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與社會價值要論
時間:2022-12-21 03:11:42
導語:紅色文化與社會價值要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本文作者:魏本權工作單位:臨沂大學
從方法論角度而言,這一概括凸顯了適應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取向,即以革命理念為中心的價值觀。田海艦、鄒衛(wèi)研究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認為“自由、平等、富強、人的全面發(fā)展等,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核”[8](P91)。即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富裕、人民自由民主平等權利的實現(xiàn),是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以上學界對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核心價值體系、核心價值觀的表述雖然有所不同,但均突出了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革命理想、革命精神、革命傳統(tǒng)與革命作風等內容。這些內容本身也就是紅色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最能體現(xiàn)紅色文化的本質和特征的文化要素。因此,紅色文化中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革命理想、革命精神、革命傳統(tǒng)與革命作風也構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涵。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1978),社會核心價值觀念、核心價值體系的變遷與流變始終伴隨著社會的激烈變動。嚴宗澤指出:建國后的“前30年里,……人們的價值觀呈現(xiàn)出斗志昂揚地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與共產主義的實現(xiàn)奉獻青春和熱血的整體狀態(tài),個人完全服從集體和國家的需要,甚至到了對黨及其領袖產生一定程度的依賴和崇拜,在特定情況下發(fā)展成為迷信、盲目和跟風的極端”[9]。邱仁富則對建國60年來核心價值觀的變遷進行了梳理,他認為:“從1949年至1956年期間,通過三大改造使共產黨人的核心價值觀念上升到社會核心價值觀念,從而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整個社會意識形態(tài)中的主導地位”;1956年至1976年,是社會核心價值觀念在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上的探索階段,“由于社會核心價值觀念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是通過階級斗爭和消滅私有制來實現(xiàn)的,這就使得社會核心價值觀念始終受到公有制和階級斗爭的影響與制約,尤其是在期間,社會核心價值觀念發(fā)生了變異?!保?0]總體而言,建國后30年的社會主流價值觀是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左”的思維和錯誤雖然干擾了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雖然仍然強調繼續(xù)革命、以階級斗爭為綱等理念,但是追求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弘揚共產主義和集體主義道德無疑是主流的和基本的方向。如何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凝聚起了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精神紐帶。這些也無疑是紅色文化在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的新發(fā)展、新成就,是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社會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xù)和發(fā)展,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建國后到改革開放前的30年,紅色文化的發(fā)展受到“階級斗爭為綱”、“繼續(xù)革命”等“左”傾錯誤理論的影響,社會價值觀念和核心價值體系也始終處于變動不居的狀態(tài)當中。在繼續(xù)高舉革命旗幟的時代,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依然凸顯革命精神、共產主義理想和共產主義道德等要素??梢哉f,通過這30年正反兩方面的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可以得出這樣的基本結論,那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具體實踐相結合、社會主義理想、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凝煉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依然是時代需要的核心價值要素。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社會主義理想和時代精神的激勵、高尚道德情操的引領,社會的發(fā)展進步與人的全面發(fā)展都無從談起。
紅色文化中蘊含著哪些核心價值因素?筆者認為,紅色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要素,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文化發(fā)展中的精華與精髓,是最能體現(xiàn)這一時代經濟社會發(fā)展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意識、價值觀念、價值體系和價值觀。本文嘗試對紅色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核心價值要素進行提煉,揭示紅色文化發(fā)展的歷史時段內中華民族文化凝結的主導價值觀念和道德規(guī)范,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供必要的歷史資鑒。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本質上是一種等級觀念體系。以“三綱五?!睘楹诵牡姆饨▋r值體系,體現(xiàn)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依附與被依附關系,政權、族權、神權、夫權是束縛人民大眾的精神枷鎖,人民大眾處于被奴役、被剝削的依附性地位,無法取得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的自由與平等。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建構的紅色文化,首先是一種大眾文化,是黨與社會底層大眾同呼吸共命運的文化,紅色文化是以倡導人民群眾翻身解放、民族解放與民族獨立、追求自由平等、激發(fā)勞苦大眾投身革命、爭取人身自由為基本取向的。從獨立、翻身、解放到平等、自由、民主,這也是最能體現(xiàn)紅色文化中核心價值的因素。1927年,在考察湖南農民運動時就已經指出了農民地位、權力的變化,尤其是在爭取解放、翻身的道路上所表現(xiàn)出的強大力量。“因為目前農民運動的興起是一個極大的問題。很短的時間內,將有幾萬萬農民從中國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無論什么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他們將沖決一切束縛他們的羅網,朝著解放的路上迅跑?!鞭r民運動的興起,是對既有鄉(xiāng)村權力秩序的致命打擊,“其結果,把幾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權,打得個落花流水。地主的體面威風,掃地以盡。地主權力既倒,農會便成了唯一的權力機關,真正辦到了人們所謂‘一切權力歸農會’”。這樣,傳統(tǒng)時代以紳權為主體的鄉(xiāng)村權力結構為農民權力所取代,“從前拜倒在紳士權力下面的人,現(xiàn)在卻拜倒在農民權力之下”[11](P12-13、P14、P15)。這是20世紀中國鄉(xiāng)村權力結構性變化的開端,意味著處于社會底層的人民群眾開始翻身、解放,走上追求個人自由、平等的道路??谷諔?zhàn)爭時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抗戰(zhàn),抵御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是中華民族的神圣職責。中國共產黨為爭取抗戰(zhàn)勝利,在立足軍事斗爭的同時,積極爭取國內和平與團結、民主與自由?!翱箲?zhàn)需要全國的和平與團結,沒有民主自由,便不能鞏固已經取得的和平,不能增強國內的團結??箲?zhàn)需要人民的動員,沒有民主自由,便無從進行動員。……中國真正的堅實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及其任務的完成,沒有民主是不行的?!保?1](P256)爭取民主自由,既需要廢止國民黨的獨裁,也需要保證人民的集會、言論、出版、結社的自由民主權利。在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思想指導下,“共產黨、國民黨、全國人民,應當共同一致為民族獨立、民權自由、民生幸福這三大目標而奮斗”[11](P259)。尤其是獨立與民主,“這兩件事,是目前中國的頭等大事。中國缺少的東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兩件東西:一件是獨立,一件是民主。這兩件東西少了一件,中國的事情就辦不好?!F(xiàn)在我們全國人民所要的東西,主要的是獨立和民主,因此,我們要破壞帝國主義,要破壞封建主義”[12](P731)。還特別強調了在抗日戰(zhàn)爭中民主和自由的重要性?!皩τ诳谷杖蝿眨裰饕彩切码A段中最本質的東西,為民主即是為抗日?!裰魇强谷盏谋WC,抗日能給予民主運動發(fā)展以有利條件?!保?1](P274)在抗日戰(zhàn)爭階段,“目前階段里中心和本質的東西,是民主和自由”[11](P275)。實際上,抗日戰(zhàn)爭是民族解放戰(zhàn)爭,是爭取民族獨立的必要手段,抗日戰(zhàn)爭的政治目的是“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國”[12](P481)。因此,抗日戰(zhàn)爭是與中華民族的解放、新中國的建立、人民民主權利的實現(xiàn)相輔相成的過程。抗日戰(zhàn)爭勝利前夕,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上,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抗日戰(zhàn)爭勝利以后“兩個中國”的命運和走向。中國共產黨的任務,“就是放手發(fā)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團結全國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在我們黨的領導之下,為著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一個光明的新中國,建設一個獨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統(tǒng)一的、富強的新中國而奮斗”[13](P1026)。為此目的,就需要徹底消滅日本帝國主義,廢止國民黨,建立民主的聯(lián)合政府,保障人民的自由,“人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思想、信仰和身體這幾項自由,是最重要的自由。在中國境內,只有解放區(qū)是徹底地實現(xiàn)了”[13](P1070)。能夠喚起人民群眾覺悟、動員人民群眾革命熱情的,還有正義的力量。在中國革命的每一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正義的戰(zhàn)爭、正義的革命。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堅決地進行了愛國的正義的革命的戰(zhàn)爭,反對的進攻?!嗣窠夥跑姷膽?zhàn)爭所具有的愛國的正義的革命的性質,必然要獲得全國人民的擁護”[4](P1245-1246)。正義賦予人民大眾和中國共產黨以勇敢的力量,“中國人民是勇敢的,中國共產黨也是勇敢的,他們一定要解放全中國”[4](P1359)。正義也使中國人民追求理所當然的解放,“苦難的中國人民必須求得解放,并且他們堅信是能夠求得解放的”[4](P1359)。在解放戰(zhàn)爭即將勝利的前夕,為新華社寫的1949年新年獻詞,發(fā)出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偉大號召。唯有將革命進行到底,“就可以使中華民族來一個翻身,由半殖民地變?yōu)檎嬲莫毩怪袊嗣駚硪粋€大解放,將自己頭上的封建的壓迫和官僚資本(即中國的壟斷資本)的壓迫一起掀掉,并由此造成統(tǒng)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農業(yè)國變?yōu)楣I(yè)國的先決條件,造成由人剝削人的社會向著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可能性”。中華民族的翻身、中國人民的解放是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前提和基礎。
紅色文化是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化而形成的“中華民族新文化”,從歷史發(fā)展進程來說,它承繼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文化的變革與發(fā)展,是反映20世紀中國革命、基于革命文化而又超越革命文化的文化形態(tài)。因此,紅色文化是20世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的“中華民族新文化”,反映了20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這一歷史時期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面貌,體現(xiàn)了這一時期中華民族對國家獨立、民族富強和人民民主自由的探索追求。紅色文化的傳播與生產,影響和塑造了幾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理想追求、價值觀念和道德操守,并通過人民大眾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再現(xiàn)出來。如何定位紅色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加以思考。第一,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是統(tǒng)一的?!榜R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14](P8)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是相互銜接和統(tǒng)一的。其一,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來的中華民族新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成果,也是馬克思主義時代化大眾化的文化載體,借助紅色文化的傳播可以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大眾化,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其二,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源頭,紅色文化體現(xiàn)了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展現(xiàn)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是堅定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實基礎。其三,紅色文化蘊含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精神,是20世紀民族精神的升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用好紅色旅游資源,使之成為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課堂”的要求,明確了紅色文化資源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其四,紅色文化包含著愛國、愛黨、愛軍、奉獻、為人民服務等倫理道德規(guī)范,是凈化和引領社會風尚的精神資源;紅色文化濃縮了革命和建設時期先進人物與群體典范,也是踐履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榜樣和標識。第二,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需要充分吸收、借鑒人類所有文化和文明的有益成果,紅色文化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西方外來優(yōu)秀文化一起,共同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三大文化基礎?!爸腥A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黨和人民從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tǒng),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我們都要積極繼承和發(fā)揚?!保?5](P278)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方面尤其如此,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應該是吸收民族文化精華,超越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面向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是體現(xiàn)人類更高層次追求的價值觀念的核心要素。為此,“我們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發(fā)掘民族和諧文化資源,借鑒人類有益文明成果,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營造和諧氛圍,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guī)范,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16](P5)。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必須立足本國傳統(tǒng)文化根基,弘揚優(yōu)秀民族文化,古為今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體現(xiàn)民族性。指出:“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學說到孫中山先生的學說,從楚辭、漢賦、樂府、唐詩、宋詞到元曲等文學藝術遺產,以四大發(fā)明為杰出代表的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從大禹治水以來中華民族改造和利用自然、建設家園的歷程,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存和發(fā)展斗爭中形成的光榮傳統(tǒng),如此等等,豐富地蘊涵著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治國思想、藝術情趣和文化傳統(tǒng)?!保?7](P302)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并對后世施以重大影響?!爸袊谧约喊l(fā)展的長河中,形成了優(yōu)良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這些傳統(tǒng),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獲得揚棄和發(fā)展,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fā)展道路具有深刻影響?!边@些優(yōu)良歷史文化傳統(tǒng)即團結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獨立自主的傳統(tǒng)、愛好和平的傳統(tǒng)、自強不息的傳統(tǒng)。[17](P60)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方面,積極吸取傳統(tǒng)時代核心價值體系的要素和核心價值觀,堅持古為今用,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并賦予新的內涵,是非常有必要的。堅持洋為中用,“立足本國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優(yōu)秀成果”,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所要遵循的另一個原則。堅持吸收和借鑒外來優(yōu)秀文化,豐富和完善本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在對待外來文化的問題上,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是堅持辯證地吸收和借鑒的?!爸袊鴳摯罅课胀鈬倪M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還做得很不夠。這不但是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還有外國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所謂‘全盤西化’的主張,乃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形式主義地吸收外國的東西,在中國過去是吃過大虧的?!保?2](P706-707)西方文化所包含的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科學等核心價值觀念,在中國歷史上一度也曾發(fā)揮過積極作用,五四新文化運動就是從高揚民主與科學的大旗開始的。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科學地、理性地對此加以分析和吸收,也是非常必要的。
紅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二者之間的關系,一方面體現(xiàn)為,紅色文化作為以革命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精神為核心的先進文化,體現(xiàn)了新民主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性與先進性,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直接源頭。紅色文化本身就滲透著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守、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對時代精神的創(chuàng)造、對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理想的美好愿景,紅色文化本身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機整體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文化資源,紅色文化所凝結的理想信念、道德操守、價值追求與堅定信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思想文化資源,紅色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文化基礎、文化資源和文化素材。紅色文化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及西方優(yōu)秀外來文化一起,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三大文化基礎。這三大文化基礎的關系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根基,外來優(yōu)秀文化是補充,紅色文化是核心。
- 上一篇:海棠價值與文化的運用
- 下一篇:當前護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