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課程中的教學設計綜述

時間:2022-03-04 02:17:00

導語:網絡課程中的教學設計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課程中的教學設計綜述

論文關鍵詞網絡課程教學設計教學資源

論文摘要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特別是工nternet與校園網的接軌,為學校教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網絡課程作為教學資源中一種主要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日益顯示出蓬勃發(fā)展的生機。詳細闡述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方法,指出教學設計是網絡教學的關鍵口

1引言

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日益成熟,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嘗試多媒體網絡教學模式。網絡教學作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授課模式,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實現(xiàn)遠程教學中師生的有效溝通和交流。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促進者;教學活動從課堂授課轉變?yōu)榫W絡課堂、網絡準備學習資源、網上答疑、網上布置與批閱作業(yè)及網上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學生學習從主要接受教師講授轉變?yōu)榫W上瀏覽課程、點播視頻課件和網上答疑討論、測驗練習、瀏覽相關課外資源等一系列的自主學習。

2網絡課程設計的理論基礎—“雙主”理論

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理論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另一種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論,完全圍繞如何幫助教師的“教”而展開,其直接為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服務。主要優(yōu)點是有利于教師組織、管理和控制課堂教學活動的進程,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但是卻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難以體現(xiàn)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置于受灌輸的被動地位。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論與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理論完全不同,它的全部理論、方法都是圍繞如何幫助學生的“學”,即如何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意義而展開。其優(yōu)點是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學生認知主體作用的體現(xiàn);不足之處是容易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缺少教師的指導而過分強調學生的自由探索,容易偏離甚至完全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根據這兩種教學設計模式的優(yōu)勢與不足,把這兩種教學設計理論進行有機結合,就形成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雙主”教學設計模式。目前,多數網絡課程就是基于這一理論而設計的,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通過人機交互讓學生更多地去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思考和探索,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wěn)定結構。在整個網絡教學進程中,既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充分體現(xiàn)學生認知主體作用。

3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方法

教學設計是應用系統(tǒng)科學的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學問題和教學需求,確定解決它們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步驟,并對教學結果做出評價的一種計劃過程和操作程序。

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不但要充分發(fā)揮網絡媒體的特長,還要適應當代教育改革的精神。要充分應用系統(tǒng)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圍繞課程內容,收集相關知識,按照學習者的特征合理地選擇媒體資源;在系統(tǒng)中有機地組合,建立符合邏輯結構的知識體系:提供實現(xiàn)網上交流的通訊工具及進行在線自我評價的評測系統(tǒng)。

3.1網絡課程的需求分析與功能定位

網絡課程的需求分析是教學設計的第一步,是設計和開發(fā)網絡課程的基礎和前提。首先應該廣泛收集資料,對現(xiàn)存網絡課程進行仔細調研,分析其優(yōu)缺點和發(fā)展趨勢,進而確定建立網絡課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對網絡課程的功能定位要清楚。

網絡課程的功能定位主要體現(xiàn)在:1)根據課程知識結構,構建體系完整的學習內容模塊,便于學生的自主學習;2)建立一個數據庫,存儲豐富的學習資源,方便教師和學生搜索和查找學習資料;3)為師生提供利用網絡可以實現(xiàn)同步或異步交流的工具,如協(xié)作交流討論區(qū)、聊天工具、E-mail等,方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xié)商研討;4)提供在線自評系統(tǒng),便于及時檢測和反饋。

3.2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習者特征分析是指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準備情況及其特點的活動。學習準備包括兩個方面:1)學習者對從事特定的學科內容的學習己經具備的有關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以及對有關學習內容的認識和態(tài)度,這叫做“起始能力”;2)學習者對從事該學習而產生的心理、生理和社會特點,包括年齡、性別、認知成熟度、生活經驗、文化背景、學習動機、個人對學習的期望等,這叫做“一般特征”??梢酝ㄟ^調查或測試的方法對學習者的學習準備進行前測,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需求。

3.3教學策略的設計

教學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學條件下,為達到不同的教學結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體的總和。通過對學習者和學習內容的分析后,才能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選擇教學策略時,特別要注意情景和交互方式的設計。

以教為主的教學策略有:示范—模仿教學策略、假設—推理教學策略、組織者教學策略。

以學為主的教學策略有:自主探索、自主發(fā)現(xiàn)、自我反饋等策略。以學為主的教學策略是讓學習者發(fā)揮主體作用,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

3.4網絡課程內容的選取及編排

網絡課程內容的選取必須遵循思想性、教育性、科學性等原則。課程內容必須立足于解決教學問題,符合課程標準,是某門課程或多門課程中具有相關知識特征的知識點的集合和延伸,既包含學生必須掌握的教學內容,又包含擴展性知識。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結合他們的認知特點,選取表現(xiàn)形式豐富、理論性、探究性和開放性強的課程內容。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網絡課程的學習,既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完成教學任務,又能拓寬知識面,培養(yǎng)自主探究、協(xié)作學習的能力。

在內容編排方面,應依據心理學家加涅的理論:人類習得的技能是以圖式的形式貯存在記憶中的。網絡課程的內容編排要圍繞一條主線展開,進行結構化重組,形成一個既有邏輯,又符合學習者認知結構的結構體系,在體系中重新劃分和建立自己的知識點。而傳統(tǒng)的按照章節(jié)單元順序排列的課程內容割裂了學習者對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的掌握。

3.5媒體選擇與設計

教學媒體是指承載和傳播教學信息的載體和工具。在網絡課程的設計中,要對信息資源的表現(xiàn)形式進行合理選擇。在選擇與設計時,要遵循3個原則。1)目標控制原則:不同的教學目標決定不同的媒體類型和媒體內容的選擇。2)內容符合原則:學科內容不同,適用的教學媒體也不同。3)對象適應原則:不同學習對象的認知特點,不能采用同一模式。如對兒童,以適應其直覺思維圖式,因而應多采用圖形、動畫和音樂之類的媒體使圖、文、聲并茂:成年人抽象邏輯思維強,可減少形象化設計,作為輔助手段,多用文本。

3.6評測系統(tǒng)的設計

評測系統(tǒng)在設計上要考慮兩個方面,即學生評價和網站評價。合理及時的評價反饋是維持學習者學習動機和積極性,確保學習質量的關鍵。網絡教學需要利用網絡作為自我評價的工具,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達到對知識的意義建構。網站評價是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從建設主體、指導思想、網絡課程內容選取、結構組織、資源設計、技術性等方面進行評價,通過完善的系統(tǒng)評價指標體系進行量化處理,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盡快改進。

4結束語

總之,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是網絡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只有把握好教學設計,才能提高教學效率,真正體現(xiàn)網絡教學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