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館安全文化論文

時間:2022-02-03 03:18:58

導語:展覽館安全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展覽館安全文化論文

一、轉變觀念,以正確的眼光看待安全

尊重科學是創(chuàng)建展覽館安全文化的核心,而以人為本是創(chuàng)建安全文化的全部內涵。展覽館安全文化實際上就是對館內員工的建設,在這一建設過程中,要以人為核心,樹立人本觀念。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生產力最基本最活躍的因素,掌握著科學技術和生產資料。因此,管理必須重視人的因素。以往,展覽館員工對于“只有生產行業(yè)才涉及安全文化”的觀念根深蒂固,腦海里的安全意識非常淡薄,隨著“大眾走進展覽館”的熱潮持續(xù)加溫,展覽館管理者不斷在“安全管理”上增加砝碼,在員工的安全監(jiān)管上加大力度,使得“我要安全”本來應是展覽館員工本能的內在需要,可在實際中卻演變?yōu)楣芾碚邚娖缺还芾碚弑仨毻瓿傻囊豁椨残灾笜?。只有用科學的安全理念將強迫過渡到自覺,將被動變主動,才能轉變員工固有思想,提升員工安全意識。人的因素,核心是責任心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首先提高人的思想認識。思想認識不到位,責任就不到位,工作也就不可能到位。安全運行如今已經成為展覽館發(fā)展的第一要素,如何使員工調整心態(tài),以正確的眼光看待安全是現(xiàn)代展覽館安全管理的突破口。我們用宣傳的手段進行安全教育。通過宣傳展板、館內的滾動字幕、條幅等引導員工和觀眾,為他們營造安全學習的氛圍,讓安全深植每個人的心中。我們還簽訂安全責任書,開展風險培訓,通過單位與員工家庭之間的溝通,讓員工家屬也加入到宣傳教育中來,使員工不只在單位受到安全教育,回到家里也可以耳濡目染。同時,也讓員工體會到讓大眾擁有安全愉悅的參觀旅程的重要性,也會為自己帶來工作的滿足感??傊瑹o論是管理者還是普通員工,只有調整好心態(tài),以主觀的思想去了解安全、接受安全,才能保證展覽館安全管理落到實處。

二、嚴肅監(jiān)督,以嚴格的制度維護安全

科學規(guī)范、依法辦事是創(chuàng)建安全文化的制度保證。《安全生產法》的頒布實施為我們安全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并在全社會營造了“關愛生命、關注安全”的安全氛圍。規(guī)章制度是企業(yè)內部法定的行為規(guī)范,具有強制性職能,這對于形成安全文化氛圍有著重要作用。展覽館在決策、指揮、管理、運作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上都能體現(xiàn)科學精神的科學態(tài)度,嚴格按科學規(guī)律辦事,一切安全運行、事故為零的目標不難實現(xiàn)。展覽館作為人員密集場所,疏忽大意不得、松懈怠慢不得,必須時刻繃緊安全弦,善于運用“底線思維”,加強管理、嚴格制度,做到沒有安全保障的設備不要、沒有安全保障的布展不要、沒有安全保障的運營不要,要樹立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所有安全操作隱患都是可以控制的觀念。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就需要將安全責任落實到全體員工的具體工作中,通過培育員工共同認可的安全價值觀和安全行為規(guī)范,在展覽館內部營造自我約束、自主管理和團隊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圍,最終實現(xiàn)安全運行開關、建立安全參觀環(huán)境長效機制的目標。我們一直強調安全環(huán)保無小事,指的就是要把小事當作大事來抓。“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許多重大事故的起因,往往只是一個很小的疏忽。在這方面,一些博物館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抓展覽館安全工作,沒有捷徑可走,必須從日常工作抓起,從一點一滴抓起,從細小環(huán)節(jié)抓起,持之以恒、一以貫之地堅持下去。細節(jié)抓住了、小事抓好了,安全工作就有了根本保證。要充分認識展覽館安全文化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反復性,以提高風險管控能力為核心,持續(xù)改進集中統(tǒng)一的安全管理制度,推進制度不斷完善和規(guī)范運行,切實維護安全制度。加強安全運維合同和全員績效考核管理,要分級分層次管理,明確每個展廳責任主體,抓好安全隱患治理,實現(xiàn)“治理一個展區(qū),消除一個隱患”的最終目標。

三、規(guī)范行為,以良好的習慣保障安全

科學管理是用制度規(guī)范人,而不是管理人。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安全是從人身心需要的角度提出的,是針對人以及與人的身心直接或間接的相關事物而言。然而,安全不能被人直接感知,能被人直接感知的是危險、風險、事故、災害、損失、傷害等。這就要求我們不僅在思想上謹慎,更要在行為上落實,形成安全人員事事細心、物業(yè)人員項項同心、管理人員處處留心,三方共同協(xié)作,以聯(lián)動作用的局面,共同形成安全閉環(huán)。從一定意義上講,安全操作是一種習慣,習慣成自然。好的習慣,能使人遠離危險。不好的習慣,是產生事故的根源。博物館安全事故近些年為什么頻繁發(fā)生、不斷曝光,說到底,就是一些不良習慣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糾正。而好的習慣養(yǎng)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們抓住影響習慣形成的主要因素,堅持不懈地做好展覽館工作。首先,要靠文化引領促進習慣養(yǎng)成?!敖煺叱啵吆凇?,環(huán)境對人的習慣養(yǎng)成是潛移默化的。而文化對于環(huán)境的營造至關重要。有了一個倡導以人為本、珍視生命健康的文化理念,有了一個人人講安全開放、重視觀眾生命財產安全的濃厚氛圍,良好習慣的形成就有了土壤和環(huán)境。第二,要靠能力提升促進習慣養(yǎng)成。人只有具備相應的能力,才能把想做的事情做好。就安全工作來講,只有我們的每一位員工,人人都熟悉掌握相應的安全理論和方法,做到科學管理、細心布展,才能確保安全操作的良好習慣養(yǎng)成。第三,要靠制度落實促進習慣養(yǎng)成。嚴格的規(guī)章制度,是習慣形成的有力保證。沒有制度的激勵和約束,良好習慣就難以形成。就目前情況看,我們缺的不是制度,而是有些制度執(zhí)行不到位、落實不下去、嚴格不起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解決?這里面,有三個比較關鍵的問題:一個是狠抓執(zhí)行、一抓到底,嚴明紀律、嚴肅處理,寧聽罵聲、不聽哭聲;第二個是對現(xiàn)行制度進行梳理,該合并的合并,該統(tǒng)一的統(tǒng)一,該規(guī)范的規(guī)范;第三個是堅持以人為本,努力為員工執(zhí)行制度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在這方面,我們要注重員工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通過開展群眾性技術革新,使安全操作更加方便,安全制度有效落實,安全生產得到保障。

四、營造氛圍,以特色的理念傳播安全

從實踐中悟出道理,從工作中尋找規(guī)律,從挫折中汲取教訓,從成功中提煉經驗。我們的安全文化知識是從無數次的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說過:“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總結經驗要“根”在實踐、“重”在思考、“貴”在及時、“旨”在求實。作為具有社會教育功能的場所,我們在提升自己的安全文化素養(yǎng)的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展覽館場所資源,向大眾宣貫安全文化,傳遞安全知識,使“安全之花”在員工和群眾間同時綻放。我們圍繞實現(xiàn)“零事故”的目標,嚴格執(zhí)行集團公司《反違章禁令》,按照QHSE體系的管理要求,強“三基”,反“三違”,強化安全意識和安全操作技能,提高應急反應和處置能力,切實加強風險管理,強化團隊執(zhí)行力,實現(xiàn)安全生產。努力把展覽館建設成為人人有專責、事事有人管、崗崗保安全的“堅強堡壘”。嚴格遵照執(zhí)行有關安全管理規(guī)定,編寫要害崗位、突發(fā)事件的應急預案;開辟安全生產活動專欄,放在醒目的位置,便于員工進行學習;加強員工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實地經驗,并能準確找到消防用具、緊急開關位置,當遇到險情,能在有效的組織觀眾安全離開的同時,也能確保自身安全。全年要進行春、秋季“消防應急演練”、學習“滅火器使用方法及實際操作”活動及消防火災知識培訓,進一步增強員工的安全防范意識。我們還要用“家庭安全”的知識警示觀眾。

“我要安全,安全重于泰山”是一種嚴肅的生活態(tài)度,是一份對家人對親人的責任。也許你為人兒女,對于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應予以回報,在父母的心中只圖兒女能平平安安,這就是他們心中最大的寬慰;也許你為人父為人母,打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你的肩上便增加了要擔負起呵護他們生命的責任?!鞍踩焕?,地動山搖”不是危言聳聽,是安全事故以后的痛定思痛。為了愛我們和我們愛的人請你牢記安全。“不積硅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致江海”,安全必須從點滴做起,從每時每刻做起,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拔乙踩?,安全重于泰山”,不要因為要被罰款才要;我要安全,安全重于泰山,是因為我要幸福生活。讓安全深植每個人的心中,從而達到“讓安全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的目標,用實際行動來建設和諧安全的家園,構建幸福美好的大慶。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要繼續(xù)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大力實施安全發(fā)展戰(zhàn)略,進一步弘揚安全文化。作為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展覽館,更應要求從事展覽館的專業(yè)人員要不斷學習,不斷地更新知識。從事展覽館的團隊就要更加專業(yè)化、國際化,要勇于開拓進取,探索出一條安全工作的新路,要搭建平臺,創(chuàng)建先進團隊安全建設,才能更好的發(fā)展自身。要想成為讓觀眾喜愛的“美麗展覽館”,成為讓大眾矚目的“一流”展覽館,我們更應該責無旁貸,利用自身優(yōu)勢,調動員工及大眾參與安全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讓安全文化深入人心,為創(chuàng)建安全、和諧、幸福的社會而貢獻力量。

作者:韓紅單位:大慶石油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