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金融學視角下農戶信貸困境透析
時間:2022-04-17 08:58:00
導語:行為金融學視角下農戶信貸困境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綜述法,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運用行為金融的理論,針對信貸決策者存在的認知、情緒和行為偏差入手,對當前農戶信貸困境進行分析并據此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農戶;信貸
在我國農村實施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是國家運用金融手段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和有效措施之一。目前,為更好地促進農業(yè)和農村經濟的發(fā)展,支持農民不斷增加收入,我國政府提出將在農村全面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使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覆蓋到每一位農戶。但是,要采用金融手段全面支持廣大農民增加收入,在農村全面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尚存在一些深層次問題,需要有相應的解決對策。本文在回顧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以信貸決策者為視角,用行為金融學中投資者的認識和偏差理論對當前農戶普遍存在的信貸困境進行分析,并由此給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1國內外農戶小額信貸理論研究評述
農戶小額信貸(Microfinance)最早是由孟加拉國吉港大學發(fā)展經濟學教授穆罕默德•尤諾斯博士在1976年發(fā)起研究并實施的。由于孟加拉國的農戶小額信貸由“鄉(xiāng)村銀行”(GrameenBank)實施,故農戶小額信貸模式又被稱為GB模式,主要針對絕對貧困農戶。后來,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印度等在GB模式的影響下都推動發(fā)展了小額信貸扶貧項目。尤其是印尼的BRI模式受到了聯(lián)合國農業(yè)發(fā)展基金會(IFAD)的重視和支持,主要針對經濟條件較好的一般農戶。
關于農戶信貸困境問題,國內眾多學者都作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多數學者從信息不對稱角度加以闡述。其中宋元見(2003)認為農戶的小額信貸的涉及對農戶調查、信用評級等大量煩瑣的基礎性工作,而農村信用社人手不足,不熟悉情況,因此力不從心。而更多的學者從農戶與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和農戶自身的道德風險這一角度來解釋農戶不良貸款和違約頻繁發(fā)生,從而正規(guī)金融機構產生逆向選擇,迫使其厭惡農村投資環(huán)境而加快撤離農村,這種外部性約束形成農村金融的惡性循環(huán),加重了農戶的貸款困境。例如,XiePing、XuZhong、ChengEnjiang、ShenMinggao(2005)對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農村信用合作社(RCCs)進行了總體概括,指出貧窮落后地區(qū)往往陷入一種怪圈:經濟發(fā)展水平低下,單位資本收益低下,儲蓄利率水平很低,較低的投資水平,導致地方經濟缺乏動力,農戶的信貸狀況也很不理想。中國銀監(jiān)會(2007)的《中國銀行業(yè)農村金融服務分布圖集》顯示:我國農村與城市金融資源配置極不平衡,農村金融競爭不充分,農村與城市人均貸款相差近8倍。史清華(2006)的研究表明:在農戶經濟發(fā)展過程中,銀行與農戶的關系是一種典型的“馬太效應”關系,農戶經濟越好銀行越支持,否則越不支持。溫鐵軍(2004)指出了銀行商業(yè)化改革與農戶資金需求高度分散之間的矛盾導致了農民貸款難的問題。朱喜、李子奈(2006)通過對2003年約3000戶農村家庭的抽樣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較為準確和客觀地評價了我國農戶受到的金融抑制程度,實證分析的結果表明,我國農戶面臨著嚴重的信貸約束,他們從正規(guī)金融機構融資非常困難。
同時也有學者從交易成本、農業(yè)生產的風險,農戶缺乏擔保和抵押角度來分析農戶信貸困境。林道亮(2007)認為正規(guī)金融機構在提供金融服務時,交易成本過高,交易規(guī)則約束太強,致使農戶向其借貸的意愿減弱。元新敏(2007)從農業(yè)的角度認為農業(yè)的弱質性(收益低、風險高)使農戶產生“融資惰性”,同時建議建立競爭性農村金融市場(元新敏,2007),實施農村聯(lián)保貸款和農村小額信貸擔保機制(魏燦秋,2005)。
但是,以上研究有一個共同的缺陷:理論研究往往以新古典范式中的理性預期為基本假設,將銀行的信貸決策行為完全置于“純粹的”的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進行抽象演繹,將現實中客觀存在的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簡單處理化了,排除了信貸主體的心理因素對銀行貸款決策的影響。
當然也有學者從行為金融的角度對農戶貸款困境進行分析。如Ribble,W.LEigh(2006)剖析了中國湖南省的農村合作基金(RCFs)失敗的原因,認為由于某些農戶的知識水平局限和認知偏差以及懶惰等不思進取的態(tài)度,會導致其投資項目的具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張荔、田崗(2006)的研究發(fā)現,當農戶的生活性資金遇到困難時(比如婚喪嫁娶和生病),他們會動用生產性資金來予以彌補。這種對于貸款使用的行為偏差進一步加大了農村信用社對農戶貸款的約束。任寶明、張克軍(2003)的研究發(fā)現,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和農民信用觀念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業(yè)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投放的積極性。
然而,這些研究多從農戶對于貸款的認知偏差、在貸款使用過程中的行為偏差來分析的。其實,貸款與否最終是由信貸決策者決定的。在信貸市場上,信貸決策者也都試圖以理性的方式判斷、篩選貸款客戶并進行貸款決策。但是,信貸決策者作為一個有思維、有情感、有理性、有直覺的多維綜合體,他們的判斷與決策過程難免會不由自主地受到認知過程、情緒過程、意志過程等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以致陷入認知陷阱,形成信貸市場中決策者的行為偏差。而且,信貸決策者所面對的事物是如此復雜多樣,無法完全把握所遇到的問題,并作出有效的歸納,只能借助更主觀的測量方法,用簡單化的原則來處理復雜的問題,也會生成決策者錯誤的認識。因此,只有很好地把握信貸決策者的這種心理和存在的認知偏差,我們才能更好地揭示問題的實質。實際上,將行為金融學理論引入農戶融資,以貸款決策者為出發(fā)點,會更加豐富我們對“三農”信貸困境的認識。
2行為金融學中的認知和偏差理論
行為金融學理論分析了人的心理、行為以及情緒對人的金融決策、金融產品的價格以及金融市場發(fā)展趨勢的影響,是心理學和行為理論與金融學結合的研究成果。投資者的認知和決策偏差是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例如,人們總是帶有自我歸因偏差,認為理想的結果是由他們的能力所導致的,而不理想的結果是由外部原因所導致。歷史無關性則表明人們往往認為歷史是無關的,人們經常先錨定某一初值,然后相對于此初值作出估計、調整,估計結果會被這個初值的暗示影響。同時,投資活動中行為人必然會受到其他行為人和整個環(huán)境的影響,產生一種模仿、攀比、追隨和互相傳染的從眾心理。文化與社會傳播會加速人們相似想法的產生。投資者一旦發(fā)現如果采取不同的選擇本來能夠得到更好的結果時會產生痛苦的感覺。人們在進行決策時會對不確定性感到厭惡,即模糊規(guī)避。人們往往給予新信息太少的權重,持保守主義。人們傾向于在披露相關信息后再作出決定,盡管這些信息可能對所要做的決定毫無意義。人們經常高估比較容易聯(lián)想到的事情的發(fā)生概率,有易得性偏誤。人們推斷事件概率時經常搜索記憶中的相關信息,即記憶偏誤。代表性啟示,即認為局部可以反映整體,人們在潛意識中只關注他們感興趣的信息,即所謂注意力反常。不同參照系的選擇直接影響人們的決策,即參照系偏差。
3農戶信貸困境的原因分析
3.1“羊群行為”[ZW(]羊群行為
是一種有意識地模仿別人決策的現象,這種現象普遍出現在經濟生活中。羊群行為的出現有兩個必要條件:第一,別人的決策是可觀察的,否則無法模仿;第二,各個決策有先后次序,而不是同時作出決策。金融市場中也存在羊群行為,它是指市場參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模仿現象,導致他們在某段時間內作出相同的投資決策。[ZW)]和農戶融資困境
“羊群行為”是金融市場中的一種群體行為。在這種行為模式中,市場參與者不是根據自己獲取的信息獨立作出判斷和決策,而是受其他市場參與者行為決策和整個行為環(huán)境的影響,采取與其他市場參與者相同的策略,從而產生市場參與者之間相互模仿、攀比、追隨和傳染的傾向。首先,我國商業(yè)銀行的貸款過度集中和對農戶“惜貸”甚至撤出農村金融市場的現象實際上就是“羊群效應”的具體表現之一。目前國有商業(yè)銀行在我國金融體系中仍居絕對主導地位,因而他們將貸款集中投向商業(yè)企業(yè)的行為對中小商業(yè)銀行形成了群體壓力。中小商業(yè)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無法掌握足夠的信息幫助自己作出理性判斷,因而會通過觀察國有商業(yè)銀行的決策以獲取有用信息,并效仿國有商業(yè)銀行的信貸行為,在國有商業(yè)銀行的群體壓力和“帶頭示范”下,中小商業(yè)銀行和農村信用社選擇了從眾策略,也將貸款投向城市中的商業(yè)企業(yè)、特定行業(yè)。而且,由于不向農戶貸款是一種“羊群行為”,即便因貸款集中產生風險,受損的往往也不只是一家銀行,其損失具有外部性。而如果不從眾,即把貸款投向農戶,出現問題則只是個別銀行,相對而言,外部形象的損害較大,而且作為人的管理者也往往會因此受到其委托人的處罰。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中小商業(yè)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即使冒突破資本法定比例約束的風險向大企業(yè)融資也不愿貸款給農村的農戶。由此可見,在信貸市場上存在的這種從眾行為,無疑加重了農戶貸款的難度。其次,金融市場上的“羊群行為”還表現在所有的銀行都只對優(yōu)質農戶進行貸款,而條件差的農戶則被排斥在正規(guī)金融的門外。
3.2“損失厭惡”與農戶融資困境
行為學實驗表明,人們在面對收益和損失的決策時會表現出不對稱性。損失厭惡就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損失會使他們產生更大的情緒波動。Kahneman和Tversky(1979)通過實驗發(fā)現,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等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毋庸置疑,與商業(yè)企業(yè)相比,農戶雖然經營靈活,但大多數農戶確實存在一些先天不足的特點,如農業(yè)生產不穩(wěn)定,容易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抗市場風險能力差,缺乏抵押和擔保物等。農戶貸款“額度小、頻率高”的特點,又決定了銀行對農戶的放貸成本、管理成本相對較高。這些都無疑會強化信貸決策者在對農戶貸款進行決策時,首先是考慮如何避免損失,其后才是如何獲取收益。而且,由于人們對同樣數量的損失和收益,感知效用影響不同,當少數農戶貸款出現損失時,對信貸決策者的觸動卻非常大,甚至掩蓋了大多數農戶貸款將會帶來的收益,“損失厭惡”的情緒波動致使信貸決策者認為對農戶貸款無利可圖,向農戶發(fā)放貸款是一個容易帶來損失的決策,因此對農戶“惜貸”,甚至撤出農村信貸市場,也就成為了信貸決策者的普遍選擇。
3.3“證實偏差”與農戶融資困境
在易得性偏誤、記憶偏誤、參照系偏誤以及注意力反常等心理因素的影響下,人們一旦形成一個信念較強的假設或設想,就會把一些附加證據錯誤地解釋為對他們有利,不再關注那些否定該設想的新信息。人們這種尋找支持某個假設的證據而不是證偽的傾向就是“證實偏差”。信貸決策者存在的這種“證實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對農戶的融資。長期形成的思維定式,讓信貸決策者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強烈的假設:所有的農戶貸款風險都很高,無利可圖。為了證實這一點,信貸決策者會不由自主地傾向于特別關注農戶,找尋農戶違約、貸款損失的例子,一個、兩個……甚至更多。然而,信貸決策者可能沒有意識到,無論找到多少農戶貸款損失的例子都無法證明“所有的農戶貸款都是風險很高、無利可圖的”。正確的思路是嘗試在農戶中尋找生產有保障、信用好的農戶,去否定這個假設,而不是一味地認為農戶全部都是風險高的,沒有可貸對象,這就是“證偽”,然而證偽的心理過程往往被信貸決策者所忽略,在他們心中,農戶天然就與失敗、損失相聯(lián)系,避而遠之是最佳選擇。正是基于信貸決策者這種心理的“證實偏差”,也就不難理解信貸決策者為何不愿向農戶融資了。
3.4“拇指法則”與農戶融資困境
正確的貸款決策要求信貸決策者對貸款所產生的收益以及將會碰到的風險作出準確無偏的估計,但信貸決策者處理信息的能力并不能達到理性。為了在避免重大失誤的同時期望取得比較好的結果,有限理性的信貸決策者在面對貸款決策時常常會采用“拇指法則”。信貸決策者在運用“拇指法則”判斷問題、作出貸款決策時難免會出現偏差,其中很好的一個例子就是代表性偏差。當貸款對象的信息不充分或者是各種信息交雜在一起時,信貸決策者為了做出正確的判斷,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也很繁雜,往往耗時很多,信貸決策者為了迅速地解決問題,常常根據貸款對象的一些代表性表現做出一些預測和判斷,如信貸人所處的行業(yè)、規(guī)模、過去的業(yè)績等。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信貸決策者就會堅信,公司優(yōu)于農戶,公司的信譽高,收益有保障,也就意味著貸款安全性高;另外,農戶就是信譽差,收益低,風險高,也就代表著貸款安全系數低。正是信貸決策者避開了貸款項目的真實收益和風險程度,忽略了好的貸款在商業(yè)公司中所占的比例,而是簡單地把貸款質量好壞與借貸對象相聯(lián)系,從而造成了在面對不同借貸對象的信貸需求時,信貸決策往往是偏向了商業(yè)企業(yè),而忽略了農戶。
4對策建議
在對農戶信貸決策中,人的非理性認識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并且容易出現偏差。因此,要努力解決或減少“三農”信貸決策中存在的行為認知問題。
4.1完善信貸管理制度
制度對于商業(yè)銀行信貸決策者是否能夠對農戶貸款業(yè)務形成正確的、合理的和理性的認識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建立完善農業(yè)信貸管理制度,讓信貸決策者有章可循、按章辦事,從制度上保證科學決策,減少因個人認知偏差造成的非理性行為。改進農戶的審批機制,建立統(tǒng)一科學的農戶貸款審查決策標準,設計標準化審批格式文本,盡量實現貸款運作流程的標準化,目的就是使貸款決策人根據實際審查情況,能夠迅速、準確判斷貸款與否,防止出現決策的隨意性、主觀性。
4.2培養(yǎng)高素質的“三農”信貸管理人才
建立專門的“三農”信貸管理人才隊伍,多渠道加強人才能力的培養(yǎng)和建設,使之掌握“三農”政策、貸款理念、方法和特點,不斷增強業(yè)務素質,減少認識偏差。一是積極為“三農”信貸管理人員創(chuàng)造“充電”條件,除鼓勵自學外,積極采取短期培訓、參加講座、實地考察等多種形式幫助風險管理人員吸收新知識,促進管理人員優(yōu)化知識結構。二是努力提高風險人員的管理技能,分別是風險的識別技術、風險信息的解讀技術和風險應對策略的運用技術,提高對農戶、農業(yè)企業(yè)貸款風險的識別、判斷、控制和化解能力。三是建立“三農”風險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系統(tǒng)。要注重對農戶風險管理人員的選拔和培養(yǎng),通過學習、培訓、崗位技能考核等載體提高“三農”風險管理人員的業(yè)務素質和業(yè)務技能,建立人才庫。
4.3提高信貸決策的科技含量
建立適應農業(yè)風險管控的信息管理系統(tǒng)和分析技術,減少人的主觀因素在風險管理上造成的判斷失誤,從而促進農戶信貸業(yè)務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要充分利用現有客戶資源和歷史數據構建科學可行的農戶信息管理系統(tǒng),系統(tǒng)要涵蓋風險監(jiān)測、風險分析和風險處置等各個風險管理環(huán)節(jié),為提高貸款決策水平、減少主觀偏差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信息管理系統(tǒng)應記錄和匯總以往所有貸款申請情況和相應的貸款償還情況,應使信貸決策者能及時監(jiān)測貸款逾期情況,包括逾期借款類別、逾期天數、逾期貸款還款情況及貸款余額,能夠及時了解正常還款農戶的情況,從而提高信貸決策者的主動權,盡量避免或減少“拇指法則”的影響。
總之,造成我國當前農戶信貸困境不僅僅是因為農戶自身的行為認知和偏誤,也應該部分歸咎于商業(yè)金融機構貸款決策者的行為認知和偏差,努力從源頭上克服對于農戶信貸的歧視,制定有關適合于農戶信貸的管理制度,設計一套針對農戶信貸的信息管理和甄別系統(tǒng),是解決商業(yè)銀行與農村信用社對農戶“惜貸”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劉蘭設.基于行為金融視角的小企業(yè)信貸困境剖析[J].濟南金融,2007(10).
[2]童毛弟,趙永樂.農戶信貸困境與金融機構缺位的成因及對策建議[J].現代管理科學,2009(3).
[3]邢起超,于海燕.論行為金融理論對現代金融理論的創(chuàng)新[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7(2).
[4]童毛弟,趙永樂.農戶信貸行為的認知偏差及對其貸款困境的影響[J].現代管理科學,2009(2).
[5]宋元見.農戶小額信貸面臨的困境及出路[J].宿州師專學報,2003(12).
[6]魏燦秋,羅怡.全面實施農戶小額信貸的困境和出路[J].財經科學,2005(3).
[7]元新敏,王家傳.農戶信貸行為的微觀困境解析——對泰安市農村金融市場的調查[J].海南金融,2007(8).
[8]魯靖,鄧晶.中國農村金融行為與金融創(chuàng)新研究[J].農業(yè)經濟問題,2005(1).
- 上一篇:詮釋我國現代設計的現代性內涵
- 下一篇:領導干部個人履職履廉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