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媒體在主題宣傳的作用
時間:2022-11-02 11:04:17
導語:三農媒體在主題宣傳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聞故事化是國內外新聞工作者慣用的報道手法,特別是在重大主題宣傳中,用故事講述新聞,能有效提高報道的傳播力和感染力。對三農媒體而言,報道的是農業(yè)、農村、農民的事,服務的是廣大農民群眾和服務三農工作的人,新聞報道更需要講故事、接地氣,讓人愿意看,看得懂。然而,講好三農故事并非易事,尤其是在重大主題宣傳中,容易出現(xiàn)故事失真、可讀性差、標題老套等現(xiàn)象。本文結合自身思考和農村新報的有益實踐,為三農媒體在重大主題宣傳中講好故事提出幾點拙見。
一、還原現(xiàn)場求真相
在國內外新聞界,講故事已成為新聞報道的重要手法。新華出版社出版的《新聞采寫教程———如何挖掘完整的故事》一書中,核心觀點就是:“美國最好的新聞是講述完滿的故事”。清華大學李希光教授給記者下過這樣的定義:“記者就是尋找故事與講故事的人”。值得注意的是,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而故事可以有想象成分,由此,新聞故事化寫作成了把雙刃劍,正確使得能為新聞報道增彩,使用不當會帶來負面效果。如何確保新聞故事的真實性?新聞界有個觀點,還原現(xiàn)場。新華出版社出版的《新聞寫作與報道訓練教程》中寫到:“無論什么背景什么個性的優(yōu)秀記者都共享一種至上的動力,那就是進入故事的中心然后把讀者帶到現(xiàn)場”。美國學者羅伯特•赫利爾德認為:一個好的故事,要有明顯的矛盾沖突,要時刻保持故事的現(xiàn)場感和緊張感。如何還原新聞故事發(fā)生的現(xiàn)場?筆者認為,增強“四力”,走進故事發(fā)生的中心,尋找事實真相和獨特視角,挖掘故事情節(jié)和細節(jié),用精煉、生動的語言和清新的文風再現(xiàn)故事發(fā)生的過程。近年來,農村新報以“付出九牛二虎力,不作七拼八湊文”為報訓,在“還原現(xiàn)場、講好故事”方面做了有益探索。2018年,武漢市在全國率先啟動“三鄉(xiāng)工程”,成為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在“市民下鄉(xiāng)”活動開展100天時,農村新報采寫了《武漢市民下鄉(xiāng)百日紀》系列報道,為了講好這個故事,記者多次走訪江夏區(qū)童周嶺村小朱灣、武漢市農委等單位,再現(xiàn)了決策出臺和村莊變遷的過程、下鄉(xiāng)市民和村民的喜與盼等,很多場景的描寫,直接把讀者帶進了現(xiàn)場。該組系列報道榮獲2018湖北新聞獎一等獎。當前,全省上下正在弘揚“有呼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精神,農村新報采寫了不少重點報道。在采寫《鎮(zhèn)委書記辦貸記》中,記者趕往宣恩縣李家河鎮(zhèn),詳細了解了鎮(zhèn)委書記明關祝通過個人擔保、自家房屋抵押、妻弟存款質押等方式幫企業(yè)辦貸的曲折經過。稿件注重講故事,情節(jié)豐富,矛盾沖突多,如,“幾條路都不通,明關祝仍不甘心,一天幾次拜訪宣恩農商行李家河支行行長黃清華,請他支招想辦法。‘用存款質押貸款,一天就能辦好。’黃清華給他出了個‘苕主意’。明關祝聽后心中一喜:妻弟在銀行有60多萬元存款,可打打主意。動員妻弟幫忙時,妻弟也給他出了個難題:‘我存錢的那家銀行,負責人是你侄女,把存款轉出來,這工作要你去做。’”稿件十分耐讀,受到讀者廣泛點贊。
二、群眾語言最生動
我們在看新聞時,時而有這樣的感覺,有的故事好,但看起來干巴、乏味。究其原因,是語言表達出了問題。當年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批評這樣的文章為“學生腔”,面目可憎,像個癟三。如何讓文章有味?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也有指出:“人民的語匯是很豐富的、生動活潑的、表現(xiàn)實際生活的”。穆青也曾說過:“我們的新聞報道如果充滿了群眾生動活潑的語言,文章就像加了味精一樣,立即透出美味來”。實踐證明,要把新聞故事講好,就得用好群眾語言。何為群眾語言?廣義上講,是指群眾日常習用的語言。我們在新聞報道中所說的,通常是狹義的群眾語言,即群眾在生產生活中創(chuàng)造的廣泛流傳的的語言。群眾語言通俗明曉、生動形象、感情強烈、表現(xiàn)力強,與那些“常講的老話、正確的廢話、漂亮的空話、嚴謹?shù)奶自挕⑦`心的假話”格格不入,與那些本本里搬來的條條框框、閉門生造的排比對偶有本質區(qū)別。怎樣用好群眾語言?筆者認為,要在“學”“引”“選”三個字上下功夫?!俺酝竷深^”學習群眾語言。吃透“下頭”,走到群眾中去,了解他們的語言風格和表達習慣,學會用群眾語言準確表達他們的所思所想和實際情況;吃透“上頭”,全面領會黨的方針政策和領導的宣傳意圖,學會用群眾語言宣傳黨的政策和政府工作。引導受訪對象講群眾語言。我們在采訪中有種感覺,跟受訪者說官話、套話,他們回應的多半也是套話、客氣話,只有走進他們的心里,打開他們的話匣子,他們才會跟你說掏心窩子的話、他們自己的話。善于選用受訪對象說的話。多使用群眾語言,并非照搬受訪者的話,也不是大篇幅地采用對話,而是在適當?shù)胤竭x用受訪者的話,更多的是用讀者喜聞樂見的語言去表述,盡量口語化,讓故事的講述過程如同聊天一般。農村新報記者長期走基層,進農家,廣泛學習、使用群眾語言,寫出了大量加了“味精”的文章?!秮眸P縣委書記夜宿農家話攻堅》一文中,“老郭的‘當頭炮’轟得很準,治病就是要治在根子上?!薄皩Γ畮头龊苤匾?,自己也要攢勁搞?!钡热罕娬Z言的運用,讓文章有了鄉(xiāng)土味,增強了現(xiàn)場感和可讀性。
三、巧做標題最有效
俗話說,題好一半文。在新聞故事化寫作中,做好標題尤為重要。新聞標題是對新聞內容的高度概括和濃縮,具有吸引受眾、突出文意、揭示主題、美化版面等作用,被稱為新聞的“眼睛”與“靈魂”。好標題沒有統(tǒng)一的評判標準,也沒有固定的格式要求,但有規(guī)律可循。翻譯界常說“翻譯文章要做到‘信、達、雅’”,這在新聞標題制作上同樣適用:信即真實準確,達即通順明了,雅即優(yōu)雅有文采。近年來,農村新報從提升記者編輯字詞句標點符號掌握使用能力抓起,在制作“信、達、雅”標題上苦下功夫。2018年10月,嘉魚要舉辦首屆魚文化鄉(xiāng)村旅游節(jié),農村新報記者提前采寫了一篇探路旅游節(jié)的稿件,完善標題時,值班副總編輯、作者等人反復推敲,考慮到嘉魚得名于《詩經》名篇《南有嘉魚》,詩中云:“南有嘉魚,烝然罩罩”,大家形成統(tǒng)一意見,將標題改為《南有嘉魚烝然罩罩———探路嘉魚縣首屆魚文化鄉(xiāng)村旅游節(jié)》??偩庉媽彴鏁r,認為標題還不夠味,眾人又在稿件和詩篇中找靈感,最終將標題改為《君子有酒品嘉魚———嘉魚魚文化鄉(xiāng)村旅游節(jié)溯源》。改進后的標題,意境、文化味更勝一籌,讀起來簡潔雅致,朗朗上口,“品嘉魚”一語雙關,更是巧妙至極。該標題受到嘉魚政、商及文化界的充分肯定,該縣后來將“君子有酒品嘉魚”確定為旅游節(jié)活動宣傳主題,受到與會代表的廣泛點贊。除了引經據典作標題,農村新報還通過總結歸納、辯證對比、設問回答、多用動詞、反話正說等方式,不拘一格巧做標題?!哆b控全國黃鱔價,仙桃底氣在哪里?》《巴東神農溪“安全帽”為何戴得牢?》等設問型標題,采用疑問句式,引人注意,發(fā)人深思?!队袡C茶里尋百億》《背出來的綠色銀行》等標題動感十足、簡潔明了,又不失力度和深度。近段時間以來,農村新報認真落實省委宣傳部和湖北日報傳媒集團要求,克服標題口號化、標語化、概念化、官僚化、庸俗化、標簽化。翻開近期的農村新報,“面目可憎”“總結依賴癥”“文件照抄病”的標題越來越少,突出新鮮、重要和核心信息的標題越來越多,新聞報道的“眼睛”越擦越亮??傊?,好的標題能讓人賞心悅目,勾人閱讀,但制作好標題,實屬不易。筆者認為,要廣看、勤記、善思、多練,通過廣泛閱讀和觀察,多了解和記錄一些好標題,認真思考好標題好在何處,掌握制作好標題的規(guī)律和技巧,自己在寫稿中多借鑒練習,做到熟能生巧。
作者:方 桐 羅雪珊
- 上一篇:議財政稅收制度改革對中小企業(yè)的影響
- 下一篇:疫情對“三農”宣傳的影響