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
時間:2022-10-26 11:12:40
導語:傳播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國內對傳播視域下的翻譯雖然有了一些研究,但是仍處于初級階段。通過統(tǒng)計和分析國內基于傳播學視域下翻譯研究的歷年刊文和專著數(shù)量、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等,可以知道,目前翻譯傳播學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數(shù)量總體偏少、研究內容不夠全面,研究方法略微偏重于宏觀研究;還沒能建立完整的翻譯傳播學理論;傳播學理論對翻譯過程的指導作用研究還不夠具體。因此,需要更多的學者加入到傳播視域下的翻譯研究中去。
[關鍵詞]傳播學;翻譯;統(tǒng)計分析;綜述
一、引言
任何信息的交換和傳遞都是一種傳播行為,所以信息的溝通過程就是一個傳播過程,這種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徑在兩個互相獨立的系統(tǒng)間有目的所進行的信息傳遞活動就叫作傳播。把一種語言信息轉換成另一種相同意思表達的語言,這種轉換行為就叫翻譯。而在進行翻譯的時候,需要充分地理解源語言所表達的信息,再運用多種方法將理解到的信息轉換成另一種語言信息,并且可以采用這種新的語言將其準確地表達出來。實際上,翻譯是信息傳播的一種特殊的形式,這種傳播活動涉及不同的地域文化和語言系統(tǒng),這是兩種文化之間的傳播活動。德國的威爾斯和美國的奈達都認為翻譯是信息傳播的一種特殊的形式,強調在翻譯研究中必須充分重視其傳播的性質,他們是從傳播學角度對翻譯進行研究的代表學者。國內相關研究的先驅者是呂俊教授和廖七一教授:呂俊教授于1997年首次提出了翻譯傳播學的理論,廖七一教授于同年從信息論角度對翻譯進行了深入研究。之后,翻譯的傳播學理論逐漸引起了國內學者們的關注。為了使研究者進一步了解國內傳播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發(fā)展情況,筆者對迄今為止11種外語類核心期刊上刊載的相關論文以及從超新圖書和其他購書網站上搜索到的相關專著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它們進行統(tǒng)計分析,完成了此次文獻綜述。希望對今后國內傳播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獻計量法、理論分析法,以及比較研究法,選擇了11種外語類核心期刊文章作為研究對象。筆者通過分別在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和維普中文期刊服務平臺選擇以上期刊后,分別在兩個數(shù)據(jù)庫中選取關鍵詞和主題詞“翻譯”與“傳播學”對每種期刊進行一一檢索,搜索出所有相關論文,將論文匯總后,采取逐一分析法,共得到相關論文10篇,形成了本文主要研究對象。同時,通過對超新數(shù)字圖書館和當當網購書網站的搜索,共檢索到兩部相關專著,一并作為本研究對象。筆者將這10篇論文和2部專著下載構成本研究的資料庫,然后再依據(jù)文獻發(fā)表(或者出版)的年份、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以及研究方法來進行整理統(tǒng)計和歸納分析。
三、國內傳播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論文和著作介紹
筆者通過上述檢索方法,共發(fā)現(xiàn)相關論文10篇和專著2部,下面按照發(fā)表和出版的時間順序,將這些論文和專著的內容簡介如下。呂俊在《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上發(fā)表了論文“翻譯學———傳播學的一個特殊領域”,并從中外學者圍繞翻譯性質的普遍爭論為出發(fā)點,認為翻譯是傳播學的重要分支,其本質就是傳播,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一種信息交換和交流活動。接著作者從兩個方面分析了為什么要把翻譯學納入傳播學的研究范圍,并從傳播學的角度指出翻譯具有實用性、開放性、動態(tài)性、綜合性和整體性等五個特點。廖七一在《外國語文》1997年第3期上發(fā)表了論文“翻譯與信息理論”,并以信息論理論為出發(fā)點,認為翻譯過程實際是信息交流過程的簡略形式,翻譯的傳輸形式劃分為兩級:第一級為理解過程,第二級為生成目的語并且傳達給廣大讀者。而且,在編碼的過程中,譯者必須要考慮到信息容道、噪音和冗余以及傳輸負載等因素。呂俊和侯向群在1998年《外國語》第5期上發(fā)表了題為“元翻譯學的思考與翻譯的多元性研究”的文章。該論文從翻譯學學科意識的覺醒和學科建立中的困惑出發(fā),對元翻譯學進行思考,指出翻譯的本質就是傳播或交際,翻譯學的研究必須是多元性而不是一元性的。同時,在研究過程中不僅要使動態(tài)機體結構與靜態(tài)分類結構研究保持統(tǒng)一性,也要使翻譯保持其獨立學科的地位。唐衛(wèi)華在《外語研究》2004年第2期上發(fā)表了論文“論翻譯過程的傳播本質”,并以傳播學為出發(fā)點,認為翻譯的本質即是傳播,翻譯過程本質就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進而作者提出翻譯過程是以某特定目的為指導,在克服噪音干擾的前提下,盡量不失真地利用反饋作用來傳播信息,進而實現(xiàn)了翻譯的目的。孫建成和李昕亞在2009年《中國科技翻譯》第3期上發(fā)表了題為“傳播學視角下的網頁漢英翻譯———兼評故宮博物院英語網頁”的文章。該文章首先從大眾傳播理論出發(fā)分析了傳播者與受傳者的關系以及譯者和讀者的關系,認為英語譯者身兼受傳者和傳播者雙重身份,應以英語讀者為中心,積極發(fā)揮“過濾者”的身份。接著,文章結合網頁漢英翻譯的特點,對故宮博物院英語網頁的翻譯進行了評析。段紅萍在《外國語文》2011年第1期上發(fā)表了論文“社會傳播學視角下的武術翻譯”,并以武術翻譯具有的重要地位為出發(fā)點,認可了武術翻譯也是社會信息的傳遞過程,也具有傳播學的基本性質,并且指出譯者需要著重考慮四個方面的內容,即語言特點、社會運作、策略運作,以及標準運作。麻爭旗的學術專著《譯學與跨文化傳播對翻譯的根本反思》在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于2011年9月進行了出版,主要是以跨文化傳播的角度通過語言學、傳播學和文化學等學科研究方法與基本理論的相互結合來闡述了理論并分析了案例。比如說,關于譯制的三章案例分析與“譯事”“譯傳”和“譯品”這三章理論闡釋是相互對應的,補充和驗證了對理論的認識。最后,作者提出了“媒介翻譯學”的全新概念?!眲埠榕c謝柯的學術專著《傳播學視域下的旅游翻譯研究》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于2014年7月進行了出版,主要運用了傳播學的相關理論對旅游翻譯的本質、過程、噪音、主體、內容、媒介、受眾、效果,以及旅游翻譯的策略和方法等內容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同時,著者認為傳播學視域下的旅游翻譯不僅有利于旅游品牌的塑造和推廣,還有利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塑造,且能助力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汪慶華在《外語教學》2015年第3期上發(fā)表了論文“傳播學視域下中國文化走出去與翻譯策略選擇———以《紅樓夢》英譯為例”,以傳播學為出發(fā)點來分析了中國文化走出去與翻譯策略的關系,并以楊憲益和霍克斯兩個不同的在西方傳播的《紅樓夢》譯本為例,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既要滿足專業(yè)讀者的需求,更要滿足普通讀者大眾的需要,那么國內譯者選擇的翻譯策略就要偏向異化,而國外漢學家選擇的翻譯策略則要偏向歸化。謝柯與廖雪汝在《上海翻譯》2016年第1期發(fā)表了論文“翻譯傳播學的名與實”,從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學性來論證了“翻譯傳播學”之名,接著又從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來論證了“翻譯傳播學”之實,最后該文章認為“翻譯傳播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胡慶洪與文軍在《上海翻譯》2016年第2期發(fā)表了論文“從傳播學視角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譯—以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譯為例”,認為傳播學視域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譯的基本原則是效果為先原則和目標受眾中心原則,接著文章分析了目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譯存在的目標受眾感興趣和需求的核心信息不突顯和文化專有項英譯不當這兩個主要問題,并結合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英譯的例子,該文章提出了對應的改正方法。周楠和謝柯在2018年《外語研究》第6期上發(fā)表了題為“從傳播學視角看《天演論》的譯介及其對文化傳播的啟示”的文章。該文章主要是站在傳播學的角度來考察了《天演論》的譯介,嚴復成功翻譯本文的原因主要是在于他在很大程度上遵守了傳播規(guī)律,運用了傳播學的思想。該文章從充分發(fā)揮了翻譯傳播主體的主體性、“自己人”效應、契合“兩級傳播”理論以及特殊受眾的積極反饋四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最后文章指出中國文化外譯的譯者應該既要重視翻譯過程又不可忽視傳播過程,從傳播學理論中吸取合理的思想,提高傳播效果。
四、傳播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統(tǒng)計分析
(一)歷年刊文和專著總體分析
作者對歷年來國內傳播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論文和專著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統(tǒng)計,論文數(shù)量:1997年2篇,1998年1篇,1999-2010年2篇,2011年1篇,2015年1篇,2016年2篇,2018年1篇;專著數(shù)量:2011年1部,2014年1部??梢钥闯?國內從傳播學角度對翻譯進行研究數(shù)量較少,且呈曲折發(fā)展的態(tài)勢。自1997年至2018年,22年間總共只有10篇論文見刊,平均每年0.46篇,專著也只有2部。1997有2篇論文出現(xiàn),1998年又有1篇。但是1999-2010年10年間國內相關研究幾乎停滯,只有2篇文章見刊。2011年學者們又開始重視從傳播學角度進行翻譯研究,這一年有1篇,還有1部專著出版。2012-2014年沒有論文見刊,但是2014年有1部專著問世。2015-2016年有3篇文章見刊,2017年沒有相關論文或專著,然后到2018年又有1篇文章出現(xiàn)。從這些數(shù)字中可以看出,21年來,雖然傳播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的歷程頗為曲折,但是也在逐漸吸引著諸多學者的關注。
(二)傳播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方法
廖傳風認為應用研究可以分為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兩類。所謂宏觀研究指的是在某個實踐領域中應用某種理論具有其必要性;而所謂微觀研究是指在某個實踐領域中應用某種理論的實際操作方法。筆者對歷年傳播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方法進行統(tǒng)計,宏觀研究的論文:1997年2篇,1998年1篇,1999-2010年1篇,2011年1篇,2014年1篇,2016年1篇;微觀研究的論文:1999-2010年1篇,2011年1篇,2015年1篇,2016年1篇,2018年1篇。由于2部專著一部是從傳播學角度對翻譯進行根本性的反思,一部是從傳播學角度對旅游翻譯的可行性研究分析,因此筆者把這2部專著都歸為宏觀研究大類??梢钥闯?歷年來的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論文各5篇,各占論文數(shù)的50%。但是有2部專著從宏觀角度對傳播學視域下的翻譯進行了宏觀研究,總體而言,宏觀研究多于微觀研究。
(三)傳播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內容
通過對歷年刊文和專著的統(tǒng)計分析,1997年至2018年間,國內傳播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翻譯性質(1997年2篇論文,1998年1篇論文,1999-2010年1篇論文,2011年1部專著,2016年1篇論文)、文化傳播(2016年1篇論文,2018年1篇論文)、旅游翻譯(2014年1部專著)、武術翻譯(2011年1篇論文)、網頁翻譯(1999-2010年1篇論文)和翻譯策略(2015年1篇論文)等方面??梢钥闯?從傳播學角度研究翻譯性質的論文共5篇,居第一位,占論文總數(shù)的50%,同時2011年還有一部專著進行相關方面的研究,表明了國內從傳播學角度對翻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翻譯性質的重新理解和界定。文化傳播方面的論文有2篇,排在第二位,并且占論文總數(shù)的20%;同時從傳播學角度對旅游翻譯的研究也引起了學者的關注,旅游翻譯的學術專著在2014年也出版了一部。而武術翻譯、網頁翻譯和翻譯策略方面的論文分別都是1篇,各占論文總數(shù)的10%。
五、結語
從前面的統(tǒng)計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國內學術界從傳播學角度對翻譯所進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還存在明顯的不足:研究數(shù)量偏少,迄今為止只有10篇論文見刊,2部專著問世,這表明翻譯傳播學還沒引起國內學術界的足夠重視;研究內容還主要只是涵蓋了翻譯性質方面,以及對旅游翻譯、文化翻譯、武術翻譯、網頁翻譯等方面,還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傳播學翻譯理論,也還沒有從更廣的領域討論傳播學對翻譯的指導作用;研究方法總體均衡,略微偏重于宏觀研究??偠灾?目前從傳播學視域對翻譯的性質、特征、過程等方面的研究還不夠系統(tǒng);傳播學理論對翻譯過程的指導作用研究還不夠具體,這一切都還有待于更多學者的積極投入和參與。筆者相信在未來從傳播學角度對翻譯的研究將會有更多、更好的成果出現(xiàn)。
作者:黃亞麗 單位:重慶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刑法與刑事訴訟法構造性的交互作用
- 下一篇:廣播電視播音主持技巧及特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