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和諧: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時間:2022-12-10 04:42:00
導語:社會和諧: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等方面,創(chuàng)新和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
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的全局出發(fā)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在黨的十六大把“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明確提出來之后,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提出了“和諧社會”概念,第一次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深化和升華。
提升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
“和諧”是古今中外都比較關注的一個概念,但以此來定位一個社會,則是在科學吸收古今中外和諧思想精粹基礎之上的一種重大創(chuàng)新。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勾畫了美好社會的藍圖,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未來和諧社會模式。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之所以充分肯定空想社會主義者關于和諧的一系列天才設想,同時又正式提出自己關于共產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命題,就是針對現(xiàn)實資本主義的不公正、不和諧而提出來的。
當前,我國還處于并將長時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們強調“斗爭”哲學,經濟社會發(fā)展長期走了彎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確認社會主義現(xiàn)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所確定的奮斗目標,是要實現(xiàn)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20世紀末我們如期實現(xiàn)小康,開始走上和諧發(fā)展的軌道。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正如六中全會《決定》所言:“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面臨的發(fā)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zhàn)也前所未有。”僅從國內的情況看,在經濟社會迅速發(fā)展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和社會階層分化等問題。在實現(xiàn)人均GDP從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歷史跨越中,我國進入了社會矛盾凸顯期。這是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背景。
《決定》號召全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奮斗!”“和諧”,提升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又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增添了新內容。
拓展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命題的提出,使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三位一體”深化拓展為包括和諧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和諧社會內容的加入,為我們從更廣闊的視野來審視和處理現(xiàn)代化建設的各種問題提供了更完整、更科學的坐標系。
“社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等內容。狹義的“社會”,與經濟、政治、文化并列,特指社會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個全面發(fā)展和進步的社會。從廣義上來說,它應該是一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黨的十六大提出“三大文明建設”,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從狹義上來說,它除了發(fā)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外,還需要發(fā)展和完善文明的社會關系,即社會文明。它是在“三大文明建設”的基礎上,面對“三大文明建設”在推進社會進步的同時,必須解決相伴出現(xiàn)的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而展開的。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要解決經濟發(fā)展、政治發(fā)展、文化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矛盾和問題。在經濟成分多樣化、利益關系多樣化的歷史背景下,更好地協(xié)調好多元力量之間的利益關系,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增添力量。人類社會總是在矛盾運動中發(fā)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過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四位一體”格局的提出,標志著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科學發(fā)展理念和一種整體性思考方式的確立。
創(chuàng)新了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科學判斷
鄧小平同志在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的基礎上,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這“五句話”的科學論斷是一個統(tǒng)一整體,既包括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問題,又包括調整以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問題,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手段與目的、過程與結果的統(tǒng)一,蘊含了建設和諧社會的深刻內涵,指明了實現(xiàn)社會和諧的條件和途徑。
應當看到,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論斷,主要是從經濟的角度來界定的。而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絕不僅僅是經濟的。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化,我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確認“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稕Q定》的這個科學判斷,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表現(xiàn)在“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社會”,它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六個方面的基本要求。這是在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基礎上,側重于從政治、文化和社會的角度,對社會主義本質論斷的進一步的完善和詮釋。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居于同等地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內涵的一個嶄新層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奮斗目標、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等方面,創(chuàng)新和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