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和經濟增長的關系試析論文
時間:2022-10-28 10:10:00
導語:貿易和經濟增長的關系試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MethodologicalResearchonRelationshipBetweenTradeandEconomicGrowth
摘要:對于貿易或稱之為開放度和經濟增長間關系之研究歷來有之,雖然所付出努力不斷,但都未能夠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早期的研究雖然證實了開放度與經濟增長的積極關系,但由于方法上的缺陷,結果不能令人信服。當前的研究方法克服了早期的方法缺陷,但卻無法找到二者間的聯(lián)系。本文試圖通過分析現(xiàn)有研究文獻中存在的缺陷,從而為以后的研究指出一個更為明確、更為合理的方向:即使用微觀經濟論據而非宏觀論據,對貿易或貿易政策和經濟增長間的作用機制進行研究,而不僅僅是宏觀考察二者間的結果。惟有如此,才更有助于我們找出更為充分的證據來說明貿易或貿易政策和經濟增長間的關系。
關鍵詞:貿易;政策;經濟增長
開放的對外貿易政策是否能促進一國經濟更快增長?更多的貿易是否就意味著更多的經濟增長?對于諸如這類問題的探討,很多經濟學家都做出了努力并且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對外貿易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所以更為開放的外貿政策有利于國內經濟發(fā)展。到了20世紀30年代,以羅伯特遜(D.H.Robertson)為代表的經濟學家甚至得出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fā)動機”學說。貿易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之所以受到經濟學家們的關心,最主要的原因恐怕不外乎是為一國對外貿易政策制定服務,即找出二者之間的關系及規(guī)律,從而政府能夠根據需要調整對外貿易政策以促進經濟增長。但一國改變其對外貿易政策就一定能達到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嗎?
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恐怕需要更多的實證材料。經濟理論固然有用,但很多基于經濟理論文獻所做出的預測與現(xiàn)實結果并不一致。提倡更為自由、開放的貿易理論有其合理成分,但倡導對國內某些產業(yè)進行保護使其免受國際競爭的理論也不無道理。本文通過介紹一些研究者對貿易和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目的不在于說明其特定的研究結果如何,而是試圖找出其研究方法上所忽略的不該忽略的問題,基于此,為提出一套更為有效的研究方法獻計獻策以供大方之家商榷。
一、已有的實證研究概況
已有的關于貿易政策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之討論主要還是建立在其有力的實證研究結果之上的,盡管眾多的研究結果并不一致,進而所建議的對外貿易政策也不盡相同,但所用的研究方法卻極其相似。都是通過考察不同國家宏觀經濟水平,利用標準的計量經濟學方法,把各國對外貿易的開放程度和經濟運行情況作為變量,從而試圖用實證的方法找出二者之間的關系。盡管在研究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發(fā)展,所采用的變量和計量經濟學方法都在不斷地改變、有所發(fā)展,但總的來看,這些文獻的研究結果并不能為對外貿易政策的制定提供積極的有說服力的建議。因而我們可以看出,其實那些方法沒有一個能夠真正解決對貿易政策的制定問題。當我們問及其研究結果是否對貿易政策制定有實踐作用時,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我們的研究應該更注重于外貿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方式,即通過研究貿易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傳遞機制而非停留在對其結果之間的關系上研究,會更有利于我們找出貿易政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一)早期的實證研究
對貿易政策和經濟運行關系之研究,一種自然而然的方法似乎就是利用統(tǒng)計數據來考察貿易的開放程度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關系。如果開放的貿易能夠促進經濟增長,那么自然可以得出結論:采取更為開放的貿易政策的國家比那些設置更多國際貿易壁壘的國家經濟增長要快,就能實現(xiàn)更高的國民收入水平。進行方面研究的早期代表人物有:Dollar(1992),Sachs和Warner(1995),Harrison(1996),Edwards(1998)。在研究過程中,考察貿易開放程度所采用的變量主要包括:關稅保護水平、非關稅壁壘的范圍、外匯市場扭曲程度以及國家是否壟斷對某些商品的出口;考察經濟運行狀況主要看GDP增長率。這些研究表明,在二戰(zhàn)后的期間,采取更為開放的貿易政策的國家經濟增長也相應地比較快。
開放的貿易政策對經濟增長產生直接的和間接的影響,它能夠促進經濟增長是因為它能夠導致一國更高的貿易依存度(或叫貿易密集度)。然而,一國的貿易密集度除了受貿易政策所設置的貿易壁壘影響外,地理因素也是影響一國貿易密集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計算一國經濟增長時把貿易(注意:不是貿易政策)作為主要因素考慮時,僅僅考察一國政府對貿易的干預程度將不是衡量貿易密集度的最好方法,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后者(地理因素變量)也是應該在考慮范圍之內的。在早期的研究中(包括Dollar(1992),Sachs和Warner(1995),Harrison(1996),Edwards(1998)的研究),都是采用的貿易密集度作為變量而非貿易政策作為變量的研究方法。這些研究自然就包含了非政策性的貿易壁壘。而基于自己的研究結果他們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采取更為開放的貿易政策的國家會帶來更快的經濟增長和更高的收入水平。
結果確實表明開放度與經濟增長間存在積極的關系,然而在運用這些研究結果來衡量貿易開放度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時,因忽略了開放度到底是受政策影響還是地理因素影響這一問題,我們不免對其結論持懷疑態(tài)度。研究過程使用的是貿易密集度,而結論使用的卻是貿易政策開放度,其實混淆二者間關系而簡單地將其劃了等號。我們知道,實證研究方法受到兩個關鍵因素的制約:內生性偏差和變量遺漏偏差。內生性偏差產生的原因是由于貿易政策與經濟運行有內在關聯(lián)。早期研究的一般結論都是越開放就越能夠促進經濟增長,但是因果律可能會導致相反的結果:經濟疲軟的國家很可能更有設置貿易障礙的傾向,比如說提高關稅以彌補國內稅收不足。如果回歸分析中所遺漏的變量恰恰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那么此時變量遺漏偏差就會發(fā)生。比如說一個擁有良好的經濟組織機構和制度的國家經濟增長較快,良好的經濟組織機構和制度和貿易政策恰巧有關,但真正促進經濟增長的是經濟組織機構的質量本身。那么此時所觀測到的貿易和經濟增長間的關系就會被誤認為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早期研究貿易和經濟增長中所采用的標準最小平方回歸分析法,由于存在著內生性和變量遺漏問題,那么所得到的關于開放度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結果也就存在著偏差估計。以上的例子及其它讀者可能想到的例子都充分說明了內生性和變量遺漏不是小小的技術謬誤,而是改變研究結果的因素。在意識到這些不足之處后,文獻研究又進一步向兩個方向發(fā)展,一是引入變量估計來糾正內生性偏差,二是使用相關可控變量來解決變量遺漏偏差。隨著方法的改進,后來的研究結果證實了早期研究結果確實受到這些偏差影響,而糾正這些偏差的同時卻發(fā)現(xiàn)開放度和經濟增長間的積極關系也就不復存在了。
(二)當前的實證研究
一國的貿易密集度既取決于貿易政策所導致的貿易壁壘,也取決于地理因素所導致的貿易壁壘。如上所述,政策所導致的貿易壁壘既可能是受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內生性)影響,也可能是受其他因素(變量遺漏)影響。地理因素所導致的貿易壁壘,比如國與國之間的距離、與海洋的接近程度、人口狀況等,似乎既不受經濟運行狀況影響,也不受其他因素影響。FrankelandRomer(1999)將外生性特征——地理因素所導致的貿易壁壘作為變量納入回歸分析之中,研究貿易密集度。這種方法本質上是利用地理因素所導致的貿易壁壘及貿易和經濟運行情況間關系來推斷政策性貿易壁壘的影響。FrankelandRomer發(fā)現(xiàn),貿易中的地理因素確實會影響一國經濟運行:貿易增長10%通常會帶來收入增長約10%-20%。這種研究的結果與早期研究的結果具有一致性,同時說明利用地理因素做變量分析貿易密集度是正確的。這充分說明了貿易密集度除受政策影響外,還受其他因素影響。FrankelandRomer還聲稱:不同政策所導致的貿易差別不會象地理因素導致的貿易差別那樣影響收入水平。RodriguezandRodrik(2001)的觀點認為“即便以地理約束形式的無差別的貿易壁壘對一國經濟是有害的,政策對市場失靈的干預程度和貿易管制能夠促進經濟增長?!辈⑶?,即使政策和地理因素所導致的貿易壁壘在某個特定時期對一國收入有著相同的影響,但它們影響的方式也在不斷改變。比如相對于二十年前來說,信息科技改變了“距離”在貿易中的角色;同樣,關稅對貿易的限制作用隨著對外直接投資和資本的流動的發(fā)展也不斷改變。
當前的研究還將早期研究中所忽略的兩組變量考慮進去,結果發(fā)現(xiàn)早期研究所得的政策和經濟增長間的積極關系也是不成立的。第一組包括與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有關的變量。這里,地理被認為是長期發(fā)展的直接的決定因素。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一國距離赤道的距離。EasterlyandLevine(2003)指出:“……與適度的氣候相比,熱帶環(huán)境更有不利于生產的傾向,更多的疾病,存在著不能有效使用在適度氣候區(qū)域發(fā)展起來的生產技術的影響因素”,以此來說明在實證分析中應該包括“距赤道的距離”這一因素。RodriguezandRodrik(2001)andIrwinandTervio(2002)在使用FrankelandRomer的理論模型分析時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結果發(fā)現(xiàn)貿易對收入的影響程度要大打折扣并且顯得不再那么重要。其他的諸如一國在熱帶地區(qū)所占面積百分比等因素也不斷地被納入分析之中。結果都表明貿易對經濟增長的積極效果不復存在了。第二組變量與一國組織機構的發(fā)展有關。將這些變量納入回歸分析的模型之中,同樣存在內生性和變量遺漏問題。在這一方面的研究的代表人物有Acemoglu,Johnson,andRobinson(2001)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他們的有關文獻,由于受到篇幅所限,在此不再贅述。但有一點要說明的是,他們的研究同樣遭遇了“失敗”,即沒能找出貿易與經濟增長間的確定的關系。
這些研究文獻都試圖從不同國家宏觀經濟水平的實證資料中找出貿易開放度和經濟增長間的確切關系。但最后的結論都是站不住腳的,還需要用其它的數據集,變量,方法等做進一步研究。然而現(xiàn)有的實證研究已經表明,一旦早期研究中的諸如內生性和變量遺漏問題得到解決,就沒有證據說明開放度與經濟增長間的因果聯(lián)系。結果似乎是令人失望的,畢竟這些研究都沒能夠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但是我們從中了解到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即對于“貿易開放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嗎?”這一問題沒有一個簡單、絕對的答案。二、宏觀回歸分析實證研究的局限性
即使研究人員能夠找到象上面所述的一整套令人信服的方法來解決內生性和變量遺漏問題,使用宏觀數據進行回歸分析仍然存在著局限性。換言之,即使所使用的回歸模型是接近完美的,分析中至少還存在以下兩點缺陷:一是每個貿易-增長的回歸模型都將貿易政策概括為一維指標,另一個就是所有的回歸模型都不考慮貿易政策對政府依賴性。粗略地看一下貿易政策是如何發(fā)揮作用,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這些模型的結論是令人費解的。首先,貿易政策可以通過很多渠道對宏觀經濟運行產生影響。比如貿易政策可以影響產品市場的競爭程度,從而影響企業(yè)定價及刺激企業(yè)不斷創(chuàng)新、提高效率;貿易政策影響貿易量;貿易政策還會刺激不同部門不斷擴張或收縮,不斷擴張的生產部門由于產量的提高而可能產生積極的外部性,收縮的部門會重新分配無效率的資源。其次,貿易政策的手段或工具很多,包括關稅、配額、進口許可證等進口限制和出口補貼、出口信貸等出口刺激。再次,某些政策通過特定渠道實施的部分效應可能也取決于經濟環(huán)境的特征,國家的發(fā)達程度,金融部門的完善程度等都會影響到政策的實施效果??梢哉f,貿易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效果是特定經濟環(huán)境下,一系列政策工具通過多種渠道共同作用的結果??紤]到其多樣性的特征,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單靠典型的貿易-增長線性回歸模型實際上不能揭示貿易和經濟增長間的作用機制的。故將一國貿易政策不同方面的綜合作用結果簡單的融合為一種變量——貿易開放度,是不科學的。另外這些分析政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模型中,排除了國家的影響,即其是獨立于國家之外的。很顯然這是一個很苛刻的假設前提,適合于一個貧困國家的政策可能不適合富裕國家??傊?,經濟環(huán)境對政策的實施效果起著關鍵性作用。比如一些東亞國家采取的出口導向戰(zhàn)略而拉丁美洲國家采取的進口替代戰(zhàn)略,如何將這兩種不同的戰(zhàn)略方式糅合在一種回歸分析模型中?如果不考慮政策工具、政策實施的經濟環(huán)境及作用機制而單純地認為任何一種貿易保護措施都是有害的話,那么用于分析貿易-經濟增長的回歸模型似乎就是比較合理的。但事實并非如此,也就說明了對于“貿易開放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嗎?”這一問題沒有一個簡單、絕對的答案。同時也向我們暗示:如果我們想要理解貿易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就不得不改變我們所詢問的問題的類型以及所要尋找的答案的類型,因為我們相信上述所涉及的回歸模型是不能揭示貿易和經濟增長間的作用機制的,所以我們就不得不尋找其他的可能的方法。
三、使用微觀經濟數據,注重對傳遞機制的研究
至此,我們已經分析了現(xiàn)有的實證分析的做法及其局限性,并且發(fā)現(xiàn)其分析結果是不確定的、沒有說服力的。沒有確切答案的事實并不意味著這個問題本身不重要,相反,我們很想知道自由貿易的“贊歌”真的能起作用嗎?更為開放的貿易政策,如果實施得當的話,真的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嗎?其實在現(xiàn)有的實證分析研究中,大多使用的都是宏觀數據資料,注重于對結果而非傳遞機制的研究,因而其所得結論往往是模糊的不、確定的。并且這種只注重結果的研究嚴重地限制了現(xiàn)有貿易-經濟增長文獻中的政策關聯(lián)性。所以對貿易-經濟增長的研究就應該從注重結果轉向注重傳遞機制,——更為開放的貿易政策能夠促進經濟增長的傳遞機制。
(一)使用的數據資料問題?,F(xiàn)有的貿易-經濟增長的研究文獻大都使用各國宏觀經濟資料??偟膩碚f,使用這種資料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對于這方面的研究,它們所能給予的信息是不夠豐富的。進行生產和貿易的不是國家,而是一國的公司企業(yè)和消費者。因而衡量貿易對收入的影響時就不能不使用這些微觀經濟數據。使用的國家宏觀經濟數據背后的想法,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它具有“平均作用”。有的公司贏利,有的虧損;有的消費者得利,有的卻遭受損失;有些產業(yè)在更為開放的自由貿易下能夠興旺而有些產業(yè)則不斷萎縮,而宏觀數據都將這些結果加以綜合“平均化”了。且這種“平均化作用”不僅僅對一個國家,而是對所有的國家都是起作用的,因而其說服力是微弱的。
(二)傳遞機制。當問及是否貿易能夠使一個國家更加富裕時,似乎就需要貿易和收入的宏觀數據來說明,然而問題的核心就在于很多經濟文獻只研究了結果而回避了對傳遞機制的研究。經濟學家們或許能夠用他們的所謂經濟模型來支持他們的觀點,但是一個真正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模型應該首先能夠回答以下問題。1、該模型應包括哪些變量,不同的變量起著什么樣的作用?所使用的變量是否都是使用計量經濟學分析所必要的?2、哪些變量是外生變量,哪些不是?3、貿易是通過那些渠道來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為貿易和經濟增長可以通過很多方式相互作用的,單維貿易指數的簡單線型回歸分析并不能適合所有的情況。4、那些是動態(tài)變量?即要找到一個模型來說明貿易和經濟增長間的關系是如何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這又牽涉到兩個相關問題。首先,貿易和經濟發(fā)展之間的特定關系的變化取決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階段,對于不同發(fā)展水平的國家需要有不同的政策措施相配套。這其實就是如上所述的政策作用對國家的依賴性。其次,即使不存在著這種依賴性,一些能夠用來解釋貿易-經濟增長關系的諸如運輸費用和信息科技等基礎項目,他們的作用是如何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簡言之,這樣的模型要求我們去思考“為什么”貿易會促進經濟增長而不是“能不能”的問題。如果能夠作到這些,就基本上避免現(xiàn)有的研究方法的弊端,這就要求我們選擇適當的模型加強對傳遞機制的研究,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為什么要根據不同情形制定或選擇不同的貿易政策。
如果沒有一個適當的模型,對上述問題就難以回答。按照上面的問題需要,建立一個合適的模型,首先一個優(yōu)勢就是能夠讓我們找出貿易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促進經濟增長的。另一個優(yōu)勢就是當計量經濟學與某一經濟行為模型聯(lián)系更為密切時,我們能夠通過反復檢測來驗證模型的實用性,并對模型加以重新審視。這種反復的過程同時讓我們不斷地尋求更為合理的能夠有實證數據支持的模型。
如果貿易-經濟增長的研究能夠向這一方向發(fā)展,那么這些研究就應包括:1、注重對企業(yè)等微觀主題研究,調查是否從國外引進更為激烈的競爭能夠使得國內市場更具有競爭性,從而更加有效配置資源和提高實際收入水平。2、是否來自國際競爭的壓力能夠促使國內企業(yè)提高生產能力,從而促進經濟增長。3、研究國際貿易的外溢效應。貨物貿易可能會連帶知識、科技轉移,知識的積累又會促進經濟增長。4、研究對外直接投資的外溢效應。通過觀察模仿外資企業(yè)的生產經營也可能實現(xiàn)知識轉移,知識的積累會促進經濟增長。5、對外直接投資是否會有利于一國就業(yè)和工資水平的提高,從而有利于經濟增長。
以上所列都是一些不完整的例證而已,但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為什么那么多經濟學家對經濟全球化會促進經濟增長的原因感興趣。促進經濟增長的原因不同,其相關的政策意義也就不同。比如對于南非國家來說,F(xiàn)DI的就業(yè)效果帶動的經濟增長較明顯而通過貨物貿易連帶的知識轉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就極其有限。那么此時政策制定就更傾向于鼓勵FDI發(fā)展。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出,貿易和經濟增長間的關系會因經濟環(huán)境和政策工具的不同而變化,所以對其所能給予的答案也只能是在限定的范圍內更加具體而非泛泛的解釋。但這畢竟能為政策的制定提供更為可靠的指導作用。
四、貿易政策的性質在不斷改變
無論是使用傳統(tǒng)的回歸分析法還是本文所提倡的特殊方法,都要權衡貿易政策在其中的作用。傳統(tǒng)的貿易政策工具莫過于關稅和配額了,它們被各個國家廣泛采用以實施各自的發(fā)展和工業(yè)化戰(zhàn)略。所以將其納入回歸分析之中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一切事物都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貿易政策也不例外。因此,當我們再對貿易-經濟增長進行回歸分析研究時,傳統(tǒng)的貿易政策工具極其權衡似乎顯得不在那么重要。一方面是因為雙邊的、區(qū)域性的以及多邊的貿易協(xié)定大大約束了它們的實施效果,例如出口補貼就是WTO所不允許的。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也使得傳統(tǒng)的貿易政策工具作用不斷降低。了解貿易政策的性質的變化,有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以往的對貿易-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的文獻。讀者們不免要問,在傳統(tǒng)貿易政策工具作用越來越微弱的今天,什么樣的貿易政策變得更重要?我想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促進出口和吸引外資了。隨著新的貿易政策工具的作用越來越強,隨之而來的兩個方面問題應該引起我們注意。第一,將這些新的貿易政策工具納入我們的分析之中固然重要,但也具有挑戰(zhàn)性。重要是因為我們需要知道比如稅收優(yōu)惠吸引的外商投資是否就能促進經濟增長,具有挑戰(zhàn)性是因為對這些新工具的權衡是存在難度的。第二,關稅和配額往往因部門不同而不同,即具有“部門特性”,其實這種特性在新的貿易政策工具上體現(xiàn)的更為明顯,它們的使用范圍可能相對更為狹窄,因而不適宜用于貿易-經濟增長的宏觀分析。當我們放眼未來,對貿易-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的下一輪浪潮就需要首先解決這些新的貿易政策工具所帶來的問題。
五、結論
貿易政策能夠促進經濟增長嗎?可惜的是很長時間的研究也未能給出一個具有說服力的答案。早期的研究證實了開放度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但由于方法上的缺陷,結果不能令人信服。當前的研究方法克服了早期的方法缺陷,但卻無法找到二者間的聯(lián)系。簡單的線性回歸理論分析無法說明貿易政策和經濟增長間的重要關系,因為這種關系微妙,且相互作用要依賴特定的機制和取決于特定環(huán)境。更多地使用微觀經濟論據而非宏觀論據,對貿易或貿易政策和經濟增長間的作用機制建立特定的模型,而不是僅僅考察宏觀結果,惟有向這一方向發(fā)展,才更有助于我們找出更加充分的證據來說明貿易或貿易政策和經濟增長間的關系。這種方法只能在更狹窄的范圍內使用,并且對于貿易或貿易政策和經濟增長間的關系不能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只能依具體情況而對某一方面給出特定的答案。因為我堅信,事實上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答案。參考文獻:
1.Edwards,S.(1993),“Openness,tradeliberalization,andgrowthindevelopingcountries,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XXXI(3),1358-1393.
2.Harrison,A.(1996),“Opennessandgrowth:Atime-series,cross-countryanalysisfordevelopingcountries,”JournalofDevelopingEconomics,48,419-447.
3.Edwards,S.(1998),“Openness,productivity,andgrowth:Whatdowereallyknow?”
EconomicJournal,108(March),383-398.
4.Hall,R.andC.Jones(1999),“Whydosomecountriesproducesomuchmoreoutputperworkerthanothers,”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14,1,83-116.
5.Rodriguez,F.andD.Rodrik(2001),“Tradepolicyandeconomicgrowth:Askeptic’sguidetocross-nationalevidence,”inBernanke,B.andK.Rogoff(eds.),NBERMacroeconomicsAnnual2000,MITPress,Cambridge,MA,2001.
6.Rodrik,D.,Subramanian,A.,andF.Trebbi(2002),“Institutionsrule:Theprimacyofinstitutionsovergeographyandintegrationineconomicdevelopment,”manuscript.
7.Wacziarg,R.andK.Welch(2003),“TradeLiberalizationandGrowth:NewEvidence,”NBERWorking
- 上一篇: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對策研究論文
- 下一篇:優(yōu)秀共產黨員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