīng)濟的原因區(qū)隔了民眾(尤其是婦女)的媒介近用權并損害地方傳統(tǒng)的民主再現(xiàn),但還必須檢視媒介內容生產(chǎn)的社會性別歧視狀況,才能綜合理解婦女參與另類媒介實踐的必然性與必要性。
20世紀60—70年代,女性主義運動所關注的一個論題就是大眾媒介和社會角色中的婦女形象之間的關系,1963年貝蒂•弗里丹(BettyFriedan)《女性的奧秘》(TheFeminineMystique,1963)就部分建立在關于婦女雜志的內容分析基礎之上,控訴媒介對不愿充當“快樂家庭主婦”的婦女不斷灌輸不安全感、恐懼感和挫折感(BettyFriedan,1963)。根據(jù)傳播學者的歸納,媒介再現(xiàn)婦女只有三種類型:1、妻子、母親和家庭主婦;2、作為販賣男性商品的性玩物;3、追求美麗取悅男性的人(Hole&Levine,1971:249)。塔克曼敏銳地指出:在大眾傳播媒介中,婦女注定要遭受象征性殲滅(SymbolicAnnihilationofWomen),也就是被責難、被瑣碎化,甚至不被媒介呈現(xiàn),這是因為媒介內部缺少婦女工作者;男性支配的新聞界定使婦女缺少接近權;而媒介議程設置的功能及電視社會化效果對受眾施加婦女形象象征性殲滅的影響(Tuchman,1978:3-38)。美國冷戰(zhàn)的意識形態(tài)建構,沿襲東方學的權力關系與邏輯思維,將非西方世界的人們妖魔化為“敵對的他者”(anEnemyOther),孕育和催生出“交互性的偏執(zhí)狂”(reciprocalparanoiac)。這種二元對立符碼(polarizingcode)同樣也為美國異性戀主義(heterosexist)社會性別秩序的文化意象——品性優(yōu)良的歐美婦女呆在廚房和臥室里,支持男子漢們通過頑強的努力去遏制一個“邪惡帝國”(“邪惡帝國”引用的是前總統(tǒng)羅納德•里根對蘇聯(lián)的形容)——提供了營養(yǎng)和食糧。在這種二元語義符碼中,同性戀者被認為是“安全隱患”(securityrisks)——內敵,應該被壓制、被殘酷地對待并且被禁閉起來(Jansen,2002:214)。
就是在女性主義運動已經(jīng)為婦女爭取到了一系列權力的20世紀末期,媒介領域仍為男性公民所左右的局面并沒有得到多大改觀。凱•米爾斯(KayMills)認為,西方新聞業(yè)仍然將婦女視為“局外人、可疑的對象、‘他者’……異端、男性規(guī)范的例外”(Mills,1993:20)。而且,“在美國,大多數(shù)的報紙頭版新聞仍然由男人撰寫。這些新聞中的大多數(shù)都是由男人來唱主角——1993年頭版新聞提到的人物中85%是男人,刊登的照片當中66%是男人的照片。男人同時也在電子媒介中居支配地位,電子媒介中86%的記者是男人,而且美國電視網(wǎng)晚間新聞節(jié)目的消息源75%是男人……以沖突、對抗、極端主義和煽情主義為框架建構起來的新聞正是新聞業(yè)的主打產(chǎn)品。男記者一般總是會被派去做‘硬’新聞,也就是那些有著重大公共影響力的新聞。相反,女記者則一般報道‘軟’新聞和與傳統(tǒng)意義上女性職責的話題相關的題材。美國報業(yè)數(shù)據(jù)顯示,男記者在戰(zhàn)爭和軍事(81.8%)、體育(81.2%)、政府和政治(78.1%)、世俗人情(75.4%)、經(jīng)濟(75.3%)以及外交關系(72.6%)的報道中居于支配地位。女記者則通常報道教育(66.7%)、健康和醫(yī)療(43.9%)、事故和災難(45.5%)以及社會問題(42.4%)?!保↗ansen,2002:212)。1995年UNESCO報告指出只有3%的媒介機構是由女性領導的(239家中的8家),這些公司中女性只有12%中擔任要職(Gallagher,1995)。同樣,2000年UNESCO對世界范圍內70個國家的研究表明盡管世界的新聞界的記者41%是女性,但只有18%的報道的對象是女性,還常常是刻版形象(Gallagher,2001)。
因此,鑒于主流媒介的種種排斥與扭曲傳播,婦女只能另尋他途來表達自己的智慧與情感,另類媒介(alternativemedia)正好為那些抵制主流媒介的弱勢社群在不同的,甚至有時是相互矛盾的傳媒意識體系間獲得取舍的可能性。也就是說,處于支配地位的主流媒體在產(chǎn)權高度集中的壟斷經(jīng)營中,削弱了民主機制與民意表達,主流媒介的霸權地位也因之開始孕育反霸權的力量,葛蘭西所謂的文化爭霸(hegemony)在另類媒介的實踐中展現(xiàn)出來。主流媒介忽略、輕視、貶低絡繹不絕的婦女運動及其哲學,另類媒介則是女性主義運動的動員與支持力量。對于這種小眾媒介經(jīng)驗的洞識,也許可以稍寬慰那些在社會生活世界被壓制與剝奪的弱勢社群。但是,絕不能把這一創(chuàng)造性的行動輕易地看成徒勞無益的努力,任何對社會規(guī)范的拒絕承認與反對行動都是顛覆既定政治的潛在力量,創(chuàng)辦服務于婦女群體的另類媒介已成為抵抗意識形態(tài)控制與資本壟斷、數(shù)字鴻溝的途徑之一。
當代婦女已經(jīng)意識到建立和運作自己的傳播媒介的價值,自己的文化由自己生產(chǎn),并以此與她人進行跨越時空的交流,突破了主流媒介對婦女的再現(xiàn)與定義的限制,另創(chuàng)草根階級的另類媒介來形成和重新發(fā)現(xiàn)婦女的意見根源,而這正是根基于對婦女的社會動員的文字記載。婦女只有另創(chuàng)草根階級的另類媒介才能形成和重新發(fā)現(xiàn)婦女的意見根源,而這正是根基于對婦女的社會動員的文字記載。這種反主流商業(yè)媒介的媒介,正是社會學家描述的亞文化形式,婦女創(chuàng)辦者以自己的媒介內容建立少數(shù)群體的世界,借此與原來被社會化的世界分離,但并沒有破壞既有的傳播結構,而是以某種非暴力的運作程序去利用傳播資源對抗“視為正當”的例行社會。另類媒介是婦女、同性戀等少數(shù)社群的心靈城堡,主流媒介已經(jīng)越來越多地收編或同化這種反霸權觀念,特別是當事實證明后者符合其經(jīng)濟利益的時候。如西方同性戀雜志從最初展現(xiàn)少數(shù)性社群的生活景觀、理想心聲,隨著受眾的擴大而帶來商業(yè)利益而被普遍商業(yè)化的轉型。在這個過程中,媒介會偶爾在無意之間支持和促進媒介再現(xiàn)反對派的社會性別真實狀況,來構建非傳統(tǒng)的社會性別認同,如臺灣《熱愛》雜志的內容幫助、鼓舞同性戀讀者塑造自己正在萌芽的社會身份。
二、婦女另類媒介的特征
西方婦女創(chuàng)辦的另類媒介的歷史源遠流長,以女性主義者的觀點來看,就是消除針對婦女的壓迫以及由人種、階級、種族隔離和性別歧視所產(chǎn)生的壓迫,也可以將婦女媒介視為“女性主義的”媒介,其由婦女經(jīng)營和控制,具有非盈利和反商業(yè)的傾向,對專業(yè)主義和行業(yè)權威結構充滿排斥態(tài)度?!读眍惓霭嫖锼饕吩?970年代首次出版,其副標題是“放大社會變革與正義呼聲的出版物的索引”,可以推想,婦女媒介即是專門為了婦女的社會變革與公正而呼吁的媒介(Steiner,1992:123)。女性主義運動作為激流勇進式的社會性別解放的政治議程,因婦女另類媒介的推波助瀾而更加廣闊地動員了全球婦女的生活實踐。婦女另類媒介擔負著促進社會性別公平與社會正義為終極關懷的使命,以及追求構建克服不平等的傳播制度和傳播行為的目標,體現(xiàn)出深厚的人文關懷。
婦女經(jīng)營與控制:婦女掌控的新聞機構將在競爭激烈的全球新聞業(yè)中變得越來越有活力,這一趨勢不容輕視(Hamilton,2000)。婦女另類媒介要求把婦女看作是一個通過傳播形成的群體,信息“來源”和“受眾”是同一批人。例如第二次女性主義運動中的各類婦女組織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刊物,甚至有自己的出版社和女性主義書店,經(jīng)營權與所有權完全控制在婦女手中?,F(xiàn)今美國正在流行的粉絲雜志,也是一種婦女自己編輯、自籌經(jīng)費、自己設計、生產(chǎn)發(fā)行的連續(xù)出版物,用“self”這個前綴指代任何非公司化經(jīng)營的出版物。如《竹子女孩》雜志的作者“SabrinaSandata”說她自己是一個混血兒(菲律賓人,西班牙人,愛爾蘭或蘇格蘭人的結合,還有一點中國人的血統(tǒng)),作為一個同性戀朋克,她發(fā)現(xiàn)在一個異性戀、宗族制以及“美麗”作為社會標準的亞洲文化圈中,自己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是與之格格不入的,她立即開始了她的粉絲雜志創(chuàng)作(Atton,2002)。再如筆者調查的一個非常草根的成立于2005年5月21日的女同性戀組織,組織者是第三次努力經(jīng)營自己的月戀花LES吧(女同酒吧),因為她已經(jīng)失敗過兩次了。月戀花LES吧在中國的女同性戀圈子中,甚有影響,組織者設立了義務服務的熱線電話,作為溝通與聯(lián)絡的工具,接聽來自于天南海北或是國外的拉拉們的電話,其中,有不少是焦慮的父母打來的,目前有20余位女同性戀者加入組織,參與行動。
反版權、去商業(yè)化:1990年代,另類媒介內產(chǎn)生了一種對版權的極端觀點,并伴隨有強烈的反對知識產(chǎn)權的運動。這是因為大部分另類媒體的性質即是使用最少的資源最大限度地傳播非正統(tǒng)的、異端的觀點,很多作者和出版人都鼓勵免費發(fā)行他們的材料。許多書籍和期刊都有“反版權”或者是“開放版權”的聲明,告訴讀者和購買者,只要不是出于商業(yè)用途,他們便可以從心所欲免費復印這些資料(Atton,2002)。
表述婦女自己的生活世界:如亞洲婦女資源交流中心(電子郵件地址:aworcweb@,網(wǎng)站:/),這是一個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為婦女提供信息服務的地區(qū)性網(wǎng)絡,旨在拓寬現(xiàn)有的婦女運動的地區(qū)網(wǎng)絡,促進網(wǎng)上的資源共享,建立區(qū)域內的信息服務平臺,以支持亞太地區(qū)婦女的倡議。在認識到世界上大多數(shù)人,尤其是婦女并不能接觸到網(wǎng)絡之后,將創(chuàng)立可以使婦女參與使用的另類媒介進行替代性服務。如總部設在哥斯達黎加的“女性主義國際廣播”(Fire)通過在當?shù)夭捎迷俅螐V播、國際短波、雜志、報紙、電子網(wǎng)絡和網(wǎng)頁的多形式的、優(yōu)于網(wǎng)絡的策略,來解決由傳統(tǒng)的廣播和網(wǎng)絡共同構成的數(shù)字鴻溝。“女性主義國際廣播”(FIRE)是由女性主義者創(chuàng)建的另類國際網(wǎng)絡廣播,主要為南半球的婦女提供發(fā)聲和傳播觀念的渠道。FIRE的培訓工作坊定期培訓拉丁美洲婦女運動者學習自己制作網(wǎng)頁,其利用互動的傳播信息技術(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讓全球婦女受眾都能接受到它的節(jié)目,這些技術包括利用網(wǎng)絡和多媒體產(chǎn)品來現(xiàn)場直播,旨在解決社會性別的數(shù)字鴻溝。FIRE通過扮演技術界面、擴音器、橋梁、連接者和增值器等互動的角色,它不僅成為了受眾的互動平臺,讓他們聆聽和閱讀各種事件的婦女觀點,通過建議和策略來豐富婦女的聲音,它還鼓勵受眾(顯然其中大部分是女性)參與社會和政治運動,并加強各種運動的聯(lián)系,讓運動和每個人有聯(lián)系以推動社會改革,發(fā)揮網(wǎng)絡傳播的交互性(interactivity)與私密性,互動的傳播過程有助于建立一個民主的女性主義網(wǎng)絡,這一網(wǎng)絡將賦予婦女行使傳播的人權,獲得廣播的空間(Thompson&Gómez&Toro,2005:215–236)。再如臺灣1987年因為政治解嚴促使曾經(jīng)密不透風的威權體制松動,昔日受壓迫的族群團體競相爭取發(fā)言空間,以奪回己身的命名權和歷史解釋權,1990年代的同性戀運動便是在這樣的社會脈絡下揭開序幕,在此語境中,1994年8月8日“我們之間”團體制作發(fā)行的臺灣的女同性戀雜志《女朋友》雙月刊創(chuàng)刊,是目前為止發(fā)行最久的華語女同志刊物,編輯部人員都是圈里人,討論的都是常見的女同性戀的切身問題[4]。
存在的問題:婦女另類媒介的問題包括缺乏資金、參與度,以及方向和目標,也有專家認為對于網(wǎng)絡的過高期望也應該稍有冷卻,因為它是技術密集型的,需要大量的通信基礎設施,而只有發(fā)達國家才有能力廣泛覆蓋,而且網(wǎng)絡正急速且勢不可擋地融入商業(yè)媒介組織(Hamilton,2000)。筆者長期跟蹤的大陸另類媒介《朋友通信》就面臨這一尷尬景況,《朋友》紙質版本的流通與電子版的網(wǎng)上瀏覽共同為項目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跨區(qū)域的空間,在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快速發(fā)展的都市,點擊《朋友》電子版的比例逐年遞增,品牌效應之下,2007年8月下旬,“朋友”的域名被某網(wǎng)站搶注了,搶注方要求項目組每年繳費3千元方可繼續(xù)使用,出于捍衛(wèi)正義與經(jīng)費拮據(jù)的考慮,張北川拒絕如此要求,正在重新注冊登記。如果項目組不及時解決傳播新技術的應用問題,那么,《朋友》就會因缺乏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推進,而失去部分影響力,項目本身參與抗爭的力度與徹底性也必然受到相應的制約[5]。當然,也有克服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問題的婦女另類媒介例子,比如女性主義國際廣播(FIRE)為了在其他媒體平臺上分發(fā)和繁殖信息,利用了婦女媒體和其他媒體的廣播網(wǎng)(拉美國家的廣播普及率相當高,超過電視,如哥斯達黎加的廣播擁有率為100%,電視僅50%),因為它意識到大部分的人,特別是婦女并不能夠上網(wǎng),但是這些人可以通過社區(qū)廣播或者其他廣播網(wǎng)連通女性主義國際廣播(Thompson&Gómez&Toro,2005:228-229)。是否可以越過網(wǎng)絡技術與資金困難的障礙,關鍵是看另類媒介組織的傳播策略是否可以多樣化,找到更加有效和便宜的傳播途徑。
當然,還有一個被普遍忽略的問題,就是在婦女陣營內部的不團結也是導致婦女另類媒介無法長期良好合作的因素,如《婦女們的未來服務》(Women’sFeatureService)的主旨是介紹全球被忽視的婦女的新聞實踐活動及其取得的成就。但其明確區(qū)分運動的參與者、運動的反對者以及純粹的旁觀者,破壞了運動的廣泛團結陣線。以筆者的調查來看,大陸很多都市的婦女組織或女同性戀組織一開始激情澎湃,創(chuàng)辦小型期刊,但因意見分歧或是人際矛盾,最終沒有堅持下來,這就不是資金與目標的缺乏,而是婦女內部的關系協(xié)調的困限所致。(待續(xù))
[注釋]
[1]鴻溝意指因傳播體系的徹底商業(yè)化、集中化與技術化,大眾無法參與媒介生產(chǎn)與公正的媒介再現(xiàn),如詹姆斯•漢米爾頓(JamesHamilton)的論述:報業(yè)市場依賴資本密集型和企業(yè)化的組織結構,以及更加專業(yè)化和商業(yè)化的信息產(chǎn)品,報紙這一“人民的公仆”卻有悖于人民的需求,20世紀初期,媒介對資本的依賴與需求愈加厲害,大多數(shù)人民已經(jīng)被排斥于主流媒介之外(Hamilton,2002)。
[2]臺灣小眾媒體/地下媒體既沖擊主流權力,又與科技資本的累積力量抗爭,但最后皆不敵商業(yè)資本邏輯與政治的頑固力量刻意的稀釋,黃慧櫻的論文《從TANetBBS發(fā)展脈絡,探討跨出虛擬空間的“異議BBS”》(《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12月18-20日)梳理了臺灣小眾媒體/地下媒體研究的歷程,如表1所示。
[3]2003年的《人類發(fā)展報告》第一部分提供了有關全球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情況、幾個發(fā)展中國家入網(wǎng)成本的比較、互聯(lián)網(wǎng)使用者使用的語言及互聯(lián)網(wǎng)內容的表格。目前缺乏分性別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數(shù)據(jù),但是很明顯,在婦女獲得、使用信息通訊技術并享有該技術益處方面要比男性低得多。表2也說明這一點。表2還表明,在泰國、菲律賓、南非、智利和墨西哥這樣擁有較高比例的女性網(wǎng)絡使用者的發(fā)展中國家中,整體的使用水平并不高。所以,盡管一小部分精英婦女能夠獲得同男性精英相似的機會,就大的范圍而言婦女很少能夠獲得這種機會。
[4]吳素柔(1996).壓迫與反抗:臺灣同性戀社群團體出版品的語藝分析.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5]曹晉(2007b).中國大陸的另類媒介生產(chǎn):以朋友通信為例.香港:傳播與社會學刊,2007,12,第91頁。
[6]陳慎慶(2002).基督宗教研究:社會學的進路.收入羅秉祥、江丕盛編.大學與基督宗教研究.香港:香港浸會大學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第255-276頁。
[7]曹晉(2006C).《雜志封面女郎:美國大眾媒介中視覺刻板形象的起源》的“譯者序”.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第39頁。
[8]簡家欣(1998).九○年代臺灣女同志的認同建構與運動集結:在刊物網(wǎng)絡上形成的女同志新社群.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998年6月號,第63-115頁。
[9]溫迪•哈科特(WendyHarcourt,中文版,2004).《世界婦女和萬維網(wǎng)》.收入DavidGautlet主編的《網(wǎng)絡研究:數(shù)字化時代媒介研究的重新定向》.北京:新華出版社,第256-268頁。
[參考文獻]
[1]Armstrong,David(1981).ATrumpettoArms:AlternativeMediainAmerica.Boston:SouthEndPress,1981.
[2]Atton,Chris(2002).AlternativeMedia.ThousandOaks:Sage,2002.
[3]Atton,Chris(2003).Organisationandproductioninalternativemedia.inCottle,Simon(2003).MediaOrganizationandProduction,London:Sage,pp.41-55.
[4]Betty,F(xiàn)riedan(1963).TheFeminineMystique.W.W.NortonandCompanyInc.
[5]Downing,John(2001).RadicalMedia:RebelliousCommunicationandSocialMovements.London:Sage,71.
[6]Farrell,A.E.(1998).YoursinSisterhood:Ms.MagazineandthePromiseofPopularFeminism.ChapelHill: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
[7]Friesen,Valerie(1992).TrappedinElectronicCages.Media,CultureandSociety.Vol.14,pp.31-49.
[8]Gallagher,Margraet(1995).AnUnfinishedStory:GenderPatternsinMediaEmployment.UNESCO./internet/publicpolicy/progress-report.pdf,accessed27May,2005.
[9]Gallagher,Margraet(2001).GenderSetting:NewAgendasforMediaMonitoringandAdvocacy.London:ZedBooks.
[10]Hannigan,John(1993).NewSocialMovementTheoryandtheSociologyofReligion:SynergiesandSyntheses.inWilliamH.Swatos,Jr.(edited).AFutureforReligion?NewParadigmsforSocialAnalysis.NewburyPark:Sage.
[11]Hamilton,James(2000).AlternativeMedia:ConceptualDifficulties,Critical.Possibilities.JournalofCommunicationInquiry,24(4),357-378.
[12]Hole,J.andLevine,E.(1971).RebirthofFeminism.NewYork:Quadrangle.
[13]Kitch,Carolyn(2001).TheGirlontheMagazineCover:theOriginsofVisualStereotypesinAmericanMassMedia.ChapelHill: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pp.75-82.
[14]Melucci,Alberto(1988).GettingInvolved.inBertKlandermans,HanspeterKriesi&SidneyTarrow(edited).FromStructuretoAction.Greenwich,C.T.:JAI,pp.329-348.
[15]Jansen,S.Curry(2002).CriticalCommunicationTheory:Power、Media,Gender,andTechnology.Boston:Rowman&LittlefieldPublishers.
[16]Mills,Kay(1993).TheMediaandtheYearoftheWoman.MediaStudiesJournal,Winter/Spring1993:20.
[17]Onosaka,Junko(2006).FeministRevolutioninLiteracy:Women’sBookstoresintheUnitedStates.NewYork:Routledge.Steiner.
[18]Linda(1992).TheHistoryandStructureofWomen’AlternativeMedia.inRakow,LanaF.(edited).WomenMakingMeaning:NewFeministDirectionsinCommunication.London:Routledge.
[19]Rakow,LanaF.(1988).GenderedTechnology,GenderedPractice.CriticalStudiesinMassCommunication,Vol.5,No.1,pp.57-70.
[20]Thompson,MargaretE.,KaterinaAnfossiGómez&MaríaSuárezToro(2005).Women’sAlternativeInternetRadioandFeministInteractiveCommunications:InternetaudienceperceptionsofFeministInternationalRadioEndeavour(FIRE).FeministMediaStudies,Volume5,Issue2,pp.215-236.
[21]Tuchman,GayeandDaniels,ArleneKapanandBenet,James(1978).HearthandHome:ImagesofWomenintheMassMedia.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pp.3-38.
[22]vanZoonen,L.(1992).FeministTheoryandInformationTechnology.Media,CultureandSociety,Vol.14,No.1,pp.9-29.
[23]Wiesner-Hanks,MerryE.(2001).GenderinHistory.Oxford:Blackwell.
- 上一篇:媒介化與媒介素養(yǎng)論文
- 下一篇:新聞傳播學術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