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飲食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19:15: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華飲食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論文摘要:飲食文化是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nèi)涵豐富、博大精深。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與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外國朋友在品嘗中國美食的同時,也想了解每道菜名的含義、使用原料、烹飪方法等。因此,中式菜肴的準確英譯在傳播中華飲食文化上起著重要的作用。英譯中式菜肴,不僅僅是語言層次上的轉(zhuǎn)換,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層次上的進一步轉(zhuǎn)換。
中式菜肴的翻譯尤其要注意翻譯與文化的關系,因為許多中式菜肴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地方特色,而且許多菜點的命名為食客添情助興。比如,許多菜肴常以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和象征榮華富貴的物品來命名,或帶有民間色彩,或帶有藝術性,力求雅典、美妙,富于文采,用以迎合食客們審美的食趣,寓意吉祥的祝愿。通過菜肴名稱這一窗口,食客可以領略中國文化特別是民俗文化的絢麗多彩,領略到中國烹飪的浩瀚繁雜,博大精深。因此,翻譯中式菜肴時我們需要做到“再現(xiàn)源語文化特征和再現(xiàn)源語文化信息”。
一、烹飪文化及烹飪方法的英譯
中國菜烹飪的過程復雜,包括備料、刀工、火候、烹法等方面。要熟練而準確地將中式菜肴英譯,除了熟知菜肴常用原料的英譯外,還必須對菜的加工、烹飪及其在英語中的對應語了如指掌。
1.刀工(cutting
中國烹飪,刀工十分講究,歷來有“三分原料,七分加工”的說法,廚師總是因料施刀,根據(jù)不同的原料,采用不同的切割法,橫刀、直刀、厚刀、薄刀、切花等,刀法對菜的質(zhì)量有莫大的影響。譬如切豬、牛肉,豬、牛肉是有紋理的,順著文理切,纖維長,炒出來的肉就韌。所以,炒肉片的肉,切時要橫著紋理切。
翻譯工作者為了譯好菜名,應該了解中國菜的一些刀法。
有些中國菜的原料正式開切前,要有所加工,如去鱗( scaling)、剝皮(skinning)、剔骨(boning)、脫殼(shelling )、腌制(pick-ling)等。去鱗魚譯為(scaled rsh)、去皮肉(skinned pork ) ,剔骨雞(boned chicken)、蝦仁(shelled shrimp)、咸蛋(salted egg)、皮蛋( preserved egg)、酸菜(pickled vegetables),等等。
切中國菜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ing)、切絲(shredding) ,切丁(dicing)、切柳(rlleting )、切方塊(cubing )、剁碎(mining)、搗爛(mashing) ,釀( stuffing)等。刀法英譯時往往用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或是名詞表達。如:肉片(sliced pork或pork slices )、雞丁(diced chicken或chicken dices)、肉餅(mined meat或meat mince)、蒜泥(mashed garlic或garlic mash)、等等。
2.火候(cooking temperatures)
烹飪中國菜,掌握火候至關重要。這是因為一方面,菜的原料結(jié)構(gòu)迥然不同,有的軟,有的硬,有的脆,有的韌;另一方面,切的形狀各異,塊、片、絲、條,厚薄不等,長短不一。因此,生菜下鍋,溫度的高低,時間的長短必須恰到好處,才能使菜鮮美可口,保證菜的質(zhì)量。中國烹飪的火候有文火(slow rre; gentle heat)、武火(high heat)和文武火(moderate temperature )之分。用什么樣的火進行烹飪?nèi)Q于什么樣的原料和形狀的菜。以雞為例,如果是嫩雞并切片,就宜高溫快炒,這樣炒出來的雞肉鮮嫩可口;要是用慢火煮,雞肉就會硬而韌。如果是老雞,只能炯或燉,若炒食,雞肉會咬不動。
3.烹飪方法(cooking techniques)
中國菜的烹飪方法很多,為了方便翻譯,可把中國菜常用的烹飪技法作如下分類。
一是煲、煮、燉。煲、煮、燉的共同特點是把食物置于有水的炊具中,然后加溫,使食物變熟。煲(stewed ):把食物放人一個煲中,加水加溫煮。如,煲牛脯( Stew Brisket or Stewed Brisket)。煮(boiled ):把食物放在有水的鍋里煮。如,煮雞蛋(Boiled Egg)。煮有快煮和慢煮(instant boiling/quick一boiling and slow一boiling)兩種。燉( stewed ):垠煮食品使之熟爛。如,燉肉(Stewed Pork ) 。
二是煎、炒、炸。煎、炒、炸的共同之處是烹制食品不用水,只用油。將油置于鍋內(nèi),加高溫使食物至熟?!凹?、炒、炸”譯為英語時均用場( - ing)一詞,只是加不同的修飾語。煎(fried or pan一fried )鍋里放少量的油加熱,把食物置于其中使表面至黃。如,煎魚(Fried Fish)。炒(sti;一fried ):鍋里放少量的油加熱,后放人食物并不停翻炒直至熟。如,炒魷魚(Stir一fried Sliced Squid)。然而,“炒蛋”的英譯卻是Scrambled Egg,不譯Sti:一fried Egg。另有一詞是“爆" ( quick一fried),"爆”是炒的一種方式,快速的炒使食物至熟。如,爆牛肉(Quick一fried Beef )。炸(deep一fried ):把食物放進滾沸的油里使之熟。炸有“干炸”(dry deep一fried )、軟炸(soft deep一fried)和酥炸(crisp deep一fried)之分,翻譯時,一般均譯為deep一fried。如,炸排骨(Deep一fried Spareribs)。
三是燒、炯、扒。燒(braised ):先用油炸,后加進醬油等作料燒。如,紅燒鯉魚(Braised Carp with Brown Sauce )。炯( braised ):緊蓋鍋蓋,用文火把食物煮熟或燉爛。如,黃炯鴨塊( Braised Duck with Brown Sauce )。扒(stewed or braised ):用文火將食物喂或燉爛。如,扒羊肉(Stewed or Braised Mutton ) 。
四是烘、烤、焙。烘、烤、焙共同之處是食物與明火直接接觸或放在鐵架上燒,或者放在烤箱里烤。烘(baked ):用火或熱氣使食物變熱、變干至熟。如,烘面包(Baked Bread )??? roast , barbecued ):食物在火上烤使之干、至熟。如,烤鴨( Roast Duck,這是唯一不用過去分詞的譯法)叉烤肉(Barbe-cued Pork)。焙(baked):用干熱使食物變至熟。如、焙土豆片(Baked Potato Chips)。
五是蒸、熏、灼(余)、釀(填)。蒸( steamed ):利用水蒸氣的熱力使食物熱至熟。如,粉蒸肉(Steamed Pork with RiceFlour) 。熏(smoked):用煙熏來調(diào)制食品,使其有一種特殊味道。如,熏魚(Smoked Fish)。灼、余( scalded ):如,白灼基圍蝦 ( Scalded Shrimps ) ,永花生米(Scalded Peanut ) 。釀、填 ( stuffed ):如,釀豆腐(Bean Curd Stuffed with Minced Pork ) ,酉良 卿魚(Stewed Carp Stuffed with Minced Pork)。
以上列舉的是中國菜的一些主要烹飪方法。只要熟悉這 些技法,翻譯起來就會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二、飲食文化與菜肴英譯的技巧
現(xiàn)今的中國菜肴英譯方法普遍采用音譯、直譯(寫實)、意譯(寫意)和直譯、意譯相結(jié)合的方法,但有一趨向值得注意,即崇尚“寫意”型,也就是另一意義上的“寫實”型,一味摒棄菜名中代表中國飲食文化的“行話隱語”,只圖使人了解菜式的實際意義,而忽略了其中寓含的文化精華,有人說這樣就可以避免使人被復雜古怪的菜名搞的一頭霧水,食欲大減。筆者認為大可不必,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不僅會使食客食欲大減,而且還會使對中國文化神往不已的外國朋友們大失所望。菜名的英譯,應盡可能保留其富含的文化色彩。以下從保留中國文化色彩與中菜命名這兩個方面來探討中菜英譯的技巧。
第一,以菜式原料和烹飪方法命名的中菜,即所謂的“寫實型”,大都可以采用直譯法。中國飲食資源極其豐富,烹飪方法更是難以計數(shù),大都是國外未必有的,所以在這一情況下直譯當然也可以保留文化色彩。這一觀點在現(xiàn)今翻譯界也是大都認同的。如:
清蒸甲魚Steamed Turtle菠蘿鴨片Sliced Duck with Pine-apple紅燒全魚Fish with Brown Sauce香菇蒸雞Steamed Chicken with Mushroom。此類菜名的英譯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烹飪方法一般以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出現(xiàn);二是一個菜式中如果不止一種原料,翻譯時一般譯作“烹飪方式+主料+with+其他配料”。如:青椒牛肉絲Stir一fried Shredded Beef with Green Pepper。三是一個菜式中,如采用特別的醬料和作料,可在譯名后加“within +醬(作)料”。例如:油浸紹魚Steamed Pomfret in Oil;蠔油雞球Chicken Balls with Oyster Sauce。四是有些菜式,烹飪方法并不十分重要,可以不譯出來。如:蟹粉魚唇Shark’s Lip with Crabmeat。
第二,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在英譯過程中要注意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烹飪技藝和風味。此類菜名可有三種譯法。一是直譯地名原料法。如:廣東香腸Guangdong Sausage。二是菜名反映地方風味時,英譯時可在地名后加style(風味)。如:京醬牛肉Beef Cooked with Soy Sauce, Beijing Style。三是菜名中的原料為地方特產(chǎn)時,其譯名為:烹飪方法+地名+原料。如:南京板鴨Steamed Nanjing Duck。
有些菜式各地皆有,而某處的特別獨到有名,英譯時即使原菜名中無地名,也可在后面加上地名,如粵菜有一名菜叉燒,是香料腌制的一種烤瘦肉,為廣東特有。如果譯為一般的烤肉,譯文就未盡菜譜之意。因此,叉燒可譯為Roast印iced Filletof Pork , Guangdong Style。又如潮洲燒雁鵝,可譯為ChaozhouRoast Goose或Roast Goose,Chaozhou Style。
第三,中國獨有的特色食品的英譯,音譯法是得到普遍認可的。如餃子、粽子、點心、鍋貼、測羊肉都可音譯為Jiaozi,Zongzi , Dianxin , Guotie , Shuanyangrou,再輔以簡明解釋。
第四,以藥膳命名者。中藥是我國獨有的寶貴財富,自古 以來,人們就知道與飲食巧妙的結(jié)合起來,制成藥膳,這是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之一。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藥膳的營養(yǎng)、保健、治病和延年益壽的作用,各大餐廳飯店里均有藥膳菜肴。做好此類菜名的英譯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常見的藥膳菜肴有:構(gòu)祀粥,西洋參燉雞,雙鞭壯陽湯,杜仲腰花,當歸燉羊 肉等。藥膳菜名的翻譯有一定難度,因為絕大多數(shù)中藥材沒有相對應的英文名,如果直譯為拉丁學名,如把當歸譯成Angeli casinensis,天麻譯成Gastrodiaelata,絕大多數(shù)食客不會知道是什么藥物,更不用說知道它們的療效和滋補作用了。所以,我們應簡譯藥名,除少數(shù)相應英文名或較為熟悉幾種藥物外,一般都譯作herbs(藥草),如“天麻燉雞”可譯為Stewed Chicken with Herbs,然后將療效及滋補作用譯出附在菜名后面。對于某些形象不雅的中藥,如“牛鞭”,按字面意思譯成whips既不雅,又令人迷惑。有人將其譯為ox一tail,采用委婉語,以求與中文“牛鞭”的委婉語一致,筆者認為是可取的。
第五,以歷史典故命名的菜名的英譯。在中式菜肴中,有 一部分是由某個人創(chuàng)始,或與某人有關,因而以其姓名命名,如 東坡肉、狗不理包子、麻婆豆腐等。有一部分則是與某個歷史 事件或傳說有關而直接以該事件或傳說而命名,如佛跳墻、大救駕(安徽壽縣名點。傳說趙匡胤圍困壽縣九個月才得以占領,進城后勞累過度致病。廚師以豬油、面粉、果仁等精制一圓餅進呈,趙食后不久即康復。趙匡胤當皇帝后,賜該點心名“大救駕”。這類菜名一般比較復雜,不可以大而化之以某一固定譯法為定則,應當靈活處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這些深具中國文化特色的典故,讓外國食客吃得香,“想”得美。這類菜名的英譯一般有以下幾種處理辦法。
一是以人名及其典故命名的,人名用音譯或直譯,菜名用直譯方法。例如:東坡肉Dongpo Braised Pork麻婆豆腐MapoBean Curd宋嫂魚羹Sister Song’s Fish Potage叫化雞Beggar’s chicken;在譯名后還可以輔以典故的解釋,如“宮保雞丁”,傳統(tǒng)譯法通常為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invented by Gong Bao in the Qing Dynasty),雖然后面括號里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該典故,保留了部分文化色彩,但仍給人一種喧賓奪主的感覺,反不如譯為:Gong Bao Diced Chicken(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invented by Gong Bao in the Qing Dynasty)也就是上面所說的直譯法輔以簡單解釋的方法。 二是以傳說、典故命名者,傳統(tǒng)譯法也是按“寫實”型菜名譯法直接譯出該菜式的原料及烹調(diào)方法,然后用括號加上該菜的直譯。筆者認為這也是一種反賓為主的做法,只讓外國客人了解了菜肴所包含的淺文化層次的外在表象,而把讓客人了解其深文化層次的內(nèi)在表現(xiàn)放在了次位,其實這些外在表現(xiàn)客人是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而有所了解的,而其內(nèi)在表現(xiàn)你不講,客人是無從知曉的,而這內(nèi)在表現(xiàn)又是尤其重要的,所以此種譯法是不妥的。而先直譯或音譯,保留濃重的文化特色,再在括號里輔以“寫實”型菜名譯法直接譯出原料、烹法是更可取的。如“佛跳墻”,原先譯作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Fotiaoqiang一lured by its smell,even the Buddha jump the wall );不如譯作Fotiaoqiang一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for Luring by Its Smell( Assorted meat and vegeta-tiles cooked in emb。二),這樣豈不更加明了,主次分明,相得益彰。還有前面講的“大救駕”,譯作Dajiujia—A Kernel Pastry Snack of Shouxian ( A town),that once came to the rescue of an Emperor。
三是由于這類菜式含有很深的文化內(nèi)涵,短短的菜名翻譯無法解釋得透徹,劉增羽先生的意見頗有道理,“在英譯名之外再提供一個簡短的背景說明”,以便食客加深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隨著當今世界學漢語的熱潮再次升溫,像此類含典故的名菜可以偏向于先音譯后解釋的方法,如上所說的佛跳墻、大救駕、東坡肉等。
第六,以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和象征著榮華富貴的物品來命名者及以吉祥語命名者。在中式菜譜里,以“龍”、“鳳”、“鴛鴦”、“如意”、“芙蓉”、“翡翠”、“元寶”、“荷包”等中華民族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和象征著榮華富貴的物品來命名的菜名比比皆是。如“鳳凰展翅”、“祥龍獻瑞”、“龍鳳呈樣”、 “鴛鴦魷魚”、“芙蓉雞片”、“元寶魚翅”、“翡翠妒魚卷”等。菜 名悅耳動聽,象征著吉祥如意,榮華富貴。以吉祥語命名的菜 名往往用來表示祝福,多用于節(jié)日、生日、結(jié)婚等喜筵上,反映了中國人民趨吉的文化心理如“全家?!?山東名菜。由二十多種原料組成,主要有海參、鮑魚、魚肚、雞、鴨、冬菇、菜心等。在山東各地多用老年壽誕、新婚喜慶、嬰兒滿月、合家團圓的喜慶宴席,以取吉祥之意)。這類菜名還有”老少平安’。等:此類菜名的英譯,不少人崇尚所謂某些原料的“轉(zhuǎn)譯”,比如“鳳凰玉米羹”中的“鳳凰”,不譯成英語意為長生鳥的“鳳凰”( phoenix ),而轉(zhuǎn)譯作其真實原料“雞蛋”( egg ),甚至于粵菜的“西湖牛肉羹”中的“西湖”,也被人轉(zhuǎn)譯為所謂真面目的“’雞蛋”。如此,“鳳凰”所代表的吉祥如意便不可知,“雞蛋牛肉羹”中的雞蛋在其中也無法使人聯(lián)想起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所以將“鳳凰玉米羹”譯作Phoenix ( egg ) Corn Thick Soup ,“西湖牛肉羹”譯作West Lake ( egg) Beef Soup較好。還有人將“鳳凰拼盤”譯作Assorted Cold Dishes in the Shape of a Phoe-nix,也是好的例子。還有一個“龍虎鳳大燴”,人們一般將“龍虎鳳”轉(zhuǎn)譯為三種原材料“蛇貓雞”,即Thick Soup of Snake,Cat and Chicken,筆者認為,這種譯法是叫人大倒胃口的,“龍虎鳳”,多么漂亮吉祥的名字,卻譯作“蛇貓雞”下三濫般的名字,所以還是譯作Soup of Dragon ( snake ) Tiger ( cat ) and Phoenix ( chicken)好。有人認為“一卵孵雙鳳”不可譯為Two Phoenix Hatched from One Egg,應譯作Chicken Steamed in Water Melon,為什么不把二者結(jié)合起來呢?譯為Two Phoenix Hatched from One Egg (tow chicken steamed in water melon )。還有含有“芙蓉”這類美麗事物的菜名如“‘芙蓉雞片”、“甜芙蓉燕窩”、“出水芙蓉鴨”和“芙蓉蟹片”的芙蓉都被轉(zhuǎn)譯為其原材料“蛋白”( egg一white ),不能不說是使這些菜肴大失色彩,大減魅力。有人將一芙蓉海參”譯為Sea Cucumber in the Shape and Colour of H363SCUS,將“鴛鴦菜湯”譯為W ater一shield with Floating Manda-rin Duck就很貼切,有美感,筆者認為很值得借鑒。以上談的是以吉祥事物命名的菜名,再看看以吉祥語命名的中菜的譯法。人們通常采用意譯為主,后加注釋的方法,如菜名“老少平安”譯為Steamed Bean Curd and Minced Fish( the whole family is well ),而從我們關于中國文化與中菜英譯的關系來看,使人們領略到更深層次文化的內(nèi)在表現(xiàn)顯得更加重要,所以譯出菜名所蘊含的祝福含義更重要,而菜肴本身的原料和制法便在次要,所以不如譯為The Whole Family Is Well ( steamed bean curd and minced fish )。還有菜名“全家?!北憧勺g作Happiness to the Whole Family(stewed assorted meats/hotchpotch,mixed with sea cucumber, squid, abdomen of fish,chicken,duck,fish ball, shrimp, black mushrooms and fungus etc.)。
第七,以一些美麗漂亮有趣的事物或形象情景命名的菜式。對于這類菜名的英譯,不少人認為可摒棄中文菜名中美好形象和韻味,而只要使外國朋友明白菜是由什么做的,怎么做的就行了,筆者認為這只是停留在表現(xiàn)菜名的外在表象文化上,所以是不可取的。有些人認為“白雪映紅梅”(蒸蝦蟹肉餅,面上點綴著蟹卵)不可以譯作Red Plums Reflected on White Snow,要譯成Steamed Patties of Crabmeat and Minced Shrimp with Crab Roe on Top;“金華玉樹雞”(浙江金華特產(chǎn)火腿而著名,青菜形似玉樹,即火腿青菜雞)不可以譯成Chicken Cooked with Golden Flower and Jade Tree,要譯成Sliced Chicken and Ham with Greens;"翡翠蝦仁”只可以譯成Stir一fried Shrimps with Peas;“百花釀北菇”應譯成Mushrooms Stuffed with Minced Shrimps ;“雪積銀鐘”應譯成Stewed Mushrooms Stuffed with White Fungus;“雪耳余架裝”只能譯為Scalded White Fungus wish Veiled Lady ;“螞蟻上樹”應譯成Bean Vermicelli wish Spicy Meat Sauce。這類譯法要么完全不保留菜名的美麗豐韻,要么扭曲這種美麗豐韻,都是對中國美文化的損害。筆者認為可以找到保留這些美麗豐韻的方法:
白雪映紅梅Red Plums Reflected White Snow( steamed patties of crabmeat and minced shrimp with crab roe on top)金華玉樹雞Sliced Chicken with Golden Flower(Jinhua ham)and JadeTree(greens)翡翠蝦仁Stir一fried Shrimps with Jade ( peas )百花釀北菇North Mushrooms Stuffed with Flowers( mined fungus) 雪積銀鐘White一snow on Silver Clock ( stewed mushrooms staffed with fungus)雪耳余架裝White一snow Ear Lady ( scalded white with veil)螞蟻上樹Ants Climb Tree ( bean vermicelliwith spicy meat)有人將“紅燒獅子頭”譯為Lions Head Casserole ,“白雪蟹斗”譯為Snow一white Crab in Shell也是絕好的例子。
篇2
關鍵詞:《說文解字》;食部;飲食文化
中圖分類號:H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2-0110-01
飲食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第一要素,先哲有言曰:“民以食為天”,“天”在我國古人意識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著最高的權(quán)利,然而“食”卻能與“天”相提并論,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說文解字》是中國語言學史上的第一部字典,同時也是一部文化學百科全書。其中,《說文·食部》共收字63個,窺斑見豹,從中我們可以探索古代社會的一些飲食文化?!墩f文·食部》主要涉及食物的種類、制作的方式、食物的性狀,食前食后感覺、食物用途等等方面。
一、《說文·食部》反映食物的種類
農(nóng)業(yè)是形成我國古代文化及其鮮明特征的關鍵性因素。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在人們飲食生活中的突出表現(xiàn)就是食物種類的豐富多樣。飲食文化應該包括兩類:一是“飲”,即茶、酒之類;二是“食”,即食物的攝取,其對象應為飯食肉菜之屬。
《說文·食部》中表示食物種類的有17個,主食為“食”和“飯”,還有一些事物是餅,如餈《說文》中還有類似今天蒸煎類食品,如饊、餳、飴。
從《說文》中表示食物種類的字,我們可以略知古代社會的農(nóng)業(yè)文明,隨著糧食作物的增多,用糧食制作的成品食物也日益多樣化,他們又不斷豐富著人們的飲食生活。
二、《說文·食部》反映食物的制作方式
《說文·食部》涉及食物制作方式的字有飪、饙、餾等。從谷物到食物,要經(jīng)過一個加工的過程。飲食進入文化的范疇要從熟食開始,《禮記·禮運》追溯了人類與火的歷史,即“(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笫ビ凶?,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為醴酪?!边@反映了先民由野蠻到文明的進步過程。烹飪是熟食制作的總稱?!墩f文》:“飪,大孰也。從食壬聲?!憋兊墓盼膹娜?,說明古人非常重視肉食加工。
三、《說文》反映古人飲食習慣、飲食形態(tài)
《說文·食部》有些字反映出人們的飲食習俗。在飲食中,飯適其時,各種時段的飯食均有名稱。象、飧、餔,從這三字中我們可以知道古人有食兩餐的習俗。
《說文·食部》中有些字反映出人們的飲食形態(tài)。人進食前、將要進食、人吃飯時、剛剛吃過食物、吃完飯之后的形態(tài),我們都可以知道。古人飲食定時定量,更提倡節(jié)制飲食,如果飲食過度則幾近貪婪,《說文》:“饕,貪也”、“餮,貪也”、“飻,貪也”,《廣雅·釋注》:“饕餮,貪也?!蓖跄顚O疏證:“貪財,貪食,總謂之饕餮?!?。
《說文·食部》中還有一些描寫事物性狀的字。日本學者笠原仲二說:“中國人原始審美意識,首先來自于關系到食物的味覺美?!墩f文·食部》中描述飯食鮮美豐盛的,如饛、飶、馀。有描寫食物無法保鮮而腐爛變質(zhì)的,如餀、饖、饐、餲。
四、《說文·食部》反映古代供養(yǎng)、待客、祭祀等習俗
在古代社會,農(nóng)業(yè)對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們生產(chǎn)農(nóng)產(chǎn)品不僅為了自給自足、饋贈親友,還要供給國家各方面所需?!墩f文·食部》中既有表示人們?nèi)粘J澄锕B(yǎng)的字,如養(yǎng)、飤,還有表示饋贈、待客以及祭祀的字,如饋、餉、餽、餟等。
以上筆者從四個方面分析了《說文·食部》所反映出的古代飲食文化,僅見其一斑而已。古人將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和思考融入漢字的形體結(jié)構(gòu)之中,這就使?jié)h字以生動形象的方式,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信息。透過表層靜態(tài)的漢字,我們可以探索一個深層動態(tài)的文化世界。
參考文獻:
[1]韓偉.漢字里所蘊涵的遠古農(nóng)業(yè)種植文化[J].中州學刊.2005(2).
[2]黃宇鴻.蘊涵的中國飲食文化[J].欽州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第2期.
[3]黎虎.略談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研究[J].揚州大學烹飪學報.2008年第3期.
[4]施連方.趣談中國飲食文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
[5]魏曉艷.與古代飲食文化[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年第9期.
篇3
[關鍵詞] 音樂教育 多元文化 本土音樂 世界音樂
一、 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
1.美國音樂教育領域多元文化主義的理論框架及發(fā)展
多元文化主義運動是一場社會運動,20世紀初,成為學校政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概念的發(fā)展植根于美國學者Carter G woodson的學術著作中,主張找到減少偏見,建立不同種族間合作的方式,與20世紀40年代內(nèi)部教育改革相聯(lián)系。20世紀60年代的公民權(quán)利運動則是更直接促進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建構(gòu),多元文化教育認為:接受和尋求所有學生的價值學習計劃知識和技巧的多樣性對學生的學習體驗興趣和需要有重要的影響。它的教育目標是為所有學生增加教育的平等性,在課程中體現(xiàn)他們的價值觀和平等觀。
音樂領域的多元理論的框架的開始可以追溯到20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當時音樂教學出現(xiàn)了多樣化,在課堂中使用RCA公司出版的舞蹈錄像等素材,民間歌曲集也漸漸成為課堂的教學的內(nèi)容。20世紀20年代,課堂教學出現(xiàn)了大量“多國家歌曲”的音樂版本包括德國民歌英國歌曲,以及北歐和中歐國家的歌曲。整個20世紀40年代,人們認為尋找一個統(tǒng)一的音樂教育主題是非常必要的。
20世紀60年代,美國成立了“非西方文化的音樂”小組委員會和主張推進所有文化的音樂教學。1972年10月,《音樂教育者》主編Hartzell監(jiān)督發(fā)行了??笆澜缥幕械囊魳贰?。人類學家Margaret mead作序,音樂人類學家和音樂教育工作者供稿,稿件為從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選擇的傳統(tǒng)的音樂文化。這些工作喚起了各種層次水平的音樂教師對學習材料和教學方法的認識,而且使音樂教學大綱多元化。1989年美國音樂教育者大會出版了教科書《音樂教育的多元文化視野》。
美國音樂教育者學會幾十年來曾多次舉辦多元文化研討會,由音樂人類學學會、史密森博物館的鄉(xiāng)村生活計劃辦公室、美國音樂教育者學會的普通音樂學會共同研究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方法該研討會最初是在1988年亞利桑那州音樂人類學會議上提議召開的,山威廉o交德森領導計劃在音樂教育中開展音樂教育中多元文化課程重要性的討論。研討會結(jié)束時,《未來方向和行為的決議》被與會者接受,這個聲明不但是美國音樂教育者一協(xié)會作為組織者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要求,也反映了所有音樂教育者的心聲。
2.對中國音樂教育的思考
從以上通過對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可以獲得兩點認識和一點對我國音樂教育的思考。首先,美國的音樂教學已開始傳授非西方的音樂,這說明非西方音樂知識體系在美國地位的變化和發(fā)展,非西方音樂的文化價值觀已經(jīng)在美國得到認同,體現(xiàn)出文化價值平等性的觀念。其次,這種多元文化音樂教學已經(jīng)打破西方音樂優(yōu)秀、非西方音樂簡陋陳舊的二元對立觀念,為世界音樂教學增添了動力。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論不僅在美國得到關注和實踐,在其他國家的音樂教學中也可看到影子。英國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教授世界音樂開始逐漸增加。此外,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西方發(fā)達國家也都開始重視世界音樂的教學。
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中國音樂教育中沒有建立和實行在西方國家音樂教育中普遍認可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學校音樂教育是應該僅對少數(shù)幾種音樂的學習,還是應該伴隨很多音樂文化的學習?學校的音樂教育應該只強調(diào)學科技能的發(fā)展,還是通過音樂的教育帶來文化理解的目標?
二、多元文化與我國音樂教育
西方音樂教育所產(chǎn)生的背景是普遍性哲學和自然科學哲學。它把西方的模式作為統(tǒng)一標準來衡量我們的音樂教學。試想如果將漢族、藏族或其他少數(shù)民族的精神用其中一種民族文化的精神作為普遍形式的標準來取舍,那么其他的民族文化是否要被舍棄或者摒棄呢?管建華在《后現(xiàn)代音樂教育學》中指出:音樂的起源是以人的存在為依托,人類首先存在于文化,音樂也是反映了文化的存在,文化包含多種緯度或多種層次,理解一種音樂也是理解一種文化模式,如果我們的音樂學習用一種文化音樂的“科學方式”來取代不同文化的生活世界和文化意義,那么我們的音樂教育界是否會出現(xiàn)“文化意義的危機”呢?
現(xiàn)代部分作曲家和音樂評論家承認,過去50年代音樂藝術經(jīng)驗出現(xiàn)了危機。美國著名音樂評論家普來曾茲在《現(xiàn)代音樂的痛苦》中以專門的章節(jié)討論了“和聲危機”、“旋律危機”、“管弦樂危機”??梢姎W洲已經(jīng)開始反省這種“西方科學音樂體系 ”的問題。而我們的學校音樂教育還在繼續(xù)沿用這種音樂體系,這應該引起我們對此種現(xiàn)象的反思。湯亞汀教授曾指出:音樂文化研究是研究人類實踐活動的表象意義及其背景,重點之一是強調(diào)跨文化傳播及其本土文化的研究,呼應“少數(shù)話語”及后殖民文化等課題,對西方主流意識應該進行深刻的反思。
多元文化其本身要回到人類生活的世界及世界多個民族生活中,而非局限于理性的科學世界音樂,它具有深刻的人文科學內(nèi)涵。這種多元的文化轉(zhuǎn)向理念也深深地影響到我國的音樂教育。20世紀 80年代也有人提出“文化的音樂學”,這時的音樂學研究開始往文化上靠,強調(diào)多元的音樂教學。
近年來,我國也開始關注多元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多次召開以“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為主題的會議。2004年10月在南京師范大學召開的“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國際研討會”,與會者大都是著名的國內(nèi)外著名音樂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念的重要性。2005年開展的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會議上陳自明教授就世界音樂教育做出了呼吁音樂教育需要觀念的轉(zhuǎn)變,不僅僅只有歐洲藝術音樂才是值得學習的,音樂教育必須并盡決接受當今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理念及實現(xiàn)。由此可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也給我國的音樂教育帶來了深刻的啟示。
1. 學校應該注重本土音樂教育
由于多年以來學校音樂教育以歐洲音樂體系為主,這使得本土音樂教育處于“邊緣位置”。這種體系的音樂教學過多地關注技術理性以及審美,遮蔽了本土音樂的內(nèi)在活的文化價值,它會使本土音樂被分解成一個個音符。
多元文化所強調(diào)的文化性、境遇性、價值性,在一定程度上解構(gòu)了現(xiàn)代知識性質(zhì)的權(quán)威主義,這種解構(gòu)使人們認識到本土音樂的重要性。本土音樂教育就是要求學生回到生活世界當中,體會當?shù)氐囊魳肺幕?,達到理解世界,樹立文化多樣性的概念。這樣一種理念的培養(yǎng)有助于打破以西方音樂體系為統(tǒng)一標準的認識框架和課程體系,進行本土音樂語言的構(gòu)架和文化探索同時也可以打破西方音樂的“先進”與本土音樂的“落后”的二元對立的舊觀念。
2. 開展世界音樂教學
多元文化教育在在教育界使人們認識到文化的多樣性和平等性,沖破了西方普遍主義的束縛,轉(zhuǎn)向多元文化教育。就音樂而言,許多國家的音樂教育者也在思考著文化轉(zhuǎn)型語境中的音樂教育,這種多元思潮影響到音樂教育界理論的發(fā)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已經(jīng)成為國際音樂教育的主流,世界音樂教學已經(jīng)成為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
目前,世界音樂的傳授已經(jīng)得到許多國家得重視,美國大學已把世界音樂列為必修課。21世紀德國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有了較大發(fā)展,學校增加了來自非洲、北美和南美國家的歌曲和舞蹈。我國的世界音樂教學也在部分高等院校中開展起來。南京師范大學已把世界音樂作為音樂專業(yè)本科生選修課,而且在碩士招生錄取中,世界音樂已列為單項科目記入總分。我國音樂課程新標準中也提出“了解并尊重世界其他國家或民族音樂文化,擴展文化視野,逐步樹立平等交流,并存共榮的多元文化觀”。
在音樂教育中,我們不僅要傳授本民族的音樂文化,還要學習世界各個民族、各國家的音樂文化。目前,我國的音樂教育中西方音樂的學習始終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世界音樂的學習被狹隘地理解為西方音樂,非洲、大洋洲等地區(qū)的音樂只有少數(shù)人問津,甚至對自己本民族音樂也很陌生。我曾做過對自己家鄉(xiāng)本土戲曲-南陽曲劇的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20個人有13個人對南陽曲劇一無所知,這是我們的悲哀。世界音樂學習會消解人們對音樂落后論的思想,形成一種新的平等的音樂關系,還有助于本土音樂與世界音樂的溝通、互補與發(fā)展,以便更好地促進音樂教育本土化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管建華.后現(xiàn)代音樂教育學,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
[2]哈佛燕京學社,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7.
[3]石中英.知識轉(zhuǎn)型•教育改革.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5.
[4]樂黛云.跨文化對話.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3.
[5]王治河.后現(xiàn)代主義辭典.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1.
[6]高宣揚.后現(xiàn)代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1.
篇4
一是存貸比指標高居難下。截至2010年6月末,h銀行(
(四)信貸文化“水土不服”凸現(xiàn)風險
韓資銀行的信貸文化與國內(nèi)存在顯著差異。以流動資金貸款為例,韓資銀行認為對客戶發(fā)放流動資金貸款并進行貸款展期,既能有效滿足客戶資金需求,又能降低客戶財務成本,讓經(jīng)營良好的客戶適時展期有利于“服務客戶”宗旨的實現(xiàn),因此展期貸款一般歸于正常類貸款?;谶@種信貸文化,韓資銀行在國內(nèi)經(jīng)營時也大量發(fā)放流動資金貸款,并對客戶一再展期。但現(xiàn)場檢查發(fā)現(xiàn),部分貸款通過辦理借新還舊、在異地分行發(fā)放新貸款的方式變相展期,展期期限最長達到6年。同時,在部分客戶經(jīng)營虧損的情況下,銀行仍為其辦理展期手續(xù),并歸為正常類客戶,造成潛在的信用風險。
篇5
關鍵詞:音樂;藝術;同構(gòu)關系
中國音樂是有其獨特的美學思想和藝術境界的。音樂上的許多問題,倘若不提到美學高度來分析理解,就只能停留為一種形式。畢竟美是主觀的和相對的,是因人而異的,這就是各種藝術形式之間往往能相互聯(lián)系,相互感染的原因。從這個意義上說,音樂藝術本身就是一個文學,詩歌,歷史,美術等的綜合體。它所映現(xiàn)的又何嘗不是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人類物質(zhì)和精神力量達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
任何藝術都是在主觀和客觀相互關系之間建立起來的,徐復觀先生在《中國畫與詩的融合》一文中說:“繪畫不僅僅是‘再現(xiàn)自然’,但終究以‘再現(xiàn)自然’為其基調(diào),所以它常常是偏向于客觀的一面。畫因為是以客觀自然為基調(diào),所以決定畫的即能是‘見’。達·芬奇便以為畫與雕刻是‘以見為知’;而畫家心是能見的人。詩則是表達感情,所謂‘詩以言志’以言志為基調(diào),所以常常是偏向于主觀的一面”。鐘嶸《詩品》一開始便說“氣之動物,物之感人”而詩人必定是“善感”的人,可以說,畫是“見的藝術”;而詩則是“感的藝術”,那么音樂作品為表現(xiàn)人類情感的一門藝術,正和詩、畫一樣,在那線條、旋律、樂句中,所包含著的非語言、非概念、非思辨所能傳達,說明、代替、窮盡的某種情感的、觀念的、意識和無意識的意味,同樣也是那樣朦朧而豐富,寬廣而不確定。到后來談到“因為中國文人能有意識地在詩中發(fā)現(xiàn)出畫的題材,并由此再進一步的用作詩的方法來畫,從而提高了畫的意境,使之得以在精神上進一步將兩者融合在一起。用畫來說明詩的‘遠’的意境,則是詩與畫的相互啟發(fā),循環(huán)無端了”。其事在我看來中國藝術中豈止詩與畫能做到“互相啟發(fā),循環(huán)無端”。書法與詩畫;書法與篆刻;音樂與書法;音樂與詩畫。擴而大之,華夏藝術又何嘗不是如此生生不息,而得以流傳呢?中國人欣賞美的觀點,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我們的文學,戲劇,書法,繪畫等等都是重感情的抒發(fā),突出一個“情”字。同樣音樂藝術如果脫離了感情的話,就很難談了。中國人以感情悟物,進而達到人格化,中國人看東西,欣賞藝術往往帶有自己的感情,要加入人的因素,所謂“芳草有情,斜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追求的也許正是這樣一種欲說還休,溫柔含蓄的永恒韻味。
在中國古代,音樂是各門藝術中最被重視,并且獲得高度發(fā)展的一門藝術,甚至可以說是各門藝術的中心和源泉。從音樂在先秦社會中受到的高度重視,我們可以看出音樂這種著重于情感的表現(xiàn)而非完全模擬性再現(xiàn)。而事物敘述的藝術,恰好相當純粹地顯示了藝術所具有的審美特征,以及它所具有的獨特的社會,從宏觀上看用音樂去分析美與藝術,高度重視音樂性的美,這對中國古代美學和各門類藝術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最直觀表現(xiàn)的是中國古代詩歌中所具有的音律美與節(jié)奏美。
這種詩歌中的音樂性的美在唐代達到無可比擬的高峰。當時傳入的各種異國曲調(diào)和樂器,如:龜茲樂、天竺樂、西涼樂、高昌樂等。融合傳統(tǒng)的“雅樂”“古樂”出現(xiàn)了許多新創(chuàng)造的音樂和音樂形式。從宮廷到市井,從中原到邊疆,從太宗的“秦王破陣”到玄宗的“霓裳羽衣”,從急驟強烈的跳動到徐歌曼舞的輕盈,正是那個時代的社會氛圍和文化心理的寫照。這些音樂,歌舞不再是先秦時代禮儀性的慶典主調(diào),而是人世間的歡快之聲,個人情感的心音。絕句和七古樂府所在盛唐最稱橫唱,其道理恐怕也在他們是能入樂譜,為大家所傳唱的?!芭闷鹞钃Q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痹娕c琵琶(音樂)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新聲,音樂是它的的形式;絕句,七言是它的內(nèi)容;或者反過來說,絕句,七言是形式,音樂,抒情是它的內(nèi)容??傊?,它們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就如同你越是深入的研究藝術作品的結(jié)構(gòu),就越是清楚的發(fā)現(xiàn)藝術結(jié)構(gòu)與生命結(jié)構(gòu)的相似之處,而這種結(jié)構(gòu),包括著從低級生物的生命結(jié)構(gòu)到人類情感和人類本性這樣一些復雜的生命結(jié)構(gòu),(情感和人性正是那些最高級的藝術所傳達的意義)而正是由于這兩種結(jié)構(gòu)之間的相似性,才使得一幅畫,一支歌或一首詩與一件普通的事物區(qū)別開來——使它們看上去更像是一種生命的形式,而不是用機械的方法創(chuàng)造出來的;使它的表現(xiàn)意義看上去像是直接根植在藝術品之中。而音樂的某種所謂的線條,也許就是人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形象的抽象。
我常想為什么我們在聆聽中國音樂的時候,會產(chǎn)生雪花映松柏,松柏傲飛雪的意境;或會覺得砍樵聲聲,高山流水,天涯知己如若就在眼前;或能感受夕陽西下,夜色朦朧,微波蕩漾,漁人晚歸的自然景色而似身臨其境。而這都是中國音樂所賦予我們的情感體驗和我們血脈相連的親身體會。
這使我們不得不想這些凝凍在中國音樂作品中的審美趣味,藝術風格為什么仍然與今天人們的感受、愛好相吻合?為什么會使我們有那么多親切感呢?是不是積淀體現(xiàn)在這些作品中的情感理性結(jié)構(gòu)與今天中國人的心理結(jié)構(gòu)之間存留著某種相呼應的同構(gòu)關系和影響。人類的心理結(jié)構(gòu)是否正是一種歷史積淀的產(chǎn)物呢?也許正是它蘊藏了藝術作品的永恒性的秘密。也許應該倒過來,藝術作品的永恒性蘊藏了也提供著人類心理共同結(jié)構(gòu)的秘密。心理結(jié)構(gòu)創(chuàng)造藝術的永恒,永恒的藝術也創(chuàng)造、體現(xiàn)人類流傳下來的社會性的共同心理結(jié)構(gòu)。然而,它們既不是永恒不變,也不是轉(zhuǎn)瞬即失,不可捉摸。它不會是神秘的集體原型,也不應是“超我”(superego)或“本我”(id)。心理結(jié)構(gòu)是濃縮了人類歷史文明,藝術作品則是打開了時代靈魂的心理學。而這,也就是所謂的“人性”吧。
篇6
關鍵詞:高師音樂;文化;評價;民族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30-0106-01
一、高師音樂教學的現(xiàn)狀剖析
我國高師音樂教學是我國音樂教育中的主要支撐力量,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目前我國一些地區(qū)的高師民族音樂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模式、教師的教育觀念及素質(zhì)結(jié)構(gòu)、教學方式方法上存在單一、對傳統(tǒng)文化融入不足、多元音樂文化意識淺顯等弊端。大多數(shù)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時采用的都是傳統(tǒng)的“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方法,學生們在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下進行學習,缺乏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缺乏交流、協(xié)作和共同解決問題的互動性,民族音樂課變得較為單調(diào)、枯燥、乏味。由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音樂課程的師資隊伍建設極不平衡,以鋼琴、聲樂、中西器樂和綜合音樂理論教師為主,專職民族音樂教師很少,學科隊伍師資匱乏,重技輕藝,重西輕中。作為教學主體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開展很少,或者手段簡單,欠科學性,這與當下教育部門所呼吁倡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科學教育理念相違背。種種現(xiàn)象,無疑會制約著高師民族音樂教學的發(fā)展和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進步發(fā)揚,作為基礎音樂課程的民族音樂課程教學能效如果滯后,其它的音樂技能和理論知識掌握再深亦是缺憾。因此在現(xiàn)階段,我國高師音樂教學中需要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和融入,通過對民族音樂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深入研究,促進教學方式、教學內(nèi)容的轉(zhuǎn)變,調(diào)整高師音樂教學的結(jié)構(gòu),構(gòu)建科學的、完善的、合理的高師音樂教學體系。
二、高師音樂教學與文化的結(jié)合
教育部最新的《指導綱要》中明確強調(diào):提倡學科知識的綜合,注意音樂與文化相結(jié)合。應該貫穿“文化中的音樂”和“音樂中的文化”的理念和方法,以利于理解音樂教學的根本目的和音樂在文化整體中的位置和特點。使高師音樂教育在突出師范性的同時還能傳播和創(chuàng)新民族音樂文化,為培養(yǎng)合格的音樂教育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所有的音樂課程尤其是民族音樂課的內(nèi)容需要向橫向拓展,尋找與其它知識領域的切合點??梢钥紤]在教學中增加不同地域風格的現(xiàn)代創(chuàng)作音樂的介紹,內(nèi)容涉及藝術歌曲、群眾歌曲、流行歌曲和器樂作品。特別是運用民族音樂元素創(chuàng)作的流行歌曲、或具有流行音樂外觀形式的民族音樂的介入,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感受到民族音樂其實無所不在,離我們并不遙遠。這種由導入,漸進趨近的方式,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事半功倍之效,逐漸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和感情,并在此過程中樹立起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高師音樂教學中傳統(tǒng)音樂文化融入的建議和對策
在觀念上要樹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觀念。把民族音樂放在第一位,扭轉(zhuǎn)重視西洋音樂輕視民族音樂的觀念。在聲樂、器樂、音樂理論等課程中加強民族音樂文化的內(nèi)容,盡可能多的向?qū)W生灌輸我國的傳統(tǒng)的音樂文化,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去比較中西音樂文化的差異,盡可能多的了解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文化,成為一個合格的音樂工作者。其次要大力培養(yǎng)和引進傳統(tǒng)民族音樂文化人才,培養(yǎng)一批傳承民族音樂教育的師資隊伍,增強和提高承擔民族音樂教學的教師素質(zhì)和業(yè)務水平,切實提高民族音樂教育效果和質(zhì)量。再次,調(diào)整民族音樂教學的結(jié)構(gòu)。特別是在聲樂教學中要充分吸收民族音樂中合理的發(fā)聲技巧,加大聲樂演唱中的民歌曲目;在樂理教學中要加大民族調(diào)式理論和民族音階理論教學;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增添優(yōu)秀民族曲目;在器樂教學中設置民族器樂的教學。
對民族音樂教學中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融入要遵循四個原則:第一,促進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加強民族音樂的唱奏能力與民族音樂文化視野的統(tǒng)一。要求學生既能掌握所唱奏曲目,又能對所掌握的民族音樂文化資源作理論性系統(tǒng)性的表述,按照民族音樂學的觀點,“既知道是什么,又知道為什么”。第二,提高學生的審美內(nèi)涵,堅持嚴密的技術結(jié)構(gòu)和深層審美內(nèi)涵的統(tǒng)一。要求學生以嫻熟的技巧準確掌握曲目所固有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并能對該形態(tài)所表達的深層審美意蘊有深刻獨到的感悟。第三,知識技能的素質(zhì)和數(shù)量的統(tǒng)一。一方面要求學生準確、到位,并有較高文化品位地掌握唱奏風格,又要對所要掌握曲目的量有硬性要求。第四,傳統(tǒng)的系統(tǒng)性和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既要求學生對傳統(tǒng)的音樂藝術成果有系統(tǒng)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以保證個性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河北省科技廳2009年指令計劃項目,項目編號:094572128D
篇7
一、前言
多年以來我國在實際的日語教學中,嚴重忽略了文化引入的問題,基本上都只是強調(diào)語言知識的傳授,使得學生在語言運用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國內(nèi)與日本的跨文化交際越來越頻繁,這就需要學生更加的了解日本文化,這樣才能盡快的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因此文化引入在日語教學中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此時教師需要調(diào)整基礎日語課程的教學思路,在高級階段的學習中適當?shù)囊胛幕R,這樣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進一步擴大學生的視野,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交際意識,這是當前基礎日語課程教學中迫切解決的問題。
二、基礎日語課程的主要特性
在基礎日語課程的學習中,一方面涉及語音、詞匯以及語法等最基本的知識,另一方面還涉及聽、讀以及譯等語言運用的技能,這是非常重要的課程學習。一般來說在大學本科課程的設計中,一、二年級的課程主要是學習基礎日語知識,而三、四年級的課程主要是學習高級日語,這個階段的課文選材具有很高的格調(diào),文章表現(xiàn)力比初級以及中級階段強,內(nèi)容非常的豐富,題材的選擇也非常廣泛。課文中不僅有隨筆以及小說等,而且還涵蓋評論以及古代詩歌等,之所以選擇了這么多類型的作品,主要是希望學生在學習不同類型的文章中,能夠?qū)W會運用更多的日語表達方式,熟練的掌握各種類型的語言使用方法,此外還希望學生在學習具有不同深度的文學以及思想性文章后,能夠更加熟練的使用日語進行深層次的交流與寫作,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在高級階段的課程學習中,基礎日語的學習具有一定的難度,這時不需要再繼續(xù)學習詞匯以及語法等基礎知識,而是學習更加復雜的語言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要求學生能夠更加靈活的運用所學知識進行交流。因此在對日語進行學習的時候,需要深入的了解日本文化,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文化引入的意義及原則
(一)文化引入在高級階段教學中的意義
對于文化的定義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概念,統(tǒng)計相關資料后發(fā)現(xiàn)廣義上的文化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其中一個是物質(zhì)財富,另外一個是精神財富。而狹義上的文化所指的范圍相對比較狹窄,主要是指精神財富。從以上的定義中可以看出文化不僅凝結(jié)在物質(zhì)之中,而且還涵蓋物質(zhì)之外,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傳承至今的宗教、信仰以及學術思想等都可稱為文化。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都離不開文化,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語言通常都是在當時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而文化則需要經(jīng)由語言才能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不斷的傳承與發(fā)展。一般來說在日語的學習中,如果教師只是要求學生機械的學習詞語以及語法等相關的內(nèi)容,將會使學生感到枯燥,從而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果教師能夠在日語的學習中適當?shù)膶⑽幕胝n程中,就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與本國不同的文化知識,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能夠帶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日語,使學生能夠在語言的學習中更加了解日本文化,這樣學生就會對基礎日語課程具有強烈的學習欲望,這樣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
從另一方面來看在理解日本文化的情況下,可以更容易學會日語,因為了解日本文化后能夠深入的體會語言現(xiàn)象,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例如在基礎日語課程中學到夏目漱石某篇小說的時候,教師可以先想學生介紹文章的作家以及流派,并向?qū)W生介紹文章當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以及作品風格等,然后再向?qū)W生分析、講解課文,使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能夠體會不同表達中詞語的運用方法,深入的分析為什么文章此處需要用到這樣的表達方式,感受不同表達方式的作用。這樣學生就能在日常的課程學習中使用日語思考不同的語言現(xiàn)象,從而熟練掌握純正的日語。
(二)文化導入過程中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將文化引入基礎日語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的四個基本原則:首先是圍繞文本展開。在文化導入過程中,引入的文化內(nèi)容不能脫離課文。其次是準確把握好文化導入的“量”。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日語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在恰當?shù)臅r機引入適量的文化內(nèi)容。然后是文化的導入的內(nèi)容應當保證客觀、真實。教師在高級階段的教學中不能將帶有個人色彩的文化內(nèi)容隨意的插入課程中,一定要引入真實、客觀的文化內(nèi)容。最后是尊重文化的差異。教師應當教導學生以開放、寬容的思想看待不同的文化。
四、將文化引入日語教學中的策略
(一)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zhì)
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zhì),才能使基礎日語課程變得更加的有趣,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以外的時間不斷地積累與學習,注重提升自身的專業(yè)水平。文學主要來自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這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在學習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學習的時候,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日本文化。教師可以通過閱讀日本文學作品或文學評論,也可以通過網(wǎng)絡資源不斷的積累與學習,網(wǎng)絡資源比較方便獲取,而且內(nèi)容也十分豐富,教師可以關注有關日本的雜志以及新聞等相關的信息,逐步拓展眼界,了解更多的日本文化知識。
(二)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
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應當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應用多種教學方法。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設備,在課程學習中給學生播放有關日本文化的圖片、視頻信息等,這樣可以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容易激發(fā)學生對基礎日語課程的興趣。當然在使用新型教學手段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傳統(tǒng)的講解法,教師應當在課前做好課件,篩選與文章內(nèi)容相關的資料,理清教學的思路。
(三)文化導入與引領學生思考并重
教師在課程中引入日本文化內(nèi)容的時候,應當適當提出相關的課題,給予學生思考與分析問題的機會,引導學生對中日文化的差異進行比較,要求學生自己去查找信息,并進行分析總結(jié),此時教師只要點撥到即可,這樣學生才具有神秘感,使學生能夠主動的尋找資料,思考中日文化的差異。
(四)在課余時間舉辦文化類活動
教師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舉辦文化類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學習相關日語文化知識,在主動學習的情況下,學生才能學到更多的日本文化知識,了解中日文化存在差異。在舉辦文化類活動的時候,可以采用日語表演或者演講比賽的形式,當然還可以采用日語知識競賽等多種多樣的形式,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到樂趣,在活動中學習,加深學生對日本文化知識的印象,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篇8
別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是發(fā)展草原旅游經(jīng)濟,迅速脫貧致富的有利因素。蒙古民族由于傳統(tǒng)的生產(chǎn)方式,在內(nèi)蒙古高原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和周圍其他民族的影響下,形成了有別于其他地區(qū)的,具有內(nèi)蒙古特色的飲食文化。為傳承草原文明,真正展示草原文化精髓,我們有必要向草原文化更深層次挖掘,有必要開發(fā)蒙古族傳統(tǒng)飲食文化產(chǎn)品。
一、蒙古民族飲食文化及其特點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蒙古族也不例外,但是要說到蒙古族飲食就會聯(lián)想到“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就大錯特錯了。蒙古族的食品構(gòu)成,與游牧經(jīng)濟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夏食酪漿酸乳,冬食牛羊肉”。這基本上概括了蒙古族飲食文化的特色?!笆称淙?、飲其酪、衣其皮”是古代中原人對游牧生活的蒙古人的概括。在蒙古高原特定的自然環(huán)境里,長期從事狩獵和游牧經(jīng)濟的過程中,蒙古民族用自己的智慧與技能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獨特的食品和飲品,從而形成獨特的飲食文化。蒙古民族的傳統(tǒng)食品根據(jù)不同的材料來源被分為:白食、紅食、紫食、青食;蒙古民族的傳統(tǒng)飲品分為:茶、奶、湯、酒四個大類。蒙古民族的飲食文化是人類飲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而特殊的組成部分和世界飲食文化的瑰寶。古老的民族文化,給蒙古族飲食以豐厚的文化底蘊,所以,蒙古族文化是蒙古族飲食持續(xù)發(fā)展的文化基礎。
蒙古飲食文化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它包括飲食、餐具、食俗、禮儀、環(huán)境、服裝、歌舞、工藝品、專用語言等眾多內(nèi)容,是蒙古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百科全書。蒙餐是綠色食品,蒙餐是營養(yǎng)食品,蒙餐是保健食品。蒙餐是內(nèi)蒙古餐飲業(yè)的優(yōu)勢和突破口,最能體現(xiàn)我區(qū)民族特點及地區(qū)特點的飲食,也應該是我區(qū)最高檔次的招待飲食。
蒙餐的發(fā)展是蒙古族飲食文化傳統(tǒng)的延續(xù),是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結(jié)合體。蒙古族飲食文化傳統(tǒng)中的強調(diào)生理健康與精神健康的統(tǒng)一,物質(zhì)享受與精神享受的共融,凸現(xiàn)人性的美與善以及人們享受生活美的意蘊與意味,對當今我區(qū)及全國飲食文化的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飲食文化在草原旅游中的重要性及應用
蒙古民族獨特的飲食文化隨著草原文化的蓬勃興起而大放異彩。1978年起步的內(nèi)蒙古旅游業(yè),從一開始就將內(nèi)蒙古的地域文化、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到內(nèi)蒙古的旅游業(yè)當中,經(jīng)過多年的扶持和培育,一步步地發(fā)展壯大,逐漸成為人們公認的高附加值產(chǎn)業(yè)。
旅游業(yè)是個消耗產(chǎn)業(yè),它的直接投入未必就能夠馬上體現(xiàn)在回報上,往往是經(jīng)過旅游者對當?shù)氐那猩砀惺芎彤數(shù)卣块T對旅游事業(yè)的重視和開發(fā),經(jīng)過時間的考證,經(jīng)過媒介的宣傳,經(jīng)過口碑的傳贊,逐漸得到回報。這種回報,是一種良性的閉合曲線回報,旅游產(chǎn)業(yè)拉動人氣的增長,拉動其他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增長的同時,其他產(chǎn)業(yè)在旅游產(chǎn)業(yè)的帶動下,也會補給旅游產(chǎn)業(yè),從而完成閉合供應鏈。
目前,內(nèi)蒙古各地以蒙餐為主的餐飲文化場所逐漸增多,市場是由需求造就的,蒙餐在滿足市場需求的過程中,配合草原旅游的發(fā)展,在滿足游客的口味需求上不斷創(chuàng)新,挖掘新的蒙餐菜品,在推動內(nèi)蒙古草原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中,蒙古族飲食起到了重要的補充作用。為把家鄉(xiāng)建設成民族文化大區(qū),為傳承草原文明,真正展示草原文化精髓,我們有必要向草原文化更深層次挖掘,有必要開發(fā)蒙古族傳統(tǒng)飲食文化產(chǎn)品。
三、開發(fā)利用蒙古族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構(gòu)想
現(xiàn)代蒙古族飲食適應時空概念的變化,在繼承傳統(tǒng)蒙古族飲食的基礎上,與時俱進,有了較大發(fā)展與變化,所以,蒙古族飲食亟待提升理念,注重餐品制作的同時,強化禮儀形式。
(一)、開發(fā)蒙古族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建議
1、蒙古族飲食文化需要政府的支持
蒙古族飲食文化需要政府的支持行業(yè)協(xié)會的規(guī)范,專家學者的指導以及眾多民族餐飲企業(yè)的參與。政府要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研究精神文化,開發(fā)物質(zhì)文化,在開發(fā)中從資金投入、資源挖掘、人才培養(yǎng)、科學規(guī)劃、保護開發(fā)等方面需要擔當主導者、組織者、引導者的職責,積極實踐,促使旅游產(chǎn)業(yè)走向成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2、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文化韻味
中國飲食文化總體呈現(xiàn)出以下美學特征:色澤美、香味美、滋味美、造型美、器皿美、環(huán)境美等。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雙休日的實行和假日的延長,居民外出旅游就餐的機會增多,消費增加,食的消費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已越來越顯示出重要性。內(nèi)蒙古必須要加強飲食文化的開發(fā)、整理、革新,這看發(fā)展草原旅游乃至整個內(nèi)蒙古旅游業(yè)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3、把民族飲食文化與草原旅游優(yōu)化組合
開發(fā)飲食文化旅游資源時,首先應該挑選那些最有代表性的、最具有聲望的資源,然后加以優(yōu)化組合,對于菜肴的合理搭配、文化內(nèi)涵的聯(lián)系做出評價,結(jié)合旅游者的心理因素、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動的開展,適時有目標性的推廣,以舉辦佳肴品嘗游、藥膳保健游、民族風味美食節(jié)等多種方式開發(fā)多種特色飲食文化旅游活動。以其達到蒙古民族飲食文化與草原旅游的完美結(jié)合。
4、挖掘和開發(fā)古今民族飲食文化旅游資源
篇9
文字獄的產(chǎn)生是統(tǒng)治者要從思想層面束縛知識分子,并對知識分子的反抗進行鎮(zhèn)壓。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的,統(tǒng)治者對作者的詩文、奏章、書信和著作中的只言片語進行吹毛求疵的挑剔和斷章取義,為他們編織罪狀,以鞏固維護自己的封建統(tǒng)治。對于中國的封建歷史,我們放眼望去,便會發(fā)現(xiàn)清朝文字獄涉及廣闊的范圍、文網(wǎng)的密集和殘酷的懲辦辦法,都大大超越了前朝。
一、文字獄產(chǎn)生的原因
1. 鞏固封建統(tǒng)治
為了封建皇帝的統(tǒng)治地位不斷得到鞏固和維護,為了地主階級的利益得到維護而對人們的思想意識進行不斷的束縛于控制是文字獄本文由收集整理在每個朝代大興的主要原因。在清朝的前期,生產(chǎn)、經(jīng)濟得到恢復之后,政治地位也得到鞏固,為了進一步鞏固統(tǒng)治地位,必須從源頭上,也就是人的思想上進行控制,于是清朝統(tǒng)治者便將文字獄當作重要手段來實現(xiàn)其政治目的。
2. 尖銳的民族矛盾
清朝統(tǒng)治者挺進中原時是少數(shù)民族身份。從政治角度來看,南明政權(quán)仍然存在而且具備一定的號召力。從軍事角度來看,南明政權(quán)所具備的軍事力量和反清武裝在各地的普遍存在使得清政府無法安心。從文化角度來看,頒布“剃發(fā)令”,把滿族的發(fā)型強加在漢族以及其他少數(shù)民族身上,這在無形中加劇了漢族人的逆反情緒,民變四起,對當時知識分子的民族情感起到了激發(fā)作用。反清武裝斗爭被大規(guī)模的鎮(zhèn)壓后,這種反滿情緒便以另一種方式即文學形式表現(xiàn)了出來。
3. 民族自卑感的表現(xiàn)
作為一個傳統(tǒng)的游牧民族,滿族的生產(chǎn)方式大大落后與漢族。其社會文明在入關以前非常落后,而在滿族經(jīng)歷了武力征服漢族的過程后,其文化也受到了漢族深深地影響。但滿族作為統(tǒng)治階級,不愿意承認其他民族比自己的民族優(yōu)秀,文化上的仰慕與武力上的自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催發(fā)了文字獄的興起。
二、管窺清朝文字獄的特點
1.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打擊對象
(1)康熙之前的清朝,社會矛盾主要集中在民族矛盾,因而具有反清思想的文人往往成為文字獄的主要打擊對象。
(2)雍正統(tǒng)治期間,排擠政敵主要是通過文字獄手段實現(xiàn)的。在當時文字獄通常用來排除政治異己,文字獄實際打擊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來看是擴大的。
2. 乾隆首創(chuàng)了將文字獄和禁書相結(jié)合的方法
乾隆認為,大清子民為了避免引來殺身之禍而燒掉自己禁書的辦法對于解決反清問題是遠遠不夠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將全部的禁書都燒毀、刪減或者篡改。
三、清朝文字獄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清朝文字獄使知識分子回避思想政治,埋頭于沒有風險的學術研究工作。下面我們從文字學、目錄學、??睂W來考察文化在文字獄影響下產(chǎn)生的變化。
1. 文字學
從文字角度來看,乾嘉時期,《說文解字》的研究達到了最盛,《說文》學成為了一種專門的學問,形成《說文》四大家:段玉裁、桂馥以及王筠和朱駿聲。
段玉裁,師戴震,和錢大聽等人一起探究切磋學問技藝,對《說文解字》、《詩經(jīng)小學》、《古文尚書撰異》、《六書音均表》等作出詳細的著述。他對古宇、古行進行探究,對古義、正義進行疏證,對形音義的關系進行闡明,《說文義證》由桂馥作,正本義,正說解?!墩f文釋例》由王筠著,《說文通訓定聲》由朱駿聲著。文字學復興的標志便是清朝《說文》學的興起。
2.目錄學
目錄學在清朝達到了昌盛時代。在官修目錄方面,有大型目錄諸如有陳夢雷、蔣廷錫等的《古今圖書集成經(jīng)籍典》,紀昀等的《四庫全書》,于敏中等的《天路琳瑯書目》等。在史志目錄方面,黃虞稷的《明史藝文志》,王鴻緒的明史稿藝文志》,傅維麟的《明書經(jīng)籍志》等值得一看。
篇10
【關鍵詞】隱性德育;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特點;作用
中學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隱性德育價值,是隱性德育的重要載體,重視中學校園文化的隱性德育有利于進一步推進和深化中學德育工作。長期以來,不少中學重視以思想品德(政治)課和班主任德育課為主要形式的顯性德育,而對隱性德育卻相對忽視甚至無視其地位和作用。在這種傳統(tǒng)的顯性德育影響下,中學德育往往更為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教育;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忽視了學生的心理、道德、品行和人格的全面發(fā)展。許多中學把顯性德育被放在一個凸顯的位置,它關注的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學校的教育活動都循規(guī)蹈矩地圍繞著“教”與“學”展開,而對于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的隱性教育卻重視度不夠,對那些富有隱性德育功效的校園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存在被省略和忽視的傾向。 然而,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起到調(diào)節(jié)心境、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和塑造性格等諸多隱性德育功能。因此,中學必須重視校園文化在學校德育中的隱性影響,建設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優(yōu)化校園育人環(huán)境,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
一、隱性德育視角下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特點
校園文化中的隱性德育,是隱含在校園文化中的德育形式,它是通過校園物質(zhì)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等方式向?qū)W校師生員工傳遞德育信息和施加德育影響,在直接體驗和潛移默化中使他們的思想觀念與行為受到教育的過程。校園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校園環(huán)境、校園精神、校園制度和校園活動。它們蘊含著隱性德育功能,對受教育者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之自主、自覺地接受隱性德育影響,實現(xiàn)隱性德育的育人目的,發(fā)揮其持久的育人效果。
(一)教育目的的育人性
隱性德育的計劃是一種遠期教育規(guī)劃,是總體設想,是一種處于意向性、預期性狀態(tài)的計劃。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則是通過文化活動、規(guī)章制度、人際關系等對師生員工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chǎn)生影響的一種教育方式,以達到育人目的。隱性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過程,是一個教人為善的過程。校園文化建設包括學校“硬件”方面建設和學?!败浖狈矫娼ㄔO。美國教育社會學家科爾認為:“物體在空間里的擺設并不是隨心所欲的,房間以其物質(zhì)形式表示著該場所與機構(gòu)的的精神和靈魂?!雹谌欢?,對于學校硬件建設諸如校園建筑設計、環(huán)境布置都不是毫無生命的客觀存在,實際上是教育信息的傳遞,有助于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于學校軟件的校園內(nèi)的文化氛圍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為了適應學生的發(fā)展需要而營造出來的。一般來說,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通過一系列的校園文化活動表現(xiàn)出來。
(二)教育內(nèi)容的滲透性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所特有的思想素質(zhì)、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為核心的,以具有校園特色的人際關系、生活和行為方式為基準的,再由學生參與的各種文化活動為表征的精神風貌,營造出特定的文化氛圍、文化環(huán)境,從而形成育人的環(huán)境。校園文化育人的作用是潛在的、無形的,隱性德育就以其為載體并依附著它,對每一位成員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使生活在校園中的人不斷修正自己的心理和言行,以獲得群體的認同和接納。
人們接受教育內(nèi)容的過程,就是對教育內(nèi)容先認知后認同的過程。青少年在對顯性教育認知的基礎上,再在校園文化中滲透著隱性教育,就會幫助他們對教育內(nèi)容更好的認同,從而提高教育的實效性。正因為如此,校園文化的物質(zhì)環(huán)境、規(guī)章制度等都滲透著對學生的道德蘊涵和教育意志的傳遞。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在他周圍——在學生走廊的墻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動室里——經(jīng)??吹降囊磺?,對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
(三)教育對象的自主性
中學生是校園文化主體和受教育的對象,他們在校園文化中學習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在顯性的學科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教育者更多的是從外部提出諸多教育要求,壓抑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隱性德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在于其實施方式是非規(guī)范的和隱性的,這樣使得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并不知道自己在接受哪一方面的教育,并讓學生感到自己不是被迫的、被動的,而是自愿的、主動的。
在校園文化的隱性德育下,教育者提出的要求是隱藏在校園創(chuàng)設的并經(jīng)過校園主體互動強化后的文化環(huán)境、精神氛圍中的。因此,這種要求的隱蔽性一般與學生的自我愿望、個性特點不會直接發(fā)生沖突,并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自己是作為被尊重的人而存在的,這就滿足了他們自主、自尊的需要,從而愿意積極主動去接受教育。
(四)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隱性德育具有潛移默化、民主平等、循序漸進、形式多樣等特點,它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形成和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將滲透在校園文化中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等傳遞給受教育者,悄悄地滋潤著受教育者的心田,使之受到心靈的感染、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啟迪。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培養(yǎng)形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甚至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對其一生的影響必然深遠持久,這不同于在顯性教育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技能,會因時間的長久而逐漸被遺忘。校園文化作為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隱性課程”,它通過整個學校的環(huán)境、輿論、人際交往甚至學校的風氣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行為方式施加深遠持久的影響?!靶@文化賦予學生的良好品質(zhì)是伴隨終身的,很難隨時間的推移而轉(zhuǎn)變?!蓖ǔ碚f,通過校園文化轉(zhuǎn)化成穩(wěn)定的素質(zhì)和品格,往往對人的影響更為深刻、牢固。
二、隱性德育視角下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中學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文化歷史積淀,內(nèi)涵豐富,外延廣泛,形式多樣,是學校發(fā)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xiàn)。它作為一種實施教育力量,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起著潛移默化的引領作用,并產(chǎn)生持久深遠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隱性德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對師生員工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具有積極重要的教育作用,它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
(一)和諧的中學校園物質(zhì)文化陶冶師生員工的情操
校園是每個教育工作者施展才華,教書育人的天堂;是每個學生學習生活的地方,是他們成長的搖籃,也是實現(xiàn)他們理想,放飛夢想的圣地。對于每一個師生員工來說,充滿魅力的校園環(huán)境給他們帶來的是溫馨和舒適,讓他們?nèi)諒鸵蝗赵敢庠谶@里播撒愛與希望的種子,即便有淚水、汗水,也無怨無悔。當教育工作者們迎著初升的朝陽,踏進充滿生機的校園,渾身充滿的是奉獻的力量。對于學生而言,校園是他們的第二個家,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可以使他們產(chǎn)生清新舒適之感,引起他們對學校集體的認同和歸屬,進而使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有助于他們正確人生觀的形成,抵制消極情緒。試想一下,在書卷味濃密的校園內(nèi),在漫步林蔭大道,與同學們一起端坐在草地上,仰望蒼天,激揚文字那種豪邁之情;走進古香古色而又富有現(xiàn)代氣息的圖書館內(nèi),那種寧謐、神圣的氛圍讓你融入到書海的世界里對陶冶學生情操有著重要作用。當泉、池、廊、舍、花、草、樹、木交相輝映,名言警句抬頭可見,學生作品展覽綿延等校園文化隱性德育情景能讓廣大的師生員工在美的欣賞中樹立遠大的報國理想,保持著高尚的情操。
(二)獨特的中學校園精神文化引導師生員工的價值取向
校園精神文化是指包括校園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絕大多數(shù)師生認同的文化觀念、價值體系、生活信念等意識,也是通常所說的校園精神。校園精神往往能使教育工作者找到自己的主導位置,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當中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追求。對學生而言。中學校園精神文化在本質(zhì)上是用文化喚醒和高揚學生的生命意識,它所關注的是學生真正的精神生活和內(nèi)心世界。一所中學若沒有帶有精神文化是將難以引起校園師生的共鳴,也難以對師生員工的價值取向起到引導作用。通過隱性德育將校園文化進行有機結(jié)合,或者通過校園精神文化發(fā)揮隱性德育功能,形成一種帶有學校特色而且符合學校實情的校園精神文化,就會逐漸受到廣大師生員工的認可。他(她)們在認可的基礎上會進而產(chǎn)生思想的認同,再由思想的認同就會形成一種集體的意識和氛圍。這樣使得生活在校園中的人或者剛進入這所學校的師生員工就會在這種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認同這所學校的理念進而成為自己的價值取向。
(三)健全的中學校園制度文化規(guī)范師生員工的行為
校園制度文化是指學校的校紀校規(guī)、教學管理、校園管理、宿舍管理、獎懲等各種規(guī)章制度。它是校園文化建設初級階段的產(chǎn)物,對保障學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中學校園文化建設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俗話說:“不以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所以建立健全、完善科學合理、規(guī)范的校園制度文化,有利于科學管理,有利于規(guī)范師生員工的行為。但是,中學的校園制度必須與隱性德育有機結(jié)合起來,通過將中學的德育目標與德育任務過校園制度加以體現(xiàn)。同時,在制度的制定過程中必須充分發(fā)揮師生員工的主體地位,發(fā)揚民主作風,讓師生員工感覺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他(她)們在尊重和參與的氛圍下容易促進對校園制度的理解,能夠更好地促進校園制度的貫徹落實。由此,通過隱性德育的滲入打破校園制度原有的僅僅以剛性約束為主的方式,實現(xiàn)剛?cè)岵?,這樣校園制度體系會越來越健全,師生員工對制度的遵守和執(zhí)行意識越來越強。
(四)多彩的中學校園活動文化培育師生員工的素質(zhì)
《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要大力開展學生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引導校園文化氣氛向健康高雅方向發(fā)展。使學校成為最好的小環(huán)境之一,并對大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做出積極的貢獻”?!耙孕…h(huán)境帶動大環(huán)境的優(yōu)化”足以體現(xiàn)了中學校園活動文化的德育功能。
校園活動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中最活躍、最豐富、最多樣化的部分,豐富多彩、健康活躍的校園活動文化是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的交匯點,對師生員工起著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往往能夠在活動的組織中增強自己的各種能力。而對學生而言,不但能夠鞏固和加深課堂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而且能彌補課堂專業(yè)知識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從而擴大他們的知識領域,發(fā)展獨立思考和積極創(chuàng)造能力。此外,校園活動文化還可以發(fā)揮學生的各種潛能,鍛煉多方面的能力。如寫作能力、組織能力、社交能力、活動能力等。開展校園文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校結(jié)合新課程改革要求而讓學生自我表現(xiàn),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感染,自我提高和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傊?,校園活動文化兼顧教育與情趣、知識與娛樂、活動與安閑、努力讓學生根據(jù)天資所好、揚長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樂,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素質(zhì)。
重視中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隱性德育,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隱性德育功能,認識和把握隱性德育在中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性,總結(jié)和梳理隱性德育視角下中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特點和作用,對于今后如何加強中學校園文化建設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周鳳林.關于學校隱性德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1,(9):9-13.
[2]蘇霍姆林斯基著,趙瑋、王義高等譯,帕夫雷什中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
[3]張麗娜.從隱性教育角度看貧困地區(qū)中學校園文化建設[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