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解釋水平對公共藝術的價值影響

時間:2022-03-10 08:37:06

導語:審美解釋水平對公共藝術的價值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審美解釋水平對公共藝術的價值影響

[摘要]審美解釋水平的高低制約著公共藝術生產的質量和效益,影響公共藝術的價值增值。緣于當今社會發(fā)展已然從土地、勞動力、資金和管理等推動社會發(fā)展進程的資源驅動型模式衍變?yōu)閮热轂橥醯膭?chuàng)意主導型的以消費為基礎的文化驅動模式,尤其是城市化發(fā)展進程中“文化轉向”激發(fā)的公共藝術價值回歸的現實需求和為破解公共藝術的社會性問題,而研究創(chuàng)生了審美解釋水平理論和反思公共藝術實踐并實現二者的完美統(tǒng)一。為防止公共藝術生產被奴化和低俗化,著力破解公共藝術價值增值的問題,實現人類審美理想的責任。在美學與人類學的交融中傳遞美的價值,推動民族藝術的傳承和社會文明的發(fā)展進程。

[關鍵詞]審美解釋水平;公共藝術;價值增值;藝術價值;審美理想

藝術價值及其估價過程一直是現代美學中一個不可或缺的主題。①創(chuàng)造力是一種藝術價值,并賦予藝術除了工具價值以外的道德品質等價值②。GolaszewskaM.將藝術價值置于價值觀形成和延續(xù)的層面,突出了不同價值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如審美價值與認知價值、個人價值與道德價值密切相關;個人價值與道德價值、認知價值密切相關;功利價值與道德價值、審美價值、生命價值等相關③。國內學者張茂澤④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關于價值增值規(guī)律的基礎上分析了新時代的新價值現象,提出了精神文化產品的價值評價問題。楊春時⑤從審美解釋的價值出發(fā),提出審美解釋本質上是超越性的,它突破歷史的局限,成為自由的活動,并獲致終極的審美意義-生存意義。李雷⑥、林秀琴⑦、滕銳⑧等人分別從社區(qū)權力場域、空間建構、生活美學、公共參與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公共藝術生產的新特征。上述研究成果梳理了藝術價值研究的路徑,為審美解釋水平的提出及其影響公共藝術生產價值增值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從實踐層面來看,公共藝術從20世紀30年共藝術百分比計劃(PercentforArtprogram)”等方案的實施使公共藝術生產逐步納入國家或地區(qū)的文化政策體系之中。①經過近90年的發(fā)展,公共藝術生產經歷了城市基礎建設到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的整體性營造,再到公共參與和公眾認知的價值增值等不同階段。當今城市發(fā)展已經從土地、勞動力、資金和管理等推動社會發(fā)展進程的資源型驅動模式衍變?yōu)閯?chuàng)意階層主導的以消費為基礎的文化驅動模式。伴隨城市發(fā)展進程中的“文化轉向”,公共藝術的經濟價值、經濟效益在減弱,社會價值、社會效益日漸突出。②然而,社會變革帶來的人們對物質需求和技術依賴的思維慣性很大程度上抹殺和奴化了大眾對于審美的正確認知,國內某期刊將此現象歸納為“審美匱乏癥”,并概括為十大病征:丑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筑、非人街道、塑料設計、網紅臉、偽古風、廣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霧霾。③社會快速發(fā)展和審美匱乏的反差,反映了現代化城市轉型過程中物質驅動和精神訴求的錯位,公共藝術主體被權力、技術等因素奴化,公共藝術的美學價值沒有在社會空間中激發(fā)。綜上所述,審美和藝術價值在社會中的意義實現滯后于理論的發(fā)展,同時,在社會認知領域,就審美對公共藝術生產的價值影響方面還缺乏深入、具體的研究成果,審美在社會認知方面的應用價值的相關研究還不夠系統(tǒng)。審美解釋水平聚焦公共藝術生產,從美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視角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解釋水平理論,以審美理想的實現為要旨,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現實關切,貼近公共藝術的社會場域,聚焦公共藝術的價值增值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審美解釋水平及其與公共藝術的有機性

(一)審美解釋水平及其理論基礎。國內研究審美解釋的專家楊春時教授認為審美解釋是對審美比較全面的理論認知,是在審美體驗基礎上對審美意義即生存意義進行的闡釋。審美解釋綜合了康德美學和解釋學美學的理論要義,在康德美學重審美評價輕審美釋義和解釋學美學重審美釋義輕價值評價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審美解釋是對審美意義的闡釋,而審美意義既包括認知方面,也包括價值方面。在藝術審美中,審美評價集中于圖像、聲音、肢體等載體的感性認知,以對美的判斷力提出鑒賞判斷;審美釋義從藝術載體的審美感知中得到升華,認為審美不是對客觀對象的復原,而是從作品、創(chuàng)作者、受眾等不同視角將歷史情境和現代情境進行“視界融合”而產生審美意義。審美意義的產生基礎在于審美體驗,審美體驗是從混沌未分的本真的生存狀態(tài)體驗出發(fā),分解、打破這種混沌狀態(tài),激發(fā)出本真體驗所孕育的審美涵義和意義,進入理解和闡釋。④審美解釋與一切解釋一樣,都具有歷史性。由于體驗本身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所以審美解釋不可能脫離審美意義產生的特定歷史環(huán)境。審美解釋還具有和一般解釋的本質區(qū)別,就是它的超歷史性。審美體驗從歷史中來,但其本質是超歷史的,審美意義的產生就是在歷史性的繼承和超歷史性的超越中完成的。審美解釋不僅是對審美主體的歷史釋義、真正內涵和價值進行回望,同時,還要展望未來的超歷史價值。反映在公共藝術生產中,審美解釋主體的審美理想要能燭照公共藝術生產者和產品消費者,幫助其提高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進而整體上達到更高的審美境界,最終提高公共藝術生產水平和效力,達到公共藝術生產的價值增值。解釋水平理論是20世紀末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心理表征理論,⑤認為心理距離對于人們不同的認知取向有重要影響,通過心理距離的4個維度(時間距離、空間距離、社會距離和假設性)來分析不同解釋水平的表征,并由此引發(fā)對目標、特質、行動和事物等形成的不同表征水平的研究,以及對目標、特質、行動和事物等方面的影響。心理遠距離事件的具象特征比較模糊,上位的表征相對抽象、包容性強、細節(jié)較少,從而形成相對抽象的高解釋水平;而心理近距離事件的具體特征比較明顯,下位的表征相對具體、細節(jié)較豐富、更加表面和次要,從而形成背景化的具象的低解釋水平。比如人們對于某個事件的觀點態(tài)度或某一時期的個人得失等問題,當時間、空間、社會等心理距離近時,人們往往專注于事情本身的具體特征,更多基于事情發(fā)生后的結果所引發(fā)的背景化的、次要的、表面的因素做出認識和判斷,屬于下位表征的低解釋水平;當心理距離拉遠時,人們對事情的判斷往往會由于距離的變化淡化了事情的具象特征而面向抽象認識轉化,這時對事情的認識和判斷會從去背景化的、核心的、抽象化的角度去分析,屬于上位表征的高解釋水平。解釋水平理論中的時間距離與審美解釋的歷史性與超歷史性的心理表征在此形成呼應。由此,審美解釋水平以審美解釋和解釋水平為理論根基,是在融合二者理論內涵的基礎上創(chuàng)生的概念范疇。審美解釋水平汲取了審美解釋中的審美體驗、審美認知和解釋水平理論中的心理距離理論,應用到公共藝術活動中,伴隨于公共藝術活動的審美認知、體驗、創(chuàng)造和價值評價過程,聚焦于對公共藝術產品價值生產及其價值增值的影響。(二)審美解釋水平與公共藝術的有機性。審美解釋水平是公共藝術良性活動和發(fā)展的基礎,主要影響公共藝術活動的生產和接受兩個環(huán)節(jié),具體到藝術生產者和接受者就具有相應的較高的審美認知、審美體驗和審美距離素養(yǎng)和能力,這為公共藝術的價值增值提供了智力支撐、實踐品格和品質保障;反過來,公共藝術產品又是審美解釋水平的對象化,是審美解釋水平高低的確證。二者統(tǒng)一于公共藝術活動中,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公共藝術在生產和接受環(huán)節(jié)中的活動是藝術作品文化價值的實現過程,而所謂文化價值,包括審美價值、精神價值、歷史價值、象征價值、真實價值。①審美價值彰顯美學特征;精神價值展現人際關系,形成身份認同;歷史價值折射公共藝術產品的時代特征,并啟迪當下;象征價值傳遞社會問題的象征意義;真實價值滲透原創(chuàng)的、民族的文化和藝術基因。它們基于人類不同的價值需求共同形成了藝術產品的多層次構成。審美解釋水平能夠從審美認知、審美體驗、審美距離的維度融入公共藝術生產和消費的全過程,其審美參與的整體性和語境性②對公共藝術多層次的價值增值產生影響。審美認知解釋了公共藝術作品的美學特征,審美體驗和審美距離解釋了公共藝術作品中的文化認同、時代特征、象征意義等方面涵蓋的價值。公共藝術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其提供的產品同時具備文化和經濟的雙重價值,文化價值與審美問題更加接近,體現了藝術生產和消費的美學價值訴求,經濟價值與商品化的物質生產等同,與審美問題相對疏遠。公共藝術生產的雙重價值拓展和豐富了審美解釋水平的認知領域,它們的有機融合反映在審美籠統(tǒng)和模糊認知的當下,不同的價值判斷對于審美認知和需求具有時代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中國藝術產業(yè)中的公共藝術生產,應注意經濟價值與文化價值的統(tǒng)一,這樣,才能使中國的文化產業(yè)和公共藝術生產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③

二、審美解釋水平影響公共藝術生產價值增值的要素

審美解釋水平置于社會認知的導向中,突破審美解釋的美學視閾,用解釋人類行為的方式研究公共藝術與審美問題。在公共藝術活動中,作為構成審美解釋水平的審美認知水平、審美體驗程度、審美距離遠近三要素同樣是影響公共藝術生產價值增值的核心要素。(一)審美認知水平的影響。認知水平的高低以及由此產生的高解釋水平和低解釋水平是審美解釋水平理論內涵的核心。審美高解釋水平抽象程度高,注重對審美對象抽離圖像、色彩、材質等表面特征后的深層認知,強調審美體驗過程中及結束后的價值判斷;審美低解釋水平抽象程度低,依賴于審美體驗中圖像象征、實用功能、個人喜惡等方面的淺層認知。比如對“未來”的判斷,審美高解釋水平注重自尊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表征為情感;審美低解釋水平注重生存和安全的物質訴求,表征為實物。審美個體是影響認知水平的關鍵,個體之間的解釋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解釋水平在分析心理距離對審美認知影響的基礎上,注重研究審美個體的認知行為,分析個體間的審美差異并探索不同認知水平互為補充、正向轉化的可能。審美認知水平的高低以及不同認知水平相互轉化的可能,促使公共藝術生產理性考量“公共性”與“藝術性”的辯證關系。在公共藝術生產中,以空間環(huán)境、人類活動等城市資源的共享和公共為基本面,“公共”解釋了公共藝術的“公共性”特征,是藝術的公共化,公共藝術的公共性特征強調了城市各階層受眾在城市發(fā)展中的作用,反映為公共藝術所處區(qū)域的大眾審美認知水平;“藝術”表達了公共藝術生產的美學特征,是公共的藝術化,強調藝術介入的手法改善公共空間和環(huán)境,反映了審美主體對藝術的認知水平和狀態(tài)。審美認知水平與公共藝術的關系是相互的。除了認知水平的高低對公共藝術生產的價值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外,公共藝術生產的過程同樣會發(fā)展審美認知水平。兩者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公共藝術生產和藝術審美的價值。在審美解釋水平的作用下,人們的認知存在著審美低解釋水平和審美高解釋水平相互轉化的可能。審美解釋的人面對公共藝術生產的“再創(chuàng)造”,為解釋水平的價值反轉創(chuàng)造了條件,影響了公共藝術的生產。審美認知水平的高低對公共藝術生產的意義和價值具有重要影響,不同審美解釋水平之間的正向轉化能夠豐富公共藝術生產的主題定位、技術表現、創(chuàng)意內涵、呈現方式等內容。近幾年從公共藝術在城市中的表現來看,出現了公共性和藝術性非此即彼的偏向和本體認知的偏差,公共藝術的表現背離了其基本特征的表達,導致各地城市景觀、街道規(guī)劃等公共視覺亂象層出不窮。問題突出表現為個人喜惡的行政意識過度干預導致審美缺失,創(chuàng)作者的圖像思維慣性和公眾審美認知的游離導致的文化內在表現力薄弱等方面。公共藝術需要將審美認知、審美評價和判斷放在首位,基于公共性和藝術性的共融互生,在生產中著重考慮審美解釋水平評價、判斷審美主體的特征差異,以及差異化特征對公共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等問題。(二)審美體驗程度的影響。審美體驗程度是導致個體間審美差異的重要因素之一。從手工業(yè)到工業(yè),再到后工業(yè)時代,審美經歷了單向傳遞到多向互融的體驗過程,人類感知藝術的過程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產生不同的變化。在信息社會之前,人們對于藝術審美的接受過程是觀賞者在圖像、聲音或動作等藝術形態(tài)面前所獲得的單向感知,藝術給予人們的是作品背后的情感,審美接受是單向傳遞的淺程度體驗;進入信息社會以后,數字媒體等現代科技的注入,人們在感知藝術的過程中產生了與觀賞者內心情感和價值訴求更為貼近的、深層次的沉浸式體驗,接受者在審美行為中,需要融合如伽達默爾所說的作品的“文本視界”和接受者的“期待視界”之間的差異,達到“視界融合”。①在這種理解和解釋的過程中,“文本視界”和“期待視界”體現了體驗程度深淺。體驗程度愈淺,越接近作品真實的、“復原”的狀態(tài);反之,體驗程度愈深,“視界融合”后形成的價值判斷愈強。淺程度體驗從審美評價和審美釋義出發(fā),偏重作品具體特征和直觀感受,形成背景化的具象的審美低解釋水平;深程度體驗從審美價值出發(fā),在審美體驗的基礎上形成了客觀的事實判斷和主觀的價值判斷。審美過程強調了理性和邏輯,形成了相對抽象、包容性強、細節(jié)較少的審美高解釋水平。如由臺灣藝術家黃心健創(chuàng)作的臺灣地區(qū)101/世貿中心地鐵站的公共藝術作品《相遇時刻》從傳統(tǒng)的翻牌式時刻表的機械裝置獲取靈感,構成了10×10矩陣的互動臉譜,內藏不同臉孔,利用程序設計獨立操控,通過時間變化合成不同的臉孔形象,來往的人群在穿梭中得到沉浸式的深度體驗,表達了陌生人之間的情感相遇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審美理想。相較于傳統(tǒng)的圖文海報這種單向傳遞的方式,《相遇時刻》在多維度互動中實現了深度體驗,達到了高解釋水平。審美體驗程度的深淺決定了公共藝術生產在技術上的準確表達。科技創(chuàng)新在推動社會發(fā)展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同樣也引領了藝術的創(chuàng)新。通過創(chuàng)造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來擴展藝術的邊界是一種成就。①藝科聯創(chuàng)成為當代審美體驗不可回避的主題。審美體驗在單向傳遞到多向互融的維度變化中,不同程度的審美體驗給公共藝術生產帶來了挑戰(zhàn)?!盎ヂ摼W+”帶來審美解釋水平發(fā)展的同時不斷考量著公共藝術生產者和審美主體的審美體驗程度。全息投影、虛擬現實、人機交互等科技手段的應用,使得作品呈現由二維、三維的實體形態(tài)向多維度的互動媒介形態(tài)過渡。隨著數字影像、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觀賞者在沉浸式的審美體驗中已經不由自主地成了藝術作品的一部分。人們在觀賞作品的同時也在公共參與中影響著作品的結果,形成人與作品、人與人、作品與作品之間的雙向交互和多向互融的深度體驗。公共藝術生產從單向傳遞到多向互融的過程中,審美體驗與藝術作品的關系更加密切。審美解釋中作品的“文本視界”和體驗者的心理距離差異形成了審美的高解釋水平和低解釋水平。傳統(tǒng)的公共藝術生產以單向傳遞的審美淺程度體驗表現為主,接受者多以感受作品本身的表面特征為主,難以進入深層次的意義產生和價值判斷中,這時“文本視界”的審美評價和體驗者處于審美近距離的狀態(tài),體現的是審美低解釋水平;現代技術的應用使公共藝術生產進入多向互融的深程度審美體驗的表達中,體驗者的“身體性”與作品發(fā)生了多維度的接近,而在感知體驗過程中,更加理性和邏輯地抽取了作品的內在價值。與偏重審美主體表面特征的審美近距離相比,“文本視界”和體驗者處于更加抽象的審美遠距離,意義和價值產生對公共藝術的期待更趨向本質化,達到審美高解釋水平的境界。同時,新技術支撐下的審美深度體驗還需要應對藝術與技術融合創(chuàng)新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獲得理性認知??萍紕?chuàng)新在拓展審美解釋水平維度的同時,也由于過度“炫技”、快速復制、思維惰性等負面性在不斷地沖擊著審美解釋的文化生態(tài)。公共藝術生產的技術表現要以可持續(xù)、生態(tài)化為標準,科學合理的審視藝術與技術的辯證關系。(三)審美距離遠近的影響。首先,從時間距離來看,人類對美的判斷與決策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對審美主體構建為剝離表面圖像特征的更為抽象的、理性的高水平表征;相反,近期事物往往反映出了更加現實的、貼近眼前需求的、具體的、感性的低水平表征。如20世紀80年代啟動的盧浮宮整修和重建工程,給溫柔的塞納河畔帶來了一座完全按照吉薩金字塔(PyramidofGiza)等比例進行設計的鋼架玻璃金字塔,現代結構與法國文藝復興的文明在此碰撞,凸顯了各自設計上的細節(jié)和美感。就是這樣一個傳世經典,曾在項目啟動初始遭到巨大的抗議聲浪,認為三角形狀破壞了盧浮宮的整體,甚至被當時的政府、市民和媒體冠以不可理喻、死人之家等極端評價。但是,被譽為“現代建筑的最后大師”的華人建筑師貝聿銘先生排除一切反對,仍然堅定自己的創(chuàng)作主張,作品最終獲得高水平的評價和肯定,原因就在于他站在了公共藝術生產者的審美遠距離抽取了法國文化的深層內涵。審美評價出現的30年前后的強大反差,恰恰反映了時間距離對審美的影響,證明時間距離的感知會改變人們對高解釋水平和低解釋水平的審美價值認知。通常人們對低解釋水平審美的相關價值會隨時間的增加而下降,而高解釋水平審美的相關價值會隨時間的增加而增加。其次,從空間距離來看,空間遠距離和高解釋水平相關,空間近距離和低解釋水平相關。當人們面對離所在區(qū)域較遠時,對其審美價值的判斷要比面對近距離區(qū)域的判斷更理性,更加強調去背景化的核心內容的反應,更多是根據結果而非具體手段來辨識審美行為。審美體驗作為審美判斷的基礎,具備源初性、渾融性、無限性和非自覺性等特征,①體驗者與被體驗內容的空間距離近,更趨近審美的低解釋水平;意義建構用理性的邏輯抽離出審美體驗中的價值判斷,體驗者與被體驗內容的空間距離遠,趨近審美的高解釋水平。貝聿銘具有中華民族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血統(tǒng),同時又有長期在美國居住生活的經歷。東西兩極文化的交織使他能夠站在文化空間角度做遠距離、理性的、客觀的分析法國文化的獨到之處,所以才創(chuàng)造了法國民眾需要拉長時間距離才能深入解讀的傳世經典。再次,社會距離作為心理距離的表現形式之一,主要體現自我與他人的關系,比如社區(qū)內群體和社區(qū)外群體、彼此熟悉的朋友和陌生人的關系。社會知覺中存在自我和他人不一致的現象,并由此導致不同解釋水平對群體事件的影響。通常講,人們傾向于對他人的行為做高解釋水平,而對自己的行為做低解釋水平,這就是我們往往容易對別人的事情能夠做出抽掉表面特征的核心的、理性的判斷而對于自身的事情反而變得復雜、背景化、被表征束縛的原因。從他人角度謀劃未來會更加抽象,增加了成功的意義和重要性,能夠激發(fā)人們更高的成就動機。解釋水平面對公共藝術生產和做出審美解釋的人,以及審美解釋的人的組成、彼此的心理距離和對美的感知主要由他們之間的社會距離來體現。最后,在風險認知領域,假設性(或概率)意味著風險的存在,資源浪費、噪音和視覺污染等問題出現的可能性大小對公共藝術生產的風險判斷和決策有強烈的影響。風險概率大,人們更偏重對公共藝術生產手段的近距離干預;風險概率小,人們則偏重對公共藝術生產結果的審美認知。風險概率的產生也會體現明顯的個體差異,不同人掌握的風險相關信息不同,自我效能感不同,都會使個體對風險產生不同程度的質疑,進而左右個體對風險的判斷。②因此,審美距離的遠近促使公共藝術生產突破圖像范式,直面社會價值訴求。審美距離在時間距離、空間距離、社會距離、可能性等心理距離維度基礎上產生,遵循距離產生美的規(guī)律。從藝術的美學法則來講,藝術創(chuàng)作包含了內涵美和形式美的表達。審美距離就是在涵蓋內涵和形式的作品“文本視界”中通過審美解釋產生的內涵和形式自身以及它們之間的距離,并且會在藝術家和接受者的審美心理中體現出來。內涵和形式自身以及它們之間的審美近距離容易產生易于被大眾接受的、具體的通俗性作品,這類作品往往是有一目了然的具象形態(tài),容易被辨識和解讀,在形式上表現為圖像、色彩、材料等明確特征,需要通過低解釋水平進行審美解釋;內涵和形式自身以及它們之間的審美遠距離容易產生小眾的、抽象的高雅性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由于抽取了“文本視界”背后的去背景化的、核心的審美意義和價值,作品表現為容易產生深度聯想和“再創(chuàng)造”空間的抽象形態(tài),不太容易被辨識和解讀,在形式上往往采用圖像、色彩、材料等媒介抽象的、綜合的表現,對新媒體、新技術比較關注,需要通過高解釋水平進行審美解釋。公共藝術作為社會空間中的藝術形態(tài),內涵與形式的矛盾與社會訴求契合,就形式來講,它體現公共藝術對于大眾審美的教育與引導,反映了圖像、文字、色彩、空間等視覺特征對于城市文明的影響;內涵則決定了公共藝術的內在價值。在后工業(yè)時代,人類審美已經逐漸從圖像特征中解脫出來,更為整體地從人文特征和社會責任的視角審視藝術的價值。社會在文化驅動的發(fā)展進程中,因公共參與推動了公共藝術呈現的產品和行為已經由被審美的對象活化為特定地域中的社會關系,它和其它社會組織一起形成了城市和社區(qū)的行為主體?!肮矃⑴c”意識得到不斷的提升,也改變了公共藝術方向不是藝術優(yōu)先,而是公民優(yōu)先的局面。①在公共藝術生產中需要協調公共藝術的直接受眾(居民)和間接受眾(外來人員)的關系,通過不同的社會心理距離做出合情合理的審美解釋??傊?,審美認知水平高低、審美體驗程度深淺、審美距離遠近等是影響公共藝術生產的3個核心要素。當然,公共藝術生產需要辨證地分析和掌握審美解釋水平的影響,在美學和社會學的交織中,在高解釋水平和低解釋水平的平衡中尋找作品產生的基點。警惕傳統(tǒng)公共藝術生產的思維慣性對公共藝術社會價值表達的弱化。公共藝術生產要體現地域文化的可持續(xù)性,具有高水平的審美表征。一個好的公共藝術既要有回望歷史的態(tài)度繼承傳統(tǒng),又要具備超歷史的能力進行有目的的創(chuàng)新,需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立足未來,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使作品經受時間的檢驗和推敲。

三、審美解釋水平影響公共藝術生產價值增值的路徑

審美解釋水平影響公共藝術生產價值增值的路徑,首先是影響公共藝術生產主體。公共藝術生產的價值內涵在使用價值的基礎上升華,有賴于藝術生產者賦予產品美的價值意義和接受者對產品美的感知和體驗,從而形成公共藝術產品價值增值和公共藝術主體價值得到全面發(fā)展的雙重效應;其次是影響公共藝術生產過程。生產的發(fā)展,包括物質的生產和精神的生產,價值增值的衡量除了經濟價值外,更多的是從公共藝術作品的知識價值、藝術價值、道德價值的豐富內涵中獲得的社會價值,從而不斷產生出新的社會效益,實現公共藝術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一)影響公共藝術生產主體的價值選擇和價值發(fā)展。公共藝術生產價值增值的實質是人勞動創(chuàng)造的結果,是人勞動價值對象化的結果。審美解釋水平對公共藝術生產價值增值的影響,其核心在于人的價值增值。人生價值的大小應以其創(chuàng)造價值的多少來衡量,如果一個人消耗的價值少于其創(chuàng)造的價值,則表明其對社會有貢獻;如果一個人創(chuàng)造的價值,被其個人全部消費了,則其貢獻是零;如果一個人創(chuàng)造的價值少于其消耗的價值,則只能說其是社會的負擔。人增值的意義就在于增加其創(chuàng)造價值的量,以保障人成為歷史發(fā)展的主體因素,而不是歷史的負值因素。②公共藝術產品增值的路徑關鍵在人的全面發(fā)展和人的全面價值的提升。公共藝術生產的主體包括產品生產者和接受者,生產者對藝術的感悟和實踐能力是產品價值增值的前提,接受者的審美解釋量化了公共藝術生產的價值增值。審美解釋水平基于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兩大主體,對公共藝術生產的主體加以審美感知、審美體驗和審美反思的影響,從而,不斷提升公共藝術生產主體的藝術素養(yǎng)和生產能力,保持公共藝術生產的科學性、獨立性和進步性,實現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完美統(tǒng)一。但是,現實的情況是,長期以來,物質社會遺留下的思維慣性使公共藝術生產囿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框架下被實用主義綁架,公共藝術的審美特征被弱化為任何人都可以指手畫腳的笑料,在這樣的審美現實下,公共藝術生產需要肩負實現人類審美理想的責任,在美學與人類學的交流互補中傳遞美的價值。公共藝術生產者與接受者之間在審美認知上的博弈在某種程度上往往決定了公共藝術生產的走向。公共藝術生產的價值增值需要達到物的完美性與人的主體性的統(tǒng)一,就需要堅守審美理想下對解釋水平的合理判斷和高解釋水平認知,抽取審美低解釋水平中的具體的、次要的、表面的特征,形成更加理性和邏輯的審美判斷。從人文特征、社會訴求出發(fā)審視藝術和審美的核心價值,創(chuàng)作出美的、可持續(xù)的、生態(tài)的公共藝術產品。如果沒有貝聿銘的堅守就不會有舉世聞名的文化遺產,如果生產者丟掉了遵循美的規(guī)律的底線,可能就會不斷生產出“低美感社會”這樣扭曲的符號。社會發(fā)展在工業(yè)和后工業(yè)時代的過渡中,作為審美解釋和公共藝術生產主體的人已不同程度地異化,他們受制于觀念、權力、利益等因素,突出表現為被生產本身所支配和奴化。影響審美解釋的人的獨立性和主體性的因素很大程度體現在權力場域。部分地方政府在社會事務中啟動高權力感,近距離的功能需求壓制了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公共藝術生產過多地被行政文化綁架,美學價值淪為政治和經濟利益訴求的附庸,如果這種行政文化再摻雜擁有高權力的個人的喜好,那畸形的公共藝術產品對文化生態(tài)的破壞是在所難免的。由于行政權力的過度干預,創(chuàng)作者功能式微使公共藝術生產難以從審美規(guī)律出發(fā),公共藝術從立項到創(chuàng)意等決策層面上往往缺乏自主性。行政權力需要立足社會學和美學視角統(tǒng)籌各方利益關系、保障資源和條件補給,而非具體的、無組織和不連貫的、次要的和表面的低水平解釋下的干預;發(fā)揮公共藝術生產相關方的獨立性、主體性責任,通過首要和核心的、結構化和連貫性的、抽象的、與目標相關的社會遠距離高解釋水平激活公共藝術在推動地域文化建設,凝聚地方精神,增強認同感與歸屬感等方面的重要價值。同時,還要警惕由創(chuàng)意階層、精英人士組成的高解釋水平人群的“精英權力”介入影響民眾關于公共藝術的正確認知。很多披著藝術家和精英人士外衣的所謂精英主義者從事公共藝術生產的過程中并未深入了解,甚至拒絕了解特定區(qū)域民眾的公共藝術需求,生產出很多不為人所知或大眾普遍反對的產品。公共藝術生產者受利益驅使過度向審美認知的低解釋水平屈服,能夠比較容易就公共藝術生產的結果達成共識,但會以犧牲藝術審美的價值為代價,丟失創(chuàng)作者的藝術自尊和自信。利用審美近距離人群在審美評價和意義建構等方面的弱勢會導致公共藝術生產秩序和呈現結果的混亂,對文化和藝術的傳承是一種傷害。同樣,大眾認知的正確與否也會影響公共藝術生產的過程和結果。由此,公共藝術生產者和大眾應該明確作為審美解釋的人所具有的獨立性和主體性,利用解釋水平從不同層面做出科學、合理的審美解釋,發(fā)揮審美解釋水平的美育功能,以提高社會的審美認知能力和水平。(二)影響公共藝術生產過程的價值轉化和價值增值。在公共藝術生產過程中,審美解釋水平啟動高解釋水平,透過物質生產的表象形態(tài)挖掘精神生產的深層內涵,形成公共藝術生產的文化價值增值。具體而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作為公共藝術生產的價值訴求,如果只是傳統(tǒng)元素向現代文化載體的粘貼,則停留在物質生產表層的審美低解釋水平,生產出的公共藝術產品附加值低,在相同的勞動時間內難以形成價值增值甚至成為負價值物;相反,深耕傳統(tǒng)文化底蘊,運用審美高解釋水平全面審視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辯證關系,能夠產生高附加值的公共藝術產品。審美高解釋水平的抽象化特征能夠引導公共藝術生產對已有要素進行創(chuàng)造性再造,從而產生價值增值。日本建筑師安藤忠雄在為靈園打造的作品《頭大佛殿》中,運用本質的、抽象化的高解釋水平,通過空間的審美創(chuàng)造,詮釋了生與死、過去和當下的命題,公共藝術生產過程中帶來了文化所產生的精神的價值增值。公共藝術生產的完美性表征著優(yōu)秀民族文化和社會文明的傳承,審美解釋的人的主體性是延續(xù)人類文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證。優(yōu)秀的公共藝術生產所呈現的是審美解釋的人的“主體性”特征對生產實踐的過程和結果不同解釋水平間的平衡,以及對高解釋水平的合理、有效地發(fā)揮;公共藝術生產的完美性又能反作用于審美解釋水平的提高。最終實現公共藝術生產的完美性和審美解釋的主體性和諧統(tǒng)一的“理想”狀態(tài),并通過這種理想狀態(tài)啟發(fā)和提高公共藝術生產水平。

四、結語

藝術的功能價值和美學價值一直是彼此分離與匯合的矛盾體。①公共藝術面對的是社會性的人,生產者和接受者的社會特征鏈接了藝術的功能和美學價值,使公共藝術審美行為變成一種社會行為。藝術的溝通能力,藝術家與公眾之間的感情和想法的分享是藝術價值的一部分。①審美解釋水平建立了不同階層人群在社會問題認知方面的能力,以及不同解釋水平和它們之間相互轉化的可能性,從而實現完美性與主體性有機統(tǒng)一的審美理想。面對“文化轉向”的新時代,公共藝術生產需要建立個體差異心理學和美學之間的重要橋梁。②在這個過程中科技的生態(tài)化、解釋水平對于美和美的生產的現實價值等需要在今后的理論研究和生產實踐中不斷得到深化和發(fā)展,提高公共藝術生產的質量和效益,以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作者:范振坤 單位:山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