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樂理范文
時間:2023-04-01 21:39: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基礎樂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國民族樂理;民族音樂學
“中國民族樂理”是《基礎樂理》課程的一個分支,他同民族音樂學一樣,在自己的研究方法中結(jié)合了音樂學與民族學二者的基本要素特征。最初提出在《基礎樂理》課程中引入“中國民族樂理”思維的理論,是基于一部分民族音樂學家的對音樂描述的新的認識――強調(diào)應該從歷史、社會、藝術(shù)三個重要角度,對音樂本體進行深度描述;強調(diào)對樂音的時值、音高、譜例、調(diào)性全方面進行觀察、體驗和描寫。
從上世紀初葉引入斯波索賓先生的“西方音樂基礎”理論,經(jīng)由此后不斷更新的該學科學術(shù)理念的多次傳入,基礎音樂理論及民族樂理研究在中國已有近五十年歷史。早期的音樂學者由于處在缺乏足夠的樂理學術(shù)成果的年代,其研究工作是在西方樂理的基礎上展開,側(cè)重對樂音的時值、音高、譜例、調(diào)性的教學性描述,主要關注的問題是使初學者在獲得音樂表現(xiàn)所必須的一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音樂審美觀。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正值改革開放初期,音樂學術(shù)研究與中外音樂交流在停滯十年以后突然解禁,音樂理論界進入了一個思想異?;钴S的時期。1995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本有關中國民族樂理的專著――杜亞雄《中國民族樂理》出版,在學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并引發(fā)眾多學者的參與和爭鳴。爭鳴的熱點有“音樂形態(tài)學研究”與“音樂作為文化研究”的關系問題,由此引出了《基礎樂理》課程與中國音樂審美背景的關系的進一步探討。時隔二十年的今天,由于民族音樂學理論發(fā)展非常迅速,整個世界范圍內(nèi)的學術(shù)環(huán)境與學術(shù)交流日益頻繁,從而使音樂基礎理論界跨文化的比較方法的可行性大幅度增加。與此同時,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基礎樂理》課程教師也意識到該課程的研究思路和討論范圍已經(jīng)很難用舊有的西洋樂理教學模式加以限定。如何在保留本民族音樂習慣前提下,發(fā)展適合本民族審美思維的音樂基礎理論研究成為當務之急,同時也使在一定范圍內(nèi)開展比較性質(zhì)的研究課題成為可能。于是,一些學者們基于“雙視角”的文化立場,開始以中國學者的眼光,從學科發(fā)展史角度對“民族樂理”的學科理論、實踐教學、理論方法的衍變脈絡進行梳理。
1 “中國民族樂理”思維引入《基礎樂理》課程的方法論取向
早期的學者們的文章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諸如“五聲音階”、“四聲音階”與“西方大小調(diào)”的比較,他們比較側(cè)重探討它們之間音階、曲調(diào)、結(jié)構(gòu)的音樂形態(tài)特征,不太強調(diào)音樂背景,也不注重從一個社區(qū)、一個部落或一種民間文化出發(fā),結(jié)合具體的文化背景去理解其整個音樂體系;早期的學者們對民歌及器樂的旋律研究比較漠視;并且在樂器分類法中并不太注重“背景”。這是因為民歌、器樂中具有較強烈的音樂和文化個性,使得這些學者盡量去避開這些內(nèi)容。而事實上,每一位在中國擔任《基礎樂理》課程的教師與學者,他們既要教授音樂的體系、律制、調(diào)性、色彩與分區(qū)等微觀的內(nèi)容,也要具備把握民族音樂與世界音樂等宏觀音樂的能力,并且具有較寬廣的學術(shù)視野。
因此每一位教授該課程的教師,既要是精通某一微觀音樂領域的專家,也要是熟悉本民族傳統(tǒng)音樂及其音樂模式,并且能將其收集、整理、分析、并且納入自己教授的課程中進行深入研究的通才。
匈牙利音樂學家薩波奇的《旋律史》(1980;人民音樂出版社)中,把音樂劃分出幾種風格區(qū)域:(1)原始風格;(2)五聲音階系統(tǒng);(3)馬卡姆和拉嘎風格;(4)大小調(diào)風格。如果對上述概念進行深入分析,可以說《基礎樂理》課程具備廣義的和狹義的方法論特征。
《基礎樂理》課程涉及了有關音樂的微觀的、本體的研究。其音樂本體包含了速度、音長(時間連續(xù)性)、音高(音調(diào))和音強諸要素。這些要素的音樂價值則涉及了與歷史、社會系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風俗、法律等有關的音樂性、非音樂性的價值判斷體系。所以,對《基礎樂理》課程的教授,必須同中國傳統(tǒng)音樂、民族音樂學和民族音樂志的宏觀研究聯(lián)系起來加以討論。如:傳統(tǒng)戲曲或民歌發(fā)音后會產(chǎn)生一系列的“微分音”、“游移音”與“中立音”,保持著與一定地域與文化系統(tǒng)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它們可能無法用簡單的音高或音調(diào)概念解釋,是否可以解釋為一種受到了地域?qū)徝澜?jīng)驗支配的、彈性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模式。1989年6月,美國匹茲堡大學音樂系主任恩克蒂亞教授來北京作了歷時一個月的講學,其講學內(nèi)容十分廣泛,對世界音樂文化的新概念;民族樂理學的目標和達到這些目標的途徑等內(nèi)容都有較獨特和全面的表述。在講學內(nèi)容中,還納入了他對音樂理論學科的基本觀念和方法所作的深入思考。即:提出了《基礎樂理》課程的教授應該遵循幾個原則――“文化中的音樂”、“音樂作為文化”和“通過音樂去研究文化”的原則。
2 “中國民族樂理”思維引入《基礎樂理》課程的研究手段和實施過程
中國民族旋律是一種以橫向思維為基礎的音樂形態(tài)。之所以要在《基礎樂理》課程中重點講述,是因為中國學者注意到了這種以橫向思維為基礎的、并以此區(qū)別于西方縱向發(fā)展的多聲部音樂的特殊文化個性。它具有非常強烈的東方音樂,或者說是中國音樂的個性色彩,對它的深入研究就像是對中國音樂的“語言”的研究一樣。
鑒于“中國民族旋律”有較強的實用性和較為復雜的音樂語義、語境背景。在以往的《基礎樂理》課程中常常被教師有意或無意的忽視甚至回避,甚或有時被教師歸于“樂音”或“聲音”的層面對待,把民族旋律中動態(tài)的、活性的部分看作程式化的,無意義的音聲的排列組合。
換言之,每段中國民族旋律都具有相當強烈的地域“風格區(qū)”與“色彩區(qū)”特性,都可以看作是一段含有并傳遞一定文化信息的獨立的符號單元。教師在授課時,應該是多側(cè)面、多層次的,對它的講述就像對“語言”的講述一樣:既有旋律形式自身的音樂本體論研究,也有對旋律色彩意義闡述的語義學研究,還可以是內(nèi)容涵蓋前二者的音樂符號學或民族音樂學研究。這樣,學生就會理解并掌握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旋律形態(tài)與語義內(nèi)容、文化背景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以及它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歷時性(或共時性)存在。
篇2
關鍵詞:《音樂理論基礎》;《基本樂理教程》;比較;分析;
作為一名藝術(shù)類音樂學院的學生,《基本樂理》這門課程毫無疑問是其必修課。而對于每一位向往在音樂學院學習生活,即將參加藝術(shù)類高考的學生來說,《基本樂理》科目的考試也是他們必經(jīng)的一道坎。樂理課程是學習音樂的基礎課程,用以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解決在學習音樂中的諸多疑難雜癥,做好《和聲》、《作品分析》等科目的鋪墊顯得尤為重要。
學習當中面對參加高考學生,以及考進大學的本科生(本科生的程度又各不相同),在選擇教材上需仔細和慎重。現(xiàn)階段市面上關于《基本樂理》科目的教材版本繁多,卻又大同小異,現(xiàn)將我院使用較多的人民音樂出版社、中央音樂學院附屬中等音樂學校試用教材,李重光版《音樂理論基礎》與上海音樂出版社童忠良版《基本樂理教程》二書做淺顯的比較和分析。為表述便宜,下面將李重光版《音樂理論基礎》簡稱李版,童忠良版《基本樂理教程》簡稱童版。
兩本教材所涉及的樂理知識范圍大體相同,都講到了:音及音高、音律、音符及其時值劃分、記譜法、節(jié)奏與節(jié)拍、音程、和弦、調(diào)式、裝飾音和音樂術(shù)語等重要內(nèi)容。李版最后捎帶說了關于旋律的知識,而童版增加內(nèi)容較多,如增加了律呂輔曾、近現(xiàn)代樂理知識和中國傳統(tǒng)樂理補充等內(nèi)容(個人認為,樂理中關于律制及發(fā)音原理等方面內(nèi)容牽涉到較多物理和數(shù)學方面知識,卻又正是大部分藝術(shù)類音樂學院學生的弱項,可以捎帶而過。而某些學院用以這方面內(nèi)容專門考試來為難學生的做法,實為可笑,本身就有專門律學研究科目)。童版在所增加內(nèi)容當中有相當部分屬于中國音樂史內(nèi)容范疇,也無須多做強調(diào)。而兩本教材尤其在和弦及調(diào)式等章節(jié)顯得不夠生動,可以聯(lián)系鋼琴在色彩上多加描述,推動學生思維。
從內(nèi)容編排順序來看,如果純粹按照書本章節(jié)授課,我覺得童版更適合些。特別是將音程這一章節(jié)放在調(diào)式的章節(jié)前面來說,把中國民族調(diào)式這一章節(jié)放在自然大小調(diào)式的章節(jié)后面講,較之李版有明顯的合理性。李版將泛音列內(nèi)容放在一開始就講,對于學生理解音的產(chǎn)生有益,并可以為后面講到和弦做一個鋪墊。再者李版將中古調(diào)式也就是特種自然大小調(diào)內(nèi)容放在了大小調(diào)式這一章節(jié)里一并來說,便于將調(diào)式分類,簡單的可以把調(diào)式分為中國民族調(diào)式和西洋調(diào)式兩大塊,然后在各自進行具體分析,并做相因的比較,便于學生記憶。童版將中古調(diào)式放在了近現(xiàn)代樂理知識這一章節(jié)來說。另外個人認為如果兩本教材將和弦章節(jié)再能提前至音程后面來說,可能更合理些。
從語言選用來說,李版較通俗易懂但某些方面表述不夠準確和完善,如在說到自然半、全音和變化半、全音這一內(nèi)容時,對于變化半音的解釋是“由同一音級的兩種不同形式所構(gòu)成的半音叫做變化半音”,這樣的一種表述就不夠準確,它無法解釋類似于e-bbg等情況(我看到過李版1988年12月北京第10次印刷的,和目前手里拿到的2002年10月北京第29次印刷的版本,除了在封面上有所變化外,其它沒有任何變化,甚至連頁碼都一樣,那么我覺得經(jīng)過這么多年和多次印刷,應該在內(nèi)容上繼續(xù)完善它)。童版表述較嚴謹,但是很多地方說的復雜化了。如在說音值組合法內(nèi)容時,每一條的注意事項就顯得不那么清晰。在說到中國民族調(diào)式的時候,童版是把六聲調(diào)式作為七聲調(diào)式的省略形式來講的,較之李版復雜些,需要區(qū)別對待。另外童版在說到和弦章節(jié)的時候,對于基礎樂理學習而言講授的是以傳統(tǒng)三度疊置的和弦為主要內(nèi)容,這里對“三度疊置”的概念沒有明確的表述,即是什么樣的三度呢?我想應該只能以大小三度來解釋這里的“三度疊置”,但是這樣以來P119頁等和弦章節(jié)的例251的第一個范例就解釋通了。
需要再說一下的是童版中的錯誤較多,尤其在例子和后面的練習題當中,如音值組合法章節(jié)P43頁例108的c)項前后顛倒了,P47頁第二項書面題的第一題四二拍的習題中,多寫了一個附點;音程章節(jié)P53頁在說音數(shù)問題時的(4)、(7)、(8)等都有明顯印刷錯誤;P56頁例131的(2)項將減五度稱為變化音程;P65頁練習題21出現(xiàn)了純6度和大5度題干等,希望能多多完善。
最后,個人認為在基本樂理課程學習時,教材的選用需要按照實際情況和所面對的授課對象,好的和合理的地方可以相互借鑒,各種版本可以取長補短。樂理科目涉及范圍很廣,出偏題為難學生很容易,關鍵要明確學習基本樂理科目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我想,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為專業(yè)的音樂學習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并為學習其他理論課程做好準備才是最重要的(某些地區(qū)音樂類統(tǒng)考、高考試題出的過于苛刻實在是沒有必要)。當然教材固然重要,老師能夠不拘泥死板,上課靈活生動也是非常重要的。
注釋
①音樂理論基礎/李重光編.-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10ISBN 7-103-00346-7
I. 音… II. 李… III. 音樂-藝術(shù)理論 IV.J60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shù)據(jù)核字(2000)第15469號
850×1168毫米32開8.25印張
1962年10月北京第1版 2002年10月北京第29次印刷
印數(shù):812,426-832,445冊
②基本樂理教程/童忠良著.-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10 重印
(中國藝術(shù)教育大系)
ISBN7-80553-951-0
I. 基… II. 童… III. 基本樂理-教材 IV.J613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shù)據(jù)核字(2000)第57947號
2001年5月第1版 2006年10月第9次印刷
開本:787×1092mm1/16印張:16 插頁:1譜、文246面
印數(shù):44,201-49,200冊
書號:ISBN7-80553-951-0/•807
參考文獻
1.李重光編著《音樂理論基礎》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年版
2.童忠良著《基本樂理教程》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年版
3.謝景全主編《基本樂理與聽音訓練》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版
篇3
基本樂理課現(xiàn)狀改革方法教材實踐基本樂理是一門研究音樂的諸多組成要素(如音高、長短、力度、速度、音色、節(jié)奏、節(jié)拍、調(diào)式、調(diào)性等)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與科學性組合的理論性學科;是學習并掌握音樂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性學科;同時,也是為日后學習和聲學、曲式學、復調(diào)法、配器法所鋪設的奠基性學科。
對于音樂學院的學生來說,基本樂理課是專業(yè)必修課,而且也是最為重要的基礎理論課程,目的是著重培養(yǎng)與鍛煉學生的全方位讀譜能力與從多角度、多層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shù)修養(yǎng)。
然而,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思維根深蒂固的影響,基本樂理課的教學模式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學生考學與考級之路的必備過程,是討厭而又不得不去碰觸的切膚之痛。加之沒有從不同學科、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學習樂理的不同需求與不同角度出發(fā)來研究教學目的、教學方法、教材等問題的涌現(xiàn),由此產(chǎn)生的一系列矛盾、困難常常使師生們感到一籌莫展,從而無法真正達到教學課堂上的良好互動與課程總體規(guī)劃與發(fā)展間的良性循環(huán)效果。
歸納、總結(jié)教與學間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課程設置上,課時少,內(nèi)容多。兩個學期的教學時間內(nèi)連教師講授完所有課程都成為了一種奢侈,更不用談學生能夠完全學懂并吸收了。其二,是教學理念上,著重于書本上的概念與練習。更多的是依靠照本宣科,背誦原則,死記公式的教與學關系來執(zhí)行。這種做法不但有悖于課程的教學目的,也使學生淪為了做習題的機器,而忽略或不去思考音樂的發(fā)展規(guī)律。其三,是教學方法上,書面練習與音響聽覺上相互脫離。學生在書寫習題時,內(nèi)心完全沒有音樂音響的感受,只是一味地按照規(guī)律與原則謹小慎微地,小心翼翼地在樂譜上“建筑”音符,心中無數(shù),腦中更無音響,最后只剩一堆沒有生命的音符和一紙符合構(gòu)造原理但毫無生機與靈魂的樂譜。其四,是教材選擇上,長期以來學院派的教材選擇無不是將李重光“奉若神明”,殊不知早已與時展脫軌的“圣經(jīng)”已近耄耋之年,早成明日黃花。
綜上所述,針對以上種種保守陳舊的教學方式與教育理念是我們在教學活動中不可避免而又現(xiàn)實存在的事實,是擺在我們面前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尋求更為合理的教學方式與苦覓脫離逆境道路之師生們的呼聲此消彼長,成為近年來基本樂理課教學改革中所面臨的一項艱難任務。下面,筆者僅以一位基本樂理課的教師身份來提出一些拙見和構(gòu)想,希望能為心存疑惑的廣大師生們提供一點幫助。
第一,應科學地、合理地分配兩學期教學任務的側(cè)重點。建議應本著實用性原則在第一學期理論學習的基礎之上,增加第二學期通過傾聽音樂作品來分析、掌握音樂中諸多組成要素的積累量。基本樂理課程的教學目的并不僅僅是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讀譜能力,而更應著重于培養(yǎng)學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來體會音樂的構(gòu)成及音樂的美。所以,應大量加入對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民族的音樂作品來進行分析,使學生避免生搬硬套的練習模式及不能體會音樂構(gòu)成與發(fā)展的“紙上談兵”之苦。理論源于音樂,爭取使學生從音樂的角度來理解音樂,真正做到在音樂作品中體味與思考,帶著問題在音樂作品中尋找答案,以達到一舉多得的目的。
第二,根據(jù)不同專業(yè)學生的需要來豐富教學內(nèi)容。因材施教一直是我們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在以素質(zhì)教育為主的當今社會更是我們在教學改革中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目標。對長期學習五線譜與多聲部樂器的學生來說(鋼琴、管弦樂專業(yè)),學習基本樂理似乎更為輕松一些,而對那些習慣看簡譜和單旋律的學生而言(民樂、打擊樂、聲樂專業(yè)),這一切似乎是那樣的觸不可及。因此,在教學內(nèi)容上應予以豐富,加入一定數(shù)量的聲樂譜、簡譜、甚至打擊樂的單線譜來分析一些貼近于本專業(yè)的音樂作品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通過與西方傳統(tǒng)的五線譜的對比來了解二者存在的共性與異同,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找到樂趣與自信。
第三,教材的選擇與應用。一本合適的教材一直是基本樂理課教師們不斷尋求與探討的熱門話題,在信息爆棚的當今社會,仍然以古典為主的教學體系用書是否還合乎當今社會對學生的需要呢?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新型的基本樂理課教材應該抓住時展的脈絡,致力于探索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研究,吸收當代世界先進的理念,去除與打破傳統(tǒng)的陳規(guī)舊約是當下刻不容緩的時代命題。更多地融入流行音樂語言與思想也是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必不可少的,畢竟流行的才是最為大眾所接受與傳播的。所以,我們的基本樂理教學也必須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才可免去被時代淘汰的悲哀。
第四,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將書面練習與實際操作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學習樂理,應本著從感受――感知――感悟的規(guī)律原則來進行。應充分體現(xiàn)“看”“聽”“寫”“奏”這四個步驟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翱磁c聽”是需要學生多去觀摩重奏、合奏、重唱、合唱以及管弦樂隊的演出與排練,這樣做既可以學習到自己本專業(yè)以外的音樂知識又可以在實踐作品中體會并加深對理論概念的理解程度?!皩懪c奏”是在看與聽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能參與其中,作為樂團或樂隊的其中一員來身臨其境的感受音樂,感知藝術(shù),感悟人生,做到最大程度地吸收音樂給養(yǎng),提高自身的綜合音樂素養(yǎng)與實踐經(jīng)驗。
總而言之,為了達到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為了更好地投身于基本樂理課的教育事業(yè)中,這些構(gòu)想與探究還會持續(xù)下去,同時也堅信在我國高等藝術(shù)院校幾代基本樂理課教育工作者的集體努力下,在不斷地探索與追求中一定會形成更為科學、更為合理的基本樂理課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篇4
一、教學主體:從以教師為中心轉(zhuǎn)向以學生為中心
以往的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占據(jù)主體權(quán),控制教學過程,主宰著教學的一切,他們精心備課,在課上事無巨細,均親自操辦,教師的權(quán)威地位不容動搖。學生成了課堂教學的客體與教學的附屬,處于次要地位,只是教師硬塞知識的容器,完全處于被動接受、機械記憶與模仿階段。把原本充滿趣味性的音樂課上成了現(xiàn)成樂理知識的傳授課,固定音樂的欣賞課,學生只是在教師的權(quán)威下附和著,處于被動、無為狀態(tài),這樣的課堂不僅不能使學生身心愉悅,盡情地去享受美,相反卻禁錮了學生的思想,壓抑了學生的個性,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對音樂的反感情緒不斷增長,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這樣的課堂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我們要徹底摒棄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體與學習主人的作用,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為教學服務的觀念,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成為學生中的一員,讓學生有更多自主的空間,有更多選擇的機會,有更多的參與教學的機會,使知識不再是從教師簡單單向地傳向?qū)W生,而是在教師的組織與引導下學生主動學習樂理知識,去主動地構(gòu)建知識,實現(xiàn)知識的多向傳遞,讓教學真正成為學生的“學堂”,而不再是教師的“講堂”。學生要學得身心愉悅,在學到知識的同時,享受美、感受美,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創(chuàng)新精神,彰顯出音樂課堂的魅力。
二、教學資源:從教材轉(zhuǎn)向課內(nèi)課外教學資源的整合
多少年來,教師一直是捧著一本教材,視教材為唯一的教學資源,而將其他的教學資源排斥在教學之外,使學生的學習視野永遠地局限在教材上。我們要轉(zhuǎn)變這種視教材為權(quán)威、為唯一的教材觀,要整合各種教學資源來為我們的教學服務,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提供更多更廣的信息與基礎。這種教材觀的樹立有其必要性與重要性。
從大的方面來說: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經(jīng)濟、科技迅猛發(fā)展的時代,各區(qū)域間的聯(lián)系日益加強,競爭也日益激烈。教育業(yè)也是如此,我們所培養(yǎng)的學生最終是要從學校走向社會,參與到這激烈的競爭中來。作為教師要對此有清醒的認識,要樹立大的教學觀,要摒棄那種捧著一本教材不放的觀念,將教材之外的資源大膽地引進來。當然初中生處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階段,缺乏對事物的分辨能力,我們在引進時要加以甄別,真正做到教學與社會接軌。
從小的方面來說:將教學局限于課堂,局限于教材,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在教學中我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次課下,我與學生閑聊,有一個學生說:“老師,咱們的音樂課太沒勁了!每節(jié)課講的聽的都是教材上的內(nèi)容,這些我早就看過了,就不能講點別的嘛!”經(jīng)調(diào)查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都持有這種看法。針對學生的這種情況,多將流行元素引進課堂,在課上向?qū)W生播放一些流行音樂,講解一些流行元素,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來了,都積極地發(fā)言。學生對音樂有了學習興趣,教學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實踐表明,實現(xiàn)教學資源的優(yōu)化整合,使我們的教學走出課堂這一狹小的天地,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學到了有用的知識,同時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強了,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更濃了。
三、教學手段:從單一轉(zhuǎn)向多種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
以往的教學中教學手段單一,或以講授為主,或以提問為主,或以欣賞為主,整節(jié)課的教學氛圍就如同一潭死水,沒有一絲漣漪,教學枯燥無味。而初中生天真活潑,對單一的事物興趣不足。新課程改革就如同投入這潭死水中的一顆巨石,泛起了無數(shù)漣漪,喚醒了沉睡的課堂,給教師的教學指明了方向。新課程改革強調(diào)要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手段,要綜合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優(yōu)化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在教學中我們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給學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讓音樂這個躍動的符號重新活躍起來。同樣是提問,不要單純地進行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可以讓學生當回老師,讓他們提出問題,大家一起來解決。學生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與學習習慣,我們要鼓勵學生敢于質(zhì)疑,勇于發(fā)表,善于表達,學會分析,學會求知。同樣是欣賞課,可以用多媒體等播放讓學生欣賞,可以收集相關的資料進行講授,還要讓學生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也讓欣賞課變得形象直觀、趣味十足。在教學中我們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來設計課堂教學的導入、過程與結(jié)尾,甚至在一節(jié)課中要用到好幾種手段,運用的原則就是與教學內(nèi)容緊密結(jié)合,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評價:從單一轉(zhuǎn)向多元化
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評價的主體、方式與內(nèi)容單一,無法充分發(fā)揮評價的作用。評價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與保持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精當?shù)脑u價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激情。我們要實現(xiàn)評價主體、方式與內(nèi)容的多元化。
第一,評價的主體多元化。不僅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還要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要實現(xiàn)傳統(tǒng)的教師評價與師生評價、生生評價相結(jié)合。學生的主觀評價更利于學生正確全面的認識自己,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對音樂學習產(chǎn)生更大的熱情。第二,評價方式多元化。傳統(tǒng)評價以終結(jié)性評價為主,往往是在期末按照學生是否會唱和是否唱得好來給個分值。我們要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jié)性評價相結(jié)合,既注重學生學習的結(jié)果,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要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情況給予綜合評價。第三,評價內(nèi)容多元化。不僅要看學生會不會唱,唱得好不好,還要將學生平時的表現(xiàn)情況,如課上是否認真聽講、發(fā)言是否積極等包括在內(nèi),以全面、真實、準確地反映學生一學期的具體學習情況。
篇5
劉原 知名專欄作家,媒體人,著有文集《流亡三部曲》,自稱“白天做高尚喉舌,黑夜寫黃色專欄”。他擅長以性話題入文,粉絲們戲謔地稱之為“流氓原”。專欄文章寫到劉原這份兒上,可謂登峰造極。每篇文章他都力圖給予讀者連綿不絕的,語不驚人死不休。
最近婚外情的話題似乎很熱門。比較驚艷的一個版本,是在國外的一場足球比賽中,有一名巴西裁判給球員亮紅牌,結(jié)果從褲兜里掏出了一條紅色女式內(nèi) 褲。最為慘絕人寰的是,當全場觀眾嘩然的時候,這名可憐的裁判仍渾然不知,他高舉著內(nèi)褲,像石雕一樣凜然目送犯規(guī)球員離場。我想,拍下這幅圖片的記者一定 能獲得本年度的普利策大獎,若請馮小剛起標題,就叫《我把褲頭獻給你》,若請《南方周末》編輯起標題,就叫《總有一種顏色讓我們面如死灰》。
這褲衩掏得多好,真有創(chuàng)意。一掏傾城,消解了球場固有的暴戾、怨懟和汗臭。以此類推,在情人節(jié)那天舉行的比賽,裁判若想罰誰下場,應該從褲兜里 摸出一枝玫瑰——反正是紅色的就成。當然倘讓我這樣熱愛斗牛運動的人士當裁判,我會從懷里掏出一面臟兮兮的紅布,沖著犯規(guī)球員一邊揮動,一邊發(fā)出“吁, 吁”的驅(qū)趕聲,逼迫他揚起雙蹄哀怨離去。
那可憐的裁判隨即收到了妻子的休書,盡管他解釋說那是買給女兒的禮物。楊白勞買紅頭繩,洋裁判買紅內(nèi)褲,拳拳慈父心啊。可惜她老婆不信,做男人真是艱難。
我覺得馮小剛完全可以以此為藍本,拍個《手機》的姊妹篇《內(nèi)褲》,這片名多好,是票房保障,《手機》會吸引手機用戶,而《內(nèi)褲》則會吸引內(nèi)褲用戶,受眾面無疑寬廣得多。
說起《手機》不免又想起崔永元。我對小崔印象頗佳,即便他有那么點事,也是可以寬恕的,因為我覺得他本質(zhì)上是個善良的人,不像電視圈里的其他爛 人那般不可救藥。我知道很多黑幕,在這里就不說了。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劉震云為何要拿小崔說事,唯一的解釋是小崔借了他很多很多的錢,討不回,于是在劇本里 泄憤。那幫作家都有這毛病,有次我去采訪女作家林白,一位同事告訴我:“你別跟她說太多,否則她一轉(zhuǎn)身就會把你寫進她的小說?!焙髞砦遗既豢础度嗣裎膶W》,發(fā)現(xiàn)這同事的真名成了作家東西小說里的主角,連祖輩都被糟蹋了一番,方知這哥們說的是肺腑之言。想起林白小說里的男主角多半是色胚棍,我不禁冷汗涔涔。
許多女人把婚外情的禍因歸咎為男人天生喜歡亂搞,我認為很正確,不過她們忽略了一點:許多女人天生喜歡被搞。搞來搞去,歡天喜地,我們權(quán)當在看戲。
西班牙有個球星叫勞爾,這小子有幾分姿色,若論帥氣都快趕上我了。話說他每次在球場上進了球,就會沖著手上的結(jié)婚戒指一陣狂吻,跟狗啃骨頭似的。許多女性這個感動啊,把他封為西洋版的柳下惠,最近,明察秋毫的狗仔隊發(fā)現(xiàn),這家伙原來也在包二奶。
篇6
關鍵詞:聲樂作品;意境;理解;風格;處理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8-0115-02
歌唱它的藝術(shù)感染力最終要靠聲音演唱來體現(xiàn),一首好的、甚至經(jīng)典的歌曲的詩詞和音樂終歸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的,必須通過歌唱者把它唱活才能使聽眾充分感受。因此,作為一名歌唱者應該從各個方面來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藝術(shù)素質(zhì),腳踏實地地進行艱苦的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活動。
當你拿到一首歌曲時,在歌唱的二度創(chuàng)作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藝術(shù)環(huán)節(jié):
一、作品的理解
所謂理解作品,主要是指作品的內(nèi)在含義即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是演唱的基礎。拿到一首歌曲,先不要急于唱譜,而應該將歌詞反復朗誦幾遍,以便從中了解主人公所處的時代背景、特定環(huán)境和思想感情。一首歌曲或長或短,都凝聚著作曲家的強烈感情,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蘊藏在每個音符之中,歌唱者需要認真地去發(fā)掘和領會。對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時的表達則越純真,越完美。一個演員或歌唱者文學修養(yǎng)的深線,會直接影響他對作品內(nèi)涵的理解。不少學唱的人,往往單純從聲樂技巧來談歌唱表現(xiàn),因此平時的接觸面比較窄,不看小說不看畫,不讀詩文不聽音樂,甚至于連報紙也不???,視野不開闊,知識不豐富,這樣的學唱是唱不出感情來的。要知道對作品內(nèi)涵有無深刻的理解,結(jié)果是大不一樣的,因為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才可能做到真情的表達。
二、要有意境
就是要盡量去啟發(fā)音樂的想象力,演唱者應根據(jù)歌曲的內(nèi)容和音樂形象,在自己的頭腦中化為一幅幅活動畫面,把自己化為作家、詩人,也變成作品的主人公。換句話說,就是要象戲劇演員進入角色一樣去身臨其境。如果你把一首歌曲的基本情緒和意境設想得很具體,那么你在表達時就會很真實和生動。想象和意境會很快幫助你確立起正確的音樂形象或者說歌曲的主人公的形象來,歌曲的主人公形象完整、統(tǒng)一了,歌曲的主題思想也就明確了,這樣就會達到情真意切。當然歌唱者解釋音樂的能力,不是一日之功,它是一種生活的積累,記憶的積累,情感的積累,這種積累越多,越豐富,“靈感”也越活躍,越豐富。因此作為歌者,應隨時用眼睛和耳朵去搜集和傾聽各種生活的畫面和聲音,去感受生活,從而增強我們對生活和人物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
三、聲音的運用
我們在演唱一首作品時,運用什么樣的聲音才能符合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情感,這是值得研究和設計的問題。作為歌者有了美妙的聲音外,能駕馭各種聲音和音色變化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比如面對一首進行曲時要選用雄壯的聲音,面對一首圓舞曲時應是明亮、華麗、輕巧的聲音,面對一首搖籃曲時則需要用柔和甜蜜的聲音等等。這里對聲音也要有一個想象的過程,如對一首抒情輕柔的曲子時,可以把聲音設想為“輕柔的紗巾在微風中飄灑”“樹葉輕輕落在地上”這樣的聲音控制上;又如唱一首柔美而又輕巧的歌曲時,又可把聲音比喻為“透明的露珠”、“春夜的雨滴”等等??傊?,我們要擅于調(diào)動人聲的聲音“庫”中最恰當?shù)穆曇?,唱出歌曲?nèi)容所需要的聽覺效果,貼切地表現(xiàn)作品。
四、把握風格
作品的風格或者說音樂的風格掌握得好與壞,演唱的效果是大不一樣的。我們常常聽一些獨唱音樂會的演出,有的人聲音相當漂亮,發(fā)聲技巧也很高超,但整臺音樂會從中國民歌唱到歐洲的古典藝術(shù)歌曲,聽起來聲音上也好,力度上也好,韻味上也好,總是一個樣,一個味,讓人聽了過耳即忘,缺少心靈的共鳴和藝術(shù)的回味,更有甚者太缺少藝術(shù)修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把各種風格的歌曲混淆在一起,使之南腔北調(diào),南轅北轍,與原作差距甚遠。造成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歌唱者沒有很好地在歌唱前對作品的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地區(qū)風格、個人風格等進行細致的分析和了解,沒有能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歌唱技巧來表達作品的風格。因此歌唱者要準確地表現(xiàn)作品的內(nèi)涵還必須事先研究作品的風格(也就是演唱風格)。當然與其它姐妹藝術(shù)相比,音樂的風格具有更多的抽象性。音樂是無形的時間藝術(shù),而繪畫、雕塑、建筑等都是有形的空間藝術(shù),因而他們的風格往往比音樂更容易一目了然。一個歌唱者文學修養(yǎng)的深淺,會直接影響他對作品的理解和風格的把握,因為風格的形成,主要就是建立在最深刻的認識基礎上的。成熟的歌唱家是能把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作品的風格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能把音樂的全部涵義,讓聽眾“一耳了然”的人產(chǎn)生共鳴。
五、歌曲的表現(xiàn)
演唱的二度創(chuàng)作是一個復雜的勞動過程,它對演唱者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好的演唱者不僅能準確地領會和傳達歌曲的藝術(shù)意境,同時還能通過自己的再創(chuàng)造,挖掘歌曲里某些潛在的、甚至作曲家沒有料想到的東西。一首作品,作曲家無法提供韻味,它必須由演唱者自己去體會和創(chuàng)造。好的歌者并不滿足于曲譜中所記下的音而必定會在音外的腔上下工夫(腔也就是韻味),并用得恰到好處。在你唱熟了一首新歌后,根據(jù)語言的特點、感情的需要,就會自然而然地在音調(diào)的旋律音上增加一些其它的音,使之成為裝飾音、顫音、滑音、倚音等,唱起來就會更加動人和自然,就更有味道和美感,這就是韻味給作品帶來的新的生命力。
六、歌曲的處理
有了對歌曲的真情實感后,就應該對歌曲處理有一個全面的總體設想,這里包括整個歌曲的速度、力度、音量、音色、伴奏等等問題。當然這些設想不是盲目的或是隨心所欲的,歌曲的結(jié)構(gòu)、曲體、調(diào)式旋律的起伏發(fā)展,直到節(jié)奏、和聲等給演唱者以藝術(shù)表現(xiàn)的總啟示,它們可以指引歌者內(nèi)在情緒的走向,找到全曲的及歌曲的層次。在演唱別要把握好藝術(shù)的對比性,如一首歌的敘述性和歌唱性的區(qū)別,一首歌曲中強弱、輕重的變化,其中最關鍵的是要找到歌曲的高點(處)和低點。一般來說要突出高點,一定要把低點放低,一定要有鋪墊的過程,否則一個勁兒地強或一個勁兒地弱是達不到藝術(shù)效果的。處理歌曲時,畫龍點睛的部分往往是一些重點句、字。重點的詞句要在咬字吐字上、感情上予以強調(diào),要一句一字地,甚至在一個經(jīng)過音上深下功夫,反復練唱,認真尋味,找到最適宜的表現(xiàn)手法。
七、歌人合一
唱歌要感動聽眾,首先要使自己處于興奮而又激動的歌唱狀態(tài)?!罢嬲婕偌佟笔撬囆g(shù)表現(xiàn)的特定手法?!凹佟笔菫榱吮憩F(xiàn)“藝術(shù)的真”,“假”,是表現(xiàn)“真”的藝術(shù)技巧。真入假出而不失為真,才能發(fā)揮藝術(shù)的真實性和表現(xiàn)的真實性的統(tǒng)一,才能發(fā)揮藝術(shù)感染的強大作用。因此我們在演唱時一定要把握好這兩者的關系,恰到好處地來表現(xiàn)藝術(shù)。在平常中,我們發(fā)現(xiàn)還有一些人在演唱時精神高度緊張,這樣的歌唱狀態(tài)是絕對唱不好歌的,更不用說感動觀眾了。因此我們講的“忘我的演唱”就是要演唱者丟掉一切來自思想上的或者聲音上的包袱,消除一切緊張因素,以既充滿激情而又放松自如的狀態(tài)進入演唱,要知道,只有情感得到了解放,才能得到自然而舒暢的聲音效果,才能有更完美的感情表達。歌唱藝術(shù)應該是“有聲又有樂”。
八、技巧與藝術(shù)
技與藝,即聲與情,一向是歌唱中血肉相連的兩個部分。發(fā)聲、咬字、吐字和情感的表達構(gòu)成歌唱的整體,二者不可分割。歌唱的人聲是以人身的整體作為樂器從事歌唱的,絕非只靠嗓子、氣息或共鳴就能單獨完成的,歌唱是全身心都參與的一種表演藝術(shù),不僅全部身體都要參加,而且包括你的靈魂。歌唱應成為諸種因素融匯于一個整體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藝術(shù),就是說,只有聲情并茂,技藝結(jié)合,才能使歌唱達到感人的境界,產(chǎn)生沁人肺腑的藝術(shù)成果。聲與情是辯證的統(tǒng)一,相輔相成。不論是專業(yè)歌唱者還是業(yè)余愛好者,在平時的訓練中,要加強整體歌唱的意識,使歌唱發(fā)聲與情感表達同時進行,使聲、字、情成為一體,養(yǎng)成用心靈歌唱的習慣。
參考文獻:
[1]馮偉.淺談歌唱的舞臺表演[J].安順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篇7
具體體現(xiàn):
1、 穩(wěn)定提升的照片畫質(zhì),無論是拍照還是用于改善照片的計算攝影技術(shù),都需要處理器的參與。處理器的性能的提升因而可以直接帶動手機攝影體驗的提升;
2、當視覺質(zhì)量、聽覺質(zhì)量和直觀交互因而成為沉浸式虛擬現(xiàn)實的三大關鍵支柱時,處理器又是提升這三大關鍵的重要支柱;
篇8
據(jù)說是公元701年。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越女詞》、《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shù)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9
01
一年級
一、把下列漢字按筆畫數(shù)由少到多排列。
二、從下列句子中找出一組反義詞。
1.
媽媽說外面太熱,讓我們在屋里玩。(
)——(
)
2.
圖書館不能大聲喧嘩,我們要小聲討論問題。(
)——(
)
3.
敬禮時,左手下垂,右手舉過頭頂。(
)——(
)
三、閱讀理解。
愛??祖??國
我們愛祖國。
小白鵝說:“祖國有清清的小河?!?/p>
小山羊說:“祖國有長滿青草的山坡?!?/p>
小燕子說:“祖國有溫暖的泥窩?!?/p>
小蜜蜂說:“祖國有甜甜的花朵?!?/p>
小朋友說:“祖國地大物博,我們過著快樂幸福的生活?!?/p>
1.在(????)里填上合適的詞語。
(????????)的小河??(????????)的花朵
(????????)的泥窩??(????????)的祖國
2.兒歌中有個詞語是說祖國土地廣大、物產(chǎn)豐富,這個詞語是?????????。
3.仿寫句子。
說:“祖國有?????????????????????????????????!?/p>
說:“祖國有?????????????????????????????????!?/p>
4.祖國地大物博,有許多名勝古跡,你知道哪些名勝古跡呢?快來寫一寫吧。
一年級答案:
一、五、蟲
手
四
蟲
里
是
二、外
里
2.大
小
3.左
右
三、1.示例:清清??甜甜??溫暖??偉大
2.地大物博
3.示例:小蚯蚓??黑黑的土地??花蝴蝶??艷麗的花叢
4.示例:北京故宮、長城;杭州西湖;安徽黃山等。
02
二年級
一、我會連。
二、給下列漢字加兩個部首,變成新字再組詞。
三、我會自己讀懂課文,回答問題。
下雨了,天陰了,云低了,太陽躲起來了。
燕子掠過樹梢,魚兒跳出水面,螞蟻交頭接耳,說著悄悄話:“要下雨啦,要下雨啦!快搬家!快搬家!”
不一會兒,滴答,滴滴嗒嗒……小雨點落下來了!它落在地面上,像敲小鼓;它掉在池塘里,逗得池水笑起朵朵花。抬頭看天,小雨點連成一條條銀線,被風一吹歪歪斜斜,像喝醉了酒,又像在跳舞。不一會兒,嘩啦,嘩啦嘩啦……小雨點匯聚在一起,變成小溪,在地上流淌。它沖干凈了石階,洗干凈了操場,那一條條的柏油馬路,變得溜光發(fā)亮。
我們不怕雨,光著頭,光著腳丫,追著雨花跑,有的手提涼鞋,有的披雨衣,有的揮動小棍,像一群小鴨……在雨中,我們上學去。
1.畫出短文中的表示聲音的詞。
2.短文有_____節(jié),第______節(jié)寫我們在雨中上學去。
3.根據(jù)短文內(nèi)容填空。
(1)下雨前,天_____了,云_____了,太陽________了,燕子_____________,魚兒_____________,螞蟻______________,說著悄悄話:“要下雨啦,要下雨啦!快搬家!快搬家!”
(2)小雨點落下來了!它落在地面上,像___________;它掉在池塘里,逗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抬頭看天,小雨點連成一條條____________,被風一吹歪歪斜斜,像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_。
二年級答案:
一、害羞的——女孩
鮮艷的——花朵
高遠的——風箏
脫掉——棉襖
打開——包裹
挑選——樹種
彈奏——樂曲
二、例:穿
穿戴
芽
發(fā)芽
難
難道
推
推舉
站
站立
戰(zhàn)
戰(zhàn)斗
三、1.滴答,滴滴嗒嗒?嘩啦,嘩啦嘩啦
2.4
4
3.
(1)陰
低
躲起來
掠過樹梢??跳出水面??交頭接耳
(2)敲小鼓??池水笑起朵朵花??銀線??喝醉了酒??在跳舞
03
三年級
一、把對應的城市和它的別稱連起來。
濟南
鳶都
濰坊
冰城
重慶
羊城
廣州
泉城
哈爾濱
山城
二、課外閱讀。
天山美景
七月間新疆的戈壁灘炎暑逼人,這時最理想的是騎馬上天山。
進入天山,戈壁灘上的炎暑就遠遠地被拋到后邊。迎面送來的雪山寒氣,立刻使你感到秋天般的涼爽。蔚藍的天空襯著矗立著的巨大的雪峰,幾塊白云在雪峰間投下云影,就像在雪白的綢緞上繡上了幾朵銀色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從雪峰的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閃耀著銀光。在那白皚皚的群峰腳下,是連綿不斷的翠綠的森林,密密層層的塔松像無數(shù)撐開的巨傘。夕陽西下,陽光透過重重疊疊的枝丫,在蒼綠的苔蘚上留下了斑斑點點細碎而橘黃的日影。小山坡上,一條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兩岸,到處是高過馬頭的鮮花,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絢麗奪目。馬走在花海中,顯得格外矯健,人浮在花海上,也顯得格外精神。在馬上你用不著離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滿懷的鮮花。
雖然這時并不是春天,但有哪一個春天的花園能比這時的天山更美麗?
1.短文描寫了天山的哪些美景?
2.找出文中同詩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的情景相似的一句話,抄寫下來。
3.寫出文中的一個反問句,并改寫為陳述句。
三年級答案:
一、二、
1.雪峰、森林、鮮花
2.夕陽西下,陽光透過重重疊疊的枝丫,在蒼綠的苔蘚上留下了斑斑點點細碎而橘黃的日影。、
3.雖然這時并不是春天,但有哪一個春天的花園能比這時的天山更美麗?
雖然這時并不是春天,但沒有一個春天的花園比這時的天山更美麗。
04
四年級
一、看拼音,寫詞語。
guàn
lì
zhù
sù
kùn
fá
yóu
piào
(???????)???(???????)???(???????)???(??????????)
xìn
fēng
jī
lěi
lā
chě
mò
wěi
(???????)???(
)
(
)
(
)
二、選詞填空。
改善??????改進
改良
改變
1.這款軟件的操作方法有待進一步的(??????)。
2.袁隆平(
)了雜交水稻,產(chǎn)量比之前提高了兩倍。
3.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我們的生活有了大大的(
)。
4.你應該(
)你的做事方式,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喜歡你。
三、閱讀。
《說勤奮》節(jié)選
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童第周,到17歲才進中學。第一學期末,他的學習成績很差,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每天天剛亮,他就在校園里讀書。晚上睡覺前,他總是習慣地回顧一下當天的學習內(nèi)容。他還十分注意改進學習方法。經(jīng)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趕了上來,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后來他遠渡重洋,到比利時去留學,由于完成了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shù),在歐洲生物學界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此可見,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正如著名的數(shù)學家華羅庚所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1.童第周是如何學習的?
2.“經(jīng)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趕了上來,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边@句話中“終于”“名列前茅”說明了什么?
3.聯(lián)系課文,請說說你對“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理解。
四年級答案:
一、慣例???住宿
困乏
郵票
信封
積累
拉扯
末尾
二、改進
改良
改善
改變
三、1.每天天剛亮,他就看是在校園讀書;
睡覺前,他會習慣地回顧當天的學習內(nèi)容;他還十分注意改進學習方法。
2.只要勤奮,即使基礎不如別人,也照樣可以成才。
3.勤奮不懈可以彌補天生的笨拙,一分辛苦換來一分才干?;A不如別人的童第周通過勤奮取得驕人的成績。
05
五年級
一、同音字,我會寫。
(xié)????(????)迫????(
)同
(chá)????(
)找
觀(
)
(jù)?????(
)離
抗(
)
(huī)
(
)復
煙(
)
二、寫出句子中劃線的詞語的反義詞或近義詞。
1.他買了好多五顏六色的畫紙供小朋友們使用。近義詞(
)
2.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科學家。?反義詞(
)
3.這種鮮有的植物很有觀賞價值。近義詞(
)
4.讓明亮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蒼勁。?反義詞(
)
三、課內(nèi)閱讀
《裝滿昆蟲的衣袋》節(jié)選
有一次,法布爾正在細心地觀察周圍的一切,忽然,一只閃爍著金屬光澤的小甲蟲從他眼前掠過?!班?,真漂亮!”他邊叫邊用小手撲過去,敏捷地捉住了它。這只甲蟲比櫻桃還要小,顏色比藍天還要藍。法布爾高興極了。他把這個小寶貝放進蝸牛殼里,包上樹葉,裝進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賞。這一天,他還撿了好多的貝殼和彩色的石子,把兩個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夕陽西下,法布爾趕著鴨子,滿載而歸,心里甜滋滋的。
1.聯(lián)系上下文,解釋詞語的意思。
掠過:
滿載而歸:
2.文中從哪兩個方面寫出了甲蟲的可愛?
3.從法布爾裝甲蟲時的動作描寫可以看出什么?
五年級答案:
一、脅
協(xié)
查
察
距
拒
恢
灰
二、五彩繽紛
名不副實
欣賞
彎曲
三、1.快速地擦過、掃過。
裝滿了東西回來。形容取得很大的收獲。
2.大小、顏色
3.從“放進”“包上”“裝進”三個連續(xù)的動作可以體會到法布爾對小甲蟲的珍愛。
06
六年級
一、給下列畫線漢字注音。
萌芽(????)找茬(
)
迂回(
)
深邃(
)
公爵(
)
別墅(
)
二、口語交際。
電視節(jié)目可以讓我們通過視覺了解到更多豐富的知識,相信你一定被一些有趣的電視劇或動畫片所吸引過吧!請你選擇一個你喜歡的電視劇或動畫片,說一說節(jié)目的內(nèi)容,以及你喜歡的原因。
三、課外閱讀。
兩棵松樹
一棵高大的松樹屹立在山巔,翠綠的枝葉潑下一地濃陰。還沒有走進它,就見到地面上攀爬著無數(shù)條根須,一半裸露在地表,一半埋入底下,像是一堆亂麻,踩上去磕磕碰碰,有些根須像樹藤一樣纏在石頭上,橫生虬結(jié),五麻六道,顯然,這些是從那棵松樹的根部延伸出來的。走進它時,又見到它那粗壯的樹根是從地表隆起,如鋼澆鐵鑄,像老鷹的利爪緊緊地攀附著沙石,在山頂?shù)男K平底中,這是唯一的松樹,鐵爪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卣玖⒅?,樹干挺拔,蒼勁,一塊塊粗糙的樹皮如古銅色的鱗甲,向四周伸展的枝葉如張揚的手臂,如一位偉岸的“將軍”。更多內(nèi)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小學語文
我們翻過山巔,穿過“一線天”的狹窄山道,拾幾筆而上,突然,從右邊的石臺上竄出一只松鼠,眨眼間就鉆入了左邊的一棵松樹中——我的視線被這只可愛的松鼠吸引,也被牽到了那棵松樹上。驀然一瞥,我不由得脫口驚嘆:“這是一棵怎樣的松樹呀!”它橫生在峭壁上,被一塊巨大的石頭壓著樹身,深深的凹痕上有灰白的樹漬,那是巨石壓出的傷痕。樹干在這里被壓彎了,但是卻并沒有被壓倒,而是扭轉(zhuǎn)身子,繞過一處石角向上生長,茂盛而翠綠的枝葉頑強地伸展在空中,搖搖欲墜的巨石重達千鈞,卻被一棵輕巧柔弱的松樹承載著!
是驚訝,是感動,還是震撼,真是無以言表。
我覺得人活一生,成敗得失都要淡然處之。成功不足喜,失敗也不足悲,正如那棵承載巨大壓力的松樹,于逆境中奮力成長,以不屈不撓的求生意志挑戰(zhàn)巨石。
剛才那位“將軍”不再顯得高大,因為——只要這塊被壓制的松樹突然松動,撤開樹身,那塊巨石就會危如累卵,滾落而下,站在山的那位“將軍”也會隨之入萬丈深淵......
1.聯(lián)系上下文,說一說下面詞語的意思。
無以言表:
危如累卵:
2.作者看到第一棵松樹時,是怎樣評價的?
3作者在看到第二棵松樹時,為什么說“成功不足喜,失敗也不足悲”?
4.你喜歡文中的哪一棵樹,請你來說一說理由。
六年級答案:
一、méng
chá
yū
suì
jué
shù
二、略。
三、1.難以用言語來描述,文中形容作者看到第二棵樹時的復雜心情;
比喻形勢非常危險,如同堆起來的蛋,隨時都有塌下來打碎的可能。
2.?如一位偉岸的“將軍”
篇10
正月初幾去廟里上香2022
正月不管什么時候都是可以燒香的,人們通常會在正月初一的凌晨零點去寺廟里搶燒頭炷香,希望可以最早得到神靈給與的福運和庇佑。民間通常會在每年的初一和十五去燒香,因為這兩天百無禁忌。而且佛教中,每月初一和十五屬于十齋日,此時去燒香拜佛,可以增加功德;這兩天也是神在日,適合去拜神或者佛菩薩。
正月上香有什么講究
去寺廟上香有很多注意事項。 比如進廟過門檻時,男客先跨左腳,女客先跨右腳;步子要邁大,千萬不能踩踏門檻。誠心向佛祈愿,可以上三柱香、六柱香、九柱香等,意義不同。 燒香前必須洗手,然后用你帶來的火點燃,火越旺越好。滅香注意要用手扇滅,吹滅是不敬的行為。注意必須用左手放香,佛家認為右手殺生不吉利的。當然,拜佛的誠意是最重要的。
去廟里上香什么時候去好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礎教育論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