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檔案所有權法律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28 05:19:20

導語:私人檔案所有權法律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私人檔案所有權法律研究論文

一、保護私人檔案所有權法律依據(jù)

在我國,私有財產曾被視為“萬惡之源”、“罪惡之本”,無論是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社會的公眾輿論還是民間的思想認識,都對私有財產懷有根深蒂固的偏見和諱莫如深的警覺。我國對私有財產明確的法律保護始于“八二憲法”,1982年修訂的憲法把公民權利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憲法真正成為“一張寫滿權利的紙”。[1]其后又經歷了四次修憲,2004年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13條規(guī)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guī)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這一最高層次的法律明確了私人財產的法律地位,完善了國家保護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的憲法原則,規(guī)定了國家依法征收征用私有財產時的補償原則,使私有財產包括私人檔案財產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護。這是我國法制史上關于私有財產權利保護的一個里程碑式的跨越。我國《民法通則》第75條規(guī)定:“公民的個人財產,包括公民的收入、房屋、儲蓄、生活用品、文物、圖書資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以及其他合法財產?!薄肮竦暮戏ㄘ敭a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占、哄搶、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第76條規(guī)定:“公民依法享有財產繼承權?!蔽阌怪靡桑饺藱n案是私人財產的一個組成部分,國家有關私人財產保護的法律規(guī)定,同樣適用于對私人檔案權屬的確認與保護。2007年3月16日,第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是迄今為止對私人財產保護最為完整的一部法律,被視為是憲法保護私有財產原則的具體體現(xiàn),它也為我國對物權中的私人檔案所有權的管理與規(guī)范提供了法律依據(jù)。其中第4條規(guī)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钡?4條規(guī)定:“私人對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產工具、原材料等不動產和動產享有所有權?!?987年頒布、1996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以下簡稱《檔案法》)對個人所有的檔案的保護,充分尊重了國家的憲法、民法等相關法律,與國家對公民私有財產保護的基本法律精神是一脈相承的。至此,以憲法為根本、以民法、《物權法》、《檔案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形成的法律體系共同構成了我國對私人檔案保護的法律依據(jù)。但是,《檔案法》畢竟是主要保護國有檔案的一部法律,有關私人檔案只是做了原則性的涉及與規(guī)范,不是十分全面,操作性也不到位,需要根據(jù)現(xiàn)實需要,做出完整而系統(tǒng)的調整與修訂。

二、私人檔案與個人檔案的法律界定

研究私人檔案首先需要厘清檔案界常用的兩個概念:私人檔案(PrivateArchives)與個人檔案(Per-sonalorIndividualArchives)。這是兩個既有區(qū)別又有交集的概念。1974年頒布的美國《國家檔案與文件管理基本法與權限》中對個人檔案的定義是指由某個機構所保存、收集、使用或傳遞的有關個人的各種條目、收藏品或信息組合,包括個人所受教育、財務、醫(yī)療史、犯罪或雇傭史等等及其他與個人有關的信息如出生、婚姻狀況、死亡登記等信息。謝倫伯格認為,公民個人檔案是“關于公民權利的文件,關于曾被政府掌握的財產權的文件,政府應規(guī)定永久保存”。他認為政府或機構收藏一個人有關的文件有以下幾種情形:其一是確定個人存在、身份和婚姻狀況的事實性文件;其二是確定關于公民權利的事實的文件,如人口調查表、國籍申請表、宅地申請書、護照申請書、年金申請書、人事文件、出入境材料等。其三是確定關于財產的事實文件,如與政府簽訂的合同、貸款契約、不動產契據(jù),個人在政府中供職于軍事或民政部門的事實文件。只要一個人與政府發(fā)生任何關系,就會產生這類文件。[2]個人檔案是記載個人相關信息的檔案,是政府、機構、企業(yè)、組織等機構因某種工作需要而形成的,往往由政府或機構組織的檔案部門所收藏和擁有。個人檔案內容含有很濃厚的私人檔案特質,它與單位的人事檔案比較相似,是因某種工作或社會需要而形成的,往往由政府、機構或組織的檔案部門所收藏,它不一定屬于私人檔案,需要做所有權的認定。在我國,相當數(shù)量的個人檔案分布于國家綜合檔案館,它們是國家或政府機構在從事管理活動中形成的有關個人的信息,如工商、稅務、公安、司法、統(tǒng)計、房產、組織、人事、民政等機構形成的個人檔案,從所有權角度而言,則屬于國家所有。私人檔案是指所有權歸私人所有的、由私人或私人機構和組織在個人生活或社會活動中形成的以及依法獲得的各種形式和載體的檔案材料。私人檔案的外延比個人檔案要寬泛,從來源上看,私人檔案來自非政府機構、組織、個人,如個人私務活動形成的檔案,家庭(家族)形成的檔案,私營(民營)機構與非政府組織形成的檔案等;從內容上看,私人檔案種類包羅萬象,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個人的出生證、身份證、護照、結婚證、離婚證、駕駛證等各類證明文書;房產證、銀行存折、銀行卡、股票證券、票據(jù)、社會醫(yī)療保險等各類涉及經濟方面的財產文件;個人獲獎證書、日記、筆記、手稿、書信、發(fā)表或未發(fā)表的作品、照片、音像、視頻、實物等,家庭或家族保存?zhèn)鞒邢聛淼淖C件、證書、獎狀、牌匾、家譜、族譜、往來書信、財務收支賬目、各個歷史時期的票據(jù)、照片、影像、實物等,私人企業(yè)經營管理及對外往來中形成的證件、證書、證狀、各種往來文件、資質、資產證明材料、財務、稅務賬目、憑證,各類經營、貸款、租賃等方面的合同、協(xié)議、票據(jù)以及照片、影像、實物等。米歇爾•迪香在《論檔案立法問題》一文中指出:“私人檔案包括個人檔案、家族檔案、企業(yè)檔案和私營機構檔案(這里是指在政治經濟制度下允許存在的私營企業(yè)和私人機構)?!盵3]謝倫伯格認為:“只要是個人或私人機構在社會活動中或履行其法定職責過程中,或者在與其本職業(yè)務過程有關的情況下制作或收到,并作為其職能、政策、決定、程序、行動或其他活動之證據(jù),或者由于其所含內容具有情報價值而被該機構或其合法繼承者所保存的一切簿冊、證件、地圖、照片和其他記錄材料,不論其物質形式和特性如何。”[4]此外,“在研究外國私人檔案概念的同時,必須時刻記住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私人檔案的范疇可能或大或小、類別可能或多或少。”[5]這些觀點同樣適用于我國對私人檔案的認識與理解。從所有權角度認識私人檔案,則可以看出私人檔案和個人檔案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但在我國檔案實踐領域和學術研究中,對私人檔案與個人檔案概念的運用有時是混為一談的,需要在學術和法律規(guī)范中對二者做出明確的界定。

三、所有權歸屬是判斷私人檔案的前提條件

在任何法律體系中,所有權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私人檔案是一種社會客觀存在的物質現(xiàn)象,是私人所有權客體涵蓋的對象,對私人檔案所有權的保護必須建立在法律規(guī)范的框架內。私人檔案是檔案管理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對私人檔案問題的研究,首先要立足于所有權,立足于我國對私有財產法律保護的國情,這對于私人檔案的立法及其與國家相關法律的統(tǒng)一性、延續(xù)性以及私人檔案的科學管理均有指導意義。若將私人檔案排斥在國家檔案管理范圍之外,則會造成國家對檔案資源總體規(guī)劃失衡與管理不善,影響檔案學術研究的科學、客觀與規(guī)范??梢哉f,無論從所有權角度還是從檔案管理角度出發(fā),私人檔案所有權的確認是私人檔案研究的邏輯起點。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察:第一,私人檔案所有權主體。私人或私人性質的機構組織包括自然人、非自然人、私人性質的企業(yè)、組織、機構等,它們都是私人檔案所有權的主體。第二,私人檔案的所有權歸屬。私人檔案區(qū)別于公共檔案最本質的特點就是檔案所有權的歸屬,如果檔案所有權歸私人所有,則為私人檔案。私人或私有機構形成的檔案若所有權已屬國有,便已成為事實上的國有檔案,不能再稱其為私人檔案,不論其內容和形成者身份、形成環(huán)境如何且保管在何處。以國家綜合檔案館為例,國家檔案保管機構保存的、通過私人捐贈或征集、征購到國家檔案館的私人檔案,此時的私人檔案從法律事實上已成為國有檔案。第三,私人檔案的獲取與來源。私人檔案可以通過原始積累獲得,也可以通過某種法律行為,如買賣、贈與、繼承依法取得。無論通過哪一種途徑獲得的檔案,只要私人擁有其所有權,均應稱其為私人檔案。由此可以得出,所有權歸屬是判斷私人檔案的前提條件,這是區(qū)分國有或公共檔案、個人檔案的唯一標準,也是私人檔案與國際檔案學理論研究與實踐接軌的標準。

四、私人檔案所有權內容分析

私人檔案所有權的主體是私人或私人性質的機構組織,權利的客體是私人檔案。私人檔案所有權內容為所有權人對自己所擁有的檔案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具體內容如下:

(一)私人檔案所有權主體對其所擁有檔案的占有權。私人檔案主體對私人檔案的占有權是指對檔案實體的占有權利,這是體現(xiàn)私人檔案所有權一項最鮮明的標志性權利。私人檔案所有權主體享有對其檔案的絕對占有權利,檔案所有權人也可將檔案占有權委托國家或私人機構代為保管,意味著檔案占有權與所有權發(fā)生分離與暫時轉移,但私人所有權的性質并未發(fā)生改變。我國《檔案法》鼓勵私人檔案所有權人在檔案保管條件較差的情況下,由國家檔案館代為保管,這是國家層面對我國私人檔案的一種被動式的保護。英、法、意等國家則是通過立法,采用私人檔案登記制度,主動對散存民間的私人檔案進行保護與跟蹤監(jiān)控。

(二)私人檔案所有權主體對其所擁有檔案的使用權。私人檔案所有權主體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有權對自己所擁有的檔案財產使用和不使用以及如何使用做出決定。如私人檔案所有人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或合同約定,可將檔案使用權轉移給非所有人行使,非所有人對檔案的使用權是由檔案所有權派生的,依賴于所有權。非所有人行使檔案的使用權,必須根據(jù)合同或法律依據(jù)進行,并且按照指定的用途使用。根據(jù)《檔案法》規(guī)定,如果私人檔案所有權人將其所擁有的檔案捐贈或寄存在國家檔案館,檔案所有人有優(yōu)先利用權,檔案所有人可對其檔案中不宜向社會開放的部分提出限制利用的意見,檔案館有維護他們合法權益的義務。在利用私人檔案時,要征求所有權人意見,私人檔案所有者可以決定是否提供利用、利用數(shù)量、利用方式等。

(三)私人檔案所有權主體對其所擁有檔案的收益權。私人檔案所有權的收益權是指檔案所有權人通過檔案獲取經濟利益的權利。私人檔案所有人的收益權完全由檔案所有權主體自行決定,對利用私人檔案行為是否要收取費用,國家法律沒有明確禁止的規(guī)定,檔案所有人可以采取收費也可以采取免費的辦法。如美國克勞斯———湯姆森組織有限公司的貝特曼檔案館,屬于贏利性私人檔案機構,該館規(guī)定使用一次館藏檔案的費用從幾十美元到幾千美元不等。[6]我國事實上也存在私人檔案所有權人出售或拍賣其所有的檔案的情形,很多名人的檔案價格不菲。

(四)私人檔案所有權主體對其所擁有檔案的處分權。私人檔案所有權的處分權是指檔案所有人依法對其所擁有的檔案財產進行處置的權利。《檔案法》規(guī)定屬于私人所有的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或者應當保密的檔案,檔案所有者可以向國家檔案館出賣,向各級國家檔案館以外的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出賣、轉讓或贈送的,須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批準,嚴禁向外國人和外國組織出賣或贈送。但是由于“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或者應當保密的”私人檔案沒有可供參考的標準或規(guī)范,再加上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未將私人檔案真正納入監(jiān)督指導的范疇,因此,還存在置《檔案法》不顧而任意處置私人檔案的情形。私人檔案的公布是處分權中一項重要權項。私人檔案所有人在公布自己的檔案時,必須遵守國家的有關法律規(guī)定,不得妨害國家安全,不得損害國家利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而對于捐贈或寄存在國家檔案館的私人檔案,要嚴格按照雙方簽訂的協(xié)議履行各自權利與義務,未經所有者同意擅自公開,檔案部門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關于私人檔案的銷毀處置,我國《檔案法》尚無專門的針對私人檔案銷毀的管理條款。歐美國家中,意大利設有私人檔案的管理部門進行監(jiān)管,國家檔案監(jiān)督處處長負責闡明并以行政通告的方式向社會公布哪些私人檔案具有歷史價值。法國、芬蘭等國規(guī)定凡經過登記的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私人檔案不得隨意轉讓,禁止銷毀。私人檔案所有者如果要轉讓或出售,必須通知國家檔案管理部門,政府具有優(yōu)先購買權。這些規(guī)范值得我們在今后私人檔案立法中加以借鑒。總體而言,我國對私人檔案的管理仍需進一步細化與完善,關于私人檔案問題的研究有待系統(tǒng)與深入,如私人檔案的國家監(jiān)控、私人檔案資源的登記管理、私人檔案館建設、私人檔案的立法等。但無論關于何種私人檔案問題的研究,必須基于私人財產的法律地位和私人檔案所有權思想,唯如此,才能保證對私人檔案的研究與管理不會偏離國家法律對私人檔案規(guī)范的軌道。

作者:張世林工作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