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術后護理要點范文

時間:2023-08-04 17:38: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骨科術后護理要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骨科術后護理要點

篇1

關鍵詞:老年患者;股骨頭置換術;康復護理

股骨頭置換術是臨床骨科治療中常用的方法,而術后康復護理順利開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保證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1-2]。為探討股骨頭術后護理的臨床應用價值,筆者選取山西省高平市人民醫(yī)院實施股骨頭置換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間,我院實施治股骨頭置換術的患者103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4例,女59例,年齡62~89歲,平均(73.43±4.45)歲;股骨頭陳舊性骨折41例(39.81%),股骨頸新鮮骨折62例(60.19%),雙側股骨頭壞死33例(32.04%)。

1.2  研究方法:采用總結回顧分析法,將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并與經(jīng)治醫(yī)師、責任護士共同探討病例,探討老年患者股骨頭置換術后的康復護理要點與臨床使用價值。采用Microsoft  Excel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 護理要點

2.1  麻醉后護理:術后患者回室,將枕頭除去,頭偏向一側,保持平臥6~8 h,每15~30 min監(jiān)測血壓、脈搏以及呼吸,協(xié)助患足穿釘子鞋,保持患肢中立位。

2.2  疼痛護理:在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就會感到切口的疼痛,尤其在24 h內最劇烈,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以減輕患者康復。

2.3  切口及引流管護理:嚴格無菌操作,保持傷口的敷料清潔干燥,一旦發(fā)現(xiàn)滲血、滲液時要及時更換。注意觀察引流管有無受壓、扭曲、脫出、引流液量及顏色,保持負壓引流通暢,一般48~72 h拔除引流管。

2.4  基礎護理:保持患者口腔清潔,加強口腔護理,在減少患者肺部感染的同時增進食欲。保持床鋪干燥、清潔、平整,保持睡氣墊,為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預防壓瘡,每2小時抬臀按摩受壓部位一次,保持呼吸道通暢,教會家屬幫助患者正確咳嗽[3]。如果患者咳嗽無力,可進行霧化吸入,必要時進行吸痰處理。

2.5  飲食指導:合理安排患者飲食,應給予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富含維生素、含鈣高的食物,以增強患者的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愈合。

2.6  心理護理:老人在治療中,多因疼痛、功能障礙、經(jīng)濟負擔重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思想包袱沉重,甚至有放棄治療和輕生的念頭[4]。因此,護士應耐心聽取患者的述說,多加體貼患者,每項治療護理操作熟練,動作輕柔,盡量減少患者的痛苦。經(jīng)常鼓勵患者,使其重獲信心,早日康復出院安度晚年。

2.7  健康教育:護士在護理工作中根據(jù)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如年齡、性別、文化水平、經(jīng)濟狀況、社會地位等),因人施教,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講解既能使患者聽懂又能使患者完全掌握,并且要求家屬共同參與,以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8  指導功能鍛煉:一般與術后第2天,指導患者行肢體鍛煉,同時在指導鍛煉時,反復示范,直至患者或家屬掌握為止。詳細講解示范鍛煉的方法、時間、目的及注意事項。鍛煉不宜操之過急,應循序漸進,防止患者再骨折或肌肉損傷。

2.9  術后并發(fā)癥的護理:由于老年患者血黏普遍增高,加之術后肢體活動極少,易產(chǎn)生下肢深靜脈栓塞,術后應鼓勵患者進行股四頭肌鍛煉,防止深靜脈栓塞[4]。

2.10  出院指導:囑患者術后半年內,為防止假體脫出,應避免患肢行外旋、內收、下蹲、盤腿、坐矮凳或軟沙發(fā)及側臥屈髖。一旦發(fā)生假體脫位,立即制動并及時就診。提醒患者注意愛惜假體,禁止單腿跳躍,避免過度負重,防止粗暴或過度活動。

3 討論

由于激素水平的改變和鈣吸收能力的下降,老年人常出現(xiàn)骨質疏松,因此極易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骨折,特別是股骨頭骨折。當股骨頭的血液循環(huán)遭到破壞后,骨折難以愈合繼而引發(fā)股骨頭壞死,給老年患者的生活帶來諸多困難[5]。因此,對于此類患者,臨床上通常選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以解決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問題。而護理康復是術后護理的要點,老年人接受新事物比較慢,反應和行動比較遲緩,而且由于體質較弱而對手術的耐受力差,也對術后康復缺乏信心,這都不利于老人術后的康復[6]。護士必須給予全面的康復護理,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本次研究中,通過康復護理,所有患者都順利出院,并且對在院期間的護理普遍表示滿意。總之,對患者實施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狀況,促進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4 參考文獻

[1] 李武平.外科護理[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183.

[2] 陳建華.股骨頸骨折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53例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8,46(8):121.

[3] 任清霞.骨科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及護理[J].中國實用醫(yī)藥,2008,12(21):361.

[4] 陳艷輝.淺談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健康教育及康復指導[J].中外醫(yī)療,2010,29(1):145.

篇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2010年7月到2011年2月在我院骨科進行治療的846例患者進行研究,其中男性為654例,占77.30%,女性為192例,占22.70%,年齡分布為38.9±9.7歲,最大年齡為67歲,最小年齡為12歲,病因研究分析車禍致傷為441例。高處墜傷為214例,運動致傷為138例,其他原因為53例。所有研究對象均簽訂知情同意書,愿意參加本研究。按照是否進行健康教育干預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未進行健康教育,研究組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病因比較均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0.05),說明具有可比性。

1.2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分為術前健康教育,術后健康教育和出院健康教育三個方面。

1.2.1術前健康教育

主要是通過對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建立積極的心態(tài)。首先在患者入院時由主管護士進行住院環(huán)境、合理飲食和個人衛(wèi)生教育,通過入院時健康教育可有效的加快患者及其家屬適應醫(yī)院環(huán)境,熟悉醫(yī)務人員和知曉注意事項,建立相互信任的醫(yī)患關系,積極的配合完成檢查治療任務。針對骨科患者臥病時間較長且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容易引起焦慮和緊張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和管理,介紹積極心態(tài)的重要作用及手術注意事項。注意手術前準備充分,例如醫(yī)療器械、試劑和血液等。進行必要的術前鍛煉,以加快適應術后長期臥床的需要。

1.2.2術后健康教育

由于骨科患者術后需進行長時間的臥床,造成患者進食及排尿的困難,因此必須采取必要的健康教育,要求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必要的配合;采取有效的祛痰法和皮膚護理法,防止出現(xiàn)臥床褥瘡或感染。采取石膏固定的患者應對其介紹固定及牽引的注意事項,對患者患肢進行末梢循環(huán)檢查。在臥床后期應指導患者進行適宜的功能鍛煉。

1.2.3出院后健康教育

患者出院后需要進行長期臥床或在家修養(yǎng),此時功能鍛煉和復查是治療的要點。進行積極的循序漸進的功能鍛煉,由少到多,由簡單到復雜。建立良好的家庭訪問和指導,進行定期電話指導,并防治手術感染和褥瘡的發(fā)生。

篇3

1 臨床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骨科住院患者76例,其中男50例女26例,年齡18~70歲,包括括股骨頸骨折、胸腰椎骨折、肱骨骨折、脛腓骨骨折、肩胛骨骨折、鎖骨骨折等。文化程度大專以上3例,高中以上13例,初中20例,初中以下30例。

2 健康教育的方法

2.1 講授法。先采用集體講授法,向患者及家屬講解骨科疾病特點,在治療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及相關康復護理方法。另外在責任護士下病房的時候,要鼓勵患者積極說出心中的問題,并給與詳細耐心的解答,提高信息的溝通與教育的效果。

2.2 操作示范法。采用現(xiàn)場演示及教授的方法,將藥物的用法、自我護理方法、常見并發(fā)癥的防治方法、功能鍛煉的具體方法等教授患者及家屬,具體動作如翻身、按摩、叩背、功能鍛煉等,向患者及家屬進行現(xiàn)場操作示范,使患者及家屬獲得感性認識。

2.3 書面法。在醫(yī)院走廊的墻壁上制作板報或宣傳欄,宣傳住院須知、骨科疾病的醫(yī)學知識、骨科疾病的防治要點等,介紹骨科疾病的康復知識。將比較重要或難懂的內容制成圖文并配以通俗易懂的宣傳卡片或手冊,供患者及家屬閱讀,以達到患者及家屬明白了解的目的。

2.4 針對性教育法。根據(jù)患者的個體狀況,“因人而異、因病而異”進行針對化教育,對情緒極不穩(wěn)定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對不識字的的患者將內容詳細講解給其家屬。

3 健康教育的內容

3.1 入院教育。由于所住醫(yī)院對病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再加上患者身患疾病,往往會產(chǎn)生陌生、緊張、焦慮感,甚至有些老人會出現(xiàn)不愿住在醫(yī)院的情況。在入院時醫(yī)護人員就要重視患者的情況,爭取患者的信任感。護士應根據(jù)不同患者的需要采取各種方法,熱情接待每位患者,責任護士應主動、熱情地向其介紹病區(qū)環(huán)境入院須知、主治醫(yī)生、探視陪護制度、病區(qū)的作息時間、安全注意事項,介紹疾病的診斷診療和個人衛(wèi)生常識等,從而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恐懼感,使其盡快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適應醫(yī)院生活。及時對患者做好心理疏導,克服心理障礙,幫助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狀態(tài)接受治療。

3.2 術前教育。護士必須以細致的工作態(tài)度、站在患者的角度,認真負責的為患者服務。一方面向患者介紹手術前各項檢查的意義、目的、方法及術后護理的重要性,使患者了解治療過程,心理有所準備,從而緩解緊張、恐懼的心理。另一方面,做好術前囑咐患者戒酒、戒煙,預防感冒的工作,和加強營養(yǎng)、增加高熱量、高蛋白飲食的攝入等。最后,護士還應該利用自己的知識和經(jīng)驗對患者進行開導和安慰,幫助患者穩(wěn)定情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積極配合醫(yī)生的治療。

3.3 術后健康教育。術后護士應向患者及家屬講明麻醉術后的相關注意事項,連硬膜外麻醉患者強調應去枕平臥,明確患者進食的時間和目的,幫助患者知曉術后自行排尿的方法和者患者出現(xiàn)排尿障礙的處理方法。還應該幫助患者了解有效排痰法與皮膚自護法及加強營養(yǎng)及粗纖維飲食的重要性。另外,護士應根據(jù)病人骨折部位告訴告訴患者應保持的適當,如抬高患肢、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等。向石膏夾板外固定、行各種牽引術的患者講清目的與相關注意事項,觀察患肢末梢循環(huán),保持有效的牽引同時向患者做示范說明如何實施。

3.4 康復訓練??茖W的功能鍛煉可以有效的增強患者的肌力,避免患者的肌肉出現(xiàn)萎縮,防止患者的軟組織粘連,達到有效的促進患者身體局部或者全身血液循環(huán)的目的,從而預防患者發(fā)生關節(jié)僵硬的情況,有效的維護和恢復患者的關節(jié)功能,有利于患者的疾病康復。對于骨科護士來說,這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在工作中,護士應該對骨科患者的功能訓練進行詳細計劃、介紹,在鍛煉的過程中,利用說教、鼓勵、表揚等各種方式調動患者的積極性,提高訓練效果。

3.5 出院教育。對于骨科疾病的患者來說,出院后還需要在家進行長時間的休養(yǎng),所以把醫(yī)院的護理延伸到家里是十分必要的。讓病人及家屬了解出院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和護理要點及注意事項,是出院教育中應該做到的。另外,囑咐患者保持舒暢的心情,適當參加體育活動,戒煙戒酒,合理飲食,注意休息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出院并不代表和醫(yī)院完全切斷聯(lián)系了,醫(yī)院和患者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有問題時患者及時和醫(yī)院進行溝通,做好定期復查,醫(yī)院進行定期電話回訪,都是必要的。

4 結果

我院76名骨病患者住院后,通過健康教育獲得了良好的指導,掌握了部分康復知識,培養(yǎng)了康復意識。傷后能自行翻身者達100%,部分生活自理者達95%,獲得肢體康復最佳功能者達93%。

5 小結

健康教育在疾病治療和功能恢復過程中顯得越來越重要,越來越被重視。由于骨科疾病的發(fā)病特點,健康教育始終貫穿著骨科疾病治療的整個過程,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疾病的康復。所以護士應加強健康教育的學習,給予病人積極正確的教育指導,發(fā)揮健康教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張明珍.健康教育在骨科臨床護理的應用探討學[J].吉林醫(yī)學,2010年6月第31卷第18期

[2] 王美萍,黃君.護理健康教育在骨科臨床護理過程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09,18(22)

篇4

【摘要】目的:評價無痛病房在骨科術后功能鍛煉中的作用。方法:將2011年3月至9月收住于新余市人民醫(yī)院骨一科手術病人共4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進行探討。結果:術后3天及7天兩組病人在視覺模擬量表隨機分為觀察組以疼痛評估及鎮(zhèn)痛與對照組僅予以一般常規(guī)護理。結果:兩組病人在疼痛視覺、量表評分存在統(tǒng)計差異。結論:無痛病房能提高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使患者更加配合功能康復鍛煉,促進術后恢復,減少并發(fā)癥。

【關鍵詞】 無痛病房 骨科 術后 功能鍛煉 作用

疼痛是骨科患者最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劇烈和長期的疼痛會影響到人體各器官系統(tǒng)的功能,患者由于疼痛不愿主動功能鍛煉,影響術后恢復,增加住院天數(shù),疼痛作為第“五大生命體征”已成為臨床醫(yī)護人員日常觀察的常規(guī)項目[1]。我科提出無痛病房概念,從傳統(tǒng)護理方式上進行改革,于2011年3月至9月開展新型護理,注重患者無痛為主,使患者能主動配合功能鍛煉,保持心理放松。我們將新型護理的結果與傳統(tǒng)護理方式進行了分析對比。

1、 臨床資料

我科從今年3月份開展無痛病房以來,從我科收治并實施手術治療的患者抽取因各種原因沒有進行無痛護理的病人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齡39-76歲,平均年齡62歲,病人種類如下:全髖置換術,脛腓骨骨折術,肱骨骨折術,腰椎骨折術,所有手術均為擇期手術。并以1:1配對方式選取同類骨折及手術并采用無痛護理的病人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齡42-72歲,平均年齡59歲。

2. 護理要點

2.1 病人準備

患者術后返回病房,觀察神志、生命體征及傷口疼痛情況,運用心理學知識了解病人的心理活動,向病人提供有關手術后的信息及護理上的支持[2]協(xié)助病人擺好及管道,指導鎮(zhèn)痛泵的使用。

2.2 術后一般護理

患者術后去枕平臥,禁食禁飲6小時,將患肢置功能位,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與切口滲血情況,按“疼痛評估記錄表”詢問患者傷口疼痛情況,給予評分及評級。

2.3 不同分組護理方式

觀察組20例,手術前后按照指定的方案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指導患者家屬協(xié)助并監(jiān)督患者,對照組20例,僅按術后常規(guī)指導功能鍛煉。

2.4 觀察組功能鍛煉方案

2.4.1 術前指導

入院后向患者解釋病情并提供心理支持,解除病人對手術的恐慌、焦慮,進行術前宣教,向其解釋術后功能鍛煉與手術同等重要,術前進行一些肢體的擺放,鼓勵病人多做深呼吸。

2.4.2 術后功能鍛煉的訓練

向病人及家屬講解術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通過正確有效的功能鍛煉,可促進傷口愈合,有利于靜脈回流,消除腫脹?;颊咝g后返回病房,詢問傷口疼痛情況,即刻進行疼痛評估,6小時候后再評估一次。對于評估分值≦3分的患者,可指導患肢進行肌肉等長收縮運動;對于評估分值≧5分的患者,護士遵醫(yī)囑給予鎮(zhèn)痛處理后,每4小時評估一次,直至≤3分,循序漸進的進行功能鍛煉。

2.4.3 對照組功能鍛煉法

按照術后6小時麻醉消失即可指導患肢肌肉等長收縮運動,而不向患者評估患肢疼痛情況以及制定術后“疼痛評估記錄表”

3. 結果

篇5

【關鍵詞】 無痛病房; 骨折; 機體疼痛; 滿意度; 護理管理

Application of Painless Ward Nursing Management Mode in Patients with Fracture and Its Effect on Pain and Satisfaction/OUYANG Lang,YANG Yue-ying,OUYANG Li-yi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6):078-081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ainless ward management mode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Method:79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outine group,and the patients received general nursing mode;painless ward was set up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May 2016,improved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79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group.The nursing satisfaction,evaluation score of life quality,pain degree and comfort level of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patients in research group was 96.20%,which was higher than 77.22%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ainless ward; Fracture; Body pain; Satisfaction; Nursing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in Qingxin District of Qingyuan City,Qingyuan 5118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6.021

骨科主要收治的疾病類型包括骨折、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對于此類患者主要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固定骨折部位、手法復位、用藥治療等,但治療期間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機體疼痛感,影響患者身心舒適度[1-2]。而骨科醫(yī)護工作者應積極改進科室傳統(tǒng)護理模式,以患者機體感受為護理目標,為其提供舒適護理服務,住院期間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關懷護理、飲食指導及心理護理等措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本研究于2015年3月-2016年5月在本院科室設置無痛病房,科室護士長聯(lián)合醫(yī)院領導層制定全面的無痛病房護理管理計劃,明確具體的護理計劃、服務流程、及操作標準過程等,醫(yī)護人員共同努力,以將其機體疼痛作為護理目標,開展護理服務[3-4]。本文研究在骨科建立無痛病房管理模式的應用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于2014年2月-2016年5月骨科科室實施兩種護理管理模式,將不同時間段收治的患者分為常規(guī)組與研究組,每組79例骨科患者,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X線片檢查、手法觸診等確診為骨折;患者主訴骨折部位疼痛,影響日?;顒覽5]。排除標準:交流障礙患者;合并嚴重并發(fā)疾病的患者;不能較好配合研究患者。常規(guī)組包括男47例,女32例,年齡25~75歲,平均(46.2±9.6)歲;疾病類型:車禍導致多處骨折傷21例、跌倒導致股骨頸骨折20例、風濕性關節(jié)炎30例、踝骨骨折8例;平均住院時間(30.2±5.6)d。研究組包括男45例,女34例,年齡26~73歲,平均(47.9±10.2)歲;疾病類型:車禍導致多處骨折傷20例、跌倒導致股骨頸骨折21例、風濕性關節(jié)炎31例、踝骨骨折7例;平均住院時間(31.5±6.0)d。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取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護理方法

1.2.1 常規(guī)組 常規(guī)組接受一般護理模式,包括為入院患者積極評估疾病現(xiàn)狀、為患者加強心理護理、做好檢查工作、疾病確診后及時告知患者病情、進行知識宣教、了解患者內心想法及主訴,提供較好治療環(huán)境,對于需要手術治療患者及時告知手術具體過程,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加強護患溝通,術后及時觀察患者疼痛表現(xiàn),監(jiān)測體征變化,為其加強干預。及時遵醫(yī)囑為患者使用鎮(zhèn)痛藥物,做好護理、定期協(xié)助患者翻身拍背,早期行健康指導,強調術后家庭療養(yǎng)要點及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情況,加強術后隨訪干預[6-7]。

1.2.2 研究組 骨科建立無痛病房,(1)首先成立無痛小組,組員包括護士長、骨科醫(yī)師及護師等,所有成員均需接受專業(yè)培訓、內容包括疼痛評估、干預、藥物使用方法、不良反應、心理關懷、舒適護理服務等,定期組織接受培訓;護士長應及時為組員組織講座授課、邀請兄弟醫(yī)院的著名骨科醫(yī)師來院進行經(jīng)驗交流,護士的主要任務包括對入院患者積極評估疼痛情況、掌握疼痛藥物干預的指征,制定護理診斷,積極落實止痛措施[8-9]。(2)患者入院后及時提供健康指導,包括為其加強疾病知識宣教,為患者發(fā)放健康指導,讓患者了解疼痛知識,為患者講述無痛病房概念,包括常用的鎮(zhèn)痛藥物,加強護患交流,及時評估患者對于疼痛知識的理解程度,囑咐患者準確描述自身疼痛表現(xiàn)與性質,護士應及時在術后了解患者疼痛情況,如患者24 h內主訴疼痛次數(shù)超過2次即符合用藥標準。(3)患者入院當天,應及時了解疼痛情況以及鎮(zhèn)痛需求,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囑咐患者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告知無痛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痛,而是最大程度上降低疼痛感?;颊呷朐汉蟠稳?,護士應及時評估患者機體健康狀況,了解患者骨折表現(xiàn)、機體疼痛程度、手術時間及創(chuàng)傷情況,提前制定患者術后鎮(zhèn)痛方案。(4)手術結束后及時護送患者返回病房,評估患者健康狀況,術中體征變化及術后體征變化,為患者加強術后鎮(zhèn)痛模式,按照疼痛評分采取疼痛措施,疼痛早期采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進行鎮(zhèn)痛,醫(yī)師下達長期醫(yī)囑,根據(jù)患者表現(xiàn)而選擇用藥。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1)患者對臨床護理服務滿意度表現(xiàn),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例數(shù)+一般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采用疼痛測評表(VAS)觀察患者干預后機體疼痛情況[10],采用10分制,0分表示無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對患者日?;顒佑绊戄^小,無需用藥干預;中度:4~6分,患者感到疼痛,可使用藥物緩解;重度:7~10分,疼痛感覺較重,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患者不能忍受,需及時采用措施干預。疼痛緩解度=(無痛例數(shù)+輕度疼痛例數(shù))/例數(shù)×100%。(3)采用(SF-36)生活質量評分表對患者進行評估[11],主要指標包括日常活動、戶外活動、社會融入度及心理情緒等,總分為100分,單項指標為25分,得分較高者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較好。了解患者住院期間機體舒適度表現(xiàn)[12],主要指標包括:機體舒適、內心情緒波動、環(huán)境舒適等,總分為10分,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滿意度情況 研究組患者對于臨床護理服務滿意度為96.20%,高于常規(guī)組的77.2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字2=15.630,P=0.000),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干預后疼痛表現(xiàn)比較 研究組患者經(jīng)護理管理干預后,疼痛緩解度為84.81%,高于常規(guī)組的44.3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字2=35.860,P=0.000),見表2。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常規(guī)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等指標評分均低于研究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2.4 兩組患者機體舒適度表現(xiàn)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舒適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3 討論

無痛病房的建立主要由護士、醫(yī)師等共同組成,其中護士是與患者聯(lián)系的直接途徑,護士應在患者住院期間積極評估疼痛表現(xiàn)、實施具體止痛措施、了解患者疼痛程度、鼓勵安撫其不良情緒、提供舒適緩解護理、進行健康指導工作。大部分患者表示對于臨床護理服務工作感到滿意;且科室通過建立無痛病房,通過圍手術期全面病情監(jiān)測、加強健康指導及心理護理服務等;疼痛是骨科患者主要存在的護理診斷之一,因此臨床治療過程中除了為患者做好治療及用藥措施,此外,還需重點監(jiān)測并改善疼痛情況,提高患者身心舒適度[13-14]。

文獻[15-16]研究表明,對于骨科患者機體疼痛度緩解程度與醫(yī)護人員的服務態(tài)度、環(huán)境、鎮(zhèn)痛用藥、操作技能及溝通等均存在較大聯(lián)系,而骨折患者由于疾病原因導致患者入院后機體已經(jīng)存在較大的疼痛表現(xiàn),因此護士應早期評估、及時控制、建立鎮(zhèn)痛計劃、并在住院期間積極進行疼痛管理[17-18]。而本次研究中,建立骨科無痛病房在較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疼痛表現(xiàn),通過全程干預,有效將患者疼痛感受控制在可承受范圍,提高患者機體舒適度。無痛病房中由專業(yè)接受過培訓的醫(yī)護人員作為實施主體,為患者提供綜合護理服務,科室建立責任管理制度、實施分工制,普及人性化及舒適護理服務理念,及時滿足患者身心需求,提高其身心舒適度[19-20]。

綜上所述,疼痛是影響骨科患者身心舒適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且持續(xù)性疼痛發(fā)作對于患者心理情緒造成不良影響,導致患者睡眠障礙、影響預后結果,而本次研究中在骨科建立無痛病房護理管理模式,包括科室以護士長為首成立護理管理小組,重點針對研究對象進行入院時疼痛評估,醫(yī)師建立長期用藥鎮(zhèn)痛計劃,護士應及時觀察患者疼痛表現(xiàn)并加強干預、做好基礎護理的同時為患者宣教疼痛及疾病知識,幫助患者正確認識機體疼痛,樹立疾病治療信心,采取適宜鎮(zhèn)痛措施,建立無痛病房責任管理制,提高了患者對于臨床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且干預后患者的機體舒適度評分降低,生活質量評分較高,機體疼痛緩解度較好。

參考文獻

[1]凌紅.OEC模式在骨科無痛病房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4,29(22):24-26.

[2]程金焱,沈潔.創(chuàng)建骨科無痛病房的初步探討[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13):140-141.

[3]李俊豪,張帥,黃其志,等.無痛病房規(guī)范化疼痛管理應用于骨折患者疼痛控制的臨床觀察[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3,24(16):3719.

[4]王志紅,樂漢娥,劉文杰,等.疼痛護理在骨科護士分層培訓中的應用及效果研究[J].骨科,2015,6(1):45-48,52.

[5]韋永鮮,陸曉生.骨科階段性無痛病房護理工作模式的建立與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4):109-111.

[6]張莉,梁愛華.骨科無痛病房優(yōu)質護理工作模式的探討[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2):386-387.

[7]劉麗梅,楊元嬌,古玉燕,等.骨科無痛病房護理工作模式的建立[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0):2220-2221.

[8]任愛紅,馬秀琴,張海霞,等.循證護理用于髖、膝關節(jié)置換術病人早期無痛康復的護理[J].昆明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4(4):164-168.

[9]袁青,黃蓉,趙龍?zhí)?,?無痛病房的開展現(xiàn)狀及展望[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5,21(9):1114-1116.

[10]蔡小花,林瓊,梁玲歡,等.個案追蹤法在骨科老年住院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效果評價[J].護理管理雜志,2015,15(5):365-367.

[11]魯雪梅.手術室皮膚管理小組在預防骨科患者壓瘡中的作用分析[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4,9(4):83-84.

[12]單月霞,耿云艷.骨科術后疼痛評估及護理干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32):93-95.

[13] Wootton C I,Elliott I A,Sengdetkha D,et al.Melioidosis:an unusual cause of recurrent buttock abscesses[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2013,38(4):427-428.

[14] Unbeck M,Sterner E,Elg M,et al.Design, application and impact of quality improvement 'theme months' in orthopaedic nursing:a mixed method case study on pressure ulcer preven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13,50(4):527-535.

[15] Rodts M F,Glanzman R,Gray A,et al.Measuring outcomes in orthopaedics implementation of an outcomes program in an outpatient orthopaedic practice[J].Orthopaedic Nursing,2014,33(6):331-339.

[16] Otto C,Shemenski R,Scott J M,et al.Evaluation of tele-ultrasound as a tool in remote diagnosi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at the 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 and the McMurdo research station[J].Telemedicine and E-health: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Telemedicine Association,2013,19(3):186-191.

[17]章蓮.無痛病房管理在骨科圍手術期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33):58-60.

[18]董曉彤.骨折患者術后無痛護理體會[J].實用醫(yī)藥雜志,2011,28(10):914-915.

[19]梁君.疼痛規(guī)范化管理在骨關節(jié)科圍手術期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1):27-28.

篇6

【關鍵詞】 腰椎術后;護理;并發(fā)癥;康復

腰椎手術是近年來骨科發(fā)展迅速的技術,它是治療骨科常見的腰椎骨折、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腰椎結核、腫瘤所采用的比較常見的手術方法,手術又大體分為前路、后路,在臨床工作中越來越廣泛的應用[1],因此其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護理特別重要?,F(xiàn)將2004年1月—2008年12月間在我院骨科收治并成功完成腰椎手術42例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預防護理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為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腰椎疾病患者,共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齡17~78歲。其中腰椎骨折12例,腰椎間盤突出 癥17例,腰椎管狹窄6例,腰椎結核5例,腫瘤2例;前路手術8例,后路手術34例,其中后路椎弓根固定25例,前路椎體固定6例,

2 常見并發(fā)癥及原因

2.1 泌尿系感染 多見于需要保留導尿者,尤其是截癱患者。術后機體抵抗力減低這一時期容易發(fā)生尿路感染,發(fā)生原因有:術前的尿路感染未完全控制;導尿時未嚴格無菌操作;保留尿管的處理不當。

2.2 褥瘡 腰椎手術后需長期臥床,褥瘡的發(fā)生并不少見。持續(xù)臥床2~3周是最易發(fā)生褥瘡的時間。其原因是長時間的自體壓迫,受壓部位的組織發(fā)生缺血壞死,以及局部皮膚的刺激和腐蝕,導致褥瘡。以骶尾部、髂嵴和股骨大粗隆等骨突部最多見。

2.3 肺部感染 術后發(fā)生該并發(fā)癥的主要原因是:術前準備不充分、嘔吐物誤吸入。尤其是在老年人、長期吸煙或術前患有急、慢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更易發(fā)生。術后呼吸道分泌物未及時排出,阻塞氣道。凡術后體溫異常升高,而傷口檢查無明顯感染者,均應考慮肺部感染的可能。如胸部查體發(fā)現(xiàn)感染及肺不張的相應體征則可確診。必要時攝胸片協(xié)助診斷。

2.4 腹脹和便秘 腰椎術后患者長期臥床,胃腸道功能紊亂,持續(xù)性幽門痙攣,導致胃排空障礙,有可能發(fā)生急性胃擴張。

2.5 切口感染 腰椎術后切口感染尤其是深部感染是嚴重的并發(fā)癥,預防術后感染是手術成敗的關鍵。導致傷口感染的因素有多種,術中無菌觀念不強、術后污染傷口;引流管護理不嚴格,患者本身抵抗力低下,尤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欠佳屬于感染發(fā)生高危因素。

2.6 腦脊液漏、傷口出血 腦脊液漏的原因是術中硬脊膜損傷未及時發(fā)現(xiàn)或處理不當所致。術后傷口少量滲血及引流管有少量血性液體流出,屬于術后正常反應。一般24h不超過250ml且逐步減少,同時生命體征平穩(wěn)。

2.7 下肢深靜脈血栓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骨科手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危害嚴重,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血液高凝、血流滯緩及血管壁損傷[2]。患者由于脊柱手術后,活動受限,使下肢血流緩慢,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

2.8 下肢肌肉萎縮和功能障礙 由于腰椎手術時會對脊髓、周圍神經(jīng)和神經(jīng)根造成不同程度干擾和損傷,另外術后患者懼痛心理,不進行下肢功能鍛煉,肌肉發(fā)生萎縮,導致日后康復進程減慢,或康復效果不理想,影響術后預期效果。

3 護理對策

3.1 防止泌尿系感染 術后6h拔出尿管,如需留置尿管者,每天溫水清洗會2~3次,用5%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尿管。尿管于患者腿下經(jīng)過固定,引流袋低于膀胱。防尿液倒流逆行感染,并定時夾閉尿管,鼓勵多飲水,訓練膀胱功能。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尿路感染。

3.2 防止褥瘡 術后每2h翻身1次,平臥、側臥交替,保持床鋪的清潔、平整,每日溫水擦洗全身。保持會清潔。本組病例中有2例發(fā)生馬尾神經(jīng)損傷,大小便失禁,前期護理不當,引起會濕疹,給予每次大便及時清理,清洗后涂以氧化鋅,加強皮膚護理后濕疹消失。

3.3 預防肺部感染 術前練習深呼吸、咳痰。術后給予超聲霧化吸入,每日2次,鼓勵患者咳嗽,并雙手輪流叩擊胸部。每次翻身后叩擊背部,使痰液震動脫落咳出。

3.4 防止腹脹和便秘 指導患者養(yǎng)成定時排便習慣,便秘者給予按摩腹部促進腸蠕動。嚴重者給予緩瀉藥。腹脹者減少進食,熱敷按摩腹部,肛管排氣,針灸或足三里封閉,急性胃擴張者可以行胃腸減壓。

3.5 預防感染 術中嚴格遵守無菌原則,術后引流管不得超過切口高度以防止倒流。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清潔,及時更換敷料。術后測4h體溫,術后3~5天低熱為吸收熱,若體溫降至正常后再度升高,應懷疑存在感染的情況,給予積極抗感染治療。對于糖尿病患者,監(jiān)測血糖,控制血糖波動于正常范圍。

3.6 防止切口出血及腦脊液漏 術后由于傷口滲出大量血性液體,定時測量生命體征,必要時檢查末梢血來確定是否需要補液和輸血。在放置有引流管的患者,如1天的量超過300ml提示有活動性出血,如術后2~3天引流呈清水樣則示有腦脊液漏,不能拔管,須引流[3]。如術后1周腦脊液漏可以俯臥位也可平臥位切口下加墊壓迫。

3.7 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 術后發(fā)現(xiàn)患者下肢腫脹疼痛,皮膚青紫或潮紅,皮膚溫度略高,應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監(jiān)測患者術后的體溫、脈搏、小腿周徑、腓腸肌觸痛等情況。術后早期活動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有重要意義,可常規(guī)給予抗凝藥物保持血液流動性。

3.8 防止肌肉萎縮及康復訓練 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可防止神經(jīng)根粘連,促進血液循環(huán),避免并發(fā)癥出現(xiàn)[4],促進康復?;顒涌梢蛉硕?,以患者不感到疲勞和痛苦為宜。循序漸進增加活動量,在患者有一點點進步時即給予鼓勵,以增加信心,促進身心健康。

4 指導康復

術后麻醉恢復后即進行指導患者進行下肢運動,由被動向主動過渡,并進行踝泵動作,做股四頭肌等長等張收縮,每個動作保持5s,反復練習。術后第4天,佩戴腰圍護具保護離床活動,起床方法:患者平臥帶上腰圍,雙上肢撐著床,使軀干慢慢離床而坐起,無自覺不適后扶助行器站立行走,步態(tài)穩(wěn)健后,術后1個月開始腰背肌功能鍛煉,手術后3個月內禁忌彎腰負重,避免彎腰活動[5],教會患者下蹲拾物的方法,大小便宜使用座廁凳。病人出院時要做好健康教育,定期回訪,有些腰椎疾病患者在手術治療以后,認為身體已恢復健康;也有一些認為再也不能從事工作和體育運動。其實這兩種觀念都是極為錯誤的。手術完畢后,并不意味著整個治療的結束,也不意味著從此喪失了工作能力。還需患者進一步用其他康復手段如功能鍛煉等來鞏固和增強療效,避免復發(fā)。一般在3~4個月后才能開始工作。避免同一種姿勢維持時間過長,應不定時地改變,以調節(jié)腰椎壓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加腰椎穩(wěn)定性。出院后功能鍛煉應循序漸進地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持之以恒,以增強腰椎穩(wěn)定性,防止復發(fā),向病人說明休息的重要性。

5 小結

脊柱外科是極具創(chuàng)意,也極具風險的醫(yī)療專業(yè)。血的教訓要求我們必須嚴格遵守這些前人失敗中凝練出來的原則[1] 。隨著脊柱技術的不斷完善、發(fā)展,用于治療腰椎疾病,在解除痛苦、恢復活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等方面取得明確療效,但是一旦發(fā)生術后并發(fā)癥,除了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經(jīng)濟負擔外,很大程度上影響治療效果。因此,不斷對腰椎術后患者并發(fā)癥的預防護理及康復訓練進行總結,有效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著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邱

貴興等譯。脊柱外科學/骨科核心知識。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6:1.

2 王亦璁。骨與關節(jié)損傷。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628.

3 李秀。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護理要點。護士進修雜志,1999,14(4):33.

篇7

健康和心理教育問題是21世紀人類關注的焦點,是人類追求永恒的目標。骨科患者由于發(fā)病突然,從一個正常人突然成為一個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很多患者不能接受現(xiàn)實。所以應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和健康教育,消除其急躁、悲觀失望等不良心理,同時取得家屬及親友的支持,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因此骨科健康和心理教育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1 心理護理

認真傾聽患者主訴,評估患者心理問題,從實際出發(fā),提高自身素養(yǎng),對患者表現(xiàn)的負性情緒給予理解,交流溝通時表現(xiàn)出高度的同情心和耐心,取得患者的信任。耐心向患者解釋疾病發(fā)生的原因、治療方法和可能的健康過程,介紹主治醫(yī)生的技能及合適的營養(yǎng)方法等。同時教授患者減輕痛苦和不適的方法,進行放松訓練,降低心理應激程度。利用同室病友現(xiàn)身說法,增加患者和家屬對疾病的認識,發(fā)揮社會支持作用,幫助家屬在患者術后照顧問題上做出安排。

骨折患者,經(jīng)過長期的治療,對于功能鍛煉思想負擔過重,害怕過早活動會影響骨折愈合或已愈合的骨折再次折斷,面對患者的疑慮,護理人員應做好解釋工作,講清功能鍛煉的必要性和不鍛煉的危害性,使其打消顧慮。在功能鍛煉中,有些人因耐受程度差,害怕疼痛,鍛煉強度不夠,護理人員應正確引導,同時還應協(xié)助患者一起鍛煉。讓他們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有安全感和信任感【1】??傊睦碇笇灤┕强苹颊哒麄€過程,針對患者不同階段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給予相應的心理指導,使患者順利康復出院。

2健康教育方式

2.1集體教育 采取集中講授的方法,向患者及家屬講解骨科疾病特點及康復護理方法。護士與患者一起就某個問題講行討論。向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示范操作,如:翻身、拍背、功能鍛煉等,使患者獲得感性認識。

2.2書面教育 在醫(yī)院走廊的墻壁上制作宣傳欄,向患者及其家屬發(fā)放醫(yī)院自編的宣傳材料等,傳骨科疾病的防治要點,介紹骨科疾病的康復知識。將比較重要或難懂的內容制成圖文并配以通谷易懂的宣傳卡片或手冊,供患者及家屬閱讀。

2.3 個體教育 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因人而異,因病而異”,進行個體化教育。對個別不識字、無法接受文字教育的患者,護士將教育內容講解給患者及家屬。

3護理體會

3.1 骨科護士樹立健康教育觀念 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說明護理工作在疾病的治療與康復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又由于在醫(yī)院與患者接觸最早、最多的是護士,護士則成了健康教育的先鋒,所以護士應加強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加強健康教育理論的學習,加強自我修養(yǎng),充分利用護士與患者之間的密切關系,積極進行健康宣教[2]。

3.2 制作健康教育的內容 護士業(yè)務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健康教育的質量,所以對健康教育內容有必要規(guī)范化,在較充分地了解患者對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礎上,通過查閱資料和??漆t(yī)生指導,共同學習并制定了骨科健康教育內容:(1)骨科患者鍛煉時間和方法;(2)骨科各類手術患者術前、術中、術后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3)骨科病的出院指導;(4)骨科小常識:如石膏、牽引、小夾板固定、外固定呆固定的注意事項、某些骨科病的誘因及預防知識等。

3.3 預防并發(fā)癥的健康教育 骨科患者大多需長期臥床,所以針對老年患者,應積極進行預防并發(fā)癥的健康教育,告知預防并發(fā)癥的重要性,指導預防并發(fā)癥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從而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此外,骨折患者的飲食調養(yǎng)、藥物指導等在整個康復過程中也起著關鍵的作用。

3.4健康教育應注意的問題 因時而異,做好健康教育,它不同于衛(wèi)生宣教,它始終貫穿于護理工作之中,因此要選擇適當?shù)臅r機,采取適宜的形式進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因人而異,應根據(jù)患者及照顧者的知識水平制定全面可行的健康教育計劃。檢查反饋,及時糾正。工作做得好與不好,只有患者有資格評定。因此及時聽取患者的意見是提高健康教育水平、改善服務質量的重要手段。通過反饋意見,及時調整策略,使骨科健康教育日臻完善。

4小結

成功的健康和心理教育能夠促進康復、減少并發(fā)癥和致殘率,縮短住院日及減少住院費。健康和心理教育的實施得到了患者和家屬的好評,使患者及家屬于了解到骨科疾病的特點,掌握了功能鍛煉的正確方法及衛(wèi)生保健知識,加強了護患關系,使護理人同在健康教育中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骨科健康教育的效果、患者的滿意率和醫(yī)院的社會聲譽。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  康復  護理

        肩關節(jié)是人體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jié),能在三維空間進行功能活動。術后針對性、分階段性的康復護理對肩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必不可少。2006年8月~2010年10月,本院骨科對16例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患者實行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總結相關護理經(jīng)驗,現(xiàn)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8月~2010年10月,本院骨科對16例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齡38~71歲,平均49歲;左肩4例,右肩12例,術后隨訪6~24個月,平均15個月。

        1.2方法

        均在全麻或高位臂叢加頸叢麻醉下行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術后對此組患者實施各方面康復護理指導后,通過隨訪的方式對患者日常生活中肩關節(jié)rom的活動范圍進行調查統(tǒng)計。

        2  結果

        按neer評定系統(tǒng)評分,疼痛35分,功能30分,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25分,解剖復位10分??傇u分90分以上為優(yōu),80~90分為良,70~79分為可,70分以下為差,本組患者通過術后隨訪6~24個月,平均15個月。術后12周,肩關節(jié)被動rom達正常范圍,大部分日常生活能夠正常完成,術后24周,患者日常生活能夠正常處理。其中優(yōu)4例,良10例,可2例,優(yōu)良率為87.5%。

        3  康復護理

        3.1心理護理

        康復護理工作包含著重要的心理因素,可起到治病或致病的作用。我們應當把心理康復作為功能康復的樞紐,以心理康復促進和推動功能康復。一般肩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病人都飽受疾病的折磨,經(jīng)過長久的考慮,有較強的恢復肢體功能的欲望,有的急于求成,鍛煉進度盲目超前,并隨意活動;有的過于謹慎,擔心活動后致手術失敗,所以我們應該詳細了解患者的心態(tài)反應,根據(jù)病人的年齡、職業(yè)、生活要求、智能等鼓勵患者增強康復的信心,同時詳細解釋手術目的、效果,手術后如何防止脫位及加強指導下的功能鍛煉作為談話的內容。指導病人循序漸進,量力而行,最終使所有患者均以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康復訓練。

        3.2理療護理

        運用物理的手段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物理療法,簡稱理療。主要方法有光療法、電療法、水療法等。

        3.2.1光療法  應用日光或人工光源治病的方法統(tǒng)稱為光療法,例如微波治療,其作用主要是熱,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松弛肌肉痙攣和鎮(zhèn)痛。一般照射在局部,時間20~30分鐘,每日1~2次。

        3.2.2電療法 電療法是通過電刺激對關節(jié)屈曲攣縮活動度(rom)有一定的效果,可以減輕攣縮,增大rom,例如復合脈沖治療,每次治療時間30分鐘,耐受力根據(jù)病人情況決定。

        3.2.3水療法  化學冰袋置于肩關節(jié)前側60~90min,以達到止痛、消腫、減少水腫滲出的目的。

        3.3功能鍛煉

        根據(jù)neer等的康復原則,肩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康復可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術后0~6周):肩關節(jié)被動輔助練習階段。被動及輔助活動肩關節(jié),被動活動須在病人能夠耐受的范圍內,肩關節(jié)康復在術后24小之內即可開始,首先是鐘擺練習,仰臥位的輔助下前屈上舉及外旋練習,活動度應嚴格限制在術中記錄的活動范圍之內?;技缦噜応P節(jié)康復在術后24小時開始患側肘、腕、手諸關節(jié)主動、全范圍活動,前臂等長肌肉收縮練習。

        第二階段(術后6~12周):此階段練習主要涉及早期的主動活動練習、抗阻肌力練習以及牽拉練習。首先進行仰臥位的主動前屈上舉,待肌力逐漸恢復后可改為直立位的前屈上舉練習。另外,利用彈性繃帶或拉力器可進行內旋和外旋的同時開展患肩的牽拉練習,主要針對前屈上舉、外旋以及內旋、內收等活動,其目的是恢復患側肩關節(jié)的活動度。

        第三階段(術后12周以后):此階段的鍛煉內容主要是在保證患側肩關節(jié)恢復良好的前提下進一步的加強練習,目的是逐步完全恢復患肩的肌力與活動度。

        3.4出院指導

        出院后要求患者堅持進行肩關節(jié)運動,避免患肢提重物,禁止做投擲運動,以防止人工肱骨頭脫位。術后肩關節(jié)功能鍛煉約需1年,囑患者術后1、3、6、12個月分別復查1次,以后每年復查1次。

        4  討論

        人工肩關節(jié)置換不同于全身其他的人工關節(jié)置換,其術后遠期結果,不僅取決于手術操作是否成功,而且強調術后個性化、階段性的康復治療。整個康復鍛煉需要持續(xù)近1年半時間,因此,患者出院后的康復計劃和指導也十分重要,患者需要定期復診,護士應及時進行正確引導。與患者充分溝通,并對其評估,選擇合適的患者進行該類手術,并制定和實施安全、有效、易懂、系統(tǒng)的護理及康復鍛煉計劃。

參 考 文 獻 

[1]姜春巖,王滿宜,榮國威.人工肱骨頭置換治療復雜肱骨近端骨折[j].中華外科雜志.2003,41(9):649-653.

[2]沈陽.肩關節(jié)假體置換術后并發(fā)癥預防及康復指導[j].護理學雜志.2002,17(4):269-272.

[3]童培建,肖魯偉.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并發(fā)癥防治及術后康復.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190-193.

篇9

關鍵詞 PDCA循環(huán);骨科;新護士;護理帶教

中圖分類號:R1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7256(2011)15-0107-02

PDCA循環(huán)管理方法于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管理學家戴明提出,是按計劃(P)、執(zhí)行或實施(D)、檢查(C)和處理(A)的原理,進行具有大環(huán)扣小環(huán)、螺旋或上升循環(huán)特點的管理過程,是程序化、標準化的一種工作方法,是全面、有效的質量管理方法[1]。近年來,我院骨科依據(jù)PDCA系統(tǒng)原理,結合骨科??铺攸c和教學實際,制定出PDCA帶教系統(tǒng)即將PDCA循環(huán)管理方法應用到新護士的臨床帶教中,取得滿意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 PDCA帶教系統(tǒng)

1.1 計劃階段

1.1.1 制定教學計劃 ①骨科的理論與操作技術??菩詮姡槍π伦o士已有一年的臨床實習經(jīng)驗,通過入科時對基礎知識的考核摸底、個人自我鑒定,了解每位新護士基礎知識扎實程度。要求每位新護士每周必須對1周工作學習做書面總結,了解其學習情況、心理素質,有何需求可以解決、幫助。②根據(jù)骨科??铺攸c及護理教研室制定的在職培訓管理制度中新護士培訓管理要求,制定教學計劃。第一階段(第1~2周):熟悉骨科常見儀器及基本技能操作,了解本科室相關制度及要求。掌握骨科常用藥物給藥方法、常用劑量及不良反應、相關法律法規(guī)教育,結合本科室以往出現(xiàn)的護理差錯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學習??谱o理文書書寫要求,提高新護士對護理工作中潛在法律問題的認識。第二階段(第3~4周):掌握骨科疾病、護理常規(guī)、病情觀察要點,運用護理程序的有關理論為患者解決護理問題,按計劃對患者進行整體護理。第三階段(第5周):組織學習科室應急預案、搶救程序的配合。第四階段(第6周):進行階段及理論考試。

1.1.2 合理安排帶教 成立護士長領導下的帶教小組,護士長全面管理,由總帶教擔任組長。安排5年以上骨干護士負責理論授課,最后考核;安排技術操作熟練的護師擔任操作小教員和具有一定臨床經(jīng)驗、工作滿5年以上護士臨床帶教。最后由總帶教根據(jù)學習內容結合臨床進行理論與技能考核。

1.2 實施 ①熟悉病區(qū)環(huán)境、規(guī)章制度、物品設施、崗位職責。組長每周安排骨干護士授課3次,授課方式靈活多變,結合實際典型病例,講解骨科護理技術如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斷指(肢)再植術后護理觀察。②操作小教員每周對新護士講解??萍夹g、急救儀器操作方法,如下肢膝關節(jié)康復儀器使用。鍛煉新護士動手能力,使其盡快掌握??苾x器使用及提高急救器材的操作應用。③各自帶教老師嚴格將各項措施落實到帶與教中,認真示范、講解各項技能操作,逐步掌握顱骨牽引、脊柱骨折患者翻身方法,現(xiàn)場示范,要求新護士親自動手參與患者功能鍛煉。參加每月組織護理教學查房,病種為當月住院患者疾病,以講授和提問的方式鞏固新護士的理論知識,使其在實踐中深化對理論的理解,將知識轉化為能力。④每天利用交接班巡視病房時,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針對可能出現(xiàn)的應急事件進行提問及分析,并制訂護理措施,如斷肢(指)再植術后患者出現(xiàn)動、靜脈危象如何處理等。提高新護士快速反應能力、預見性處理和語言表達能力。⑤培養(yǎng)新護士愛崗敬業(yè)和慎獨精神,幫助她們克服工作、學習、生活壓力,要求遵守制度,尊重帶教老師,用積極主動、熱情、細致的工作態(tài)度服務于患者。學會把工作作為自我實現(xiàn)的方式,領導在與不在、多人上班與單獨上班工作態(tài)度一致。同時也要求帶教老師多關心、多與新護士溝通,做到人性化帶教。⑥培養(yǎng)護生法律意識[2]。隨著社會進步及人民法律意識的增強,指導新護士學習法律、法規(guī),樹立法律觀念,認識到護理工作中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可能涉及到潛在的法律問題,因而必須有效地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護患雙方的合法權益和醫(yī)院的正當權利,對患者、醫(yī)院、自身三方負責。組織學習并掌握護理的核心制度,特別是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分級護理制度等,學會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書寫護理文書時要求他們及時、準確、完整地進行,記錄不及時、不全面、漏記、錯記、補記都可能造成醫(yī)療糾紛。通過實際工作中法律意識的灌輸,使新護士有了更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

1.3 檢查 ①護士長或帶教組長利用晨會、護理查房、床邊交接班等時機對新護士進行提問,以教學計劃中要求掌握的內容隨機抽查、提問,檢查新護士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定時檢查每位新護士學習筆記,了解其學習態(tài)度,促進其學習積極性。②每個階段學習結束后,由組長根據(jù)每個階段學習特點組織落實書面考核與技術操作考核,了解新護士??浦R掌握和運用、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應急處置能力及操作技術熟練程度。每次考試結束后,及時將結果及存在不足反饋給每位帶教老師,使其在以后的教學中能督促、幫助新護士改進。③由帶教老師每周對新護士的操作能力、責任心及護患溝通、安全意識、性格特點等情況作出公正的評價,同時也征求新護士對帶教老師的教學能力、工作安排、計劃實施完成情況等方面進行不記名反饋,使教與學間相互檢查評估,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1.4 處理 護士長將檢查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通過每周1次的教學會議進行總結分析,對好的措施和方法進行總結,納入有關標準和規(guī)范后直接進入下一循環(huán),對出現(xiàn)的問題分析原因,提出繼續(xù)改進的有效措施,也進入下一循環(huán)。

2 討論

2.1 提高帶教老師帶教能力 PDCA循環(huán)法中安排臨床帶教老師定期輪流講課,可促進帶教老師不斷提高授課技巧和業(yè)務素質,進而促進帶教老師的自我學習、不斷拓展。而學生與老師的雙向評價,使帶教老師在帶教中產(chǎn)生一種緊迫感,促使老師邊教邊學、不斷進步,并能及時發(fā)現(xiàn)帶教中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正,使帶教老師的帶教能力和職業(yè)素質得到認可,對臨床護理工作起到積極推動作用[3]。

2.2 提高骨科新護士綜合能力 PDCA理論應用于新護士帶教工作中,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新護士的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充分發(fā)揮新護士主觀能動性,使專業(yè)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融合貫通,對知識的掌握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提高新護士理論聯(lián)系實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新護士在職業(yè)道德素質、法律意識方面明顯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愛萍,陳國華,陳葉香. PDCA循環(huán)在供應室?guī)Ы讨械膽茫跩].齊魯護理雜志,2007,13(23):105-106.

篇10

[關鍵詞] Pilon骨折;護理;康復;圍術期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12(b)-0113-02

脛骨Pilon骨折就其含義而言,Rockwood解釋為踝關節(jié)和脛骨遠端的干骺端骨折,常伴踝關節(jié)關節(jié)面的粉碎性骨折、內踝骨折、脛骨前緣骨折、脛骨后面橫形骨折[1]。Bartlett CS等[2]則認為Pilon骨折的特征是涉及脛骨遠端踝關節(jié)面上干骺端骨折,有不同程度的嵌插,呈粉碎、不穩(wěn)定性,關節(jié)軟骨損傷,關節(jié)表面不平,可涉及內、外、后踝骨折,75%~85%的患者可伴有腓骨骨折,一般常合并嚴重軟組織損傷,治療難度大,療效往往欠佳。本科2008年10月~2011年11月采用不同手術方法治療此類骨折患者45例,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45例患者中,男37例,女8例。年齡20~70歲,平均41.8歲;左側27例,右側18例;交通事故傷41例,高處墜落傷3例,運動傷1例,合并腓骨骨折26例。Ruedi-Allgower分型[3]:Ⅰ型(脛骨遠端1/3波及關節(jié)面但無明顯移位)6例,Ⅱ型(骨折伴關節(jié)面明顯移位但無粉碎)21例,Ⅲ型(脛骨遠端粉碎性骨折伴干骺端壓縮及關節(jié)面嚴重破壞)18例。開放性骨折3例。手術治療時間為傷后3 h~15 d,平均7 d。

1.2 治療方法

重度開放性骨折可行分期手術,即清創(chuàng)后先行跟骨牽引,等皮膚軟組織腫脹消退后再行內固定術[4]。腫脹較輕的閉合性骨折可行急診手術,局部腫脹明顯且伴有張力性水泡的閉合性骨折,先給予跟骨持續(xù)牽引,局部冷敷,必要時給予甘露醇等治療,等7~10 d后皮膚軟組織腫脹消退再行內固定手術。對于Ⅰ型骨折,采取有限切開簡單內固定加石膏外固定的方法;Ⅱ型骨折,關節(jié)面雖有移位,但并未粉碎和壓縮,所以仍以有限切開復位內固定為主;Ⅲ型骨折,關節(jié)面嚴重粉碎,干骺端明顯壓縮,閉合性骨折主要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術;而對于嚴重粉碎,伴有大塊骨缺損或嚴重的軟組織損傷,外固定架是較好的選擇。本組病例全部采用手術治療,7例術后輔助石膏托外固定6周。

1.3 護理與康復

1.3.1 術前護理

1.3.1.1 心理護理 根據(jù)焦慮自評量表評估患者焦慮程度,幫助患者認識自己的情緒反應與健康的關系以及保持樂觀的重要性。介紹科室技術力量,進行現(xiàn)身說法教育,介紹目前治療的新技術及進展情況。鼓勵患者進行力所能及的活動,分散患者注意力。了解患者家屬情況,盡可能解決因患者住院而帶來的家庭問題。向患者解釋術前各項準備的目的及意義,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1.3.1.2 飲食護理 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鈣、粗纖維及果膠成分豐富的食物。對于營養(yǎng)不良,特別是蛋白質缺乏者囑多食高蛋白食物如動物脂肪等,對貧血者考慮輸血。對于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患者,囑多食富含鋅的食物如牡蠣、蝦皮、紫菜、芝麻、帶魚、黃豆等;富含鐵的食物如動物肝臟、心臟、腎臟、蛋黃、瘦肉類、魚類為首選,其次為綠葉蔬菜、水果、木耳等植物性食物。

1.3.1.3 牽引護理 跟骨牽引是踝關節(jié)中立位,用牽引針自踝尖部和足跟后下沿連線的中點由內向外進針穿入骨內,對受傷骨髂進行牽引。牽引重量為體重的1/12,床腳抬高作反牽引。保證牽引針眼干燥清潔,每日用乙醇棉簽涂擦2次,針眼處如有分泌物或痂皮,用棉簽將其擦去,防止痂下積膿?;颊呋顒硬槐?,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應主動幫助患者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冬季注意肢體保暖。如病情許可,鼓勵患者利用拉手抬起上身、抬臀;指導患者作肌肉的等長收縮、關節(jié)活動,并輔以肌肉按摩及關節(jié)的被動活動。每天嚴密觀察患肢血液循環(huán)及肢體活動情況。

1.3.1.4 藥物治療 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變,免除疼痛是患者的權利,目前各大醫(yī)院都在積極創(chuàng)建無痛病房,據(jù)報道預防用藥較疼痛劇烈時用藥量小、鎮(zhèn)痛效果好[5-6]。消炎鎮(zhèn)痛藥是骨折疼痛患者較常用的藥物,如塞來昔布、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芬尼康等,急性期使用療效較好,避免同時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非甾體抗感染藥物。對疼痛較重者,有時也可同時應用鎮(zhèn)靜藥如地西泮(安定)、艾司唑侖(舒樂安定)[7]。腫脹程度較重者可酌情使用甘露醇脫水,并予患肢抬高促進腫脹消退。

1.3.1.5 術前常規(guī) 配合做好各種術前檢查,以了解患者是否可耐受手術;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和有效排痰法的鍛煉;術前禁食12 h、禁水4~6 h;做好藥物過敏試驗;必要時配血備血;術晨按要求測量生命體征;術前半小時備皮、遵醫(yī)囑執(zhí)行術前用藥。

1.3.2 術后護理

1.3.2.1 一般護理 手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必要時進行心電監(jiān)護;保持呼吸道通暢,根據(jù)病情需要給予吸氧;術后4~6 h內平臥,4~6 h后可由護士協(xié)助翻身,患肢抬高高于心臟水平5~10 cm以利靜脈血液回流;保證患者安全,必要時使用約束帶或床檔保護;觀察胃腸功能恢復情況,鼓勵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

1.3.2.2 病情觀察 觀察切口有無滲血滲液,如有引流應保持通暢,注意觀察引流量、色、質,引流管(片)一般于術后24~48 h拔除;如行石膏固定術者注意防止循環(huán)障礙和神經(jīng)受損的發(fā)生;密切觀察患肢血液循環(huán),注意皮膚顏色、溫度、動脈搏動及肢體的感覺和運動情況,若患肢持續(xù)性劇痛、嚴重腫脹、發(fā)紺、發(fā)涼、麻木、脈搏不清時,應及時處理;患肢持續(xù)性疼痛并進行性加重、患側足趾被動牽引時劇痛、皮膚色澤變紅、肢體遠端動脈搏動仍存在,應考慮發(fā)生骨筋膜室綜合征的可能。

1.3.3 康復指導

術后24 h開始做坐位保健體操、未被固定關節(jié)的主動運動和股四頭肌靜力性收縮練習。踝趾屈和背伸靜力性肌收縮練習開始時間視骨折分型而定,Ruedi-Allgower Ⅰ型及Ⅱ型無石膏外固定患者,術后第3~5天即允許被動活動踝關節(jié),1~2周主動活動踝關節(jié);Ruedi-Allgower?、笮突颊吖钦垲愋蛷碗s,關節(jié)面破壞嚴重,術后于2~3周進行康復訓練;有石膏外固定者,術后6~8周開始進行。所有患者早期均避免負重,6周后根據(jù)骨折愈合情況給予部分負重。一般患者可在術后10~12周復查X線片,確定骨愈合后可開始完全負重。

1.3.4 并發(fā)癥的防治

Pilon骨折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很高,尤其對于高能量損傷的Ⅲ型骨折更是如此。術后早期并發(fā)癥有傷口裂開、皮膚壞死、表淺或深部感染等,主要由局部張力太高、引流不充分和開放傷口清創(chuàng)不徹底引起。術后應加強護理,抬高患肢,保證引流通暢,必要時遵醫(yī)囑使用脫水劑;感染壞死創(chuàng)面可予以換藥處理,或再次手術清創(chuàng)、植皮或皮瓣覆蓋。術后晚期并發(fā)癥主要有骨折愈合延遲、骨不連、畸形愈合、關節(jié)僵硬、刨傷性關節(jié)炎等,一般需再次手術,甚至行踝關節(jié)融合手術。

1.4 療效判斷標準

按Mazur評分系統(tǒng)[8],癥狀與功能評分標準評定治療護理效果。優(yōu):大于92分,踝關節(jié)無腫痛,步態(tài)正常。良:87~92分,踝關節(jié)輕度腫脹,正常步態(tài)。可:65~85分,活動時疼痛,活動度為正常的1/2,正常步態(tài),需服用非甾體類消炎鎮(zhèn)痛藥。差:小于65分,行走或靜息痛,活動度低于正常的1/2,跛行、踝關節(jié)腫脹。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例數(shù)×100%。

2 結果

本組病例術后隨訪9~24個月,平均19個月。按Mazur評分系統(tǒng),優(yōu)23例,良17例,可3例,差2例。優(yōu)良率為88.9%。切口感染2例,通過加強抗感染、傷口換藥等處理后愈合。骨折延遲愈合1例。

3 討論

Pilon骨折多由交通傷或高處墜落傷所致,脛骨遠端粉碎性骨折及關節(jié)面破壞多見,多伴有腓骨遠端骨折。Pilon骨折占下肢骨折的1%,占脛骨骨折的3%~5%[9]。因為軟組織與骨損傷的情況多種多樣,所以治療方案也有多種。軟組織損傷分度0°~1°的盡早手術治療,軟組織損傷3°患者因損傷較重并多伴有血管損傷或骨筋膜間隙綜合征,需盡早手術挽救肢體,同時給予骨折固定手術[10]。該類骨折的護理目的是:(1)通過護士為患者提供主動、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使患者舒適、滿意;(2)在保證力線與對位良好的情況下強化專科康復鍛煉,提升護理服務內涵;(3)防止出現(xiàn)醫(yī)源性并發(fā)癥,使下肢功能盡快恢復到傷前水平。本組患者中,護士根據(jù)疾病的護理要點做好心理護理、病情觀察和早期循序漸進的康復鍛煉護理,獲得滿意的效果。由此可見,做好患者的圍術期護理和早期有效地進行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顧立強. Pilon骨折的分類與功能評價[J]. 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4,6(8):894-898.

[2] Bartlett CS,D’Amato MJ,Weiner I.S.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Pilon[M]. 2nd. Philadelphia:W.B. Saunders Companys,1998:2295-2325.

[3] Rfiedi TIt',Allgowe M. 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lower end of tibia[J]. Clin Orthop Relat Res,1979,138:105-110.

[4] 曾憲鐵,龐貴根,馬寶通,等. 重度開放性Pilon骨折的治療[J]. 中華骨科雜志,2010,30(12):1192-1196.

[5] 耿萍華. 外科手術后患者疼痛控制進展[J]. 實用護理雜志,1999,15(9):11.

[6] 張艷麗. 護理干預對減輕外科患者術后疼痛的效果觀察[J]. 中國當代醫(yī)藥,2010,17(16):104.

[7] 李薇璐. 骨科患者術后疼痛原因及護理[J]. 中外健康文摘,2011,8(15):351-352.

[8] 盧世壁. 骨科標準手術技術叢書-骨折[M]. 沈陽:遼寧科技出版社,2005:45-48.

[9] 王亦璁. 骨與關節(jié)損傷[M]. 4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