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體育教學中的體現(xiàn)論文
時間:2022-09-18 11:25:00
導語: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體育教學中的體現(xiàn)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健康與心理健康的涵義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健康定義為:“健康,不但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適應能力”。這就是說,健康應包括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只有身體與心理都健康,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健康。然而,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憂慮。
二、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當代中國大學生,為出生在“80”后的獨生子女,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和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下,他們是一個承載社會、家庭期望值很高的特殊群體,他們自我定位高,成才欲望強,社會閱歷卻比較淺,緊張的人際關系,激烈的學習競爭,就業(yè)難度的增大等主觀和客觀的因素造成心理發(fā)展并不成熟,非常容易出現(xiàn)情緒波動,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甚至發(fā)展為心理疾病,造成嚴重的后果。
三、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體育運動是一種積極的主動活潑過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為方式,因此也能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有學者認為,學校體育具有下述心理健康價值:
(1)能增強安全感和自發(fā)性;
(2)能提高獨立性;
(3)能培養(yǎng)良好的意志品質;
(4)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四、體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學校體育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在體育教育教學活動中正確處理學生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重視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擺正體育衛(wèi)生工作在整學校教育中的位置,同時從實質上加強體育與衛(wèi)生工作的相結合;三是處理好與德育的關系,既不能用體育中德育代替體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體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取代體育中德育。
(一)教師應具備較高心理素養(yǎng)水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其身正,不令而行之;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斌w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其自身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加強對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的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深入研究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研究新課標,使自己的教育心理理論水平得到提高,能勝任新的教學任務與要求,心理健康的體育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心理修養(yǎng)、師德修養(yǎng),有較強的自我心理調節(jié)能力,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品質,能真誠地接納學生,理解和尊重學生,在教學中能創(chuàng)設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環(huán)境。
(二)改善師生關系,優(yōu)化課堂心理環(huán)境,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伴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新型的師生關系首先是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正常的人與人的交往關系。其次師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為應該得到同樣的尊重。第三,學生應該得到足夠的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機會。
體育課有自身的特點,它能使教師學生廣泛接觸,學生在活動中能把自身的個性特點、心理健康狀況,身體素質狀況充分暴露出來。教師在教學中,對每個學生的情況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充分注意師生交流的時機和過程,使情緒情感互相感染,造成心理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鳴,做到認知上相近,情感上相溶,心理上互動,創(chuàng)造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良好的人際關系背景下,師生之間的積極關系所帶來的積極情感,合作支持的態(tài)度和良好的情緒氣氛,都將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促進師生積極進取,自由探索,有所創(chuàng)新,使學生能創(chuàng)造性地應對環(huán)境的變化,增強心理素質。
(三)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使學生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心理水平有一正確的認識,從而能針對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和調整。結合我國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心理健康的標準主要表現(xiàn)在:
1、正常的認識能力正常的認識能力如敏銳的觀察力,較強的記憶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穩(wěn)定又能隨任務而轉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認識能力首先表現(xiàn)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以,正常與否可參考其學習方法和學習效果。但是,不能認為學習不好的人其認識能力都不正常,因為這里同經驗和基礎知識有關。
2、就情緒的整體而言心情愉快、情緒穩(wěn)定,反應適度心理健康的人積極情緒如愉快、滿意、高興、欣慰、歡樂等占優(yōu)勢,身心處于積極向上的,充滿希望的樂觀狀態(tài)。如果經常籠罩于消極情緒中,憂愁、焦慮、苦悶、恐懼、悲傷而不能自拔,悶悶不樂,行動無力,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xiàn)。同樣,情緒穩(wěn)定和反應適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志。
3、優(yōu)良的意志品質一個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有明確合理的學習和生活目的,并有達到目的的堅定信念和自覺行動。其行為表現(xiàn)出果斷、堅韌、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堅韌能表現(xiàn)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酥谱约旱牟涣加皇苡泻Υ碳ふT惑,遵紀守法,勇于克服壞習慣,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4、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維護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在學習生活中,表現(xiàn)為樂意與同學和老師交往,既有穩(wěn)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觀評價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優(yōu)人之優(yōu)。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5、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可視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謂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為和諧統(tǒng)一的人格。大學生的健全人格包括:公務員之家
(1)人格結構要素無明顯的缺陷與偏差。
(2)具有清醒而正確的自我意識,不會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3)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
(4)有相對完整統(tǒng)一的心理持征。
6、合理的行為心理健康與否,總要直接間接地表現(xiàn)在行為上。因此,合理的行為就是健康心理的體現(xiàn)。
以上標準,應視為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其間有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關系。學生可針對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加強自身修養(yǎng),以期達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四)精選教學內容,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照顧他們體育興趣,滿足現(xiàn)實的體育需要。盡可能擴大選取范圍,增加一些選項課、專項課、開放式教學課。
1、因勢誘導,消除學生畏難心理在教學中,教師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分析、判斷想出辦法解決這一問題。教育學生要正視困難,明確做任何事,不會一帆風順,而是要經過長期艱苦磨難。教師也應與學生面對面交流,要鼓勵他們不畏艱難、奮力拼搏,努力克服困難,品嘗勝利的喜悅。具體教學中,教師良好的示范,鼓勵的語氣,及時的糾正,正確的幫助和保護都能給予學生信心和勇氣,這樣,學生能夠消除畏難心理、消除顧慮,有信心自主完成學習任務。
2、采用多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與學的中心都是學生。體育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相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教師在教學時要精心設計教材教法,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采用多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當他們運遇到困難時,要幫助他們在學習中品嘗解決困難的快樂。針對學生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誘導其自主設置較高的學習目標,調節(jié)情緒,努力完成學習任務,而針對身體素質較差,心理適應能力差的學生,則應恰當?shù)膸椭湓O置較低的標準,鼓勵其樹立自信,培養(yǎng)堅強意志。通過體育運動,培養(yǎng)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培養(yǎng)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yǎng)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
3、體育是身心教育合一的特殊性,我們更應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tài)度,要讓他們時時感受成功體驗。學生在學習中體驗了從不會到會,從難到易,從失敗到成功,從畏難到喜歡等等經歷,最重要的是他們在不斷體驗進步和成功的過程中,增強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去在學習中思考問題,練習中想出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有所學,有所悟,樂于學,學中樂,養(yǎng)成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態(tài)度。這里需要提出的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學習動作,參與游戲,群體競賽等等莫不有困難出現(xiàn),教師一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鼓勵學生積極自主學習,在克服困難中培養(yǎng)自信;其次,要千方百計營造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能有良好的情緒體驗,并嘗試學會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更好的去完成教學任務。
學生具有個體差異,各個階段心理狀態(tài)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根據(jù)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情況,有的放矢地來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督促學生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從而得到真正的健康。
參考文獻:
[1]馬啟偉《體育心理學》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2]趙麗霞《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渤海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3]張渤東隋文萍《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體育教育的關系》《中醫(yī)教育》
- 上一篇:建筑工程預算相關問題研究論文
- 下一篇:剖析電站工程施工相關問題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