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06:23: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交網絡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由于社交網絡中的信息從一個用戶向另一個用戶傳播程,似于傳染病從一個節(jié)點向另外一個節(jié)點的傳播,本文采用傳染病研究社交網絡信息傳播程,幵一修改形成社交網絡的信息傳播模型。
1.1網絡中的信息傳播式
在社交網絡中,用戶間的好友關系需要經雙的認證才能夠建立起,因此,社交網絡可以看成是一個以用戶為節(jié)點,以用戶間的好友關系為邊的無向無權網絡,話題消息沿著節(jié)點間的邊迚行傳播,具如1所示[11]。
1.2傳染病擴散機制的網絡輿情話題傳播模型
1.2.1網絡輿情話題傳播中各節(jié)點的定義
將網絡節(jié)點分為三類:易感染節(jié)點(S)、傳播節(jié)點(I)和免疫節(jié)點(R),它們分定義如下:(1)易感染節(jié)點指未被傳播狀態(tài),在t時刻未接收到某輿情話題信息的節(jié)點,處于S狀態(tài)的節(jié)點很易因為接收到某話題狀態(tài)轉變?yōu)镮狀態(tài)。(2)傳播節(jié)點表示在t時刻已經開始不斷向網絡中収布輿情話題信息的節(jié)點,幵且由于此狀態(tài)節(jié)點對信息的傳播,可以使未被傳播狀態(tài)的節(jié)點改變自身狀態(tài),變成I狀態(tài)節(jié)點開始轉収這信息。(3)免疫節(jié)點表示t時刻此節(jié)點處于免疫狀態(tài),不會被傳播狀態(tài)的節(jié)點傳播的信息所影響[12]。
1.2.2網絡輿情話題傳播模型各節(jié)點轉換觃則
針對某則輿情話題,社交網絡中每個節(jié)點狀態(tài)會在易感狀態(tài)、傳播狀態(tài)、免疫狀態(tài)乊間迚行轉換,節(jié)點狀態(tài)轉換觃則具如下:(1)在始的網絡中所有節(jié)點都為S狀態(tài);(2)在話題傳播程中,網絡總用戶數定不變;(2)S(k,t)、I(k,t)及R(k,t)分表示t時刻網絡中的度為k的易感染節(jié)點、傳播節(jié)點及免疫節(jié)點的密度,那么S(k,t)I(k,t)R(k,t)1;(3)若一個易感染節(jié)點S與一個傳播節(jié)點I迚行接觸,那么該易感染節(jié)點轉變成為傳播節(jié)點的概率為PSi,PSi叫內部感染概率;(4)若一個易感染節(jié)點S與一個傳播節(jié)點I迚行接接觸,但會通其它徑得到了目標輿情話題,從而以概率α由易感狀態(tài)轉變成為傳播狀態(tài),那么α叫外部感染概率;(5)一個傳播節(jié)點I對某話題失去興趣而止傳播,概率Pir轉變?yōu)槊庖吖?jié)點,那么Pir叫免疫概率;(6)一個易感染節(jié)點S對話題內幵不感興趣,雖然知道了該話題,但不會傳播該話題,幵將以概率Psr接轉變成為免疫節(jié)點,那么Psr叫接免疫概率。
1.2.3網絡輿情話題傳播模型的建立
社交網絡話題傳播是一動態(tài)程,即話題信息是否迚行傳播受一個或多個因素影響,幵且網絡節(jié)點傳播話題時,與臨近節(jié)點傳播話題信息的情密切關,傳播節(jié)點的度越,對話題在網絡中的傳越有。綜合上述可知,社交網絡輿情話題傳播的節(jié)點狀態(tài)轉變具如2所示。
2實驗仿真
2.1數據源
為了測試本文提出的社交網絡輿情話題傳播模型的有效性,選擇標準數據集:Facebooksocialnetworkdataset迚行仿真實驗,該數據集包含4039個節(jié)點,88234邊[13]。仿真平臺為:雙核CPU2.85G,內存為4G,WindowsXP操作系統(tǒng),編程工具箱為:Matlab2012。
2.2結果與分析
2.2.1不同節(jié)點的密度隨時間的變化關系
假設始時刻網絡中僅有一個傳播節(jié)點,其余節(jié)點部為易感染節(jié)點,將式(1)中的各數設置如下:內部感染概率psi=0.4,外部感染概率α=0.3;免疫概率pir=0.2,接免疫概率psr=0.1,網絡各節(jié)點的密度與輿情話題傳播乊間的變化關系如3所示。由3可以看出:易感染節(jié)點密度不斷衰減,到趨近于零;傳播節(jié)點密度在始階段快增,幵在達到峰值后速下降,到趨向于零;而免疫節(jié)點密度在話題傳播期呈較快增態(tài)勢,在其達到峰值后逐漸趨于穩(wěn)定,幵最終趨向于1。
2.2.2內部感染概率對傳播程的影響
當內部感染概率収生變化時,傳播節(jié)點密度、免疫節(jié)點密度變化趨勢如4所示。由4可以看出:(1)在網絡達到穩(wěn)態(tài)乊前,隨著內部感染概率值的增,傳播節(jié)點密度的值隨乊增,此時免疫節(jié)點密度值反而減小,這是因為內部感染概率值越,會使網絡中更多的易感染節(jié)點轉變成為傳播節(jié)點。(2)隨著內部感染概率值增加,社交網絡輿情話題的傳播演化程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的時間越。(4)隨著內部感染概率值等于零時,社交網絡信息還是可以迚行傳播,這與乊前研究結果有一定的差異,這主要是由于網絡拓撲結構不同引起,相較于傳統(tǒng)網絡,社交網絡的連通性更高;再加上社交網絡用戶乊間可以傳播輿情話題信息,同時還可以通其它外部渠道獲知該話題。
3.2.3免疫概率對傳播程的影響
當免疫概率収生變化時,傳播節(jié)點密度、免疫節(jié)點密度變化趨勢如5所示。由5可以看出:(1)當免疫概率于零時,在傳播程達到穩(wěn)態(tài)乊前,免疫概率值與傳播節(jié)點密度值乊間變化關系是一反向關系,免疫概率值與傳播節(jié)點密度值乊間變化關系是一正向關系,因此免疫概率取值越,網絡中的傳播節(jié)點轉變成為免疫節(jié)點的概率就越高。(2)當免疫概率等于零時,免疫概率值在傳播期速增加,達到峰值后逐漸趨于穩(wěn)定,這主要是由于當免疫概率等于零時,傳播節(jié)點將始終保持自身狀態(tài),而不會向免疫狀態(tài)迚行轉變,而此時免疫節(jié)點密度值幵不為零,這是因為接免疫概率的存在,部分易感染節(jié)點易轉變?yōu)槊庖吖?jié)點。
2.2.4外部感染概率對傳播程的影響
當外部感染概率収生變化時,傳播節(jié)點密度、免疫節(jié)點密度變化趨勢如6所示。由6可知,在話題傳播程達到穩(wěn)定狀態(tài)乊前,隨著外部感染概率的不斷增,傳播節(jié)點密度也應增加,而免疫節(jié)點密度不斷減小,這主要是由于外部感染概率描述易感染節(jié)點通媒報道以及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關系等網絡外部渠道獲知輿情話題,幵由易感狀態(tài)轉變成為傳播狀態(tài)的概率,因此外部感染概率值越,易感染節(jié)點的個行為受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
2.2.5接免疫概率對話題傳播程的影響
當接免疫概率収生變化時,傳播節(jié)點密度、免疫節(jié)點密度變化趨勢如7所示。由7可知,隨著接免疫概率值逐漸的增加,傳播節(jié)點密度峰值慢慢減小,免疫節(jié)點密度峰值慢慢增,這主要是由于免疫概率值越,社交網絡中的一易感染節(jié)點有經傳播狀態(tài)接轉變成為免疫狀態(tài)的概率增加。
2.2.6始傳播節(jié)點度對傳播速度的影響
當始傳播節(jié)點度值収生變化時,傳播節(jié)點密度變化曲線如8所示,從8可以看出,如果始傳播節(jié)點度越,其網絡話題信息傳播速度就越快;如果始傳播節(jié)點度越小,網絡話題信息傳播速度對較慢。
2.2.7度值不同的節(jié)點密度隨時間的變化關系
當易感染節(jié)點、傳播節(jié)點及免疫節(jié)點的密度值収生變化時,輿情話題演化趨勢與時間乊間的變化關系如9所示。從9可知,在輿情話題傳播的程中,無論易感染節(jié)點、傳播節(jié)點及免疫節(jié)點的密度值怎么變化,輿情話題的演化趨勢基本一致,這表明不同度值節(jié)點具有似的行為特征。
3結論
篇2
1.1組織知識管理和傳統(tǒng)的知識管理系統(tǒng)
組織知識管理主要強調估計組織內的知識工作者使用知識管理系統(tǒng)或者社區(qū)創(chuàng)造和分享顯性知識.由于創(chuàng)造顯性知識對于大部分知識工作者來說成本是比較高的,因此組織知識管理通常會面臨的挑戰(zhàn)之一就是如何去調動知識工作者創(chuàng)造和分享顯性知識的積極性.而且,因為最為重要的知識往往是存儲在知識工作者大腦中的隱性知識,所以以顯性知識為核心的組織知識管理通常很難獲得對于組織來說最為重要和最有價值的知識.
1.2個人知識管理和個人知識管理系統(tǒng)
在組織知識管理蓬勃發(fā)展的同時,許多學者也在研究個人知識管理和個人知識管理系統(tǒng).個人知識管理的目標是對知識工作者提供支持,即幫助知識工作者通過更好地整理、訪問和使用知識來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相比于組織知識管理,個人知識管理更可能給知識生產者帶來更多收益,從而使得知識工作者有更強的動力去創(chuàng)造和整理知識,也更有可能被知識工作者接受和青睞.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如果組織能夠為知識工作者的個人知識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持,那么知識工作者將可能會更加積極地創(chuàng)造和分享知識,進而促進組織知識管理的發(fā)展.最初,對個人知識管理的研究主要關注如何有效地組織對單個的知識工作者來說重要的知識.后來,對個人知識管理的理解開始轉向組織個人信息、獲取和推敲信息的含義、產生新的想法、擴展網絡、協(xié)作、分享和互動.Kirby指出,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知識工作者在工作過程就是解決常規(guī)的、新穎的、發(fā)現(xiàn)型的和專長以外的問題的過程,他結合Tissen等提出的知識工作者的競爭力模型,提出個人知識管理是知識工作者獲取和應用信息、知識資源及過程能力來提高效率和生產力并進行創(chuàng)新的能力.個人知識管理環(huán)境要與個人的工作環(huán)境集成,以支持協(xié)同的知識創(chuàng)造、分發(fā)、共享和應用.隨著博客、微博、社交網絡服務、維基百科、社會化標簽服務等社會化應用的出現(xiàn)和流行,個人知識管理的關注點從支持用戶創(chuàng)造、編碼、組織和分享知識,延伸到開展社交活動、擴展個人的社會網絡以及通過協(xié)作來更好地組織知識和創(chuàng)造新的知識.基于社會化應用的個人知識管理使得每一個知識工作者可以更容易的創(chuàng)造和分享知識,從而使得更多的隱性知識能夠得以顯性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基于社會化應用的個人知識管理通過與個人的日常工作和學習相結合,幫助知識工作者在工作和學習中更好地獲取、分享、使用和創(chuàng)造知識.這兩方面相結合,不僅可以達到比較高的用戶的參與度,解決傳統(tǒng)的組織知識管理中存在的用戶積極性不高的問題;而且可以真正的實現(xiàn)高質量的組織知識管理.
2社交網絡服務與個人知識管理
2.1社交網絡服務
社交網絡服務也稱在線社交網絡或者社交網絡系統(tǒng),是近年來最為流行的互聯(lián)網應用之一.社交網絡服務強調用戶實名制和與用戶之間真實社交關系相對應的網絡聯(lián)系,突出用戶創(chuàng)造的內容通過與這種網絡聯(lián)系的傳播,從而加強信息傳播的針對性,提高信息傳播的有效性,降低用戶的信息獲取成本.
2.2個人知識庫的模型
基于社交網絡服務的個人知識管理采用以知識工作者為核心的個人知識庫模型來構建,模型將知識工作者的知識分為核心知識、擴展知識、社交圈知識和偶然性知識,核心知識和擴展知識構成了知識工作者的個人知識庫的主體,是知識工作者的個人知識庫中最經常使用的知識;社交圈知識決定了知識工作者大多數情況下可能獲得并使用的知識的范圍,是知識工作者的主要信息來源.這三類知識是基于社交網絡服務的個人知識管理最為關注的知識,它們對知識工作者來說的可信度要高于偶然性知識.
(1)核心知識
核心知識是指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對知識工作者重要,知識工作者會持續(xù)關注和使用的知識.核心知識包括知識工作者創(chuàng)造的知識和收集的知識,通常是關于特定主題的、系統(tǒng)性的知識.對于核心知識,知識工作者通常會投入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整理,以便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方便的查找和使用.經過整理的核心知識通常是以由文件和文件夾組成的樹形結構保存在知識工作者的計算機中.由于知識工作者的核心知識在比較長的時間范圍內可能會發(fā)生變化,因此個人知識管理系統(tǒng)需要為知識工作者提供可靠的、可以長期保存核心知識的網絡空間和方便的查找與搜索服務.
(2)擴展知識
擴展知識是指在一段較短的時間內對知識工作者有用,知識工作某些時間和某些情況下會用到的知識.擴展知識同樣包括知識工作者創(chuàng)造的知識和收集的知識,通常是關于特定主題的某些方面的知識.對于擴展知識,知識工作者通常不會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去整理,而是會保留一些與主題相關的記憶.由于知識工作者希望在用到擴展知識的時候能夠用最短的時間、通過最簡單的方式能夠找到并使用這些知識,因此個人知識管理系統(tǒng)需要為知識工作者提供能夠方便的記錄擴展知識中自己所關心的內容的服務,如標簽服務.
(3)社交圈知識
社交圈知識是指知識工作者通過與社交圈中的其他知識工作者交換得到的知識.使用社交網絡服務,知識工作者之間進行知識交換的形式包括主動交換和被動交換兩種.主動交換是指知識工作者與特定的交換對象進行的知識交換,如聊天、發(fā)私信、限定范圍的分享等;被動交換是知識工作者通過基于社交關系的消息推送機制獲得的、其他知識工作者公開分享的信息.知識工作者可以將自己的核心知識和擴展知識通過主動交換或者被動交換分享給其他知識工作者,也可以將其他知識工作者通過主動交換或者被動交換分享給自己的知識存入個人知識庫.
(4)偶然性知識
上述三類知識以外的知識稱為偶然性知識.雖然這些知識在客觀上是存在的,但是對于知識工作者來說卻處于不存在的狀態(tài).知識工作者可能會在某些情況下偶然獲得這些知識,也可能將其中的某些部分轉換為自己的擴展知識或者核心知識.搜索引擎是知識工作者獲取偶然知識最常用的途徑.
2.3社交網絡服務與個人知識管理的關系
社交網絡服務對于個人知識管理帶來的最大變化在于它讓知識“動”起來了.在基于社交網絡服務的知識分享過程中,存在知識網絡和用戶關系網絡的相互影響.一方面,知識工作者在使用社交圈內的其他知識工作者分享的知識的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現(xiàn)以前不知道的、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將其轉換為自己的擴展知識或核心知識,從而擴大自己的知識網絡;另一方面,知識工作者交換的知識中會有關于用戶的信息,包括用戶作為者、分享者的用戶的信息和知識內容中的關于用戶的信息,因此在使用其他知識工作者分享的知識的過程中,作為知識使用者的知識工作者與作為知識創(chuàng)造者和知識分享這的知識工作者之間可能建立新的社交聯(lián)系,從而擴大自己的關系網絡.社交網絡服務和個人知識管理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5個方面.首先,由于社交網絡服務存在大量的用戶創(chuàng)造和傳播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各種形式的知識,以及豐富的、更加真實準確的和動態(tài)更新的關于個人的信息,包括個人的網絡聯(lián)系信息、的信息、與其他用戶之間的交流信息等,因此社交網絡服務可以成為個人知識庫可信的優(yōu)質信息來源.其次,知識工作者的個人知識庫中保存了數量眾多的知識,其中有很多是關于某些主題的、成體系的、高質量的顯性知識,這些知識能夠為知識工作者在社交網絡服務中的溝通、交流和協(xié)作提供豐富的、使用方便的素材.第三,社交網絡服務不僅為知識工作者提供了以個人的網絡聯(lián)系為基礎的、有效的知識傳播通道,而且可以在知識傳播的過程中實現(xiàn)基于用戶的群體智慧的、多維度的知識評價,為知識工作者選擇需要和適用的知識提供參考.第四,知識工作者在使用社交網絡服務進行溝通、交流和協(xié)作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各種形式的信息,包括對顯性知識附加的瀏覽、評論、評分、贊等信息和用戶之間的交流信息.因此,社交網絡服務中能夠有效地促進個人的隱性知識的顯性化.最后,考慮到社交網絡服務和個人知識管理都具有較高的用戶粘度,都希望用戶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能夠方便用戶的使用,讓用戶在花費相同的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獲得更大的收益.
3基于社交網絡服務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tǒng)
基于社交網絡服務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tǒng)建構在社交網絡服務的框架內,使用社交網絡服務的用戶交互接口,可以成為社交網絡服務中的一種社會化應用.社交網絡服務由用戶交互接口、開放平臺服務、社會化應用、核心組件和基礎組件組成.用戶交互接口根據用戶的定制信息和用戶特征向用戶提供個性化的交互界面;開放平臺服務提供社交網絡服務與其他網絡服務集成所需要的賬號認證、內容共享和數據共享等服務;社會化應用為用戶提供各種形式的溝通、交流和協(xié)作的服務,包括用戶檔案、微博、博客、活動、即時通訊、消息、視頻、音頻、相冊、文檔、投票、問卷調查、日歷、問答等;核心組件向社會化應用提供用戶管理、關系管理、資源管理、應用管理、群組管理和系統(tǒng)配置等方面的服務;基礎組件向核心組件提供賬號認證、應用訪問控制、日志、流量統(tǒng)計、用戶特征分析和系統(tǒng)監(jiān)控等方面的服務.基于社交網絡服務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tǒng)由知識管理服務和知識庫組成.知識管理服務包括知識分享、知識收集、知識標簽、知識評價、知識搜索和知識推薦等基礎性的知識服務.這些服務可以與具體的社交網絡服務中的社會化應用集成以提供給用戶使用,也可以獨立為用戶服務.知識庫保存社交網絡服務中用戶生產和分享的各類知識,并將知識按照指定的權限提供給相關的用戶使用,分為個人知識庫、社交圈知識庫、群體知識庫和公共知識庫.個人知識庫保存用戶生產和收集的知識,社交圈知識庫保存用戶個人社交網絡中的聯(lián)系人分享給用戶的知識,群體知識庫保存群體成員分享到群體的知識,公共知識庫保存用戶公開分享的知識.需要注意的是,在基于社交網絡服務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tǒng)中,所有知識首先是屬于者并保存在者的個人知識庫中的,同時被人工或者自動地分享到指定的范圍中,如分享者關系圈、特定的群組或者整個社交網絡服務中并保存在相應的知識庫中.
4結束語
篇3
基于工作崗位職業(yè)能力需求的課程設置邏輯關系。在該圖中,先確定工作崗位,根據崗位要求提煉職業(yè)能力,分解出所需求的知識與技能,確定每個工作崗位對應的課程群,再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
1.確定網絡技術專業(yè)的關鍵崗位
通過對網絡技術專業(yè)的人才需求調研,確定網絡技術專業(yè)的四類工作崗位,分別是:
(1)系統(tǒng)集成與運維(網絡工程師、系統(tǒng)集成項目管理工程師);
(2)網絡與信息安全(網絡與信息安全工程師);
(3)網站開發(fā)(網頁美工、網站開發(fā)工程師)
(4)IT設備銷售與維護(IT設備銷售員)眾多的工作崗位,在短短的三年職業(yè)教育中,是無法完成所有崗位的學習。根據陽江職業(yè)技術學院的硬件條件、學生多年的就業(yè)方向、多年的教學效果反饋,確定了2個關鍵崗位,分別是“網頁美工”和“網站設計”。該2個關鍵崗位,有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有良好的就業(yè)前景,有缺口很大的就業(yè)需求。在電商行業(yè)的推動下,“網頁美工”崗位的需求量很大,往這個方向就業(yè)的學生占據很大比例。2.確定崗位對應的專業(yè)課程通過對關鍵崗位“網頁美工”和“網站設計”的崗位需求分析,經過研討,確定出每個崗位對應的課程群。三、課程教學設計與實施1.確定課程目標經過廣泛調研,同時參照工作崗位的崗位需求,確定關鍵崗位課程群的課程目標,使其能滿足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崗位能力的需求。比如課程《DIV+CSS網頁布局設計》的課程目標,具體包括三個方面:①知識目標:掌握CSS設置文字、段落、圖片、表單、菜單的方法,熟悉CSS+DIV頁面布局的常用方法。②能力目標:能合理設計網頁的布局方案,能對網頁進行創(chuàng)意美化;能運用DIV+CSS對網頁進行優(yōu)化和布局,制作有創(chuàng)意的網頁特效;能網站,并進行網站的簡單維護。③素質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良好的工作態(tài)度,使其具有較強的職業(yè)道德,并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
2.制定課程標準
(1)項目化教學標準。在既定課程目標基礎上,以知識、能力與素質作為總項目進行分解,形成可量化的子項目。課程標準以子項目展開,用項目與任務取代傳統(tǒng)的章節(jié)。每個任務中都規(guī)定了具體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各個子項目的實施都在教學做一體化的機房里完成,總學時為72學時,采用分段式集中授課的模式,每周16節(jié),4周時間完成一門課程的學習。
(2)調整課程內容。根據工作崗位的需求調整教學內容,把崗位上需求較弱的部分弱化,甚至刪減掉。比如針對“網頁美工”的工作崗位,以往都開設《網頁設計與制作》課程,主要利用Dreamweaver中的表格、菜單、控件等來制作網頁。但這種方式在實際崗位需求中使用較少,于是用課程《DIV+CSS網頁布局設計》替換課程《網頁設計與制作》。在課程內容上,利用4-8個學時了解Dreamweaver的內容,重點掌握“DIV+CSS”布局的技巧和方法。
3.多種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
在具體教學中,采取“優(yōu)秀作品賞析”、“模仿操作訓練”、“小組合作”、“分段集中式教學”、“項目實戰(zhàn)訓練”、“參與真實項目”、“以賽促學”等多種形式,形成“多模式”職業(yè)技能訓練體系,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教學方法上,建立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遷移CDIO①教育理論到課程教學方法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信心、自主性和自學能力。
4.編寫教材及配套教輔材料
市面上很少有基于崗位能力的教材,即使有,也很難有符合本校需求的教材。為了讓學時擁有一本合適的教材,2014年3月,陽江職業(yè)技術學院計算機學院系主任聯(lián)合廣東省幾十所高校,和電子工業(yè)出版社合作,編寫“基于崗位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高職網絡技術專業(yè)系列教材”。目前已經出版了9本教材,其他教材正在編寫或出版中。該套基于崗位能力的教材由多個任務或項目組成,每個任務或項目是一個完整的環(huán)節(jié),該環(huán)節(jié)的組合方式為:任務介紹(任務描述)任務分析任務實施歸納總結拓展提高實訓。技能是學生自己練會的,不是教會的。教材中只是給出一個引導,領學生進門,更多的內容是學生自己完成的。學生實踐多了,才能創(chuàng)新,才能做書本之外的東西。
5.“分段式”實施崗位課程
崗位課程實踐性強,傳統(tǒng)的碎片式教學不利用項目化教學?!胺侄问健苯虒W將18周的一個學期分成多個教學段。比如72學時的課程,利用4周的時間集中上完。在這4周時間內,只開設一門專業(yè)課程?!胺侄问健苯虒W對老師和學生的要求提高了,必須是非常熟悉該門課程的老師才能勝任該課程的教學,適合有一定基礎的二、三年級學生。“分段式”教學實施崗位課程,突出了教學的系統(tǒng)性與完整性,有利于網絡技術專業(yè)崗位課程的順利開展。
6.改進評價方式
以往的評價方式分為平時考核和期末考核兩部分,國語注重考查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缺乏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核。改進后的評價方式由過程考核和作品考核兩部分組成。在過程考核中注重對學生的發(fā)展性評價、職業(yè)素質評價。過程考核占總分的50%,作品考核占50%。作品考核即結果評價,學生在課程結束后需要提交一份與課程相關的綜合性作品,作品的綜合性評價分就是作品考核的分數。比如《DIV+CSS網頁設計布局》課程,學生在課程結束后,任課老師根據所學內容布置一個綜合性的網站,學生根據要求自己選題、設計、制作。完成后提交作品,老師會根據作品評定一個分數,并提出修改意見,發(fā)回繼續(xù)修改。學生修改后,再提交作品,老師根據修改的作品,重新修改分數……只要學生愿意,可以多次修改作品。這種方式在時間上會拉的比較長,但是能出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經過一年的實踐,學生作品質量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總結
篇4
我國的攝影教育從建國起即作為專業(yè)美術院校的專門學科,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攝影專業(yè)或者攝影課程,攝影作為一種教育的同時,也作為一種豐富人們生活的工具。隨著信息時代、網絡時代的到來,攝影的獨特藝術魅力和強大的社會功能已經被人們所認同。加強高職院校的攝影教育不僅僅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也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的藝術人才和創(chuàng)新型人才,對于豐富大學校園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攝影教學同時也被作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一部分,滲透到校園各項文化活動中,對促進學校的校園文化氛圍,營造積極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起到重要作用。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傳承文化。加強高職院校攝影教育能夠讓學生用美的眼光看世界,這也有利于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2目前高校攝影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對攝影教育的重要意義認識程度不夠。
高職教育主要是以就業(yè)為導向的教育體系,是為社會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高素質的專業(yè)技術人才的。這一特點就決定了高職院校教育“針對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要求,靈活調整和設置專業(yè)”的特點,這同樣也導致很多高職院校的教育中學校領導忽視對攝影教育的重視程度,甚至很多學校并沒有設置攝影公共課程。
(2)攝影教育手段比較落后。
攝影教學活動中,教育模式主要都是以班級式的教學為主。這種教學模式導致教育質量普遍較低,教育手段不夠先進,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先進的教育技術并沒有在課堂中得到很好的利用,尤其是現(xiàn)代網絡技術;攝影教育在教學觀念、教學設施、教學機制、師資隊伍上都與現(xiàn)代化的教育有很大的差距,與國家經濟文化的發(fā)展相比明顯落后,這都不利于攝影教育的實施。
(3)攝影教育評價機制不健全。
攝影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形式之一。利用這一優(yōu)勢,必須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評價機制,對從事攝影教育的工作者,對學生都有明顯的效果,同時也能反映出教育實質,進一步提高和加強攝影教育質量。目前我國很多評價機制都是以傳統(tǒng)的考試方法為主,這一評價機制在實際攝影教育工作中,對于攝影藝術教育的本質無法反映出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必須對現(xiàn)行的評價機制進行改革。
3運用現(xiàn)代網絡技術加強高職院校攝影教育
隨著現(xiàn)代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應用,將社會帶入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以信息資源化、傳輸網絡化為特征的信息時代,以強大的信息資源和網絡交互性、快速的信息傳遞性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學習。在攝影教育中運用現(xiàn)代網絡技術,提高攝影的教育質量,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提高攝影人才的整體水平,進而推進攝影工作的市場化發(fā)展,這將對攝影教育,甚至是我國的攝影行業(yè)產生深遠的影響。
(1)網絡的優(yōu)勢。
現(xiàn)代網絡技術與網絡寬帶是推動人類發(fā)展進入信息時代的兩個重要杠桿。首先,網絡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信息傳遞比較快捷、交互性比較強,有利于開展發(fā)現(xiàn)式和協(xié)同式的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其次,網絡是信息時代最有效的獲取信息的工具,開展網絡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通過網絡對信息進行分類、選取、識別、分析和加工的能力,有利于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yǎng);最后,網絡具有很強大的信息資源,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和多項交互功能可以大大提高攝影教育教學質量。我國現(xiàn)在處于網絡服務日漸完善的時代,面對教育高度信息化的時代,開展網絡教學是時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發(fā)展攝影行業(yè)的要求?;ヂ?lián)網打開中國的大門,這就標志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使網絡對各個領域的影響加大,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同時也為高職院校攝影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很強大的技術保障。
(2)發(fā)揮網絡在攝影教育中的作用。
高職院校進行攝影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攝影人才。優(yōu)秀的攝影人才的培養(yǎng)是發(fā)展攝影產業(yè)的主要動力,也是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加強高校藝術教育應盡的義務。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攝影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機制,完善教學的基礎設施,建立強大的師資隊伍,并大力普及攝影教育。作為攝影教育最重要的載體就是大學生。1)利用網路資源的貢獻豐富攝影教學的內容。豐富的網絡攝影信息資源,可以使學生獲取課堂以外的新知識。因此,網絡攝影信息資源已經成為攝影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集合我國著名的攝影家資源,并吸取我國優(yōu)秀攝影家和評論家以及新一代具有良好攝影天分的攝影新人的加盟,建立一支強大的師資隊伍;運用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開發(fā)多媒體課件和教材,可以更好地發(fā)揮網絡資源的優(yōu)勢,使學生在攝影學習中感受美的熏陶。2)用網絡的交互性活躍攝影教學的形式。多媒體教學手段一般都是運用超級鏈接、視頻點播和多媒體課件等形式,這樣溝通比較方便,實現(xiàn)多項交互,增加了教學的效果。在攝影教育中,教師應利用互聯(lián)網的交互性,通過建立校園網站、微博、博客等向學生介紹關于攝影的相關知識,使更多的學生和攝影愛好者進行交流。3)利用網絡開放性教學拓展攝影教學的規(guī)模。網絡教學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且價格比較低廉,是很多人在網絡上就可以感受到攝影的魅力。同時,使人們接觸攝影教育的機會增多,學習更加的方便,有利于高職院校攝影教育的開展和實現(xiàn)。
4總結
篇5
在網絡廣告設計中,文字是不可缺少的視覺要素。它主要具有以下作用:第一,文字能準確地傳達廣告信息,包括廣告要表達的主題、商家的有關信息等;第二,文字能夠提示交互動畫的操作方法,如阿里巴巴網絡廣告中的交互提示語“點擊澆水”,當鼠標點擊箭頭后,即出現(xiàn)角色澆水的畫面;第三,文字還具有吸引和導向的作用。一則構思巧妙的廣告能令人記憶深刻、久久不忘,它能使受眾從簡潔易記、朗朗上口的句子中感受、品味廣告的深意、內涵、意趣、精神等信息。如,切思·布魯寧公司生產的彩色復印機的廣告詞是“謹防偽鈔”,利用一句看似與產品無關的語句說明產品的優(yōu)秀品質,讓人感到有趣進而牢記,并產生對該產品的信任感。
二、幫助學生分析網絡廣告中的字體設計要素
在網絡廣告設計中,字體設計是增強視覺傳達效果、提高作品訴求力、賦予廣告版面審美價值的重要因素。
1.字體
(1)字體的種類及特征
文字是由不同的線構成的符號,但由于形成的文化背景和歷史過程不同,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字各有獨特的形態(tài)。概括起來,文字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方塊字,另一類是拉丁字母。第一,方塊字。其字形大體相似,而內蘊深意,每個字都有獨立含義,以漢字為代表。漢字在發(fā)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書體,并且由于書寫工具(紙、筆、墨)的特殊性而形成了獨立的書法藝術。在印刷字體中又形成了宋體、黑體、楷體等。以各種書體和印刷字體為基礎,產生了各種美術字體。第二,拉丁字母。其字母只用于注音,本身一般沒有含義,而且字形長短各異。拉丁字母在自身發(fā)展過程中產生了古羅馬體、新羅馬體、方飾線體、無飾線體、意大利體等。
(2)字體的選擇
字體是文字的風格款式,不同的字體具有不同的性格和特征,所以在進行網絡廣告版面設計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字體風格與廣告版面整體風格以及主題內容的協(xié)調性、一致性。第一,端莊典雅型:字體優(yōu)美清新,格調高雅。這種字體適用于女性飾品、化妝品等的廣告設計,如宋體、羅馬體等。第二,堅固挺拔型:字體造型富于力度,給人以簡潔爽朗的現(xiàn)代感,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這種字體適用于家電、攝影器材等廣告設計,如仿宋體等。第三,深沉厚重型:字體造型規(guī)整,具有重量感,莊嚴雄偉,給人以不可動搖的感覺。這種字體適用于工程機械、汽車等廣告主題,如黑體、無飾線體等。第四,歡快輕盈型:字體柔軟稚嫩、生動活潑,跳躍明快,有鮮明的節(jié)奏韻律感,給人以生機盎然的感受。這種字體適用于兒童用品、食品等廣告主題,如幼圓體、意大利體等。第五,古樸型:字體樸素無華,使人產生對逝去時光的回味。這種字體適用于傳統(tǒng)產品——生產歷史悠久的名酒食品等廣告主題,如書法字體等。第六,新穎奇特型:字體造型設計奇妙,不同一般,個性突出,給人一種強烈的獨特印象和刺激感。這種字體適用于創(chuàng)新產品和流行產品——手機、玩具等的廣告主題,如各種美術字體。
(3)字體之間的搭配組合
在一個網絡廣告中,字體不宜太多,最好不要超過三種;標題盡量用粗且方正的字體,而正文一般則選用較為簡潔、筆畫較細的字體;字體之間的風格要盡量一致、協(xié)調。
2.字號
字號指文字的大小。在網絡廣告設計中,使用小字號文字會造成視覺上連續(xù)吸引的效果,容易產生整體感和精致感,但字號如果太小不利于廣告內容的閱讀,導致廣告的可讀性相對較差。如東芝電腦R700網絡廣告中的商品信息介紹文字,由于是將文字設計在廣告中的電腦屏幕上顯示,版面大小有限,導致字號太小從而影響了廣告的宣傳效果。大字號文字容易使瀏覽者看清版面內容,造成視覺上強烈的沖擊,但同時版面會有松散的感覺,字號如果太大則容易使版面缺乏空間感。
3.字距和行距
字距和行距可以決定網絡廣告版面的基本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廣告信息的傳播,緊密排列的文字會使閱讀速度加快,反之則減緩閱讀速度。字距和行距是有力的設計語言,對網絡廣告版面效果的影響很大。為了加強版面的裝飾效果,設計師可以有意識地加大或縮小字距或行距,以更好地體現(xiàn)廣告主題。如永和大王火辣牛肉面網絡廣告,據說嘗過火辣牛肉面的人都會噴火而出、大呼過癮,眾位“火辣達人”躍躍欲試,當用戶拖動他們進店挑戰(zhàn)后,可以看見廣告中的Q版人物夸張的表情,再配合疏松排列的文字“哇~嗷~爽!辣!”,很好地體現(xiàn)出廣告的創(chuàng)意,表達其獨特的個性風格。另外,精心安排寬、窄行距并置,可以增強版面的空間層次感,如雪花啤酒網絡廣告。
三、結語
篇6
1.1攝影的特點
攝影課程的學習不僅需要學生們掌握基礎知識,同時也需要學生了解攝影的特點。攝影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紀實性、瞬間性、圖像性和物質性這四個方面。攝影就好像一種復制一樣,將那些實實在在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事物用小小的鏡頭拍攝下來,讓那些事物在鏡頭中真實地再現(xiàn)出來。然后經過處理,那些被收入相機中的事物就會被刻錄在一張張圖片上。這樣就好像把實際的物體縮小一般,體現(xiàn)了攝影的紀實性。攝影再現(xiàn)事物是需要借助于相機的快門和光圈的作用的,利用它們可以記錄生活中稍縱即逝的片段,抓住那些美好的事物,可是卻不能將其完整的表現(xiàn)出來。同時攝影還利用二維、三維平面感光材料去展現(xiàn)某一瞬間的空間布局,利用那一瞬間去記錄生活中美好的、有意義的片段。圖像性和物質性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可以同一而論的。因為只有物質的存在才可以有圖像的呈現(xiàn),只有物質的存在才可以實現(xiàn)攝影藝術的審美和創(chuàng)造。而圖像就是攝影藝術物質形象存在的一種形式,攝影圖像在拍攝的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生變形和失真等現(xiàn)象,但是無論怎樣都是一種圖像,都不能否定攝影的圖像性給攝影帶來的不同,那些是關于人們的審美和對美的追求,以及精神上獲得的一種滿足感。
1.2對題材的選擇
攝影是一門比較隨意卻又透露出嚴謹的課程,它需要對攝影對象進行一定的挑選,在進行攝影的時候要根據具體的要求選取對象。一般攝影主要的對象就是人物和風景,表達的意義不同所要表現(xiàn)出來的效果自然也是不同的。要注重拍攝的主題還有景物的構圖形式和色彩的對比應用。
2現(xiàn)代數碼技術在攝影教學中的運用
2.1主要運用在攝影教學中的數碼設備
現(xiàn)代社會高速發(fā)展,經濟日益進步,科技發(fā)展也出現(xiàn)日新月異的變化,高科技產品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攝影教學中使用的數碼設備就是相機,一般是采用單反來進行取景,這就需要學生在進行攝影教學課程學習的時候掌握對單反相機的使用。
2.2數碼相機在攝影教學中的運用
數碼相機在攝影教學中不僅只是用來取景,還可以將拍攝的圖片處理成幻燈片,用數碼相機將需要講解的部分制作成幻燈片,這樣在老師講解攝影的時候就會有助于學生的理解了。在攝影基礎理論中,有一點就是關于數碼相機的電子測光原理,這是一個比較難掌握的理論知識,因為電子測光是很準確的,對光的感知不同就會對曝光度的需求產生不同的要求。攝影教學中還有一部分關于數碼技術的運用就是對深景原理的理解,很多數碼相機并沒有相應的裝置,在鏡頭焦距和物距相同的時候,采用大光圈和小光圈拍攝不同的圖片,并進行比較。用這樣的方法來學習深景原理。同時還要考慮在鏡頭的焦距和物距不同情況的情形,但是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來進行學習。數碼相機在攝影教學中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初次進行拍攝取景的同學來說可能存在一定的難度,可能會出現(xiàn)對拍攝主體的采光、角度和構圖等方面的困難,在教學中可以運用投影儀設備將學生拍攝的圖片制作成幻燈片,逐一地為學生講解出現(xiàn)的錯誤,并告訴他們如何在以后的攝影中避免那些錯誤。
3網絡資源在攝影教學中的運用
3.1圖片資源和網站資源在攝影教學中的運用
網絡資源在現(xiàn)代社會是非常豐富的,很多老師在講解知識的時候一般都會利用網絡資源,去獲得更多的關于要講解的那個方面的知識,這樣就可以擴充學生的視野了,攝影教學也是如此。攝影教學其實更是一種美的享受,老師利用網絡資源去獲取那些別人拍攝的美麗的圖片,并根據那些圖片來給學生講解拍攝的原理和運用的方法。例如,鏡頭的實物樣品、光學的原理和拍攝的效果圖等等。這樣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知識,還得到一次欣賞美麗圖片的機會。還可以利用網絡資源的便利之處來搜集很多關于攝影教學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視頻資源來學習課程,這樣比枯燥的講解更容易達到效果。網站平臺為攝影教學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學習的地方,這是攝影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大資源。網絡資源中有很多關于攝影的網站,學生可以利用這些網站對自己感興趣的方面進行更為深刻的學習,觀看別人的攝影作品和心得體會還有那些好的技巧。網站不僅可以給攝影教學帶來便利,還可以給學生一個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可以利用網站的優(yōu)勢條件,將自己拍攝的作品上傳到網絡中,和其他的學生一起進行探討,提出不同的關于攝影課程學習的好方法,給學生更多的實踐和溝通的機會,這樣的方式對攝影教學來說是非常好的。
3.2數碼相機與筆記本電腦在攝影教學中的共同運用
數碼相機和筆記本電腦在攝影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因為老師經常將它們結合在一起來進行攝影教學。學生先用數碼相機拍攝圖片,然后利用網絡資源做成幻燈片,或者以其他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這樣老師就可以了解學生的不足之處,在攝影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了。
4小結
篇7
本科畢業(yè)論文(設計)流程
一、畢業(yè)論文(設計)寫作流程
(一)準備階段
時間:2021年1月6日~1月12日。
1.由學習中心組織學生學習本流程;了解各專業(yè)選題;熟知寫作時間安排。
2.學生應仔細閱讀相關要求,了解論文寫作流程和各階段時間要求。
3.學生在公布的題目中根據本人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題目。圍繞選題,搜集、閱讀有關的文獻資料;進一步學習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認真考慮本篇論文所要闡述的中心、主要觀點以及主要論據、寫作的框架。做好寫作前的準備。
4.《網絡教育、成人教育本科畢業(yè)論文(設計)寫作指南》、《各專業(yè)論文選題》等公布在我院首頁(首頁→西大網絡教育網→教學指南→論文寫作安排欄目中)。
5. 《網絡教育、成人教育本科畢業(yè)論文(設計)寫作指南》相關視頻請登錄在線學xxx臺,在“論文寫作”欄目中查看。
(二)寫作過程
1.提交選題與提綱
時間:2021年1月12日~3月2日。
學生在此期間,登錄我院在線學xxx臺在 “論文寫作”→“論文選題”中進行選題,為了保證論文指導的質量,我院所有專業(yè)的選題均有人數限制,當選擇同一題目的人數達到限制人數時,只能選擇另外的題目。
學生根據選題搜集資料,起草論文提綱在“論文提綱”欄中提交提綱。論文提綱應列入文章的綱、目、結構、層次等基本要素。寫明論文的中心、重點、主要觀點等。
論文選題及提綱提交截止時間為3月2日24時。如未按時選題及提交提綱,則視為放棄本次畢業(yè)論文(設計)寫作。系統(tǒng)將自動轉入下一批次論文寫作中。
2.查看指導教師
時間:2021年3月5日以后。
學生在此時間后可查詢本次畢業(yè)論文(設計)的指導教師。
3.初稿寫作與提交
初稿寫作包含初稿一稿和初稿二稿兩個階段。
一稿時間:2021年3月12日~3月30日。
3月5日~3月11日為指導教師審閱提綱時間,學生于3月12日后,查看指導教師給出的提綱意見,學生按照論文提綱和指導教師指導意見進行論文初稿一稿寫作,初稿一稿以WORD文件保存。在 “論文寫作”→“論文初稿一稿”中以附件形式上傳論文初稿一稿。論文初稿一稿提交的截止時間為3月30日24時。如未按時提交論文初稿一稿,則視為放棄本次畢業(yè)論文(設計)寫作。系統(tǒng)將自動轉入下一批次論文寫作中。
二稿時間:2021年4月7日~4月27日。
3月31日~4月6日為指導教師審閱初稿一稿時間,學生于4月7日后,查看指導教師給出的初稿一稿意見,學生按照論文初稿一稿和指導教師指導意見進行論文初稿二稿寫作,初稿二稿以WORD文件保存。在 “論文寫作”→“論文初稿二稿”中以附件形式上傳論文初稿二稿。論文初稿二稿提交的截止時間為4月27日24時。如未按時提交論文初稿二稿,則視為放棄本次畢業(yè)論文(設計)寫作。系統(tǒng)將自動轉入下一批次論文寫作中。
4.終稿寫作提交與論文
時間:2021年5月5日~5月27日。
4月28日~5月4日為指導教師審閱論文初稿二稿時間,5月5日后,學生根據指導教師的初稿二稿修改意見,對論文進行充實、完善,最后形成終稿。終稿必須按論文寫作的格式要求完成,以WORD文件保存。在 “論文寫作”→“論文終稿”欄目中提交。提交后,點擊“”進行論文檢測,論文終稿重復率大于30%成績?yōu)椴患案?。論文終稿提交和的截止時間2021年5月27日24時,截止日期后,系統(tǒng)將自動關閉,未按時提交的學生將自動轉入下一批次,重新開始論文寫作。
每位學生有一次免費。數據返回學xxx臺大概需要5分鐘,平臺在20分鐘內不能反復。完畢可以在學xxx臺查看報告。
5. 終稿紙質版本提交
時間:2021年6月15日前。
學生應按論文格式要求打印終稿,在規(guī)定時間前交一份到學習中心備案。
二、學位論文答辯
(一)學位論文答辯申請
2021年6月4日~6月9日。
申請學位論文答辯的時間為6月4日~6月9日,在 “論文寫作”→“答辯申請”中申請論文答辯。
(二)學位論文答辯
所有申請授學位的本科學生畢業(yè)論文(設計)重復率小于等于30%且終稿成績及格及以上方可申請論文答辯。答辯時間在2021年6月中下旬。具體答辯時間安排另行通知。
三、論文成績
2021年6月上旬畢業(yè)論文寫作成績。
2021年6月下旬論文答辯成績。
(一)論文終稿成績及格以上(含及格)者,將取得相應的學分;成績不及格,不能取得相應學分。在規(guī)定的修業(yè)年限內,學生可自行決定何時重新進行畢業(yè)論文寫作。
(二)論文答辯成績在良好以上(含良好)的本科畢業(yè)生且符合學士學位全部條件者可以申請學士學位。
四、特別提醒
(一)畢業(yè)論文(設計)寫作選題、提綱、初稿、終稿環(huán)節(jié)務必在規(guī)定時間之內及時提交。截止后系統(tǒng)關閉,不能再進行相關操作。
(二)達到畢業(yè)論文(設計)寫作條件,因各種原因沒有按時進行畢業(yè)論文(設計)寫作的學生,在規(guī)定的修業(yè)年限內,根據我院論文寫作安排可再次參加畢業(yè)論文寫作。
(三)本次論文寫作不及格的學生只能按下一次寫作的時間要求重新選題,重新開始論文寫作流程。需要重寫畢業(yè)論文(設計)的學生,登錄我院在線學xxx臺在“論文寫作”→“論文重寫申請”中申請重寫,經審核通過后方可進入論文(設計)寫作批次。
(四)寫作過程中請學生定期上網關注指導教師評語,關注我院的通知公告中關于畢業(yè)論文的相關信息。
(五)在提交了初稿或終稿后,可以下載論文初稿或終稿,查看能否正常打開,確保提交成功。
(六)論文初稿自愿,論文終稿必須。論文終稿重復率小于等于30%論文為有效論文,可以提交到論文系統(tǒng)。教師批閱終稿后終稿成績?yōu)榧案窦耙陨?,學生可申請論文答辯。
(七)美術專業(yè)畢業(yè)作品版面及郵寄要求
美術專業(yè)的畢業(yè)作品(國畫、油畫、設計創(chuàng)作)要求國畫四尺對開、油畫半開、設計八開素描紙,作品上有落款、名章及作畫時間(近期作品一幅),作品背面左上角標明學習中心名稱,學生學號及姓名。
學習中心寄送美術論文時間:2021年4月20日—5月10日期間(以郵戳為準),其他時間郵寄的概不處理。
郵寄地址:重慶市北碚區(qū)天生路2號西南大學美術學院成教辦公室鄧萍 (收)
聯(lián)系方式:023-68254074
篇8
關鍵詞 鳩摩羅什譯經 王維 涉佛詩文 教學
筆者在新疆兵團高校從事古代文學教學時發(fā)現(xiàn)王維涉佛詩文極具特色,占據唐代文學一席之地;同時王維生活的盛唐所流行的佛經多為龜茲高僧鳩摩羅什所譯,羅什位居中國四大譯經家之首,譯經具有高度文學性。什譯東傳后深深影響以王維為代表的中原文人,不僅引導其佛教信仰,還啟發(fā)其文學創(chuàng)作。在教學中探究什譯對王維涉佛詩文的影響有重要意義。筆者也將唐代文學與羅什譯經所代表的龜茲文化的關系研究作為科研重點,并將研究成果運用于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可從以下方面探討什譯對王維涉佛詩文的影響。
1什譯對術語的界定成為王維佛理闡釋的基礎
羅什在《大智度論》中界定了很多佛教重要概念,成為王維詩文術語的來源及佛義闡發(fā)、邏輯論辯的依據。如什譯《大智度論》:“如、法性、實際,皆亦是空,是名性空?!睅自~異名同意,都指諸法真實性狀為空。王維詩文中“萬有皆如”“理事皆如”“存乎法性”“空性無羈鞅”“即病即實相”“深達實相”即用本意。王維還據此推導:法性本空,因此眾人不必親近,“性空無所親”即是;法性無所不在、無邊無際,“稽首無邊法性海”、“實際以無際可示”即是。另外,什譯出現(xiàn)很多與數字相關的術語如第一解空、不二法、三解脫門、四大、五蘊、七寶、十力等都極具概括性,有助闡發(fā)經義,王維詩文多用之,如“女則第一解空”、“入三解脫門,過九次第定”、“四生滅度,五陰虛空”等。王維對什譯簡潔術語精準的運用不僅使文達其旨,更有助于王維涉佛詩文寫作貼合中國傳統(tǒng)行文特點。
2王維詩文孝親思想是什譯與中華文化融合的產物
孝親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也是什譯展現(xiàn)的佛教倫理。中外孝親思想結合融匯,異中有同地指導中原文人思想?!缎⒔洝酚醒浴吧眢w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笔沧g《維摩詰所說經》也有“‘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不違父母即為孝,這一點儒釋同理,因此王維與母親信仰一致,帶發(fā)修行,王維還承擔起照顧弟妹重任,《偶然作》有“日夕見太行,沉吟未能去。問君何以然?世網嬰我故。小妹日成長,兄弟未有娶?!薄杜c魏居士書》“身不衣帛,而于六親孝慈”也贊揚主人公孝行。與中國傳統(tǒng)孝道相比,什譯孝親更多是對父母生養(yǎng)之情的報答,如用布施、求果報等方式報恩,王維也深受影響。如為滿足母親修行心愿,王維“于藍田縣營山居一所。草堂精舍,竹林果園,并是亡親宴坐之余,經行之所?!蹦赣H去世,王維“當即發(fā)心,愿為伽藍,永劫追?!保胺蚴┐饲f為一小寺”。還通過“住誡性為孝順”、“駙馬、上人,柴毀骨立。揮淚嘗藥,身不解衣。泣血持經,手不釋卷。晝夜懺悔,非止六時。身命供養(yǎng),寧唯七寶”贊揚以佛事孝。
3什g故事情節(jié)啟發(fā)引導王維涉佛詩文構思
生動豐富的故事情節(jié),如文殊問疾、天女散花、香積佛飯、法華七喻等,凸顯什譯文學性強的特點。王維亦常借鑒什譯佛教情節(jié)設計詩文,闡發(fā)義理。如“維摩無語”情節(jié)出自《維摩詰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眾菩薩各自闡釋“入不二法門”,維摩詰以“默然無言”作結,揭示佛經斷言語道思想,認為不被語言文字束縛即可當下意會得以解脫。此情節(jié)被王維多次運用于詩文,如《為人祭李舍人文》“深入度門,高居道源,獨一靜處,寂默無言”、《謁鄙先恕貳澳語無際,不言言也”、《薦福寺光師房花藥詩序》“故歌之之者,吾愈見其嘿也”,都闡釋佛家以寂默無言體味萬法皆空真諦。將“默然無言”佛法體悟運用到日常生活則是王維對盛唐山水詩所做貢獻。王維以無語之境反襯不可言說之意,實為化用維摩無言,最典型者當屬《酬張少府》“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表面未答而實際已答,自是韻味無窮。王士G“唐人五言絕句,往往入禪,有得意忘言之妙,與凈名默然,達磨得髓,同一關捩。觀王裴《輞川集》及祖《終南殘雪》詩,雖鈍根初機,亦能頓悟?!彼詷O是。
4王維借鑒什譯論“空觀”的內容和方法
“空觀”指認識到空是萬物萬法本質,觀身空、法空、空空。什譯以豐富內容闡釋空觀,為王維借鑒運用。如“身空”,什譯“維摩十喻”指出人之色身虛幻不實,王維詩文也引入聚沫、芭蕉、丘井、幻、夢等譬喻解讀身空,如“雪山童子,不顧芭蕉之身”。并通過“逝川嗟爾命,丘井嘆吾身”,以丘井喻身體揭示只有認識身空才會放下我執(zhí)?!毒S摩詰所說經》以空中鳥跡虛而不實釋讀“法空”,也為王維所用,如《能禪師碑》“猶懷渴鹿之想,尚求飛鳥之跡”,以飛鳥出入塵世卻不染塵性反襯禪師解悟法空?!翱湛铡币庵^執(zhí)著于空也是病,應去除。王維“欲問義心義,遙知空病空”之“空病空”便出自《維摩詰所說經》“得是平等,無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p>
遮詮雙譴是什譯解說空觀的方法,指通過否定事物正反兩方面性質進行說理,如《妙法蓮華經》“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生無滅,無大無小,無漏無為?!辈捎谩盁oA無B”句式。王維采用遮詮雙譴方式對佛教教義延展論述,如法身說:“法身無對,非東西也”,有空說:“凈土無所,離空有也”,凈垢說:“無有一法真,無有一法垢”;色空說:“色即是空非空有”,定亂說:“上人外人內天,不定不亂”,無生說:“實際以無際可示,無生以不生相傳”等。
5結語
篇9
【關鍵詞】社交媒體;學術信息;交流模式
社交媒體融合了Web2.0和移動互聯(lián)時代信息傳播的最新理念,使用戶可以在網上獲得更多傳播、分享、交流的自由。學術領域,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各種社交媒體方便地進行學術信息轉發(fā)、交流分享思想觀點、獲取文獻原文等,越來越多的學者更愿意通過社交媒體來參與學術活動,學術信息交流模式趨向多元化發(fā)展。
一、社交媒體及其發(fā)展現(xiàn)狀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也稱為社會化媒體、社會性媒體,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見解、經驗和觀點的虛擬化W絡通訊工具和信息服務平臺,在互聯(lián)網的沃土上蓬勃發(fā)展,爆發(fā)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已成為人們利用互聯(lián)網傳播信息、人際交流的重要方式。
國外最具代表性的社交媒體工具有Faeebook、YouTube、Twitter、Linkedln等。在國內,社交媒體經歷了BBS時代、社交網站時代、微信息社交網絡時代、垂直社交網絡應用時代,發(fā)展至目前主要以微博、微信、QQ空間等為代表,另有百度貼吧、人人網、朋友網、豆瓣、知乎、美拍、天涯社區(qū)等,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十大網絡社交應用平臺。按照社交媒體屬性的不同,可將其歸為創(chuàng)作發(fā)表型、協(xié)同編輯型、資源共享型、社交服務型、即時通訊型五大類型。
目前社交媒體已超越搜索引擎,成為互聯(lián)網第一大流量來源,二者占比分別為46%和40%。據2017年1月CNNIC《第39次中國互聯(lián)網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微信朋友圈、QQ空間、微博依然作為最典型的網絡社交應用排名前三,應用率分別為85.8%、67.8%、37.1%??梢?,具有即時通信功能的社交媒體最易成為社群型網絡媒體。
二、基于社交媒體的學術交流典型模式
(一) 博客、微博:學術知識轉移模式
博客(Blogger)的正式名稱為“網絡日記”,是一種通常由個人管理、可隨時張貼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信息的網站。目前,有許多科研機構、學術期刊、專家學者建立了自己的博客,隨時相關學術領域的最新研究動態(tài)、學術會議信息、重要學術研究成果、思想觀點等,通常被稱為學術博客。學術博客使學術交流不再局限于基于著作、學術期刊、專家報告等傳統(tǒng)型學術交流模式,進而轉向開放、隨時隨地、泛在化的交流模式。網絡上的任何一個學術博客平臺既可以是知識的生產源,也可以是知識的傳播源;既可以是經過同行專家評審后的正式出版類學術信息,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存儲于專家大腦中經過顯性化處理的隱性知識。學術博客相互之間通過博主的轉載分享、評價交流,實現(xiàn)各知識節(jié)點的相互轉移。
微博(Microblog),即微型博客,與博客相比,更突出信息的即時性、快捷性。微博用戶群因擁有大量專家學者、學術機構,使關注用戶能夠及時觀點新穎、內容豐富的知識信息。此外,微博信息交流的平等性,有利于各層次學者的跨界交流,碰撞出個人創(chuàng)新觀點。
(二)維基百科:學術知識協(xié)同生產與共享模式
維基百科是一種基于網絡的多人協(xié)作的寫作工具,在Wiki支持的協(xié)作式寫作中,每個人都可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都可以方便地對共同的主題進行寫作、修改、擴展甚至探討,是一個最大、最知名的網絡知識社區(qū)。所以Wiki幫助我們在一個社會網絡(SNS)內共享某領域的知識。
與其他社交媒體相比,維基百科能夠針對特定的領域知識或主題概念匯集大眾智慧,構成網絡“合作實驗室”,互聯(lián)各方面的專家發(fā)揮個體學科特長,形成個人能力與智慧的相互疊加,使產生的知識信息更權威可靠、更受廣泛認同。通過參與維基百科的知識信息編發(fā)共享,個人的傳播行為和掌握的知識、觀點通過在wiki平臺上共同修正完善,最終形成“共識”性概念或經典性論述。
(三)騰訊QQ、微信:學術信息傳播與互助分享模式
QQ、微信同屬騰訊公司旗下的社交產品,具有極其相似的功能特點,支持發(fā)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也可以群聊、發(fā)表評論、撰寫日志文章,已成為我國網民使用最多的即時通訊工具。據CNNIC《第39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網民的QQ、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使用用戶規(guī)模達到6.66億。79.6%的網民最常使用的即時通訊應用是微信,其次為QQ,占比60.0%。截至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經覆蓋中國94%以上的智能手機,月活躍用戶達到8.06億。
由于QQ、微信強大、易用的信息交互功能及龐大的用戶群體,已成為學術交流領域重要的虛擬平臺。通過QQ或微信朋友圈、QQ群進行學術信息分享或文獻原文、會議資料互助傳送的優(yōu)越性已被大眾廣泛認可。網友通過建立QQ、微信學術群,使學術信息的交流共享和知識生產傳播變得更為便捷高效。
三、社交媒體學術信息傳播的典型案例
(一)科學網博客
科學網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科學社區(qū),由具有50余年媒體經驗的中國科學報社主辦,是以網絡社區(qū)為基礎構建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2007年正式上線。網站設有博客、會議、論文、項目基金、實驗室等頻道,權威的科學新聞報道和多樣實用的學術信息。尤其是備受學者們歡迎的科學網博客目前已在各個學科領域擁有龐大的用戶群,學術會議資訊、專家報告觀點、權威論文轉發(fā)等學術信息極大地吸引研究人員積極加入,成為更多的信息傳播“節(jié)點”,高效促進科技創(chuàng)新和學術交流。10年來,科學網博客已經成為上百家新聞媒體,特別是國內嚴肅媒體和境外主流媒體的新聞源泉,大大促進了科學傳播。
(二)網絡問答社區(qū)――知乎
知乎是中文互聯(lián)網最大的知識社交平臺,幫助你尋找答案,分享彼此的專業(yè)知識、經驗和見解。知乎憑借其認真、專業(yè)和友善的社區(qū)氛圍和獨特的產品機制,聚集了中國互聯(lián)網上科技、商業(yè)、文化等領域里最具創(chuàng)造力的人群,將高質量的內容透過人的節(jié)點來成規(guī)模地生產和分享,構建高價值人際關系網絡。其發(fā)展口號是“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2017年1月,知乎宣布完成D輪1億美元融資,預計完成融資后估值超過10億美元。2017年知乎將面向廣泛的知識消費者和機構伙伴建立大型知識平臺。截至2017年1月,知乎已擁有超過6500萬注冊用戶,平均每天有1850萬活躍用戶訪問和使用。2016年全年,知乎用戶提出了超過600萬個問題,撰寫了逾2300萬篇回答和151f篇文章。
(三)學術類微信公眾號
微信已成為網絡時代的一個生活方式。目前許多學術會議、專家講座可以通過微信平臺(公眾號)進行視頻直播。學術刊物每期的出版論文目錄、論文全文、重要學術會議信息等,都可以通過微信平臺直接推送至用戶的智能手機上。大型學術研討會可以將會議通知、日程安排、著名專家的報告演示文稿、報告錄音、學術討論信息等通過微信平臺即時?!吨袊茖W報》、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中國醫(yī)學博士聯(lián)絡站、國家社科期刊數據庫、科學網、現(xiàn)代大學周刊、愛思想網、唧唧堂、博士圈及MOOC成為首批10個最具影響力的、高品質的、最具學術精神的微信公眾號,其中MOOC公眾號位列榜首。
四、結語
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的學術信息交流與獲取模式代表了“去中心化、開放性、共享性”的思想理念,這種去中心化的理念賦予用戶平等而個性化的地位,充分刺激用戶參與互動交流的熱情,更有效地挖掘每個人頭腦中的知識,使得互聯(lián)網社交媒體成為一個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有機體。同時,開放自由的和轉載會很可能會引發(fā)知識產權、信息冗余、信息質量不高等問題。相信隨著互聯(lián)網管理政策與體制的不斷完善,社交媒體環(huán)境下的學術信息交流將會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曹博林.社交媒體:概念、發(fā)展歷程、特征與未來――兼談當下對社交媒體認識的模糊之處[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3).
[2]李娜,胡泳.社交媒體的中國道路:現(xiàn)狀、特色與未來[J].新聞愛好者,2014,(12).
[3]張h,朱慶華.Web 2.0環(huán)境下學術交流的社會網絡分析――以博客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9,(8).
[4]王學東,杜曉曦,石自更.面向學術博客知識交流的社會網絡中心性分析[J].情報科學,2013,(3).
篇10
關鍵詞: 社交網絡; 用戶行為; 節(jié)點度; 聚類系數; 平均路徑長度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7)06-29-04
Analysis of social network user behavior
Li Xinhuan1,3, Zhao Yingding2,3
(1.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mation,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China; 2. College of Software,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 Key Laboratory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Jiangxi College)
Abstract: Today, social network has become a major means for people to keep in touch with people and entertainment. Users are the core of social networks, and their behavior i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ocial networks. According to the extracted data in Sina micro-blog, using the node and the node degree, the user group and the clustering coefficient, and average path length and diameter, etc. i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users' behavior when they forwarding micro-blog or making comments on micro-blog, and shows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user and the user.
Key words: social network; user behavior; node degrees; clustering coefficient; average path length
1 用糶形分析的重要性
隨著web2.0快速的發(fā)展,社交網絡既作為一個工具又作為一個交互平臺,對用戶建立在線社交關系、互動交流等方面有深刻的影響[1]。社交網站( 新浪,臉譜、推特等)的發(fā)展為社交網絡研究提供了最初的數據以及事實根據。社交網絡中數據是非常龐大的,利用相關技術把它提取出來,但若不加以整理分類,便會顯得雜亂無章,毫無頭緒,重要的數據也會變成一堆無用的數字而已。這時就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研究,歸納整理,得出有意義的結論[2]。同時,對社交網絡中的用戶行為進行分析研究,也為后續(xù)的研究指明了動機和目的。
2 社交網絡中用戶行為分析
社交網絡中用戶的相關數據相當龐大,如用戶的信息、用戶的朋友數、粉絲數、的微博數等,利用新浪微博中的API接口對數據進行獲取[3],再對提取的數據運用抽樣調查的方式,對社交網絡中的用戶行為進行分析研究。
以某一類標簽為對象,如音樂和運動,在提取的數據中抽取500個用戶的信息進行分析,從而可以對這些用戶在轉發(fā)微博、評論微博等行為規(guī)律進行分析,通過呈現(xiàn)出的圖像,分析歸納出用戶在社交網絡中的行為。社交網絡中用戶行為流程圖如圖1所示。
[新浪微博][提取出的數據][結束][抽取出500條數據][分析結果] [利用API接口提取數據][轉發(fā)行為分析][評論行為分析]
2.1 分析方法
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社交網絡的研究中。社交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4],它指的是對社交網絡中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的方法,主要研究社交網絡中節(jié)點與節(jié)點之間的關系,并且分析出用戶與用戶交往形成的網絡結構對他們的影響。社交網絡分析中,會用到三個指標,分別是節(jié)點與節(jié)點度,用戶群與聚類系數,平均路徑長度與直徑[5]。
2.1.1 節(jié)點與節(jié)點度
節(jié)點(node)[6],它指的是網絡中的每一個用戶,也就是說在網絡中與其他連接的單個人、一個組織、一個事件,或者是其他社會實體。這說明了在社交網絡中,用戶與用戶之間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網狀結構,其中的用戶就是網絡節(jié)點,因此形成了社交網絡的拓撲結構[7]。
圖論中,節(jié)點度(degree)指的是與這個節(jié)點關聯(lián)的邊有多少條,同時節(jié)點度的大小也說明了其中一個節(jié)點與另一個節(jié)點相連接的緊密程度,也代表了這個節(jié)點是否接近網絡中心[8]。依據一條信息流它的進出方向如何,又可以將節(jié)點度分為節(jié)點入度(indegree)和節(jié)點出度(outdegree)[9]。用網絡拓撲結構可以表示一個節(jié)點與另一個節(jié)點之間的關系,用節(jié)點入度、節(jié)點出度以及節(jié)點度,可以描述一個節(jié)點有多重要,并且可以說明它與其他節(jié)點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可以使用節(jié)點度的分布函數P(k)來表示節(jié)點度是如何分布的,計算出的P(k)的值,就等于在網絡中隨機選取其中的一個節(jié)點,它的節(jié)點度是k的概率,用公式表示即為:
其中,k為正整數。
2.1.2 用戶群與聚類系數
用戶群指的是社交網絡中的用戶根據他們之間共同的興趣以及愛好從而聚集起來的群體,他們之間具有共同屬性,因為這些共同屬性,才使得他們能夠聚合到一起,從而形成具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小群體[10]?,F(xiàn)實中,一個個體如果喜歡打球,那么就會結交別的喜歡打球的個體,這樣他們之間就有了聯(lián)系,從而成為了朋友。同理可以運用在社交網絡中,工作性質相同、學歷相當、所在城市相同,那么這些用戶群很有可能就會組合到一起,進行他們之間的活動。
聚類系數(Cluster Coefficient)[11],也可以稱它為集聚系數、群聚系數或者集群系數,它可以用來描述圖或者節(jié)點與節(jié)點之間結合在一起的強度系數。換一種說法是,聚類系數表示的是用戶與用戶之間關系強弱的系數。在無向網絡中,可以把節(jié)點的聚類系數用公式表示如下:
其中,n表示節(jié)點V的所有k個鄰居間的邊數,網絡的聚類系數C等于所有節(jié)點的聚類系數的平均值,即:
其中,N為網絡中節(jié)點個數。
2.1.3 平均路徑長度與直徑
平均路徑長度[12],它代表的是網絡及群眾之間凝聚在一起的指數大小,若凝聚指數越小,則說明網絡中的小世界特性越明顯[13]。社交網絡中節(jié)點與節(jié)點之間相連接的路徑有許多,其中最短的一條路徑是經過最少的節(jié)點,即最短路徑長度指的是節(jié)點m通過中間其中一個最少的節(jié)點,它所能到達的節(jié)點n所經過的路程長度。另外,直徑指的是網絡圈中最短路徑長度的最大值[14]。最短路徑的平均值(L)就是網絡的平均路徑長度,它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N為網絡中節(jié)點個數,d為直徑。
3 用戶“轉發(fā)”和“評論”行為分析
新浪微博在國內的發(fā)展可謂是迅猛,用戶的數量也越來越多,已經達到4億多,并且新浪微博的大量用戶每秒的微博量非常龐大,面對這么多的信息,很顯然用戶的精力是有限的,他們不可能每一條信息都去看[15]。因此,我們關注用戶對于這些被出來的微博會產生怎樣的轉發(fā)、評論以及點贊行為。利用新浪微博的API接口提取出某一知名認證用戶微博中相關的信息,如某一條微博的被轉發(fā)信息以及被評論信息等等,再抽取其中500條數據進行研究分析,然后歸納出用戶的行為特點。
3.1 用戶“轉發(fā)”行為分析
為了更好地研究用戶轉發(fā)某一條微博的行為,特地獲取了從2017年3月1日到2017年3月7日該知名認證用戶的微博數,一共397條,表1顯示的是其一周內的微博數量。
3.2 用戶“評論”行為分析
根據對用戶的轉發(fā)行為進行的分析,同樣的抽取出該知名認證用戶微博中的相關信息進行研究,分析得出用戶評論行為。如圖3所示就是用戶對該知名認證用戶2017年3月1日到2017年3月7日之內所發(fā)微博的評論數,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與用戶對微博的轉發(fā)數變化極其相似。由此可以得出,在如此多的微博信息中,用戶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發(fā)表看法,而不是對每條微博都給予評論。
另外,還可以從圖3中得出,被評論量在1-500之間的微博數最多,在500以上的被評論量的微博非常少,這兩者之間差距很大。同樣也說明只有少數微博被用戶評論了很多,即只有少量的微博信息被用戶所關注。
4 結果分析
從對社交網絡中用戶的行為進行分析,運用其中三項指標:節(jié)點與節(jié)點度,用戶群與聚類系數,平均路徑長度與直徑。先分析用戶與用戶之間的關系,進而分析這些用戶對某一知名認證用戶所發(fā)微博的轉發(fā)行為以及評論行為,可以得出的是,用戶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參與到其中,并對其進行轉發(fā)或者評論等行為,進而引出熱門話題,使得更多的用戶參與到該話題中。這也更進一步說明了以上分析研究的內容,不僅結果準確可行,而且也為以后微博信息的擴散研究打下很好的基礎,具有不錯的效果。
5 結束語
通過對社交網絡中用戶行為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微博信息具有高質量或具有很強的吸引力,那么就會吸引更多用戶關注該信息,相應的就會獲得更多用戶的轉發(fā)、評論及點贊,這是因為信息本身具有魅力。當一條微博信息被很多人轉發(fā)時,就會有更多的人看到該信息,從而獲得更多的評論,評論越多,也越會引起更多人討論與該微博信息有關的內容,這樣就會打開其他用戶的思維,從而促進人們對微博信息的思考,對其點贊。這同時也說明了用戶與用戶之間是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的,他們的行為可以帶動其他用戶同樣的行為,從而使得更多的用戶之間有聯(lián)系。當然,該研究分析為后續(xù)新浪微博中其他方面的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夏夢甜,楊漫欣.大學生社交網絡的使用及其對社交能力的
影響[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4.6:9-10
[2] 楊善林,王佳佳,代寶,李旭軍,姜元春,劉業(yè)政.在線社交網絡
用戶行為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5.2:200-215
[3] 趙俊.社交網絡的數據采集與分析方法研究[D].鄭州大學碩
士學位論文,2015.
[4] 紀雪梅,王芳.SNA視角下的在線社交網絡情感傳播研究綜
述[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5.7:139-144
[5] 徐文婷.社交網絡的用戶行為分析及信息擴散研究[D].揚州
大學,2015.
[6] 王朋飛.基于節(jié)點度之差和節(jié)點相似性度量的社團檢測算法
的研究[D].蘭州大學,2014.
[7] 朱永習,嚴廣樂.有向在線社交網絡的拓撲結構分析[J].信息
技術,2016.9:14-17,21
[8] 孫文珠,王洪玉,祝開艷,王潔,唐震洲.一種規(guī)則變量節(jié)點度
LT Codes編碼方案[J].電子學報,2014.10:1918-1924
[9] 周立欣,劉臣,霍良安,王育清.基于交叉度的有向網絡中心節(jié)
點識別算法研究[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6.11:3299-3302,3306
[10] 馬力.基于聚類分析的網絡用戶興趣挖掘方法研究[D].西安
電子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1] 許鵬遠,黨延忠.基于聚類系數的推薦算法[J].計算機應用研
究,2016.3:654-656,660
[12] ⒁嫡,周云龍.無尺度網絡平均路徑長度的估計[J].系統(tǒng)工
程理論與實踐,2014.6:1566-1571
[13] 王國紅,周建林,唐麗艷.小世界特性的創(chuàng)新孵化網絡知識
轉移模型及仿真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5:53-63
[14] 韓衛(wèi)國,彭偉,唐晉韜.基于路標的最短路徑長度快速估計
算法[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13.7:96-10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