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首飾范文
時間:2023-03-30 15:03: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陶瓷首飾,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陶瓷在首飾材料中雖說不多見,但它以其自身的特質給人們帶來全新的視覺效果。近20年來,首飾設計的個性化發(fā)展趨勢,給陶瓷首飾的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這也是陶瓷首飾發(fā)展較快的階段。
材質之美
泥土并不值錢,但它卻可以以陶藝的方式美麗著。飾品用于標榜富貴的傳統(tǒng)作用已慢慢削弱,首飾主要用來與服裝搭配,因而飾物的材質貴賤,已不是最重要的。陶瓷首飾在工藝技術上,立足于近萬年的陶瓷工藝的積累,給成型方法、泥釉品種,裝飾技法提供了各種可能性。泥料的多樣性,釉色的變化性、成型的可把握程度等等,使陶瓷材料表現(xiàn)手法多樣,或造型出奇,或釉色變幻奇特,以一種全新的概念在首飾界漸漸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
另外,與貴金屬、寶石類的首飾材料相比,陶瓷材料廉價,易得,具備普遍使用的基礎。并且,陶瓷材料所具有的與其它貴金屬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之一就是可塑性極強,能隨心所欲的捏塑,使設計者的靈感與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與貴金屬及寶石類材質的首飾相比,陶瓷首飾自身所體現(xiàn)出來的自然休閑,個性化,古樸的藝術特點,也受到越來越多愛美人士的青睞。
雕塑之美
陶瓷首飾是一個新興的首飾方向,有人說它是一種可以佩戴在身上的雕塑。
二戰(zhàn)以后,首飾和雕塑的關系變得甚為密切。一些重要首飾設計師被尊為雕塑家,而藝術家們也不會被兩者之間人為的觀念差別所束縛,他們的美學思想通過藝術與設計的手段得以完好地融和。不少的首飾設計作品,被時尚人士稱為“移動的雕塑”。
而陶瓷材料極強的可塑性,更是給予藝術家無限的創(chuàng)作空間。既可以快速而簡單地捏造成型,也可以精雕細琢出一個完美藝術作品。它可以是教室里學生創(chuàng)意的作品,也可以是藝術家手中出來的雕塑藝術品。而陶瓷的特性,陶瓷首飾表面可制作出的各種肌理效果,更增加了陶瓷首飾的藝術性。
造型各異的陶瓷首飾,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彰顯出人的不同審美與個性。陶瓷首飾從提出到現(xiàn)在,已有幾十年的歷史。在這期間,歐洲國家涌現(xiàn)出比較多的陶瓷首飾作品。德國的TILLBRUTTEL長期致力于陶瓷器物的創(chuàng)作,同時也做了很多陶瓷首飾,有上釉的,也有直接用瓷泥高溫燒成以后再在上面畫彩的,作品自然隨意,富有趣味。
亞洲國家中,韓國、日本陶瓷首飾也有很多新的樣式,一般以優(yōu)雅、可愛的風格為主,很受消費者歡迎。特別在韓國,陶瓷首飾早已經悄然流行。從事陶藝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們專門舉辦過陶瓷首飾展覽,2004年在韓國舉辦的陶瓷首飾展覽(KOCA KoreaCeramic Accessary Council Exhibition 2004),展出了中,日、韓的一些陶瓷首飾作品。陶瓷首飾的特性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有些作品不上釉,但做出材質肌理,體現(xiàn)泥料的質感美;有些則施以青釉,效果堪比美玉:有些用釉上彩繪來作裝飾;有的則用一些特殊的制作工藝(比如樂燒、鹽燒)來表現(xiàn)材質所特有的效果;還有的則完全用陶瓷材料本質來展現(xiàn)給觀者;更有和其它材料的混搭,使作品看起來更加立體。這些陶瓷首飾給觀者一種“新”首飾的概念,首飾的概念又得到一種擴展與延伸。
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
陶瓷材料的運用開發(fā),開拓了首飾設計的審美視野與設計空間,滿足了不同個性人們對現(xiàn)代首飾的多種審美需求。而且,成本低,真正能做到價廉物美,有利于首飾的大眾化,展現(xiàn)出當代社會以人為本,追求個性,崇尚自然的特點。
篇2
關鍵詞 陶瓷首飾設計 綜合裝飾 金銀首飾 影響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1 簡述現(xiàn)代陶瓷首飾造型設計的工藝特點
現(xiàn)代首飾在設計理念上,追求反璞歸真,改變了以貴金屬、寶石材料進行首飾的設計與制作的傳統(tǒng),陶瓷首飾就是在這種設計理念下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實用性與藝術性兼顧的新型首飾,它利用自然界的泥土材料的特性,運用多種獨特的裝飾方法,更能使人深刻地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與互動。
陶瓷首飾的表面裝飾設計可以從雕刻、貼畫、繪畫、施釉的設計等幾個方面加以設計,所以在設計陶瓷首飾時,需要在具體的設計方案中對它的造型、肌理、色彩等方面進行綜合、具體的考慮,探索出適合陶瓷首飾的裝飾材料和技法。一般情況下,陶瓷首飾設計多采用刻花、堆貼,鏤空、掛釉等裝飾手法,在實際制作時還可根據陶瓷材料的質感、粗細、色彩等來制定出造型和肌理的不同裝飾處理方法。各種裝飾方法可以根據需要還可以結合使用,使陶瓷首飾的表面裝飾更為豐富多彩,起到美化陶瓷首飾的作用,使陶瓷首飾給人以藝術的享受。
2 現(xiàn)代陶瓷首飾的綜合裝飾設計
陶瓷與其它材料結合的裝飾方法可稱之為綜合裝飾,綜合裝飾集材質、造型、紋飾、色彩、工藝、技法等設計要素于一體,將不同的材料進行有機地組合、巧妙地安排、整體地建構,形成材質各異、風格統(tǒng)一的藝術裝飾效果。陶瓷首飾的綜合設計的概念可以分為狹義與廣義。狹義的綜合裝飾,是在單一的首飾坯體上綜合陶瓷和其它材料的裝飾方法,如金屬包鑲陶瓷、陶瓷表面壓上金屬絲或玻璃、在陶瓷中鑲嵌人工寶石,以及在陶瓷表面上刷金水、貼金箔等裝飾方法。景德鎮(zhèn)陶瓷首飾綜合裝飾常用的裝飾手法有金屬與陶瓷、纖維與陶瓷、皮革與陶瓷、玻璃與陶瓷、木頭與陶瓷、珠寶與陶瓷等,這些綜合裝飾手法也可以相互混搭,在視覺上尋求不同材質共同體現(xiàn)的和諧美感。
3 金銀首飾造型融入現(xiàn)代陶瓷首飾造型中的表現(xiàn)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我國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如累絲、簪花、鑲嵌等工藝特點,都是在設計陶瓷首飾時可以吸收借鑒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精髓。將具有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特征和藝術風格的裝飾圖案造型作為一種符號、一種元素或一種形式,并加以創(chuàng)造出新的圖案造型應用到現(xiàn)代陶瓷首飾中,設計出具有柔美、含蓄、自然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風格的現(xiàn)代陶瓷首飾。
金銀器首飾的主要工藝特點是金銀與寶石的結合,陶瓷首飾設計師的靈感可以將明代傳統(tǒng)工藝的一些工藝如鑲嵌、累絲技藝運用到首飾設計中,使古典氣質與現(xiàn)代造型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在金銀器制造中大量采用鏤空技術,而造型和圖案則可以選擇一些有個性、圖案新穎、造型奇異的陶瓷片鑲嵌在金銀飾上,從而體現(xiàn)一種古典又不失現(xiàn)代的感覺。
泥條盤筑首飾則很好地運用了累絲工藝的特點,雖然陶瓷材料不像金銀那樣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但是陶瓷基本構成材料――瓷泥,卻可以在未干燥之前做出符合泥性范圍內的捏塑等手段以達到成型的目的。泥條成型就是陶器成型的一種原始方法。制作時先把泥料搓成長條,然后按器型的要求從下向上盤筑成型,使之成器。用這種方法制成的陶瓷首飾,往往簡單大方、成本低、好成型,也由于累絲工藝發(fā)展到今天,只有極少一部分花絲鑲嵌技師,制作繁瑣,工藝性要求高,如果陶瓷與金屬花絲鑲嵌相結合,前景不甚樂觀,不是陶瓷首飾的最佳選擇,而且從現(xiàn)代人的角度來看,這一圈圈粗狂質樸的泥條仿佛可以讓我們嗅到自然界的氣息,這正是現(xiàn)代人對返璞歸真精深品味的追求和向往。
鏤雕技術也是值得一提的一種工藝,現(xiàn)代陶瓷首飾造型大量運用了鏤雕技術,陶瓷首飾表面利用刻的方法進行裝飾,鏤雕是在形體的表面根據設計方案在特定位置把坯體表面刻透出形狀大小不同的孔洞的裝飾方法。孔洞的大小、形狀、排列組合的方式不同,組合成一定的紋飾圖形,會產生富于韻律、風格各異的裝飾效果,使陶瓷首飾的局部造型發(fā)生改變,在視覺上淡化了陶瓷首飾材質的厚重感,給人以靈動、精巧、飄逸、虛實變幻的感覺。
現(xiàn)代陶瓷首飾作為現(xiàn)代首飾藝術與陶瓷藝術的結晶,在設計上既吸取了現(xiàn)代陶瓷首飾的設計理念,又運用了古代傳統(tǒng)的設計思維,現(xiàn)代陶瓷首飾有著別具一格的藝術特征,更是一種文化、思想、時代的反映。
參考文獻
[1] 李曉佳.現(xiàn)代陶瓷首飾設計的裝飾性研究[D].沈陽:沈陽理工大學,2008.
[2] 李偉,趙浩政.現(xiàn)代陶瓷首飾的魅力[J].佛山陶瓷,2007(3).
篇3
陶瓷作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通過當代藝術家的演繹,與時尚界擦出火花,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的藝術精神,陶瓷不再是古香古色的傳統(tǒng)藝術,更可以作為奢侈材質,充分發(fā)揮想象的空間,實現(xiàn)個體精神價值的媒介,使古典與現(xiàn)代相結合,走向國際。
劉建華:純粹的光滑藝術語言
一直以來,陶瓷都被視為傳統(tǒng)工藝美術材料,而劉建華是目前中國當代藝術家中,第一個把陶瓷材料和裝置結合,進行試驗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擴展了陶瓷藝術領域以及人們對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的理解。選取傳統(tǒng)的陶瓷作材料,采用傳統(tǒng)的陶瓷制作工藝,震驚了整個中國當代藝術界,材料和手法的突破,讓世人耳目一新。他暗示人們只有從個體角度來研究中國文化問題,才能擺脫對于中國文化的標簽化認識、觀光獵奇的眼光和當代藝術內部的機會主義心態(tài)?;蛟S,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當代藝術重返中國社會,為不可逆轉的全球化趨勢下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命運提供了一個有價值有尊嚴的“中國答案”。
當代藝術:您最初是怎樣接觸陶瓷的?
劉建華:陶瓷是伴隨著我個人的成長,融入在我的生命體里面的。因為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特殊的時期,我14歲就進工廠了。我在工廠工作了8年,專門學習了解這個材料,所以對這個材料從情感上也好,從我個人成長發(fā)展的一個軌跡也好,跟我個人都是有關系的。后來我讀大學,就離開工廠,考上大學以后其實就跟陶瓷這個材料基本上沒什么關系,那個時候也很簡單的認為這輩子可能再也不會用這個材料做了,可能更多的接觸一些新的東西。因為學的雕塑專業(yè),學習純藝術,了解的材料都是銅、不銹鋼、木頭、石雕這些這方面的材料。后來大學畢業(yè),89年去了昆明,在藝術學院里面擔任老師,才有這個機會去思考。我一直在尋找自己發(fā)展的思路,尋找自己的創(chuàng)作方向。在這個過程里面,我就發(fā)現(xiàn)材料上的呈現(xiàn)比較重要,如果有一個好的想法,或者有明確的個人創(chuàng)作風格,但是用什么媒介來呈現(xiàn),呈現(xiàn)的效果怎么樣,那這個是比較重要的。那幾年發(fā)現(xiàn),瓷的材料和我個人有關系,并且根據那8年的工廠工作經歷,能夠感覺到我用陶瓷,沒做之前就有一個基本的預期,能夠根據我的想法產生一個很好的效果,于是大概從97年開始做這個準備,確定一個具體的創(chuàng)作。
當代藝術:您怎樣想到用陶瓷演繹當代藝術呢?
劉建華:其實那個時候大家用瓷的材料做的也很少,大部分人到現(xiàn)在對瓷的看法可能停留在一個陶瓷工藝美術范疇去看待它。當代藝術是一個非常包容開放的空間,讓你去展示思想、觀念、藝術實踐、創(chuàng)作。我突然有一個想法,就是怎樣把這個陶瓷的材料,這個工藝美術的材料,帶到當代藝術里面,改變大家對工藝美術材料的看法。不管我是提升也好,跨越一步也好,那10來年的鋪墊很重要,完成個人創(chuàng)作上的一種觀念上的轉變。我發(fā)現(xiàn)陶瓷有很強的魅力在里面,它有一些既定的技術層面上的一種方式,它有它的風格,也有局限性,那我決定把這種東西展示出來,所以用傳統(tǒng)的裝置方式來進行創(chuàng)作。當代藝術:想到了您的作品發(fā)表以后會有這么大的反響嗎?劉建華:確實沒有,因為我每一次創(chuàng)作可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感受里面,全身心在進行自己的工作,到現(xiàn)在也是這樣。我唯一能把握的可能就是作品最后的一個效果,這是真正去考慮的。但是這個作品出來以后,他會有一些什么不同的反響,還是要看大家了。
當代藝術:陶瓷作為傳統(tǒng)材質之一。您認為它有什么獨特之處?劉建華:第一,陶瓷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整個技術過程。在運用這個材料的時候,它需要很多手段、很多工藝過程來支撐,這個過程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我們在進行其他一些材料的實踐創(chuàng)作的時候,一般是能夠掌控的,但陶瓷在制作過程中很難控制,它在不同的溫度里面,會產生非常奇妙的變化,我覺得這個是非常有意思的。你可以把它放在一個創(chuàng)作的內容里面來看待。第二,陶瓷通過特定的工藝手段,呈現(xiàn)出一個你自己又能期待,但是又不能把握住的一個狀態(tài),我覺得這個也是它非常有意思的一點,從古至今都是這樣。你可以盡量去施展,通過一定的窯溫去呈現(xiàn),只能用技術去指導它,卻不能夠完全駕馭,還需要不斷的試驗,這也是陶瓷的魅力。這是陶瓷和其他材料不一樣的地方,它有時候讓你很興奮,有時候讓你很悲涼,比較極端,這個也是藝術家必須去面對的,這是屬于陶瓷的特質。第三是陶瓷的文化和歷史內涵,陶瓷本來就是中國發(fā)明的,然后傳到國外去,在歷史文獻里又說了中國CHINA,中國的發(fā)音和陶瓷有關系。可以說陶瓷有很深厚的歷史,所以特別是運用到今天,通過藝術家的反思認識,把他帶到一個比較高的創(chuàng)作形態(tài)里面去,陶瓷會產生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出來,和其他材料確實是完全不一樣的。
當代藝術:早期的《旗袍》系列作品是一個什么樣的創(chuàng)作思路呢?
劉建華:最早我是做的旗袍的作品,大家很多人了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里面一直強調,一個藝術家不要一成不變,不要一直延續(xù)一個既定的想法,那樣的話對我個人創(chuàng)作生活里面也不帶來來任何沖動。一個藝術家不能給自己帶來沖動,其實也不能給觀眾,給別人帶來沖動,所以我希望有變化。大家也知道,陶瓷本身有一個歷史的線索和一個歷史的背景,我自己比較喜歡宋代的釉色、造型、器皿,我覺得那個時候是比較純凈的一個東西。但是今天我們缺失這樣一個東西,我覺得今天來看的話,就應該怎么樣能夠了解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人文背景、歷史、哲學的文化,并不是簡單的做一個符號的展示。以前我們受西方藝術的影響,很多東西可能有一個模仿、跟隨的這樣一個過程。
到今天來說應該有一個獨立的語言呈現(xiàn)給大家,于是我開始創(chuàng)作《旗袍》系列。
當代藝術:后來的陶瓷作品都是單色的。為什么轉變風格了?劉建華:其實我就想陶瓷的特質和情趣。當初做完旗袍系列以后,我也在想,做旗袍一直做下去市場會好,可能會有很多展覽,可是那個時候已經沒有沖動了,我就開始考慮其他的方式。以前是一個傳統(tǒng)的、裝飾的、華麗的、豐富的顏色來進行,從清代延續(xù)的一種裝飾手法。我需要一個變化在里面。《日常易碎》的創(chuàng)作和那些年的生活狀態(tài)和感受有關系。我的小孩94年出生,大概99年身體總不好,經常去醫(yī)院,所以我特別擔心小孩生病,一生病就去醫(yī)院,打吊針。醫(yī)院里面那種壓抑感,那種單色給人的緊迫感、恐懼感,還有人的生命的脆弱感,時時會困擾著我。2001年前后發(fā)生過幾次空難,感覺很壓抑,讓我覺得任何人的理想也好生命也好,都特別脆弱。陶瓷的材料表面特別堅硬,但特別易碎,這是這個材料的特點,所以我想,我應該開始創(chuàng)作了。于是我就找來生活里家里朋友用過的東西,進行翻制,有一點反雕塑的概念。我準備還原一個單純的東西,所以我把顏色全去掉了。陶瓷有個特點,一樣大的東西,翻制以后會收縮,所以他和日常的有區(qū)別,加上我把所有的顏色都抽離掉,所以給人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兜仄骄€》也是一個虛擬的東西。藝術家的作品一定是超前的,媒體大眾不一定馬上能看的懂,他需要時間的積累。
當代藝術:您喜歡不停地變化?
劉建華:瓷的材料具有很深厚的歷史淵源,同時它有很強大的彈性空間在里面。那么作為藝術家我一直在強調,藝術創(chuàng)作上自己線索的變化,你看一個藝術家的時候并不是看他的哪個作品,參加哪個展覽,或者得了什么獎,有什么拍賣紀錄。這些元素當然很重要,但是所有的元素構成了藝術家的重要性在于,他發(fā)展的線索與軌跡。如果從市場來說我可以在上面畫很多圖案,畫青花、粉彩,很好賣,別人很好懂,很裝飾,但是我不能走這條路。我覺得作為一個嚴肅藝術家,作為一個對自己作品有要求的藝術家,那你應該清醒的看到自己再走什么路。只能往前走,哪怕自己不知道往前走是個什么效果,但還是應該往前走,至少是一個態(tài)度。
李曉峰的LACOSTE“青花瓷PoLo衫”
早在2000年,日本藝術家村上隆就聯(lián)手LV打造視覺奇跡標簽,獨創(chuàng)將小花、蘑菇、櫻桃或多彩圖案用在經典Monogram系列上,推出的櫻桃包等款式引發(fā)了消費者一陣搶購潮,同時也引領了時尚跨界與藝術家合作的風潮。村上隆在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動漫與時裝精品、西方與東方之間,找尋到了一座溝通的橋梁。他始終認為,一流的作品就是被很多人理解的作品。信奉這樣的圭臬,移植到時尚工業(yè)也不例外,取得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平臺,甚至反過來讓西方開始對東方產生了興趣。2010年10月25日,法國知名時裝品牌LACOSTE攜手中國當代藝術家李曉峰,在北京藝術高地798舉行了盛大的中國首發(fā)式。展示這件由317片青花瓷片連接而成的polo衫,和一件棉制的polo衫,棉質polo衫圖案采用的是藍白的陶瓷碎紋形式。其中西貫通的跨界理念和大膽原創(chuàng)的藝術呈現(xiàn)方式,象征著LACOSTE關于藝術與時尚的互動再次在中國大地上取得碩果。
當代藝術:陶藝是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您為什么想到用傳統(tǒng)藝術來演繹時尚?
李曉峰:這件事情有個前提,是LACOSTE的一位負責人,在瑜舍看到我的作品后,覺得有點意思。就邀請我為他們的“假日收藏”系列設計一件T恤。我就采用我所熟悉的材料來進行設計,這就是“青花瓷POLO衫”的來由。我一直在做自己的作品,很少關心時尚,其實這次是不小心撞進來了。
當代藝術:傳統(tǒng)材質非常多。您為什么偏愛陶瓷?
李曉峰:我以前的創(chuàng)作形式主要是油畫及運用綜合材料進行山水畫的探索。在創(chuàng)作《瓷衣系列》之前,我進行了幾年的探索,采用水油性混合物,蠟等綜合材料表現(xiàn)山水,希望通過從材料方面的革新,來改變一下中國山水的固有面貌,從而表達作為一個現(xiàn)代人對傳統(tǒng)山水理解,從視覺上,力量上、尺寸上對傳統(tǒng)山水做一些探索,將西方造型方式中的一些感受用到山水形式中。進行過一段時間的綜合材料的繪畫實驗,有了一些突破,后來又想從瓷器上來學習古代民間藝人的繪畫,那種不同于文人繪畫的表現(xiàn)方式,當時想從民間的繪畫上找到當時我正在進行的綜合材料山水畫的突破口,漸漸的對瓷片上的畫片入迷了。
當代藝術:最初創(chuàng)作《中山裝》的靈感從何而來?
李曉峰:對陶瓷入迷之后,我喜歡不斷的收集瓷片,甚至親自去工地和民工一起挖瓷片,在這個過程中,親眼見證了北京的許多建筑從最初的歷史感很強的建筑,經過拆遷、重建到今天這個樣子。出瓷片多的地方,當年一定是很繁華的,居民集中。瓷片在我這里從一片片體變成一堆堆。每當我把一大堆瓷片鋪開,就看到幽蘭的一大片像起伏的山丘,像波光粼粼的河水,這種感覺無法用語言來述說。我想我是否可以做點什么。一開始想做一個八米高的的形象,使它成為歷史長河中的一員,但不知道怎樣去實施這個的計劃。我曾經考慮過直接用線或鐵絲直接縫在布上,再一想,過于草率,不符合“瓷”這種能夠與時間抗衡的特性,所以一直擱著沒有實施。后來經過一些摸索,決定還是先從小的做起,所以就試著做《中山裝》。這種由中山先生設計的服裝,在形式和意義上非同尋常,是西方文明融入中國文化后的“物”的體現(xiàn),我就采用最東方的材料來表現(xiàn)他,這樣就出現(xiàn)了第一件作品――《中山裝》。
當代藝術:作為藝術家,為什么決定要和時尚品牌做這樣一個合作?
李曉峰:這算是一種嘗試吧,我希望我的生活有無限可能,同時我的創(chuàng)作也需要靈感,看到這個提議的時候,我就覺得可以。希望能夠呈現(xiàn)一個不一樣的作品,于是就合作了,一切憑感覺。當代藝術:在制作LACOSTE“青花瓷POLO衫”的過程中,靈感從何而來?
李曉峰:這是對東西方文化交融的一種感受吧。青花瓷衫的圖案來自元代、明代瓷器上的蓮花水草圖案,間雜著一些漢字,如“冷” “熱” “薄” “命” “言” “貴”等等,中間夾雜著一些鳳凰、騰龍、鱷魚的圖案,其中蘊含著復雜的情感。
當代藝術:這個系列和您以往的“瓷片衣”設計有什么不同?李曉峰:Lacfose公司的瓷衣系列是我作品發(fā)展過程中的一部分,就像以前我的作品《中山裝》、《旗袍》。LactOse系列與其他瓷衣系列,外在形式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概念是不一樣的。這次做的作品,全是新近特定燒制的,在瓷片圖案上有我的一些思考,如:怎樣將Lacfose的符號與傳統(tǒng)的青花圖案結合,除了傳統(tǒng)的圖案外,還要繪制一些什么樣的圖案?表達一些什么?作品的造型怎樣?……因此與原來作品中的內涵不一樣。
當代藝術:您的理解,藝術和時尚之間有什么樣的聯(lián)系?
李曉峰:經過這次嘗試,我覺得時尚和藝術從來沒有分開過,他們一直是一起的,可以說,時尚是藝術的一種衍生品,他的生命要靠藝術來供給。兩者我都喜歡。
篇4
清王朝潰亡的前后幾十年,是中國藝術品收藏家們千載難逢的收獲期。權貴家族的傳家品開始出現(xiàn)在古董市場上,來自清官器物的販賣也并非罕見。經由內務府這個曾經的皇家管理處、繼而照看前清皇室遺老和宮殿的機構,或經由一些有機會接近皇家財產的人,紫禁城中的宮廷珍寶被當做銀行借貸的抵押品,或被半公開地出售【早在清朝結束前的19世紀。一些西方收藏家已經開始積極地收藏中國的精品瓷器。據記載,早在1900年之前,查爾斯?奧斯瓦德?利德爾(C.Oswald Liddell)就從清朝皇族購買了一些瓷器(詳見畢宗陶:《藏家、藏品及博物館:英國1560-1960年間的中國陶瓷收藏》(Collectors,Collect ons and Museums:The field of Chinese ceramicsin Britain,1560-1960),伯爾尼,彼得朗出版社,2007年,第99頁)。1917年美國紐約藝術協(xié)會公開拍賣了一批多達500件的“清宮舊藏家具與裝飾品”,其中一批是“上個春季清朝皇室所變賣”】。遺憾的是,大維德爵士的收藏究竟從何種渠道購得卻無從考證――他的很多藏品很可能來源于清官,卻沒有一件可以直接追溯到清官舊藏【根據大維德夫人所述,大維德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從鹽業(yè)銀行購關了一批清宮抵押的藏品,約有50余件(詳見蘇玫瑰所寫“導論”中的相關描述,《大維德基金會中國藝術》,倫敦,倫敦大學,1989年,第10頁;珍妮特?山姆鮑?埃利奧特(Jeannette Shambaugh Elliot)與沈大偉(David Shambaugh),《中國皇家藝術珍品的奇幻之旅》(The Odyssey of China’sImperial Art Treasures),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54頁,注釋15)。據說還有一些清宮舊藏是他間接通過其他收藏家購得的,如利德爾(Ljddell)、德-福雷斯特(De Forest)和萊布隆德(LeBlond)等人】。
大維德爵士最重要的收藏成就,恐怕就是將一對青花云龍紋象耳瓶合璧。該對瓷瓶有1351年的制作銘文,是中國最早的青花瓷的斷代標準器,也因此以收藏家之名而命名為“大維德瓶”。其中一只于20世紀20年代得自英國收藏家蒙斯圖沃德?鄂芬斯東(Mountstuart Elphinstone),而另一只為大維德爵士于1935年從倫敦蘇富比舉辦的英國收藏家查爾斯?E?羅素(Charles E.Russell)藏品拍賣中購得(詳見倫敦蘇富比1935年6月6號拍賣圖錄,89號拍品)。值得一提的是,新成立的大維德基金會在1952年正式對外開放之前,收到了一批來自鄂芬斯東的捐贈,其中絕大部分是單色釉瓷器。而在此之前,大維德爵士的收藏一直是流動的,各種器物不斷入藏又出手,而且他也曾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以及大英博物館捐贈過大量藏品。
大維德爵士甄選收藏品的原則是教育意義先于藝術品位。在人們還只把中國陶瓷當做裝飾品大量購買的時代,他已經在追求藏品的精湛工藝及其歷史價值。大維德爵士并不是當時唯一一位對宋代或更早期中國陶瓷感興趣的收藏家,當時已有一小批英國收藏家開始涉獵宋瓷,并于1921年在英格蘭成立了東方陶瓷學會。但大維德爵士在收藏明清瓷器上更具慧眼,比同時期收藏家更早地開始收藏明代和清代的官窯瓷器。同時,他意識到了器物上銘文及款識的歷史價值,也非常重視皇家收藏的出處,特別是鐫刻在瓷器上的乾隆皇帝御題詩。
大維德爵士收藏的目的并非是想涵蓋整個中國陶瓷史。胎質松軟、滲透性強的陶器,與世界其他地區(qū)產品的生產工藝和性能相差不大,并不在他的收藏范圍內。他的收藏集中在胎質細密堅硬的炻器和瓷器上,而后者就是中國以產瓷之國聞名世界的根本。大維德爵士的收藏常常被譽為是中國以外最重要的官窯瓷器珍藏,而事實不止于此。重要的是,這批珍藏還代表性地概括了中國獨特的陶瓷發(fā)展史。
20世紀30年代,大維德爵士認為出版藏品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委托了當時首屈一指的陶瓷專家霍布森(R.L.Hobson)撰寫圖錄【霍布森,《大維德爵士收藏中國陶瓷目錄》(A Catalogue of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in the Collection of Sir PercivalDavid Bt FSA),倫敦,1934年。譯者注:霍布森對大維德收藏的陶瓷進行了系統(tǒng)地分類和整理,從中遴選了180件最重要的器物,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為此書題寫了中文書名。在選入的這些器物中,主要是宋,明、清官窯瓷器,其中宋代官窯瓷器居多,占選八器物的一大半】。早在1931年,他便出資在倫敦大學設立了中國藝術與考古的教席,教授英國第一個關于中國藝術與考古學位的課程,之后又于1950年向倫敦大學捐贈了他的藏品。倫敦大學選定了位于布盧姆茨伯里的哥頓廣場(Gordon Square)的一處樓房作為這些贈品的臨時存放處,取名“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從1952年到2007年之間,這里接待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陶瓷熱愛好者。隨著被遷移安置在大英博物館的新家何鴻卿爵士陶瓷研究中心(Sir Joseph Hotung Centrefor Ceramic Studies),并于2009年對外開放,這批藏品終于有了一個為其量身定做的展廳以及一個相鄰的研究室。
通過資助其他學者和他自己的研究,大維德爵士為中國陶瓷的學術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大維德爵士之后的學術研究也有許多重大進展。近幾十年來,中國在全國范圍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系統(tǒng)性考古發(fā)掘報告的發(fā)表,清官舊藏的開放和相關藏品的出版,以及對越來越多歷史文獻的研讀詮釋,帶來了鋪天蓋地的新材料。這些新材料會令人在回顧這些館藏時產生一些新的看法,甚至有一些驚奇的新發(fā)現(xiàn),其中一些將會在下文詳述。
必須指出的是,以下概要式的介紹實在無法完全展示大維德爵士收藏的輝煌,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因篇幅所限只得略過。唯望此文能稍稍呈現(xiàn)出大維德爵士收藏的非凡之處及其蘊涵的收藏之樂趣,也希望藉此鼓舞人們更多地前往何鴻卿爵士陶瓷研究中心欣賞大維德爵士所藏中國陶瓷精品。早期陶瓷
早在公元前2000年晚期的青銅時代,中國陶工便開創(chuàng)了陶瓷技術中的新突破。在中國東南的浙江、江蘇地區(qū)的窯址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陶瓷的燒制溫度已經高于1200℃,呈現(xiàn)?;闯善诽ベ|堅硬、致密、抗磨蝕、耐用、潔凈且極具實用性,成為炻胎器【譯者注:英文中根據陶瓷胎體的原料、燒成溫度及理化特征等多項指標,將陶瓷分為pottery、stoneware、porcein三大類;而中國僅將陶瓷分為陶和瓷兩大類,其中瓷器包括英文中的stonoware和porcelain兩類,劃分標準頗為不同,為免混淆,特作說明。其中英文里的pottery即陶器,也稱earthenware(土器),典型者如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漢代低溫鉛釉陶、用黃土制作的一部分唐三彩等。Porcelain譯為瓷器,胎體的燒成溫度、瓷化程度、細白度、透明度、硬度等最高,燒制技術難度最大,典型者如明清景德鎮(zhèn)瓷器、唐代邢窯的少數優(yōu)質透光白瓷等。Stoneware譯為炻器,是我國陶瓷考古中很少使用的概念。唐宋時期的越窯、鞏縣窯、耀州窯、龍采窯、汝窯、官窯、鈞窯、磁州窯、吉州窯、建窯等眾多窯場產品,在我國陶瓷界公認為“瓷器”,而在英文中則因各項指標不及景德鎮(zhèn)等窯瓷器標準而不稱為porcelain,僅為stoneware。作為譯文,為忠實原文并反映西方學術觀點,將這三大類陶瓷分別對應譯為陶器、炻器、瓷器】。在窯爐中自由浮動的草木灰,如果落在陶瓷胎表面,就會成為天然釉,窯工們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這一現(xiàn)象,并有意利用它為陶瓷表面人工上釉。這些炻胎器的物理特性以及其表面橄欖綠色釉光的美學魅力,是在以往只有珍貴材料上才能見到的特性。在西方,直到15世紀才燒造出可以相媲美的陶瓷。盡管南北方遙遠的距離阻礙了這些器物的更廣泛傳播,但長江南部地區(qū)制作的這些器物仍然到達了中國北方黃河流域附近的一些政治權力中心。
與世界其他地區(qū)一樣。在唐代(618-907年)之前,中國的主要陶瓷產品是陶器,其胎體主要是由相對較軟的黏土制成,胎質疏松,燒成溫度一般低于1100℃。如果說這些陶器在新石器時代(始于約公元前7000年)就開始被當做最主要和基本的容器使用。那么商代(約公元前1600-前1050年)青銅器的出現(xiàn)則使它變成了廉價的替代品,成為比較次要的日常生活用品,或者被用來替代陪葬品中比較珍貴的物品。大維德爵士的藏品中并未見到這類器皿。
六朝時期(222-589年),中原王朝的都城建在江蘇的南京。而北方地區(qū)則處于少數民族的控制之下,南方陶瓷生產獲得很大的發(fā)展。此時,施釉的炻器已經在浙江北部大規(guī)模生產,不但品質穩(wěn)定,裝飾方法也豐富多樣,釉色以黃綠為主,偶見黑釉產品。大維德爵士的藏品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雖然在一首公元3世紀的詩中【在潘岳(247-300年)的詩中,用“縹瓷”描述一件酒器,其中“縹”字指自然界清亮的藍綠色,而“瓷”則指高溫燒制的炻胎器或瓷器。詳見柯玫瑰(Rose Kerr)及奈杰爾?武德(Nigel Wood)所著李約瑟(JosephNeedham)《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系列,第五卷“化學與化學技術”(chemistry andchemical technology),第十二冊“陶瓷技術”(ceramic technology),劍橋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1頁。譯者注:晉代詩人潘岳在《笙賦》中寫道:“披黃苞以授甘,傾縹瓷以酌”】,提到了一種青釉酒器,但實際上這些早期的青釉器物很多是作為陪葬品使用的。一些雞首壺的流部太細很難出水,或根本未打通,有些托盤和上邊的杯子、湯匙燒結在一起,一些盆狀器皿上的環(huán)柄純?yōu)檠b飾無法使用等,均說明這些器物并無真正的實用功能。
中國北方陶瓷業(yè)的發(fā)展此時有所落后。由于中國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差異,導致南北農作物種植不同,北方多黃土,以小麥、粟為主要農作物;而南方地質構造則富含石英,主要種植水稻。這為南北方的陶瓷業(yè)者提供了不同的陶瓷原料和燒窯燃料,由此也發(fā)展出不同的窯爐和燒制技術。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位于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之間,山東、河南、陜西和甘肅大部分地區(qū)都被歸為北方,而江蘇、安徽、湖北和四川大部分地區(qū)則屬于南方地區(qū)。
在游牧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386-557年)統(tǒng)治下。中國北方經歷了一段動蕩不安的戰(zhàn)亂時期,但同樣也帶來了大規(guī)模的人員流動和來自西亞地區(qū)的貨品和觀念的傳人,從此意義上來講,中國仿佛迎來了一個新紀元,也促進了陶瓷制造業(yè)的新發(fā)展。至北齊時期(550-577年),河北和河南地區(qū)的一些窯場已能燒制精美的炻胎器,不僅有類似南方窯場的青釉與黑釉,同時也有了白釉器物。而且一種胎體細白、透光度好、燒造溫度高達約1300℃的器物很快又燒造成功,這便是世界上首次出現(xiàn)的真正意義上的瓷器,預示著此后中國在瓷器上長達千年的壟斷,也使中國成了瓷器的代名詞【韓國到15世紀才開始制作白瓷,但產量很小;日本從17世紀開始制造出口瓷器,但直到18世紀德國人伯特格爾(Bottger)發(fā)明西方瓷器后,瓷器才開始在全世界范圍生產】。
到唐代時,陶瓷,主要是炻胎器,開始成為名貴的物品。如在都城長安附近的一座尊貴的佛寺遺址所發(fā)現(xiàn)的唐代皇室供奉的華貴物品中,就包括陶瓷(唐王室截止874年向西安附近供奉佛祖舍利的法門寺進奉的貢品中,除豐富的金銀器外,還包括一些越窯青釉器);整船的陶瓷也西行遠銷,并引起當地陶工的仿造【考古學家在一艘9世紀早期沉沒的沉船里發(fā)現(xiàn)六萬多件產于中國的炻器,沉船位于印度尼西亞的勿里洞(Bolitung),推測是前往伊朗;也是在這個時期,美索布迭尼亞開始效仿中國唐代白釉器物的生產。在中原內地,飲茶文化的盛行,引起了人們對精心挑選配置的各式茶具的鑒賞。一些燒造中心聲譽鵲起,其產品開始有專名。浙江北部上林湖附近的越州地區(qū),擁有最悠久的燒造炻胎器的歷史,其青釉釉色可與碧玉媲美,得名越窯;遠在北方的陜西銅川黃堡鎮(zhèn)的耀州窯,效仿越窯生產青釉器物,盡管并不十分相似。河北南部邢州地區(qū)今內丘和臨城則以生產“如銀似雪”的白釉器物著稱,名為邢窯;而相距不遠的定州曲陽。也燒制出了與邢窯十分相似、有時難以區(qū)分的定窯白釉器物。在長達數世紀中,中國陶瓷業(yè)一直保持著“南青北白”的格局。
篇5
關鍵詞:陶瓷;藝術形式;DIY;發(fā)展
一.前言
水乃萬物之源,土乃萬物之根,火是人間希望,當這三者碰撞出火花,歷經數十道工序承載這人類智慧與汗水的歷練,終成千年不變的藝術珍品—陶瓷。陶瓷,是一種獨特而重要的載體,如字面一般,它們分別為陶器與瓷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瓷器的秘密保存1700年之久,記錄下古代中國文化的諸多信息。中國瓷器在歷史上曾經享譽世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瓷器是中國對人類文化文明的重大貢獻之一。在歐洲美學中,根本就找不到一個與東方的這種“質地美”相匹配的審美范疇。在國際上久享盛譽,在歷史上,中國有瓷國之稱,“CHINA”之名也是由此得來。瓷器幾乎貫穿了中國歷史各個朝代。從東漢年代一直到清朝晚期,沒有間斷過,因而它能夠記載所有時期的歷史信息,這是其他一些器物所無法比擬的。而且在中國傳統(tǒng)的手工業(yè)中,瓷藝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門類。它背后蘊涵著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瓷對質地美的追求就是莊子美學中人的“本真”狀態(tài)的理想在藝術上的反映。陶瓷在人們的印象中,應該是質樸、細膩、隨意、帶有觸感、擁有玉器一般的珠光寶氣的美,不是簡單的實物,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活體。瓷制作,表達了創(chuàng)作人的心聲,是當時年代歷史文化的反映,更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在陶瓷眾多的藝術形式中,DIY陶瓷則充滿了真正意義上的實驗性和前瞻性,DIY陶瓷藝術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契合人們回歸自然、張揚個性、重新尋找藝術本質的要求。因此對于陶瓷以及DIY陶瓷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和歷史意義。
二.陶瓷的藝術形式
陶瓷是一種人工創(chuàng)作形態(tài),陶瓷形態(tài)的基本形態(tài)是水、火、土三種元素有效組合。人們只有掌握了水、土糅合的可塑性、流變性,以及成型方法和燒結規(guī)律,才能促使陶藝形態(tài)的產生變化,使陶瓷器物產生美的形態(tài)。同時注重陶瓷制作造型與裝飾,通過人們的需求和創(chuàng)新,捕捉并展示泥土的可塑性、柔韌美以及表現(xiàn)張力。古老的陶瓷藝術始源于我們有著八千年歷史的祖國,陶瓷藝術作為一種文化享譽世界各地。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洗禮,西方人對瓷器藝術的愛慕追求,使中國傳統(tǒng)的陶瓷藝術在歷史上幾經巔峰。隨著時代的更替,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前行,陶瓷藝術的審美意識也有了更高的追求。然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現(xiàn)代文明充斥著人們的腦海,古老的陶瓷傳統(tǒng)制作技藝及藝術成果不斷地被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所沖擊。因此,人類迫切需要回歸本真,隨著現(xiàn)代社會所帶來的差距感而日益明顯。現(xiàn)代陶瓷藝術隨之誕生。就現(xiàn)代陶藝其本身而言,它首先是一門工藝,是一門需要一些專業(yè)的知識和特殊技巧的行業(yè)。現(xiàn)代陶藝的構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精神追求方面,以陶土為最基本的材料,用某種形態(tài)表現(xiàn)人與人內心、思想獨特的關系。另一方面是工藝技巧。工藝技巧是現(xiàn)代陶藝最直接、完美表現(xiàn)手段,是現(xiàn)代陶藝的媒介?,F(xiàn)代陶藝從工藝上分,大致可以分為原料工藝、成型工藝、燒成工藝三種。從功能上分,可以分為公共藝術和個人藝術。與此同時,現(xiàn)代陶瓷設計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它在不斷根據人們內心所需而創(chuàng)新、發(fā)展。當今社會對設計的要求也越來越趨于個性化的完美追求,在今天這個市場經濟繁榮的時代,設計理念包含了許多新的獨特個人觀念,闡述了當今的人們已不再滿足于物質生活那單一重復的消費,在追求物質豐富的同時,內心苛求完美的渴望。隨著現(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更多的是關注視覺形象的沖擊力、色彩感、形式感、裝飾感、節(jié)奏感;對具有欣賞性、消遣性,以及新奇、輕松的事物的需求在逐漸增強,向著觀念的多元化、審美視角的多樣性發(fā)展。簡約、多變、新穎以及對生存環(huán)境的優(yōu)美舒適成為當今最高點的時尚,現(xiàn)代陶藝恰恰與當今的審美觀念相適應,與現(xiàn)代人的觀念、需求相呼應。
三.DIY陶瓷的發(fā)展
陶瓷經過數個世紀的淬煉,其品質和蘊含的文理都有極大的提升和改變。如唐代的青瓷,北方刑窯、南方越窯;宋代的龍泉青瓷、湖田窯的影青、磁州窯的剔花;元代則是名滿天下的青花瓷;明清時期最輝煌的“清三代”。這些作品雖然有不同,但依然傳承著最初的精髓。側面寫實人類文明傳承的延續(xù)性。最初的陶瓷并不能嚴格的稱為陶瓷,只能算是陶器。它是滿足人類最初的使用性,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群巧匠能工再結合古人的智慧使其成為中國這個東方神秘大國的文明。瓷器,不僅僅在世界面前展現(xiàn)了它的魅力,更加襯托出中國這強大的東方雄獅的智慧。當這古老的傳承遇上現(xiàn)代新生的陶藝,人類再一次展現(xiàn)自己的智慧,DIY陶瓷就是其結晶。“DoItYourself”的縮寫DIY。簡單說,DIY就是自己動手,無性別、年齡、種族的差異,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做,利用自己的獨特思維創(chuàng)作出來的物品自有一份欣喜和得意。DIY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歐美等西方國家的概念。當時在歐美國家中,由于工人薪資非常高,所以一般居家的家具、布置,在可以的情況下,皆由自己動手完成,這樣節(jié)約支出,保證自己的收入高一些。在國外專門成立這樣的DIY公司,他們將材料、所需的設備、技術說明冊都囊括其中,如同商品一般。因此,DIY產品漸漸走入大眾的視野,如同一般商品一般隨處可見。DIY雖然在一開始的時候,主要是專門針對住房整修、庭園維護時,人們不想花費太多的費用找尋專業(yè)人士施工,而是利用自行購買或租用工具與購買來的材料,在閑暇時自行整修房屋的行為。但隨著時間的推進DIY的概念也被擴及到所有可以自己動手做的事物上,例如自行維修汽車與家電產品,或甚至購買零件組裝個人計算機等,沒有特別明確的使用范圍定義。DIY的目的也由一開始時節(jié)省開銷的理由,慢慢地演變成一種以休閑、發(fā)揮個人創(chuàng)意或培養(yǎng)嗜好的風氣。DIY的用詞也越來越廣泛,比如拼布DIY,美食DIY,發(fā)型DIY,等等,DIY在今日已經是個不需額外解釋就能理解的常用字匯,因為它可以廣義用在任何自行動手做的事物上。21世紀,工業(yè)水平越來越接近看似的瓶頸,常人已經不用再去刻意學習古時人類所必需的“巧手”??茖W家證實,如果一個人什么都不需要自己動手去做,那這人的大腦可能在幾年之內就開始退化,漸漸喪失思考的行為。事實證明人需要貼近自然,需要運動勞作,因為在人的內心深處,刻在骨髓里的就是思考,在運動勞作中享受生活的樂趣、去開拓視野、提升自己內心的需求信仰。不斷地在思考中前行,這就是DIY另一高層次的體現(xiàn)。DIY,它因人的需要而存在。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先進的信息技術,使世界不再是分散的版塊,而是更緊密的“地球村”,促進了各個地區(qū)文化的交流與碰撞。DIY陶瓷正是這種文化背景下的產物。DIY陶瓷也成為在節(jié)日、個人紀念日所風靡的潮流飾品,尤其突顯在星座、情侶符號代表的相關飾品格外暢銷,從原材料、技術要求,DIY陶瓷體現(xiàn)了它的普遍性、大眾化。更加受消費者的青睞。
四.DIY陶瓷市場前景分析
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個性化消費需求日益顯著,人們步入了體驗經濟的時代,人們更注重在形態(tài)、情感、參與上的所得,隨著現(xiàn)代社會物質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理念也在不斷地變換,當今社會瞬息萬變,上一秒的新穎可能下一刻就會淘汰。而好的作品始終都能表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天馬行空想法,是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理和消費者的需求的共鳴。好的商品想法只有能把握住消費者的心理,不管有多么的天馬行空、鬼斧神工,就能在激烈的商戰(zhàn)中脫穎而出。我們提倡釋放天性,在孩童時代,愛玩泥巴是天性,陶瓷DIY不僅滿足了孩子的天性,給孩子一個自由創(chuàng)作的空間;在情感方面,戀人們可以自己動手做出只屬于他們自己的愛情之物;在友情方面,自己動手做出一份真摯的禮物給朋友,意義非凡。通過私人訂制的創(chuàng)意產品充分表達個人情感,讓DIY陶瓷展現(xiàn)特別的魅力。對于消費者而言,陶瓷DIY不僅是一種情緒宣泄、一種自我放松、自我陶醉的方式,更是在這快節(jié)奏的社會環(huán)境下怡然自得的享受。因此DIY陶瓷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市場需求都是相當可觀的。在國內,陶瓷工業(yè)在我國發(fā)展較快,銷售市場逐漸轉旺。我國是一個陶瓷生產大國,對陶瓷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從市場需求來看,DIY陶瓷市場呈現(xiàn)出一番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勢。
參考文獻
[1]葉喆民《中國陶瓷史》[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店,2006年.
[2]盧緒玲《中國陶瓷市場發(fā)展現(xiàn)狀與趨勢研究》[J]《美與時代》(上),2011年第7期.
篇6
關鍵詞:陶瓷過濾機;濾板使用壽命;影響因素及措施
中圖分類號:C35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陶瓷過濾機工作基于毛細微孔的作用原理,采用負壓工作的一種盤式過濾機,利用微孔陶瓷板通水不透氣的特性,抽取陶瓷板內腔真空產生與外部的壓差,使料槽內懸浮的物料在負壓的作用下吸附在陶瓷板上,固體物料因不能通過陶瓷板微孔被截留在陶瓷板表面,而液體因真空差的作用及陶瓷板的通水性,則順利通過進入氣液分配裝置(真空桶)外排或再循環(huán)利用,達到了固液分離的目的。轉子(陶瓷板)運轉一周,工作過程分為四個區(qū)域:吸漿(料)區(qū)、干燥區(qū)、卸料區(qū)、清洗區(qū),反復循環(huán)。
1陶瓷過濾板
陶瓷過濾板是陶瓷過濾機的核心部件,陶瓷過濾板的質量直接決定陶瓷過濾機的生產和使用狀況。目前市場上常見陶瓷板有棕剛玉和白剛玉2種材質。棕剛玉中Al2O3含量只有94.5%,其中所含雜質主要為鐵,在生產過程中在硝酸溶液的長期浸泡下鐵離子被腐蝕掉了。
鐵離子的流失,造成陶板發(fā)酥變軟,如果重新進窯燒制會出現(xiàn)大量斷損破裂,因而無法再生;白剛玉材質采用純度99.5%以上的Al2O3,其結構強度好,化學性狀穩(wěn)定,即使反復燒制其密度也基本不變,可完全滿足再生要求。
陶瓷過濾板材質的變化,孔徑的變化及強度,直接影響到過濾效果。⑴陶瓷過濾板材質需具有較好的親水性,目前最好為氧化鋁,剛玉等材質制成的陶瓷板,其次為碳化硅制成的陶瓷板。⑵選擇透水率高的陶瓷過濾板,透水率高吸漿性能好,脫水快。⑶根據物料粒徑及頌選擇合適孔徑的陶瓷過濾板,陶瓷過濾板孔徑越大越易吸漿,但易引起陶瓷過濾板堵塞。
2清洗裝置
超聲波清洗裝置安裝維護更方便,清洗更具針對性,同時完善的軟啟動及保護裝置,配套的化學清洗裝置及完善的反沖洗保護裝置保證了陶瓷過濾板長期工作的高產低水份的優(yōu)勢,延長了陶瓷過濾板的使用壽命。陶瓷過濾機盡管配置了超聲波清洗、酸洗和反沖洗裝置,都不可避免地在陶瓷板微孔內形成污垢堵塞。
累積的污垢主要是化學結垢和機械堵塞(顆粒和黏泥等沉積),輕則過濾效率降低,重則必須更換陶瓷板才能達到過濾性能。需對碳酸鹽、硫酸鹽、硝酸鹽、硅酸鹽、氫氧化物、硫化物、黏泥等污垢進行溶解、剝離,達到疏通微孔、恢復過濾功能的目的。
有效保證陶瓷過濾板的單位處理能力、延長了陶瓷過濾板的使用壽命。陶瓷過濾機在聯(lián)合清洗時需要少量硝酸,用戶應提供>90的硝酸。反沖洗進水管:在開車時陶瓷板在反沖洗區(qū)需要進行反沖洗。反沖洗壓力的大小直接影響陶瓷板的清洗效果及使用期限。
聯(lián)合清洗是決定陶瓷濾板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要保證陶瓷過濾機有足夠的清洗時間及次數,否則嚴重影響陶瓷板的工作效率及使用周期。以上僅為標準狀態(tài)下的基本工作數據,根據不同物料及工藝流程、狀態(tài),部分參數可能有一定范圍的變動。
設備可采用水氣聯(lián)合反沖洗進行清洗。主要是針對客戶物料超細顆粒堵板情況、水壓不穩(wěn)或斷水的情況,保證設備連續(xù)工作。提高過濾效果、延長陶瓷板的使用壽命。
3影響過濾效果的因素
通常用濾餅水分,濾液中的固體含量和過濾機單位面積處理能力這三個指標對過濾效果進行評價。過濾效果的好壞與真空度、粒度組成、給礦濃度等關系極大。
過濾機的推動力:對真空過濾機而言即指真空度,真空度的高低直接影響過濾機的生產能力,產品水分和濾液中的固體含量。通常壓力差增加可以提高過濾機的處理能力和降低濾餅的水分,特別是針對的精礦粒度較細,應該采用較高的真空度,但是過高的真空度,容易造成濾液中固體含量增大,影響過濾效果。
礦漿性質:主要指礦漿溫度、濃度、粒度和礦漿成分。礦漿濃度增加,可以提高過濾機的過濾效果。處理量增加,產品水分下降。過濾物料的粒度組成越細,過濾越困難,濾餅越薄,而且增加了濾餅的水分,同時濾餅難于脫落,降低了過濾機的處理能力。礦漿成分主要指礦漿中的泡沫量,在礦漿中含有大量氣泡時,會使生成的濾餅中也含有氣泡,特別是微小氣泡,它將堵塞濾餅中顆粒之間的通道,降低過濾效果。提高礦漿溫度,可以降低礦漿的黏度,減小過濾阻力,提高過濾速度,因而可以增加濾餅厚度,降低產品水分。
過濾介質的性質:理想的過濾介質應該具有過濾阻力小、濾液中固體含量少、不易堵塞、易清洗等性質,并且具有足夠強度。通常金屬絲濾布具有過濾阻力較小,不易堵塞,濾餅容易脫落等優(yōu)點,但濾液中固體含量較高;尼龍濾布比較耐用,特別是錦綸毯的效果很理想,除耐用外還具有濾餅容易脫落,產品水分低,濾液中固體含量少等優(yōu)點,但是價格較高。
4工況條件及回收再生
4.1充分考慮各種惡劣環(huán)境
潮濕、腐蝕性氣體及物料、高溫、有害的各種工業(yè)電磁干擾、操作人員的素質等情況,確保陶瓷過濾機在不同的地區(qū)及環(huán)境能長期穩(wěn)定的工作反復對比、優(yōu)化,進行設備材質的選用,保證設備的長期穩(wěn)定,可靠及高效率運行。根據此次物料的粒度、濃度、粘度、成分、pH值等,選用真空阻力小、濾餅水份小且產能大的新型微孔濾板,使設備更好的滿足生產,達到最好的效果。
4.2陶瓷板的包裝及說明
陶瓷板采用防雨軟包及裝箱捆綁包裝,可以充分保證運輸過程中的防潮、防雨情況。供貨時廠家應該提供過濾板質量證書、過濾板材料證明、過濾板外觀和加工尺寸檢驗。
4.3回收再生
回收再生的過程就是:將堵掉的面層磨掉,重新噴漿的過程。用膠黏劑的陶板在高溫下重新燒制時膠黏劑將揮發(fā)掉,從而使陶板裂成兩半;因而只有不含膠黏劑的陶板才能真正做到回收再生。做到板回收再生的,再生后的陶瓷板可達到新陶瓷板生產效率的95%以上。
再生費用估算:回收再生的過程就是將堵掉的面層磨掉,重新噴漿進窯燒制的過程。(再生費用含運費及再生制作費用)。使用壽命:再生后的陶瓷板可達到新陶瓷板生產效率的95%以上,使用壽命與新的陶瓷過濾板時間相當。陶瓷板再生的次數:所以,目前正常情況下,再生就做一次。
4.4使用陶板的注意事項
⑴按時清洗:①陶瓷板上機每8h硝酸清洗一次,清洗時間為1h(根據實際物料的不同,清洗時間可適當延長),硝酸清洗同時超聲波清洗。②陶瓷板每72h草酸清洗一次,草酸清洗前先采用硝酸清洗,總共清洗時間為5h,其中草酸清洗時間為4h,草酸清洗同時超聲清洗。③要確保陶瓷板清洗時半圓槽內沖洗干凈。⑵如果礦粉內含鐵離子較多(板面發(fā)紅),堵板嚴重,可定期將陶板拆下放到草酸桶內浸泡,浸泡時間一般為3-5天。浸泡完后再放到溫水中,用氣管打氣,這樣操作后可有效延長陶板的使用壽命(現(xiàn)場最好有兩套板子循環(huán)使用)。
結束語
需加強應對影響濾板使用情況,可采用可與用戶互動設計方案,具有用戶參與程度高,調整方便等特點,用戶可根據工藝要求調整陶瓷過濾機的運行參數,達到現(xiàn)場工況條件要求。
參考文獻
[1]熊曉紅.現(xiàn)場修配過濾機攪拌耙架[J].礦山機械.2005(04):89-91.
[2]杜玉艷.陶瓷過濾機在高海拔地區(qū)的首次應用及成功實踐[J].有色金屬(選礦部分).2010(05):123.
篇7
【關鍵詞】 手術室護理人員; 銳器傷; 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7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6-0159-03
doi:10.14033/ki.cfmr.2016.26.090
在臨床手術醫(yī)療中,銳器刺傷是一種極為危險的現(xiàn)象,它不但會給手術者的皮膚造成傷害,而且還容易導致手術者出現(xiàn)血液疾病等癥狀[1]。只有加強手術護士的自我防范意識與手術操作的規(guī)范化,才能使手術過程更具規(guī)范化[2]。手術操作技術不標準、手術環(huán)境差以及自我防護認識差等,為手術中手術護士被刺傷的主要原因[3]。針對這些現(xiàn)象,本文簡單總結了手術室護士銳器刺傷的防護措施。
1 手術護士被銳器刺傷的原因分析
1.1 缺乏專業(yè)知識,自我防護認識差
護士在手術期間,對于銳器刺傷的防范意識都相對較差,沒有真正意識到當手術護士被銳器刺傷后,給自身帶來的危害性。雖然有很多手術護士都知道被刺傷的后果,但仍有部分手術護士存在僥幸心理,缺乏對自身的防護意識與警惕性。認為即使被銳器刺傷,能夠患病的概率也不大。尤其是新護士,他們不僅與醫(yī)生間缺少契合度,而且也缺乏專業(yè)的心理素質,使得在手術操作中更容易受傷[4]。
1.2 手術操作技術不標準
手術護士在手術過程中,不但擔任著為主治醫(yī)生傳遞手術工具的工作,而且還負責對病人進行各種輸液以及注射的工作,提高了手術護士在手術期間對針頭、刀片和縫針等尖銳器具的接觸概率[5]。像隨意放置針頭或刀片等尖銳器具、將手術刀片徒手裝卸等不規(guī)范的操作,均能夠嚴重提高手術護士被銳器刺傷的概率。
1.3 未應用或者應用防護用品不正確
醫(yī)護人員在進行搶救工作時,由于任務比較繁重,導致手術護士在實施緊急搶救的狀態(tài)下,往往對其自身的生命安全給予忽略。例如操作時不依照具體要求戴手套、將防護的主要步驟省略等,會加大手術護士在手術期間被刺傷的概率,同時也是導致手術人員銳器刺傷的主要成因之一。
1.4 手術環(huán)境差
在手術過程中,手術護士會時常出現(xiàn)身體疲勞、工作時間長以及工作任務量重等現(xiàn)象,這也是造成手術護士被銳器刺傷的原因之一。當手術護士在搶救病人或者遇到大手術等狀況時,會讓手術護士處于一個緊張的狀況下工作,這樣不但要求手術護士具備熟練的操作能力,而且還會加大手術護士的工作量,從而使銳器刺傷現(xiàn)象更容易發(fā)生。
2 預防手術護士被銳器刺傷的主要措施
2.1 加強對自身的保護意識
對于銳器刺傷帶來的嚴重性及危害性,手術護士要從自身的思想上進行重視[6]。在一些醫(yī)院的手術科室內,部分手術護士都只對血液中能造成疾病傳播的患者實施隔離措施,例如: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CV(丙型肝炎病毒)以及HBV(乙型肝炎病毒)等。但實際上,手術護士在診斷HIV、HCV和HBV等疾病前,其中所包含的危害性要明顯高于診斷后。調查研究顯示,當被銳器刺傷后,僅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0.004 ml,就能夠讓受傷者遭到感染[7-10]。而且,在一個鋼針受到血液污染的情況下,當刺破一層聚乙烯手套或者乳膠手套時,手術護士能夠接觸血液的概率要比沒戴手套的概率縮小50%以上。可見,部分手術護士在不帶手套的情況下為患者進行輸血或注射,其主要原因是手術護士對自身的保護意識低下。所以,不斷加強對自身的保護意識,宣傳防護認識的重要性,是當下醫(yī)院所要關注的問題。
2.2 加強職業(yè)防護訓練
培養(yǎng)安全意識是防護的關鍵,醫(yī)院要不定期為手術護士進行防護知識的培訓。讓手術護士能夠對銳器刺傷所帶來的嚴重性有個充分的認識,同時也要讓手術護士學習與了解如何防護被銳器刺傷的有關知識[11-13]。此外,在培訓過程中,手術護士還可通過演練的方式,增強手術工作經驗。這種針對性的培訓學習效果,不但能讓手術護士的工作更具專業(yè)性,而且也能強化手術護士自身的防護意識,從而能有效提高手術工作的依從性。而且,手術團隊間的相互配合也是至關重要的,這樣能避免手術中出現(xiàn)慌亂現(xiàn)象[14]。
2.3 規(guī)范化手術操作
為了能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在實施手術期間做到操作規(guī)范是非常重要的[15]。手術工作是一項具有特殊性的工作,若操作不規(guī)范,很容易造成手術患者的死亡。近年來,由于醫(yī)院對醫(yī)療事物的管理處置變得更加嚴格,特別是在處理損傷性廢物時,醫(yī)院通常都會強制規(guī)定應用硬質利器收集盒。并且待手術完成后,要對手術現(xiàn)場進行及時清理,嚴禁在生活垃圾中混入針頭或刀片等利器。此外,在接觸針頭以及接觸患者體液與血液時,要佩戴手套,當發(fā)現(xiàn)存在損壞現(xiàn)象時,應立即更換。這樣就可保證患者在手術期間的安全性。
2.4 確保正確的銳器刺傷處理流程
當手術護士被銳器刺傷時,先要將傷口位置進行擠壓,使其能讓少量血液流出。然后再清洗傷口時,需要選擇流動水實施清洗,這樣能避免傷口出現(xiàn)不必要的感染[16]。待傷口清洗完畢后,使用0.5%碘伏或者75%乙醇對傷口采取消毒處理,同時還要馬上接受乙型肝炎疫苗的治療。若手術護士在刺傷時,銳器中帶有梅毒,應及時選用長效青霉素實施注射。此外,在實施手術期間,對于存有傷口的手術護士,要禁止再進入手術室。
綜上所述,對于手術科室與醫(yī)院而言,手術護士的綜合能力強,是確保手術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保障。所以,提高手術護士的防范意識,確保手術操作的規(guī)范化,是當下醫(yī)院所要面臨的主要問題。只有做到不斷提高手術護士的工作能力,才能更好避免手術過程中手術護士被銳器刺傷的狀況。
參考文獻
[1]張瓊.手術室護士銳器傷的危險因素分析與防護措施[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4):99-100.
[2]王廣萍.手術室護士被銳器刺傷的原因分析和防護措施[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8(24):254.
[3]李曉露.骨科醫(yī)院手術室護士術中銳器損傷原因與防護對策[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4,31(4):406-407.
[4]付興,王繼英,楊潤亭,等.手術室護理人員對銳器傷的自我防護[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4,34(2):44.
[5]張小丹.手術室護理人員銳器刺傷的調查分析及防范措施[J].吉林醫(yī)學,2012,33(14):3060-3061.
[6]朱琳.手術室醫(yī)務人員銳器刺傷與防護對策[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1,17(15):1905-1907.
[7] Mehta A,Rodrigues C,Singhal T,et al.Interventions to reduce needle stick injuries at a tertiary care centre[J].Indian Journal of Medical Microbiology,2010,28(1):17-20.
[8]宛麗,李海清,黃秋芳,等.銳利器械傳遞器降低手術室銳器傷發(fā)生率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9):72-74.
[9]李靜.南充市手術室護理人員銳器傷的調查分析和防范對策[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5,13(31):107-108.
[10]付興娟.手術室護理人員職業(yè)危害的防護進展[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33(20):83-84.
[11]王雪梅.手術室護理人員的護理危險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12(12):368-369.
[12]陳杏秀.RCA(根因分析法)在手術室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5,12(13):96-99.
[13]吉汝群,高建忠.手術室護理人員的危害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31):267-268.
[14] Doebbeling B N,Vaughn T E,McCoy K D,et al.Percutaneous injury,blood exposure,and adherence to standard precautions:are hospital-based health care provider still at risk[J].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03,37(8):1006-1013.
篇8
2011年11月3日,中國京劇節(jié)在武漢召開,京劇源平漢水,聚于京城;發(fā)乎民間,至于高臺。國韻勞華的京劇也因此迅速席卷江城。借此京劇風,本文通過京劇服裝的介紹,讓讀者對京劇能有所了解。
寧穿破,不穿錯
京劇的特點是并不照搬生活中的原貌,這點在演員所穿著的服裝上也看得出來。在京劇舞臺上的服裝,沒有季節(jié)的區(qū)分,沒有朝代的差別,當然也看不出所處地帶。通常我們稱為“行頭”的服裝,樣式多根據唐宋元明各朝代的衣服而來,有時或可見到各朝齊聚一堂的景象,然而主要還是根據明代的服裝來設計。但是,劇中無論何人,不論角色大小,要穿著何種衣服,卻都有著特別規(guī)定?!皩幋┢疲淮╁e”是主要的京劇穿衣原則。
京劇服裝種類
蟒:帝王將相等高貴身份的人物所通用的禮服,衣上蟒紋與龍紋相似,只少一爪,四爪龍叫做蟒,就以此名之。顏色分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指紅、綠、黃、白、黑;下五色指紫、粉(紅)、藍、湖、香。
帔:對襟長袍,帶水袖,系帝王、達官顯宦或富賈鄉(xiāng)紳所穿的便服。皇室成員用黃色,狀元登科、新婚喜慶用紅色,老年人用秋香色。
靠:武將戎裝,又稱甲。靠身分前后兩片,上衣下裳相連,有鎧甲紋樣,卻不緊貼身體,是一種分離式的服裝。靜則賦予人物以威武氣概,動則于夸張舞蹈動作,體現(xiàn)京劇服裝可舞性這一藝術特點。
褶:斜領長衫,是京劇舞臺上用途最多,最為常見的一種袍服類的服裝。屬于便服類,文武、貴賤、男女、老少均可穿用。
長衣:除蟒、靠、帔、褶外,其余服裝統(tǒng)稱衣。衣分長衣、短衣,長衣主要種類如下:開氅用于武將、權臣在非禮儀場合(軍旅、家居)的便服,服飾紋樣設計大氣,以突出人物的氣派。
短衣:通常短衣適用于武打角色,衣式緊湊,像抱在身上一樣,故稱抱衣抱褲,適用于俠士人物與綠林好漢。
富貴衣:又稱窮衣。把許多不規(guī)則形狀的雜色布塊綴在青褶子或青衣上,表示劇中人物衣衫襤樓、窮困潦倒。因為劇中穿著此衣的人物日后都會顯達富貴,故此衣又稱為富貴衣。
配件:有坎肩、斗篷、水袖。
盔頭:戲曲中所戴各種冠帽的通稱。冠為帝王、貴族的禮帽;盔是武職人員交戰(zhàn)時為防護頭部而戴的帽子;巾是家常隨便戴的一種便帽,常見有方巾、員外巾。
靴鞋:厚底靴鞋底厚達三、四寸,類似矮子樂,多與蟒靠等服飾搭配,可使角色顯得雄偉、魁梧;薄底,又稱快靴,為武生、武旦所穿,便于開打;夫子履又名福字履,多為老翁、老婦所穿;彩鞋為一般女性所穿的鞋子,鞋尖釘有一個圓穗子;旗鞋又叫做花盆底,腳尖腳跟都是懸空;踽是由布面包木頭而成,主要為滿足女人三寸金蓮的小腳而成。(項南)
“空手套白狼”本是褒獎詞
“空手套白狼”在今天是一個貶義詞,比喻不做任何投資到處行騙的欺騙手段。但是,這句俗語是怎么來的呢?“白狼”又是什么呢?
篇9
關鍵詞: 陶瓷手鏈; 造型; 裝飾; 材料
1引 言
隨著現(xiàn)代陶瓷藝術的不斷發(fā)展和陶藝熱的興起,陶瓷飾品業(yè)也隨之興旺起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陶瓷首飾產生了,它的產品種類多樣,如項鏈、手鏈、耳環(huán)、掛件等。由于陶瓷首飾的材料消耗少、成本低,并經過高溫燒成,能去除材質中的有害物質,節(jié)能環(huán)保,更容易贏得消費者的關注與青睞。
陶瓷首飾的出現(xiàn),不但使現(xiàn)代首飾的材質和造型更為豐富、裝飾方法與制作工藝更為多樣,同時也改變了人們對陶瓷制品的固有印象,為現(xiàn)代陶瓷藝術開辟了一個新的表現(xiàn)空間,在首飾藝術和陶瓷藝術上都具有積極的作用。本文試圖對陶瓷首飾的造型設計進行一個淺顯的剖析,希望能激發(fā)設計師的靈感,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好的陶瓷首飾作品。
2陶瓷手鏈設計概述
首飾,以往在人腦海里應該是由金銀、鉆石、珍珠、瑪瑙等金屬、玉石做成的,但隨著現(xiàn)代人審美理念的變化,人們開始回歸自然,追求張揚個性。飾品種類也是琳瑯滿目,材質多種多樣,陶瓷手鏈是用各種陶瓷材料制作,或以陶瓷材料為主結合其他材料制成的飾品。
現(xiàn)代陶瓷手鏈已經從傳統(tǒng)的單純裝飾性配飾轉化發(fā)展成為顯示設計者和佩帶者獨特個性追求的藝術形式?;貧w自然與反璞歸真的審美意趣,改變了以往以貴金屬、寶石等材料進行首飾設計與制作的傳統(tǒng),人們越來越開始關注自然界物質的固有特性,尋找新的材料和制作工藝,并利用自然界中泥土材料的特性,運用多種獨特的裝飾方法,將現(xiàn)代藝術與陶瓷工藝融為一體。陶瓷制品充滿泥土質樸的自然情趣和鮮活的生命力,更能使人深刻地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與互動個性、創(chuàng)意和想象力的表現(xiàn)方式。
現(xiàn)代陶瓷手鏈設計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它和其它造型藝術一樣,起決定作用的是造型、色彩、材料與配套材料等因素,它們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3現(xiàn)代陶瓷手鏈的造型設計
現(xiàn)代陶瓷手鏈的造型設計是指運用陶瓷材料設計出不同造型的個體,組合成陶瓷手鏈,它包括一般化與個性化兩種造型設計。
3.1 一般化造型設計
一般化造型設計是由簡單的幾何形體組成的。主要有圓形(如圖1就是由圓形珠子加以皮筋串連起來的)、半圓形、方形、三角形等,也是陶瓷手鏈基本的造型形式,這幾種造型比較容易成形,而且可以大批量生產,產品質量較穩(wěn)定。目前市場上陶瓷手鏈主要以圓形珠子占多數,導致陶瓷珠手鏈出現(xiàn)飽和現(xiàn)象,因此,許多生產商開始在造型上尋求變化。在陶瓷首飾的造型設計上可以運用構成理論,將不同或相同的形態(tài)單元重新組合成新的單元形象,賦予觀賞者視覺、感受上的新形象。重復、近似、漸變、發(fā)散、特異、密集、變形、解構、重組等構成方式都可以用于現(xiàn)代陶瓷首飾設計中,如圖1和圖2就分別運用了重復、漸變的方式。
3.2 個性化造型設計
個性化造型設計就是改變原來的圓形、半圓形、方形、三角形等形狀,達到坯體表面的不對稱效果,追求個性化。個性化設計的特點,是能夠適應客戶的風格,根據客戶提供的資源、信息,然后制作出布局、風格等方面都符合客戶要求的設計。如圖3中的貝殼狀陶瓷首飾,它是仿照貝殼的形狀制作的,還上了白色的釉水,顯得更加逼真;又如圖4中的蝴蝶狀飾品,仿照動物的形狀來制作,突破了原來簡單的幾何形體,很受現(xiàn)代年輕人的喜愛。
4陶瓷手鏈的裝飾設計
陶瓷手鏈作為人們佩戴的飾品,最重要的就是它的裝飾功能。在陶瓷手鏈設計上,要遵循“因材施藝”的設計原則,根據陶瓷材質的特性來尋找適合的裝飾表現(xiàn)方式。
4.1 陶瓷手鏈的表面裝飾設計
陶瓷手鏈的表面裝飾設計指的是在陶瓷手鏈的表層進行裝飾??梢詮睦L畫、貼花、雕刻、肌理、釉的設計等幾個方面加以設計,運用各種不同的構圖,可以使陶瓷手鏈的裝飾形態(tài)千變萬化。
4.1.1 陶瓷繪畫
陶瓷繪畫指的是用陶瓷顏料在平面瓷板或比較平整、曲面弧度不是很大的器型上進行繪畫。陶瓷彩繪裝飾分為釉上與釉下彩繪兩種裝飾方法,釉上彩繪裝飾主要以新彩為主,也包括粉彩、古彩等,并可以根據設計的圖案和色彩進行多次搭配。相對于釉下彩繪,釉上彩繪更適合表現(xiàn)現(xiàn)代時尚的風格。如圖5所示,該手鏈是在燒好的白胎上用新彩畫的老鼠的圖案。釉下彩繪裝飾以青花為代表,色彩淡雅明快,裝飾風格古典幽雅,具有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的意蘊。如圖6所示,它是在薄瓷片繪畫的青花,藍色與白色對比非常強烈,古典韻味的設計與麻繩搭配,具有現(xiàn)代的感覺,非常受大家喜愛。
4.1.2 陶瓷貼花
陶瓷貼花指的是用粘貼法將花紙上的彩色圖案移至陶瓷坯體上,花紙上的彩色圖案移至陶瓷坯體或釉面,亦稱“移花”,是現(xiàn)代陶瓷使用最廣泛的一種裝飾技法,分釉上貼花和釉下貼花等。如圖7所示,它屬于釉上貼花,這條手鏈選用主配件進行貼花,成為整條手鏈的亮點,顯得非常清新淡雅。
陶瓷刻花是在陶瓷首飾的坯體表面刻畫出紋樣的一種裝飾方法,在陶瓷首飾的坯體表面用工具刻畫出紋飾,再罩上釉料,燒造后刻畫的紋飾被釉料填充,積留在紋飾里的釉料就會顯現(xiàn)出花紋。如圖8所示,它采用了挖地皮的手法,雕刻了一朵小花的形狀,與塑料珠、鍍銀的花托搭配,非常適合甜美的小女生佩戴。 4.1.3 釉料裝飾
釉是涂在瓷器、陶器表面,使其顯出光彩并起保護作用的物質,且可增加陶瓷的機械強度和點絕緣性能。利用顏色釉來裝飾陶瓷手鏈,首先要在設計過程中考慮所使用釉色的材質與工藝性能,充分利用釉色的質地和色彩,使人為裝飾、天然材質與釉色能在陶瓷手鏈上達到渾然天成的美感。這樣才能做出既有現(xiàn)代文化的內涵和韻味,又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陶瓷首飾。
顏色釉的品種豐富、色彩繽紛、質地多樣,裝飾形式廣泛。按釉的顏色區(qū)分,可分為純色釉、雜色釉,主要有紅、黃、藍、綠、青、紫、白、黑等品種;按釉的肌理區(qū)分,又可分為裂紋釉、結晶釉、無光釉等。顏色釉的質地或晶瑩溫潤或暗啞班駁、或色彩淡雅、瑰麗斑斕,使陶瓷手鏈具有獨特的裝飾藝術效果,因此,顏色釉裝飾也成為陶瓷手鏈最為常見的裝飾方法。如圖9所示,是運用顏色釉組成的糖果系列手鏈,這條手鏈用絲帶串連起來,再打上個蝴蝶結,顯得非常端莊,是大多數女性喜歡的風格。
4.1.4 肌理的應用
篇10
關鍵詞:景德鎮(zhèn) 陶瓷文化 創(chuàng)意產業(yè)
一、景德鎮(zhèn)陶瓷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
景德鎮(zhèn)制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景德鎮(zhèn)大力發(fā)展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利用自身優(yōu)勢著手打造世界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城市,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大小實體有3000余家。景德鎮(zhèn)圍繞陶瓷文化品牌,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已經進入快速發(fā)展通道,文化產值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長,該產業(yè)已成為景德鎮(zhèn)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和最主要的就業(yè)渠道。經過調研,筆者了解了景德鎮(zhèn)陶瓷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中遇到的一些問題,解決好這些問題,有利于更好地發(fā)展景德鎮(zhèn)陶瓷創(chuàng)意產業(yè)。
二、景德鎮(zhèn)陶瓷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的制約因素及存在的問題
筆者深入景德鎮(zhèn)雕塑瓷廠、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新廠校區(qū)陶藝一條街等地160個工作室,發(fā)放調查問卷,收集了工作室的經營、管理、發(fā)展方向等信息資料。通過走訪、分析、調研,制約景德鎮(zhèn)陶瓷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的因素如下:
1.思想落后,自主創(chuàng)新觀念不足。
景德鎮(zhèn)陶瓷作坊型生產慣性根深蒂固,絕大部分經營者的經營思維還停留在手工作坊、小工廠生產階段,思想觀念落后競爭意識不強,缺乏創(chuàng)意與創(chuàng)新,致使技術創(chuàng)新和消化吸收能力薄弱,難以實現(xiàn)規(guī)?;S?7.5%的工作室經營者認為自己的工作室應該向公司企業(yè)發(fā)展,20%的經營者希望自己的工作室保持原來狀態(tài),5%的經營者想轉行到其他行業(yè),17.5%的經營者表示沒有考慮過此類問題。
2.創(chuàng)業(yè)者融資困難,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
在這些工作室經營者當中,67.5%的經營者通過自籌資金創(chuàng)辦工作室,創(chuàng)業(yè)的融資渠道較匱乏,27.5%的經營者擁有一定的創(chuàng)業(yè)資金,5%的經營者通過與企業(yè)合作,來獲取創(chuàng)業(yè)的機會與資金。當談到產品被別人模仿、被人抄襲時,55%的人強烈反對這種做法,有27.5%的人覺得無所謂。受訪者表示,作品被模仿,在一定的程度上對瓷器的推陳出新有促進作用。17.5%的人對自己的作品被模仿表示支持。
3.藝術瓷產業(yè)化有待提升,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缺乏品牌集群效應。
調研時了解到,景德鎮(zhèn)的藝術瓷產業(yè)化遇到不少困難。不少陶瓷藝術大師認為,藝術瓷產業(yè)化會丟失景德鎮(zhèn)高檔藝術瓷的獨特性、唯一性屬性,大眾化的藝術瓷將失去收藏價值。景德鎮(zhèn)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整體處于起步階段。產業(yè)規(guī)模很小,地域品牌響亮但企業(yè)品牌力薄弱,長期以來只有產地概念而沒有形成產業(yè)的品牌效應。
4.人才支撐不足,產品設計單一,缺乏創(chuàng)意。
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等高級人才往往將主要精力限于個人創(chuàng)作,影響范圍有限,很難支撐起全市的陶瓷產業(yè)。人才結構失衡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人才以陶瓷制作技術為主,對于中層的陶瓷創(chuàng)意設計型人才較為短缺,同時從業(yè)人員年齡結構不合理,大師級人物年事已高,中青年藝術家還沒有很好的成長起來,存在著斷層現(xiàn)象。調查顯示,陶瓷首飾成為院校畢業(yè)生和在校生經營產品的新寵,其中有55%的工作室設計生產陶瓷首飾。由于近幾年陶瓷首飾類市場還是比較火熱,再加上學生作品物美價廉,市場需求量大,催生陶瓷首飾市場的表面繁榮。
三、景德鎮(zhèn)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的幾點創(chuàng)新思考
1.做好景德鎮(zhèn)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整體宣傳和推介工作
首先要轉變發(fā)展理念,把文化的要素融進陶瓷產品,使陶瓷產品藝術化、創(chuàng)意化。日用瓷、建筑瓷、衛(wèi)生瓷應增加文化含量,提高產品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使藝術陶瓷走出“象牙塔”,變藝術圈內孤芳自賞為大眾的掌上明珠。其次,積極培養(yǎng)創(chuàng)意生活與創(chuàng)意環(huán)境,免費對市民開放景德鎮(zhèn)歷史博物館、古窯遺址、景德鎮(zhèn)陶瓷博物館等,通過教育培訓,多為他們提供與創(chuàng)意接觸的機會,使人們可以享受到創(chuàng)意生活。另外,開發(fā)多種形式的以陶瓷為特色和主題的文藝表演節(jié)目。例如依照傳統(tǒng)制瓷工藝流程編排一臺集科教普及和文藝欣賞于一體的大型舞臺劇目,以一種獨特新穎的視覺方式詮釋陶瓷文化,既普及陶瓷有關知識,又使觀眾得到藝術享受。如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雕塑藝術作品《瓷魂》以動態(tài)人體雕塑語言呈現(xiàn)了最樸素、最單純最真實的制瓷工序,成功晉級了2013年《我要上春晚》欄目。
2.設立景德鎮(zhèn)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管理專門機構
發(fā)展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需要盡快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管理全市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管理機構,建立全市性的跨部門、跨行業(yè)的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管理機構,對景德鎮(zhèn)的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進行統(tǒng)一的規(guī)劃、組織和指導。該管理機構必須要有相當的權威與獨立性。
3.做好景德鎮(zhèn)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整體規(guī)劃和局部規(guī)劃工作
首先要對單一的、不同類別的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企業(yè)進行規(guī)劃,確保其各具特色而不重復建設。其次,要做好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的規(guī)劃。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作為國際上最常見的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孵化基地,是發(fā)展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重要載體。此外,還要建立健全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研究制定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體系知識產權保護和促進辦法。
4.做好陶瓷創(chuàng)意產業(yè)人才引進和人才培養(yǎng)工作
一要創(chuàng)新人才政策,引入全面的創(chuàng)意產業(yè)相關的培訓,健全完善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人才使用、激勵和引進機制,努力造就一大批文化創(chuàng)意行業(yè)的人才包括文化創(chuàng)意人才、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吸引他們從事技術開發(fā)、技術咨詢、技術攻關、技術推廣工作或進行技術轉讓、技術入股、承租、創(chuàng)辦、聯(lián)辦、興辦各種經濟實體。二要加快人才培養(yǎng)體系建設,優(yōu)化人才資源結構、完善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人才支撐體系。實現(xiàn)高校、企業(yè)、政府、行業(yè)組織的合作,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的地方化。加強科研院所與企業(yè)大力培育創(chuàng)意與創(chuàng)新氛圍,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
參考文獻:
[1] 陳雨前,江華.景德鎮(zhèn)陶瓷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報告[2010][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2010
[2] 陳金圣,景德鎮(zhèn)陶瓷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J],商業(yè)經濟評論,2011
[3] 胡曉鵬.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地區(qū)發(fā)展模式研究[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