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維差異范文

時間:2023-11-08 17:51: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思維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西方思維差異

篇1

關鍵詞:思維方式、跨文化交際、形象思維、抽象思維、綜合思維、分析思維、意會性、直觀性

中圖分類號:F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2

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和語言的橋梁。(連淑能,2002:39)每個民族將長期以來對現(xiàn)實的認識凝聚成經(jīng)驗和習慣,借助語言形成思想,又賦予思想以一定的方式,就形成了這一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和西方國家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了解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對于促進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大有裨益,那么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之處是什么呢?

一、 中國人偏重于形象思維,西方人偏重于抽象思維

“形象思維指人在頭腦里對記憶表象進行分析綜合、加工改造,從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過程,它是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即通常的想象。抽象思維是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的思維活動。這種思維需要遵循邏輯規(guī)律,所以又稱邏輯思維?!保P世杰,1995:102)

中國偏重于形象思維,因而善于打比喻。在中國文學史中,運用形象類比手法的文章不勝枚舉?!对娊?jīng)》、《老子》、《莊子》等多用形象類比的手法來傳達作者的思想?!抖脑娖贰分袆t用人格形象來類比文學藝術的風貌,二十四種詩歌風格用二十四種人格形象表達出來。例如《二十四詩品》之三《纖農(nóng)》“窈窕幽谷,時見美人”,之六《典雅》“落花無言,人淡如菊”,之七《洗煉》“載瞻星辰,載歌幽人”,之十《自然》“幽人空山,過雨采” ?!兑捉?jīng)》用八種自然現(xiàn)象―天、地、山、水、風、火、雷、澤等“立象以盡意” 。清代著名學者王夫之道:“盈天下而皆象也?!对姟分扰d,《書》之政事,《春秋》之名分,《禮》之儀,《樂》之津,莫非象也。而《易》統(tǒng)會其理?!边@充分說明了中國人對于形象思維的重視。

抽象思維在中國則很不發(fā)達,例如,需要抽象思維的邏輯學在中國發(fā)展十分緩慢,大約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明學傳入中國,因明學主要是闡述邏輯規(guī)則和邏輯錯誤。其后,邏輯學的發(fā)展也是斷斷續(xù)續(xù)?!斑壿嬕辉~是由嚴復從英語logic翻譯過來的,由于當時漢語中沒有對應的詞匯,所以采用音譯?!?(關世杰,1995:104)中國邏輯學的不發(fā)達可見一斑。

而西方人則偏重于抽象思維。古希臘的邏輯學十分發(fā)達,在歐美文化中,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原理建立起來一套邏輯體系,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大多體現(xiàn)了這些原理。三段論推理的運用成為西方人思維的基石。此外,西方人抽象思維發(fā)達在對事物的定義上也有體現(xiàn),較之于形象思維的下定義,抽象思維往往更加清晰、概括。例如:孔子在《論語?為政》里這樣闡釋智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而亞里士多德則這樣解釋,“智慧就是有關某些原理與原因的知識?!?再如,老子的“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聲音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隨也”與赫拉克利特的“統(tǒng)一物是由兩個對立面組成的,所以把它分成兩半時,這兩個對立面就顯露出來了”表達的意思是差不多相同的,但是赫拉克利特的則更為抽象、概括。

二.中國人偏重于綜合思維,西方人偏重于分析思維

“綜合思維是指在思想上將對象的各個部分聯(lián)合為整體,將它的各種屬性、方面、聯(lián)系等結合起來。分析思維是指在思想上將一個完整的對象分解為各個組成成分,或者將它的各種屬性、方面、聯(lián)系等區(qū)分開來?!保P世杰,1995:110)

綜合思維強調整體。中醫(yī)的顯著特征是注重整體性,把人體看作一個整體,運用陰陽五行學說明五臟之間的依存和制約關系。中醫(yī)治病從全局著眼。例如,可以通過按摩左手腕附近的內關穴和右脛的足三里穴的辦法治療失眠。此外,中醫(yī)還認為人與自然也是一個整體,當自然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人體會隨之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內經(jīng)?素問?寶命全形論》里就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分析思維強調部分、個體。因而,西醫(yī)建立在人體解剖學的基礎上,根據(jù)人體九大系統(tǒng)的生理結構來解釋病理現(xiàn)象,“針對人體出問題的部分對癥下藥,立竿見影,并且擅長手術,切除出問題的部分或是更換新的組織” 。(李巖,2008:180)

在藝術門類的分類上,也反映出中國重整體的特點,例如,中國的國粹京劇就是一種綜合性的表演,講求唱、念、作、打,而這在西方實際上可以分解為歌劇、舞劇、話劇。再如,中國的國畫中,不只有畫,還常常配有詩詞、書法、篆刻等內容,而西方的繪畫中,一般是只有畫,最多在畫上署上畫者的名字。因而,中國藝術門類的分類上往往不那么明確。人們還是比較習慣綜合類的審美情趣。

中國學者的著作,大多也是綜合類的,孔子的《論語》涵蓋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教育思想、心理學思想、倫理學思想等內容,而西方的著作一般是分開的,如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著作是《工具論》,心理學著作是《論靈魂》,美學、藝術理論方面的著作有《修辭學》、《詩學》,政治學方面的著作有《政治學》、《雅典政制》等。

在語言層面上,也是這樣。例如在時間的表達法上,中文的順序是年―月―日―時―分―秒,而西方人,尤其是英國人的表達則是分―時―日―月―年;中國人表達空間的順序也是習慣從大到小,從整體到部分,而西方則相反。

中國人對整體的重視也使得集體主義在中國比較盛行,西方人對個體的重視也使得個人主義在西方占據(jù)主要地位。

三.中國人偏重于意會性,西方人偏重于直觀性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里常常有意會性,比較含蓄。而西方人的思維是一種直觀性,坦率直白。

在中西不同的感情表達方式上也可以看出這這一點,例如:《梁山伯與祝英臺》表現(xiàn)了中國人細膩含蓄的愛情,這與西方人的直接表露截然不同,因而西方人看過之后可能會覺得困惑不解,而我們中國人會很欣賞這種美。再如,中國人對親人的愛意一般是通過行動表達的,這種方式間接而含蓄,而西方則不同,西方人會很直白地向親人表明自己的愛意和感激之情。

在文學藝術方面也有體現(xiàn):中國人重視意境,西方人則重視意象。

例如,中國的水墨畫注重意境的描述,畫家通過描繪景物表達思想感情,使欣賞者產(chǎn)生共鳴,也就是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景物環(huán)境交融、轉化、升華,呈現(xiàn)出情景交融、虛實統(tǒng)一的美感。國畫大師齊白石曾說過,“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而西方的繪畫,特別是西方早期的油畫,是非??陀^地描繪實物,注重的是意象。

又如,在中國的文學作品也是十分注重意境的: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边@首詩寥寥數(shù)語就描繪出了清寒脫俗,孤傲高潔的意境。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边@兩句詩情景交融,有著豐韻天成,含而不露的獨特意境美。西方的文學作品中比較偏于意象。例如,William Carlos Williams 有一首詩是這樣的:so much depends/upon/a red wheel barrow/glazed with rain water/beside the white chickens.這首詩通過對紅色手推車的意象的描繪給讀者以一種視覺上的沖擊和美感,發(fā)人深思。

此外,在中西方的廣告里也能感受出思維方式的不同。中國的廣告迂回含蓄,有這樣一則廣告:一個小女孩說:“我有新媽媽了,可我一點也不喜歡她。”接下來的情節(jié)是新媽媽無微不至地照顧女兒的情景,一天清晨,小女孩看到新媽媽已經(jīng)為她擠好雕牌牙膏,于是終于被媽媽的細心關懷所感動,露出甜甜的微笑。這則廣告從開始到后來的發(fā)展與雕牌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直到最后才出現(xiàn)與產(chǎn)品相關的廣告語:真情付出,心靈交匯,雕牌牙膏。這正是體現(xiàn)了中國人思維的意會性,使廣告達到以情動人的目的。而西方的廣告一般簡單直白,歐美保險公司STORE―BRAND的廣告是這樣的:一輛家具運送車停在一幢房子樓下,二樓的窗子中不斷地有舊家具扔在車上。過了一會,家具運送車開走了,另外一輛小汽車開過來,恰巧停在那扇窗戶的樓下,開車的司機下車剛走幾步,上面窗戶里又扔出一個舊沙發(fā),砸爛了汽車的車頂,這時,廣告語出現(xiàn)了:Life is full of surprise.然后,屏幕上顯示出保險公司的名字。這很好地顯示了西方人直觀的思維方式,簡潔明了。

綜上所述,中西方的思維方式存在著差異:中國人偏重于形象思維,西方人偏重于抽象思維;中國人偏重于綜合思維,西方人偏重于分析思維;中國人思維偏重于意會性,西方人思維偏重于直觀性。正如卡爾?普利布蘭姆在《思維方式之矛盾》中指出的;“世界各民族之間的相互理解與和睦的關系之所以受到阻礙,不僅是由于語言的復雜多樣,更是由于思維模式的差異” 。因而,了解這些差異對于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會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這可以指導我們,使雙方的溝通交往更加方便有效。

參考文獻:

[1] Du,Ruiqing.Et al.2004.Selected Reading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Xi’an: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

[2] Song Li.2004.Gateway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

[3] Zhang,Congyi.Et al.2004.A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and Chinese Cultures.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4] 關世杰,1995,《跨文化交流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 賈勤、潘文晉,2009,試論中西方思維方式之差異,《科教文匯》:282

[6] 李巖,2008,淺談中美思維方式的差異,《齊齊哈爾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2):180。

[7] 連淑能,2002,論中西思維方式,《外語與外語教學》:39。

[8] 馬東,2006,《中外文化交流及語用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篇2

關鍵詞: 中西方思維差異英語閱讀理解影響

一、引言

語言和思維關系密切,互相作用。一方面,語言是思維成果的凝結,是外化的思維載體,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思維的表達依賴于語言,思維的發(fā)展推動語言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思維是語言的思想內容,對語言起著決定作用,語言的發(fā)展離不開思維,同時也促進思維的發(fā)展。在今天,互聯(lián)網(wǎng)高度普及的信息時代,閱讀能力更為重要。網(wǎng)上的信息90%以上都是英文,英文的閱讀能力已經(jīng)不僅僅是科研人員查查資料這點用處,普通人完全可以運用這種能力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獲取大量中文世界里沒有的信息――不論是新聞、科技、商業(yè)還是娛樂。英文閱讀能力已經(jīng)成為開闊眼界,及時獲取信息、把握機會,甚至增添生活樂趣的重要能力。

二、中西方思維差異對英語閱讀理解的影響

1.對文章用詞理解的影響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而且思維方式的差異,正是構成不同文化類型的重要原因之一。對同一種事物或是在同樣的狀況下,兩個民族會在同一個詞匯的理解和使用上顯示出思維的差異。以下將從兩種文化對于某些動物的看法、某些社會現(xiàn)象的看法等方面來分析漢、英民族的理解差異。

首先,兩種文化對某些動物有不同的概念詮釋。例如“狗”的形象在英美文化中被認為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對喪家之犬往往是善待,而不是痛打或趕走。但“喪家之犬”常被中國人用來描述那些失去靠山、到處亂竄、無處投奔、令人討厭的人。

其次,同一種社會現(xiàn)象在中西方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老”的概念。在中國人心目中,“老”是一種資歷、尊嚴和權威的象征,所以漢語中有“倚老賣老”、“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將出馬,一個頂倆”、“姜還是老的辣”、“若要好,問三老”等諸多諺語。而“老”在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下是不安全的因素,在競爭激烈的英、美社會意味著失去競爭力。因此英美人忌老,千方百計地用委婉語來避諱說“老”。因此,只有了解英美人對這些詞的運用,才能正確理解這些句子的含義。

2.對文章句子結構的理解的影響

中國人由于受《易經(jīng)》哲學的影響,在思維方式上的特點表現(xiàn)為:表達事物總是按時間和事理的發(fā)展順序由因到果,優(yōu)先到后,由大到小進行闡述。漢語造句注重的不是空間構架的嚴整,而是時間順序。英美人由于受到培根和洛克等一代啟蒙哲學家恪守的客觀形式化方法的影響較深,注重分析原則,強調由“一到多”的思想。其特點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態(tài)后敘述、先總結后事例、先整體后細節(jié)、有果到因、有小到大等。鑒于此,有人把英語句型結構歸為五大類:SV,SVP,SVO,SVOO,SVOC。不難看出,英語句子總是以主謂為主要構架,換言之,英美人注重的是句子的“空間構架”。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反映在英漢語言的表達上便出現(xiàn)了顯著的差異。漢語重“意會”輕“形式”,而英語卻很重視“形式”,它無論如何要將概念組織到相應的語法結構中。沒有語法結構的語義結構在英語中是不存在的。例如:

(1)I will not attack him unless I am attacked.人(若)不犯我,我(則)不犯人。

(2)Tell me whom you associate with and I will tell you who are you.從其交友知其為人。

上面兩例,均可看出英漢語言對語法要求的差異,對此,語言學家王力先生曾對其精辟地概括:“西洋語法是硬的,沒有彈性的;中國語法是軟的,富于彈性的。”

另外,中國人習慣具體思維,英美人習慣抽象思維;中國人好就事論事,英美人多談觀念方法,這便是抽象理性主義的表現(xiàn)特征。英美人的思維方式?jīng)Q定了英語通常用抽象表達法,例如:Besides,serious art often feeds on the popular these days,changing it with fond irony.(如今,搞嚴肅藝術的人通常從通俗藝術中吸取滋養(yǎng),結果卻出乎意料,可喜地改變了通俗藝術。)此句中的“feed on”是一動詞短語,具體意義是“以……為食物”,此例把它抽象化了,意為“從……得到滋養(yǎng),寄托了”。因此,探討作為語言的深層機制即思維形態(tài)對句型結構的影響,對我們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十分有益。

3.對文章段落結構的理解的影響

英語段落呈直線形展開,是指先有主題句,后接自然銜接的例證據(jù),而后收尾;或先有例證句,最后以主題句收尾,即典型的演繹與歸納型段落,其間不附加任何與主題沒有直接聯(lián)系的內容。句子結構以直線枝形鋪排,由主到次,遞相迭加,猶如枝繁葉茂的大樹。英語語言是抽象思維和形式邏輯的產(chǎn)物,反過來又促進抽象思維和形式邏輯的發(fā)展。

而漢語所謂的“螺旋型”則是指作者不直接論證段落主題,而是在主題“團團轉”,從各種見解角度來說明問題。漢語的特點體現(xiàn)在語段以環(huán)狀波式流動,浪花無律,形散意合,好似波濤滾滾的大江。句子的各部分似分似連,形散意合,像竹節(jié)那樣,相對獨立,但意義又相互關聯(lián)。

例如,一個美國人給一個中國人寫信,中國人看美國人的信可能會感到美國人很不禮貌。因為美國人在信的開頭,開門見山,將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后面才講些客套話。中國人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國人的信先看后面。而美國人看中國人的信,感覺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對方要說明什么,因為前面都是寒喧等。美國人讀中國人的信也是倒過來看,這種不同的書寫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段落思維方式。

閱讀理解是視覺信息與讀者頭腦中已有知識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拓展相關的背景知識是必要的,特別是對于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來說具有實際指導意義。如果缺乏對相關的背景知識的掌握,在第二語言學習者看來,本身是呈直線形展開的段落,也會呈現(xiàn)出螺旋型段落的特點。就閱讀而言,英語學習者如能了解熟悉英語的篇章結構,把握主題思想,明確文章的體裁,才能在大腦里建立某種語篇“框架”,它不僅有助于英語學習者迅速地把握語篇的整體意義,領會作者組織思想的方式,而且有助于理解語篇中局部和整體的關系。

三、克服中西方思維差異造成的理解偏差,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是一個積極主動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過程,也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從形式上看,閱讀似乎是一種單向的言語交際活動,實質上它是作者與讀者雙方參與的言語交際活動。閱讀的主要目的是理解作者用文字表達的思想,因此理解能力是閱讀中最重要的能力。所以我們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將西方思維運用到閱讀理解的過程中時,要講求一定的方法。

1.重視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

有人說:“在英語教學中,情感是實現(xiàn)英語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陛p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師生情感的融洽,就能激勵學生對英語的濃厚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獲得情感的滿足,從而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因此,教師適時適量地介紹英美文化知識,尤其注意結合中西方思維方法存在的差異,介紹跨文化交際中需要注意的知識,恰恰是調動氣氛的良好工具。

2.指導學生的語境中理解篇章

教師要指導學生逐漸增強語境意識,善于發(fā)現(xiàn)和利用語境線索推斷和猜測詞義,從而更好地理解篇章。而文化語境,即說話人或作者所在的語言社團的歷史、文化和風俗人情,是語境之一,對閱讀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3.課堂交流或專題介紹

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國外文化方面的資料,如畫報、雜志、圖片等,研究不同國家人民的服飾、裝飾、發(fā)型等,使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審美標準,較直觀地了解外國藝術、雕刻、建筑風格和風土人情。利用電影和電視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情況。有時可以邀請中外有關專家及曾經(jīng)留學或訪問過英語國家的人士作這方面的專題報告、系列講座等。也可以建議學生多讀國外有關游記、人口統(tǒng)計、民意調查、官方思想研究、時事評論等方面的書,從中了解西方文化。

4.閱讀文學作品

由于文學作品能集中突出地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整體思維方式,而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又導致了不同的文學現(xiàn)象的發(fā)生,因此,要想了解西方國家的思維與文化,閱讀一定量的文學作品有很大幫助,從中可以找到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和信息。教師應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英語國家思維文化的培養(yǎng),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語言文化環(huán)境中,以增強閱讀理解能力。

四、結語

中西方思維之間存在差異這是不容置疑的,這種差異會導致學生在英語閱讀理解中產(chǎn)生不少的誤解和困惑。因此教師要加強學生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及社會風俗習慣的了解,隨時將它與我們的母語進行對比。使其主動了解西方思維的方法,進而增強使用規(guī)范語言的意識,這有助于學生處理閱讀問題,能更好地采用有效的方法解決由于思維方式導致的閱讀問題,從而提高閱讀質量。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韓莉芬.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語言遷移現(xiàn)象[J].懷化學院學報,2008,(01).

[3]賈勤,潘文晉.試論中西方思維方式之差異[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02).

[4]西思維方式差異與漢英翻譯[J].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05).

[5]中西思維差異對翻譯的負遷移[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02).

篇3

論文摘要:思維的載體是 語言 ,同時語言也反作用于思維。思維創(chuàng)造了語言,語言又影響了思維。語言符號是人類思維的產(chǎn)物,它對人類思維的作用也是兩方面的,既有刺激的作用又有規(guī)范的作用。文字是語言的一部分,它的產(chǎn)生,發(fā)展也勢必影響思維方式。本文筆者從中西文字差異的角度來探討其對思維方式的影響。

一、引言

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問題是 哲學 家、 心理 學家、語言學家、人類學家和 社會 學 家深感興趣并爭論不休的問題。從公元前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開始直至今天,仍未定論。概括起來,影響較大的有以下幾種理論:第一,語言決定思維,思維只能在語言基礎上進行;第二,語言對思維有較大影響,對思維起著 指導 和調節(jié)的作用;第三,思維決定語言,語言是在思維基礎上產(chǎn)生的;第四,思維即語言;第五,語言和思維的關系錯綜復雜,二者間的作用既非單向的。也非直接的。

語言和思維究竟是什么關系?筆者同意這樣的觀點:思維的載體是語言,同時語言也反作用之思維。思維創(chuàng)造了語言,語言又影響了思維。語言符號當然更是人類思維的產(chǎn)物,它對人類思維的作用也是兩方面的,既有刺激的作用又有規(guī)范的作用。文字是語言的一部分,它的產(chǎn)生,發(fā)展也必然影響思維方式。 英語 和 漢語 分別屬于印歐語系和漢藏語系,它們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符號系統(tǒng),作為視角符號系統(tǒng)一文字,漢語是表意文字,英語是表音文字。兩種語言都有著十分悠久的 歷史 。它們所屬的兩個 民族 在漫長歷史長河中,由于各自所處的 地理 環(huán)境 、歷史 文化 背景等諸方面而不同,他們用各自的獨特的方式觀察世界、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因此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帶有民族色彩的語言體系,孕育出各自獨特的思維方式,從而造就出各自獨特的文化氛圍。思維方式不同其結果是語言方式不同,而語言表達方式不同又反過來直接影響著思維方式。因此,有學者甚至認為文字是文化的基因,

文字有三個方面:字形、字音、字義。研究發(fā)現(xiàn),字音作為語音,主要由左腦 語言 中樞處理。字義則由右腦處理。拼音文字字形由左腦處理,漢字字形由右腦處理。文字作為字形、字音、字義的綜合符號系統(tǒng),左、右腦都參與了處理。現(xiàn)代的 計算機 核磁掃描,也證明也這一點。但是使用表音不強、有序不強漢字的人,則偏重使用右腦。研究也表明如果由左腦處理漢字則比右腦慢得多,如果由右腦處理拼音文字則比左腦慢得多。

研究還表明,不管信息是以什么方式進入大腦的,一般人的左半腦處理的是有序性信息,而右半腦處理的是各種繼續(xù)性即混沌信息。生理研究也表明,大腦左半球的神經(jīng)元的分布排列整齊有序:大腦右半球相應位置的神經(jīng)元的分布排列,不如前者有序。

拼音文字具有很強的序列性,所以由左半球處理,而漢字類似象形文字,有序性不強,由右半球處理。漢字與拼音文字它們的詞意都是由右半腦處理,看拼音文字字符和理解詞意必須左右腦并用,看漢字則主要用右腦,它的表音功能不強。拼音文字利于大腦的均衡發(fā)展,左右腦不同功能的并用才是科學的用腦方法。

因此,文字的差異可以對大腦不同區(qū)域產(chǎn)生刺激。中西方人長期接受這種不同的刺激,使大腦的某些局部區(qū)域發(fā)達,從而為中西方思維差異奠定了生理基礎。

四、文字差異與思維

篇4

【摘要】 探討聚乙烯醇(PVA)紡絲纖維編織用I型膠原膠(COL-I)表面修飾后,構建組織工程前交叉韌帶(ACL)支架材料的可行性。用PVA紡絲編織成條束狀支架材料,用NIH-3T3細胞株和人前交叉韌帶(HACL)細胞分別種植到PVA和經(jīng)COL-I修飾過的PVA紡絲纖維編織(PVA/COL)支架材料上,立體培養(yǎng)。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對比評價材料經(jīng)I型膠原膠表面修飾前后NIH-3T3細胞株和HACL細胞在紡絲編織材料上細胞附增殖情況;在電子拉力機上測試PVA紡絲纖維編織支架材料的力學性能。結果表明:NIH-3T3細胞株和HACL細胞在PVA和PVA/COL支架材料表面和孔隙內黏附增殖并分泌細胞外基質,在PVA/COL支架材料上細胞黏附數(shù)量明顯增多; COL-I可促進NIH-3T3細胞株分泌細胞外基質,但對HACL細胞作用不明顯。拉力測試該編織材料柔韌性強,最大負荷、極限應力和彈性模量分別為52.61 N、14.96 Mpa和202.08 Mpa。說明I型膠原可促進NIH-3T3細胞株和HACL細胞在聚乙烯醇紡絲纖維編織支架材料表面和孔隙內黏附、增殖,可促進NIH-3T3細胞株分泌細胞外基質。聚乙烯醇紡絲纖維編織材料具有一定的力學性能和細胞相容性,有望成為一種組織工程前交叉韌帶支架材料。

【關鍵詞】 聚乙烯醇;紡絲編織;I型膠原;前交叉韌帶;組織工程

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feasibility of PVA scaffold modified by COL-I to construct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issue engineering.Braide stripe scaffold with PVA spinning collagen waving.NIH-3T3 cell line and huma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cells(HACL) were cultured and expanded in vitro and they were seeded into the scaffold which was braided with PVA, and PVA was modified by COL-I(PVA/COL). The growth situation of seeded cells into the scaffold was observed under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scaffold was tested with the electronic tensioner.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rous structure of the scaffold facilitated the attachment and proliferation of NIH-3T3 cell line an HACL cells,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was secreted. Cells adhered and spreaded better on the PVA/COL scaffold than on the PVA materials. COL-I could promote NIH-3T3 cell line to secrete extracellular matrix ,but no obvious effect on HACL was found. Pull tests showed that the flexibility of the material was strong,the peak load was 52.61N,the ultimate stress and elastic modulus was 14.96 Mpa and 202.08 Mpa respectively.COL-I could promote the attachment and proliferation of NIH-3T3 cell line and HACL cells,it also can promote NIH-3T3 cell line to secrete extracellular matrix, the scaffold braided with PVA/COL provide with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biocompatibility,it is hopeful to become a useful scaffold i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issue engineering.

Key words:Polyvinyl alcohol; Spinning braiding; Type I collagen;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issue engineering

1 引 言

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斷裂一般難以自愈,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是自體或異體移植物和人工合成材料進行ACL重建。自身供體存在來源有限、供區(qū)并發(fā)癥等問題。異體移植存在免疫排斥和疾病傳播的風險且也受存在來源限制。無活性的各種人工合成替代材料重建ACL遠期療效還存在爭議,限制了其臨床應用。組織工程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為ACL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I型膠原蛋白是一種具備生物活性的大分子物質,是細胞外間質的主要成分。它與細胞的增生、分化以及眼球的、折光率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對傷口愈合、血液凝固起著重要的作用。膠原分子結構的不對稱性和大量親水基團的存在,使之具有高度的黏附性和親水性。在細胞遷移時能起支持和作用,還可誘導產(chǎn)生趨化因子如血小板生長因子和纖連蛋白等,從而對細胞的生長有趨化作用[1]。此外,膠原蛋白體內應用不僅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還具有藥物緩釋的功能。因此,膠原蛋白作為一種安全的醫(yī)用生物材料已廣泛用于科研和臨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已批準其作為人工皮膚的材料[2-3]。

本實驗擬用聚乙烯醇(polyviny alcohol,PVA)紡絲纖維編織構建韌帶支架材料,并用I型膠原膠進行表面修飾,觀察膠原膠是否能促進NIH-3T3細胞株、人ACL細胞(Human ACL,HACL細胞)在編織材料上黏附增殖,并對其力學性能進行測試。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I型膠原蛋白膠為廣州市創(chuàng)傷外科研究所研制的膠原膠制劑。(取大鼠尾筋腱用酸溶解法提取I型膠原[4],膠原提取液透析純化為膠原膠,經(jīng)雙縮脲試驗、凱氏定氮試驗、氨基酸成分分析、SDS-PAGE電泳、羥脯氨酸含量、紫外光譜最大吸收峰max≌226 nm、奧氏黏度計比黏度試驗η=50±10、pH=5.5±0.1、蛋白濃度(3±0.2)g/L,證明確屬I型膠原蛋白。膠原蛋白的商業(yè)性提取方法已獲得美國專利登記NO.2979438.1961)。

2.2 主要試劑和儀器

高糖DMEM培養(yǎng)基(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Gibco(USA);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材料有限公司);25 cm2細胞培養(yǎng)瓶(Corning,USA);6孔細胞培養(yǎng)板(Corning,USA);NIH-3T3細胞株,PVA紡絲纖維(上海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0.2-200 μL微量加樣器(Nipar,Japan);光學顯微鏡(ECLIPSE E400,Nikon Japan);倒置顯微鏡(IMP-2 OLMPUS,Japan);自動平衡離心機(LDZ4-0.8,北京離心機廠);高速冷凍離心機(SORVALL RC 5C,USA);CO2培養(yǎng)箱(SHELLAB2323,USA);超凈工作臺(蘇州蘇凈集團安泰公司);電子拉力測試機(Hounsfield H25KSS,UK);掃描電子顯微鏡(PHILIPS ESEM-30);60Co放射源(廣州輻照技術研究中心)。

2.3 實驗方法

2.3.1 支架材料的制作和分組 用PVA紡絲經(jīng)過手工編織形成有孔、無色透明、質地較柔軟、具有一定韌性和彈性的條束狀支架材料。修剪成21 mm×2.4 mm×1.4 mm大小的韌帶支架材料若干條。分別經(jīng)0.1 mol/L稀鹽酸(HCL)—蒸餾水—0.1 mol/L氫氧化鈉(NaoH)—蒸餾水超聲洗滌,以徹底清除在紡絲和編織過程中黏附在纖維表面和孔隙內的雜質和污物。60Co(7kGy)輻照消毒滅菌后分2組:PVA組和PVA/COL組。PVA組材料種植細胞前用DMEM培養(yǎng)基充分浸泡。PVA/COL組材料種植細胞前用DMEM培養(yǎng)基浸泡,再用I型膠原蛋白膠行表面修飾。

2.3.2 支架材料的表面修飾 用(3.0±0.2)g/L鼠尾I型膠原蛋白膠(COL-I)浸泡—干燥—再浸泡行表面修飾。為了使編織材料內部也能均勻地包被膠原蛋白,采用低溫負壓抽真空,將編織材料內部的氣體排干凈。浸泡完成后在超凈工作臺上自然干燥,種植細胞前用DMEM培養(yǎng)基浸泡。

2.3.3 材料的細胞相容性檢測 用NIH-3T3細胞株體外培養(yǎng)、擴增后,以1×108 L-1的細胞懸液種植于PVA組和PVA/COL組支架材料上。37 ℃、體積分數(shù)0.05的CO2培養(yǎng)箱內孵育4~6 h,待細胞貼附于支架材料后,加入含體積分數(shù)0.1的胎牛血清的DMEM繼續(xù)立體培養(yǎng)。隔天換培養(yǎng)液1次,3 d和7 d收集細胞-支架材料復合物。

取前交叉韌帶斷裂重建手術患者的ACL組織,經(jīng)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按照組織塊和膠原酶消化培養(yǎng)法在體外分離培養(yǎng)并擴增HACL細胞[5]。取3~5代HACL細胞懸液,以1×108 L-1的濃度種植于PVA組和PVA/COL組支架材料上,2 h后復種1次,37 ℃、5% CO2培養(yǎng)箱內孵育4~6 h,待細胞貼附于支架材料后,加入含體積分數(shù)0.1的胎牛血清的DMEM繼續(xù)培養(yǎng),隔天換培養(yǎng)液1次,3 d和7 d收集細胞-支架材料復合物。

細胞-支架材料復合物經(jīng)2.5 %戊二醛固定、常規(guī)脫水、CO2臨界點干燥、噴金、掃描電子顯微鏡(500~2000倍)對比觀察紡絲纖維編織支架材料經(jīng)I型膠原膠表面修飾前后NIH-3T3細胞株和HACL細胞在紡絲編織材料上細胞的粘附增殖情況。

2.3.4 材料的力學性能檢測 取6條編織好的支架材料充份浸泡濕潤后,在電子拉力機上以速度100 mm/min、初始長度為1 cm進行負荷—拉伸測試,記錄最大負荷、極限應力、最大應變及線性剛度力學指標,應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分析。

3 結果

3.1 NIH-3T3細胞株和HACL細胞在支架材料上

的生長及細胞外基質的分泌情況

電鏡掃描可見支架材料表面光滑,孔徑大小不一,相互慣通,纖維縱橫交錯,呈三維連通的編織網(wǎng)狀結構;NIH-3T3細胞株和HACL細胞在PVA和PVA/COL支架材料表面和孔隙內黏附增殖并能分泌細胞外基質,NIH-3T3細胞株比HACL細胞生長旺盛。

3.1.1 NIH-3T3細胞株在支架材料生長情況 NIH-3T3細胞株在PVA和PVA/COL支架材料表面、孔隙內及周邊呈卵圓形層疊、成堆、三維黏附生長。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黏附在支架材料上的細胞逐漸增多,并分泌細胞外基質。在PVA/COL支架材料上細胞黏附數(shù)量明顯增多、非常密集且分泌細胞外基質都較在PVA支架材料上豐富,但在PVA支架材料上細胞生長形態(tài)較好,見圖1。

3.1.2 HACL細胞在支架材料的生長情況 HACL細胞在PVA和PVA/COL支架材料表面、孔隙內呈梭形或多角形伸出偽促與支架材料粘附,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黏附在支架材料上的細胞逐漸增多并伸出偽足與支架材料黏附,有些細胞之間彼此相連成片狀或網(wǎng)狀黏附于支架材料。在編織支架材料表面及孔隙內有較多纖維絲狀物質,纖維絲排列紊亂,沒有規(guī)律性。HACL細胞在PVA/COL支架材料上細胞黏附數(shù)量明顯增多,在PVA支架材料上細胞生長形態(tài)較好, HACL細胞在PVA/COL支架材料上細胞外基質分泌不明顯,見圖2。

3.2 支架材料拉力測試的負荷—拉伸曲線和應力—應變曲線具有與韌帶組織相似的非線性變化的特征,極限抗張強度達到了人前交叉韌帶的力學要求(見表1)。表1 聚乙烯醇編織支架材料的拉力測試結果

4 討論

PVA是一種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材料的親水性能好,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組織相容性,力學性能強,柔韌性好,無毒性,目前廣泛應用于醫(yī)學領域。其分子鏈中的側鏈羥基可以結合黏附蛋白而對細胞具有較強的黏附作用,有利于細胞在PVA材料上黏附生長和增殖[6-7]。人體內雖缺乏PVA降解酶,但改進制備后的PVA材料具有生物降解性[8-9],因此可作為組織工程的應用材料。盡管PVA支架材料有很多用途,但單純的PVA對細胞的吸附能力是有限的[10]。而膠原作為韌帶組織最主要的細胞外基質,可以促進組織的修復,對細胞的黏附、遷徙、增殖起重要作用[11-12]。有研究表明,PVA材料經(jīng)過纖維連接蛋白或多肽表面修飾后可以促進細胞的粘附[6,10,13]。

實驗使用I型膠原蛋白膠對PVA編織材料進行表面修飾,發(fā)現(xiàn)材料表面有一層膠原膜, 可以促進NIH-3T3細胞株及HACL細胞在材料表面及其孔隙內黏附和增殖,并能分泌細胞外基質。這可能與I型膠原為NIH-3T3細胞株及HACL細胞提供了更多的結合位點有關[14-15]。

用編織技術構建組織工程ACL支架材料是目前發(fā)展趨勢之一。編織材料可以較好地模擬ACL纖維走向,可改善力學性能。兩端骨隧道部分和關節(jié)內部分的編織纖維可以形成不同的孔徑結構,有利于新生組織長入,為韌帶血管化和再生創(chuàng)造了條件[16-19]。

本實驗用PVA紡絲纖維編織韌帶支架材料,其負荷—拉伸曲線與人ACL的相似,且細胞相容性好。但與人ACL相比,還不能滿足體內移植的力學要求。這可能與PVA紡絲纖維的纖度、直徑、編織材料孔徑結構、孔隙率、編織的角度、纖維的松緊度等因素有關。Helen等[20]研究提示,使用纖度較低和直徑較細的纖維,有助于提高支架材料力學性能。這可能由于降低纖維纖度和直徑后,單位體積內通過的纖維數(shù)量增加,從而提高其力學性能。另外,纖維數(shù)量增加后可以提高支架材料的表面積,有利于種子細胞在支架材料上黏附和營養(yǎng)物質的交換。

選擇合適的種子細胞是組織工程關鍵之一[21]。我們前期實驗發(fā)現(xiàn),HACL細胞作為韌帶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在體外培養(yǎng)時可以較好地保持韌帶細胞表型,分泌I、III型膠原蛋白能力強,具備了作為組織工程前交叉韌帶種子細胞的一些條件[22]。但HACL細胞在體外培養(yǎng)時細胞增殖相對緩慢且容易老化,如能解決這些問題,HACL細胞不失為理想的種子細胞。

COL-I可促進NIH-3T3細胞株和HACL細胞在PVA編織材料上黏附、增殖[18]。COL-I促進NIH-3T3細胞株分泌細胞外基質,但對HACL細胞作用不明顯,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NIH-3T3細胞株和HACL細胞在PVA/COL支架材料上細胞生長形態(tài)不如PVA支架材料上好,這可能與I型膠原膠的pH值影響有關。細胞生長適宜的pH值是7.2~7.4,而膠原蛋白是一種酸溶性蛋白,其溶液隨濃度增大、pH升高有明顯的聚集行為[23]。當膠原膠pH值超過6.0,膠原膠就會凝集如凝膏狀,使之難以與材料進行表面修飾。

I型膠原可促進NIH-3T3細胞株和HACL細胞在聚乙烯醇紡絲纖維編織支架材料表面和孔隙內黏附、增殖,可促進NIH-3T3細胞株分泌細胞外基質。但I型膠原膠對材料的修飾方法尚需進一步完善,如償試降低Ⅰ型膠原膠的濃度來提高pH值,減低因pH值因素對細胞不良的刺激。聚乙烯醇紡絲纖維編織材料形成具有孔徑結構的三維支架,具有一定的力學性能和細胞相容性,有望成為一種組織工程前交叉韌帶支架材料。

參考文獻

[1]Yang G, Crawford RC, Wang JH. Proliferation and collagen production of human patellar tendon fibroblasts in response to cyclic uniaxial stretching in serum-free conditions[J]. J Biomech,2004,37(10):1543-50.

[2]王玉麗.膠原在生物醫(yī)學中的應用[J].國外醫(yī)學-藥學分冊,2002,29(2):113.

[3]Purna SK,Mary Babu. Collagen based dressings:a review [J]. Burns,2000,26:54.

[4]李玉瑞.細胞外間質的生物化學及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8:174-188.

[5]陳鴻輝,唐毅,李斯明,等. 膝關節(jié)韌帶成纖維細胞的培養(yǎng)及其生物學特性分析[J]. 中華骨科雜志,2002,22(1):40-44.

[6]Schmedlen R H,Masters K S,West J L.Photocrosslinkable polyvinyl alcohol hydrogels that can be modified with cell adhesion peptides for use in tissue engineering[J].Biomaterials,2003,23:4325-4332.

[7]Jeong WK, Oh SH, Lee JH,et al. Repair of osteochondral defects with a construct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a polydioxanone/poly(vinyl alcohol) scaffold[J]. Biotechnol Appl Biochem,2008,49(Pt 2):155-164.

[8]Charles R, Nuttelman, Scott M,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hotocrosslinkable, degradable poly (vinyl alcohol)-based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 [J].Biomaterials,2002, 23: 3617-3626.

[9]Congm ing X, Gaoyan Z.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degradable poly ( vinyl alcohol ) hydrogel[J]. 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03, 81: 297-301.

[10]Nuttelman CR, Mortisen DJ,Henry SM, et al .Attachment of fibronectin to poly (vinyl alcohol) hydrogels promotes NIH3T3 cell adhesion,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J]. J Biomed Matet Res, 2001,57:217.

[11]Chen RS, Chen YJ, Chen MH,et al.Cell-surface interactions of rat tooth germ cells on various biomaterials[J].J Biomed Mater Res A,2007,83(1):241-248.

[12]Moscato S, Mattii L, D'Alessandro D,et al.Interaction of human gingival fibroblasts with PVA/gelatine sponges[J].Micron,2008,39(5):569-579.

[13]Nuttelman C K,Mortisren D J,Henry S M,et al.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hotocrosslinkable,degradable poly(vinyl alcohol)-based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J].Biomaterials,2002,23:3617-3626.

[14]Ye C, Chen H, Zou H,et al. Study of the polyvinyl alcohol-collagen blend as wound dressing[J].生物醫(yī)學工程雜志,2008,25(3):604-606.

[15]Pal K, Banthia AK, Majumdar DK. Polyvinyl alcohol-glycine composite membranes: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drug release and cytocompatibility studies[J].Biomed Mater,2006,1(2):49-55.

[16]Ge Z, Goh JCH, Wang L,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knitted polymeric scaffolds for potential use in ligament tissue engineering[J]. J Biomater Sci Polymer Edn, 2005, 16(9): 1179-1192.

[17]Degirmenbasi N, Kalyon DM, Birinci E. Biocomposites of nanohydroxyapatite with collagen and poly(vinyl alcohol)[J].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2006,48(1):42-49.

[18]Miyashita H, Shimmura S, Kobayashi H,et al.Collagen-immobilized poly(vinyl alcohol) as an artificial cornea scaffold that supports a stratified corneal epithelium[J].J Biomed Mater Res B Appl Biomater,2006,76(1):56-63.

[19]Degirmenbasi N, Kalyon DM, Birinci E. Biocomposites of nanohydroxyapatite with collagen and poly(vinyl alcohol)[J].Colloids Surf B Biointerfaces,2006,48(1):42-49.

[20]Lu H H, Cooper Jr J A.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generation using braided biodegradable scaffolds: in vitro optimization studies[J]. Biomaterials, 2005, 26: 4805-4816.

[21]Jeong WK, Oh SH, Lee JH, et al. Repair of osteochondral defects with a construct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a polydioxanone/poly(vinyl alcohol) scaffold[J].Biotechnol Appl Biochem,2008,49(Pt 2):155-164.

篇5

關鍵詞:中西文化;思維模式;英語議論文;寫作構思;文化差異

一、引言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對外的交流也日益增多。除了口語間的交流,書面表達也成為了中國和西方國家交流的重要方式。而英文寫作,又是我國教學中的一個弱項。對中國學生而言,對英文議論文的寫作常常感覺無從下筆。中國的論文構思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學生也受東方文化的影響,在寫作英語議論文的時候也常用漢語的習慣來對整篇文章進行構思,相當于將漢語的議論文翻譯成中國的議論文。雖然在語法方面沒有很大的錯誤,但是卻和西方文化相差較大,使西方對論文的內容感到匪夷所思,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而了解雙方思維模式的差異,有益于思維模式的轉變,以西方思維模式來進行英文議論文的寫作構思,達到中西方不同思維模式的靈活運用。

二、中西方思維模式差異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上的表現(xiàn)

(一)中西方思維模式差異在地域文化方面的表現(xiàn)

中西方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不同,在彼此地域中生活的民族不同,對同一個事物和事件的看法和態(tài)度也不同。中國氣候四季分明,大陸性氣候中夏天是最為炎熱難熬的季節(jié)。而西方的英國夏天卻是溫和舒適的季節(jié)。所以,面對“夏天”一詞,中國人馬上會想象到酷暑難耐的樣子。而西方面對“夏天”一詞,就反應出一種舒適宜人的感覺。雖然這僅僅是地域差異中一個小小的例子,卻折射出兩種地域的差異性。地域的差異,帶動思維模式的差異,就如同樣是“夏天”,對其的感受卻大相徑庭。因此在英文的寫作構思時,要充分考慮到雙方地域文化的差異。

(二)中西方思維模式差異在風俗習慣文化方面的表現(xiàn)

中國和西方國家有著相差較遠的風俗習慣。就如同“春節(jié)”和“圣誕節(jié)”,一個是屬于中國的最重要的節(jié)日,一個是源于西方的重要節(jié)日。中國飲食習慣用匙和筷,西方則是刀和叉。中國崇尚禮儀,認為“左尊右次”,這一點對西方而言,是難以理解的。對各國而言,風俗習慣都是復雜的。不同的風俗習慣,影響不同的思維模式。在英文寫作時,要尊重西方獨有的風俗習慣。

(三)中西方思維模式差異在宗教文化方面的表現(xiàn)

人類文化博大精深,宗教文化是其總重要的一部分。不同民族的人民具有不同的。崇尚的、忌諱的文化也不同。中國的以佛教和道教為主。而這并不存在于西方文化。西方崇尚的多以基督教為主。信奉上帝是最高的神。在文章寫作中,對詞匯的理解從方面來講也不相同。龍是中國崇尚的圖騰,象征著“高貴,吉祥和神圣”。而西方英語詞匯中“龍(dragon)”僅僅是一種低等的爬行動物。由此看來,在英文議論文寫作中,思維模式同樣要注意西方的信仰,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解。

三、中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在英語議論文寫作過程中的表現(xiàn)

(一)寫作中漢語和英語在詞匯上的差異

漢語和英語在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上有著不同的偏重。也因此,漢語中動詞在句子中應用較多,而英語和漢語比較起來,用名詞多于動詞,比較靜態(tài)化。所以我們在寫作中,要想接近西方風格,就盡量用名詞來表達漢語里用動詞要表達的意思。漢語追求一種語言的韻律,內容結構間的協(xié)調。又包含很多修辭方法,一些意義重復的詞語被多長使用。而英語強調的是簡潔,流暢,具有邏輯性。西方國家的用詞要求簡明扼要,避免復雜冗長。這點在英語議論文的寫作中要有足夠的重視。

(二)寫作中漢語和英語在句子結構上的差異

英語的句子中必須使用連接詞,以體現(xiàn)句子的完整性。而漢語則著重于句子本身的意義。漢語句子本身不以主語為中心,而是以句子表達的意義為主題。而英語則是要求突出主語,不能將其省略。漢語中多采用主體的思維方式,常用人稱來作為主語,運用主動語態(tài)。英語則對主體和客體有嚴格的區(qū)分,常用物稱來表達事情,被動語態(tài)使用較多。因此,在英語議論文的寫作中要注意句子結構的差別,避免漢語主題的思維模式對英語的句子完整性造成影響。

(三)寫作中漢語和英語在文章篇幅章節(jié)上的差異

漢語的寫作思維方式常采用引言慢慢引出主題,很少直接進入主題。中間內容逐點述說,最后結尾呼應引出結論。受傳統(tǒng)中庸文化的影響,文章也常用辯證的方法,從正反兩方面來敘述主題。而西方文化則更習慣于直奔主題,表明態(tài)度,突出論點。內容呈直線型展開,與中心思想緊扣,講究因果思維。在章節(jié)段落中,漢語習慣含蓄的連接,沒有主題句。而英語則習慣在每個段首都有一句提綱類的語言,其余語言都為之服務。所以在寫作中要注意思維模式合乎英語國家的邏輯方式,闡明觀點。

四、在英語議論文寫作中減少中式思維模式的方法。

如何減少中式思維模式對英語議論文寫作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我國西方語言寫作中長期探索的問題。針對中西思維模式的差異性,提出以下減少負面影響的方法。

首先,應該加強英語語言的文化背景的學習,融入西方各方面文化的認知。除學習英語語言本身之外,對西方的自然地理,風俗習慣,人文風情加以了解。熟悉英語本身的語言背景。尤其重視英語的思維方式的鍛煉,明確英漢兩種思維的差異性,在寫作中摒棄漢語的思維模式。其次,在寫作中重視英文論文的結構和風格,做到論點鮮明,論證有力。不冗長,不繁雜,注重結構的緊湊。再次,充分利用范本來進行模仿寫作,研究英語論文范本的結構,句型和詞匯的運用,培養(yǎng)對議論文寫作的興趣,拓寬寫作思路,鍛煉英文的思維模式。同時多閱讀英文資料,強化英文的思維模式,發(fā)現(xiàn)和學會英語議論文的寫作技巧。平時注重英語思維的模仿練習,培養(yǎng)英語議論文的寫作能力。對漢語進行準確的翻譯,也可以為論文的寫作積累更多的詞匯和句子,滿足對寫作在實踐中的需要。

五、結語

寫作對語言方面涉及很廣泛,不僅包括語言的表達,還有思維方式等多種方面的能力。英漢之間的各種文化差異,決定了中心思維模式的差異,極大影響了英語議論文的構思。在今后的英語議論文寫作中,要增強文化間跨越的意識,減少漢語思維模式對英語思維模式的影響,寫出讓西方人民理解和認可的英語議論文。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篇6

關鍵詞《功夫熊貓》 中西方文化 差異 融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融入世界的步伐逐漸加快,在文化交往和融合方面,我們清楚的體察到,我們同西方國家的跨文化交際日益密切和頻繁,中西方的各項文化合作可謂達到了一個歷史的新高點,從所謂的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滲透交融,到文化觀念的資源共享,成果領域的超拔凸顯,這一切的盛況均體現(xiàn)了世界作為全球化時代的一個重要載體,已然位列文化傳播與共享的“仙班”。文章考察的美國好萊塢大片《功夫熊貓》這一現(xiàn)代重要的媒體表征之一,集中反映了這一事實,也讓我們再一次體驗到了何謂中西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歷史構型

(一)哲學觀與邏輯思維方式之異構

關于中西方文化差異,首先是一個世界觀問題,我們稱之為文化的邏輯前提。不同的世界觀也可以說是思維方式,決定不同的價值觀,那么,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之邏輯起點就是中西方人持有的不同的思維方式或者稱思維模式,它主導著人們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和總的看法。具體到文化認知上面,就表現(xiàn)為中西方人所不同的認知模式和思維習慣,這是一個常識問題。只有弄清楚這個前提,我們才能更加深刻的認識文化的那種根深蒂固的本質邏輯,那么導致這種不同的原因,顯而易見,除了地域的因素之外,具體來講還在于中西方人所特有的思維認知模式。

(二)哲學觀差異決定價值觀異構

按照馬克思的理解,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哲學觀)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那么我們在理解文化作為一種認知結果的時候,就必然會受認知者本身價值判斷的影響。不同的認知結果來源于不同的價值文化母體。這是一種自足的體系,也是任何一種文化都持有的特有的價值體系,它在人們的交往過程中充當著原則、圭臬的作用。我們要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劇本、電影就必須要透過這種現(xiàn)象去考察背后的中西方不同的基本價值取向。然而這種文化的評判標準卻又是各不相同的,我們在自身的適應范圍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執(zhí)此而把一種標準強加另一種標準,或者說孰優(yōu)孰劣的問題。關于價值觀的差異在中西方有著截然相反的表現(xiàn):比如中國注重集體利益,特別講究愛國主義和維護家庭利益,主張?zhí)煜聻楣?,反對極端的利己主義和個人主義。與此相反,西方人的價值取向卻主張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倡導自由、民主、平等基礎上的絕對個人主義。西方人主張在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要把個人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放在首位,強調自由發(fā)展,主張自我意識,追求自我實現(xiàn)。

二、中西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流匯通

文化交流時一個國家、民族生存、發(fā)展的重要方面。在世界已然成為一個大家庭的時候,有著不同文化的國家、民主要和平、和諧共同進步發(fā)展,就勢必需要這些國家進行文化的交流和融通,這就涉及到我們所講的跨文化交際問題。我們上面講到由于中西方存在不同的思維方式,歷史傳統(tǒng)和語言習慣,必然會使正常的文化交流產(chǎn)生障礙,那么就應該如何正確地進行跨文化交際,促進整個社會的共同發(fā)展,和諧進步呢?當然,這不是本文所要探討的話題,然而,本文試圖從《功夫熊貓》這不影片作為文化傳媒、交際的一個切入點,研究通過國家的文化是如何在差異中獲得融合,又如何體現(xiàn)了某種各自的特色,體現(xiàn)文化的多樣性和各種不同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我們只有正確地理解了文化差異形成的多種因素,才能規(guī)避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產(chǎn)生的各種不利因素,發(fā)揮多元文化的豐富性,保證世界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影片《功夫熊貓》的文化融合

1.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交融

西方人的價值取向卻主張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倡導自由、民主、平等基礎上的絕對個人主義。西方人主張在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要把個人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放在首位,強調自由發(fā)展,主張自我意識,追求自我實現(xiàn)。在這里,美國文化中重點培育的是主人公阿寶的個人英雄主義,一種自我奮斗的精神。而中國文化主張為了集體利益因放棄個人利益,保大家舍小家,一直是中國人提倡和恪守的道德準則,并以此作為衡量個人價值的重要社會標準。個人的價值只有在具體的為集體而奮斗的過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xiàn),是一種個性和共性的關系,側重共性的純潔性和個性的自我抑制。

2.崇尚個性獨立與中國傳統(tǒng)孝道的融合

《功夫熊貓》,顧名思義是講關于功夫與熊貓的故事。電影主人公阿寶就是出生在面條世家的一只熊貓,出于對功夫的天生愛好,最終需要在繼承父業(yè)和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之間選擇。最終在一系列的矛盾經(jīng)歷和復雜的的思想斗爭中,主人公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保護和平谷的神龍大俠,同時也回到了自己父親的身邊,實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孝道在人物塑造上的超越,電影通過融合中西方文化差異內在的張力,實現(xiàn)一種共處的和諧,最終使阿寶這個人物形象更加獲得大家的認可,使阿寶的人生有了多元的色彩。

參考文獻:

[1]高一虹.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篇7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表現(xiàn)

我國與西方國家的交流與合作不斷加深,跨文化交際已經(jīng)成為社會大眾普遍關注的焦點性話題。在與中西方實際交往的過程中,文化差異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甚至還存在著一定的沖突和障礙,急需予以治理和應對。因此,必須要基于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具體表現(xiàn)進行分析,站在科學合理的角度和立場,汲取中西方社會文化的優(yōu)勢之處,改正不足之處;不斷取長補短,完善自我,從而更好地加強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一、跨文化交際的概念

跨文化交際就是特指基于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借助于一種通用語言進行的交往行為。其實質和內涵在于加強整合語言和文化之間的差異,旨在不斷加強交際雙方之間深入的交流與協(xié)作。

二、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表現(xiàn)形式

跨文化交際與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存在著較多的不同之處,差異性比較明顯,因此,表現(xiàn)形式也各有不同。具體包括:中西方交際原則、交際時間以及語言和非語言交際形式等等方面的內容。

(一)交際原則和模式之間的差異分析

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中西方文化中的個體主義、集體主義以及群體主義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區(qū)別,具有較強的對比性。1.中國人交際行為主要來源于家庭和親源的關系,歸屬感較強,體現(xiàn)出一定的集體主義特征。在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過于強調家、國、天下的利益;關注群體關系的和諧性與利益性;個體利益包含在整體利益中,集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等等方面。交際行為側重于情感原則,屬于情感型關系模式。2.西方人交際中強調個體意識的重要性,包括個人潛力的發(fā)揮和個人目標的實現(xiàn)。側重于個人利益的追求,極力維護私有財產(chǎn);人人平等、相互競爭、公私分明;在實際交往中,尊重個人隱私,對于像婚姻、年齡以及收入情況等等相關問題一概不在公共場所提及,甚至不能未經(jīng)當事人允許就私自碰觸他人的東西。因此,西方在交際行為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邏輯性。

(二)交際時間取向方面的差異分析

交際時間也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重要內容,根據(jù)中西方在交際原則和模式等方面的差異來看,對于時間觀念來說,也有較大的區(qū)別性差異。1.中國在時間觀念上,屬于“圓模式”。由于受到農(nóng)耕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注重過程的整體思維模式。西方則屬于“直線式模式”,注重時間的起始部分。2.從時間取向來分析,中國強調以過去為主,過于追朔事情的根源,而且強調汲取過去的經(jīng)驗教訓對人的積極影響,已經(jīng)成為評價人物的重要參考標準。因此,也存在著較不完善的部分,主要表現(xiàn)在過于守舊、不思進取,缺乏時間緊迫感等等。西方文化的時間觀著重于未來,眼光比較前衛(wèi)、發(fā)展,時間觀念非常強,并不強調一定要遵守傳統(tǒng)習慣。在詞匯的理解方面也有著較大的區(qū)別,例如:針對“老”一字,中國對其理解為智慧和高尚的象征,西方則代表著年齡的增大,體力消耗。

三、縮小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的具體措施、策略

通過上述中西方在社會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性比較明顯,無論是思維方式、處事原則,還是宗教禮儀和文化習俗上,表現(xiàn)各有不同,已經(jīng)成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參照指標。因此,就必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具體實施策略,進而不斷縮小中西方之間的社會文化差異,提高雙方之間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水平。

(一)增強非語言交際能力

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要格外重視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加大重視程度。例如:在交流模式中,西方人通常會使用眼神來傳遞相應的信息,被定義為“眼神交流法”;中國則不然,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通常很少甚至不會長時間用目光來直視對方。因此,中西方非語言存在的差異比較明顯,要不斷探索和發(fā)現(xiàn)二者在交際方式中非語言的影響因素,確??缥幕浑H的正常進行。

(二)加大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

要想更好地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將理論基礎知識和口語能力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加強二者之間的融合。要加強對語言語法知識和語言發(fā)展歷史等等非語言交際能力了解和掌握,不斷加強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的語言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際上,中西方在其社會文化差異性表現(xiàn)非常明顯,在積極全球化大范圍的影響之下,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在經(jīng)濟、文化、社會的交流中,難免會產(chǎn)生一定的文化沖突和文化障礙。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縮小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任重而道遠,要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二者之間存在的差異,要不斷理解、寬容和接納。吸取西方文化中的積極部分,結合自身地實際情況,找到適合自己的交際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以及傳播,從而促進雙方在國際中穩(wěn)定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濤.中西方時間取向差異對比研究[J].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4):381-384.

篇8

關鍵詞:餐桌禮儀;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差異對比

1.歷史起源。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禮儀之邦”、“食禮之國”。最早出現(xiàn)的食禮,又與遠古的祭神儀式直接相關。后來食禮由人與神鬼的溝通擴展出人與人的交際,以便調節(jié)日益復雜的社會關系,逐步形成吉禮、兇禮、軍禮、賓禮、佳禮等“先秦五禮”,奠定了古代飲食禮制的基石。

漢族傳統(tǒng)的宴飲禮儀程序是:主人向客人發(fā)出請柬,屆時主人在門口相迎。出席的賓客也要互致問候,開席前客人先在客廳小坐,吃些茶點。待客人到齊后一一就座,以左為上,相對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為三座。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開始敬酒讓菜。敬酒時先敬長輩和主賓,最后才是主人。這種傳統(tǒng)的宴請禮儀在我國的大多數(shù)地方流傳至今,在各種電影電視劇作品中也很多見。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中西餐飲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

西方餐桌禮儀起源于法國,當時因著拜占庭文化啟發(fā),制定了一系列細致的禮儀。在十七世紀以前,傳統(tǒng)習慣是戴著帽子用餐。在帝制時代,餐桌禮儀顯得繁瑣、嚴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樣的用餐習慣。歐洲的餐桌禮儀由騎士精神演變而來。在十二世紀,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國,餐桌禮儀和菜單用語均變得更為優(yōu)雅精致,教導禮儀的著作亦紛紛面世。

時至今日,餐桌禮儀還在歐洲國家繼續(xù)傳留下去。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習俗。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開始,家長就對其進行餐桌禮儀的培養(yǎng)。

2.餐桌用語。

在中國,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瑯滿目,主人也會說“菜很少,招待不周,還請大家多擔待“;而西方國家的主人則會很隨便的說“help yourselves”,顯得很自然隨意。同時中國的主人會不時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經(jīng)??腿说耐氡恢魅藠A的菜裝得滿滿的,但是在西方這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主人的布菜會讓客人覺得自己的意愿沒有受到尊重。

3.餐具使用和擺放。

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禮儀最基本差異。在我國,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頭和竹子。而刀叉的起源與歐洲古代的游牧民有關,他們隨身帶刀,往往遇到獵物,用刀子割下來,燒熟了,用刀子分著吃。大約到15世紀前后,為了改變進餐姿勢,才慢慢開始使用叉子。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觀念。

在中國,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體現(xiàn)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單元,而西方人一開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后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

筷子是中餐最重要的餐具。在使用當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齊地放在飯碗的右側,用餐后一定要整齊地豎向放在飯碗的正中。和人交談時,要暫時放下筷子;不要把筷子豎直插放在食物上面;不能用筷子剔牙’撓癢或夾取食物以外的東西。

西方餐具擺放時托盤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內,盤前橫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擺放。酒杯的數(shù)量與酒的種類相等,擺法是從左到右。西餐中餐巾放在盤子里。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而且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子上,另一端放在桌子上;進餐中需要暫時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置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還要繼續(xù)吃;用餐結束后將叉子的背面向上,刀刃向內與叉子并攏,平息放置于餐盤上,表示用餐結束。

4.從座位安排角度對比。

中西方都對宴請活動過程中的座位排序極為重視,中國人在傳統(tǒng)的思想中,對八仙桌極為喜愛。在宴請中,年紀大的長者或是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坐到主要位置,其他客人會按順序入座;而西方國家在宴請客人中,習慣用長桌,主人會坐在桌子的兩端,而客人則按照次序入座,這種差異反映了中西方思想方面的差異,中國人喜歡幸福圓滿的感覺,所以選擇圓形的桌子。

5.從餐桌禮儀禁忌角度對比。

與中國的傳統(tǒng)家庭一起用餐,一定要尊重他們的習俗,不要觸犯了他們的禁忌,因為中國人通常認為飲食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如果在用餐時犯了禁忌會帶來厄運。比如說吃魚,當吃完一面魚身,需要用筷子翻轉到另一面時,通常開車的人是不會動筷子去翻的。他們認為:如果翻了魚身,那么駕車的時候就會翻車。

在西方餐桌上也有一些注意事項:比如不要在餐桌上化妝,用餐巾擦鼻涕;每次送到嘴里的食物不要太多,在咀嚼時不要說話;就餐時不可以狼吞虎咽;遇到自己不愿吃的食物也應一點放在盤中,以示禮貌;不應在進餐中途退席;確實需要離開,要向左右的客人小聲打招呼;飲酒干杯時,即使不喝,也應該將杯口在唇上碰一碰,以示敬意等。

二、形成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

1.思維方式不同。

中西方受不同文化底蘊的影響,產(chǎn)生不同的思維方式,反過來,不同的思維方式又進一步影響文化的發(fā)展。中國人的思維是綜合性的,在思考的過程中注重集體利益,而西方人則偏好分析性思維,思維上更強調個人主義和自我,注重個性的張揚。

2.價值觀的不同。

中國人的價值觀是集體主義,相對的西方人的思想中個人主義占主要地位。中國人崇尚中庸的思想,主張通過努力來調和各種矛盾以達到共贏的結果。而西方則以個人利益為重,注重自我和個性的張揚。價值觀的差異影響的意義深遠,不僅在心靈思想上有著不小的影響,同時也可以影響整個國家的體系。

受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影響,中西方餐桌禮儀存在各方面的差異,這些差異對跨文化交際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中西方交往之前,對對方的餐桌禮儀了解十分必要。

三、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中西方餐桌禮儀差異的分析,了解到了中西方之間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日益發(fā)展,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日趨頻繁,也就突顯了餐桌禮儀在國際交往中的重要性。掌握二者之間的不同,對于我們提高自身的素質有著很大的幫助,人們需要了解中西方國家在餐桌禮儀上的差異,以便能在國際交往中更好地交流,給生活和工作帶來更大的便利。

參考文獻:

[1]李海芳. 淺析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J]. 跨世紀:學術版,2009,17(4)。

[2]w紅群.世界飲食文化,[M], 時事出版社,2006年版。

篇9

英語教學文化差異滲透方式一、引言

一門語言的習得,必然會觸及到該語言所體現(xiàn)的文化,文化必然會體現(xiàn)在語言當中。中西方的地理歷史、人文環(huán)境、等諸多差異,使得人們在思維、習俗、觀念等方面存在反差。我們在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時,經(jīng)常會遇到文化差異的問題,從而影響我們對所接觸內容的理解。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在課堂上滲透文化,了解差異,更好地進行教學。而如何進行滲透,也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二、英語教學中的文化難題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時,更側重的是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體會、分析和消化。那么,我們就更加注重對英語語言的掌握。而語言中所體現(xiàn)出的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日常習俗、習慣用語等文化問題卻為我們理解語言造成了障礙。這樣的障礙,輕則讓我們不知作者的意圖,重則在理解上與原意大相徑庭,鬧出笑話。更甚者,則讓我們對作者有所誤會,對語言有所誤會,對其文化有所誤會。

以上這些現(xiàn)象,都會給我們的英語教學造成困難,不但打消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得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了解決這樣的難題,我們十分有必要在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比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自然地理特點、人文歷史知識、背景所導致的人們思維、觀念、行為、飲食、建筑、服飾等文化層面的差異。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不是刻意為之,而是體現(xiàn)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它可以隨時進行,不必大張旗鼓,只需潤物細無聲就好。通過語言的學習,將其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意義提供給學生,甚至可以當作學生課外閱讀內容,增加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學生也不再是干巴巴地學習語言,而是更多地了解字里行間中的文化,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既然我們要在大學英語中滲透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那么都有哪些差異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比較:

首先,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導致文化中的生活方式不同。中西方在地理環(huán)境上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直接導致了人們在生活上選擇不同的方式,從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中產(chǎn)生的大量與之相關的語言。如果我們了解了其生活方式,自然也就能更好地體會這些語言所表達的含義。我們都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nóng)業(yè)大國,漢語中和農(nóng)業(yè)以及飲食相關的詞匯就很多。例如,民以食為天、煮豆燃豆萁等比喻的語言,就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西方卻不善農(nóng)耕,而善航海,從而產(chǎn)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語言。例如,land before the wind(生活輕松的地方)。

其次,人文歷史環(huán)境的差異所導致的思維方式不同。中西方的幾千年歷史形成了不同的人文環(huán)境,盡管個體對很多事物的看法不盡相同,但就整個民族來說,一些思維早已根深蒂固。大體上而言,這些差異一般體現(xiàn)在稱謂上、打招呼上、對于語言的理解和聯(lián)想上、對顏色和動物的喜好上、社交禮儀上、性別差異上、感彩上、委婉語上、表達方式等方面。例如,中國文化中,為了顯示對長輩和上級的尊重,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稱呼其頭銜;而和西方人在一起,有的時候很難區(qū)分出誰是領導。中國人重血緣關系,親戚之間的稱呼是十分具體的,而西方人卻僅用幾個詞來指代所有的親戚。中國人喜歡龍,西方人認為那是邪惡,諸如此類的東西很多。

再次,信仰等差異所導致的價值觀不同。中國人深受儒家倫理思想影響,重仁、愛、尊師,也崇尚老子的道家思想,崇尚無為,同時還信奉佛教,宣揚佛法無邊。而西方則信仰基督教,以圣經(jīng)為其行為準則。中國人信奉天人合一,強調集體、克己,穩(wěn)中發(fā)展,故土難離。而西方人強調天人對立,崇拜個人主義,主張自由平等,注重個性發(fā)展。這些差異是的中西方語言內容也大不一樣,如中國人常說落葉歸根,常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西方人則有冒險精神,常說個人英雄。

當然,除了以上所羅列的差異之外,還有很多方面的不同。大學英語教學中所涉及的差異,一般也是林林總總,但一般都不會以上范圍。

四、滲透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方式

由于文化差異體現(xiàn)在社會、科學、教育、活動等各個方面,我們在滲透文化的時候,應不拘一格,采取靈活的形式,循序漸進地進行。

首先,以課堂內容為基礎,采用解釋說明的方式,通過語言的習得逐漸滲透文化。我們在進行教學時,應以教學內容為基石。在學習蘊含文化內容的語言時,清楚地講解隱藏在語言之中的文化特征,說明作者的寫作意圖、背景、思想觀念,以及深受何種信仰的影響等。

其次,在第一種方式的基礎上,采用聯(lián)想、聯(lián)系的方法,與用融合和比較的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文化差異意識,進行文化滲透。我們在進行基本的講解文化之后,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聯(lián)系相關的文化內容。在進行這些文化滲透時,可以比較一下這類文化和原有文化之間的異同以及它們與中方文化的異同。學生在熟悉了這些異同之后,就會自然而然地培養(yǎng)出文化意識,在涉及到文化的語言之中比較。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也利于我們進行文化滲透,提高教學效果。

再次,利用課外語言資料和閱讀內容,通過自主學習,采用適當性原則,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文化知識,進行文化滲透。課堂時間畢竟有限,而課堂中的文化滲透也是十分有限的。為了使學生更加了解文化差異,我們在進行教學時可以采取提問、布置任務、討論等方法,讓學生增加閱讀量。大量的閱讀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文化信息量,也提高了學生語言習得的效率和質量,有利于大學英語教學效果。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課外閱讀,進行自主學習,也有利于學生提高本身的語言能力,增加學習興趣。在興趣的前提下,了解了更多的文化知識。反過來,也正是這些文化知識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實踐能力和水平,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除了以上的這些方法,我們還可以通過選修課、講座等諸多方式,利用圖片、電影、歌曲、文學作品來講解中西文化中動物、顏色、遣詞造句、節(jié)日由來等方面的差異,進行文化滲透。

五、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不僅是語言的教學,也是文化的教學。我們需要倒入文化,進行文化差異的滲透。只有進行文化滲透,才能使學生真正地了解教學內容,語言的魅力,達到我們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89.

\[2\]馬菡.試論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12).

\[3\]吳國華.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干擾問題.外語學刊,1990,(03).

篇10

1.1中西方在語言上存在差異。中西方在語言方面有著十分明顯差異,特別是在詞義上所表現(xiàn)出差異,對于有些詞語而言,其存在文化差異,在對其進行理解時應當從文化角度作為出發(fā)點,才能夠將其實際含義理解。比如說關于動物詞語,中英在語言上就存在很大差異,“mouse”的漢語意思為老鼠,該詞在漢語中所表示為貶義,但是在英語中存在很大不同,其象征著機智以及智慧。另外,比如一些與顏色有關詞語,對于不同文化環(huán)境,其含義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red”漢語意思為紅色,在漢語所表示的為熱情與吉祥,但在西方代表不詳。中西方在詞語方面存在很多差異,在跨文化交往過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存在差異,在對詞語理解方面也有一定差異存在,從而在溝通過程中增加障礙。所以,在大學英語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與西方文化背景相結合,從而能夠學習地道英語。

1.2中西方在思維方式以及文化心理方面存在差異。思維方式在聯(lián)系文化及語言方面屬于一個重要基礎,對于思維方式的體現(xiàn)要通過一定方式,并且其在某種語言形式中有所表現(xiàn)。從本質而言,在思維方式方面所存在差異即為文化差異。人們所處地區(qū)不同,其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也各不相同,從而使不同思維方式以及文化心理得以形成。而對于中西方思維方式以及文化心理,兩者之間存在十分明顯的差異。比如中國思維方式多偏于女性溫柔,而對于西方思維方式而言,其多偏于男性陽剛。而在文化心理方面,對于中國文化心理其特點主要就是和諧人際關系,而對于西方文化心理而言,其更加主張自我,對獨立人格以及個性更加重視。思維方式以及文化心理方面所存在差異,這在導致語言差異方面屬于重要原因,在大學英語實際教學過程中,只有使學生對于中西方文化之間所存差異能夠理解,才能夠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英語。

2大學英語教學中西方文化導入途徑及策略

對于當前大學英語教材而言,其編寫大部分都是以“結構-功能”理論為基礎,其內容涉及到很多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這在學生對西方文化了解方面是十分有利的。隨著當前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我國高校英語教學模式也已經(jīng)轉變成為新型教學模式,實現(xiàn)教師授課結合多媒體網(wǎng)絡方式。通過該新型教學模式,教師可通過網(wǎng)絡實現(xiàn)資源共享,并且能夠利用網(wǎng)絡傳媒使學生能夠對英語國家文化進行更好了解。但是,除此之外,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當通過其它策略及途徑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進行更好了解,從而使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1通過功能意念法對學生文化意識培養(yǎng)。功能意念法也叫做交互式教學法,其所強調的為在外語教學中其基礎為功能項目以及意念,其注重語言材料內容應當保證真實與自然,強調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應當將學生作為中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對學生意識進行合理培養(yǎng),使其能夠通過文化促進英語學習,在實際學習過程中使學生能夠有意識地中西方文化所存在差異進行比較,并且對差異根源進行有效分析,而教學開展過程應當將語言功能特定任務作為核心。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對實用性及真實性單元話題材料進行選擇,通過組織各種活動,使學生能夠在真實語言環(huán)境中對西方文化進行了解,對語言知識學會運用。

2.2教師應當將教學觀念轉變。大學英語教學屬于綜合性教學活動,其具有多層次及多功能特點,其屬于教和學雙向作用的一個過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當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以及調動學習積極性加強重視。從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實際情況而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所占據(jù)的為絕對主導地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未意識到學生主體地位,另外在教學內容方面主要也是學習詞匯以及語法,學生在實際應用語言方面的能力相對比較弱。在大學英語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想真正導入西方文化,教師應當在一定程度上具備文化意識,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將學習過程中所存在困難以及障礙解決,并且也能夠對學生文化意識進行有效培養(yǎng)。轉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在導入西方文化方面是十分重要的,教師應當盡可能將良好語言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出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對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應用,從而使教學手段更加豐富,利用英語歌曲方式使學生理解能力以及聽力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外,在課堂上教師及學生應盡量使用英語,從而將學生傳統(tǒng)思維方式逐漸轉變,進而使英語教學目的得到真正實現(xiàn)。2.3選擇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選擇任務驅動式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得到提高。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其強調學生學習活動應當結合問題或者任務,通過探索問題對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動機進行引導及維持。對于學生學習,其不僅僅是由外及內對知識的傳遞以及轉移,更應當是學生對自身知識經(jīng)驗的主動構建。在大學英語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任務式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與西方文化背景以及社會習俗相關知識留心積累,另外還可以利用組織知識競賽方式使學生能夠真正意識到了解西方文化在英語學習方面重要性,特別是在跨文化交際方面重要性。

2.4使學生對西方文化材料多接觸。在大學英語學習方面,其并非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要能夠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在傳統(tǒng)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其有關知識比較狹窄,對學生學習視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限制。隨著當前科學技術不斷進步以及發(fā)展,在現(xiàn)代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有更多機會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得到更加廣泛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可使學生通過對課余時間的充分利用,使其閱讀西方文學名著,從而理解西方文化特點,使自身文化素養(yǎng)得到提高。另外,還可以利用英語與其他同學就某一文學作品或西方文化中某一習慣展開討論,從而使自身實際運用語言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在該過程中能夠對西方文化加深了解。

3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