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教案范文

時間:2023-04-09 05:46: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二年級語文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狐貍和烏鴉教案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的8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2.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懂得喜歡聽奉承話就容易受騙上當的道理。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和朗讀狐貍對烏鴉三次說的話。

2.理解課文的寓意。

3.學會掌握8個生字的音、形、義。

教學思路:

首先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課文和教師的范讀,初知課文大意,并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從課文中找出帶有生字的句子,認讀生字,識記字形,抽讀詞卡。然后從整體入手,提出問題,以問促讀,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接著部分深究,通過提問,以讀為主,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的具體內容,理清課文脈絡。最后回歸整體,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明白課文所含的道理。整個教學過程,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的“導”,重在抓住重點詞句段,以問促讀,以讀促說,以說助讀,以此理解課文內容,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思維訓練,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教學時間:

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fā)談話,出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聽過狐貍的一些故事嗎?誰知道狐貍的本性是什么樣的?(狡猾)你們見過烏鴉嗎?它和別的鳥,如黃鸝、孔雀、百靈鳥相比,它的羽毛漂亮嗎?它的叫聲好聽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狐貍和烏鴉的故事,看看這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二、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要求把帶生字的詞語,看拼音多讀兩遍。)

1.檢查自學情況。讀下面句子,注意帶點字的讀音。

(1)烏鴉在大樹上做了個窩(wō),狐貍住在大樹底下的洞(dòng)里。

(2)狐貍對烏鴉說:“您的羽(yǔ)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來就差(chà)多了,誰都愛聽您唱歌,您唱幾句(jǔ))吧!”

(3)烏鴉聽了狐貍的話,唱起歌來。哇(wà)……她剛一張嘴,肉(ròu)就掉(diào)下來了。

2.抽讀生字、生詞卡片。(先帶拼音讀,然后再去掉拼音讀。)指導學生學會生字詞。

窩洞羽毛差多了

肉哇幾句掉下來

三、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整體感知。

思考: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課文講了一只狐貍騙取了烏鴉嘴里一片肉的故事。)

第二課時

一、導語:狐貍是怎樣騙到烏鴉嘴里的這片肉的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二、分段讀講課文,重點理解烏鴉上當受騙的經過。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想一想這段有幾句話?從這里你知道什么?(兩句話。知道烏鴉住在樹上的窩里,狐貍住在樹下的洞里。他們是鄰居,彼此是了解的。)

2.默讀課文2—3自然段。

思考:烏鴉與狐貍的故事是怎么發(fā)生的?找出最能說明原因的句子。(烏鴉找到一片肉,高興地站在樹枝上,狐貍見了直流口水,想吃這片肉。點撥“直流”的意思。)

3.重點講讀4—7自然段。要求學生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想邊劃)思考:

(1)狐貍對烏鴉說了幾次話?每次都是怎么說的?為什么這樣說?

(2)烏鴉每次聽了狐貍的話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反應?結果怎樣?

學生回答時,教師相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點撥,結合看圖,幫助學生深入理解。

狐貍“想了想”,它想什么呢?(狐貍暗暗打主意,想鬼點子,讓烏鴉張口把肉掉下來。)

狐貍對烏鴉說了三次話:

第一次:“笑著”是裝出一副笑臉,“您”是“你”的尊稱,為的是討好烏鴉。

第二次:稱“親愛的烏鴉”、問孩子好,表示親近、關心,再次討好烏鴉。

第三次:“羽毛漂亮”、“嗓子好“,會唱歌,為了奉承,別有用心地吹捧——使烏鴉張口。

烏鴉聽了狐貍的話。

第一次:“不作聲”,覺得狐貍的話雖然好聽,但嘴里有肉不便回答。

第二次:“看了一眼,還是不作聲”,烏鴉有點動心了,但還是怕丟了肉,還有所警惕。

第三次:得意極了,高興得把一切都忘了,也忘了嘴里的肉,結果烏鴉受騙了,狐貍的騙局得逞。

4.朗讀指導:結合教師上述點撥之處,理解課文,體會狐貍和烏鴉各自的心情,讀出不同的語氣:

狐貍:第一次,尊敬、問候的語氣。(討好)

第二次,親近、關切的語氣。(獻媚)

第三次,夸獎、贊美的語氣。(巴結)

烏鴉:表現是愿聽好話,越聽越高興,讀“哇……”時,聲音要適當放低、拉長。

第三課時

一、分角色朗讀課文。

1.同學二人分角色朗讀。

2.全班指名分角色朗讀。

有條件的班級,可帶頭飾,進行課本劇表演。

二、理解寓意。思考:

1.課文中寫了一只怎樣的狐貍和一只怎樣的烏鴉?

2.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什么道理?(這是一只狡猾的狐貍和一只愛聽奉承話,容易上當受騙的烏鴉。懂得別有用心的人做壞事,總要采用狡猾的欺騙手段,花言巧語,阿諛奉稱,如果你只喜歡聽別人的奉承話,就容易失去警惕,受騙上當。)

三、識記字形。

重點指導以下字形。

【16-17上】【二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學設計

肉:共6筆,和“內”相比較記憶。

差:半包圍結構,和“著”相比較記憶。

看了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狐貍和烏鴉教案的人還看:

1.二年級語文上冊教案:藍色的樹葉

2.二年級上冊語文《風娃娃》教案

3.二年級上冊語文《看雪》教案

4.二年級上冊語文《歡慶》教案

篇2

雷雨

?教學目標

1.認識“壓、蟬”等5個生字,會寫“雷、烏”等9個字,正確讀寫“雷雨、烏云”等7個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說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變化,能在語境中體會“壓、垂、掛”等字運用的妙處,并抄寫句子。

4.能說出自己見到過的雨以及下雨時的情景。

?教學重難點

1.了解作者是怎樣描寫雷雨的景象的,體會用詞的準確、生動。

2.能邊讀邊想象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教學過程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1.鞏固認識“壓、蟬”等5個字,會寫“戶、新、迎、撲”這4個字。

2.能聯系語境理解詞語,體會“掛、坐”等字詞運用的準確性。

3.通過朗讀表達自己的感受。試著背誦課文。

4.能說說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變化以及自己見到的下雨的情景。

?教學過程

板塊一

鞏固生字,回顧前文

1.出示詞語,學生開火車讀。

課件出示:

壓力

蟬鳴

窗戶

垂下來

撲過來

2.根據板書,引導學生說一說雷雨前的景象。

3.雷雨前,作者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象?背一背。

在復習檢查第一課時內容的同時,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板塊二

理解感受,雷雨中景象

1.過渡:雷雨中作者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呢?自由讀一讀第4~6自然段,畫出相關詞語。

2.作者聽到了什么?

3.理解“嘩,嘩,嘩”。

(1)作者為什么連用3個“嘩”?

(2)學生交流:連用3個“嘩”可以讓讀者感受到雨下得大,下得急。

(3)指導朗讀。

4.理解“看不清”。

(1)你還能從哪兒看出雨下得大?

課件出示:

往窗外望去,樹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2)想象:雨越下越大,能看清什么?

(3)詞語積累:這么大的雨,讓你想到了哪些詞語?(傾盆大雨、滂沱大雨)

5.體會雨的變化。

(1)理解“漸漸地”:你從這個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

(2)引導學生用上“越來越……”這種句式說說雷雨中景物的變化,比如:雨越下越大,房子越來越看不清,后來雨越來越小,雷聲也越來越小。

(3)結合圖片,朗讀第4~6自然段。

6.試著背一背第4~6自然段。

【設計意圖】把文字轉化成畫面,是語言文字的內化過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雷雨的美妙。

板塊三

理解感受,雷雨后景象

1.默讀第7~8自然段,說說雨后又是怎樣的景象。

2.邊讀邊想象畫面。

(1)感受天空的變化:天亮起來了。太陽出來了。一條彩虹掛在天空。

①出示彩虹圖片,引導學生想象:彩虹像什么一樣掛在天空?你有哪些感受?

②理解“掛”。

(2)感受空氣的變化。

仔細聞一聞,你仿佛聞到了什么?

(3)感受小動物的變化。

課件出示:

蜘蛛又坐在網上。

①體會蜘蛛的心情:這時的蜘蛛是怎樣的心情?

②對比體會“坐”,與“垂下來,逃走了”作對比,從而體會到“坐”字表達出的蜘蛛的心情。

(4)和雷雨前的景象對比朗讀。

(5)試背第7~8自然段。

【設計意圖】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是語文課上的主要訓練點,也是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通過朗讀體會景象,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留心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

板塊四

遷移表達,整體提升

1.學生借助板書,說一說變化。

說說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變化??梢杂蒙衔闹械恼Z言,也可以用自己的話。先和同桌說一說,再全班指名說。

2.朗讀全文。

3.試著背誦課文。

4.聯系自己的經驗,說說自己見過的雨。

篇3

1.學會本課的3個一類字,認識1個二類字。

2.了解4個成語故事的內容,知道這4個成語的內在含義。

3.激發(fā)學生閱讀成語故事、積累成語、研究成語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一類字,了解成語的內在含義。

【教學準備】

成語故事書、成語詞典、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我們上節(jié)課學習了四個成語,都是什么呢?(刻舟求劍、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完璧歸趙、狐假虎威),說一說這些成語的含義。

2.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其他的四個成語。

二、認讀成語

(自相矛盾、掩耳盜鈴、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愚公移山)

1.自由認讀。(要求讀準字音)

2.指名領讀。(聲音洪亮)

3.齊讀。

三、講成語故事,理解成語意思

1.根據預習情況,請學生講成語故事,任選一個成語即可,其他的同學還可以進行補充。

2.根據所講故事,總結理解成語含義。

(1)自相矛盾: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后抵觸。

(2)愚公移山: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

(3)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比喻雙方爭執(zhí)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占了便宜。

(4)掩耳盜鈴:掩,遮蔽,遮蓋;盜,偷。偷盜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3.誰能說一說“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和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區(qū)別。

4.課件出示填空題。

(1)我們做事不要遇到困難就退縮,應該有( )的精神。

(2)如果不去努力,只會用謊言自欺,就是( )。

(3)心里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讀書,一下子想去打工,( ),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4)由于他們兩人不肯合作,結果把大好機會白白地送給對手,真是( )?。?/p>

(5)我等媽媽出去了,偷偷地開了電腦來玩,沒想到( ),爸爸卻提前回來了,抓了我個現形。

四、自主學習生字

1.自學生字“矛、盾、掩、盜”。書寫、擴詞。學完后同桌之間互相檢測。

2.指導書寫“矛、盾”,讓同學們講一講哪個字容易寫錯,強調“矛”的字形,注意撇不要落下。

五、課后練習

1.成語接龍:

愚公移山―山窮水盡―盡人皆知―知書達理

伯樂相馬―馬到成功―功敗垂成―成竹在胸

掉以輕心―心直口快―快馬加鞭―鞭長莫及

2.成語擴展。

(1)閱讀課后的成語,想一想這樣的成語你還知道哪些?

(2)看看老師帶來了哪些成語朋友。

課件出示:

有人物的成語:

葉公好龍 塞翁失馬 毛遂自薦 孟光舉案

有反義詞的成語:

七上八下 顛倒黑白 顛來倒去 是非分明

有動物的成語:

狐假虎威 馬到成功 雞鳴狗盜 狗急跳墻

六、總結

同學們,學習本課你有什么感受?(學生自由發(fā)言)祖國的語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妙趣橫生,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將會學到更多的知識。

七、作業(yè)

1.書寫一類生字。

2.選擇一個你喜歡的成語故事,講給家長聽。

【板書設計】

成語故事

愚公移山 (長矛) 鷸蚌相爭,

自相矛盾 (盾牌) 漁翁得利。

掩耳盜鈴 (掩蓋)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是長春版小學語文教材《成語故事》的第二課時。本課一共有八個成語組成,其中有兩個八字的成語,其余的都是四字成語。個別成語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有所接觸,比如“愚公移山、掩耳盜鈴、自相矛盾”。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有以下幾方面的體會:

1.充分的課前預習,是突破教學難點的有效方法。在課前我要求學生查閱本課的成語故事,所以在課上講成語故事的時候,學生積極踴躍,搶著回答問題。有的學生因為沒有回答問題而失落、生氣。當其他學生講成語故事的時候,他們聽得特別認真,時不時還會補充。通過成語故事,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成語的含義。本課的教學難點就這樣突破了。

2.相信學生,給他們自主學習的機會。本課的生字學習是交給學生自己學習的,通過借助書中拼音、字典、工具書來自主完成。這節(jié)課一共需要學習四個生字,“矛、盾、掩、盜”。字的音、形、義,學生完全可以自己掌握,教師只需要課堂檢測就可以了,發(fā)現問題及時糾正,這樣就節(jié)省了課堂時間,在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多講一些需要教師幫助才能解決的問題。比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兩個成語的意思,學生比較容易弄混淆,就可以多做講解,多做練習,來幫助學生區(qū)別,以便正確使用。

3.課外拓展,會帶給學生更多的興趣。在這節(jié)課的學習中,拓展了很多的課外知識,比如帶有人物的成語、帶有動物的成語。學生非常樂意接受,興趣盎然。同時,有些學生還可以列舉出其他這樣的成語,帶動了其他學生學習成語的積極性。

篇4

關鍵詞:林紓的翻譯錢鐘書“化”境“媒”“誘”“訛”

本文以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課文為文本,主要使用antconc3.2.1w軟件中的clusters、collocates、worldlist、concordance等工具來分析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的詞匯的型例比、單雙音節(jié)詞匯的多寡、詞類的分布情況、詞匯的搭配情況、平均句長以及句類分布情況,通過分析得出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的優(yōu)劣之處,以下為分析報告。

一、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詞匯的型例比分析

通過使用antconc3.2.1w中wordlist這一軟件,我們可以得出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詞匯的型例比數據如下表一所示:

通過以上表一并根據詞匯型例比公式我們可以得出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的詞匯型例比為24%,即詞匯豐富程度為24%。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的詞匯型例比為26%,即詞匯豐富程度為26%。通過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的詞匯豐富程度明顯高于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的詞匯豐富程度,這是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情況的。

二、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單雙音節(jié)詞匯的多寡

通過antconc3.2.1w這一軟件中clusters這一工具的分析可以得出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詞匯的音節(jié)長短分布情況,如下圖表二所示:

通過上圖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的詞匯總體來說是以單音節(jié)的詞匯為主,雙音節(jié)的詞匯次之,多音節(jié)的詞匯最少。就上下冊來看無論是單音節(jié)詞匯、雙音節(jié)詞匯還是多音節(jié)詞匯的數量下冊的都要多于上冊的。這都是符合人類認知的復雜性的,由易到難。就上冊來看以單音節(jié)的詞匯為主,雙音節(jié)的詞匯次之,多音節(jié)的詞匯最少,這是符合總體規(guī)律的。但是,就下冊來看雙音節(jié)的詞語是多于單音節(jié)的詞語的,多音節(jié)的詞語依然最少。

三、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主要詞類的分布情況

通過antconc3.2.1w中wordlist與cluster這一軟件,并提取了部分詞頻表,我們可以得出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主要詞類分布情況如下圖表三所示:

頻次表一: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材詞類分布頻次表(注:freq代表頻次、cluster代表詞條、v代表動詞、w代表標點符號、n代表名詞、u代表助詞、d代表副詞、a代表形容詞)

圖三: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主要詞類分布(注:圖中的數據代表詞匯的個數)

通過上頻次表一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主要詞類無論是上冊還是下冊都是以動詞、名詞、助詞、副詞、代詞為主的,其中動詞站總詞數的比例最大。上圖表三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動詞、助詞、副詞、代詞以單音節(jié)為主,名詞以雙音節(jié)為主,多音節(jié)的詞匯無論是總體來看還是在不同的詞類中來看都是最少的。

四、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主要詞匯的搭配情況

我們主要使用antconc3.2.1w中clusters及collocates這一軟件對主要詞類做了搭配方面的分析,并提取了部分詞頻表。現分析如下:

(一)動詞搭配情況

頻次表二: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材動詞分布頻次表(注:freq代表頻次、cluster代表詞條、v代表動詞、“w”代表標點符號、“說/v”表示“說”是動詞、“v了”代表動詞后是“了”)

由以上詞頻表二可以看出上冊出現的最多的動詞是“說”出現了88次,其次是“是”出現了56次,再次是“有”。下冊出現的最多的動詞是“是”出現了84次,其次是“說”出現了82次,再次是“有”。無論是上冊還是下冊出現在動詞后的頻率最高的都是“了”。由此可知在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中“說、是、有”這三個動詞占據了動詞的主要部分,而且與動詞搭配最頻繁的是“了”。

(二)名詞搭配情況

頻次表三: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材名詞分布頻次表(注:freq代表頻次、cluster代表詞條、n代表名詞、“w”代表標點符號、“n的”代表名詞后是“的”)

由上頻次表三來看無論是上冊還是上冊,名詞后出現的除了標點符號以外最多的就是助詞“的”了,這可能與名詞常做定語修飾中心詞有關,而“的”是定語

的標志。

(三)助詞搭配情況

關于助詞我們主要分析“的”“地”“得”的搭配使用情況。

頻次表四: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材助詞分布頻次表(注:freq代表頻次、cluster代表詞條、u代表助詞、“w”代表標點符號、“著/u”表示“著”是助詞)

由上頻次表四來看在“的、得、地”三個使用最頻繁的是助詞“的”,而助詞“的”是定語的標志,由此可知小學二年級定中搭配的詞匯相對于狀中搭配與動補搭配的詞匯來說是較多的。

五、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的平均句長

通過antconc3.2.1w這一軟件中clusters這一工具的分析可以得出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下冊的平均句長,如下表四所示:

通過表四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上冊的平均句長略短于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下冊的平均句長,這是符合學生學習的難度的。

我們還將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的平均句長與人教版小學一年級及三語文教材的平均句長進行了對比,對比分析后發(fā)現隨著年級的增高平均句長也在增長。

六、結語

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就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下冊語文教材來看,人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的安排是有優(yōu)劣之分的。

其優(yōu)勢在于它的詞匯的型例比、詞匯音節(jié)的多寡、詞類的分布情況、詞匯的搭配情況、平均句長以及句類分布情況難易程度的分布是符合小學生認知發(fā)展情況的,即由上冊到下冊詞匯越來越豐富,平均句長也是逐漸加長的,句類也是由數量多的陳述句到數量少的疑問句來分布的。

篇5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復習上節(jié)課詞語,學習“途、旅”兩個生字。聯系上下文理解“竊竊私語”“澎湃”“蘊藏”“儲藏”等詞語的意思。

3.通過朗讀品味語言文字,了解海底的景色奇異、物產豐富,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探索海底世界的興趣。

4.繼續(xù)鞏固總分的構段方法。學習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等寫作手法的使用,初步感知說明文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品位語言文字,了解課文從哪幾個方面描寫海底世界的。感悟海底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

教學難點:體會關鍵詞語、句子的表達效果。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上節(jié)課同學們和孟老師一起初步領略了海底世界的奇異景色,這節(jié)課由沈老師與同學們一起繼續(xù)探索神秘的海底世界。(生:齊讀課題。)

2.不知道同學們對上節(jié)課學習的生字和詞語掌握的怎么樣,現在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這些生字朋友。(復習詞語)

3.在一望無際的大海深處,那里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呢?

(生;景色奇異物產豐富)

4.?浩瀚的海洋,奇異的世界,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到海洋深處有各種各樣的聲音,誰來說一說有哪些聲音呢?(生:匯報)

二、看生物

過渡:海底動物發(fā)出的聲音可真奇妙,它們的活動更有趣,讓我們一起去海底探秘吧!

1.

請同學們把書翻到23課,自由大聲朗讀課文。

2.給你印象最深的動物是什么?誰來和大家說一說。學生匯報,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在課件上出示。

預設:

(1)

海參靠肌肉伸縮爬行,每小時只能前進四米。

①海參是怎樣活動的?(生:靠肌肉伸縮爬行)師做手勢幫助學生理解“伸縮”。你見過什么動物也是這樣前進的?(生:毛毛蟲、蚯蚓、蝸牛等)

②它們的活動有什么特點呢?(生:慢)你從哪里看出來的?(生;只能前進四米)我們走四米(生:一塊黑板長)只需幾秒鐘,它卻要花整整一個小時,可真夠慢的。

③指導朗讀:誰能通過朗讀把海參活動的速度慢讀出來?生生互評

(2)梭子魚每小時能游幾十千米,攻擊其他動物的時候,比普通的火車還要快。

①你從這句話里知道了什么?(生:快)從哪里看出來的呢?(生:每小時幾千米)還有嗎?(生:比普通的火車還要快)火車的前進速度怎么樣?梭子魚的速度——比火車還要快。這種說明方法是?(生:作比較)能有幾千米是什么說明方法?(生:列數字)

②指導朗讀:同樣一小時的時間,梭子魚能游幾十千米,而海參只能前進四米,這梭子魚的速度可是海參的幾萬倍啊。你能通過朗讀把梭子魚游得速度快讀出來嗎?(找3名同學讀這句話)說說他讀的怎么樣?

(3)烏賊和章魚能突然向前方噴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①烏賊和章魚是怎么活動的呢?(生:突然向前方噴水)什么叫反推力?同學們課前搜集了資料,誰能有一兩句話來補充說明一下烏賊和章魚的活動特點?

材料:烏賊和章魚在水里活動時,經過身體側面的孔和前面的特別漏斗,把水吸入腮腔,然后通過漏斗用力把水壓出體外!就得到反向的推力!使它們能推動身體游走了。

你能來表演一下嗎?那你知道還有什么動物也是這樣活動的嗎?

②烏賊和章魚多可愛呀,你能讀好這個句子嗎?接著誰再來接著匯報?

(4)有些貝類自己不動,但能巴在輪船底下做免費的長途旅行。

①“巴”是什么意思呢?你能換個意思相近的詞嗎?(生:貼)

②指導朗讀:這些貝類可真悠閑啊,自己不動,輪船航行到哪兒,它們就旅行到哪兒。誰來讀?

(5)

學習生字:大家來看看這個生字,誰認識?

“途”:開火車讀,齊讀,說說它是什么結構?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書寫時要注意什么?(課件演示筆順)師板書生書空,請同學們在本上描紅這個字。

“旅”:齊讀字音,說說它是什么結構?觀察一下書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老師板書學生書空,請學生在本上描紅這個字

孩子們誰能繼續(xù)來介紹你感興趣的動物

(6)還有些深水魚,它們自身就有發(fā)光器官,游動起來像閃爍的星星。

在漆黑的深海里,有一閃一閃的亮光,那就是——深水魚。這兒把什么比作什么呢?這又是什么說明方法?(生:打比方)

師:在一片漆黑中,深水魚如點點星光,十分美麗!我們一起來看看奇妙的海底世界吧,播放視頻。

3.請同學們端起書來我們一起大聲朗讀這一自然段。聽了同學們的朗讀我似乎暢游在浩瀚的海底世界里,真是身心舒暢。

4.現在我想請同學們再來讀一遍這一自然段,這次要大家邊讀邊思考:這段文字是圍繞哪一句話來寫的?(生:圍繞第一句話寫的)第一句話總領全段,后面的內容都是圍繞第一句話分別來介紹海底動物的活動特點,這樣的段落結構就是先(生:總起)后(生:分述)也就是總分的結構特點。

過渡:在遼闊的海洋里,除了生活著形形的動物之外,還有種類繁多、形態(tài)萬千的海洋植物以及豐富的礦產資源。自讀課文第四、五自然段,小組討論交流:海洋植物和礦產有什么特點?

5.?匯報:你對文中的海底植物有哪些了解?差異很大?具體說一說

海底植物的差異大體現在哪里?(生:色彩多種多樣,形態(tài)各不相同)

(生:顏色多,有褐色、有紫色、有紅色)

(生:以海藻為例,小的肉眼看不見,大的長達幾百米,而且有“八千多種”可以想象形態(tài)的多種多樣。)

用一兩句話說一下你搜集到關于海洋植物的資料(生匯報)

師:海底還有許許多多的植物,這些植物的差異就不再舉例了。

三、知礦產

過渡:誰來繼續(xù)匯報?(生:海底的動物真多,海底的植物也很多,那海底的礦產也多)

1.從“富含”這個詞你體會到什么?(生:海底的礦產多)

生1:礦產有煤、鐵、石油、天然氣、稀有金屬……

師:這些礦物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很大的作用。

生2:海底的地形也是很復雜的,有山峰,有峽谷,真是奇妙!

師;也許還有什么地形呢?(生:森林、草原……)

2、指導朗讀:你喜歡哪一部分內容就讀哪一段。學生自由讀課文。

四、總結課文

1.師:正因為海底有這么多的動物、植物、礦物,所以海底是個物產豐富的世界;又因為海底有這么多的動物、植物,地形也復雜多變,所以海底是個景色奇異的世界。也就是說,海底世界景象的奇異和豐富的物產是分不開的。這么奇妙的海底世界,難怪作者要贊嘆:海底真是個——(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這也是發(fā)自我們內心的贊美。再讀!這也是贊美大海、贊美神奇的大自然。再讀!

2、這節(jié)課我們跟隨作者一起遨游的了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海底世界,那里是那么的神奇與富饒。我們現在回顧一下:作者以一個疑問句引出課文,隨后圍繞動物的聲音、活動、海底植物、礦產、地形進行具體描寫,最后總結全文:海底真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世界。與課文開頭照應,是對第一自然段的回答。這樣的文章結構渾然一體,清晰明了,引入思考,這就是:總、分、總的結構特點。

3.延伸:浩瀚的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搖籃,它哺育這形形的海洋動物,儲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大海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其實,人類對海底還沒有完全認識,這座寶庫就等著我們去探索,去開發(fā)。今天我們努力學習本來;明天我們就向大海進發(fā)。

五、板書設計

聲音---竊竊私語

動物---多種多樣????????景色奇異

23.海底世界??????植物----種類繁多???????物產豐富

篇6

1.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醉翁亭記》 教學設計。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積累文言詞匯,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主題。

(2)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的朗讀錄音帶。

2.將本課知識點制作成課堂使用的幻燈片。

3.學生準備漢語詞典、文言文詞典等工具書。

設計思路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guī)定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重點要放在熟讀和背誦上,在此基礎上基本理解課文的內容?;诖耍疚慕虒W從讓學生熟讀課文起始,通過反復誦讀,使學生對課文大意有個初步感知;然后,指導學生以二人小組和全班討論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這是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

對于基本理解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目標,擬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體會作者文中蘊含著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學生對此有所體會或了解,便能達到這一教學目標。

本文語言駢散結合,讀起來上口。因此,將朗讀、背誦確定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背誦一定量的名篇,對學生是終生有益的,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內容和寫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讀的東西,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讀、背為本課教學的第一重點。同時,并不忽視引導學生對全文基本內容的理解,只不過處理上采用了較為簡潔的思路而已——抓住一個“樂”字,體會作者所樂的內涵。應該說,學生能夠理解了這個“樂”,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悶,他經常去滁州西南的瑯琊山飲酒抒懷,并與山寺內的住持智仙和尚結為莫逆之交。智仙為方便好友游訪,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歐陽修休息、飲酒。歐陽修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為這座亭子命名。后來,便寫了《醉翁亭記》。

本文是慶歷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時寫的。文章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huán)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醉翁亭記》 教學設計》。

二、讀課文

1.聽讀。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要求: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2.正音。

(幻燈出示下列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

3.學生試讀課文。

朗讀課文。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1)陳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環(huán)滁皆山也?,樼鹨病?/p>

(2)肯定(用于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謂也。

(3)感嘆(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后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為連接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jié)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旬式,讀時節(jié)奏要富于變化,悅耳動聽。

4.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5.指定一位學生朗讀,集體糾正讀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篇7

一、閱讀短文,完成練習。

夏天

夏天的午后,太陽像一一個大火球。

柳葉打著卷兒,花兒低著頭,湖水也烤熱了。小魚該不會煮熟吧!啊,別急別急!蜻蜓飛來了,飛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轉圈,報告著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

風來了,云黑了,打閃了,雷公公跑來啦!嘩,嘩,嘩,大雨快活地下了起來。

下了一陣雨,風去了,云散了,閃停了,雷公公回家了。太陽又出來了,天邊掛起了一道彩虹。

柳葉、花兒滴著水珠,像剛洗完澡,多干凈,多精神。湖里,小魚擺著尾巴游得多高興。

湖邊,有人乘涼,有人散步。石拱橋上走著一隊小學生。湖水像一面鏡子,照著天,照著橋,照著那隊過橋的小學生。?。∷麄兌嘞褚蝗盒▲B飛過雨后的彩虹。

1.這篇短文共有(

)個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有(

)句話。

2.短文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

3.文中用了許多比喻句,請用“_____”畫出來。

4.用波浪線畫出喜歡的句子讀讀、背背。

二、閱讀短文,完成練習。

太空生活既驚險又有趣

航天員在飛船里第一次照鏡子,會驚奇地發(fā)現自已的面孔發(fā)生了變化:肌肉變松了,顴骨高高凸起,臉變腫了,眼眶大了,連額頭和頸項上的血管也突出來了。

初到太空的幾天中,航天員的腿部顯得瘦多了,尤其是小腿顯得更細了,這種現象叫作“太空鳥腿現象”。

1.根據短文內容連線。

肌肉

變大

顴骨

腫脹

臉部

變松

眼眶

凸起

血管

突出來

2.我能把短文中的詞,替換成另外一個詞。

驚奇——(

尤其——(

3.什么是“太空鳥腿現象”?用“

”畫出來。

4.按要求寫句子。

(1)“有趣”排在句子的前頭:有趣的_______。

(2)“有趣”排在句子的后面:________有趣!

(3)“有趣”排在句子的中間:______有趣的_______。

三、閱讀短文,完成練習。

澳大利亞的報時“怪石”

巖石能報時?聽起來近乎是天方夜譚(tán),但在澳大利亞中部阿利斯(sī)西南的茫茫沙漠中,確實有一塊能“報時”的怪石。這塊怪石高達348米,周長約8000米,僅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就可能有幾億噸重。

這塊怪石能通過每天有規(guī)律地改變顏色來告訴人們時間:早晨,陽光普照的時候,它為棕(zōng)色;中午,烈日當空的時候,它為灰藍色;傍晚,夕陽西沉的時候,它為紅色。它是當地居民的“標準時鐘”,當地居民根據它一日三次的顏色變化來安排農事以及日常生活。

為了解釋怪石“報時”的現象,許多考古學家和地質學家對怪石所處的氣候條件、地理環(huán)境進行了詳細考察,并對怪石的結構成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1.報時“怪石”的形狀是什么樣的?請你用橫線畫出來。

2.根據短文內容填空。

怪石通過________________來告訴人們時間,它成為當地居民的“___________”,人們根據它一日三次的____________來安排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

3.怪石“報時”分為三個時間段,每個時間段是什么顏色的?用線連一連。

早晨

棕色

中午

紅色

傍晚

灰藍色

參考答案

一、1.六

2.

雨前

雨中

雨后

3.夏天的午后,太陽像一個大火球。湖水像一面鏡子,照著天,照著橋,照著那隊過橋的小學生。他們多像一群小鳥飛過雨后的彩虹。

4.柳葉、花兒滴著水珠,像剛洗完澡,多干凈,多精神。湖里,小魚擺著尾巴游得多高興。

二、1.

2.驚訝

特別

3.初到太空的幾天中,航天員的腿部顯得瘦多了,尤其是小腿顯得更細了。

4.(1)故事

(2)這個孩子真

(3)這些

東西是我的

三、1.這塊怪石高達348米,周長約8000米,僅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就可能有幾億噸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